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務
關燈
小
中
大
處天下事,隻消得安詳二字。
雖兵貴神速,也須從此二字做出。
然安詳非遲緩之謂也,從容詳審養奮發于凝定之中耳。
是故不閑則不忙,不逸則不勞。
若先怠緩,則後必急躁,是事之殃也。
十行九悔,豈得謂之安詳?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馀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馀累。
君子應事接物,常赢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便好。
若應酬時勞擾,不應酬時牽挂,極是吃累的。
為善而偏于所向,亦是病。
聖人之為善,度德量力,審勢順時,且如發棠不勸,非忍萬民之死也,時勢不可也。
若認煞民窮可悲,而枉巳徇人,便是欲矣。
分明不動聲色,濟之有馀,卻露許多痕迹,費許大張皇,最是拙工。
天下有兩可之事,非義精者不能擇。
若到精處,畢竟隻有一可耳。
聖人處事,有變易無方底,有執極不變底,有一事而所處不同底,有殊事而所處一緻底,惟其可而已。
自古聖人,适當其可者,堯、舜、禹、文、周、孔數聖人而已。
當可而又無迹,此之謂至聖。
聖人處事,如日月之四照,随物為影;如水之四流,随地成形,己不與也。
使氣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臨事平心易氣。
昧者知其一。
不知其二,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故于事鮮克有濟。
惟智者能柔能剛,能圓能方,能存能亡,能顯能藏,舉世懼且疑,而彼确然為之,卒如所料者,見先定也。
字到不擇筆處,文到不修句處,話到不檢口處,事到不苦心處,皆謂之自得。
自得者與天遇。
無用之樸,君子不貴。
雖不事機械變詐,至于德慧術知,亦不可無。
神清人無忽語,機活人無癡事。
非謀之難,而斷之難也。
謀者盡事物之理,達時勢之宜,意見所到不思其不精也,然衆精集而兩可,斷斯難矣。
故謀者較尺寸,斷者較毫厘;謀者見一方至盡,斷者會八方取中。
故賢者皆可與謀,而斷非聖人不能也。
人情不便處,便要回避。
彼雖難于言;而心厭苦之,此慧者之所必覺也。
是以君子體悉人情。
悉者,委曲周至之謂也。
恤其私、濟其願、成其名、泯其迹,體悉之至也,感人淪于心骨矣。
故察言觀色者,學之粗也;達情會意者,學之精也。
天下事隻怕認不真,故依違觀望,看人言為行止。
認得真時,則有不敢從之君親,更那管一國非之,天下非之。
若作事先怕人議論,做到中間一被謗诽,消然中止,這不止無定力,且是無定見。
民各有心,豈得人人識見與我相同;民心至愚,豈得人人意思與我相信。
是以作事君子要見事後功業,休恤事前議論,事成後衆論自息。
即萬一不成,而我所為者,合下便是當為也,論不得成敗。
審勢量力,固智者事,然理所當為,而值可為之地,聖人必做一番,計不得成敗。
如圍成不克,何損于舉動,竟是成當堕耳。
孔子為政于衛,定要下手正名,便正不來,去衛也得。
隻事這個,事定姑息不過。
今人做事隻計成敗,都是利害心害了是非之公。
或問:“慮以下人,是應得下他不?”曰:“若應得下他,如子弟之下父兄,這何足道?然亦不是卑谄而徇人以非禮之恭,隻是無分毫上人之心,把上一着,前一步,盡着别人占,天地間惟有下面底最寬,後面底最長。
” 士君子在朝則論政,在野則論俗,在廟則論祭禮,在喪則論喪禮,在邊國則論戰守,非其地也,謂之羨談。
