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務

關燈
閑暇時留心不成,倉卒時措手不得。

    胡亂支吾,任其成敗,或悔或不悔,事過後依然如昨世之人。

    如此者,百人而百也。

     凡事豫則立,此五字極當理會。

     道眼在是非上見,情眼在愛憎上見,物眼無别白,渾沌而已。

     實見得是時,便要斬釘截鐵,脫然爽潔,做成一件事,不可拖泥帶水,靠壁倚牆。

     人定真足勝天。

    今人但委于天,而不知人事之未定耳。

    夫冬氣閉藏不能生物,而老圃能開冬花,結春實;物性蠢愚不解人事,而鳥師能使雀奕棋,蛙教書,況于能為之人事而可委之天乎? 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其人可責以善,又當自盡長善救失之道。

    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其不見聽,我亦且有過焉,何以責人? 餘行年五十,悟得五不争之味。

    人問之。

    曰:“不與居積人争富,不與進取人争貴,不與矜飾人争名,不與簡傲人争禮,不與盛氣人争是非。

    ” 衆人之所混同,賢者執之;賢者之所束縛,聖人融之。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

    專欲難成,衆怒難犯。

    此八字者,不獨妄動人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

    盤庚遷殷,武王伐纣,三令五申猶恐弗從。

    蓋恒情多暗于遠識,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自古皆然,故君子慎之。

     辨學術,談治理,直須窮到至處,讓人不得,所謂宗廟朝廷便便言者。

    蓋道理,古今之道理,政事,國家之政事,務須求是乃已。

    我兩人皆置之度外,非求伸我也,非求勝人也,何讓人之有?隻是平心易氣,為辨家第一法。

    才聲高色厲,便是沒涵養。

     五月缫絲,正為寒時用;八月績麻,正為暑時用;平日涵養,正為臨時用。

    若臨時不能駕禦氣質、張主物欲,平日而曰“我涵養”,吾不信也。

    夫涵養工夫豈為涵養時用哉?故馬蹷而後求辔,不如操持之有常;輻拆而後為輪,不如約束之有素。

     其備之也若迂,正為有時而用也。

     膚淺之見,偏執之說,傍經據傳也近一種道理,究竟到精處都是浮說陂辭。

    所以知言必須胸中有一副極準秤尺,又須在堂上,而後人始從。

    不然,窮年聚訟,其誰主持耶? 纖芥衆人能見,置纖芥于百裡外,非骊龍不能見,疑似賢人能辨,精義而至入神,非聖人不解辨。

    夫以聖人之辨語賢人,且滋其感,況衆人乎?是故微言不入世人之耳。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因之一字妙不可言。

    因利者無一錢之費,因害者無一力之勞,因情者無一念之拂,因言者無一語之争。

    或曰:“不幾于徇乎?”曰:“此轉入而徇我者也。

    ”或曰:“不幾于術乎?”曰:“此因勢而利導者也。

    ”故惟聖人善用因,智者善用因。

     處世常過厚無害,惟為公持法則不可。

     天下之物纡徐柔和者多長,迫切躁急者多短。

    故烈風驟雨無祟朝之威,暴漲狂瀾無三日之勢,催拍促調非百闆之聲,疾策緊銜非千裡之辔。

    人生壽夭禍福無一不然,褊急者可以思矣。

     幹天下事無以期限自寬。

    事有不測,時有不給,常有馀于期限之内,有多少受用處! 将事而能弭,當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知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凡禍患,以安樂生,以憂勤免;以奢肆生,以謹約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動免。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撼大摧堅,要徐徐下手,久久見功,默默留意,攘臂極力,一犯手自家先敗。

