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二十四章

關燈
梁惠王問利國于孟子。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先王之所以為其國,未有非利也。

    孟子則有為言之耳,曰“是不然”。

    聖人躬行仁義而利存,非為利也。

    惟不為利,故利存。

    小人以為不求則弗獲也,故求利而民争,民争則反以失之。

    孫卿子曰:“君子兩得之者也,小人兩失之者也。

    ”此之謂也。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裡,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周雖大國,未有以七十裡為囿而不害于民者也。

    意者山林薮澤與民共之,而以囿名焉,是以刍荛雉兔者無不獲往。

    不然,七十裡之囿,文王之所不為也。

     孟子曰:“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小大之相形,貴賤之相臨,其命無不出于天者。

    畏天者,知其不可違,不得已而從之;樂天者,非有所畏,非不得已,中心誠樂而為也。

    堯禅舜,舜禅禹,湯事葛,文王事昆夷,皆樂天者也。

     齊景公作君臣相說之樂,其詩曰:“畜君何尤?”孟子曰:“畜君者,好君也。

    ”君有逸德而能止之,是謂畜君。

    以臣畜君,君之所尤也。

    然其心則無罪,非好其君不能也。

    故曰:“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于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 孟子學于子思。

    子思言聖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言天下之人皆可以行聖人之道。

    子思言至誠無敵于天下,而孟子言不動心與浩然之氣。

    凡孟子之說,皆所以貫通于子思而已,故不動心與浩然之氣,“誠”之異名也。

    誠之為言,心之所謂誠然也。

    心以為誠然,則其行之也安。

    是故心不動,而其氣浩然無屈于天下。

    此子思、孟子之所以為師弟子也。

    子思舉其端而言之,故曰“誠”;孟子從其終而言之,故謂之“浩然之氣”。

     一章而三說具焉。

    其一論養心以緻浩然之氣,其次論心之所以不動,其三論君子之所以達于義。

    達于義,所以不動心也。

    不動心,所以緻浩然之氣也。

    三者相須而不可廢。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是何氣也?天下之人,莫不有氣。

    氣者,心之發而已。

    行道之人,一朝之忿而鬥焉,以忘其身,是亦氣也。

    方其鬥也,不知其身之為小也,不知天地之大,禍福之可畏也,然而是氣之不養者也。

    不養之氣橫行于中,則無所不為而不自知。

    于是有進而為勇,有退而為怯。

    其進而為勇也,非吾欲勇也,不養之氣盛而莫禁也。

    其退而為怯也,非吾欲怯也,不養之氣衰而不敢也。

    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一人之身,而氣三變之。

    故孟子曰:“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

    ”夫志意既修,志盛奪氣,則氣無能為,而惟志之從。

    志意不修,氣盛奪志,則志無能為,而惟氣之聽。

    故氣易緻也,而難在于養心。

    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而告子先我不動心。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

    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何謂也,告子以為有人于此,不得之于其言,勿複求其有此心。

    不得之于其心,勿複求其有此氣。

    夫言之不然而心則然者有矣,未有心不然而氣則然者也。

    故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由是言之,氣者心之使也。

    心所欲為,則其氣勃然而應之;心所不欲,而強為之,則其氣索然而不應。

    人必先有是心也,而後有是氣。

    故君子養其義心以緻其氣,使氣與心相狎而不相難,然後臨事而其氣不屈。

    故曰:“志至焉,氣次焉。

    ”志之所至,而氣從之之謂也。

    昔之君子以其眇然之身而臨天下,言未發而衆先喻,功未見而志先信,力不及而勢與之者,以有是氣而已。

    故曰:“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養志以緻氣,盛氣以充體。

    體充而物莫敢逆,然後其氣塞于天地。

    雖然,心之所以不動者,何也?博學而識之,強力而行之,卒然而遇之,有自失焉?故心必有所守而後能不動。

    心之所守,不可多也。

    多學而兼守之,事至而有不應也。

    是以落其枝葉,損之又損,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