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合于“易”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知顔子之不遠,複為三月不違仁。
卿與雄曾無是議,而退之之所未嘗語也。
故曰“不膠其言”。
二人要不可偏廢。
将以正人,則不可無退之;将以自治,則不可無習之。
惟其見者明,故其文章合處,以追蹤退之無甚愧。
唐人記習之、退之姪婿,似有不宜相下。
雖退之強毅,亦不肯而以從已弟子之者,惟籍湜輩爾。
近歲無能知習之者,惟老蘇嘗及之,然止與其文辭。
子瞻兄弟不複言,甚矣,學之難也!後必有與餘同者,然後知予之言不謬。
凡人之生不過出入二途,讀莊周“達生”一篇,使人意蕭然。
直若能遺其刑者,出所以接物也,入所以養已也。
周設為單豹、張毅二名,蓋寓言。
張毅,張而與物敵,其走高門縣簿固然。
單〔原注:讀當如丹,朱之丹〕豹以其不避患,而虎食之,亦言有其類之。
賦于内者,禍必不在外也,則有心于出入者也。
均不免于有累。
不若忘其形,而養其神。
忘形,則能遺生;養神,則外物不能幹。
故物有餘,而形不養者,聲色臭味是也;形不離,而生亡者,枯槁沈溺之過而反以自瘠者也。
是以其說,不以能棄事為貴。
必使為事本無不足棄,則無與役于外而形不勞矣。
不以能遺生為難,必使知生本無不足遺,則無與累于内而精不虧矣。
形與精相為表裡者也,形前則精後,二者合而與天為一。
則區區賦于人者,亦何足言哉。
夫然則不獨善其生而已,雖死可也。
故繼言合成體易,所謂精氣為物者是也;散則成始易,所謂遊魄為變者是也。
生則自散移之于合而成體,死則自合移之于散而成始,是謂能移此與天為一而非人也。
老氏論生之徒、死之徒與動而之死地者,皆曰十有三,人多不能曉。
曲為異論說,不正謂其形而言爾?故河上公以解四肢九竅之數當之,不知此說自見韓非子,非與老略先後其書。
人特謂之“解老喻老”,必不謬。
吾為老氏解,特取此章,先言出生入死。
蓋謂不能明乎出入,是故由之而生,徇之而死,其類不一。
而自少而壯,自壯而老,無非動而之死地者,同以是形也。
愛之固已失,委之亦非是,不求其精而求形,未有不單豹、張毅者也。
孔子與子貢、子夏言詩,皆曰“起予”,而謂“可與言《詩》已矣”,至于顔子,乃曰“回,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悅。
”吾然後知顔子之異于諸子也。
夫“道”不可言,而言非也;言且不可,而況有所不達而至于辨乎?然此理非至到,而相與造乎忘言之域。
未足以語,顔子與孔子,既知其高可仰,堅可鑽。
又見其變化而在前後者,雖其欲從而不可及。
亦能名其所謂卓,則顔子之于孔子,蓋無不得矣,特至之有深淺爾。
此孟子所謂“具體而微”者矣,如是茍不言。
言之未有不當于心,則安用于言乎?及他弟子言而能文者,文章而已。
性與天道,雖言之而不得聞,則吾何從可以與之言?夫閉其所不得聞,而開其所能聞,則雖言固将有疑,而未遽達者。
幸而或中,固孔子之所喜而樂與之言者也。
“起予”與“非助我”,于是乎辨。
莊子記孔子見溫伯雪子而不言。
子路曰:“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耶?”孔子曰:“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此意正可與顔子之事相發。
溫伯雪子,寓言也;溫而曰雪,固妙矣!彼見之可以不言,而吾聞之亦可以皆說。
然孔子以不容聲,诿而不言;顔子以聞其言,而猶說。
茲顔子之異于孔子者也。
故繼之歩趨言辨之同,而奔轶絕塵之異,止于交一臂而失人。
乃子張、子夏,則所謂“諌我也似子,道我也似父”者欤! 張芸叟(即張舜民)侍郎,長安人,忠厚質直,尚氣節而不為名;前朝人物中,殆難多數。
元豐中多事,西夏五路并入;時廟議經營,久既有定策,欲一舉遂滅夏。
五路帥鄜延種谔、環慶高遵裕、泾原劉昌祚三人,河東王中正、熙河李憲、芸叟為高遵裕機宜,諸軍皆聽裕節制。
帥出既無功,遵裕坐貶。
有得芸叟軍中詩上聞者,坐謗讪,谪監彬州酒稅。
餘先大父魏公,适為湖南憲,傾意侍之。
芸叟意感激,自是以兄事大父,終始無少異。
故先君與諸父,皆得從其遊。
芸叟好古博學,喜為詩,然皆思緻綏而不廹,非若徒為矯忿者。
初谪時,言五路事者,其賓客各自為主,不同,芸叟毎折中之,以故人皆不樂。
曾道中聞蛙聲,乃有詩曰:“一夜秋聲不暫停,近如相和遠如争。
信知不為官私亊,應恨踈螢徹夜明。
”荊公見而笑曰:“舜民此語不為過。
”崇甯間,以黨籍廢居長安。
關中人無貴賤,以為父師。
餘季父,官鄜州時,往過之,始當國者欲逐。
元祐,人召其腹心數輩,更排擊略盡。
後當國者勢替,複為召緻者所攻。
芸叟言事,茍不以理相乘自應爾。
指其壁後題字曰:“亦嘗見吾扇詩乎?”季父趨視之,則曰“扇子解招風,本要熱時用。
秋來挂壁間,卻被風吹動。
”其詩大抵多類此。
夜與梗等語,不甚悉其為人。
