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務
關燈
小
中
大
言之應;我固強之,彼固拂之,陽異而陰同,是謂不應之應。
明乎此者,可以談兵矣。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衆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則,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舉世之議論有五:求之天理而順,即之人情而安,可按聖賢,可質神明,而不必于天下所同,曰公論。
情有所便,意有所拂,逞辯博以濟其一偏之說,曰私論。
心無私曲,氣甚豪雄,不察事之虛實、勢之難易、理之可否,執一隅之見,狃時俗之習,既不正大,又不精明,蠅哄蛙嗷,通國成一家之說,而不可與聖賢平正通達之識,曰妄論。
造僞投奸,滃訾詭秘,為不根之言,播衆人之耳,千口成公,久傳成實,卒使夷由為蹻跖,曰誣論。
稱人之善,胸無秤尺,惑于小廉曲謹,感其照意象恭,喜一激之義氣,悅一霎之道言,不觀大節,不較生平,不舉全體,不要永終,而遽許之,曰無識之論。
嗚呼!議論之難也久矣,聽之者可弗察與? 簡靜沉默之人發用出來不可當,故停蓄之水一決不可禦也,蟄處之物其毒不可當也,潛伏之獸一猛不可禁也。
輕洩驟舉,暴雨疾風耳,智者不懼焉。
平居無事之時,則丈夫不可繩以婦人之守也,及其臨難守死,則當與貞女烈婦比節;接人處衆之際,則君子未嘗示人以廉隅之迹也,及其任道徒義,則當與壯士健卒争勇。
禍之成也必有漸,其激也奮于積。
智者于其漸也絕之,于其積也消之,甚則決之。
決之必須妙手,譬之瘍然,郁而内潰,不如外決;成而後決,不如早散。
涵養不定的,惡言到耳先思馭氣,氣平再沒錯的。
一不平,饒你做得是,也帶着五分過失在。
疾言、遽色、厲聲、怒氣,原無用處。
萬事萬物隻以心平氣和處之,自有妙應。
餘褊,每坐此失,書以自警。
嘗見一論人者雲:“渠隻把天下事認真做,安得不敗?”餘聞之甚驚訝,竊意天下事盡認真做去,還做得不象,若隻在假借面目上做工夫,成甚道理?天下事隻認真做了。
更有甚說?何事不成?方今大病痛,正患在不肯認真做,所以大綱常、正道理無人扶持,大可傷心。
嗟夫!武子之愚,所謂認真也與? 人人因循昏忽,在醉夢中過了一生,壞廢了天下多少事! 惟憂勤惕勵之君子,常自惺惺爽覺。
明義理易,識時勢難;明義理腐儒可能,識時勢非通儒不能也。
識時易,識勢難;識時見者可能,識勢非蚤見者不能也。
識勢而蚤圖之,自不至于極重,何時之足憂? 隻有無迹而生疑,再無有意而能掩者,可不畏哉? 令人可畏,未有不惡之者,惡生毀;令人可親,未有不愛之者,愛生譽。
先事體怠神昏,事到手忙腳亂,事過心安意散,此事之賊也。
兵家尤不利此。
善用力者,舉百鈞若一羽,善用衆者,操萬旅若一人。
沒這點真情,可惜了繁文侈費;有這點真情,何嫌于二簋一掬? 百代而下,百裡而外,論人隻是個耳邊紙上,并迹而誣之,那能論心?嗚呼!文士尚可輕論人乎哉?此天譴鬼責所系,慎之! 或問:“怨尤之念,底是難克,奈何?”曰:“君自來怨尤,怨尤出甚的?天之水旱為虐不怕人怨,死自死耳,水旱白若也;人之貪殘無厭不伯你尤,恨自恨耳,貪殘自若也。
此皆無可奈何者。
今且不望君自修自責,隻将這無可奈何事惱亂心腸,又添了許多痛苦,不若淡然安之,讨些便宜。
”其人大笑而去。
見事易,任事難。
當局者隻怕不能實見得,果實見得,則死生以之,榮辱以之,更管甚一家非之,全國非之,天下非之。
