應務

關燈
無限受用。

     當繁迫事,使聾瞽人;值追逐時,騎瘦病馬;對昏殘燭,理爛亂絲,而能意念不躁,聲色不動,亦不後事者,其才器吾誠服之矣。

     義所當為,力所能為,心欲有為,而親友挽得回,妻拏勸得止,隻是無志。

     妙處先定不得,口傳不得,臨事臨時,相幾度勢,或隻須色意,或隻須片言,或用疾雷,或用積陰,務在當可,不必彼覺,不必人驚,卻要善持善發,一錯便是死生關。

     意主于愛,則诟罵撲擊皆所以親之也;意主于惡,則獎譽綢缪皆所以仇之也。

     養定者,上交則恭而不迫,下交則泰而不忽,處親則愛而不狎,處疏則真而不厭。

     有進用,有退用,有虛用,有實用,有緩用,有驟用,有默用,有不用之用,此八用者,宰事之權也。

    而要之歸于濟義,不義,雖濟,君子不貴也。

     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

     今子弟受父兄之責也,尚有所不堪,而況他人乎?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此語不止全交,亦可養氣。

     禍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辭色,恥莫大于不恩人而詐恩人之狀态。

    “ 柔勝剛,讷止辯,讓愧争,謙伏傲。

    是故退者得常倍,進者失常倍。

     餘少時曾洩當密之語,先君責之,對曰:“已戒聞者使勿洩矣。

    ”先君曰:“子不能必子之口,而能必人之口乎?且戒人與戒己孰難?小子慎之。

    ” 中孚,妙之至也。

    格天動物不在形迹言語。

    事為之末;苟無誠以孚之,諸皆糟粕耳,徒勤無益于義;鳥抱卵曰孚,從爪從子,血氣潛入而子随母化,豈在聲色?豈事造作?學者悟此,自不怨天尤人。

     應萬變,索萬理,惟沉靜者得之。

    是故水止則能照,衡定則能稱。

    世亦有昏昏應酬而亦濟事,夢夢談道而亦有發明者,非資質高,則偶然合也,所不合者何限? 禍莫大于不體人之私而又苦之,仇莫深于不諱人之短而又讦之。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學問。

     不怕千日密,隻愁一事疏。

    誠了再無疏處,小人掩着,徒勞爾心矣。

    譬之于物,一毫欠缺,久則自有欠缺承當時;譬之于身,一毫虛弱,久則自有虛弱承當時。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後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後可以觀利害之變。

