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黴霖潦,甚于往歲。
昨日過午,一雨忽如傾注,移時乃已入夜,既稍涼,枕幾蕭然。
不覺睡至雞将鳴,窗猶未曙,聞四山泉流并集;初是隐隐若雷,徐而聽之,則高下遠近互相參錯,而各自為聲,或如鐘鼓,或如琴瑟,或如戰馬之奔,無不可喜。
始悟荊公詩良有味,不知公作此句時亦有同乎餘者?所謂“共一音”者,似不從押韻,而毗耶以音聲為佛事,此殆近之。
山中有竹數千竿,皆餘累歲手植。
初,但得數千竿,旦旦觀之,既久不覺成林,無一處不森茂可喜。
嘗自戲善種竹無如予者。
頃過吳江,以語王份秀才,份雲:竹殊易種,但得肥地,盡去瓦礫、荊棘,深根頻以水沃,取糞壌更壅培,無不可活,不必擇時。
然取美觀則可,如欲為用,不若瘦瘠地硗确。
非人力所營,或崖谷間自生,其質堅實而肉厚,斷之如金石;以為椽,常竹十歲一易者,此必倍之。
吾居前後多竹椽,既歸,一一驗之,無不如其言。
乃知予三十年種竹,初未嘗得真竹,微份予不聞君子哉若人。
份為大學諸生,家故饒财,兵火雖多壞盡,所餘築室,吳江道旁作圃,兼有湖山之勝。
客至即飲之酒,不問識不識,人亦以此多附之,近邑之佳也。
蘇子曕初未知有禅學。
為鳳翔府佥判,有兵官王凱者教之,始大知愛。
時歐陽文忠尚無恙,子曕為杭州倅特過汝陰,以此勸公,笑而不答。
凱,王诜之父也,捨歐公而從一兵官,可為豪傑矣。
自是從辨才等,诜又于杭州所入益深,子由貶筠州監酒稅,時江西談老,南臨濟禅盛,亦多有偉人。
子由日從文關西壽聖聰遊,自謂有得。
餘固不獲親聞二人之言,而閱其書多矣。
質之近世為禅宗者,往往但許其高明善辨,辯而不許其質至道,此當自知非他人所能察。
然子瞻論理超勝,出入大乘諸經,無所留礙,誠為闳妙。
子由晚作老子解,乃其心法自許甚高,與他解經不類。
天下至理,不為凝滞所隔,則為聰明所亂,二人後必有能辨之者。
王荊公(即王安石)再罷相,居鐘山,無複他學;作《字說》外,即取《藏經》讀之。
雖則溷間,亦不廢。
自言《字說》深處,亦多出于佛書。
作《金剛經解》,裕陵嘗宣取,今行于世。
其餘,如《楞嚴》《華嚴》《維摩》《圓覺》,皆間有說,意以為盡其所言矣。
至謂禅學為無有其徒自作法門,以動世之未有知音者爾。
晚請秀圓通往蔣山,首出所作諸經解示秀,秀不之許,公不樂,秀亦棄去。
後捨宅為寺,以文關西主之。
未幾,文亦封其所奏紫衣師号制書,不告而歸,蓋亦有不契。
然者荊公且勢位方高,二人不少假,亦可為勍敵,近歲蓋未之見。
或雲非荊公所得,蓋二人之主張其教門,以為使世知。
荊以為然,則其徒無複可言,此亦不然。
富鄭文未嘗識圓照,聞法顯之言而心語。
既告以照,照即印大善知識果。
但以主張教門為心,則安能使其傳數百年而終不可冺乎? 懷禅師法嗣雪窦,治平、熙甯間,再振雲門一派,彌望東南,至今不絕。
初得法時,不告亟去,雪窦自不知有此人。
貎極眇極陋,嘗飼驢,為其齧鼻。
始治無為軍鐵佛,即為雪窦燒香,寺甚敝,未甚知名。
一日陞堂,雲:“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今時人學道至此,方有少分。
”傳至于窦,驚曰:“吾乃有此人乎?”亟先有書通懷,方報之。
夫語道而使授者不知,得者不有,比于莊周書寓意或有其人,秦漢後蓋未聞也。
懷高弟,不勝可數,其最著四人:惠林本、法雲秀、天缽沖、長蘆夫,所在皆為大宗師。
得者既多,中間玉石不無相亂。
近歲臨際洞山,道複行江外,懷之傳遂少衰然,亦安知後不複有來者?乃知天下萬事,久皆不能無敝,雖斯道亦然。
既不可不廣,亦不可不慎要之。
與其失之多,不若失之少也。