人事者,事由人生也。
清心省事,豈不在人? 閉戶于鄉鄰之鬥,雖有解紛之智,息争之力,不為也,雖忍而不得謂之楊朱。
忘家于懷襄之時,雖有室家之憂,骨肉之難,不顧也,雖勞而不得謂之墨翟。
流俗污世中真難做人,又跳脫不出,隻是清而不激就好。
恩莫到無以加處:情薄易厚,愛重成隙。
欲為便為,空言何益?不為便不為,空言何益? 以至公之耳聽至私之口,舜、跖易名矣;以至公之心行至私之聞,黜陟易法矣。
故兼聽則不蔽,精察則不眩,事可從容,不必急遽也。
某居官,厭無情者之多言,每裁抑之。
蓋無厭之欲,非分之求,若以溫顔接之,彼懇乞無已,煩瑣不休,非嚴拒則一日之應酬幾何?及部署日看得人有不盡之情,抑不使通,亦未盡善。
嘗題二語于私署雲:“要說的盡着都說,我不嗔你;不該從未敢輕從,你休怪我。
”或曰:“畢竟往日是。
” 同途而遇,男避女,騎避步,輕避重,易避難,卑幼避尊長。
勢之所極,理之所截,聖人不得而毫發也。
故保辜以時刻分死生,名次以相鄰分得失。
引繩之絕,堕瓦之碎,非必當斷當敝之處,君子不必如此區區也。
制禮法以垂萬世、繩天下者,須是時中之聖人斟酌天理人情之至而為之。
一以立極,無一毫矯拂心,無一毫懲創心,無一毫一切心,嚴也而于人情不苦,寬也而于天則不亂,俾天下肯從而萬世相安。
故曰:“禮之用,和為貴。
”和之一字,制禮法時合下便有,豈不為美?《儀禮》不知是何人制作,有近于迂闊者,有近于迫隘者,有近于矯拂者,大率是個嚴苛繁細之聖人所為,胸中又帶個懲創矯拂心,而一切之。
後世以為周公也,遂相沿而守之,畢竟不便于人情者,成了個萬世虛車。
是以繁密者激人躁心,而天下皆逃于闊大簡直之中;嚴峻者激人畔心,而天下皆逃于逍遙放恣之地。
甚之者,乃所驅之也。
此不可一二指。
餘讀《禮》,蓋心不安而口不敢道者,不啻百馀事也。
而宋儒不察《禮》之情,又于節文上增一重鎖鑰,予小子何敢言? 禮無不報,不必開多事之端怨;無不酬,不可種難言之恨。
舟中失火,須思救法。
象箸夾冰丸,須要夾得起。
相嫌之敬慎,不若相忘之怒詈。
士君子之相與也,必求協諸禮義,将世俗計較一切脫盡。
今世号為知禮者全不理會聖賢本意,隻是節文習熟,事體谙練,燦然可觀,人便稱之,自家欣然自得,泰然責人。
嗟夫!自繁文彌尚而先王之道湮沒,天下之苦相責,群相逐者,皆末世之靡文也。
求之于道,十九不合,此之謂習尚。
習尚壞人,如飲狂泉。
學者處事處人,先要識個禮義之中。
正這個中正處,要析之無毫厘之差,處之無過不及之謬,便是聖人。
當急遽冗雜時,隻不動火,則神有餘而不勞事,從容而就理。
一動火,種種都不濟。
予平生處人處事,淚切之病廾居其九,一向在這裡克,隻憑消磨不去。
始知不美之質變化甚難,而況以無恒之志、不深之養,如何能變化得?若志定而養深,便是下愚也移得一半。
予平生做事發言,有一大病痛,隻是個盡字,是以無涵蓄,不渾厚,為終身之大戒。
凡當事,無論是非邪正,都要從容蘊藉,若一不當意便忿恚而決裂之,此人終非遠器。
以淚而發者,必以無而癈,此不自涵養中來,算不得有根本底學者。
涵養中人,遇當為之事,來得不徙,若懶若遲,持得甚堅,不移不歇。
彼攘臂抵掌而任天下之事,難說不是義氣,畢竟到盡頭處不全美。
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
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
凡人應酬多不經思,一向任情做去,所以動多有悔。
