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楊樸、魏野皆鹹平景德間隐士,樸居鄭州,魏野居陝,皆号能詩。
樸性癖,嘗騎驢往來鄭圃,每欲作詩,即伏草中冥搜,或得之,則躍而出,适遇之者無不驚。
真宗祀汾陰過鄭,召樸,欲命之官,即問:“卿來,得無以詩送行者乎?”樸揣知帝意,謬雲:“無有,惟臣妻一篇。
”帝使誦之,曰:“更休落魄貪杯酒,切莫猖狂愛做詩。
今日捉将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帝大笑,賜束帛遣還山。
野和易通俗,人樂從之遊,王魏公當國尤愛之,野亦數相問無間。
天禧末,魏公屢求退,不許,适野寄以詩曰:“人間宰相惟三載,君在中書四十年。
西祀東封俱已了,好來平地作神仙。
”魏公亟袖以聞,遂得謝政。
樸死無子,而野有子閑,能襲其父風,年八十餘,亦得長生之術。
司馬溫公,陝人,閑死為志其墓,故世知野者多,而樸無甚聞。
然皆一節之士,世競于進取者,不可時無此曹一二警勵之,與指嵩少為仕途捷徑者異也。
郎簡侍郎,錢塘人,慶曆間罷吏,與杜岐公極相厚善。
簡長岐公十許歲,岐公以兄事之。
既老謝事,居裡中作别館徑山下,善服食,得養生之術。
即徑山澗旁種菖蒲數畆,歲采以自餌,山中人目之菖蒲田。
時岐公以老就第居,宋簡數以書招岐公同處不果,往然書間與詩往來,無虛月。
範文正知錢塘,亦重其為人。
捷,皇祐大飨明堂,亟請召岐公為三老,以任參政,布及簡,為五更不報。
簡猶後岐公三、四年卒,幾九十,雖無甚顯迹,然能善其身終始。
岐公未嘗輕與人往,獨重簡為重友,亦必有以取之矣。
士大夫處世,何用事業赫在人耳目,若必求此,将有擾擾用意營之者,若是,安得自适于休靜無事之地,或不免累于仕而不能去。
餘家先世與簡有素,今日客有自徑山來,言菖蒲田,問之兒子,多不知其詳,乃為語之。
餘守許昌時,洛中方營西内甚急。
宋升以都運使主之,其徒韓溶、李實等皆用事。
宮室梁柱、欄檻、窗牖皆用灰布,期既廹,竭洛陽内外豬羊牛骨不克用,韓溶建議掘漏澤人骨以代,升欣然從之。
一日,李實暴疾死,而還魂,具言冥官初追證以灰骨事,有數百人訟于庭,冥官問狀,實言:“此非我,蓋韓溶。
”忽有吏趨而出,有頃,複至,過實曰:“果然,君當還,然宋都運亦不免。
”既白冥官而下,所抱文字,風動其紙,略有滅門二字。
後三日,溶有三子連死尚幼,其妻哭之哀,又三日亦死,而溶亦死。
升時入為殿中監,未幾,傳升忽溺血不止,經日下數石而斃。
人始信幽冥之事,有不可誣者。
時有範德儒卒才數月,其家語予:“近有人之郓州,夜過野中,見有屋百許間,如官府,掲其榜曰“西證獄”。
問其故,曰:“此範龍圖治西内事也。
”家亦有兆相符。
會有屬吏往洛,餘始複其言于李實,亦然。
甚哉!禍福不可畏乎?餘素不樂言鬼神幽怪,特書此一亊,以示兒子,以為當官無所忌憚者戒之。
文潞公洛陽居地,袁象先舊基,屋雖不甚宏大,晚年得其傍羨地數畆,為園号“東田”。
日挾家童數輩,肩輿與賓客姻親共遊無虛時,既罷,遣聲妓。
取營籍十餘人,月賦以金,毎行必命之執事,人以為适然。
時公年已高,捨居家而适别館,且未免平昔之好,則猶若有少勞者。
