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絕少。
魏野以有閑而名益彰,惜乎子厚之無閑也! 富鄭公少好道,自言吐納長生之術,信之甚笃,亦時為煉燒丹竈亊,而不以示人。
餘鎮福唐,嘗得其手書《還元火候訣》一篇于蔡君谟家。
蓋至和間持其母服時,書以遺君谟者,方知其持養大概。
熙甯間初罷相,守亳州,公已無意于世矣。
圓照大本者住蘇州瑞光,方以其道震東南,隷州僧正颙世号颙華嚴者從之,得法以歸。
鄭公聞而緻之于亳,館于書室,親執弟子禮。
一日旦起,公方聽事公堂,颙視室中有書櫃數十,其一櫃鐍甚嚴,問之左右,曰:“公常手自啟閉,人不得與。
”意必道家方術之言,亟使取火焚之,執亊者争不得。
公适至,問狀,颙即告之曰:“吾先為公去一大病矣。
”公初亦色微變,若不樂者。
已而意定,徐曰:“無乃太虐戲乎?”即不問,自是豁然遂有得。
颙曰:“此非我能為,公當歸之照師。
”乃以書偈通圓照,故世言公得法大本。
然公晚于道,亦不盡廢。
薨之夕,有星隕于寝洛,人皆共見,此豈偶然哉?妙湛師為餘言,親得于其師小夲,小夲得其師大夲者雲耳。
餘中歲少睡,蓋老人之常态,無足怪者。
毎夜寐過分,辄不能再睡;展轉一榻間,胸中既無纖物,頗覺心志和悅,神宇凝靜,有不能名者。
時聞鼠齧唧唧有聲,亦是一樂事。
當門老仆鼻息如雷,間亦有囈語,或悲或喜或怒或歌,聽之毎啟齒,意其亦必自以為得,而餘不得與也。
昔在颕川時,初自翰林免官,先君為倅歸養;居後圃三間小室,旁無與鄰,左右惟一黥仆,意況已如此。
嘗有詩雲:“城頭晚漏鳴丁丁,窗間月落卻未明。
衡陽歸雁過欲盡,汝陽荒雞初一鳴。
悠悠斷夢子不記,萆草微吟還獨成。
人生得意須幾許,一睡稍足無餘情。
”逮今四十年了,無異者。
餘毎自料,非世間享福人,平生大得志處,不過如是耳。
但能保此一生,如佛與波斯匿王論見恒河性,有味其言也。
世傳神仙呂洞賓,名岩,洞賓其字也,唐呂渭之後,五代從鐘離權得道;權,漢人仙者。
自宋以來與權更出沒人間,權不甚多,而洞賓蹤迹數見,好道者毎以為口實。
餘記童子時,見大父魏公自湖外罷官還道嶽州,客有言洞賓事者:近歲嘗過城南一居寺,題詩二首壁間而去。
一雲:“朝遊嶽鄂暮蒼梧,袖有青蛇但氣粗。
三入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其二雲:“獨自行時獨自坐,每恨時人不識我。
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
”說者雲寺有大古松,呂始至無能知者。
有老人自松颠徐下緻恭,故詩雲。
然先大父使予誦之,後得季觀所記洞濱事碑,與少所聞正同。
青蛇,世多言呂初由劍俠入,非是。
此正道家以氣煉劍者,自有成法。
神仙事渺茫不可知,疑信者,蓋相半。
然是身本何物,故自有主之者?區區百骸,亦何足言。
棄之為佛,存之則為仙,在去留間爾。
洞濱,雖非予所見,然世要必有此人也哉。
惠遠法師白蓮社,在廬山東林會者:佛馱耶舍、佛陀跋陀羅、竺道生、慧持、慧遠、慧永、昙恒、昙順、僧睿、道昺(又作道昞)、道敬、昙诜,皆浮屠;劉遺民(即劉程之)、雷次宗、周續之、宗炳、張野、張诠,皆士,合十八人。
初晉太元中為佛者,道安居太山,遠從之學。
安以為高第,遺行其教東南至廬山,樂之,因留不去。
