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嚴陽尊者,嘗問趙州:“不将一物來時,如何?”州雲:“放下着。
”曰:“既不将一物來,放下個什麼?”州雲:“放不下時,卻取将去。
”餘嘗讀《莊子》,見南榮趎見老子,嬴糧七日七夜之所。
老子曰:“自楚之所來乎?”曰:“唯。
”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衆也?”南榮趎躍然顧後。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
”吾謂此言,與趙州正冥合。
夫謂不将一物來,已将一物來矣。
南榮趎不知有何事至,赢糧七日七夜,無乃大氣急生,宜老子之厭其人多也。
莊周寓言無實,然亦善為戲笑之人也,命之曰:“南榮趎”,夫南矣,又榮焉,走而趨者,失與之俱而方自楚來,其挾何至三人乎?老氏所告曼衍,不可捕诘。
然彼所謂“忘吾答,而失吾問”者,疑亦有僴然而得于中者也。
莊周言萬物“出于機,入于機,自得水為繼”,而不一二數,無不皆然。
此言兼載《列子》《莊周》書,有阙文,人謂之多不能解。
“得水為繼,上自能蛙為鹑”一句,其義始可通,不若列子之全也。
餘居山間,黙觀物變固多矣。
取其灼然者,如蚯蚓為百合,麥之壞為蛾,則毎見之,物理固不可盡解。
業識流轉,要須有知,然後有所向。
若蚯蚓為百合,乃自有知為無知;麥之為蛾,乃自無知為有知。
蚯蚓在土中欲化時,先蟠結如毬,已有百合之狀。
麥蛾一夕而變,紛然如飛塵。
以佛氏論之,當時自其一意念真精之極,因緣而有。
即其近者,雞之伏卵,固自此出。
今雞伏鴨,乃如莊周所謂“越雞伏鹄”者,此何道哉。
麥之為蛾,蓋自蛾種而起,因以化麥,非麥之能化蛾也。
由是而言之,一念所生,無論善惡,要自有必至者。
後稷因履人迹而生,啟自石出,此真實論。
《金光眀經》記流水長者,盡化池魚,皆得生天,更複何疑?但恐人信不及爾。
常上人言:吾聞如來會中,阿那律多無目而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無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
此自根塵中來,惟複在根塵外。
若言根塵中來,彼自無有,誰為受者?若言在外,我既無内,雲誰在外?常子大笑,若能解此,則老氏言: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猶是第二義。
人生十二時要須常體會此一段事,無令冷地有人看見。
晁文元公(即晁迥),年四十始娶,前此未嘗知有女色。
早從劉海蟾學道,自言得長生之術,故末年康強精明,視聽不少衰。
六十後,即兼窮佛理,然多從經論講師,以分别名相為主,意将以“儒、釋、道”通為一。
其自著書,号《法藏碎金》,累數萬言,反複不出此義。
書成,繼作《道院集》三卷。
過八十,又為《耄知餘書》,餘不及見。
而道院集,亦但伸前意,而歸要爾。
妙湛師嘗為吾雲:江民表嘗惜此公不一見正明眼,毎有遺恨。
然論忠實和厚,無一毫世間情僞處,則第一等人也。
其子數,世世愈盛,天固有以報之。
《法藏碎金》自記其所得處雲耳,中嘗聞天樂和雅之音。
有不可勝言者,自見其形,每在前,既久而加小類數寸,不違眉睫之間。
此恐是劉海蟾所得,佛氏則無是事,諸人之所疑也。
乃知脫粘除網,大是難亊,如此公果有未至,則他人可不勉耶。
韓魏公(即韓琦)不甚言佛理,蓋平生所厚善而信者。
歐陽永叔,勢不得不然,毎為人言:“自少至老,終始所踐履,惟在一部《論語》,中未嘗須臾散離。
”文若雲:“公晚鎮北門,已六十餘矣。
玉汝為都轉運使,公時多病,不甚視事,數谒告家居。
玉汝每嘗遣文問候,至則直造卧内,幾案間不見他物,惟一唾壺與論語爾,乃信傳者不謬。
”人果欲修身于《論語》,未論盡得,但能行其數十言,随人品高下大小,無有不為善人君子者,況略見其所不可得聞者乎?吾嘗為《論語》釋言,未嘗沿襲,徒為世俗傳注,直欲有不愧所聞者。
謂“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則見其參于前,在輿則見倚于衡”,何須更要講解?舉足動歩,無所不當用意,常須痛自鞭策爾。
正素處士張舉,字子厚,毗陵人。
治平初試春官,司馬溫公(即司馬光)主文,“賦公生明”以第四人登第,既得官歸,即不仕終身。
元祐初,嘗起為颕州教授,力辭不就。
餘家與之有舊故,餘未冠得拜之;稍長,益相親,亦不以不肖視餘。
清通遠略,不為崖異,與前此号隐居,晔然自誇于俗者不類。
士大夫既以相與推敲,日款其門,随高下接之,無不滿其意。
賀鑄有口才,最好雌黃人物于後,亦無間言。
毎折節亊之,常稱之曰“通隐先生。
”餘嘗扣其棄官之說,子厚笑曰:“吾豈不欲仕者,初但以二親年俱高,止吾一子,不忍去左右。
既親殁,吾将老矣,欲仕複何為?因循至是爾。
”其言大抵若此。
家藏書數萬卷,善琴碁,曰“惟玩此三物。
”不甚飲酒。
餘得以周旋渉世以來,粗免大過,聞子厚為多。
大觀初,厚已死,州裡上其行。
餘适在翰林。
蔡魯公亦素知其為人,遂得賜号,官其一子。
今其子亦死,諸孫未有聞者。
