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二十四章

關燈
以不義取之于民而饋以道則受。

    于孔子以不義取之于民者猶禦也。

    其受于孔子何也?曰:以其非禦也。

    非禦而謂之禦,充類至義之盡也。

    君子充其類而極其義,則仲子之兄猶盜也,仲子之兄猶盜也,則天下之人皆猶盜也。

    以天下之人皆猶盜而無所答,則誰與立乎天下?故君子不受于盜,而猶盜者有所不問,而後可以立于世。

    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也。

    孔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蓋謂是也。

     學者皆學聖人。

    學聖人者,不如學道。

    聖人之所是而吾是之,其所非而吾非之,是以貌從聖人也。

    以貌從聖人,名近而實非,有不察焉,故不如學道之必信。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是以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者,則故而已矣。

    ”所謂天下之言性者,不知性者也。

    不知性而言性,是以言其故而已。

    故,非性也。

    無所待之謂性,有所因之謂故。

    物起于外,而性作以應也。

    此豈所謂性哉?性之所有事也。

    性之所有事之謂故。

    方其無事也,無可而無不可。

    及其有事,未有不就利而避害者也。

    知就利而避害,則性滅而故盛矣。

    故曰:“故者,以利為本。

    夫人之方無事也,物未有以入之。

    有性而無物,故可以謂之人之性。

    及其有事,則物入之矣。

    或利而誘之,或害而止之,而人失其性矣。

    譬如水,方其無事也,物未有以參之,有水而無物,故可以謂之水之性。

    及其有事,則物之所參也,或傾而下之,或激而升之,而水失其性矣。

    故曰: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

    ”水行于無事則平,性行于無事則靜。

    方其靜也,非天下之至明無以窺之,及其既動而見于外,則天下之人能知之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吾将何以推之。

    惟其有事于運行。

    是以千歲之日,可坐而緻也。

    此性故深淺之辯也。

     孟子嘗知性矣,曰:“天下之言性者,則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為本。

    ”知故之非性,則孟子嘗知性矣。

    然猶以故為性,何也?孟子道性善,曰:“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信有是四端矣,然而有恻隐之心而已乎,蓋亦有忍人之心矣。

    有羞惡之心而已乎,蓋亦有無恥之心矣。

    有辭讓之心而已乎,蓋亦有争奪之心矣。

    有是非之心而已乎,蓋亦有蔽惑之心矣。

    忍人之心,不仁之端也。

    無恥之心,不義之端也。

    争奪之心,不禮之端也。

    蔽惑之心,不智之端也。

    是八者未知其孰為主也,均出于性而已。

    非性也,性之所有事也。

    今孟子則别之曰,此四者,性也;彼四者,以告于人,而欲其信之,難矣。

    夫性之于人也,可得而知之,不可得而言也。

    遇物而後形,應物而後動。

    方其無物也,性也;及其有物,則物之報也。

    惟其與物相遇,而物不能奪,則行其所安,而廢其所不安,則謂之善。

    與物相遇,而物奪之,則置其所可而從其所不可,則謂之惡。

    皆非性也,性之所有事也。

    譬如水火:能下者,水也,能上者,亦水也;能熟物者,火也,能焚物者,亦火也。

    天下之人,好其能下,而惡其能上,利其能熟,而害其能焚也。

    而以能下、能熟者,謂之水火,能上、能焚者為非水火也,可乎?夫是四者非水火也,水火之所有事也。

    奈何或以為是,或以為非哉。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夫雖堯、桀而均有是性,是謂相近。

    及其與物相遇,而堯以為善,桀以為惡,是謂相遠。

    習者,性迷所有事也。

    自是而後相遠,則善惡果非性也。

     孔子曰:“上智與下愚不移。

    ”故有性善,有性不善。

    以堯為父,而有丹朱;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纣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

    安在其為性相近也?曰:此非性也,故也。

    天下之水,未有不可飲者也。

    然而或以為清冷之淵,或以為塗泥。

    今将指塗泥而告人曰:“雖是,亦有可飲之實。

    ”信矣。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