寺舊不甚廣,元豐間,老南之徒常總主寺事,人物雄邁,為徒之傑,始斥大鼎新之,雄麗莊嚴,遂為江湖間第一。
而白蓮社者,其遺迹尚在,餘少屢欲往遊,訖無因。
今老矣,勢必不能至,得李伯時所為圖而愛之,常掲之壁間,意或得僧俗間勝士十許輩,不必如遠之。
數追其故事于山間。
山有二泉,東泉為尤勝。
瀦其下流,倚山傍流,為澗為池,亦多種蓮。
然三十餘年,訖無甚如餘意者。
每徘徊澗壑,想見遠時,辄慨然如見其人。
遠社為浮屠者,吾不能知,而劉遺民、周續之、雷次宗,皆見宋書《隐逸傳》。
風調清遠,方知晉宋間風俗之衰,方外超出絕俗之士,尚不乏如此,豈今而無之乎第無?餘以緻之爾。
頃蒙恩賜寺積善教忠,守其丘墓。
自閩還,規模作屋八十楹,去餘居無一裡,四山環集,兩澗繞其傍,今漸成其三之一。
尚意有道生輩,肯從之終,以成予志也。
餘少好藏三代秦漢間遺噐,遭錢塘兵亂,盡亡之。
後有遺餘銅鸠柱頭,色如碧玉,因以天台藤杖為幹植之,毎置左右。
今年所親章微州,在平江有鬻銅酒器,其首為牛,制作簡質,其間塗金,隐隐猶可見意古之兕觥。
會于生朝章亟取為餘壽,餘欣然戲之曰:“正患吾鸠杖無侶,造物豈以是假之耶!”二物常以自随。
往歲自行山間,使童子操杖以從,殆以為觀爾,未必直須此物也。
迩來足力漸覺微,毎陟降殆不可無。
時坐石間,兒子甥姪輩環側,辄倚杖,使以觥酌酒而進,即為引滿,常亦自笑其癖。
頃有嘲好古者,謬雲:“以市古物不計值破家,無以食,遂為丐,猶持所有。
”顔子陋巷瓢号于人曰:“孰有太公九府錢乞一文?”吾得毋似之耶? 陶淵明所記《桃花源》,今鼎州桃花觀即是其處。
餘雖不及至,數以問湖湘間人,頗得言其勝事。
雲:
魏野以有閑而名益彰,惜乎子厚之無閑也! 富鄭公少好道,自言吐納長生之術,信之甚笃,亦時為煉燒丹竈亊,而不以示人。
餘鎮福唐,嘗得其手書《還元火候訣》一篇于蔡君谟家。
蓋至和間持其母服時,書以遺君谟者,方知其持養大概。
熙甯間初罷相,守亳州,公已無意于世矣。
圓照大本者住蘇州瑞光,方以其道震東南,隷州僧正颙世号颙華嚴者從之,得法以歸。
鄭公聞而緻之于亳,館于書室,親執弟子禮。
一日旦起,公方聽事公堂,颙視室中有書櫃數十,其一櫃鐍甚嚴,問之左右,曰:“公常手自啟閉,人不得與。
”意必道家方術之言,亟使取火焚之,執亊者争不得。
公适至,問狀,颙即告之曰:“吾先為公去一大病矣。
”公初亦色微變,若不樂者。
已而意定,徐曰:“無乃太虐戲乎?”即不問,自是豁然遂有得。
颙曰:“此非我能為,公當歸之照師。
”乃以書偈通圓照,故世言公得法大本。
然公晚于道,亦不盡廢。
薨之夕,有星隕于寝洛,人皆共見,此豈偶然哉?妙湛師為餘言,親得于其師小夲,小夲得其師大夲者雲耳。
餘中歲少睡,蓋老人之常态,無足怪者。
毎夜寐過分,辄不能再睡;展轉一榻間,胸中既無纖物,頗覺心志和悅,神宇凝靜,有不能名者。
時聞鼠齧唧唧有聲,亦是一樂事。
當門老仆鼻息如雷,間亦有囈語,或悲或喜或怒或歌,聽之毎啟齒,意其亦必自以為得,而餘不得與也。
昔在颕川時,初自翰林免官,先君為倅歸養;居後圃三間小室,旁無與鄰,左右惟一黥仆,意況已如此。
嘗有詩雲:“城頭晚漏鳴丁丁,窗間月落卻未明。
衡陽歸雁過欲盡,汝陽荒雞初一鳴。
悠悠斷夢子不記,萆草微吟還獨成。
人生得意須幾許,一睡稍足無餘情。
”逮今四十年了,無異者。
