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
關燈
小
中
大
則無聲。
聖心無所不有,而一無所有,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渾身五髒六腑、百脈千絡、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發甲爪,以至衣裳冠履,都無分毫罪過,都與堯舜一般,隻是一點方寸之心,千過萬罪,禽獸不如。
千古聖賢隻是治心,更不說别個。
學者隻是知得這個可恨,便有許大見識。
人心是個猖狂自在之物、隕身敗家之賊,如何縱容得他? 良知何處來?生于良心;良心何處來?生于天命。
心要實,又要虛。
無物之謂虛,無妄之謂實;惟虛故實,惟實故虛。
心要小,又要大。
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偾天下之事。
要補必須補個完,要折必須折個淨。
學術以不愧于心、無惡于志為第一。
也要點檢這心志,是天理?是人欲?便是天理,也要點檢是邊見?是天則? 堯眉舜目、文王之身、仲尼之步,而盜跖其心,君子不貴也。
有數聖賢之心,何妨貌似盜跖? 學者欲在自家心上做工夫,隻在人心做工夫。
此心要常适,雖是憂勤惕勵中,困窮抑郁際,也要有這般胸次。
不怕來濃豔,隻怕去沾戀。
原不萌芽,說甚生機。
平居時有心讱言還容易,何也?有意收斂故耳。
隻是當喜怒愛憎時發當其可,無一厭人語,才見涵養。
口有慣言,身有誤動,皆不存心之故也。
故君子未事前定,當事凝一。
識所不逮,力所不能,雖過無愧心矣。
世之人何嘗不用心?都隻将此心錯用了。
故學者要知所用心,用于正而不用于邪,用于要而不用于雜,用于大而不用于小。
予嘗怒一卒,欲重治之。
召之,久不至,減予怒之半。
又久而後至,诟之而止。
因自笑曰:“是怒也,始發而中節邪?中減而中節邪?終止而中節邪?”惟聖人之怒,初發時便恰好,終始隻一個念頭不變。
世間好底分數休占多了,我這裡消受幾何,其餘分數任世間人占去。
京師僦宅,多擇吉數,有喪者,人多棄之,曰:“能禍人。
”予曰:“是人為室禍,非室能禍人也。
”人之死生,受于有生之初,豈室所能移?室不幸而遭當死之人,遂為人所棄耳。
惟君子能自信而付死生于天則,不為往事所感矣。
不見可欲時,人人都是君子;一見可欲,不是滑了腳跟,便是擺動念頭。
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此是閉目塞耳之學。
一入耳目來,便了不得。
今欲與諸君在可欲上做工夫,淫聲美色滿前,但如鑒照物,見在妍蚩,不侵鏡光;過去妍蚩,不留鏡裡,何嫌于坐懷?何事于閉門?推之可怖可驚、可怒可惑、可憂可恨之事,無不皆然。
到此才是工夫,才見手段。
把持則為賢者,兩忘則為聖人。
予嘗有詩雲:“百尺竿頭着腳,千層浪裡翻身。
個中如履平地,此是誰何道人。
” 一裡人事專利己,屢為訓說不從。
後每每作善事,好施貧救難,予喜之,稱曰:“君近日作事,每每在天理上留心,何所感悟而然?”曰:“近日讀司馬溫公語,有雲:‘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予笑曰:“君依舊是利心,子孫安得受福?” 小人終日苦心,無甚受用處。
即欲趨利,又欲貪名;即欲掩惡,又欲詐善。
虛文浮禮,惟恐其疏略;消沮閉藏,惟死其敗露。
又患得患失,隻是求富求貴;畏首畏尾,隻是怕事怕人。
要之溫飽之外,也隻與人一般,何苦自令天君無一息甯泰處? 滿面目都是富貴,此是市井兒,不堪入有道門牆,徒令人嘔吐而為之羞耳。
若見得大時,舜禹有天下而不與。
讀書人隻是個氣高,欲人尊己;志卑,欲人利己,便是至愚極陋。
隻看四書六經千言萬語教人是如此不是?士之所以可尊可貴者,以有道也。
這般見識,有什麼尊貴處?小子戒之。
第一受用,胸中幹淨;第二受用,外來不動;第三受用,合家沒病;第四受用,與物無競。
欣喜歡愛處,便藏煩惱機關,乃知雅淡者,百祥之本;怠惰放肆時,都是私欲世界,始信懶散者,萬惡之宗。
求道學真傳,且高閣百氏諸儒,先看孔孟以前胸次;問治平要旨,隻遠宗三皇五帝,淨洗漢唐而下心腸。
看得真幻景,即身不吾有何傷?況把世情嬰肺腑;信得過此心,雖天莫我知奚病?那教流語惱胸腸。
善根中才發萌蘗,即着意栽培,須教千枝萬葉;惡源處略有涓流,便極力擁塞,莫令暗長潛滋。
處世莫驚毀譽,隻我是,無我非,任人短長;立身休問吉兇,但為善,不為惡,憑天禍福。
念念可與天知,盡其在我;事事不執己見,樂取諸人。
淺狹一心,到處便招猶悔;因循兩字,從來誤盡英雄。
齋戒神明其德,洗心退藏于密。
常将半夜萦千歲,隻恐一朝便百年。
試心石上即平地,沒足池中有隐潭。
心無一事累,物有十分春。
神明七尺體,天地一腔心。
終有歸來日,不知到幾時。
