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讀史〔凡四十九篇〕
關燈
小
中
大
但可謂之博學人焉,尤可笑矣!
●蜻蛉謠
古今人情一也,古今天下事勢亦一也。
某也從少至老,原情論勢,不見有一人同者,故餘每每驚訝,以為天何生我不祥如此乎!夫人性不甚相遠,而餘獨不同,非不祥而何?餘初仕時,親見南倭、北虜之亂矣;最後入滇,又熟聞土官、徭、僮之變矣。
大概讀書食祿之家,意見皆同,以餘所見質之,不以為狂,則以為可殺也。
今讀先生集,記姜公事。
姜公之心正與餘合,而先生取之如此,則知先生唯不用,用必為姜公無疑矣。
生雖後時,見符前哲,亦可以證餘生之非不樣也。
因喜錄此。
195 ●唐貴梅傳 升庵先生《孝烈婦唐貴梅傳》曰:“烈婦姓唐,名貴梅,池州貴池人也。
笄年适朱,夫貧且弱。
有老姑者,悍而淫,少與徽州富商有私。
弘治中,富商複至池,見婦悅之,密以金帛賂姑。
姑利其有,誨婦淫者以百數,弗聽;迫之,亦弗聽,加以箠楚,又弗聽;繼以炮烙,體無完膚,終不聽。
姑乃以婦不孝訟于官。
通判慈谿毛玉受賂,倍加刑焉。
婦幾死,然終不聽也。
商猶慕其色,令姑保出之。
親黨鹹勸婦曰:‘何不吐實?’婦曰:‘若然,全吾名而污吾姑乎?’乃夕易袿襡,雉經于後園古梅樹下。
姑不知也。
及旦,手持桑杖,将入室挺之。
且罵且行,曰:‘惡奴!早從我言,得金帛享快樂,今定何如也?’入室無見,尋至樹下,乃知其死,因大恸哭。
親黨咻曰:‘生既以不孝訟,死乃稱妪心,何以恸哭為?’姑曰:‘婦在,吾猶有望;婦死,商人必倒贓。
吾是以哭,非哭惡奴也。
’屍懸于樹三日,顔如生,樵夫牧兒見者鹹堕淚。
每歲梅月之下,隐隐見其形。
有司以府官故,終不敢舉節。
餘舅氏喻士積薄遊至池,聞其事,作詩吊之,歸屬慎為傳其事。
嗚呼!婦生不辰,遭此悍姑。
生以梅為名,死于梅之株。
冰操霜清,梅乎何殊!既孝且烈,汗青宜書。
有司失職,咄哉可籲!乃為作傳,以附露筋碑之跗。
” 卓吾子曰:先王教化,隻可行于窮鄉下邑,而不可行于冠裳濟濟之名區;隻可行于三家村裡不識字之女兒,而不可行于素讀書而居民上者之君子。
池州通判毛玉,非素讀書而居民上之君子乎?慈谿為縣,又非毛玉所産之巨邑名區乎?今通判貪賄而死逼孝烈以淫,素讀書而沐教化者如此,孝烈唐貴梅甯死而不受辱,未曾讀書而沐聖教者如彼:則先王之教化亦徒矣。
“孝烈”二字,楊太史特筆也。
夫貴梅之死烈矣,于孝何與?蓋貴梅所以甯死而不自白者,以姑之故也。
不然,豈其不切齒痛恨于賄囑之商,而故忍死以為之諱哉?書曰“孝烈婦”,當矣!死三日而屍猶懸,顔如生,衆人雖知而終不敢舉。
每歲之暮,白月照梅,隐隐如見,猶翼有知者乎?籲!今之官府,不但此等之死不肯代白,縱有别項容易表白者,亦必有勢與力而後肯。
孰知數千裡之外,無幹與之人,不用請求而遂以孝烈傳其事也?楊太史當代名流,有力者百計欲借一言以為重而不得,今孝烈獨能得太史之傳以自昭明于百世,孝烈可以死矣。
設使當其時貴池有賢者果能慨然白之于當道,亦不過賜額挂匾,了一故事耳矣,其誰知重之乎?自此傳出,而孝烈之形,吾知其不複重見于梅月之下也!升庵之聞,聞于舅喻士積。
士積夙遊貴池,親見其事,曾為詩以吊之,故升庵作傳,具載士積見聞始未,以士積可信也。
然則此傳不但孝烈藉以章顯,士積亦附以著名矣,傳豈徒作耶! 嗟嗟!毛通判當日之為,亦隻謂貪其賄而人莫知也。
貴梅已死,而誰為白也。