     餘觀察晉中,每升堂,首領官凡四人,先揖堂官,次分班對揖,将退則餘揖手,四人又一躬而行。

    一日,三人者以公出? 一人在堂,偶忘對班之無人,又忽揖下,起,愧不可言,群吏忍口而笑。

    餘揖手謂之曰:“有事不妨先退。

    ”揖者退,其色頓平。

     昔餘今大同日,縣丞到任,餘讓筆揭手,丞他顧而失瞻,餘面責簿吏曰:“奈何不以禮告新官?”丞愧謝,終公宴不解容,餘甚悔之。

    偶此舉能掩人過,可補前失矣。

    因識之以充忠厚之端雲。

     善用人底,是個人都用得;不善用人底,是個人用不得。

     以多惡棄人,而以小失發端,是藉棄者以口實而自取不韪之譏也。

    曾有一隸怒撻人,餘杖而恕之;又竊同舍錢,又杖而恕之。

    且戒之曰:“汝慎,三犯不汝容矣。

    ”一日在燕醉而寝,餘既行矣,而呼之不至,既至,托疾,實醉也。

    餘逐之出。

    語人曰:“餘病不能從,遂逐我。

    ”人曰:“某公有德器,乃以疾逐人耶?”不知餘惡之也,以積愆而逐之也,以小失則餘之拙也。

    雖然,彼借口以自白,可為他日更主之先容,餘拙何悔? 手段不可太闊,太闊則填塞難完;頭緒不可太繁,太繁則照管不到。

     得了真是非,才論公是非。

    而今是非不但捉風捕影,且無風無影,不知何處生來,妄聽者遽信是實以定是非。

    曰:我無私也。

    噫 !固無私矣,彩苓止棘、暴公巷伯,孰為辯之? 固可使之愧也,乃使之怨;固可使之悔也,乃使之怒;固可使之感也,乃使之恨。

    曉人當如是耶? 不要使人有過。

     謙忍皆居尊之道,儉樸皆居富之道。

    故曰:卑不學恭,貧不學儉。

     豪雄之氣雖正多粗,隻用他一分,便足濟事,那九分都多了,反以憤事矣。

     君子不受人不得已之情,不苦人不敢不從之事。

     教人十六字:誘掖,獎勸,提撕,警覺,涵育;熏陶,鼓舞,興作。

     水激逆流,火激橫發,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

    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事前忍易,正事忍難;正事悔易,事後悔難。

     說盡有千說,是卻無兩是。

    故談道者必要諸一是而後精,謀事者必定于一是而後濟。

     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

    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

    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

     到一處問一處風俗,果不大害,相與循之,無與相忤。

    果于義有妨,或不言而默默轉移,或婉言而徐徐感動,彼将不覺而同歸于我矣。

    若疾言厲色,是己非人,是激也,自家取禍不惜,可惜好事做不成。

     事有可以義起者,不必泥守舊例;有可以獨斷者,不必觀望衆人。

    若舊例當,衆人是,莫非胸中道理而彼先得之者也,方喜舊例免吾勞,方喜衆見印吾是,何可别生意見以作聰明哉? 此繼人之後者之所當知也。

     善用明者,用之于暗;善用密者,用之于疏。

     你說底是我便從,我不是從你,我自從是,仍私之有?你說底不是我便不從,不是不從你,我自不從不是,何嫌之有? 日用酬酢,事事物物要合天理人情。

    所謂合者,如物之有底蓋然,方者不與圓者合,大者不與小者合,欹者不與正者合。

     覆諸其上而不廣不狹,旁視其隙而若有若無。

    一物有一物之合,不相苦窳;萬物各有其合,不相假借。

    此之謂天則,此之謂大中,此之謂天下萬事萬物各得其所,而聖人之所以從容中,賢者之所以精一求,衆人之所以醉心夢意、錯行亂施者也。

     事有不當為而為者,固不是;有不當悔而悔者,亦不是。

     聖賢終始無二心,隻是見得定了。

    做時原不錯,做後如何悔? 即有兇咎,亦是做時便大[扌棄]如此。

     心實不然,而迹實然。

    人執其然之迹,我辨其不然之心,雖百口,不相信也。

    故君子不示人以可疑之迹,不自誣其難辨之心。

    何者?正大之心孚人有素,光明之行無所掩覆也。

    倘有疑我者,任之而已,哓哓何為? 大丈夫看得生死最輕,所以不肯死者,将以求死所也。

    死得其所,則為善用死矣。

    成仁取義,死之所也,雖死賢于生也。

     将祭而齊其思慮之不齊者,不惟惡念,就是善念也是不該動的。

    這三日裡,時時刻刻隻在那所祭者身上,更無别個想頭,故曰精白一心。

    才一毫雜便不是精白,才二便不是一心,故君子平日無邪夢,齊日無雜夢。

     彰死友之過,此是第一不仁。

    生而告之也,望其能改,彼及聞之也,尚能自白,死而彰之,夫何為者?雖實過也,吾為掩之。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見。

    惟君子以淡泊自處,以知能讓人,胸中有無限快活處。

     吃這一箸飯,是何人種獲底?穿這一匹帛,是何人織染底? 大廈高堂,如何該我住居?安車驷馬,如何該我乘坐?獲飽暖之休,思作者之勞;享尊榮之樂,思供者之苦,此士大夫日夜不可忘情者也。

    不然,其負斯世斯民多矣。

     隻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氣象。

     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公人易,公己難;公己易,公己于人難;公已于人易,忘人己之界而不知我之為誰難。