餘毎自料,非世間享福人,平生大得志處,不過如是耳。
但能保此一生,如佛與波斯匿王論見恒河性,有味其言也。
世傳神仙呂洞賓,名岩,洞賓其字也,唐呂渭之後,五代從鐘離權得道;權,漢人仙者。
自宋以來與權更出沒人間,權不甚多,而洞賓蹤迹數見,好道者毎以為口實。
餘記童子時,見大父魏公自湖外罷官還道嶽州,客有言洞賓事者:近歲嘗過城南一居寺,題詩二首壁間而去。
一雲:“朝遊嶽鄂暮蒼梧,袖有青蛇但氣粗。
三入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其二雲:“獨自行時獨自坐,每恨時人不識我。
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
”說者雲寺有大古松,呂始至無能知者。
有老人自松颠徐下緻恭,故詩雲。
然先大父使予誦之,後得季觀所記洞濱事碑,與少所聞正同。
青蛇,世多言呂初由劍俠入,非是。
此正道家以氣煉劍者,自有成法。
神仙事渺茫不可知,疑信者,蓋相半。
然是身本何物,故自有主之者?區區百骸,亦何足言。
棄之為佛,存之則為仙,在去留間爾。
洞濱,雖非予所見,然世要必有此人也哉。
惠遠法師白蓮社,在廬山東林會者:佛馱耶舍、佛陀跋陀羅、竺道生、慧持、慧遠、慧永、昙恒、昙順、僧睿、道昺(又作道昞)、道敬、昙诜,皆浮屠;劉遺民(即劉程之)、雷次宗、周續之、宗炳、張野、張诠,皆士,合十八人。
初晉太元中為佛者,道安居太山,遠從之學。
安以為高第,遺行其教東南至廬山,樂之,因留不去。
寺舊不甚廣,元豐間,老南之徒常總主寺事,人物雄邁,為徒之傑,始斥大鼎新之,雄麗莊嚴,遂為江湖間第一。
而白蓮社者,其遺迹尚在,餘少屢欲往遊,訖無因。
今老矣,勢必不能至,得李伯時所為圖而愛之,常掲之壁間,意或得僧俗間勝士十許輩,不必如遠之。
數追其故事于山間。
山有二泉,東泉為尤勝。
瀦其下流,倚山傍流,為澗為池,亦多種蓮。
然三十餘年,訖無甚如餘意者。
每徘徊澗壑,想見遠時,辄慨然如見其人。
遠社為浮屠者,吾不能知,而劉遺民、周續之、雷次宗,皆見宋書《隐逸傳》。
風調清遠,方知晉宋間風俗之衰,方外超出絕俗之士,尚不乏如此,豈今而無之乎第無?餘以緻之爾。
頃蒙恩賜寺積善教忠,守其丘墓。
自閩還,規模作屋八十楹,去餘居無一裡,四山環集,兩澗繞其傍,今漸成其三之一。
尚意有道生輩,肯從之終,以成予志也。
餘少好藏三代秦漢間遺噐,遭錢塘兵亂,盡亡之。
後有遺餘銅鸠柱頭,色如碧玉,因以天台藤杖為幹植之,毎置左右。
今年所親章微州,在平江有鬻銅酒器,其首為牛,制作簡質,其間塗金,隐隐猶可見意古之兕觥。
會于生朝章亟取為餘壽,餘欣然戲之曰:“正患吾鸠杖無侶,造物豈以是假之耶!”二物常以自随。
往歲自行山間,使童子操杖以從,殆以為觀爾,未必直須此物也。
迩來足力漸覺微,毎陟降殆不可無。
時坐石間,兒子甥姪輩環側,辄倚杖,使以觥酌酒而進,即為引滿,常亦自笑其癖。
頃有嘲好古者,謬雲:“以市古物不計值破家,無以食,遂為丐,猶持所有。
”顔子陋巷瓢号于人曰:“孰有太公九府錢乞一文?”吾得毋似之耶? 陶淵明所記《桃花源》,今鼎州桃花觀即是其處。
餘雖不及至,數以問湖湘間人,頗得言其勝事。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