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讀史〔凡四十九篇〕
關燈
小
中
大
、愍青衣行酒,跣足執蓋,實大迳庭。
天之厚宋,亦可知也。
唐雖稍得,然無主不亂,個個出走。
自五丁開道以來,巴蜀遂為唐帝逃竄後戶,與漢已大不侔矣。
故謂宋比漢不得則可,謂比唐不得則不可,況比晉乎?晉之司馬懿,一名柔奸家奴也,更加以司馬師之強悍,馬司昭之弑奪,而何可以比藝祖? 司馬炎一名得志狹耶也,更濟以賈南風之淫妒,問公私之蝦蟆,而何可以比太宗?況仁宗四十年恭儉哉,神宗勵精有為哉!所恨宋主無一剛耳。
故餘謂唐、宋一也,比之晉則已甚。
若康節不答國祚之問,唯取架上《晉紀》以示,見徽、欽事符懷、愍,南渡事似江東,非以是遂為晉比也。
●逸少經濟 先生謂逸少“識慮精深,有經濟才,而為書名所蓋,後世但以翰墨稱之,藝之為累大哉!” 卓吾子曰:藝又安能累人?凡藝之極精者,皆神人也,況翰墨之為藝哉!先生偏矣!或曰:先生蓋自寓也。
●孔北海 “北海大志直節,東漢名流,而與‘建安七子’并稱;駱賓王勁辭忠憤,唐之義士,而與‘垂拱四傑’為列。
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閑,可惜也!”卓吾子曰:文章非末技,大閑豈容掩?先生差矣!或曰:先生皆自況也。
●經史相為表裡 經、史一物也。
史而不經,則為穢史矣,何以垂戒鑒乎?經而不史,則為說白話矣,何以彰事實乎?故《春秋》一經,春秋一時之史也。
《詩經》《書經》,二帝三王以來之史也。
而《易經》則又示人以經之所自出,史之所從來,為道屢遷,變易匪常,不可以一定執也。
故謂六經皆史可也。
●鐘馗即終葵 楊升庵曰:“《考工記》雲:‘大圭首終葵。
’注:‘終葵,椎也。
齊人名椎曰終葵。
’蓋言大圭之首似椎也。
《金石錄》以為晉、宋人名,夫以終葵為名矣,後又訛為鐘馗。
俗又畫一神像帖于門首,執椎以擊鬼。
好怪者便傅會,說鐘馗能啖鬼。
畫士又作《鐘馗元夕出遊圖》,又作《鐘馗嫁妹圖》。
文士又戲作《鐘馗傳》,言鐘馗為開元進士,明皇夢見,命工畫之。
按孫逖、張說文集有《謝賜鐘馗畫表》,先于開元久矣,亦如‘石敢當’,《急就章》中虛拟人名也。
俗便立石于門,書‘泰山石敢當’,文人亦作《石敢當傳》。
昧者相傳,便謂真有其人矣。
” 卓吾子曰:莫怪他謂真有其人也,此物比真人還更長久也。
且先生又安知不更有鐘馗其人乎?終葵二字,亦是後人名之耳。
後人可以名終葵,又後人獨不可以名鐘馗乎?假則皆假,真則皆真,先生勿太認真也!先生又曰:“蘇易簡作《文房四譜》雲:‘虢州歲貢鐘馗二十枚。
’慎按:硯以鐘馗名,亦即《考工記》終葵大圭之義,蓋硯形如大圭耳。
” 李卓吾曰:蘇易簡又以進士鐘馗而訛呼石為鐘馗矣。
硯石為鐘馗,鐘馗為進士,進士為大圭首,大圭首為椎,總之一椎而已,先生勿勞也! ●段善本琵琶 唐貞元中,長安大旱,诏移兩地祈雨。
街東有康昆侖,琵琶号為第一手,自謂街西無己敵也。
登樓彈新翻調《綠腰》。
及度曲,街西亦出一女郎,抱樂器登樓彈之,移在楓香調中,妙技入神。
昆侖大驚,請與相見,欲拜之為師。
女郎更衣出,乃莊嚴寺段師善本也。
德宗聞名,召加獎賞,即令昆侖彈一曲。
參師曰:“本領何雜耶?兼帶邪聲。
”昆侖拜曰:“段師神人也。
”德宗诏授康昆侖。
參師奏曰:“請昆侖不近樂器十數年,忘其本領,然後可授。
” 卓吾子曰:至哉言乎!學道亦若此矣,凡百皆若此也。
讀書不若此,則不如不讀;作文不若此,則不如不作;功業不若此,則未可言功業;人品不若此,亦安得謂之人品乎?總之鼠竊狗偷雲耳。
無佛處稱尊,康昆侖之流也。
何足道!何足道! ●樊敏碑後 镌石,技也,亦道也。
文惠君曰:“嘻!技益至此乎?”庖丁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是以道與技為二,非也。
造聖則聖,入神則神,技即道耳。
