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務

關燈
天下之禍多隐成而卒至,或偶激而遂成。

    隐成者貴預防,偶激者貴堅忍。

     當事有四要:際畔要果決,怕是綿;執持要堅耐,怕是脆;機括要深沉,怕是淺;應變要機警,伯是遲。

     君子動大事十利而無一害,其舉之也,必矣。

    然天下無十利之事,不得已而權其分數之多寡,利七而害三則吾全其利而防其害。

    又較其事勢之輕重,亦有九害而一利者為之,所利重而所害輕也,所利急而所害緩也,所利難得而所害可救也,所利久遠而所害一時也。

    此不可與淺見薄識者道。

     當需莫厭久,久時與得時相鄰。

    若憤其久也,而決絕之,是不能忍于斯須,而甘棄前勞,坐失後得也。

    此從事者之大戒也。

    若看得事體審,便不必需,即需之久,亦當速去。

     朝三暮四,用術者誠詐矣,人情之極緻,有以朝三暮四為便者,有以朝四暮三為便者,要在當其所急。

    猿非愚,其中必有所當也。

     天下之禍非偶然而成也,有辏合,有搏激,有積漸。

    辏合者,雜而不可解,在天為風雨雷電,在身為多過,在人為朋奸,在事為衆惡遭會,在病為風寒暑濕,合而成痹。

    搏激者,勇而不可禦,在天為迅雷大雹,在身為忿狠,在人為橫逆卒加,在事為驟感成兇,在病為中寒暴厥。

    積漸者,極重而不可反,在天為寒暑之序,在身為罪惡貫盈,在人為包藏待逞,在事為大敝極壞,在病為血氣衰羸、痰火蘊郁,;奄奄不可支。

    此三成者,理勢之自然,天地萬物皆不能外,禍福之來,恒必由之。

    故君子為善則籍衆美,而防錯履之多,奮志節而戒一朝之怒,體道以終身,孜孜不倦,而絕不可長之欲。

     再之略,不如一之詳也;一之詳,不如再之詳也,再詳無後憂矣。

     有徐,當事之妙道也。

    故萬無可慮之事備十一,難事備百一,大事備千一,不測之事備萬一。

     在我有馀則足以當天下之感,以不足當感,未有不困者。

     識有馀,理感而即透;才有馀,事感而即辦;力有馀,任感而即勝;氣有馀,變感而不震;身有馀,内外感而不病。

     語之不從,争之愈勍,名之乃驚。

    不語不争,無所事名,忽忽冥冥,吾事已成,彼亦懵懵。

    昔人謂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予以為動聲色則不能措天下于泰山矣。

    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天下之事,在意外者常多。

    衆人見得眼前無事都放下心,明哲之士隻在意外做工夫,故每萬全而無後憂。

     不以外至者為榮辱,極有受用處,然須是裡面分數足始得。

     今人見人敬慢,辄有喜愠,心皆外重者也。

    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有一介必吝者,有千金可輕者,而世之論取與動,曰所直幾何?此亂語耳。

     才猶兵也,用之伐罪吊民,則為仁義之師;用之暴寡淩弱,則為劫奪之盜。

    是故君子非無才之患,患不善用才耳。

    故惟有德者能用才。

     藏莫大之害,而以小利中其意;藏莫大之利,而以小害疑其心。

    此思者之所必堕,而智者之所獨覺也。

     今人見前輩先達作事不自振拔,辄生歎恨,不知渠當我時也會歎恨人否?我當渠時能免後人歎恨否?事不到手,責人盡易,待君到手時,事事努力不輕放過便好。

    隻任哓哓責人,他日縱無可歎恨,今日亦浮薄子也。

     區區與人較是非,其量與所較之人相去幾何? 無識見底人,難與說話;偏識見底人,更難與說話。

     兩君子無争,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争,有容故也。

     争者,兩小人也。

    有識者奈何自處于小人?即得之未必榮,而況無益于得以博小人之名,又小人而愚者。

     方嚴是處人大病痛。

    聖賢處世離一溫厚不得,故曰泛愛衆,曰和而不同,曰和而不流,曰群而不黨,曰周而不比,曰愛人,曰慈樣,曰豈弟,曰樂隻,曰親民,曰容衆,曰萬物一體,曰天下一家,中國一人。

