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
關燈
小
中
大
妄也。
人情有當然之願,有過分之欲。
聖王者,足其當然之願,而裁其過分之欲,非以相苦也。
天地間欲願隻有此數,此有餘而彼不足,聖王調劑而均厘之,裁其過分者以益其當然。
夫是之謂至平,而人無淫情、無觖望。
惡惡太嚴,便是一惡;樂善甚亟,便是一善。
“投佳果于便溺,濯而獻之,食乎?”曰:“不食。
”“不見而食之,病乎?”曰:“不病。
”“隔山而指罵之,聞乎?”曰:“不聞。
”“對面而指罵之,怒乎?”曰:“怒。
”曰:“此見聞障也。
”夫能使見而食,聞而不怒,雖入黑海、蹈白刃,可也!此煉心者之所當知也。
隻有一毫麄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不然衆論淆之而必疑;隻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
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未有所存如是,而所發不如是者。
心本人欲,而事欲天理;心本邪曲,而言欲正直,其将能乎?是以君子慎其所存。
所存是,種種皆是;所存非,種種皆非,未有分毫爽者。
屬纩之時,般般都帶不得,惟是帶得此心,卻教壞了,是空身歸去矣。
可為萬古一恨。
吾輩所欠,隻是涵養不純不定。
故言則矢口所發,不當事,不循物,不宜人;事則恣意所行,或太過,或不及,或悖理。
若涵養得定,如熟視正鹄而後開弓,矢矢中的;細量分寸而後投針,處處中穴,此是真正體驗實用工夫,總來隻是個沉靜。
沉靜了,發出來,件件都是天則。
定靜中境界與六合一般大,裡面空空寂寂,無一個事物,才問他索時,般般足,樣樣有。
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
人之罪莫大于欺,欺者,利其無知也。
大奸大盜,皆自無知之心充之。
天下大惡隻有二種:欺無知、不畏有知。
欺無知,還是有所忌憚心,此是誠僞關。
不畏有知,是個無所忌憚心,此是死生關。
猶知有畏,良心尚未死也。
天地萬物之理,出于靜,入于靜;人心之理,發于靜,歸于靜。
靜者,萬理之橐鑰,萬化之樞紐也。
動中發出來,與天則便不相似。
故雖暴肆之人,平旦皆有良心,發于靜也;過後皆有悔心,歸于靜也。
動時隻見發揮不盡,那裡覺錯?故君子主靜而慎動。
主靜,則動者靜之枝葉也;慎動,則動者靜之約束也。
又何過焉? 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隻脫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
或問之。
曰:“凡炎熱念、驕矜念、華美念、欲速念、浮薄念、聲名念,皆童心也。
” 吾輩終日念頭離不了四個字,曰:“得、失、毀、譽。
”其為善也,先動個得與譽底念頭;其不敢為惡也,先動個失與毀底念頭。
總是欲心、僞心,與聖人天地懸隔。
聖人發出善念,如饑者之必食,渴者之必飲。
其必不為不善,如烈火之不入,深淵之不投,任其自然而已。
賢人念頭隻認個可否,理所當為,則自強不息;所不可為,則堅忍不行。
然則得、失、毀、譽之念可盡去乎?曰:“胡可去也!”天地間,惟中人最多。
此四字者,聖賢籍以訓世,君子藉以檢身。
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以得失訓世也。
曰“疾沒世而名不稱”,曰“年四十而見惡”,以毀譽訓世也。
此聖人待衰世之心也。
彼中人者,不畏此以檢身,将何所不至哉?故堯舜能去此四字,無為而善,忘得失毀譽之心也。
桀纣能去此四字,敢于為惡,不得失毀譽之恤也。
心要虛,無一點渣滓;心要實,無一毫欠缺。
隻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隻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氣象。
士君子作人,事事時時,隻要個用心。
一事不從心中出,便是亂舉動;一刻心不在腔子裡,便是空軀殼。
古人也算一個人,我輩成底是甚什人?若不愧不奮,便是無志。
聖、狂之分,隻在苟、不苟兩字。
餘甚愛萬籁無聲,蕭然一室之趨。
或曰:“無乃大寂滅乎?”曰:“無邊風月自在。
” 無技癢心,是多大涵養!故程子見獵而癢。
學者各有所癢,便當各就癢處搔之。
欲,隻是有進氣無退氣;理,隻是有退氣無進氣。
善學者,審于進退之間而已。
聖人懸虛明以待天下之感,不先意以感天下之事。
其感也,以我胸中道理順應之;其無感也,此心空空洞洞,寂然曠然。
譬之鑒光明在此,物來則照之,物去則光明自在,彼事未來而意必,是持鑒覓物也。
嘗謂:鏡是物之聖人,鏡日照萬物而常明,無心而不勞故也。
聖人日應萬事而不累,有心而不役故也。
夫惟為物役而後累心,而後應有偏着。
恕心養到極處,隻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
物有以慢藏而失,亦有以謹藏而失者;禮有以疏忽而誤,亦有以敬畏而誤者。
故用心在有無之間。
說不得真知明見,一些涵養不到,發出來便是本象,倉卒之際,自然掩護不得。
一友人沉雅從容,若溫而不理者。
随身急用之物,座客失備者三人,此友取之袖中,皆足以應之