    公人處,人能公者也;公已處,己亦公者也。

    至于公己于人,則不以我為嫌時,當貴我富我。

     泰然處之而不嫌于尊己事,當逸我利我。

    公然行之而不嫌于厲民,非富貴我,逸利我也。

    我者,天下之我也。

    天下名分紀綱于我乎寄,則我者,名分紀綱之具也。

    何嫌之有?此之謂公己于人,雖然,猶未能忘其道,未化也。

    聖人處富貴逸利之地,而忘其身;為天下勞苦卑因,而亦忘其身。

    非曰我分當然也,非曰我志欲然也。

    譬痛者之必呻吟,樂者之必談笑,癢者之必爬搔,自然而已。

    譬蟬之鳴秋,雞之啼曉,草木之榮枯,自然而已。

    夫如是,雖負之使灰其心,怒之使薄其意,不能也;況此分不盡,而此心少怠乎?況人情未孚,而惟人是責乎?夫是之謂忘人己之界,而不知我之為誰。

    不知我之為誰,則亦不知人之為誰矣。

    不知人我之為誰,則六合混一,而太和元氣塞于天地之間矣。

    必如是而後謂之仁。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處。

     理、勢、數皆有自然。

    聖人不與自然鬥,先之不敢于之,從之不敢迎之,待之不敢奈之,養之不敢強之。

    功在凝精不撄其鋒,妙在默成不揭其名。

    夫是以理、勢、數皆為我用,而相忘于不争。

    噫!非善濟天下之事者,不足以語此。

     心一氣純,可以格天動物,天下無不成之務矣。

     握其機使自息,開其竅使自噭,發其萌使自峥,提其綱使自張,此老氏之術乎?曰:非也。

    二帝三王禦世之大法不過是也。

    解其所不得不動,投其所不得不好,示其所不得不避。

    天下固有抵死而惟吾意指者,操之有要而敁敪其心故也。

    化工無他術,亦隻是如此。

     對憂人勿樂,對哭人勿笑,對失意人勿矜。

     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此是孟子大排遣。

    初愛敬人時,就安排這念頭,再不生氣。

    餘因擴充排遺橫逆之法,此外有十:一曰與小人處,進德之資也。

    彼侮愈甚,我忍愈堅,于我奚損哉?《詩》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曰不遇小人,不足以驗我之量。

    《書》曰:“有容德乃大。

    ”三曰彼橫逆者至于自反,而忠猶不得免焉。

    其人之頑悖甚矣,一與之校必起禍端。

    兵法雲:“求而不得者,挑也無應。

    ”四曰始愛敬矣,又自反而仁禮矣,又自反而忠矣。

    我理益直,我過益寡。

    其卒也乃不忍于一逞以掩舊善,而與彼分惡,智者不為。

    太史公曰:“無棄前修而祟新過。

    ”五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彼固自昧其天,而責我無已,公論自明,吾亦付之不辯;古人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六曰自反無阙。

    彼欲難盈,安心以待之,緘口以聽之,彼計必窮。

     兵志曰:“不應不動,敵将自靜。

    ”七曰可避則避之,如太王之去邠;可下則下之,如韓信之跨下。

    古人雲:“身愈诎,道愈尊。

    ” 又曰:“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八曰付之天。

    天道有知,知我者其天乎?《詩》曰:“投彼有昊。

    ”九曰委之命。

    人生相與,或順或忤,或合或離,或疏之而親,或厚之而疑,或偶遭而解,或久構而危。

    魯平公将出而遇臧倉,司馬牛為弟子而有桓魋,豈非命耶?十曰外甯必有内憂。

    小人侵陵則懼患、防危、長慮、卻顧,而不敢侈然。

    有肆心則百禍潛消。

    孟子曰:“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三自反後,君子存心猶如此。

    彼愛人不親禮,人不答而遽怒,與夫不愛人、不敬人而望人之愛敬己也,其去。

     橫逆能幾何哉? 過責望人,亡身之念也。

    君子相與,要兩有退心,不可兩有進心。

    自反者,退心也。

    故剛兩進則碎,柔兩進則屈,萬福皆生于退反。

     施者不知,受者不知,誠動于天之南,而心通于海之北,是謂神應;我意才萌,彼意即覺,不俟出言,可以默會,是謂念應;我以目授之,彼以目受之,人皆不知,商人獨覺,是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