    隻恁踽踽涼涼冷落難親,便是世上一個礙物。

    即使持正守方,獨立不苟,亦非用世之才,隻是一節狷介之土耳。

     謀天下後世事最不可草草,當深思遠慮。

    衆人之識,天下所同也,淺昧而狃于目前,其次有衆人看得一半者,其次豪傑之士與練達之人得其大概者,其次精識之人有曠世獨得之見者,其次經綸措置、當時不動聲色,後世不能變易者,至此則精矣,盡矣,無以複加矣,此之謂大智,此之謂真才。

    若偶得之見,借聽之言,翹能自喜而攘臂直言天下事,此老成者之所哀,而深沉者之所懼也。

     而今隻一個苟字支吾世界,萬事安得不廢弛? 天下事要乘勢待時,譬之決癰待其将潰,則病者不苦而癰自愈,若虺蝮毒人,雖即砭手斷臂,猶遲也。

     飯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想就說,事休不思就做。

     參苓歸芪本益人也,而與身無當,反以益病;親厚懇切本愛人也,而與人無當,反以速禍,故君子慎焉。

     兩相磨蕩,有皆損無俱全,特大小久近耳。

    利刃終日斷割,必有缺折之時;砥石終日磨砻,亦有虧消之漸。

    故君子不欲敵人以自全也。

     見前面之千裡,不若見背後之一寸。

    故達現非難,而反觀為難;見見非難,而見不見為難;此舉世之所迷,而智者之獨覺也。

     譽既汝歸,毀将安辭?利既汝歸,害将安辭?巧既汝歸,罪将安辭? 上士會意,故體人也以意,觀人也亦以意。

    意之感人也深于骨肉,怠之殺人也毒于斧钺。

    鷗鳥知漁父之機,會意也,可以人而不如鷗乎?至于征色發聲而不觀察,則又在色斯舉矣之下。

     士君子要任天下國家事,先把本身除外。

    所以說策名委質,言自策名之後身已非我有矣,況富貴乎?若營營于富貴身家,卻是社稷蒼生委質于我也,君之賊臣乎?天之僇民乎? 聖賢之量空闊,事到胸中如一葉之泛滄海。

     聖賢處天下事,委曲纡徐,不輕徇一已之情,以違天下之欲,以破天下之防。

    是故道有不當直,事有不必果者,此類是也。

     譬之行道然,循曲從遠順其成迹,而不敢以欲速适已之便者,勢不可也。

    若必欲簡捷直遂,則兩京程途正以繩墨,破城除邑,塞河夷山,終有數百裡之近矣,而人情事勢不可也。

    是以處事要遜以出之,而學者接物怕徑情直行。

     熱鬧中空老了多少豪傑,閑淡滋味惟聖賢嘗得出,及當熱鬧時也隻以這閑淡心應之。

    天下萬事萬物之理都是閑淡中求來,熱鬧處使用。

    是故,靜者,動之母。

     胸中無一毫欠缺,身上無一些點染,便是羲皇以上人,即在夷狄患難中,何異玉燭春台上? 聖人掀天揭地事業隻管做,隻是不費力;除害去惡隻管做,隻是不動氣;蹈險投艱隻管做,隻是不動心。