若心頭有一分檢點,便有一分得處,智者之忽固不若愚者之詳也。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事見到無不可時便斬截做,不要留戀,兒女子之情不足以語辦大事者也。
斷之一事,原謂義所當行,郄念有牽纏,事有掣礙,不得脫然爽潔,才痛煞煞下一個斷字,如刀斬斧齊一般。
總然隻在大頭腦處成一個是字,第二義又都放下,況兒女情、利害念,那顧得他?若待你百可意、千趁心,一些好事做不成。
先衆人而為,後衆人而言。
在邪人前發正論,不問有心無心,此是不磨之恨。
見貪者談廉道,已不堪聞;又說某官如何廉,益難堪;又說某官貪,愈益難堪;況又勸汝當廉,況又責汝如何貪,彼何以當之?或曰:“當如何?”曰:“位在,則進退在我,行法可也。
位不在,而情意相關,密諷可也。
若與我無幹涉,則鉗口而已。
”禮入門而問諱,此亦當諱者。
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豫道之,已定矣,臨時還有變更,況未定者乎?故甯有不知之名,無贻失言之悔。
舉世嚣嚣兢兢不得相安,隻是抵死沒自家不是耳。
若隻把自家不是都認,再替别人認一分,便是清甯世界,兩忘言矣。
人人自責自盡,不直四海無争,彌宇宙間皆太和之氣矣。
當處都要個自強不息之心,天下何事不得了?天下何人不能處? 規模先要個闊大,意思先要個安閑,古之人約己而豐人,故群下樂為之用,而所得常倍。
徐思而審處,故己不勞而事極精詳。
褊急二字,處世之大礙也。
凡人初動一念是如此,及做出來郄不是如此,事去回顧又覺不是如此,隻是識見不定。
聖賢才發一念,始終如一,即有思索,不過周詳此一念耳。
蓋聖賢有得于豫養,故安閑;衆人取辦于臨時,故昡惑。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
天下無難處之事,隻消得兩個“如之何”;天下無難處之人,隻消得三個“必自成”。
人情要耐心體他,體到悉處,則人可寡過,我可寡怨。
事不關系都歇過到關系時悔之何及?事幸不敗都饒過,到敗事時懲之何益?是以君子不忽小防,其敗也不恕敗,防其再展。
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世道、人心、民生、國計,此是士君子四大責任。
這裡都有經略,都能張主,此是士君子四大功業。
情有可通,莫于舊有者過裁抑,以生寡恩之怨;事在得已,莫于舊無者妄增設,以開多事之門。
若理當革、時當興,合于事勢人情,則非所拘矣。
毅然奮有為之志,到手來隻做得五分。
渠非不自信,未臨事之志向雖笃,既臨事之力量不足也。
故平居觀人以自省,隻可信得一半。
辦天下大事,要精詳,要通變,要果斷,要執持。
才松軟怠弛,何異鼠頭蛇尾?除天下大奸,要顧慮,要深沉,要突卒,要潔絕,才張皇疏慢,是撄虎欿龍鱗。
利害死生間有毅然不奪之介,此謂大執持。
驚急喜怒事無卒然遽變之容,此謂真涵養。
力負邱山未足雄,地負萬山,此身還負地。
量包滄海不為大,天包四海,吾量欲包天。
天不可欺,人不可欺,何處瞞藏些子?性分當盡職分當盡,莫教久缺分毫。
何是何非,何長何短,但看百忍之圖。
不喑不瞽,不癡不聾,自取一朝之忿。
植萬古綱常,先立定自家地步;做兩間事業,先推開物我藩籬。
捱不過底事,莫如早行;悔無及之言,何似休說。
苟時不苟真不苟,忙處無忙再無忙。
《謙》六爻,畫畫皆吉;恕一字,處處可行。
才逢樂處須知苦,既沒閑時那有忙。
生來不敢拂吾發,義到何妨斷此頭。
量嫌六合隘,身負五嶽輕。
休買貴後賤,休逐衆人見。
