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
關燈
小
中
大
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
隻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從容閑暢,無拘迫懊憹之狀。
若恨他難收,一向束縛在此,與放失同,何者?同歸于無得也。
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
君子之心,如習鷹馴雉,搏擊飛騰,主人略不防閑,及上臂歸庭,卻恁忘機自得,略不驚畏。
學者隻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業之進也,如流水矣。
不動氣,事事好。
心放不放,要在邪正上說,不在出入上說。
且如高卧山林,遊心廊廟;身處衰世,夢想唐虞。
遊子思親,貞婦懷夫,這是個放心否?若不論邪正,隻較出入,卻是禅定之學。
或問:“放心如何收?”餘曰:“隻君此問,便是收了。
這放收甚容易,才昏昏便出去,才惺惺便在此。
” 常使精神在心目間,便有主而不眩;于客感之交,隻一昏昏,便是胡亂應酬。
豈無偶合?終非心上經曆過,竟無長進,譬之夢食,豈能飽哉?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
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
一善念發,未說到擴充,且先執持住,此萬善之囤也。
若随來随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驿傳然,終身無主人住矣。
千日集義,禁不得一刻不慊于心,是以君子瞬存息養,無一刻不在道義上。
其防不義也,如千金之子之防盜,懼餒之,故也。
無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業。
君子口中無慣語,存心故也。
故曰:“修辭立其誠。
”不誠,何以修辭?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得罪于法,尚可逃避;得罪于理,更沒處存身。
隻我的心便放不過我。
是故君子畏理甚于畏法。
或問:“雞鳴而起,若未接物,如何為善?”程子曰:“隻主于敬便是善。
”愚謂:惟聖人未接物時何思何慮?賢人以下,睡覺時,合下便動個念頭,或昨日已行事,或今日當行事,便來心上。
隻看這念頭如何,如一念向好處想,便是舜邊人;若一念向不好處想,便是跖邊人。
若念中是善,而本意卻有所為,這又是舜中跖,漸來漸去,還向跖邊去矣。
此是務頭工夫。
此時克己更覺容易,點檢更覺精明,所謂“去惡在纖微,持善在根本”也。
目中有花,則視萬物皆妄見也;耳中有聲,則聽萬物皆妄聞也;心中有物,則處萬物皆妄意也。
是故此心貴虛。
忘是無心之病,助長是有心之病。
心要從容自在,活潑于有無之間。
靜之一字,十二時離不了,一刻才離便亂了。
門盡日開阖,樞常靜;妍蚩盡日往來,鏡常靜;人盡日應酬,心常靜。
惟靜也,故能張主得動,若逐動而去,應事定不分曉。
便是睡時此念不靜,作個夢兒也胡亂。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學者,将個浮躁心觀理,将個委靡心臨事,隻模糊過了一生。
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不能做,工夫隻在個定火。
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
水明而火昏。
靜屬水,動屬火,故病人火動則躁擾狂越,及其蘇定,渾不能記。
蘇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
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濟,非火不敗。
惟君子善處火,故身安而德滋。
當可怨、可怒、可辯、可訴、可喜、可愕之際,其氣甚平,這是多大涵養。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
作熱鬧人,說孟浪語,豈無一得?皆偶合也。
未有甘心快意而不殃身者。
惟理義之悅我心,卻步步是安樂境。
問:“慎獨如何解?”曰:“先要認住獨字。
獨字就是意字。
稠人廣坐、千軍萬馬中,都有個獨。
隻這意念發出來是大中至正底,這不勞慎,就将這獨字做去,便是天德王道。
這意念發出來,九分九厘是,隻有一厘苟且為人之意,便要點檢克治,這便是慎獨了。
” 用三十年心力除一個僞字不得。
或曰:“君盡尚實矣。
”餘曰:“所謂僞者,豈必在言行間哉?實心為民,雜一念德我之心便是僞;實心為善,雜一念求知之心便是僞;道理上該做十分,隻争一毫未滿足便是僞;汲汲于向義,才有二三心便是僞;白晝所為皆善,而夢寐有非僻之幹便是僞;心中有九分,外面做得恰象十分便是僞。
此獨覺之僞也,餘皆不能去,恐漸漬防閑,延惡于言行間耳。
” 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深;别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甯耐,是思事第一法。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處人第一法。
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于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華、夏不是發暢、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為我境。
大丈夫不怕人,隻是怕理;不恃人,隻是恃道。
靜裡看物欲,如業鏡照妖。