杜岐公謝事,不造宅,假官舍“回車院”居之積十年,薨于其中。
餘守宋時,嘗往觀湫隘,與居民不遠,耆老猶指癈屋三間為公之書屋。
公未嘗出,亦不甚飲酒;客至,粟飯一盂,雜以餅餌他品,不過兩種。
無客,即靜坐,不聞人聲有瞷之者,或賦詩、作草書,未嘗不滿也。
一等貴人,奢儉所享,雖各适其性,然亦必自有賦之者。
如潞公出入将相,窮極奉養而能安于約如此,固自不可及。
若岐公則尤人之所難,然此但以俗人論耳。
稍知道者,其何有于是?潞公必不以其約自矜,岐公必不以其亷自異。
晉人記有比王逸少“蘭亭”于“金谷”而逸少喜者,彼自道其所知,恐未嘗夢見逸少也。
李習之學識過韓退之,蓋其所知也各異。
退之主張吾道千載一人,而餘為是言故不韪矣。
然餘自不以為疑,曷不取其原道讀之?循粹而不雜,明果而不二。
世皆以比孟子,然究其所終則得儒者之說。
而茍知學孔子者,皆能為是言。
習之他文不多見,而其複性書三篇,于秦漢以下,諸儒略無所習,獨超然知顔子之用心。
唐人之為文者,亦或似然。
其言矯而幸中,必有乖忤,未能如習之坦然至到。
蓋二人之為儒一也。
今世言三代、周公、孔子之道者,莫如《禮記》。
《禮記》之傳駁而直得孔子之言者,惟《中庸》與《大學》。
退之出于《大學》而未至,故《原道》之末,論“正心誠意”,曰:古人為是者,将以有為。
今之為是也,外其天下國家而滅其常,蓋以诋佛、老,意謂絕仁義、棄禮樂,皆以其“莊語”,而不窮其旨。
區區以孟子、荀卿、楊雄為辨,則已下矣!故曰“未至”。
習之學出《中庸》,而不膠其言,故論“至誠盡性”之道,自孟子推之至于子思,推之至于孔子
樸性癖,嘗騎驢往來鄭圃,每欲作詩,即伏草中冥搜,或得之,則躍而出,适遇之者無不驚。
真宗祀汾陰過鄭,召樸,欲命之官,即問:“卿來,得無以詩送行者乎?”樸揣知帝意,謬雲:“無有,惟臣妻一篇。
”帝使誦之,曰:“更休落魄貪杯酒,切莫猖狂愛做詩。
今日捉将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帝大笑,賜束帛遣還山。
野和易通俗,人樂從之遊,王魏公當國尤愛之,野亦數相問無間。
天禧末,魏公屢求退,不許,适野寄以詩曰:“人間宰相惟三載,君在中書四十年。
西祀東封俱已了,好來平地作神仙。
”魏公亟袖以聞,遂得謝政。
樸死無子,而野有子閑,能襲其父風,年八十餘,亦得長生之術。
司馬溫公,陝人,閑死為志其墓,故世知野者多,而樸無甚聞。
然皆一節之士,世競于進取者,不可時無此曹一二警勵之,與指嵩少為仕途捷徑者異也。
郎簡侍郎,錢塘人,慶曆間罷吏,與杜岐公極相厚善。
簡長岐公十許歲,岐公以兄事之。
既老謝事,居裡中作别館徑山下,善服食,得養生之術。
即徑山澗旁種菖蒲數畆,歲采以自餌,山中人目之菖蒲田。
時岐公以老就第居,宋簡數以書招岐公同處不果,往然書間與詩往來,無虛月。
範文正知錢塘,亦重其為人。
捷,皇祐大飨明堂,亟請召岐公為三老,以任參政,布及簡,為五更不報。
簡猶後岐公三、四年卒,幾九十,雖無甚顯迹,然能善其身終始。
岐公未嘗輕與人往,獨重簡為重友,亦必有以取之矣。
士大夫處世,何用事業赫在人耳目,若必求此,将有擾擾用意營之者,若是,安得自适于休靜無事之地,或不免累于仕而不能去。