處天下事,前面常長出一分,此之謂豫;後面常馀出一分,此之謂裕。
如此則事無不濟,而心有馀樂。
若扣殺分數做去,必有後悔處。
人亦然,施在我有馀之恩,則可以廣德,留在人不盡之情,則可以全好。
非首任,非獨任,不可為禍福先。
福始禍端,皆危道也。
士君子當大事時,先人而任,當知慎果二字;從人而行,當知明哲二字。
明哲非避難也,無裨于事而隻自沒耳。
養态,士大夫之陋習也。
古之君子養德,德成而見諸外者有德容。
見可怒,則有剛正之德容;見可行,則有果毅之德容。
當言,則終日不虛口,不害其為默;當刑,則不宥小故,不害其為量。
今之人,士大夫以寬厚渾涵為盛德,以任事敢言為性氣,銷磨憂國濟時者之志,使之就文法,走俗狀,而一無所展布。
嗟夫!治平之世宜爾,萬一多故,不知張眉吐膽、奮身前步者誰也?此前代之覆轍也。
處事先求大體,居官先厚民風。
臨義莫計利害,論人莫計成敗。
一人覆屋以瓦,一人覆屋以茅,謂覆瓦者曰:“子之費十倍予,然而蔽風雨一也。
”覆瓦者日:“茅十年腐,而瓦百年不碎,子百年十更,而多以工力之費、屢變之勞也。
”嗟夫!天下之患莫大于有堅久之費,贻屢變之勞,是之謂工無用,害有益。
天下之思,亦莫大于狃朝夕之近,忘久遠之安,是之謂欲速成見小利。
是故樸素渾堅,聖人制物利用之道也。
彼好文者,惟樸素之恥而靡麗,夫易敗之物,不智甚矣。
或曰:“糜麗其渾堅者可乎?”曰:“既渾堅矣,靡麗奚為?苟以靡麗之費而為渾堅之資,豈不尤渾堅哉?是故君子作有益,則輕千金;作無益,則惜一介。
假令無一介之費,君子亦不作無益,何也?不敢以耳目之玩,啟天下民窮财盡之禍也。
” 遇事不妨詳問、廣問,但不可有偏主心。
輕言驟發,聽言之大戒也。
君子處事主之以鎮靜有主之心,運之以圓活不拘之用,養之以從容敦大之度,循之以推行有漸之序,待之以序盡必至之效,又未嘗有心勤效遠之悔。
今人臨事,才去安排,又不耐躊腸,草率含糊,與事拂亂,豈無幸成?競不成個處事之道。
君子與人共事,當公人己而不私。
苟事之成,不必功之出自我也;不幸而敗,不必咎之歸諸人也。
有當然、有自然、有偶然。
君子盡其當然,聽其自然,而不感于偶然;小人泥于偶然,拂其自然,而棄其當然。
噫!偶然不可得,并其當然者失之,可哀也。
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彼悅之則悅,怒之則怒,淺衷狹量,粗心浮氣,婦人孺子能笑之,而欲有所樹立,難矣。
何也?其所以待用者無具也。
明白簡易,此四字可行之終身。
役心機,擾事端,是自投劇網也。
水之流行也,礙于剛,則求通于柔;智者之于事也,礙于此,則求通于被。
執礙以求通,則愚之甚也,徒勞而事不濟。
計天下大事,隻在緊要處一着留心用力,别個都顧不得。
譬之奕棋,隻在輸赢上留心,一馬一卒之失渾不放在心下,若觀者以此預計其高低,奕者以此預亂其心目,便不濟事。
況善籌者以與為取,以喪為得;善奕者餌之使吞,誘之使進,此豈尋常識見所能策哉?乃見其小失而遽沮撓之,擯斥之,英雄豪傑可為竊笑矣,可為恸惋矣。
夫勢,智者之所藉以成功,愚者之所逆以取敗者也。
夫勢之盛也,天地聖人不能裁,勢之衰也,天地聖人不能振,亦因之而已。
因之中寓處之權,此善用勢者也,乃所以裁之振之也。
士君子抱經世之具,必先知五用。
五用之道未将,而漫嘗試之,此小丈夫技癢、童心之所為也,事必不濟。
是故貴擇人。
不擇可與共事之人,則不既厥心,不堪其任。
或以虛文相欺,或以意見相傾,譬以玉杯付小兒,而奔走于崎岖之峰也。
是故貴達時。
時者,成事之期也。
機有可乘,會有可際,不先不後,則其道易行。
不達于時。
譬投種于堅凍之候也。
是故貴審勢。
者,成事之藉也。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不勞不費,而其易就。
