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二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于不可損也,而後能應。
故孔子謂子貢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北宮黝之養勇也,曰:“吾無辱于爾也。
”孟施舍之養勇也,曰:“事無懼于爾也。
”無辱勇矣,而未見所以必勇也,無懼而後能必勇。
故曰:“北宮黝之守氣,不如孟施舍之守約。
”北宮黝似子夏,孟施舍似曾子。
曾子之所以自守者,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夫縮,入也;入,受也。
自反而心受之,以為可為者,無憾于吾心也。
則吾心嚣然為之,而吾氣勃然應之矣。
孟子曰:“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無是,餒也。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夫餒,不充之謂也。
有行于此而義不受,則心不慊。
心不慊,則氣不能充體。
氣不能充體之謂餒矣。
故心不能不動也,而有待于義。
君子之所由達于義者,何也?勉強而行之,則勞苦而失其真,放而不之求,則終身而不獲。
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夫君子之于道,朝夕從事于其間,待其自直,而勿強正也;中心勿忘,待其自生而勿助長也,而後獲其真。
強之而求其正,助之而望其長,是非誠正而誠長也,迫于外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
”待其自至而不強,是學道之要也。
孟子曰:“我知言,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何謂也?曰:是諸子之病也。
孟子之于諸子,非辯過之,知其病而已。
病于寒者,得火而喜,以為萬物莫火若也;病于熱者,得水而喜,以為萬物莫水若也。
一惑于水火,以為不可失矣。
誠得其病,未有不覺而自泣也。
彼其為是險诐之辭者,必有以蔽之,而不能自達也;為是淫放之辭者,必有以陷之,而不能自出也;為是邪辟之辭者,必有以附之,而不能自解也。
苟能知之,發其蔽,平其陷,解其離,未有不服者也。
不服則遁,遁必有所窮。
要之于所窮而執之,此孟子之所以服諸子也。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反求諸己。
”夫射之中否在的,而所以中否在我。
善射者治其在我,正立而審操之,的雖在左右上下,無不中者矣。
顔淵仁,孔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請問其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夫居于人上,而一為非禮,則害之及于物者衆矣。
誠必由禮,雖不為仁,而仁不可勝用矣。
此“仁者如射”之謂也。
龍子曰:“貢者較數歲之中以為常。
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
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故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
”貢者,夏後氏之法也,而其不善如此,何也?曰:何特貢也。
作法者,必始于粗,終于精。
篆之不若隸也,簡策之不若紙也,車之不若騎也,席之不若床也,俎豆之不若盤盂也,諸侯之不若郡縣也,肉刑之不若徒流杖笞也。
古之不為此,非不智也,勢未及也。
寝于泥塗者,置之于陸而安矣。
自陸而後有藁稭,自藁稭而後有莞簟。
舍其不安而獲其所安,足矣。
方其未有貢也,以貢為善矣。
及其既貢,而後知貢之未善也。
法非聖人之所為,世之所安也,聖人者,善因世而已。
今世之所安,聖人何易焉。
此夏之所以貢也。
陳仲子處于于陵,齊人以為廉。
孟子曰:“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欤?抑亦盜跖之所築欤?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欤?抑亦盜跖之所樹欤?”人安能待伯夷而後居而後食?若是,則孟子之責人也已難。
曰:否。
居于于陵而食其食,非孟子之所謂不可,而仲子之所謂不可也。
仲子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
天下無伯夷,仲子之義,為不居且不食也,天下不可待伯夷而後食。
然則非其居于于陵、食于辟纑之果污也,而不食于母、避兄之室之不可繼也。
故曰:“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
以兄之室則不居,以于陵則居之。
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君子之行,為可充也,為可繼也,然後行有類,若仲子将何以繼之?故曰:禦人于國門之外而饋以道則不受,
故孔子謂子貢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北宮黝之養勇也,曰:“吾無辱于爾也。
”孟施舍之養勇也,曰:“事無懼于爾也。
”無辱勇矣,而未見所以必勇也,無懼而後能必勇。
故曰:“北宮黝之守氣,不如孟施舍之守約。
”北宮黝似子夏,孟施舍似曾子。
曾子之所以自守者,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夫縮,入也;入,受也。
自反而心受之,以為可為者,無憾于吾心也。
則吾心嚣然為之,而吾氣勃然應之矣。
孟子曰:“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無是,餒也。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夫餒,不充之謂也。
有行于此而義不受,則心不慊。
心不慊,則氣不能充體。
氣不能充體之謂餒矣。
故心不能不動也,而有待于義。
君子之所由達于義者,何也?勉強而行之,則勞苦而失其真,放而不之求,則終身而不獲。
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夫君子之于道,朝夕從事于其間,待其自直,而勿強正也;中心勿忘,待其自生而勿助長也,而後獲其真。
強之而求其正,助之而望其長,是非誠正而誠長也,迫于外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
”待其自至而不強,是學道之要也。
孟子曰:“我知言,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何謂也?曰:是諸子之病也。
孟子之于諸子,非辯過之,知其病而已。
病于寒者,得火而喜,以為萬物莫火若也;病于熱者,得水而喜,以為萬物莫水若也。
一惑于水火,以為不可失矣。
誠得其病,未有不覺而自泣也。
彼其為是險诐之辭者,必有以蔽之,而不能自達也;為是淫放之辭者,必有以陷之,而不能自出也;為是邪辟之辭者,必有以附之,而不能自解也。
苟能知之,發其蔽,平其陷,解其離,未有不服者也。
不服則遁,遁必有所窮。
要之于所窮而執之,此孟子之所以服諸子也。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反求諸己。
”夫射之中否在的,而所以中否在我。
善射者治其在我,正立而審操之,的雖在左右上下,無不中者矣。
顔淵仁,孔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請問其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夫居于人上,而一為非禮,則害之及于物者衆矣。
誠必由禮,雖不為仁,而仁不可勝用矣。
此“仁者如射”之謂也。
龍子曰:“貢者較數歲之中以為常。
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
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故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
”貢者,夏後氏之法也,而其不善如此,何也?曰:何特貢也。
作法者,必始于粗,終于精。
篆之不若隸也,簡策之不若紙也,車之不若騎也,席之不若床也,俎豆之不若盤盂也,諸侯之不若郡縣也,肉刑之不若徒流杖笞也。
古之不為此,非不智也,勢未及也。
寝于泥塗者,置之于陸而安矣。
自陸而後有藁稭,自藁稭而後有莞簟。
舍其不安而獲其所安,足矣。
方其未有貢也,以貢為善矣。
及其既貢,而後知貢之未善也。
法非聖人之所為,世之所安也,聖人者,善因世而已。
今世之所安,聖人何易焉。
此夏之所以貢也。
陳仲子處于于陵,齊人以為廉。
孟子曰:“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欤?抑亦盜跖之所築欤?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欤?抑亦盜跖之所樹欤?”人安能待伯夷而後居而後食?若是,則孟子之責人也已難。
曰:否。
居于于陵而食其食,非孟子之所謂不可,而仲子之所謂不可也。
仲子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
天下無伯夷,仲子之義,為不居且不食也,天下不可待伯夷而後食。
然則非其居于于陵、食于辟纑之果污也,而不食于母、避兄之室之不可繼也。
故曰:“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
以兄之室則不居,以于陵則居之。
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君子之行,為可充也,為可繼也,然後行有類,若仲子将何以繼之?故曰:禦人于國門之外而饋以道則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