技至于神聖所在之處,必有神物護持,而況有識之人欤!且千載而後,人猶愛惜,豈有身親為之而不自愛惜者? 石工書名,自愛惜也,不自知其為石工也,神聖在我,技不得輕矣。
否則,讀書作文亦賤也,甯獨镌石之工乎?雖然,劉武良以精镌書名可也,今世镌工,又皆一一書名碑陰何哉?學步失故,盡相習以謂當然,可笑矣!故雕镌者工,則書镌者姓名,碑蓋藉镌而傳也。
镌者或未甚工,而所镌之字與其文,或其文之賢,的然必傳于世,則镌石之工亦必镌石以附之。
所謂交相附而交相傳也。
蓋技巧神聖,人自重之。
能為人重,則必借重于人。
然“元佑奸黨碑”,石工常安民乃懇求勿镌姓名于其後,又何耶? ●詩畫 東坡先生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升庵曰:“此言畫貴神,詩貴韻也。
然其言偏,未是至者。
晁以道和之雲:‘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态。
’其論始定。
” 卓吾子謂改形不成畫,得意非畫外,因複和之曰:“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詩不在畫外,正寫畫中态。
”杜子美雲:“花遠重重樹,雲輕處處山。
”此詩中畫也,可以作畫本矣。
唐人畫《桃源圖》,舒元輿為之記雲:“煙岚草木,如帶香氣。
熟視詳玩,自覺骨戛青玉,身入鏡中。
”此畫中詩也,絕藝入神矣。
吳道子始見張僧繇畫,曰:“浪得名耳。
”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
庾翼初不服逸少,有家雞野鹜之論,後乃以為伯英再生。
然則入眼便稱好者,決非好也,決非物色之人也,況未必是吳之與庾,而何可以易識。
噫!千百世之人物,其不易識,總若此矣。
●黨籍碑 “安石誤國之罪,本不容誅;而安石無誤國之心,天地可鑒。
主意于誤國而誤國者,殘賊之小人也,不待誅也。
主意利國而誤國者,執拗之君子也,尚可憐也。
” 卓吾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誤國,而不知君子之尤能誤國也。
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君子而誤國,則未之何矣。
何也?彼蓋自以為君子而本心無愧也。
故其膽益壯而志益決,孰能止之。
如朱夫子亦猶是矣。
故予每雲貪官之害小,而清官之害大;貪官之害但及千百姓,清官之害并及于兒孫。
餘每每細查之,百不失一也。
●無所不佩 王逸曰:”行清潔者佩芳,德光明者佩玉,能解結者佩觿,能決疑者佩玦。
故孔子無所不佩也。
” 李卓吾曰:道學原重外飾,蓋自古然矣,而豈知聖人之不然乎?古者男子出行不離劍佩,遠行不離弓矢,日逐不離觿玦。
佩玉名為随身之用,事親之物,其實思患豫防,文武兼設,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道也,與井田寓兵同括矣。
意不在文飾,特假名為飾耳。
後人昧其實也,以是為美飾而矜之。
務内者從而生厭曰:“是皆欲為侈觀者,何益之有!”故于今并不設備,而文武遂判。
非但文士不知武備,至于武人居常走谒,亦效文裝矣:寬衣博帶,雍雍如也,肅肅如也。
一旦有警,豈特文人束手,武人亦甯可用耶? ●荀卿 李斯 吳公 升庵先生曰:“以荀卿大儒,而弟子有焚書坑儒之李斯,以李斯為師,而弟子有治行第一之吳公。
人之賢否,信在自立,不系師友也。
” 卓吾子曰:能自立者,必有骨也。
有骨則可藉以行立。
苟無骨,雖百師友左提右摯,其奈之何?一刻無人,一刻站不得矣。
然既能行立,則自能奔走求師,如顔、曾輩之于孔子然,謂其不系師友,亦非也。
●宋人譏荀卿 宋人謂卿之學不醇,故一傳于李斯,即有坑儒焚書之禍。
夫弟子為惡而罪及師,有是理乎?若李斯可以累荀卿,則吳起亦可以累曾子矣。
《鹽鐵論》曰:“李斯與苞丘子同事荀卿,而苞丘子修道白屋之下。
