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道
關燈
小
中
大
非兩件。
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 道;生物成物者氣,所以然者理。
道與理,視之無迹,扪之無物。
必分道、氣;理、氣為兩項,殊為未精。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蓋形而上,無體者也,萬有之父母,故曰道。
形而卞,有體者也,一道之凝結,故曰器。
理、氣亦然。
生天、天地、生人、生物,皆氣也。
所以然者,理也。
安得對待而言之?若對待為二,則費隐亦二矣。
先天理而已矣,後天氣而已矣,天下勢而已矣,人情利而已矣。
理一,而氣、勢、利三,勝負可知矣。
人事就是天命。
我盛則萬物皆為我用,我衰則萬物皆為我病。
盛衰勝負,宇宙内隻有一個消息。
天地間惟無無累,有即不累。
有身則身為我累,有物則物為我累。
惟至人則有我而無我,有物而志物,此身如在太虛中,何累之有?故能物我兩化,化則何有何無?何非有何非無?故二氏逃有,聖人善處有; 義,合外内之道也。
外無感,則義隻是渾然在中之理。
見物而裁制之,則為義。
義不生于物;亦緣物而後見。
告子隻說義外,故孟子隻說義内,各說一邊以相駁,故窮年相辨而不服。
孟子若說:義雖緣外而形,實根吾心而生。
物不是義,而處物乃為義也。
告子再怎開口?性,合理氣之道也。
理不雜氣,則純粹以精,有善無惡,所謂義理之性也,理一東氣,則五行紛揉,有善有惡,所謂氣質之性也。
諸家所盲,皆落氣質之後之性,孟子所言,皆未着氣質之先之性。
各指一邊以相駁,故窮年相辨而不服。
孟子若說:有善有惡者,雜于氣質之性;有善無惡者,上帝降衷之性。
學問之道,正要變化那氣質之性,完複吾降衷之性。
諸家再怎開口? 幹與垢,坤與複,對頭相接,不間一發。
乾坤盡頭處,即垢複起頭處,如呼吸之相連,無有斷續,一斷便是生死之界。
知費之為省,善省者也;而以省為省者愚,其費必倍。
知勞之為逸者,善逸者也;而以逸為逸者昏,其勞必多。
知苦之為樂者,善樂者也;而以樂為樂者癡,一苦不返,知通之為塞者,善塞者也;而以塞為塞者拙,一通必竭。
秦火之後,三代制作湮滅幾盡。
漢時購書之賞重,胡漢儒附會之書多。
其幸存者,則焚書以前之宿儒尚存而不死,如伏生口授之類。
好古之君子壁藏而石函,如《周禮》出于屋壁之類。
後儒不考古今之文,概雲先王制作而不敢易,即使盡屬先王制作,然而議禮制度,考文沿世,道民俗而調劑之,易姓受命之天子皆可變通,故曰刑法世輕重,三王不沿禮襲樂。
若一切泥古而求通,則茹毛飲血,土鼓污尊皆可行之今日矣。
堯、舜而當此時,其制度文為必因時順勢,豈能反後世而跻之唐虞?或曰:“自秦火後,先王制作何以别之?”曰:“打起一道大中至正線來,真僞分毫不錯。
” 理會得簡之-字,自家身心、天地萬物、天下萬事盡之矣。
一粒金丹,不載多藥,一分銀魂,不攜錢币。
耳聞底,眼見底,身觸、頭戴、‘足踏底,燦然确然,無非都是這個。
拈起一端來,色色都是這個。
卻向古人千言萬語,陳爛葛藤,鑽研窮究,意亂神昏,了不可得,則多言之誤後人也。
噫! 鬼神無聲無臭,而有聲有臭者,乃無聲無臭之散殊也。
故先王以聲息為感格鬼神之妙機。
周人尚臭,商人尚聲。
自非達幽明之故者,難以語此。
‘ 三千三百繭絲牛毛,聖人之精細入淵微矣,然皆自性真流出,非由強作,此之謂天理。
事事隻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體認。
使人收斂莊重莫如禮,使人溫厚和平莫如樂。
德性之有資于禮樂,猶身體之有資于衣食,極重大,極急切。
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禮樂之用為急耳。
自禮廢,而惰慢放肆之态慣習于身體矣;自樂亡,而乖戾忿恨之氣充滿于一腔矣。
三代以降,無論典秩之本,聲氣之元,即儀文器數,夢寐不及;悠悠六合,貿貿百年,豈非靈于萬物,而萬物且能笑之?細思先儒“不可斯須去身”六字,可為流涕長太息矣。