     昏暗難谕之識,優柔不斷之性,剛慎自是之心,皆不可與謀天下之事。

    智者一見即透,練者觸類而通,困者熟思而得。

     三者之所長,謀事之資也,奈之何其自用也? 事必要其所終,慮必防其所至。

    若見眼前快意便了,此最無識,故事有當怒,而君子不怒;當喜,而君子不喜;當為,而君子不為,當已,而君子不已者,衆人知其一,君子知其它也。

     柔而從人于惡,不若直而挽人于善;直而挽人于善,不若柔而挽人于善之為妙也。

     激之以理法,則未至于惡也,而奮然為惡;愧之以情好,則本不徙義也,而奮然向義。

    此遊說者所當知也。

     善處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

    得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得? 失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失?不惟帝王為然,雖二人同行,亦離此道不得。

     察言觀色,度德量力,此八字處世處人一時少不得底。

     人有言不能達意者,有其狀非其本心者,有其言貌誣其本心者。

    君子現人與其過察而誣人之心,甯過恕以逃人之情。

     人情天下古今所同,聖人防其肆,特為之立中以的之。

    故立法不可太極,制禮不可太嚴,責人不可太盡,然後可以同歸于道。

    不然,是驅之使畔也。

     天下之事,有速而迫之者,有遲而耐之者,有勇而劫之者,有柔而折之者,有憤而激之者,有喻而悟之者,有獎而歆之者,有甚而談之者,有順而緩之者,有積誠而感之者,要在相機。

     因時舛施,未有不敗者也。

     論眼前事,就要說眼前處置,無追既往,無道遠圖,此等語雖精,無裨見在也。

     我益智,人益愚;我益巧,人益拙。

    何者?相去之遠而相責之深也。

    惟有道者,智能諒人之愚,巧能容人之拙,知分量不相及,而人各有能不能也。

     天下之事,隻定了便無事。

    物無定主而争,言無定見而争,事無定體而争。

     至人無好惡,聖人公好惡,衆人随好惡,小人作好惡。

     仆隸下人昏愚者多,而理會人意,動必有合,又千萬人不一二也。

    後上者往往以我責之,不合則艴然怒,甚者繼以鞭答,則被愈惶惑而錯亂愈甚。

    是我之過大于彼也,彼不明而我當明也,彼無能事上而我無量容下也,彼無心之失而我有心之惡也。

     若忍性平氣,指使而面命之,是兩益也。

    彼我無苦而事有濟,不亦可乎?《詩》曰:“匪怒伊教。

    ”《書》曰:“無忿疾于頑。

    ”此學者涵養氣質第一要務也。

     或問:“士大夫交際禮與?”曰:“禮也。

    古者,睦鄰國有享禮,有私觌”士大夫相見各有所贽,鄉黨亦然,婦人亦然,何可廢也?“曰:”近者嚴禁之,何也?“曰:”非禁交際,禁以交際行賄賂者也。

    夫無緣而交,無處而饋,其饋也過情,謂之賄可也。

     豈惟嚴禁,即不禁,君子不受焉。

    乃若宿在交,知情猶骨肉,數年不見,一飯不相留,人情乎?數千裡來,一揖而告别,人情乎?則彼有饋遺,我有贈送,皆天理人情之不可已者也。

    士君子立身行己自有法度,絕人逃世,情所不安。

    餘謂秉大政者貴持平,不貴一切。

    持平則有節,一切則愈潰,何者?勢不能也。

    “ 古人愛人之意多,今日惡人之意多。

    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常易行;惡人,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益不入。

     觀一葉而知樹之死生,觀一面而知人之病否,現一言而知識之是非,現一事而知心之邪正。

     論理要精詳,論事要剀切,論人須帶二三分渾厚。

    若切中人情,人必難堪。

    故君子不盡人之情,不盡人之過,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飾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馀,亦天地涵蓄之氣也。

     “父母在難,盜能為我救之,感乎?”曰:“此不世之恩也,何可以弗感?”“設當用人之權,此人求用,可薦之乎?”曰:“何可薦也?天命有德,帝王之公典也,我何敢以私恩奸之?”“設 當理刑之職,此人在獄,可縱之乎?”曰:“何可縱也?天讨有罪,天下之公法也,我何敢以私恩骫之?”曰:“何以報之?”曰:“用吾身時,為之死可也;用吾家時,為之破可也。