”卓吾子曰:使李斯可以累荀卿,則苞丘子亦當請封荀子矣。
●季文子三思 文子相三君,其卒也無衣帛之妾,食粟之馬,無重器備,左氏侈然稱之。
黃東發曰:“行父怨歸父謀去三家,至掃四大夫之兵以攻齊。
方公子遂弑君立宣公,行父之不能讨,反為之再如齊納賂焉。
又帥師城莒之諸、郓二邑以自封殖,其為妾馬金玉也多矣,是即王莽之謙恭也。
時人皆信之,故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夫子不然之,則曰‘再思可矣’。
若曰:‘再尚未能,何以雲三思也?’使能再思,不黨篡而納賂,專權而興兵,封殖以肥已矣。
文公不得其辭,乃雲‘思至于三,則私意起而反惑’。
誠如其言,則《中庸》所謂‘思之不得弗措也’,管子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吳臣勸諸葛恪十思者,皆非矣。
” 卓吾曰:周公之聖,唯在于思兼,思而不合,則夜以繼日。
一夜一日,思之又何止三也?朱子蓋惑于聖人慎思之說,遂以三思為戒。
唯其戒三思,是以終身不知聖人之慎思也。
我願學者千思萬思,以思此“慎思”二字。
苟能得慎思之旨于千思萬思之中,則可以語思誠之道矣,區區一季文子,何足以煩思慮乎! ●陳恒弑君 升庵先生曰:“孔子沐浴而朝,于義盡矣。
胡氏乃雲‘仲尼此舉,先發後聞可也’。
是病聖人之未盡也。
果如胡氏之言,則不告于君而擅興甲兵,是孔子先叛矣,何以讨人哉!胡氏釋之于《春秋》,朱子引之于《論語》,皆未知此理也。
嶽飛金牌之召,或勸飛勿班師,飛曰‘此乃飛反,非桧反也。
’始為當于義矣。
” 李卓吾曰:世固有有激而為者,不必問其為之果當也;有有激而言者,不必問其能踐言與否也。
哀其志可也,原其心可也,留之以為天下後世之亂臣賊子懼可也。
何必說盡道理,以長養亂賊之心乎?若說非義,則孔子沐浴之請亦非義矣。
何也?齊人弑君,與魯何與也?魯人尚無與,又何與于家居不得與聞政事之孔子也?不得與而與,是出位之僭也。
明知哀公三子皆
天之厚宋,亦可知也。
唐雖稍得,然無主不亂,個個出走。
自五丁開道以來,巴蜀遂為唐帝逃竄後戶,與漢已大不侔矣。
故謂宋比漢不得則可,謂比唐不得則不可,況比晉乎?晉之司馬懿,一名柔奸家奴也,更加以司馬師之強悍,馬司昭之弑奪,而何可以比藝祖? 司馬炎一名得志狹耶也,更濟以賈南風之淫妒,問公私之蝦蟆,而何可以比太宗?況仁宗四十年恭儉哉,神宗勵精有為哉!所恨宋主無一剛耳。
故餘謂唐、宋一也,比之晉則已甚。
若康節不答國祚之問,唯取架上《晉紀》以示,見徽、欽事符懷、愍,南渡事似江東,非以是遂為晉比也。
●逸少經濟 先生謂逸少“識慮精深,有經濟才,而為書名所蓋,後世但以翰墨稱之,藝之為累大哉!” 卓吾子曰:藝又安能累人?凡藝之極精者,皆神人也,況翰墨之為藝哉!先生偏矣!或曰:先生蓋自寓也。
●孔北海 “北海大志直節,東漢名流,而與‘建安七子’并稱;駱賓王勁辭忠憤,唐之義士,而與‘垂拱四傑’為列。
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閑,可惜也!”卓吾子曰:文章非末技,大閑豈容掩?先生差矣!或曰:先生皆自況也。
●經史相為表裡 經、史一物也。
史而不經,則為穢史矣,何以垂戒鑒乎?經而不史,則為說白話矣,何以彰事實乎?故《春秋》一經,春秋一時之史也。
《詩經》《書經》,二帝三王以來之史也。
而《易經》則又示人以經之所自出,史之所從來,為道屢遷,變易匪常,不可以一定執也。
故謂六經皆史可也。
●鐘馗即終葵 楊升庵曰:“《考工記》雲:‘大圭首終葵。
’注:‘終葵,椎也。
齊人名椎曰終葵。
’蓋言大圭之首似椎也。
《金石錄》以為晉、宋人名,夫以終葵為名矣,後又訛為鐘馗。
俗又畫一神像帖于門首,執椎以擊鬼。
好怪者便傅會,說鐘馗能啖鬼。
畫士又作《鐘馗元夕出遊圖》,又作《鐘馗嫁妹圖》。
文士又戲作《鐘馗傳》,言鐘馗為開元進士,明皇夢見,命工畫之。