難乎能忍,妙在不言。
休忙休懶,不懶不忙。
明乎此者,可以談兵矣。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衆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則,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舉世之議論有五:求之天理而順,即之人情而安,可按聖賢,可質神明,而不必于天下所同,曰公論。
情有所便,意有所拂,逞辯博以濟其一偏之說,曰私論。
心無私曲,氣甚豪雄,不察事之虛實、勢之難易、理之可否,執一隅之見,狃時俗之習,既不正大,又不精明,蠅哄蛙嗷,通國成一家之說,而不可與聖賢平正通達之識,曰妄論。
造僞投奸,滃訾詭秘,為不根之言,播衆人之耳,千口成公,久傳成實,卒使夷由為蹻跖,曰誣論。
稱人之善,胸無秤尺,惑于小廉曲謹,感其照意象恭,喜一激之義氣,悅一霎之道言,不觀大節,不較生平,不舉全體,不要永終,而遽許之,曰無識之論。
嗚呼!議論之難也久矣,聽之者可弗察與? 簡靜沉默之人發用出來不可當,故停蓄之水一決不可禦也,蟄處之物其毒不可當也,潛伏之獸一猛不可禁也。
輕洩驟舉,暴雨疾風耳,智者不懼焉。
平居無事之時,則丈夫不可繩以婦人之守也,及其臨難守死,則當與貞女烈婦比節;接人處衆之際,則君子未嘗示人以廉隅之迹也,及其任道徒義,則當與壯士健卒争勇。
禍之成也必有漸,其激也奮于積。
智者于其漸也絕之,于其積也消之,甚則決之。
決之必須妙手,譬之瘍然,郁而内潰,不如外決;成而後決,不如早散。
涵養不定的,惡言到耳先思馭氣,氣平再沒錯的。
一不平,饒你做得是,也帶着五分過失在。
疾言、遽色、厲聲、怒氣,原無用處。
萬事萬物隻以心平氣和處之,自有妙應。
餘褊,每坐此失,書以自警。
嘗見一論人者雲:“渠隻把天下事認真做,安得不敗?”餘聞之甚驚訝,竊意天下事盡認真做去,還做得不象,若隻在假借面目上做工夫,成甚道理?天下事隻認真做了。
更有甚說?何事不成?方今大病痛,正患在不肯認真做,所以大綱常、正道理無人扶持,大可傷心。
嗟夫!武子之愚,所謂認真也與? 人人因循昏忽,在醉夢中過了一生,壞廢了天下多少事! 惟憂勤惕勵之君子,常自惺惺爽覺。
明義理易,識時勢難;明義理腐儒可能,識時勢非通儒不能也。
識時易,識勢難;識時見者可能,識勢非蚤見者不能也。
識勢而蚤圖之,自不至于極重,何時之足憂? 隻有無迹而生疑,再無有意而能掩者,可不畏哉? 令人可畏,未有不惡之者,惡生毀;令人可親,未有不愛之者,愛生譽。
先事體怠神昏,事到手忙腳亂,事過心安意散,此事之賊也。
兵家尤不利此。
善用力者,舉百鈞若一羽,善用衆者,操萬旅若一人。
沒這點真情,可惜了繁文侈費;有這點真情,何嫌于二簋一掬? 百代而下,百裡而外,論人隻是個耳邊紙上,并迹而誣之,那能論心?嗚呼!文士尚可輕論人乎哉?此天譴鬼責所系,慎之! 或問:“怨尤之念,底是難克,奈何?”曰:“君自來怨尤,怨尤出甚的?天之水旱為虐不怕人怨,死自死耳,水旱白若也;人之貪殘無厭不伯你尤,恨自恨耳,貪殘自若也。
此皆無可奈何者。
今且不望君自修自責,隻将這無可奈何事惱亂心腸,又添了許多痛苦,不若淡然安之,讨些便宜。
”其人大笑而去。
見事易,任事難。
當局者隻怕不能實見得,果實見得,則死生以之,榮辱以之,更管甚一家非之,全國非之,天下非之。
人事者,事由人生也。
清心省事,豈不在人? 閉戶于鄉鄰之鬥,雖有解紛之智,息争之力,不為也,雖忍而不得謂之楊朱。
