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道

關燈
事有豫而立,亦有豫而廢者。

    吾曾豫以有待,臨事鑿枘不成,競成棄擲者。

    所謂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又難執一論也。

     任是千變萬化、千奇萬異,畢竟落在平常處歇。

     善是性,性未必是善;秤錘是鐵,鐵不是秤錘。

    或曰:“孟子道性善,非與?”曰:“餘所言孟子之言也,孟子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為性,此性善否?或曰:”欲當乎理即是善。

    曰:“如子所言,動心忍性,亦忍善性與?”或曰:“孔子系《易》,言繼善成性,非與?”曰:“世儒解經皆不善讀《易》者也。

    孔子雲:”一陰一陽之謂道‘,謂一陰一陽均調而不偏,乃天地中和之氣,故謂之道。

     人繼之則為善。

    繼者禀受之初,人成之則為性。

    成者,不作之渭。

    假若一陰,則偏于柔;一陽,則偏于剛。

    皆落氣質,不可謂之道。

    蓋純陰純陽之謂偏,一陰二陽,二陰一陽之謂駁;一陰三四五陽,五陰一三四陽之謂雜。

    故仁知之見皆落了氣質一邊,何況百姓?仁智兩字拈此以見例。

    禮者見之謂之禮,義者見之謂之義,皆是邊見。

    朱注以繼為天,誤矣。

    又以仁智分陰陽,又誤矣。

    抑嘗考之,天自有兩種天,有理道之天,有氣數之天。

    故賦之于人,有義理之性,有氣質之性。

    二天皆出于太極。

    理道之天是先天,未着陰陽五行以前,純善無惡,《書》所謂惟皇降衷,厥有恒性‘。

    《詩》所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是也。

    氣數之天是後天,落陰陽五行之後,有善有惡,《書》所謂’天生烝民,有欲‘,孔于所謂’惟上知與下愚不移‘是也。

    孟子道性善,隻言個德性。

    “ 物欲從氣質來,隻變化了氣質,更說甚物欲。

     耳目口鼻四肢有何罪過?堯、舜、周、孔之身都是有底;聲色貨利、可愛可欲有何罪過?堯、舜、周、孔之世都是有底。

     千萬罪惡都是這點心,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物,太株連了。

    隻是先立乎其大,有了張主,小者都是好奴婢,何小之敢奪?沒了窩主,那怕盜賊?問誰立大?曰大立大。

     威儀養得定了,才有脫略,便害羞赧,放肆慣得久了,才入禮群;便害拘束。

    習不可不慎也。

     絜矩是強恕事,聖人不絜矩。

    他這一副心腸原與天下打成一片,那個是矩?那個是絜? 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此是大擔當。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此是大快樂。

     内外本末交相培養,此語餘所未喻。

    隻有内與本,那外與末張主得甚? 不是與諸君不談奧妙,古今奧妙不似《易》與《中庸》,至今解說二書不似青天白日,如何又于晦夜添濃雲也?望諸君哀此。

     後學另說一副當言語,須是十指露縫,八面開窗,你見我知,更無躲閃,方是正大光明男子。

     形而上與形而下不是兩般道理,下學上達不是兩截工夫。

     世之欲惡無窮;人之精力有限,以有限與無窮鬥,則物之勝人不啻千萬,奈之何不病且死也? 冷淡中有無限受用處。

    都戀戀炎熱,抵死不悟,既悟不知回頭,既回頭卻又羨慕,此是一種依膻附腥底人,切莫與談真味。

     處明燭幽,未能見物,而物先見之矣。

    處幽燭明,是謂神照。

    是故不言者非喑,不視者非盲,不聽者非聾。

     儒戒聲色貨利,釋戒色聲香味,道戒酒色财氣,總歸之無欲,此三氏所同也?儒衣儒冠而多欲,怎笑得釋道! 敬事鬼神,聖人維持世教之大端也。

    其義深,其功大,但自不可鑿求,不可道破耳。

     天下之治亂,隻在“相責各盡”四字。

     世之治亂,國之存亡,民之死生,隻是個我心作用,隻無我了,便是天清地甯、民安物阜性界。

     惟得道之深者,然後能淺言。

    凡深言者,得道之淺者也。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善養人,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萬世,養之義大矣哉! 萬物皆能昏人,是人皆有所昏。

