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求宮祠歸吳下,芸叟有送行詩。
先君嘗使予謹藏之,後為兵亂亡去。
偶記其全篇附之:“把還使節請祠真,便作吳江漸退身。
憑轼幾州沾惠愛,歸裝一味是清貧。
相思欲控琴高鯉,蔔宅須邀季子鄰。
不是薦章論再起,朝廷自重老成人。
”吳下有“乘魚橋”,雲琴高(為戰國趙國人,見《列仙傳》)乘鯉登仙處,故有控鯉之句雲。
前史載李廣以殺降終不封侯,廣何止不侯,蓋自不能免其身。
于公以治獄有陰德大其門闾,而貴報于天如符契然。
因果報應之說,何必待釋氏而後知也?世傳歐希範《五髒圖》,此慶曆間,杜杞待制治廣南賊歐希範所作也。
希範本書生,桀黠有志數,通曉文法。
嘗為攝官,乘元昊叛,西方有兵時,度王師必不能及,乃與黨蒙翰,嘯聚數千人,聲搖湖南。
朝廷遣楊畋讨之不得,乃以杞代。
杞入境,即僞招降之說,與之通好。
希範猖獗久,亦幸茍免,遂從之,與幹挾其酋領數十人偕至。
杞大為燕犒,醉之以酒,已而乃執于坐上。
翌日,盡磔于市,且使皆剖腹,刳其腎腸。
因使醫與畫人,一一探索,繪以為圖,用是遷待制帥慶州。
未幾,若有所睹,一夕至圊,忽仆于圊中,家人急出之,口鼻皆流血,微言希範以拳擊我,後三日竟卒。
杞有千略,亦知書,号能吏,歐陽永叔為志其墓。
夫為将,不得已而至于殺降,彼自有罪,固不得已。
然既以降矣,何至殘忍而重苦之乎?此固造物者,所不得私計。
希範起盜賊而殺無辜,亦已多矣。
兵興已來,士好功名,如杞所為。
而有異聞者,問有之。
餘未敢以為盡信,而希範之傳,不可誣也。
故餘出入兵間十餘年,所将計十萬,所平治不為不多;非特不敢為杞之為,固自不敢萌于心,幕府禆數有以奇策相幹,一切皆謝之。
今退老一壑,庶幾幸無憾。
不然,既有希範之聞,亦安得不自疑也。
莊子記孔子西藏書周室,與子路謀,子路告以老聃,免藏史歸居,請試往因焉。
孔子“見老聃不許,乃繙十二經以說”一段,人多不能了然。
貴書傳,周嘗論之以藏書者,欲藏其言而廢書也。
然往周室,則孔子忘乎世者猶未定也,故與子路謀。
凡論語載孔子與長沮桀溺晨門荷蓧之徒言,皆命子路,未嘗及他弟子。
蓋子路勇于有聞,欲行其所知,故以激之。
今周亦雲,達此意矣。
言聃免藏史歸居者,子路以聃以忘世而忘言者也,故曰“往因焉”,欲因聃以定其說也。
老聃不許,聃豈其枮槁無言者哉?故孔子複繙十二經以說。
學者或以十二經為《春秋》是矣。
莊周嘗兩言《春秋》,一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辦”;一曰“《春秋》以導名分。
”周于《春秋》,亦知之深矣。
老聃以為大謾,而問其要;則以孔子為不喻其意,欲其出而經世也。
故孔子複以兼愛無私為仁義者,對聃複以兼愛為迂。
無私乃私,謂《春秋》之作欲利天下而愛之,使是非賞罰,一出于公然。
然不知有為之之迹,則若建鼓而求亡,子反所以亂人之性也,乃放德而行,循道而招,則仁義故存于其間。
雖為《春秋》而無害大旨,以聖人之道在有心無心之間。
蔽于有心者,繙十二經固不可;蔽于無心,雖藏書亦不可。
仁義無心于為,則合人之性;有心于為,則亂人之性。
老聃之免而歸居藏書,不足以言之,故複以輪扁與齊小白之論終之。
此五千言之所以作也! 韓退之(即韓愈)有“木居士詩”在衡州來陽縣灌口寺。
退之作此詩,疑自有意。