忘家于懷襄之時,雖有室家之憂,骨肉之難,不顧也,雖勞而不得謂之墨翟。
流俗污世中真難做人,又跳脫不出,隻是清而不激就好。
恩莫到無以加處:情薄易厚,愛重成隙。
欲為便為,空言何益?不為便不為,空言何益? 以至公之耳聽至私之口,舜、跖易名矣;以至公之心行至私之聞,黜陟易法矣。
故兼聽則不蔽,精察則不眩,事可從容,不必急遽也。
某居官,厭無情者之多言,每裁抑之。
蓋無厭之欲,非分之求,若以溫顔接之,彼懇乞無已,煩瑣不休,非嚴拒則一日之應酬幾何?及部署日看得人有不盡之情,抑不使通,亦未盡善。
嘗題二語于私署雲:“要說的盡着都說,我不嗔你;不該從未敢輕從,你休怪我。
”或曰:“畢竟往日是。
” 同途而遇,男避女,騎避步,輕避重,易避難,卑幼避尊長。
勢之所極,理之所截,聖人不得而毫發也。
故保辜以時刻分死生,名次以相鄰分得失。
引繩之絕,堕瓦之碎,非必當斷當敝之處,君子不必如此區區也。
制禮法以垂萬世、繩天下者,須是時中之聖人斟酌天理人情之至而為之。
一以立極,無一毫矯拂心,無一毫懲創心,無一毫一切心,嚴也而于人情不苦,寬也而于天則不亂,俾天下肯從而萬世相安。
故曰:“禮之用,和為貴。
”和之一字,制禮法時合下便有,豈不為美?《儀禮》不知是何人制作,有近于迂闊者,有近于迫隘者,有近于矯拂者,大率是個嚴苛繁細之聖人所為,胸中又帶個懲創矯拂心,而一切之。
後世以為周公也,遂相沿而守之,畢竟不便于人情者,成了個萬世虛車。
是以繁密者激人躁心,而天下皆逃于闊大簡直之中;嚴峻者激人畔心,而天下皆逃于逍遙放恣之地。
甚之者,乃所驅之也。
此不可一二指。
餘讀《禮》,蓋心不安而口不敢道者,不啻百馀事也。
而宋儒不察《禮》之情,又于節文上增一重鎖鑰,予小子何敢言? 禮無不報,不必開多事之端怨;無不酬,不可種難言之恨。
舟中失火,須思救法。
象箸夾冰丸,須要夾得起。
相嫌之敬慎,不若相忘之怒詈。
士君子之相與也,必求協諸禮義,将世俗計較一切脫盡。
今世号為知禮者全不理會聖賢本意,隻是節文習熟,事體谙練,燦然可觀,人便稱之,自家欣然自得,泰然責人。
嗟夫!自繁文彌尚而先王之道湮沒,天下之苦相責,群相逐者,皆末世之靡文也。
求之于道,十九不合,此之謂習尚。
習尚壞人,如飲狂泉。
學者處事處人,先要識個禮義之中。
正這個中正處,要析之無毫厘之差,處之無過不及之謬,便是聖人。
當急遽冗雜時,隻不動火,則神有餘而不勞事,從容而就理。
一動火,種種都不濟。
予平生處人處事,淚切之病廾居其九,一向在這裡克,隻憑消磨不去。
始知不美之質變化甚難,而況以無恒之志、不深之養,如何能變化得?若志定而養深,便是下愚也移得一半。
予平生做事發言,有一大病痛,隻是個盡字,是以無涵蓄,不渾厚,為終身之大戒。
凡當事,無論是非邪正,都要從容蘊藉,若一不當意便忿恚而決裂之,此人終非遠器。
以淚而發者,必以無而癈,此不自涵養中來,算不得有根本底學者。
涵養中人,遇當為之事,來得不徙,若懶若遲,持得甚堅,不移不歇。
彼攘臂抵掌而任天下之事,難說不是義氣,畢竟到盡頭處不全美。
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
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
凡人應酬多不經思,一向任情做去,所以動多有悔。
若心頭有一分檢點,便有一分得處,智者之忽固不若愚者之詳也。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事見到無不可時便斬截做,不要留戀,兒女子之情不足以語辦大事者也。