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進德者之
隻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從容閑暢,無拘迫懊憹之狀。
若恨他難收,一向束縛在此,與放失同,何者?同歸于無得也。
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
君子之心,如習鷹馴雉,搏擊飛騰,主人略不防閑,及上臂歸庭,卻恁忘機自得,略不驚畏。
學者隻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業之進也,如流水矣。
不動氣,事事好。
心放不放,要在邪正上說,不在出入上說。
且如高卧山林,遊心廊廟;身處衰世,夢想唐虞。
遊子思親,貞婦懷夫,這是個放心否?若不論邪正,隻較出入,卻是禅定之學。
或問:“放心如何收?”餘曰:“隻君此問,便是收了。
這放收甚容易,才昏昏便出去,才惺惺便在此。
” 常使精神在心目間,便有主而不眩;于客感之交,隻一昏昏,便是胡亂應酬。
豈無偶合?終非心上經曆過,竟無長進,譬之夢食,豈能飽哉?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
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
一善念發,未說到擴充,且先執持住,此萬善之囤也。
若随來随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驿傳然,終身無主人住矣。
千日集義,禁不得一刻不慊于心,是以君子瞬存息養,無一刻不在道義上。
其防不義也,如千金之子之防盜,懼餒之,故也。
無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業。
君子口中無慣語,存心故也。
故曰:“修辭立其誠。
”不誠,何以修辭?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得罪于法,尚可逃避;得罪于理,更沒處存身。
隻我的心便放不過我。
是故君子畏理甚于畏法。
或問:“雞鳴而起,若未接物,如何為善?”程子曰:“隻主于敬便是善。
”愚謂:惟聖人未接物時何思何慮?賢人以下,睡覺時,合下便動個念頭,或昨日已行事,或今日當行事,便來心上。
隻看這念頭如何,如一念向好處想,便是舜邊人;若一念向不好處想,便是跖邊人。
若念中是善,而本意卻有所為,這又是舜中跖,漸來漸去,還向跖邊去矣。
此是務頭工夫。
此時克己更覺容易,點檢更覺精明,所謂“去惡在纖微,持善在根本”也。
目中有花,則視萬物皆妄見也;耳中有聲,則聽萬物皆妄聞也;心中有物,則處萬物皆妄意也。
是故此心貴虛。
忘是無心之病,助長是有心之病。
心要從容自在,活潑于有無之間。
靜之一字,十二時離不了,一刻才離便亂了。
門盡日開阖,樞常靜;妍蚩盡日往來,鏡常靜;人盡日應酬,心常靜。
惟靜也,故能張主得動,若逐動而去,應事定不分曉。
便是睡時此念不靜,作個夢兒也胡亂。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學者,将個浮躁心觀理,将個委靡心臨事,隻模糊過了一生。
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不能做,工夫隻在個定火。
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
水明而火昏。
靜屬水,動屬火,故病人火動則躁擾狂越,及其蘇定,渾不能記。
蘇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
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濟,非火不敗。
惟君子善處火,故身安而德滋。
當可怨、可怒、可辯、可訴、可喜、可愕之際,其氣甚平,這是多大涵養。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
作熱鬧人,說孟浪語,豈無一得?皆偶合也。
未有甘心快意而不殃身者。
惟理義之悅我心,卻步步是安樂境。
問:“慎獨如何解?”曰:“先要認住獨字。
獨字就是意字。
稠人廣坐、千軍萬馬中,都有個獨。
隻這意念發出來是大中至正底,這不勞慎,就将這獨字做去,便是天德王道。
這意念發出來,九分九厘是,隻有一厘苟且為人之意,便要點檢克治,這便是慎獨了。
” 用三十年心力除一個僞字不得。
或曰:“君盡尚實矣。
”餘曰:“所謂僞者,豈必在言行間哉?實心為民,雜一念德我之心便是僞;實心為善,雜一念求知之心便是僞;道理上該做十分,隻争一毫未滿足便是僞;汲汲于向義,才有二三心便是僞;白晝所為皆善,而夢寐有非僻之幹便是僞;心中有九分,外面做得恰象十分便是僞。
此獨覺之僞也,餘皆不能去,恐漸漬防閑,延惡于言行間耳。
” 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深;别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甯耐,是思事第一法。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處人第一法。
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于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華、夏不是發暢、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為我境。
大丈夫不怕人,隻是怕理;不恃人,隻是恃道。
靜裡看物欲,如業鏡照妖。
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進德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