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
關燈
小
中
大
大忌也。
去此八字,隻用得一字,曰:“主靜。
”靜則凝重。
靜中境自是寬闊。
士君子要養心氣,心氣一衰,天下萬事,分毫做不得。
冉有隻是個心氣不足。
主靜之力,大于千牛,勇于十虎。
君子洗得此心淨,則兩間不見一塵;充得此心盡,則兩間不見一礙;養得此心定,則兩間不見一怖;持得此心堅,則兩間不見一難。
人隻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隻是心不怠忽,便無遺忘。
胸中隻擺脫一“戀”字,便十分爽淨,十分自在。
人生最苦處,隻是此心沾泥帶水,明是知得,不能斷割耳。
盜隻是欺人。
此心有一毫欺人、一事欺人、一語欺人,人雖不知,即未發覺之盜也。
言如是而行欺之,是行者言之盜也;心如是而口欺之,是口者心之盜也;才發一個真實心,驟發一個僞妄心,是心者心之盜也。
諺雲:“瞞心昧己。
”有味哉其言之矣。
欺世盜名,其過大;瞞心昧己,其過深。
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不可強之定見,雖斷舌可也,決不可從人然諾。
才要說睡,便睡不着;才說要忘,便忘不得。
舉世都是我心。
去了這我心,便是四通八達,六合内無一些界限。
要去我心,須要時時省察:這念頭是為天地萬物?是為我? 目不容一塵,齒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
如何靈台内許多荊榛卻自容得? 手有手之道,足有足之道,耳目鼻口有耳目鼻口之道。
但此輩皆是奴婢,都聽天君使令。
使之以正也,順從,使之以邪也,順從。
渠自沒罪過,若有罪過,都是天君承當。
心一松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着,萬事不得自然。
當尊嚴之地、大衆之前、震怖之景,而心動氣懾,隻是涵養不定。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
乃知蓄疑者,亂真知;過思者,迷正應。
常使天君為主,萬感為客,便好。
隻與他平交,已自亵其居尊之體。
若跟他走去走來,被他愚弄綴哄,這是小兒童,這是真奴婢,有甚面目來靈台上坐?役使四肢百骸,可羞可笑!(示兒) 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
隻于動靜、語默、接物、應事時,件件想一想,便見渾身都是過失。
須動合天則,然後為是。
日用間,如何疏忽得一時?學者思之。
人生在天地間,無日不動念,就有個動念底道理;無日不說話,就有個說話底道理;無日不處事,就有個處事底道理;無日不接人,就有個接人底道理;無日不理物,就有個理物底道理;以至怨怒笑歌、傷悲感歎、顧盼指示、咳唾涕洟、隐微委曲、造次颠沛、疾病危亡,莫不各有道理。
隻是時時體認,件件講求。
細行小物,尚求合則,彜倫大節,豈可逾閑?故始自垂髫,終于屬纩,持一個自強不息之心通乎晝夜,要之于純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
此還本歸全之道,戴天履地之宜。
不然,恣情縱意而各求遂其所欲,凡有知覺運動者皆然,無取于萬物之靈矣。
或曰:“有要乎?”曰:“有。
其要隻在存心。
”“心何以存?”曰:“隻在主靜。
隻靜了,千酬萬應都在道理上,事事不錯。
” 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
心相信,則迹者土苴也,何煩語言?相疑,則迹者媒孽也,益生猜貳。
放有誓心不足自明,避嫌反成自誣者,相疑之故也。
是故心一而迹萬,故君子治心不修迹。
中孚治心之至也,豚魚且信,何疑之有? 君子畏天,不畏人;畏名教,不畏刑罰;畏不義,不畏不利;畏徒生,不畏舍生。
“忍激”二字是禍福關。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一念孳孳,惟善是圖,曰正思;一念孳孳,惟欲是願,曰邪思;非分之福,期望太高,曰越思;先事徘徊,後事懊恨,曰萦思;遊心千裡,岐慮百端,曰浮思;事無可疑,當斷不斷,曰惑思;事不涉己,為他人憂,曰狂思;無可奈何,當罷不罷,曰徒思;日用職業,本分工夫,朝惟暮圖,期無曠廢,曰本思。
此九思者,日用之間,不在此則在彼。
善攝心者,其惟本思乎?身有定業,日有定務,暮則省白晝之所行,朝則計今日之所事,念茲在茲,不肯一事苟且,不肯一時放過,庶心有着落,不得他适,而德業日有長進矣。
學者隻多忻喜心,便不是凝道之器。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忌憚是已;君子亦有常戚戚處,終身之憂是已。
隻脫盡輕薄心,便可達天德。
漢唐以下儒者,脫盡此二字,不多人。
斯道這個擔子,海内必有人負荷。
有能概然自任者,願以綿弱筋骨助一肩之力,雖走僵死不恨。
耳目之玩,偶當于心,得之則喜,失之則悲,此兒女子常态也。
世間甚物與我相關,而以得喜、以失悲耶?聖人看得此身,亦不關悲喜,是吾道之一囊橐耳。
愛囊橐之所受者,不以囊橐易所受,如之何以囊橐棄所受也?而況耳目之玩,又囊橐之外物乎? 寐是情生景,無情而景者,兆也;寤後景生情,無景而情者,