雁影之言意是其得于懷者,今天下言禅,皆以為口實。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此玄真子張志和《漁父詞》也。
顔魯公(即顔真卿)為湖州刺史時,志和客于魯公,多在平望震澤間。
今東震澤村有泊宅,村野人猶指為志和嘗所居。
後人因取其“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語,以為名此“兩間”。
湖水平闊,望之渺然,澄澈空曠,四旁無甚山;遇景物明霁,見風帆往來如飛鳥,天水上下一色。
餘每遇之,辄為徘徊不忍去。
常意西塞在其近處,求之久不得。
後觀張芸叟《南行錄》,始知在池州磁湖縣界,孫策破黃射處也。
蘇子瞻極愛此詞,患聲不可歌,乃稍損益,寄《浣溪紗》曰:“西塞山前白鹭飛,散花州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黃魯直聞而繼作。
江湖間,謂山連亘入水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婦”,池州有浦曰“女兒”。
魯直好奇,偶以名對而未有所付。
适作此詞,乃雲:“新婦矶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
驚魚錯認月沉鈎。
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船頭。
”子瞻聞而戲曰:“才出新婦矶,便入女兒浦,志和得無一浪子漁父耶!”人皆傳以為笑。
前輩風流略盡,念之慨然。
小樓谷隐,要不可無方外之士時相周旋。
餘非魯公,固不能緻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與遊也。
昨日過午,一雨忽如傾注,移時乃已入夜,既稍涼,枕幾蕭然。
不覺睡至雞将鳴,窗猶未曙,聞四山泉流并集;初是隐隐若雷,徐而聽之,則高下遠近互相參錯,而各自為聲,或如鐘鼓,或如琴瑟,或如戰馬之奔,無不可喜。
始悟荊公詩良有味,不知公作此句時亦有同乎餘者?所謂“共一音”者,似不從押韻,而毗耶以音聲為佛事,此殆近之。
山中有竹數千竿,皆餘累歲手植。
初,但得數千竿,旦旦觀之,既久不覺成林,無一處不森茂可喜。
嘗自戲善種竹無如予者。
頃過吳江,以語王份秀才,份雲:竹殊易種,但得肥地,盡去瓦礫、荊棘,深根頻以水沃,取糞壌更壅培,無不可活,不必擇時。
然取美觀則可,如欲為用,不若瘦瘠地硗确。
非人力所營,或崖谷間自生,其質堅實而肉厚,斷之如金石;以為椽,常竹十歲一易者,此必倍之。
吾居前後多竹椽,既歸,一一驗之,無不如其言。
乃知予三十年種竹,初未嘗得真竹,微份予不聞君子哉若人。
份為大學諸生,家故饒财,兵火雖多壞盡,所餘築室,吳江道旁作圃,兼有湖山之勝。
客至即飲之酒,不問識不識,人亦以此多附之,近邑之佳也。
蘇子曕初未知有禅學。
為鳳翔府佥判,有兵官王凱者教之,始大知愛。
時歐陽文忠尚無恙,子曕為杭州倅特過汝陰,以此勸公,笑而不答。
凱,王诜之父也,捨歐公而從一兵官,可為豪傑矣。
自是從辨才等,诜又于杭州所入益深,子由貶筠州監酒稅,時江西談老,南臨濟禅盛,亦多有偉人。
子由日從文關西壽聖聰遊,自謂有得。
餘固不獲親聞二人之言,而閱其書多矣。
質之近世為禅宗者,往往但許其高明善辨,辯而不許其質至道,此當自知非他人所能察。
然子瞻論理超勝,出入大乘諸經,無所留礙,誠為闳妙。
子由晚作老子解,乃其心法自許甚高,與他解經不類。
天下至理,不為凝滞所隔,則為聰明所亂,二人後必有能辨之者。
王荊公(即王安石)再罷相,居鐘山,無複他學;作《字說》外,即取《藏經》讀之。