惟平脈無病,?七表、八裡、九道皆病名也;惟中道無名,五常、百行、萬善皆偏名也。
千載而下,最可恨者,樂之無傳。
士大夫視為迂闊無用之物,而不知其有切于身心性命也。
一、中、平、常、白、淡、無,謂之七無對。
一不對萬;萬者,一之分也。
太過不及對,中者,太過不及之君也。
高下對,平者,高下之準也。
吉兇、禍福、貧富、貴賤對,常者,不增不減之物也。
青黃、碧紫、赤黑對,白者,青、黃、碧、紫、赤之質也。
酸、鹹、甘、苦、辛對,淡者,受和五味之主也。
有不與無對,無者,萬有之母也。
或問:“格物之物是何物?”曰:“至善是已。
”“如何格?”曰:“知止是已。
”“《中庸》不言格物,何也?”曰:“舜之執兩端于問察,回之擇一善而服膺,皆格物也。
”“擇善與格物同否?”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格物也;緻知、誠正,修、齊、治、平,皆擇善也。
除了善,更無物。
除了擇善,更無格物之功。
” “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謂之至善。
不明乎善,不得謂之格物。
故不明善不能誠身,不格物不能誠意。
明了善,欲不誠身不得。
格了物,欲不誠意不得。
”“不格物亦能緻知否?”曰“有、佛、老、莊、列皆緻知也,非不格物;而非吾之所謂物,”不緻知亦能誠意否?曰:“有。
尾生孝已皆誠意也,乃氣質之知,而非格物之知。
”格物二字,在宇宙間乃鬼神诃護真靈至寶;要在個中人神解妙悟,不可與口耳家道也。
學術要辯邪。
既正矣,文要辨真僞。
既真矣,又要辯念頭切不切,向往力不力。
無以空言辄便許人也。
百姓凍餒,謂之國窮;妻子困乏,謂之家窮,氣血虛弱,謂之身窮;學問空疏,謂之心窮。
人問:“君是道學否?”曰:“我不是道學。
”“是仙學否?”曰:“我不是仙學。
”“是釋學否?”曰:“我不是釋學。
”是老、莊、申、韓學否?“曰:”我不是老、莊、申、韓學。
“”畢竟是誰家門戶?“ 曰:“我隻是我。
” 與友人論天下無一物無禮樂,因指幾上香曰:“此香便是禮,香煙便是樂;坐在此便是禮,一笑便是樂。
” 心之好惡不可迷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好惡不可徇也。
瞽者不辨芲素,聾者不辨宮商,鼽者不辨香臭,狂者不辨辛酸,逃難而追亡者不辨險夷遠近。
然于我無損也,于道無損也,于事無損也。
而有益于世,有益于我者,無窮。
乃知五者之知覺,道之賊而心之殃也,天下之禍也。
氣有三散:苦散,樂散,自然散。
苦散、樂散可以複聚,自然散不複聚矣。
悟有頓修,無頓立。
志在堯,即一念之堯;一語近舜,即一言之舜;一行師孔,即一事之孔。
而況悟乎?若成一個堯、舜、孔子,非真積力久、斃而後已不能。
有人于此,其孫呼之曰祖,其祖呼之曰孫,其子呼之曰父,其父呼之曰子,其舅呼之曰甥,其甥呼之曰舅,其伯叔呼之曰侄,其侄呼之曰伯叔,其兄呼之曰弟,其弟呼之曰兄,其翁呼之曰婿,其婿呼之曰翁,畢竟是幾人?曰:“一人也。
”呼之畢竟孰是?曰:“皆是也。
”籲!“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無怪矣,道二乎哉! 豪放之心非道之所栖也,是故道凝于甯靜。
聖人制規矩不制方圓,謂規矩可為方圓,方圓不能為方圓耳。
終身不照鏡,終身不認得自家。
乍照鏡,猶疑我是别人,常磨常照,才認得本來面目。
故君子不可以無友。
輕重隻在毫厘,長短隻争分寸。
明者以少為多,昏者惜零棄頓。
天地所以循環無端積成萬古者,隻是四個字,曰“無息有漸”。
聖學亦然,縱使生知之聖,敏則有之矣,離此四字不得。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聖學入門先要克己,歸宿隻是無我。
蓋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此便是舜、跖關頭,死生歧路。
心于淡裡見天真,嚼破後許多滋味;學問淵中尋理趣,湧出來無限波瀾。
百毒惟有恩毒苦,萬味無如淡味長。
總埋泉壤終須白,才露天機便不玄。