不審于勢,譬行舟于平陸之地也。
是故貴慎發。
左盼望,長慮卻顧,實見得利矣,又思其害,實見得成矣,又慮其敗,萬無可虞則執極而不變。
不慎所發,譬夜射儀的也。
是故貴宜物。
夫事有當蹈常襲故者,有當改弦易轍者,有當興廢舉墜者,有當救偏補救者,有以小棄大而卒以成其大者,有理屈于勢而不害其為理者,有當三令五申者,有當不動聲色者。
不宜于物,譬苗莠兼存,而玉石俱焚也。
溠夫!非有其具之難,而用其具者之難也。
腐儒之迂說,曲士之拘談,俗子之庸識,躁人之淺覓,谲者之異言,憸夫之邪語,皆事之成也,謀斷家之所忌也。
智者之于事,有言之而不行者,有所言非所行者,有先言而後行者,有先行而後言者,有行之既成而始終不言其故者,要亦為國家深遠之慮,而求以必濟而已。
善用力者就力,善用勢者就勢,善用智者就智,善用财者就财,夫是之謂乘。
乘者,知幾之謂也。
失其所乘,則倍勞而力不就,得其所乘,則與物無忤,于我無困,而天下享其利。
凡酌量天下大事,全要個融通周密,憂深慮遠。
營室者之正方面也,遠視近視,日有近視正而遠視不正者;較長較短,曰有準于短而不準于長者;應上應下,曰有合于上而不合于下者;顧左顧右,曰有協于左而不協于右者。
既而遠近長短上下左右之皆宜也,然後執繩墨、運木石、鸠器用以定萬世不拔之基。
今之處天下事者,粗心浮氣,淺見薄識,得其一方而固執以求勝。
以此圖久大之業,為治安之計,難矣。
字經三書,未可遽真也;言傳三口,未可遽信也。
巧者,氣化之賊也,萬物之禍也,心術之蠹也,财用之災也,君子不貴焉。
君子之處事有真見矣,不遽行也,又驗衆見,察衆情,協諸理而協,協諸衆情、衆見而協,則斷以必行;果理當然,而衆情、衆見之不協也,又委曲以行吾理。
既不貶理,又不駭人,此之謂理術。
噫!惟聖人者能之,獵較之類是也。
幹天下大事非氣不濟。
然氣欲藏,不欲露;欲抑,不欲揚。
掀天揭地事業不動聲色,不驚耳目,做得停停妥妥,此為第一妙手,便是入神。
譬之天地當春夏之時,發育萬物,何等盛大流行之氣!然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豈無風雨雷霆,亦隻時發間出,不顯匠作萬物之迹,這才是化工。
疏于料事,而拙于謀身,明哲者之所懼也。
實處着腳,穩處下手。
姑息依戀,是處人大病痛,當義處,雖處骨肉亦要果斷;鹵莽徑宜,是處事大病痛,當緊要處,雖細微亦要檢點。
正直之人能任天下之事。
其才、其守小事自可見。
若說小事且放過,大事到手才見擔當,這便是飾說,到大事定然也放過了。
松柏生,小便直,未有始曲而終直者也。
若用權變時另有較量,又是一副當說話。
無損損,無益益,無通通,無塞塞,此調天地之道,理人物之宜也。
然人君自奉無嫌于損損,于百姓無嫌于益益;君子擴理路無嫌于通通,杜欲窦無嫌于塞塞。
事物之理有定,而人情意見千歧萬徑,吾得其定者而行之,即形迹可疑,心事難白,亦付之無可奈何。
若惴惴畏譏,瑣瑣自明,豈能家置一喙哉?且人不我信,辯之何益?人若我信,何事于辯?若事有關涉,則不當以緘默妨大計。
處人、處已、處事都要有馀,無馀便無救性,此裡甚難言。
悔前莫如慎始,悔後莫如改圖,徒悔無益也。
居鄉而囿于數十裡之見,硁硁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遊大都,見千裡之事,茫然自失矣。
居今而囿于千萬人之見,硁硁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觀墳典,見千萬年之事,茫然自失矣。
是故囿見不可狃,狃則狹,狹則不足以善天下之事。