斷之一事,原謂義所當行,郄念有牽纏,事有掣礙,不得脫然爽潔,才痛煞煞下一個斷字,如刀斬斧齊一般。
總然隻在大頭腦處成一個是字,第二義又都放下,況兒女情、利害念,那顧得他?若待你百可意、千趁心,一些好事做不成。
先衆人而為,後衆人而言。
在邪人前發正論,不問有心無心,此是不磨之恨。
見貪者談廉道,已不堪聞;又說某官如何廉,益難堪;又說某官貪,愈益難堪;況又勸汝當廉,況又責汝如何貪,彼何以當之?或曰:“當如何?”曰:“位在,則進退在我,行法可也。
位不在,而情意相關,密諷可也。
若與我無幹涉,則鉗口而已。
”禮入門而問諱,此亦當諱者。
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豫道之,已定矣,臨時還有變更,況未定者乎?故甯有不知之名,無贻失言之悔。
舉世嚣嚣兢兢不得相安,隻是抵死沒自家不是耳。
若隻把自家不是都認,再替别人認一分,便是清甯世界,兩忘言矣。
人人自責自盡,不直四海無争,彌宇宙間皆太和之氣矣。
當處都要個自強不息之心,天下何事不得了?天下何人不能處? 規模先要個闊大,意思先要個安閑,古之人約己而豐人,故群下樂為之用,而所得常倍。
徐思而審處,故己不勞而事極精詳。
褊急二字,處世之大礙也。
凡人初動一念是如此,及做出來郄不是如此,事去回顧又覺不是如此,隻是識見不定。
聖賢才發一念,始終如一,即有思索,不過周詳此一念耳。
蓋聖賢有得于豫養,故安閑;衆人取辦于臨時,故昡惑。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
天下無難處之事,隻消得兩個“如之何”;天下無難處之人,隻消得三個“必自成”。
人情要耐心體他,體到悉處,則人可寡過,我可寡怨。
事不關系都歇過到關系時悔之何及?事幸不敗都饒過,到敗事時懲之何益?是以君子不忽小防,其敗也不恕敗,防其再展。
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世道、人心、民生、國計,此是士君子四大責任。
這裡都有經略,都能張主,此是士君子四大功業。
情有可通,莫于舊有者過裁抑,以生寡恩之怨;事在得已,莫于舊無者妄增設,以開多事之門。
若理當革、時當興,合于事勢人情,則非所拘矣。
毅然奮有為之志,到手來隻做得五分。
渠非不自信,未臨事之志向雖笃,既臨事之力量不足也。
故平居觀人以自省,隻可信得一半。
辦天下大事,要精詳,要通變,要果斷,要執持。
才松軟怠弛,何異鼠頭蛇尾?除天下大奸,要顧慮,要深沉,要突卒,要潔絕,才張皇疏慢,是撄虎欿龍鱗。
利害死生間有毅然不奪之介,此謂大執持。
驚急喜怒事無卒然遽變之容,此謂真涵養。
力負邱山未足雄,地負萬山,此身還負地。
量包滄海不為大,天包四海,吾量欲包天。
天不可欺,人不可欺,何處瞞藏些子?性分當盡職分當盡,莫教久缺分毫。
何是何非,何長何短,但看百忍之圖。
不喑不瞽,不癡不聾,自取一朝之忿。
植萬古綱常,先立定自家地步;做兩間事業,先推開物我藩籬。
捱不過底事,莫如早行;悔無及之言,何似休說。
苟時不苟真不苟,忙處無忙再無忙。
《謙》六爻,畫畫皆吉;恕一字,處處可行。
才逢樂處須知苦,既沒閑時那有忙。
生來不敢拂吾發,義到何妨斷此頭。
量嫌六合隘,身負五嶽輕。
休買貴後賤,休逐衆人見。
難乎能忍,妙在不言。
休忙休懶,不懶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