橫吞八極水,細數九牛毛。
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 道;生物成物者氣,所以然者理。
道與理,視之無迹,扪之無物。
必分道、氣;理、氣為兩項,殊為未精。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蓋形而上,無體者也,萬有之父母,故曰道。
形而卞,有體者也,一道之凝結,故曰器。
理、氣亦然。
生天、天地、生人、生物,皆氣也。
所以然者,理也。
安得對待而言之?若對待為二,則費隐亦二矣。
先天理而已矣,後天氣而已矣,天下勢而已矣,人情利而已矣。
理一,而氣、勢、利三,勝負可知矣。
人事就是天命。
我盛則萬物皆為我用,我衰則萬物皆為我病。
盛衰勝負,宇宙内隻有一個消息。
天地間惟無無累,有即不累。
有身則身為我累,有物則物為我累。
惟至人則有我而無我,有物而志物,此身如在太虛中,何累之有?故能物我兩化,化則何有何無?何非有何非無?故二氏逃有,聖人善處有; 義,合外内之道也。
外無感,則義隻是渾然在中之理。
見物而裁制之,則為義。
義不生于物;亦緣物而後見。
告子隻說義外,故孟子隻說義内,各說一邊以相駁,故窮年相辨而不服。
孟子若說:義雖緣外而形,實根吾心而生。
物不是義,而處物乃為義也。
告子再怎開口?性,合理氣之道也。
理不雜氣,則純粹以精,有善無惡,所謂義理之性也,理一東氣,則五行紛揉,有善有惡,所謂氣質之性也。
諸家所盲,皆落氣質之後之性,孟子所言,皆未着氣質之先之性。
各指一邊以相駁,故窮年相辨而不服。
孟子若說:有善有惡者,雜于氣質之性;有善無惡者,上帝降衷之性。
學問之道,正要變化那氣質之性,完複吾降衷之性。
諸家再怎開口? 幹與垢,坤與複,對頭相接,不間一發。
乾坤盡頭處,即垢複起頭處,如呼吸之相連,無有斷續,一斷便是生死之界。
知費之為省,善省者也;而以省為省者愚,其費必倍。
知勞之為逸者,善逸者也;而以逸為逸者昏,其勞必多。
知苦之為樂者,善樂者也;而以樂為樂者癡,一苦不返,知通之為塞者,善塞者也;而以塞為塞者拙,一通必竭。
秦火之後,三代制作湮滅幾盡。
漢時購書之賞重,胡漢儒附會之書多。
其幸存者,則焚書以前之宿儒尚存而不死,如伏生口授之類。
好古之君子壁藏而石函,如《周禮》出于屋壁之類。
後儒不考古今之文,概雲先王制作而不敢易,即使盡屬先王制作,然而議禮制度,考文沿世,道民俗而調劑之,易姓受命之天子皆可變通,故曰刑法世輕重,三王不沿禮襲樂。
若一切泥古而求通,則茹毛飲血,土鼓污尊皆可行之今日矣。
堯、舜而當此時,其制度文為必因時順勢,豈能反後世而跻之唐虞?或曰:“自秦火後,先王制作何以别之?”曰:“打起一道大中至正線來,真僞分毫不錯。
” 理會得簡之-字,自家身心、天地萬物、天下萬事盡之矣。
一粒金丹,不載多藥,一分銀魂,不攜錢币。
耳聞底,眼見底,身觸、頭戴、‘足踏底,燦然确然,無非都是這個。
拈起一端來,色色都是這個。
卻向古人千言萬語,陳爛葛藤,鑽研窮究,意亂神昏,了不可得,則多言之誤後人也。
噫! 鬼神無聲無臭,而有聲有臭者,乃無聲無臭之散殊也。
故先王以聲息為感格鬼神之妙機。
周人尚臭,商人尚聲。
自非達幽明之故者,難以語此。
‘ 三千三百繭絲牛毛,聖人之精細入淵微矣,然皆自性真流出,非由強作,此之謂天理。
事事隻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體認。
使人收斂莊重莫如禮,使人溫厚和平莫如樂。
德性之有資于禮樂,猶身體之有資于衣食,極重大,極急切。
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禮樂之用為急耳。
自禮廢,而惰慢放肆之态慣習于身體矣;自樂亡,而乖戾忿恨之氣充滿于一腔矣。
三代以降,無論典秩之本,聲氣之元,即儀文器數,夢寐不及;悠悠六合,貿貿百年,豈非靈于萬物,而萬物且能笑之?細思先儒“不可斯須去身”六字,可為流涕長太息矣。
惟平脈無病,?七表、八裡、九道皆病名也;惟中道無名,五常、百行、萬善皆偏名也。
千載而下,最可恨者,樂之無傳。