事出于意外,雖智者亦窮,不可以苛責也。
雖兵貴神速,也須從此二字做出。
然安詳非遲緩之謂也,從容詳審養奮發于凝定之中耳。
是故不閑則不忙,不逸則不勞。
若先怠緩,則後必急躁,是事之殃也。
十行九悔,豈得謂之安詳?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馀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馀累。
君子應事接物,常赢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便好。
若應酬時勞擾,不應酬時牽挂,極是吃累的。
為善而偏于所向,亦是病。
聖人之為善,度德量力,審勢順時,且如發棠不勸,非忍萬民之死也,時勢不可也。
若認煞民窮可悲,而枉巳徇人,便是欲矣。
分明不動聲色,濟之有馀,卻露許多痕迹,費許大張皇,最是拙工。
天下有兩可之事,非義精者不能擇。
若到精處,畢竟隻有一可耳。
聖人處事,有變易無方底,有執極不變底,有一事而所處不同底,有殊事而所處一緻底,惟其可而已。
自古聖人,适當其可者,堯、舜、禹、文、周、孔數聖人而已。
當可而又無迹,此之謂至聖。
聖人處事,如日月之四照,随物為影;如水之四流,随地成形,己不與也。
使氣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臨事平心易氣。
昧者知其一。
不知其二,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故于事鮮克有濟。
惟智者能柔能剛,能圓能方,能存能亡,能顯能藏,舉世懼且疑,而彼确然為之,卒如所料者,見先定也。
字到不擇筆處,文到不修句處,話到不檢口處,事到不苦心處,皆謂之自得。
自得者與天遇。
無用之樸,君子不貴。
雖不事機械變詐,至于德慧術知,亦不可無。
神清人無忽語,機活人無癡事。
非謀之難,而斷之難也。
謀者盡事物之理,達時勢之宜,意見所到不思其不精也,然衆精集而兩可,斷斯難矣。
故謀者較尺寸,斷者較毫厘;謀者見一方至盡,斷者會八方取中。
故賢者皆可與謀,而斷非聖人不能也。
人情不便處,便要回避。
彼雖難于言;而心厭苦之,此慧者之所必覺也。
是以君子體悉人情。
悉者,委曲周至之謂也。
恤其私、濟其願、成其名、泯其迹,體悉之至也,感人淪于心骨矣。
故察言觀色者,學之粗也;達情會意者,學之精也。
天下事隻怕認不真,故依違觀望,看人言為行止。
認得真時,則有不敢從之君親,更那管一國非之,天下非之。
若作事先怕人議論,做到中間一被謗诽,消然中止,這不止無定力,且是無定見。
民各有心,豈得人人識見與我相同;民心至愚,豈得人人意思與我相信。
是以作事君子要見事後功業,休恤事前議論,事成後衆論自息。
即萬一不成,而我所為者,合下便是當為也,論不得成敗。
審勢量力,固智者事,然理所當為,而值可為之地,聖人必做一番,計不得成敗。
如圍成不克,何損于舉動,竟是成當堕耳。
孔子為政于衛,定要下手正名,便正不來,去衛也得。
隻事這個,事定姑息不過。
今人做事隻計成敗,都是利害心害了是非之公。
或問:“慮以下人,是應得下他不?”曰:“若應得下他,如子弟之下父兄,這何足道?然亦不是卑谄而徇人以非禮之恭,隻是無分毫上人之心,把上一着,前一步,盡着别人占,天地間惟有下面底最寬,後面底最長。
” 士君子在朝則論政,在野則論俗,在廟則論祭禮,在喪則論喪禮,在邊國則論戰守,非其地也,謂之羨談。
處天下事,前面常長出一分,此之謂豫;後面常馀出一分,此之謂裕。
如此則事無不濟,而心有馀樂。
若扣殺分數做去,必有後悔處。