吾心原止水,世态任浮雲。
聖心無所不有,而一無所有,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渾身五髒六腑、百脈千絡、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發甲爪,以至衣裳冠履,都無分毫罪過,都與堯舜一般,隻是一點方寸之心,千過萬罪,禽獸不如。
千古聖賢隻是治心,更不說别個。
學者隻是知得這個可恨,便有許大見識。
人心是個猖狂自在之物、隕身敗家之賊,如何縱容得他? 良知何處來?生于良心;良心何處來?生于天命。
心要實,又要虛。
無物之謂虛,無妄之謂實;惟虛故實,惟實故虛。
心要小,又要大。
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偾天下之事。
要補必須補個完,要折必須折個淨。
學術以不愧于心、無惡于志為第一。
也要點檢這心志,是天理?是人欲?便是天理,也要點檢是邊見?是天則? 堯眉舜目、文王之身、仲尼之步,而盜跖其心,君子不貴也。
有數聖賢之心,何妨貌似盜跖? 學者欲在自家心上做工夫,隻在人心做工夫。
此心要常适,雖是憂勤惕勵中,困窮抑郁際,也要有這般胸次。
不怕來濃豔,隻怕去沾戀。
原不萌芽,說甚生機。
平居時有心讱言還容易,何也?有意收斂故耳。
隻是當喜怒愛憎時發當其可,無一厭人語,才見涵養。
口有慣言,身有誤動,皆不存心之故也。
故君子未事前定,當事凝一。
識所不逮,力所不能,雖過無愧心矣。
世之人何嘗不用心?都隻将此心錯用了。
故學者要知所用心,用于正而不用于邪,用于要而不用于雜,用于大而不用于小。
予嘗怒一卒,欲重治之。
召之,久不至,減予怒之半。
又久而後至,诟之而止。
因自笑曰:“是怒也,始發而中節邪?中減而中節邪?終止而中節邪?”惟聖人之怒,初發時便恰好,終始隻一個念頭不變。
世間好底分數休占多了,我這裡消受幾何,其餘分數任世間人占去。
京師僦宅,多擇吉數,有喪者,人多棄之,曰:“能禍人。
”予曰:“是人為室禍,非室能禍人也。
”人之死生,受于有生之初,豈室所能移?室不幸而遭當死之人,遂為人所棄耳。
惟君子能自信而付死生于天則,不為往事所感矣。
不見可欲時,人人都是君子;一見可欲,不是滑了腳跟,便是擺動念頭。
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此是閉目塞耳之學。
一入耳目來,便了不得。
今欲與諸君在可欲上做工夫,淫聲美色滿前,但如鑒照物,見在妍蚩,不侵鏡光;過去妍蚩,不留鏡裡,何嫌于坐懷?何事于閉門?推之可怖可驚、可怒可惑、可憂可恨之事,無不皆然。
到此才是工夫,才見手段。
把持則為賢者,兩忘則為聖人。
予嘗有詩雲:“百尺竿頭着腳,千層浪裡翻身。
個中如履平地,此是誰何道人。
” 一裡人事專利己,屢為訓說不從。
後每每作善事,好施貧救難,予喜之,稱曰:“君近日作事,每每在天理上留心,何所感悟而然?”曰:“近日讀司馬溫公語,有雲:‘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予笑曰:“君依舊是利心,子孫安得受福?” 小人終日苦心,無甚受用處。
即欲趨利,又欲貪名;即欲掩惡,又欲詐善。
虛文浮禮,惟恐其疏略;消沮閉藏,惟死其敗露。
又患得患失,隻是求富求貴;畏首畏尾,隻是怕事怕人。
要之溫飽之外,也隻與人一般,何苦自令天君無一息甯泰處? 滿面目都是富貴,此是市井兒,不堪入有道門牆,徒令人嘔吐而為之羞耳。
若見得大時,舜禹有天下而不與。
讀書人隻是個氣高,欲人尊己;志卑,欲人利己,便是至愚極陋。
隻看四書六經千言萬語教人是如此不是?士之所以可尊可貴者,以有道也。
這般見識,有什麼尊貴處?小子戒之。
第一受用,胸中幹淨;第二受用,外來不動;第三受用,合家沒病;第四受用,與物無競。
欣喜歡愛處,便藏煩惱機關,乃知雅淡者,百祥之本;怠惰放肆時,都是私欲世界,始信懶散者,萬惡之宗。
求道學真傳,且高閣百氏諸儒,先看孔孟以前胸次;問治平要旨,隻遠宗三皇五帝,淨洗漢唐而下心腸。
看得真幻景,即身不吾有何傷?況把世情嬰肺腑;信得過此心,雖天莫我知奚病?那教流語惱胸腸。
善根中才發萌蘗,即着意栽培,須教千枝萬葉;惡源處略有涓流,便極力擁塞,莫令暗長潛滋。
處世莫驚毀譽,隻我是,無我非,任人短長;立身休問吉兇,但為善,不為惡,憑天禍福。
念念可與天知,盡其在我;事事不執己見,樂取諸人。
淺狹一心,到處便招猶悔;因循兩字,從來誤盡英雄。
齋戒神明其德,洗心退藏于密。
常将半夜萦千歲,隻恐一朝便百年。
試心石上即平地,沒足池中有隐潭。
心無一事累,物有十分春。
神明七尺體,天地一腔心。
終有歸來日,不知到幾時。
吾心原止水,世态任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