    其它患難與之共可也。

    ” 凡有橫逆來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處之之法,不可便動氣。

    兩個動氣,一對小人一般受禍。

     喜奉承是個愚障。

    彼之甘言、卑辭、隆禮、過情,冀得其所欲,而免其可罪也,而我喜之,感之,遂其不當得之欲,而免其不可已之罪。

    以自蹈于廢公黨惡之大咎;以自犯于難事易悅之小人。

    是奉承人者智巧,而喜奉承者愚也。

    乃以為相沿舊規,責望于賢者,遂以不奉承恨之,甚者羅織而害之,其獲罪國法聖訓深矣。

    此居要路者之大戒也。

    雖然,奉承人者未嘗不愚也。

    使其所奉承而小人也,則可果;君子也,彼未嘗不以此觀人品也。

     疑心最害事。

    二則疑,不二則不疑。

    然則聖人無疑乎?曰,“聖人隻認得一個理,因理以思,順理以行,何疑之有?賢人有疑惑于理也,衆人多疑惑于情也。

    ”或曰:“不疑而為人所欺奈何?”曰:“學到不疑時自然能先覺。

    況不疑之學,至誠之學也,狡僞亦不忍欺矣。

    ” 以時勢低昂理者,衆人也;以理低昂時勢者,賢人也;推理是視,無所低昂者,聖人也。

     貧賤以傲為德,富貴以謙為德,皆賢人之見耳。

    聖人隻看理當何如,富貴貧賤除外算。

     成心者,見成之心也。

    聖人胸中洞然清虛,無個見成念頭,故曰絕四。

    今人應事宰物都是成心,縱使聰明照得破,畢竟是意見障。

     凡聽言,先要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識見,又要知言者氣質,則聽不爽矣。

     不須犯一口說,不須着一意念,隻恁真真誠誠行将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熏之善良,遍為爾德者矣。

    堿蓬生于堿地,燃之可堿;鹽蓬生于鹽地,燃之可鹽。

     世人相與,非面上則口中也。

    人之心固不能掩于面與口,而不可測者則不盡于面與口也。

    故惟人心最可畏,人心最不可知。

    此天下之陷阱,而古今生死之衢也。

    餘有一拙法,推之以至誠,施之以至厚,持之以至慎,遠是非,讓利名,處後下,則夷狄鳥獸可骨肉而腹心矣。

    将令深者且傾心,險者且化德,而何陷阱之予及哉?不然,必予道之未盡也。

     處世隻一恕字,可謂以已及人,視人猶己矣。

    然有不足以 盡者。

    天下之事,有已所不欲而人欲者,有己所欲而人不欲者。

     這裡還須理會,有無限妙處。

     甯開怨府,無開恩窦。

    怨府難充,而恩窦易擴也;怨府易閉,而恩窦難塞也。

    閉怨府為福,而塞恩窦為禍也。

    怨府一仁者能閉之,思窦非仁、義、禮、智、信備不能塞也。

    仁考布大德,不幹小譽;義者能果斷,不為姑息;禮者有等差節文,不一切以苦人情;智者有權宜運用,不張皇以駭聞聽;信者素孚人,舉措不生衆疑,缺一必無全計矣。

     君子與小人共事必敗,君子與君子共事亦未必無敗,何者? 意見不同也。

    今有仁者、義者、禮者、智者、信者五人焉,而共一事,五相濟則事無不成,五有主,則事無不敗。

    仁者欲寬,義者欲嚴,智者欲巧,信者欲實,禮者欲文,事胡以成?此無他,自是之心勝,而相持之勢均也。

    曆觀往事,每有以意見相争至亡人國家,釀成禍變而不顧。

    君子之罪大矣哉!然則何如? 曰:“勢不可均。

    勢均則不相下,勢均則無忌憚而行其胸臆。

    三軍之事,卒伍獻計,偏裨謀事,主将斷一,何意見之敢争?然則善天下之事,亦在乎通者當權而已。

     萬弊都有個由來,隻救枝葉成得甚事? 與小人處,一分計較不得,須要放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