人情有當然之願,有過分之欲。
聖王者,足其當然之願,而裁其過分之欲,非以相苦也。
天地間欲願隻有此數,此有餘而彼不足,聖王調劑而均厘之,裁其過分者以益其當然。
夫是之謂至平,而人無淫情、無觖望。
惡惡太嚴,便是一惡;樂善甚亟,便是一善。
“投佳果于便溺,濯而獻之,食乎?”曰:“不食。
”“不見而食之,病乎?”曰:“不病。
”“隔山而指罵之,聞乎?”曰:“不聞。
”“對面而指罵之,怒乎?”曰:“怒。
”曰:“此見聞障也。
”夫能使見而食,聞而不怒,雖入黑海、蹈白刃,可也!此煉心者之所當知也。
隻有一毫麄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不然衆論淆之而必疑;隻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
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未有所存如是,而所發不如是者。
心本人欲,而事欲天理;心本邪曲,而言欲正直,其将能乎?是以君子慎其所存。
所存是,種種皆是;所存非,種種皆非,未有分毫爽者。
屬纩之時,般般都帶不得,惟是帶得此心,卻教壞了,是空身歸去矣。
可為萬古一恨。
吾輩所欠,隻是涵養不純不定。
故言則矢口所發,不當事,不循物,不宜人;事則恣意所行,或太過,或不及,或悖理。
若涵養得定,如熟視正鹄而後開弓,矢矢中的;細量分寸而後投針,處處中穴,此是真正體驗實用工夫,總來隻是個沉靜。
沉靜了,發出來,件件都是天則。
定靜中境界與六合一般大,裡面空空寂寂,無一個事物,才問他索時,般般足,樣樣有。
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
人之罪莫大于欺,欺者,利其無知也。
大奸大盜,皆自無知之心充之。
天下大惡隻有二種:欺無知、不畏有知。
欺無知,還是有所忌憚心,此是誠僞關。
不畏有知,是個無所忌憚心,此是死生關。
猶知有畏,良心尚未死也。
天地萬物之理,出于靜,入于靜;人心之理,發于靜,歸于靜。
靜者,萬理之橐鑰,萬化之樞紐也。
動中發出來,與天則便不相似。
故雖暴肆之人,平旦皆有良心,發于靜也;過後皆有悔心,歸于靜也。
動時隻見發揮不盡,那裡覺錯?故君子主靜而慎動。
主靜,則動者靜之枝葉也;慎動,則動者靜之約束也。
又何過焉? 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隻脫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
或問之。
曰:“凡炎熱念、驕矜念、華美念、欲速念、浮薄念、聲名念,皆童心也。
” 吾輩終日念頭離不了四個字,曰:“得、失、毀、譽。
”其為善也,先動個得與譽底念頭;其不敢為惡也,先動個失與毀底念頭。
總是欲心、僞心,與聖人天地懸隔。
聖人發出善念,如饑者之必食,渴者之必飲。
其必不為不善,如烈火之不入,深淵之不投,任其自然而已。
賢人念頭隻認個可否,理所當為,則自強不息;所不可為,則堅忍不行。
然則得、失、毀、譽之念可盡去乎?曰:“胡可去也!”天地間,惟中人最多。
此四字者,聖賢籍以訓世,君子藉以檢身。
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以得失訓世也。
曰“疾沒世而名不稱”,曰“年四十而見惡”,以毀譽訓世也。
此聖人待衰世之心也。
彼中人者,不畏此以檢身,将何所不至哉?故堯舜能去此四字,無為而善,忘得失毀譽之心也。
桀纣能去此四字,敢于為惡,不得失毀譽之恤也。
心要虛,無一點渣滓;心要實,無一毫欠缺。
隻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隻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氣象。
士君子作人,事事時時,隻要個用心。
一事不從心中出,便是亂舉動;一刻心不在腔子裡,便是空軀殼。
古人也算一個人,我輩成底是甚什人?若不愧不奮,便是無志。
聖、狂之分,隻在苟、不苟兩字。
餘甚愛萬籁無聲,蕭然一室之趨。
或曰:“無乃大寂滅乎?”曰:“無邊風月自在。
” 無技癢心,是多大涵養!故程子見獵而癢。
學者各有所癢,便當各就癢處搔之。
欲,隻是有進氣無退氣;理,隻是有退氣無進氣。
善學者,審于進退之間而已。
聖人懸虛明以待天下之感,不先意以感天下之事。
其感也,以我胸中道理順應之;其無感也,此心空空洞洞,寂然曠然。
譬之鑒光明在此,物來則照之,物去則光明自在,彼事未來而意必,是持鑒覓物也。
嘗謂:鏡是物之聖人,鏡日照萬物而常明,無心而不勞故也。
聖人日應萬事而不累,有心而不役故也。
夫惟為物役而後累心,而後應有偏着。
恕心養到極處,隻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
物有以慢藏而失,亦有以謹藏而失者;禮有以疏忽而誤,亦有以敬畏而誤者。
故用心在有無之間。
說不得真知明見,一些涵養不到,發出來便是本象,倉卒之際,自然掩護不得。
一友人沉雅從容,若溫而不理者。
随身急用之物,座客失備者三人,此友取之袖中,皆足以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