按孫逖、張說文集有《謝賜鐘馗畫表》,先于開元久矣,亦如‘石敢當’,《急就章》中虛拟人名也。
俗便立石于門,書‘泰山石敢當’,文人亦作《石敢當傳》。
昧者相傳,便謂真有其人矣。
” 卓吾子曰:莫怪他謂真有其人也,此物比真人還更長久也。
且先生又安知不更有鐘馗其人乎?終葵二字,亦是後人名之耳。
後人可以名終葵,又後人獨不可以名鐘馗乎?假則皆假,真則皆真,先生勿太認真也!先生又曰:“蘇易簡作《文房四譜》雲:‘虢州歲貢鐘馗二十枚。
’慎按:硯以鐘馗名,亦即《考工記》終葵大圭之義,蓋硯形如大圭耳。
” 李卓吾曰:蘇易簡又以進士鐘馗而訛呼石為鐘馗矣。
硯石為鐘馗,鐘馗為進士,進士為大圭首,大圭首為椎,總之一椎而已,先生勿勞也! ●段善本琵琶 唐貞元中,長安大旱,诏移兩地祈雨。
街東有康昆侖,琵琶号為第一手,自謂街西無己敵也。
登樓彈新翻調《綠腰》。
及度曲,街西亦出一女郎,抱樂器登樓彈之,移在楓香調中,妙技入神。
昆侖大驚,請與相見,欲拜之為師。
女郎更衣出,乃莊嚴寺段師善本也。
德宗聞名,召加獎賞,即令昆侖彈一曲。
參師曰:“本領何雜耶?兼帶邪聲。
”昆侖拜曰:“段師神人也。
”德宗诏授康昆侖。
參師奏曰:“請昆侖不近樂器十數年,忘其本領,然後可授。
” 卓吾子曰:至哉言乎!學道亦若此矣,凡百皆若此也。
讀書不若此,則不如不讀;作文不若此,則不如不作;功業不若此,則未可言功業;人品不若此,亦安得謂之人品乎?總之鼠竊狗偷雲耳。
無佛處稱尊,康昆侖之流也。
何足道!何足道! ●樊敏碑後 镌石,技也,亦道也。
文惠君曰:“嘻!技益至此乎?”庖丁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是以道與技為二,非也。
造聖則聖,入神則神,技即道耳。
技至于神聖所在之處,必有神物護持,而況有識之人欤!且千載而後,人猶愛惜,豈有身親為之而不自愛惜者? 石工書名,自愛惜也,不自知其為石工也,神聖在我,技不得輕矣。
否則,讀書作文亦賤也,甯獨镌石之工乎?雖然,劉武良以精镌書名可也,今世镌工,又皆一一書名碑陰何哉?學步失故,盡相習以謂當然,可笑矣!故雕镌者工,則書镌者姓名,碑蓋藉镌而傳也。
镌者或未甚工,而所镌之字與其文,或其文之賢,的然必傳于世,則镌石之工亦必镌石以附之。
所謂交相附而交相傳也。
蓋技巧神聖,人自重之。
能為人重,則必借重于人。
然“元佑奸黨碑”,石工常安民乃懇求勿镌姓名于其後,又何耶? ●詩畫 東坡先生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升庵曰:“此言畫貴神,詩貴韻也。
然其言偏,未是至者。
晁以道和之雲:‘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态。
’其論始定。
” 卓吾子謂改形不成畫,得意非畫外,因複和之曰:“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詩不在畫外,正寫畫中态。
”杜子美雲:“花遠重重樹,雲輕處處山。
”此詩中畫也,可以作畫本矣。
唐人畫《桃源圖》,舒元輿為之記雲:“煙岚草木,如帶香氣。
熟視詳玩,自覺骨戛青玉,身入鏡中。
”此畫中詩也,絕藝入神矣。
吳道子始見張僧繇畫,曰:“浪得名耳。
”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
庾翼初不服逸少,有家雞野鹜之論,後乃以為伯英再生。
然則入眼便稱好者,決非好也,決非物色之人也,況未必是吳之與庾,而何可以易識。
噫!千百世之人物,其不易識,總若此矣。
●黨籍碑 “安石誤國之罪,本不容誅;而安石無誤國之心,天地可鑒。
主意于誤國而誤國者,殘賊之小人也,不待誅也。
主意利國而誤國者,執拗之君子也,尚可憐也。
” 卓吾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誤國,而不知君子之尤能誤國也。