    有所不見為不見者所昏,有所見為見者所昏,惟一無所見者不昏,不昏然後見天下。

     道非淡不入,非靜不進,非冷不凝。

     三千三百便是無聲無臭。

     天德王道不是兩事,内聖外王不是兩人。

     損之而不見其少者必贅物也,益之而不見其多者必缺處也,惟分定者加一毫不得、減一毫不得。

     知是一雙眼,行是一雙腳。

    不知而行,前有淵谷而不見,傍有狠虎而不聞,如中州之人适燕而南、之粵而北也,雖乘千裡之馬,愈疾愈遠。

    知而不行,如痿痹之人,數路程,畫山水,行更無多說,隻用得一笃字。

    知的工夫千頭萬緒,所謂匪知之艱,惟行之艱,匪苟知之,亦允蹈之。

    知至至之,知終終之,窮神知化,窮理盡性,幾深研極,探頣索隐,多聞多見。

    知也者,知所行也;行也者,行所知也。

    知也者,知此也;行也者,行此也。

    原不是兩個世俗知行不分,直與千古聖人駁難,以為行即是知。

    餘以為能行方算得知,徒知難算得行。

     有殺之為仁,生之為不仁者;有取之為義,與之為不義者;有卑之為禮,尊之為非禮者;有不知為智,知之為不智者;有違言為信,踐言為非信者。

     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于覓也,乃得之。

    非構有趨避,目眩于急求也。

    天下之事;每得于從容,而失之急遽。

     山峙川流,鳥啼花落,風清月白,自是各适其天,各得其分。

    我亦然,彼此無幹涉也。

    才生系戀心,便是歆羨,便有沾着。

    主人淡無世好,與世相忘而已。

    惟并育而不有情,故并育而不相害。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

    誠生明者,清虛所通也。

    從容生明者,不淆于感也,舍是無明道矣。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自有《中庸》以來,無人看破此一語。

    此吾道與佛、老異處,最不可忽。

     知識,心之孽也;才能,身之妖也;貴寵,家之禍也;富足,子孫之殃也。

     隻泰了,天地萬物皆志暢意得,欣喜歡愛。

    心、身、家、國、天下無一毫郁阏不平之氣,所謂八達四通,千昌萬遂,太和之至也。

    然泰極則肆,肆則不可收拾;而入于否。

    故泰之後繼以大壯,而聖人戎之曰:“君子以非禮弗履。

    ”用是見古人憂勤惕勵之意多,豪雄曠達之心少。

    六十四卦惟有泰是快樂時,又恁極中極正,且懼且危,此所以緻泰保泰而無意外之患也。

     今古紛紛,辨口聚訟盈庭,積書充棟,皆起于世教之不明,而聰明才辨者各執意見以求勝。

    故争輕重者至衡而息,争短長者至度而息,争多寡者至量而息,争是非者至聖人而息。

    中道者,聖人之權衡度量也。

    聖人往矣,而中道自在,安用是哓哓強口而逞辨以自是哉?嗟夫!難言之矣。

     人隻認得義、命商字真;随事随時在這邊體認,果得趣味,一生受用不了。

     夫焉有所倚,此至誠之胸次也。

    空空洞洞,一無所著,一無所有,隻是不倚着,才倚一分,便是一分偏,才着一厘,便是一度礙。

     形用事,則神者亦形;神用事,則形者亦神。

     威儀三千,禮儀三百,五刑之屬三千,皆法也。

    法是死的,令人可守;道是活底,令人變通。

    賢者持循于法之中,聖人變易于法之外;自非聖人,而言變易,皆亂法也。

     道不可言,才落言诠便有倚着。

     禮教大明,中有犯禮者一人焉,則衆以為肆而無所容;禮教不明,中有守禮者一人焉,則衆以為怪而無所容;禮之于世大矣哉! 良知之說,亦是緻曲擴端學問,隻是作用大端費力。

    作聖工夫當從天上做,培樹工夫當從土上做。

    射之道,。

    中者矢也,矢由弦,弦由手;手由心,用工當在心,不在矢;禦之道,用者辔也,銜由辔,辔由手,手由心,用工當在心,不在銜。

     聖門工夫有兩途,克己複禮是領惡以全好也。

    四夷靖則中國安。

    先立乎其大者,是正已而物正也。

    内順治則外成嚴。

     中,是千古道脈宗;敬,是聖學一字訣。

     性隻有一個,才說五便着情種矣。

     敬肆是死生關。

     瓜、李特熟,浮白生焉;禮由情生,後世乃以禮為情,哀哉1道理甚明、甚淺、甚易,隻被後儒到今說底玄冥,隻似真禅,如何使俗學不一切抵毀而盡叛之? 生成者,天之道心;災害者,天之人心。

    道心者,人之生成;人心者,人之災害。

    此語衆人驚駭死,必有能理會者。

     道、器非兩物,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