西北士不甚知其人,今能言之者
”曰:“既不将一物來,放下個什麼?”州雲:“放不下時,卻取将去。
”餘嘗讀《莊子》,見南榮趎見老子,嬴糧七日七夜之所。
老子曰:“自楚之所來乎?”曰:“唯。
”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衆也?”南榮趎躍然顧後。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
”吾謂此言,與趙州正冥合。
夫謂不将一物來,已将一物來矣。
南榮趎不知有何事至,赢糧七日七夜,無乃大氣急生,宜老子之厭其人多也。
莊周寓言無實,然亦善為戲笑之人也,命之曰:“南榮趎”,夫南矣,又榮焉,走而趨者,失與之俱而方自楚來,其挾何至三人乎?老氏所告曼衍,不可捕诘。
然彼所謂“忘吾答,而失吾問”者,疑亦有僴然而得于中者也。
莊周言萬物“出于機,入于機,自得水為繼”,而不一二數,無不皆然。
此言兼載《列子》《莊周》書,有阙文,人謂之多不能解。
“得水為繼,上自能蛙為鹑”一句,其義始可通,不若列子之全也。
餘居山間,黙觀物變固多矣。
取其灼然者,如蚯蚓為百合,麥之壞為蛾,則毎見之,物理固不可盡解。
業識流轉,要須有知,然後有所向。
若蚯蚓為百合,乃自有知為無知;麥之為蛾,乃自無知為有知。
蚯蚓在土中欲化時,先蟠結如毬,已有百合之狀。
麥蛾一夕而變,紛然如飛塵。
以佛氏論之,當時自其一意念真精之極,因緣而有。
即其近者,雞之伏卵,固自此出。
今雞伏鴨,乃如莊周所謂“越雞伏鹄”者,此何道哉。
麥之為蛾,蓋自蛾種而起,因以化麥,非麥之能化蛾也。
由是而言之,一念所生,無論善惡,要自有必至者。
後稷因履人迹而生,啟自石出,此真實論。
《金光眀經》記流水長者,盡化池魚,皆得生天,更複何疑?但恐人信不及爾。
常上人言:吾聞如來會中,阿那律多無目而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無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
此自根塵中來,惟複在根塵外。
若言根塵中來,彼自無有,誰為受者?若言在外,我既無内,雲誰在外?常子大笑,若能解此,則老氏言: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猶是第二義。
人生十二時要須常體會此一段事,無令冷地有人看見。
晁文元公(即晁迥),年四十始娶,前此未嘗知有女色。
早從劉海蟾學道,自言得長生之術,故末年康強精明,視聽不少衰。
六十後,即兼窮佛理,然多從經論講師,以分别名相為主,意将以“儒、釋、道”通為一。
其自著書,号《法藏碎金》,累數萬言,反複不出此義。
書成,繼作《道院集》三卷。
過八十,又為《耄知餘書》,餘不及見。
而道院集,亦但伸前意,而歸要爾。
妙湛師嘗為吾雲:江民表嘗惜此公不一見正明眼,毎有遺恨。
然論忠實和厚,無一毫世間情僞處,則第一等人也。
其子數,世世愈盛,天固有以報之。
《法藏碎金》自記其所得處雲耳,中嘗聞天樂和雅之音。
有不可勝言者,自見其形,每在前,既久而加小類數寸,不違眉睫之間。
此恐是劉海蟾所得,佛氏則無是事,諸人之所疑也。
乃知脫粘除網,大是難亊,如此公果有未至,則他人可不勉耶。
韓魏公(即韓琦)不甚言佛理,蓋平生所厚善而信者。
歐陽永叔,勢不得不然,毎為人言:“自少至老,終始所踐履,惟在一部《論語》,中未嘗須臾散離。
”文若雲:“公晚鎮北門,已六十餘矣。
玉汝為都轉運使,公時多病,不甚視事,數谒告家居。
玉汝每嘗遣文問候,至則直造卧内,幾案間不見他物,惟一唾壺與論語爾,乃信傳者不謬。
”人果欲修身于《論語》,未論盡得,但能行其數十言,随人品高下大小,無有不為善人君子者,況略見其所不可得聞者乎?吾嘗為《論語》釋言,未嘗沿襲,徒為世俗傳注,直欲有不愧所聞者。
謂“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則見其參于前,在輿則見倚于衡”,何須更要講解?舉足動歩,無所不當用意,常須痛自鞭策爾。
正素處士張舉,字子厚,毗陵人。
治平初試春官,司馬溫公(即司馬光)主文,“賦公生明”以第四人登第,既得官歸,即不仕終身。
元祐初,嘗起為颕州教授,力辭不就。
餘家與之有舊故,餘未冠得拜之;稍長,益相親,亦不以不肖視餘。
清通遠略,不為崖異,與前此号隐居,晔然自誇于俗者不類。
士大夫既以相與推敲,日款其門,随高下接之,無不滿其意。
賀鑄有口才,最好雌黃人物于後,亦無間言。
毎折節亊之,常稱之曰“通隐先生。
”餘嘗扣其棄官之說,子厚笑曰:“吾豈不欲仕者,初但以二親年俱高,止吾一子,不忍去左右。
既親殁,吾将老矣,欲仕複何為?因循至是爾。
”其言大抵若此。
家藏書數萬卷,善琴碁,曰“惟玩此三物。
”不甚飲酒。
餘得以周旋渉世以來,粗免大過,聞子厚為多。
大觀初,厚已死,州裡上其行。
餘适在翰林。
蔡魯公亦素知其為人,遂得賜号,官其一子。
今其子亦死,諸孫未有聞者。
西北士不甚知其人,今能言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