人亦然,施在我有馀之恩,則可以廣德,留在人不盡之情,則可以全好。
非首任,非獨任,不可為禍福先。
福始禍端,皆危道也。
士君子當大事時,先人而任,當知慎果二字;從人而行,當知明哲二字。
明哲非避難也,無裨于事而隻自沒耳。
養态,士大夫之陋習也。
古之君子養德,德成而見諸外者有德容。
見可怒,則有剛正之德容;見可行,則有果毅之德容。
當言,則終日不虛口,不害其為默;當刑,則不宥小故,不害其為量。
今之人,士大夫以寬厚渾涵為盛德,以任事敢言為性氣,銷磨憂國濟時者之志,使之就文法,走俗狀,而一無所展布。
嗟夫!治平之世宜爾,萬一多故,不知張眉吐膽、奮身前步者誰也?此前代之覆轍也。
處事先求大體,居官先厚民風。
臨義莫計利害,論人莫計成敗。
一人覆屋以瓦,一人覆屋以茅,謂覆瓦者曰:“子之費十倍予,然而蔽風雨一也。
”覆瓦者日:“茅十年腐,而瓦百年不碎,子百年十更,而多以工力之費、屢變之勞也。
”嗟夫!天下之患莫大于有堅久之費,贻屢變之勞,是之謂工無用,害有益。
天下之思,亦莫大于狃朝夕之近,忘久遠之安,是之謂欲速成見小利。
是故樸素渾堅,聖人制物利用之道也。
彼好文者,惟樸素之恥而靡麗,夫易敗之物,不智甚矣。
或曰:“糜麗其渾堅者可乎?”曰:“既渾堅矣,靡麗奚為?苟以靡麗之費而為渾堅之資,豈不尤渾堅哉?是故君子作有益,則輕千金;作無益,則惜一介。
假令無一介之費,君子亦不作無益,何也?不敢以耳目之玩,啟天下民窮财盡之禍也。
” 遇事不妨詳問、廣問,但不可有偏主心。
輕言驟發,聽言之大戒也。
君子處事主之以鎮靜有主之心,運之以圓活不拘之用,養之以從容敦大之度,循之以推行有漸之序,待之以序盡必至之效,又未嘗有心勤效遠之悔。
今人臨事,才去安排,又不耐躊腸,草率含糊,與事拂亂,豈無幸成?競不成個處事之道。
君子與人共事,當公人己而不私。
苟事之成,不必功之出自我也;不幸而敗,不必咎之歸諸人也。
有當然、有自然、有偶然。
君子盡其當然,聽其自然,而不感于偶然;小人泥于偶然,拂其自然,而棄其當然。
噫!偶然不可得,并其當然者失之,可哀也。
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彼悅之則悅,怒之則怒,淺衷狹量,粗心浮氣,婦人孺子能笑之,而欲有所樹立,難矣。
何也?其所以待用者無具也。
明白簡易,此四字可行之終身。
役心機,擾事端,是自投劇網也。
水之流行也,礙于剛,則求通于柔;智者之于事也,礙于此,則求通于被。
執礙以求通,則愚之甚也,徒勞而事不濟。
計天下大事,隻在緊要處一着留心用力,别個都顧不得。
譬之奕棋,隻在輸赢上留心,一馬一卒之失渾不放在心下,若觀者以此預計其高低,奕者以此預亂其心目,便不濟事。
況善籌者以與為取,以喪為得;善奕者餌之使吞,誘之使進,此豈尋常識見所能策哉?乃見其小失而遽沮撓之,擯斥之,英雄豪傑可為竊笑矣,可為恸惋矣。
夫勢,智者之所藉以成功,愚者之所逆以取敗者也。
夫勢之盛也,天地聖人不能裁,勢之衰也,天地聖人不能振,亦因之而已。
因之中寓處之權,此善用勢者也,乃所以裁之振之也。
士君子抱經世之具,必先知五用。
五用之道未将,而漫嘗試之,此小丈夫技癢、童心之所為也,事必不濟。
是故貴擇人。
不擇可與共事之人,則不既厥心,不堪其任。
或以虛文相欺,或以意見相傾,譬以玉杯付小兒,而奔走于崎岖之峰也。
是故貴達時。
時者,成事之期也。
機有可乘,會有可際,不先不後,則其道易行。
不達于時。
譬投種于堅凍之候也。
是故貴審勢。
者,成事之藉也。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不勞不費,而其易就。
不審于勢,譬行舟于平陸之地也。
是故貴慎發。