     聖賢用剛,隻夠濟那一件事便了;用明,隻夠得那件情便了;分外不剩分毫。

    所以作事無痕迹,甚渾厚,事既有成,而亦無議。

     聖人隻有一種才,千通萬貫随事合宜,譬如富貴隻積一種錢,貿易百貨都得。

    衆人之材如貨,輕縠雖美,不可禦寒;輕裘雖溫,不可當暑。

    又養才要有根本,則随遇不窮;運才要有機括,故随感不滞;持才要有涵蓄,故随事不敗。

     坐疑似之迹者,百口不能自辨;犯一見之真者,百口難奪其執。

    此世之通患也。

    聖〔人〕虛明通變吻合人情,如人之肝肺在其腹中,既無遁情,亦無誣執。

    故人有感泣者,有愧服者,有歡悅者。

    故曰惟聖人為能通天下之志,不能如聖人,先要個虛心。

     聖人處小人不露形迹,中間自有得已,處高崖陡塹,直氣壯頄皆偏也,即不論取禍,近小文夫矣。

    孟子見樂正子從王驩,何等深惡!及處王驩,與行而不與比,雖然,猶形迹矣。

    孔子處陽貨隻是個绐法,處向魋隻是個躲法。

     君子所得不問,故其所行亦異。

    有小人于此,仁者憐之,義者惡之,禮者處之不失禮,智者處之不取禍,信者推誠以禦之而不計利害,惟聖人處小人得當可之宜。

     被發于鄉鄰之鬥,豈是惡念頭?但類于從井救人矣。

    聖賢不為善于性分之外。

     仕途上隻應酬無益人事,工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時候修正經職業?我嘗自喜行三種方便,甚于彼我有益:不面谒人,省其疲于應接;不輕寄書,省其困于裁答;不乞求人看顧,省其難于區處。

     士君子終身應酬不止一事,全要将一個靜定心酌量緩急輕重為後先。

    若應轇轕情處紛雜事,都是一味熱忙,颠倒亂應,隻此便不見存心定性之功,當事處物之法。

     儒者先要個不俗,才不俗又怕乖俗。

    聖人隻是和人一般,中間自有妙處。

     處天下事,先把我字閣起,千軍萬馬中,先把人字閣起。

     處毀譽,要有識有量。

    今之學者,盡有向上底,見世所譽而趨之,見世所毀而避之,隻是識不定;聞譽我而喜,聞毀我而怒,隻是量不廣。

    真善惡在我,毀譽于我無分毫相幹。

     某平生隻欲開口見心,不解作吞吐語。

    或曰:“恐非其難其慎之義。

    ”予矍然驚謝曰:“公言甚是。

    但其難其慎在未言之前,心中擇個是字才脫口,更不複疑,何吞吐之有?吞吐者,半明半暗,似于開成心三字礙。

    ” 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天下之事常鼓舞不見罷勞,一衰歇便難振舉。

    是以君子提醒精神不令昏眩,役使筋骨不令怠惰,懼振舉之難也。

     實官、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

     當大事,要心神定,心氣足。

     世間無一處無拂意事,無一日無拂意事,椎度量寬弘有受用處,彼局量褊淺者空自懊恨耳。

     聽言之道徐審為先,執不信之心與執必信之心,其失一也。

     惟聖人能先覺,其次莫如徐審。

     君子之處事也,要我就事,不令事就我;其長民也,要我就民,不令民就我。

     上智不悔,詳于事先也;下愚不悔,迷于事後也。

    惟君子多悔。

    雖然,悔人事,不悔天命,悔我不悔人。

    我無可悔,則天也、人也,聽之矣。

     某應酬時有一大病痛,每于事前疏忽,事後點檢,點檢後辄悔吝;閑時慵獺,忙時迫急,迫急後辄差錯。

    或曰:“此失先後着耳。

    ”肯把點檢心放在事前,省得點檢,又省得悔吝。

    肯把急迫心放在閑時,省得差錯,又省得牽挂。

    大率我輩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心。

    一謹之不能,而謹無益之謹;一勤之不能,而勤無及之勤,于此心倍苦,而于事反不詳焉,昏懦甚矣!書此以自讓。

     無謂人唯唯,遂以為是我也;無謂人默默,遂以為服我也,無謂人煦煦,遂以為愛我也;無謂人卑卑,遂以為恭我也。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

     我不能甯耐事,而令事如吾意,不則躁煩;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不則譴怒。

    如是則終日無自在時矣,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損,此謂至愚。

     有由衷之言,有由口之言;有根心之色,有浮面之色。

    各不同也,應之者貴審。

     富貴,家之災也;才能,身之殃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藉也。

    故惟處順境為難。

    隻是常有懼心,遲一步做,則免于禍。

     語雲一錯二誤最好理會。

    凡一錯者,必二誤,蓋錯必悔怍,悔怍則心凝于所悔,不暇他思,又錯一事。

    是以無心成一錯,有心成二誤也。

    禮節應對間最多此失。

    苟有錯處,更宜鎮定,不可忙亂,一忙亂則相因而錯者無窮矣。

     沖繁地,頑鈍人,紛雜事,遲滞期,拂逆時,此中最好養火。

    若決裂憤激,悔不可言;耐得過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