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

關燈
宇宙内大情種,男女居其第一。

    聖王不欲裁割而矯拂之,亦不能裁割矯拂也。

    故通之以不可已之情,約之以不可犯之禮,繩之以必不赦之法,使縱之而相安相久也。

    聖人亦不若是之亟也,故五倫中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笃了又笃,厚了又厚,惟恐情意之薄。

    惟男女一倫,是聖人苦心處,故有别先自夫婦始。

    本與之以無别也,而又教之以有别,況有别者,而肯使之混乎?聖人之用意深矣!是死生之衢而大亂之首也,不可以不慎也。

     親母之愛子也,無心于用愛,亦不知其為用愛,若渴飲饑食然,何嘗勉強?子之得愛于親母也,若謂應得,習于自然,如夏葛冬裘然,何嘗歸功?至于繼母之慈,則有德色,有矜語矣。

    前子之得慈于繼母,則有感心,有頌聲矣。

     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長尊,則家治。

    若看得尊長不尊,如何齊他?得其要在尊長自修。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孝子之事親也,禮卑伏如下仆,情柔婉如小兒。

     進食于親,侑而不勸;進言于親,論而不谏;進侍于親,和而不莊。

    親有疾,憂而不悲;身有疾,形而不聲。

     侍疾,憂而不食,不如努力而加餐,使此身不能侍疾,不孝之大者也;居喪,羸而廢禮,不如`哀而慎終,此身不能襄事,不孝之大者也。

     朝廷之上,紀綱定而臣民可守,是曰朝常;公卿大夫、百司庶官,各有定法,可使持循,是曰官常;一門之内,父子兄弟、長幼尊卑,各有條理,不變不亂,是曰家常;飲食起居,動靜語默,擇其中正者,守而勿失,是曰身常。

    得其常則治,失其常則亂,未有苟且冥行而不取敗者也。

     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恩寵過禮,臣妾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人心喜則志意暢達,飲食多進而不傷,血氣沖和而不郁,自然無病而體充身健,安得不壽?故孝子之于親也,終日幹幹,惟恐有一毫不快事到父母心頭。

    自家既不惹起,外觸又極防閑,無論貧富、貴賤、常變、順逆,隻是以悅親為主。

    蓋悅一字,乃事親第一傳心口訣也。

    即不幸而親有過,亦須在悅字上用工夫。

    幾谏積誠、耐煩留意、委曲方略,自有回天妙用。

    若直诤以甚其過,暴棄以增其怒,不悅莫大焉。

    故曰:“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 郊社,報天地生成之大德也,然災沴有禳,順成有祈,君為私田則仁,民為公田則忠,不嫌于求福,不嫌于免禍。

    子孫之祭先祖,以追養繼孝也,自我祖父母,以有此身也,曰:“賴先人之澤,以享其餘慶也。

    ”曰:“吾朝夕奉養承歡,而一旦不複獻杯桊,心悲思而無寄,故祭薦以伸吾情也。

    ”曰:“吾貧賤不足以供菽水,今鼎食而親不逮,心悲思而莫及,故祭薦以志吾悔也。

    ”豈為其遊魂虛位能福我而求之哉?求福已非君子之心,而以一飯之設,數拜之勤,求福于先人,仁孝誠敬之心果如是乎?不謀利,不責報,不望其感激,雖在他人猶然,而況我先人乎?《詩》之祭必言福,而《楚茨》諸詩為尤甚,豈可為訓耶?吾獨有取于《采蘩》、《采蘋》二詩,盡物盡志,以達吾子孫之誠敬而已,他不及也。

    明乎此道,則天下萬事萬物,皆盡我所當為,禍福利害,皆聽其自至,人事修而外慕之心息,向道專而作辍之念忘矣。

    何者?明于性分而無所冀悻也。

     友道極關系,故與君父并列而為五。

    人生德業成就,少朋友不得。

    君以法行,治我者也;父以恩行,不責善者也;兄弟怡怡,不欲以切偲傷愛;婦人主内事,不得相追随;規過,子雖敢争,終有可避之嫌;至于對嚴師,則矜持收斂而過無可見;在家庭,則狎昵親習而正言不入。

    惟夫朋友者,朝夕相與,既不若師之進見有時,情禮無嫌;又不若父子兄弟之言語有忌。

    一德虧,則友責之;-業廢,則友責之,美則相與獎勸,非則相與匡救,日更月變,互感交摩,骎骎然不覺其勞且難,而入于君子之域矣。

    是朋友者,四倫之所賴也。

    嗟夫!斯道之亡久矣。

     言語嬉媟,樽俎妪煦,無論事之善惡,以順我者為厚交;無論人之奸賢,以敬我者為君子。

    蹑足附耳,自謂知心;接膝拍肩,濫許刎頸。

    大家同陷于小人而不知,可哀也已!是故物相反者相成,見相左者相益。

    孔子取友,曰“直、諒、多聞”。

    此三友者,皆與我不相附會者也,故曰益。

    是故,得三友難,能為人三友更難。

    天地間,不論天南地北,缙紳草莽,得一好友,道同志合,亦人生一大快也。

     長者有議論,唯唯而聽,無相直也;有咨詢,謇謇而對,無遽盡也。

    此卑幼之道也。

     陽稱其善,以悅彼之心;陰養其惡,以快己之意,此友道之大戮也。

    青天白日之下,有此魑魅魍魉之俗,可哀也已也! 古稱:“君門遠于萬裡。

    ”謂情隔也。

    豈惟君門?父子殊心,一堂遠于萬裡;兄弟離情,一門遠于萬裡;夫妻反目,一榻遠于萬裡。

    苟情聯志通,則萬裡之外,猶同堂共門而比肩一榻也。

    以此推之,同時不相知,而神交于千百世之上下亦然。

    是知離合在心期,不專在躬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