左盼望,長慮卻顧,實見得利矣,又思其害,實見得成矣,又慮其敗,萬無可虞則執極而不變。
不慎所發,譬夜射儀的也。
是故貴宜物。
夫事有當蹈常襲故者,有當改弦易轍者,有當興廢舉墜者,有當救偏補救者,有以小棄大而卒以成其大者,有理屈于勢而不害其為理者,有當三令五申者,有當不動聲色者。
不宜于物,譬苗莠兼存,而玉石俱焚也。
溠夫!非有其具之難,而用其具者之難也。
腐儒之迂說,曲士之拘談,俗子之庸識,躁人之淺覓,谲者之異言,憸夫之邪語,皆事之成也,謀斷家之所忌也。
智者之于事,有言之而不行者,有所言非所行者,有先言而後行者,有先行而後言者,有行之既成而始終不言其故者,要亦為國家深遠之慮,而求以必濟而已。
善用力者就力,善用勢者就勢,善用智者就智,善用财者就财,夫是之謂乘。
乘者,知幾之謂也。
失其所乘,則倍勞而力不就,得其所乘,則與物無忤,于我無困,而天下享其利。
凡酌量天下大事,全要個融通周密,憂深慮遠。
營室者之正方面也,遠視近視,日有近視正而遠視不正者;較長較短,曰有準于短而不準于長者;應上應下,曰有合于上而不合于下者;顧左顧右,曰有協于左而不協于右者。
既而遠近長短上下左右之皆宜也,然後執繩墨、運木石、鸠器用以定萬世不拔之基。
今之處天下事者,粗心浮氣,淺見薄識,得其一方而固執以求勝。
以此圖久大之業,為治安之計,難矣。
字經三書,未可遽真也;言傳三口,未可遽信也。
巧者,氣化之賊也,萬物之禍也,心術之蠹也,财用之災也,君子不貴焉。
君子之處事有真見矣,不遽行也,又驗衆見,察衆情,協諸理而協,協諸衆情、衆見而協,則斷以必行;果理當然,而衆情、衆見之不協也,又委曲以行吾理。
既不貶理,又不駭人,此之謂理術。
噫!惟聖人者能之,獵較之類是也。
幹天下大事非氣不濟。
然氣欲藏,不欲露;欲抑,不欲揚。
掀天揭地事業不動聲色,不驚耳目,做得停停妥妥,此為第一妙手,便是入神。
譬之天地當春夏之時,發育萬物,何等盛大流行之氣!然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豈無風雨雷霆,亦隻時發間出,不顯匠作萬物之迹,這才是化工。
疏于料事,而拙于謀身,明哲者之所懼也。
實處着腳,穩處下手。
姑息依戀,是處人大病痛,當義處,雖處骨肉亦要果斷;鹵莽徑宜,是處事大病痛,當緊要處,雖細微亦要檢點。
正直之人能任天下之事。
其才、其守小事自可見。
若說小事且放過,大事到手才見擔當,這便是飾說,到大事定然也放過了。
松柏生,小便直,未有始曲而終直者也。
若用權變時另有較量,又是一副當說話。
無損損,無益益,無通通,無塞塞,此調天地之道,理人物之宜也。
然人君自奉無嫌于損損,于百姓無嫌于益益;君子擴理路無嫌于通通,杜欲窦無嫌于塞塞。
事物之理有定,而人情意見千歧萬徑,吾得其定者而行之,即形迹可疑,心事難白,亦付之無可奈何。
若惴惴畏譏,瑣瑣自明,豈能家置一喙哉?且人不我信,辯之何益?人若我信,何事于辯?若事有關涉,則不當以緘默妨大計。
處人、處已、處事都要有馀,無馀便無救性,此裡甚難言。
悔前莫如慎始,悔後莫如改圖,徒悔無益也。
居鄉而囿于數十裡之見,硁硁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遊大都,見千裡之事,茫然自失矣。
居今而囿于千萬人之見,硁硁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觀墳典,見千萬年之事,茫然自失矣。
是故囿見不可狃,狃則狹,狹則不足以善天下之事。
事出于意外,雖智者亦窮,不可以苛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