其謂便有無窮求福人,蓋當時固以屍祝之矣。
至元豐初猶存,遠近祈禱祭祀未嘗辍。
一日,邑中旱久不雨,縣令力禱無驗,怒伐而焚之,一邑争救不聽。
蘇子曕在黃州時聞而喜曰:“木居士之誅,固已晚矣,間乃有此明眼人乎?過丹霞遠矣。
”然邑人念之終不己。
後有主寺亊者,複以木仿其像再刻之,歲仍以祀。
或曰:“寺規其祭亨之餘,以不能廢。
”張芸叟谪郴州過,詩以題于壁曰:“波穿水透本無奇,初見潮州刺史詩。
當日老翁終不免,後來居士欲奚為?山中雷雨誰宜主,水底蛟龍自不知。
若使天年俱自遂,如今已複有孫枝。
”相傳以為口實。
餘聞蜀人言,陳子昻,阆州人。
祠子昻,有拾遺廟,訛為十姨。
不知何時遂更廟貎,為婦人裝飾甚嚴,有禱亦或驗。
利之所在,茍可得豚肩巵酒,子昻且屈為婦人,勉應之不辭,新木居士亦何為不可為乎?聞者為之絕倒。
子貢告漢陰丈人以桔槹,忿然作色曰:“有機械則有機亊,有機事則有機心。
”子貢懼而驚。
孔子以為假修混沌之術,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知其外;混沌之術雲者,謂上古之世也。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則混沌之世,亦何必然哉?惟漢陰不能察此事故,一拂其意,遂至于忿然作色,則是非之辯,已役于外,而喜怒之情,已亂于中矣。
是以區區以抱甕為是,終身役而不自知其勞也。
師今當語顔子,以子曾不見夫桔槹者乎?“引之則俯,捨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
故俯仰不知罪于人,漢陰而知此,亦何傷夫桔橰哉?
先君嘗使予謹藏之,後為兵亂亡去。
偶記其全篇附之:“把還使節請祠真,便作吳江漸退身。
憑轼幾州沾惠愛,歸裝一味是清貧。
相思欲控琴高鯉,蔔宅須邀季子鄰。
不是薦章論再起,朝廷自重老成人。
”吳下有“乘魚橋”,雲琴高(為戰國趙國人,見《列仙傳》)乘鯉登仙處,故有控鯉之句雲。
前史載李廣以殺降終不封侯,廣何止不侯,蓋自不能免其身。
于公以治獄有陰德大其門闾,而貴報于天如符契然。
因果報應之說,何必待釋氏而後知也?世傳歐希範《五髒圖》,此慶曆間,杜杞待制治廣南賊歐希範所作也。
希範本書生,桀黠有志數,通曉文法。
嘗為攝官,乘元昊叛,西方有兵時,度王師必不能及,乃與黨蒙翰,嘯聚數千人,聲搖湖南。
朝廷遣楊畋讨之不得,乃以杞代。
杞入境,即僞招降之說,與之通好。
希範猖獗久,亦幸茍免,遂從之,與幹挾其酋領數十人偕至。
杞大為燕犒,醉之以酒,已而乃執于坐上。
翌日,盡磔于市,且使皆剖腹,刳其腎腸。
因使醫與畫人,一一探索,繪以為圖,用是遷待制帥慶州。
未幾,若有所睹,一夕至圊,忽仆于圊中,家人急出之,口鼻皆流血,微言希範以拳擊我,後三日竟卒。
杞有千略,亦知書,号能吏,歐陽永叔為志其墓。
夫為将,不得已而至于殺降,彼自有罪,固不得已。
然既以降矣,何至殘忍而重苦之乎?此固造物者,所不得私計。
希範起盜賊而殺無辜,亦已多矣。
兵興已來,士好功名,如杞所為。
而有異聞者,問有之。
餘未敢以為盡信,而希範之傳,不可誣也。
故餘出入兵間十餘年,所将計十萬,所平治不為不多;非特不敢為杞之為,固自不敢萌于心,幕府禆數有以奇策相幹,一切皆謝之。
今退老一壑,庶幾幸無憾。
不然,既有希範之聞,亦安得不自疑也。