去此八字,隻用得一字,曰:“主靜。
”靜則凝重。
靜中境自是寬闊。
士君子要養心氣,心氣一衰,天下萬事,分毫做不得。
冉有隻是個心氣不足。
主靜之力,大于千牛,勇于十虎。
君子洗得此心淨,則兩間不見一塵;充得此心盡,則兩間不見一礙;養得此心定,則兩間不見一怖;持得此心堅,則兩間不見一難。
人隻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隻是心不怠忽,便無遺忘。
胸中隻擺脫一“戀”字,便十分爽淨,十分自在。
人生最苦處,隻是此心沾泥帶水,明是知得,不能斷割耳。
盜隻是欺人。
此心有一毫欺人、一事欺人、一語欺人,人雖不知,即未發覺之盜也。
言如是而行欺之,是行者言之盜也;心如是而口欺之,是口者心之盜也;才發一個真實心,驟發一個僞妄心,是心者心之盜也。
諺雲:“瞞心昧己。
”有味哉其言之矣。
欺世盜名,其過大;瞞心昧己,其過深。
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不可強之定見,雖斷舌可也,決不可從人然諾。
才要說睡,便睡不着;才說要忘,便忘不得。
舉世都是我心。
去了這我心,便是四通八達,六合内無一些界限。
要去我心,須要時時省察:這念頭是為天地萬物?是為我? 目不容一塵,齒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
如何靈台内許多荊榛卻自容得? 手有手之道,足有足之道,耳目鼻口有耳目鼻口之道。
但此輩皆是奴婢,都聽天君使令。
使之以正也,順從,使之以邪也,順從。
渠自沒罪過,若有罪過,都是天君承當。
心一松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着,萬事不得自然。
當尊嚴之地、大衆之前、震怖之景,而心動氣懾,隻是涵養不定。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
乃知蓄疑者,亂真知;過思者,迷正應。
常使天君為主,萬感為客,便好。
隻與他平交,已自亵其居尊之體。
若跟他走去走來,被他愚弄綴哄,這是小兒童,這是真奴婢,有甚面目來靈台上坐?役使四肢百骸,可羞可笑!(示兒) 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
隻于動靜、語默、接物、應事時,件件想一想,便見渾身都是過失。
須動合天則,然後為是。
日用間,如何疏忽得一時?學者思之。
人生在天地間,無日不動念,就有個動念底道理;無日不說話,就有個說話底道理;無日不處事,就有個處事底道理;無日不接人,就有個接人底道理;無日不理物,就有個理物底道理;以至怨怒笑歌、傷悲感歎、顧盼指示、咳唾涕洟、隐微委曲、造次颠沛、疾病危亡,莫不各有道理。
隻是時時體認,件件講求。
細行小物,尚求合則,彜倫大節,豈可逾閑?故始自垂髫,終于屬纩,持一個自強不息之心通乎晝夜,要之于純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
此還本歸全之道,戴天履地之宜。
不然,恣情縱意而各求遂其所欲,凡有知覺運動者皆然,無取于萬物之靈矣。
或曰:“有要乎?”曰:“有。
其要隻在存心。
”“心何以存?”曰:“隻在主靜。
隻靜了,千酬萬應都在道理上,事事不錯。
” 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
心相信,則迹者土苴也,何煩語言?相疑,則迹者媒孽也,益生猜貳。
放有誓心不足自明,避嫌反成自誣者,相疑之故也。
是故心一而迹萬,故君子治心不修迹。
中孚治心之至也,豚魚且信,何疑之有? 君子畏天,不畏人;畏名教,不畏刑罰;畏不義,不畏不利;畏徒生,不畏舍生。
“忍激”二字是禍福關。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一念孳孳,惟善是圖,曰正思;一念孳孳,惟欲是願,曰邪思;非分之福,期望太高,曰越思;先事徘徊,後事懊恨,曰萦思;遊心千裡,岐慮百端,曰浮思;事無可疑,當斷不斷,曰惑思;事不涉己,為他人憂,曰狂思;無可奈何,當罷不罷,曰徒思;日用職業,本分工夫,朝惟暮圖,期無曠廢,曰本思。
此九思者,日用之間,不在此則在彼。
善攝心者,其惟本思乎?身有定業,日有定務,暮則省白晝之所行,朝則計今日之所事,念茲在茲,不肯一事苟且,不肯一時放過,庶心有着落,不得他适,而德業日有長進矣。
學者隻多忻喜心,便不是凝道之器。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忌憚是已;君子亦有常戚戚處,終身之憂是已。
隻脫盡輕薄心,便可達天德。
漢唐以下儒者,脫盡此二字,不多人。
斯道這個擔子,海内必有人負荷。
有能概然自任者,願以綿弱筋骨助一肩之力,雖走僵死不恨。
耳目之玩,偶當于心,得之則喜,失之則悲,此兒女子常态也。
世間甚物與我相關,而以得喜、以失悲耶?聖人看得此身,亦不關悲喜,是吾道之一囊橐耳。
愛囊橐之所受者,不以囊橐易所受,如之何以囊橐棄所受也?而況耳目之玩,又囊橐之外物乎? 寐是情生景,無情而景者,兆也;寤後景生情,無景而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