前輩風流日遠,後生不可不少知,因為道其本末。
大父在湖南,年才六十餘
知顔子之不遠,複為三月不違仁。
卿與雄曾無是議,而退之之所未嘗語也。
故曰“不膠其言”。
二人要不可偏廢。
将以正人,則不可無退之;将以自治,則不可無習之。
惟其見者明,故其文章合處,以追蹤退之無甚愧。
唐人記習之、退之姪婿,似有不宜相下。
雖退之強毅,亦不肯而以從已弟子之者,惟籍湜輩爾。
近歲無能知習之者,惟老蘇嘗及之,然止與其文辭。
子瞻兄弟不複言,甚矣,學之難也!後必有與餘同者,然後知予之言不謬。
凡人之生不過出入二途,讀莊周“達生”一篇,使人意蕭然。
直若能遺其刑者,出所以接物也,入所以養已也。
周設為單豹、張毅二名,蓋寓言。
張毅,張而與物敵,其走高門縣簿固然。
單〔原注:讀當如丹,朱之丹〕豹以其不避患,而虎食之,亦言有其類之。
賦于内者,禍必不在外也,則有心于出入者也。
均不免于有累。
不若忘其形,而養其神。
忘形,則能遺生;養神,則外物不能幹。
故物有餘,而形不養者,聲色臭味是也;形不離,而生亡者,枯槁沈溺之過而反以自瘠者也。
是以其說,不以能棄事為貴。
必使為事本無不足棄,則無與役于外而形不勞矣。
不以能遺生為難,必使知生本無不足遺,則無與累于内而精不虧矣。
形與精相為表裡者也,形前則精後,二者合而與天為一。
則區區賦于人者,亦何足言哉。
夫然則不獨善其生而已,雖死可也。
故繼言合成體易,所謂精氣為物者是也;散則成始易,所謂遊魄為變者是也。
生則自散移之于合而成體,死則自合移之于散而成始,是謂能移此與天為一而非人也。
老氏論生之徒、死之徒與動而之死地者,皆曰十有三,人多不能曉。
曲為異論說,不正謂其形而言爾?故河上公以解四肢九竅之數當之,不知此說自見韓非子,非與老略先後其書。
人特謂之“解老喻老”,必不謬。
吾為老氏解,特取此章,先言出生入死。
蓋謂不能明乎出入,是故由之而生,徇之而死,其類不一。
而自少而壯,自壯而老,無非動而之死地者,同以是形也。
愛之固已失,委之亦非是,不求其精而求形,未有不單豹、張毅者也。
孔子與子貢、子夏言詩,皆曰“起予”,而謂“可與言《詩》已矣”,至于顔子,乃曰“回,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悅。
”吾然後知顔子之異于諸子也。
夫“道”不可言,而言非也;言且不可,而況有所不達而至于辨乎?然此理非至到,而相與造乎忘言之域。
未足以語,顔子與孔子,既知其高可仰,堅可鑽。
又見其變化而在前後者,雖其欲從而不可及。
亦能名其所謂卓,則顔子之于孔子,蓋無不得矣,特至之有深淺爾。
此孟子所謂“具體而微”者矣,如是茍不言。
言之未有不當于心,則安用于言乎?及他弟子言而能文者,文章而已。
性與天道,雖言之而不得聞,則吾何從可以與之言?夫閉其所不得聞,而開其所能聞,則雖言固将有疑,而未遽達者。
幸而或中,固孔子之所喜而樂與之言者也。
“起予”與“非助我”,于是乎辨。
莊子記孔子見溫伯雪子而不言。
子路曰:“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耶?”孔子曰:“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此意正可與顔子之事相發。
溫伯雪子,寓言也;溫而曰雪,固妙矣!彼見之可以不言,而吾聞之亦可以皆說。
然孔子以不容聲,诿而不言;顔子以聞其言,而猶說。
茲顔子之異于孔子者也。
故繼之歩趨言辨之同,而奔轶絕塵之異,止于交一臂而失人。
乃子張、子夏,則所謂“諌我也似子,道我也似父”者欤! 張芸叟(即張舜民)侍郎,長安人,忠厚質直,尚氣節而不為名;前朝人物中,殆難多數。
元豐中多事,西夏五路并入;時廟議經營,久既有定策,欲一舉遂滅夏。
五路帥鄜延種谔、環慶高遵裕、泾原劉昌祚三人,河東王中正、熙河李憲、芸叟為高遵裕機宜,諸軍皆聽裕節制。
帥出既無功,遵裕坐貶。
有得芸叟軍中詩上聞者,坐謗讪,谪監彬州酒稅。
餘先大父魏公,适為湖南憲,傾意侍之。
芸叟意感激,自是以兄事大父,終始無少異。
故先君與諸父,皆得從其遊。
芸叟好古博學,喜為詩,然皆思緻綏而不廹,非若徒為矯忿者。
初谪時,言五路事者,其賓客各自為主,不同,芸叟毎折中之,以故人皆不樂。
曾道中聞蛙聲,乃有詩曰:“一夜秋聲不暫停,近如相和遠如争。
信知不為官私亊,應恨踈螢徹夜明。
”荊公見而笑曰:“舜民此語不為過。
”崇甯間,以黨籍廢居長安。
關中人無貴賤,以為父師。
餘季父,官鄜州時,往過之,始當國者欲逐。
元祐,人召其腹心數輩,更排擊略盡。
後當國者勢替,複為召緻者所攻。
芸叟言事,茍不以理相乘自應爾。
指其壁後題字曰:“亦嘗見吾扇詩乎?”季父趨視之,則曰“扇子解招風,本要熱時用。
秋來挂壁間,卻被風吹動。
”其詩大抵多類此。
夜與梗等語,不甚悉其為人。
前輩風流日遠,後生不可不少知,因為道其本末。
大父在湖南,年才六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