雖則溷間,亦不廢。
自言《字說》深處,亦多出于佛書。
作《金剛經解》,裕陵嘗宣取,今行于世。
其餘,如《楞嚴》《華嚴》《維摩》《圓覺》,皆間有說,意以為盡其所言矣。
至謂禅學為無有其徒自作法門,以動世之未有知音者爾。
晚請秀圓通往蔣山,首出所作諸經解示秀,秀不之許,公不樂,秀亦棄去。
後捨宅為寺,以文關西主之。
未幾,文亦封其所奏紫衣師号制書,不告而歸,蓋亦有不契。
然者荊公且勢位方高,二人不少假,亦可為勍敵,近歲蓋未之見。
或雲非荊公所得,蓋二人之主張其教門,以為使世知。
荊以為然,則其徒無複可言,此亦不然。
富鄭文未嘗識圓照,聞法顯之言而心語。
既告以照,照即印大善知識果。
但以主張教門為心,則安能使其傳數百年而終不可冺乎? 懷禅師法嗣雪窦,治平、熙甯間,再振雲門一派,彌望東南,至今不絕。
初得法時,不告亟去,雪窦自不知有此人。
貎極眇極陋,嘗飼驢,為其齧鼻。
始治無為軍鐵佛,即為雪窦燒香,寺甚敝,未甚知名。
一日陞堂,雲:“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今時人學道至此,方有少分。
”傳至于窦,驚曰:“吾乃有此人乎?”亟先有書通懷,方報之。
夫語道而使授者不知,得者不有,比于莊周書寓意或有其人,秦漢後蓋未聞也。
懷高弟,不勝可數,其最著四人:惠林本、法雲秀、天缽沖、長蘆夫,所在皆為大宗師。
得者既多,中間玉石不無相亂。
近歲臨際洞山,道複行江外,懷之傳遂少衰然,亦安知後不複有來者?乃知天下萬事,久皆不能無敝,雖斯道亦然。
既不可不廣,亦不可不慎要之。
與其失之多,不若失之少也。
雁影之言意是其得于懷者,今天下言禅,皆以為口實。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此玄真子張志和《漁父詞》也。
顔魯公(即顔真卿)為湖州刺史時,志和客于魯公,多在平望震澤間。
今東震澤村有泊宅,村野人猶指為志和嘗所居。
後人因取其“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語,以為名此“兩間”。
湖水平闊,望之渺然,澄澈空曠,四旁無甚山;遇景物明霁,見風帆往來如飛鳥,天水上下一色。
餘每遇之,辄為徘徊不忍去。
常意西塞在其近處,求之久不得。
後觀張芸叟《南行錄》,始知在池州磁湖縣界,孫策破黃射處也。
蘇子瞻極愛此詞,患聲不可歌,乃稍損益,寄《浣溪紗》曰:“西塞山前白鹭飛,散花州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黃魯直聞而繼作。
江湖間,謂山連亘入水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婦”,池州有浦曰“女兒”。
魯直好奇,偶以名對而未有所付。
适作此詞,乃雲:“新婦矶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
驚魚錯認月沉鈎。
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船頭。
”子瞻聞而戲曰:“才出新婦矶,便入女兒浦,志和得無一浪子漁父耶!”人皆傳以為笑。
前輩風流略盡,念之慨然。
小樓谷隐,要不可無方外之士時相周旋。
餘非魯公,固不能緻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與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