莊子記孔子西藏書周室,與子路謀,子路告以老聃,免藏史歸居,請試往因焉。
孔子“見老聃不許,乃繙十二經以說”一段,人多不能了然。
貴書傳,周嘗論之以藏書者,欲藏其言而廢書也。
然往周室,則孔子忘乎世者猶未定也,故與子路謀。
凡論語載孔子與長沮桀溺晨門荷蓧之徒言,皆命子路,未嘗及他弟子。
蓋子路勇于有聞,欲行其所知,故以激之。
今周亦雲,達此意矣。
言聃免藏史歸居者,子路以聃以忘世而忘言者也,故曰“往因焉”,欲因聃以定其說也。
老聃不許,聃豈其枮槁無言者哉?故孔子複繙十二經以說。
學者或以十二經為《春秋》是矣。
莊周嘗兩言《春秋》,一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辦”;一曰“《春秋》以導名分。
”周于《春秋》,亦知之深矣。
老聃以為大謾,而問其要;則以孔子為不喻其意,欲其出而經世也。
故孔子複以兼愛無私為仁義者,對聃複以兼愛為迂。
無私乃私,謂《春秋》之作欲利天下而愛之,使是非賞罰,一出于公然。
然不知有為之之迹,則若建鼓而求亡,子反所以亂人之性也,乃放德而行,循道而招,則仁義故存于其間。
雖為《春秋》而無害大旨,以聖人之道在有心無心之間。
蔽于有心者,繙十二經固不可;蔽于無心,雖藏書亦不可。
仁義無心于為,則合人之性;有心于為,則亂人之性。
老聃之免而歸居藏書,不足以言之,故複以輪扁與齊小白之論終之。
此五千言之所以作也! 韓退之(即韓愈)有“木居士詩”在衡州來陽縣灌口寺。
退之作此詩,疑自有意。
其謂便有無窮求福人,蓋當時固以屍祝之矣。
至元豐初猶存,遠近祈禱祭祀未嘗辍。
一日,邑中旱久不雨,縣令力禱無驗,怒伐而焚之,一邑争救不聽。
蘇子曕在黃州時聞而喜曰:“木居士之誅,固已晚矣,間乃有此明眼人乎?過丹霞遠矣。
”然邑人念之終不己。
後有主寺亊者,複以木仿其像再刻之,歲仍以祀。
或曰:“寺規其祭亨之餘,以不能廢。
”張芸叟谪郴州過,詩以題于壁曰:“波穿水透本無奇,初見潮州刺史詩。
當日老翁終不免,後來居士欲奚為?山中雷雨誰宜主,水底蛟龍自不知。
若使天年俱自遂,如今已複有孫枝。
”相傳以為口實。
餘聞蜀人言,陳子昻,阆州人。
祠子昻,有拾遺廟,訛為十姨。
不知何時遂更廟貎,為婦人裝飾甚嚴,有禱亦或驗。
利之所在,茍可得豚肩巵酒,子昻且屈為婦人,勉應之不辭,新木居士亦何為不可為乎?聞者為之絕倒。
子貢告漢陰丈人以桔槹,忿然作色曰:“有機械則有機亊,有機事則有機心。
”子貢懼而驚。
孔子以為假修混沌之術,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知其外;混沌之術雲者,謂上古之世也。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則混沌之世,亦何必然哉?惟漢陰不能察此事故,一拂其意,遂至于忿然作色,則是非之辯,已役于外,而喜怒之情,已亂于中矣。
是以區區以抱甕為是,終身役而不自知其勞也。
師今當語顔子,以子曾不見夫桔槹者乎?“引之則俯,捨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
故俯仰不知罪于人,漢陰而知此,亦何傷夫桔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