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君子而誤國,則未之何矣。
何也?彼蓋自以為君子而本心無愧也。
故其膽益壯而志益決,孰能止之。
如朱夫子亦猶是矣。
故予每雲貪官之害小,而清官之害大;貪官之害但及千百姓,清官之害并及于兒孫。
餘每每細查之,百不失一也。
●無所不佩 王逸曰:”行清潔者佩芳,德光明者佩玉,能解結者佩觿,能決疑者佩玦。
故孔子無所不佩也。
” 李卓吾曰:道學原重外飾,蓋自古然矣,而豈知聖人之不然乎?古者男子出行不離劍佩,遠行不離弓矢,日逐不離觿玦。
佩玉名為随身之用,事親之物,其實思患豫防,文武兼設,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道也,與井田寓兵同括矣。
意不在文飾,特假名為飾耳。
後人昧其實也,以是為美飾而矜之。
務内者從而生厭曰:“是皆欲為侈觀者,何益之有!”故于今并不設備,而文武遂判。
非但文士不知武備,至于武人居常走谒,亦效文裝矣:寬衣博帶,雍雍如也,肅肅如也。
一旦有警,豈特文人束手,武人亦甯可用耶? ●荀卿 李斯 吳公 升庵先生曰:“以荀卿大儒,而弟子有焚書坑儒之李斯,以李斯為師,而弟子有治行第一之吳公。
人之賢否,信在自立,不系師友也。
” 卓吾子曰:能自立者,必有骨也。
有骨則可藉以行立。
苟無骨,雖百師友左提右摯,其奈之何?一刻無人,一刻站不得矣。
然既能行立,則自能奔走求師,如顔、曾輩之于孔子然,謂其不系師友,亦非也。
●宋人譏荀卿 宋人謂卿之學不醇,故一傳于李斯,即有坑儒焚書之禍。
夫弟子為惡而罪及師,有是理乎?若李斯可以累荀卿,則吳起亦可以累曾子矣。
《鹽鐵論》曰:“李斯與苞丘子同事荀卿,而苞丘子修道白屋之下。
”卓吾子曰:使李斯可以累荀卿,則苞丘子亦當請封荀子矣。
●季文子三思 文子相三君,其卒也無衣帛之妾,食粟之馬,無重器備,左氏侈然稱之。
黃東發曰:“行父怨歸父謀去三家,至掃四大夫之兵以攻齊。
方公子遂弑君立宣公,行父之不能讨,反為之再如齊納賂焉。
又帥師城莒之諸、郓二邑以自封殖,其為妾馬金玉也多矣,是即王莽之謙恭也。
時人皆信之,故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夫子不然之,則曰‘再思可矣’。
若曰:‘再尚未能,何以雲三思也?’使能再思,不黨篡而納賂,專權而興兵,封殖以肥已矣。
文公不得其辭,乃雲‘思至于三,則私意起而反惑’。
誠如其言,則《中庸》所謂‘思之不得弗措也’,管子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吳臣勸諸葛恪十思者,皆非矣。
” 卓吾曰:周公之聖,唯在于思兼,思而不合,則夜以繼日。
一夜一日,思之又何止三也?朱子蓋惑于聖人慎思之說,遂以三思為戒。
唯其戒三思,是以終身不知聖人之慎思也。
我願學者千思萬思,以思此“慎思”二字。
苟能得慎思之旨于千思萬思之中,則可以語思誠之道矣,區區一季文子,何足以煩思慮乎! ●陳恒弑君 升庵先生曰:“孔子沐浴而朝,于義盡矣。
胡氏乃雲‘仲尼此舉,先發後聞可也’。
是病聖人之未盡也。
果如胡氏之言,則不告于君而擅興甲兵,是孔子先叛矣,何以讨人哉!胡氏釋之于《春秋》,朱子引之于《論語》,皆未知此理也。
嶽飛金牌之召,或勸飛勿班師,飛曰‘此乃飛反,非桧反也。
’始為當于義矣。
” 李卓吾曰:世固有有激而為者,不必問其為之果當也;有有激而言者,不必問其能踐言與否也。
哀其志可也,原其心可也,留之以為天下後世之亂臣賊子懼可也。
何必說盡道理,以長養亂賊之心乎?若說非義,則孔子沐浴之請亦非義矣。
何也?齊人弑君,與魯何與也?魯人尚無與,又何與于家居不得與聞政事之孔子也?不得與而與,是出位之僭也。
明知哀公三子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