餘家先世與簡有素,今日客有自徑山來,言菖蒲田,問之兒子,多不知其詳,乃為語之。
餘守許昌時,洛中方營西内甚急。
宋升以都運使主之,其徒韓溶、李實等皆用事。
宮室梁柱、欄檻、窗牖皆用灰布,期既廹,竭洛陽内外豬羊牛骨不克用,韓溶建議掘漏澤人骨以代,升欣然從之。
一日,李實暴疾死,而還魂,具言冥官初追證以灰骨事,有數百人訟于庭,冥官問狀,實言:“此非我,蓋韓溶。
”忽有吏趨而出,有頃,複至,過實曰:“果然,君當還,然宋都運亦不免。
”既白冥官而下,所抱文字,風動其紙,略有滅門二字。
後三日,溶有三子連死尚幼,其妻哭之哀,又三日亦死,而溶亦死。
升時入為殿中監,未幾,傳升忽溺血不止,經日下數石而斃。
人始信幽冥之事,有不可誣者。
時有範德儒卒才數月,其家語予:“近有人之郓州,夜過野中,見有屋百許間,如官府,掲其榜曰“西證獄”。
問其故,曰:“此範龍圖治西内事也。
”家亦有兆相符。
會有屬吏往洛,餘始複其言于李實,亦然。
甚哉!禍福不可畏乎?餘素不樂言鬼神幽怪,特書此一亊,以示兒子,以為當官無所忌憚者戒之。
文潞公洛陽居地,袁象先舊基,屋雖不甚宏大,晚年得其傍羨地數畆,為園号“東田”。
日挾家童數輩,肩輿與賓客姻親共遊無虛時,既罷,遣聲妓。
取營籍十餘人,月賦以金,毎行必命之執事,人以為适然。
時公年已高,捨居家而适别館,且未免平昔之好,則猶若有少勞者。
杜岐公謝事,不造宅,假官舍“回車院”居之積十年,薨于其中。
餘守宋時,嘗往觀湫隘,與居民不遠,耆老猶指癈屋三間為公之書屋。
公未嘗出,亦不甚飲酒;客至,粟飯一盂,雜以餅餌他品,不過兩種。
無客,即靜坐,不聞人聲有瞷之者,或賦詩、作草書,未嘗不滿也。
一等貴人,奢儉所享,雖各适其性,然亦必自有賦之者。
如潞公出入将相,窮極奉養而能安于約如此,固自不可及。
若岐公則尤人之所難,然此但以俗人論耳。
稍知道者,其何有于是?潞公必不以其約自矜,岐公必不以其亷自異。
晉人記有比王逸少“蘭亭”于“金谷”而逸少喜者,彼自道其所知,恐未嘗夢見逸少也。
李習之學識過韓退之,蓋其所知也各異。
退之主張吾道千載一人,而餘為是言故不韪矣。
然餘自不以為疑,曷不取其原道讀之?循粹而不雜,明果而不二。
世皆以比孟子,然究其所終則得儒者之說。
而茍知學孔子者,皆能為是言。
習之他文不多見,而其複性書三篇,于秦漢以下,諸儒略無所習,獨超然知顔子之用心。
唐人之為文者,亦或似然。
其言矯而幸中,必有乖忤,未能如習之坦然至到。
蓋二人之為儒一也。
今世言三代、周公、孔子之道者,莫如《禮記》。
《禮記》之傳駁而直得孔子之言者,惟《中庸》與《大學》。
退之出于《大學》而未至,故《原道》之末,論“正心誠意”,曰:古人為是者,将以有為。
今之為是也,外其天下國家而滅其常,蓋以诋佛、老,意謂絕仁義、棄禮樂,皆以其“莊語”,而不窮其旨。
區區以孟子、荀卿、楊雄為辨,則已下矣!故曰“未至”。
習之學出《中庸》,而不膠其言,故論“至誠盡性”之道,自孟子推之至于子思,推之至于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