士大夫視為迂闊無用之物,而不知其有切于身心性命也。
一、中、平、常、白、淡、無,謂之七無對。
一不對萬;萬者,一之分也。
太過不及對,中者,太過不及之君也。
高下對,平者,高下之準也。
吉兇、禍福、貧富、貴賤對,常者,不增不減之物也。
青黃、碧紫、赤黑對,白者,青、黃、碧、紫、赤之質也。
酸、鹹、甘、苦、辛對,淡者,受和五味之主也。
有不與無對,無者,萬有之母也。
或問:“格物之物是何物?”曰:“至善是已。
”“如何格?”曰:“知止是已。
”“《中庸》不言格物,何也?”曰:“舜之執兩端于問察,回之擇一善而服膺,皆格物也。
”“擇善與格物同否?”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格物也;緻知、誠正,修、齊、治、平,皆擇善也。
除了善,更無物。
除了擇善,更無格物之功。
” “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謂之至善。
不明乎善,不得謂之格物。
故不明善不能誠身,不格物不能誠意。
明了善,欲不誠身不得。
格了物,欲不誠意不得。
”“不格物亦能緻知否?”曰“有、佛、老、莊、列皆緻知也,非不格物;而非吾之所謂物,”不緻知亦能誠意否?曰:“有。
尾生孝已皆誠意也,乃氣質之知,而非格物之知。
”格物二字,在宇宙間乃鬼神诃護真靈至寶;要在個中人神解妙悟,不可與口耳家道也。
學術要辯邪。
既正矣,文要辨真僞。
既真矣,又要辯念頭切不切,向往力不力。
無以空言辄便許人也。
百姓凍餒,謂之國窮;妻子困乏,謂之家窮,氣血虛弱,謂之身窮;學問空疏,謂之心窮。
人問:“君是道學否?”曰:“我不是道學。
”“是仙學否?”曰:“我不是仙學。
”“是釋學否?”曰:“我不是釋學。
”是老、莊、申、韓學否?“曰:”我不是老、莊、申、韓學。
“”畢竟是誰家門戶?“ 曰:“我隻是我。
” 與友人論天下無一物無禮樂,因指幾上香曰:“此香便是禮,香煙便是樂;坐在此便是禮,一笑便是樂。
” 心之好惡不可迷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好惡不可徇也。
瞽者不辨芲素,聾者不辨宮商,鼽者不辨香臭,狂者不辨辛酸,逃難而追亡者不辨險夷遠近。
然于我無損也,于道無損也,于事無損也。
而有益于世,有益于我者,無窮。
乃知五者之知覺,道之賊而心之殃也,天下之禍也。
氣有三散:苦散,樂散,自然散。
苦散、樂散可以複聚,自然散不複聚矣。
悟有頓修,無頓立。
志在堯,即一念之堯;一語近舜,即一言之舜;一行師孔,即一事之孔。
而況悟乎?若成一個堯、舜、孔子,非真積力久、斃而後已不能。
有人于此,其孫呼之曰祖,其祖呼之曰孫,其子呼之曰父,其父呼之曰子,其舅呼之曰甥,其甥呼之曰舅,其伯叔呼之曰侄,其侄呼之曰伯叔,其兄呼之曰弟,其弟呼之曰兄,其翁呼之曰婿,其婿呼之曰翁,畢竟是幾人?曰:“一人也。
”呼之畢竟孰是?曰:“皆是也。
”籲!“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無怪矣,道二乎哉! 豪放之心非道之所栖也,是故道凝于甯靜。
聖人制規矩不制方圓,謂規矩可為方圓,方圓不能為方圓耳。
終身不照鏡,終身不認得自家。
乍照鏡,猶疑我是别人,常磨常照,才認得本來面目。
故君子不可以無友。
輕重隻在毫厘,長短隻争分寸。
明者以少為多,昏者惜零棄頓。
天地所以循環無端積成萬古者,隻是四個字,曰“無息有漸”。
聖學亦然,縱使生知之聖,敏則有之矣,離此四字不得。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聖學入門先要克己,歸宿隻是無我。
蓋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此便是舜、跖關頭,死生歧路。
心于淡裡見天真,嚼破後許多滋味;學問淵中尋理趣,湧出來無限波瀾。
百毒惟有恩毒苦,萬味無如淡味長。
總埋泉壤終須白,才露天機便不玄。
橫吞八極水,細數九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