孰知不白于貴池而卒白于新都乎?今《升庵文集》盛行于世,夫誰不知傳其事于此集之中者?貴池人士鹹知有贓吏毛玉受賄而死逼孝烈以淫也,慈谿人士亦鹹知有鄉官毛玉受賄而死逼孝烈以淫也。
毛玉唯無孫子則已,苟有子,則必不敢認毛玉以為父;苟有孫,則必不敢認毛玉以為祖矣。
蓋同鄉少年傾慕太史之日久矣,讀其書,閱其事,則必私相告語。
私相告語,未有不竊笑而背罵者。
夫毛玉之心,本欲多積金錢以遺其孫子,使孫子感己也,又安知反使孫子不敢認己也哉!太史之傳,嚴于先王之教化明矣。
餘謂此傳有裨于世教者弘也,故複亟讀而詳錄之,以為孝烈之外傳雲。
〔注〕雉經zhìjīng:指自缢。
雉,通“絼”。
《國語·晉語二》:“驪姬退,申生乃雉經於新城之廟。
” ●茶夾銘 唐右補阙綦毋旻著《代茶飲序》雲:“釋滞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耗精,終身之苦斯大。
獲益則歸功茶力,贻害則不謂茶災。
”餘讀而笑曰:“釋滞消壅,清苦之益實多,瘠氣耗精,情欲之害最大。
獲益則不謂茶力,自害則反謂茶殃。
”籲!是恕已責人之論也。
乃銘曰:我老無朋,朝夕唯汝。
世間清苦,誰能及子?逐日子飯,不辨幾鐘,每夕餘酌,不問幾許。
夙興夜寐,我願與子終始。
子不姓湯,我不姓李,總之一味清苦到底。
●李白詩題辭 升庵曰:“白慕謝東山,故自号東山李白。
古子美雲‘汝與東山李白好’是也。
劉昫修《唐書》,乃以白為山東人、遂緻紛紛耳。
”因引曾子固稱白蜀郡人,而取《成都志》謂白生彰明縣之青蓮鄉以實之。
卓吾曰:蜀人則以白為蜀産,隴西人則以白為隴西産,山東人又借此以為山東産,而修入《一統志》,蓋自唐至今然矣。
今王元美斷以範傳正《墓志》為是,曰:“白父客西域,逃居綿之巴西,而白生焉。
是謂實示。
”嗚呼!一個李白,生時無所容入,死而千百馀年,慕而争者無時而已。
餘謂李白無時不是其生之年,無處不是其生之地。
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
亦是巴西人,亦是隴西人,亦是山東人,亦是會稽人,亦是浔陽人,亦是夜郎人。
死之處亦榮,生之處亦榮,流之處亦榮,囚之處亦榮,不遊不囚不流不到之處,讀其書,見其人,亦榮亦榮!莫争莫争! ●伯夷傳 真西山雲:”此傳姑以文取。
”楊升庵曰:”此言甚謬。
若道理有戾,即不成文,文與道豈二事乎?益見其不知文也。
本朝又有人補訂《伯夷傳》者,異哉!”又曰:“朱晦翁謂孔子言伯夷‘求仁得仁,又何怨’,今太史公作《伯夷傳》滿腹是怨,此言殊不公也。
” 卓吾子曰:“何怨”是夫子說,“是怨”是司馬子長說,翻不怨以為怨,文為至精至妙也。
何以怨?怨以暴之易暴,怨虞、夏之不作,怨适歸之無從,怨周土之薇之不可食,遂含怨而餓死。
此怨曷可少也?今學者唯不敢怨,故不成事。
●嶽王并施全 宋贈鄂王嶽飛隘忠武,其文曰:“李将軍口不出辭,聞者流涕;蔺相如身雖已死,凜然猶生。
”又曰:“易名之典雖行,議禮之言未一。
始為忠愍之号,旋更武穆之稱。
獲睹中興之舊章,灼知皇祖之本意。
爰取危身奉上之實,仍采戡定禍亂之文。
合此兩言,節其一惠。
昔孔明之志興漢室,子儀之光複唐都,雖計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異。
垂之典冊,何嫌今古之間辭;賴及子孫,将與山河而并久。
”楊升庵曰:“今天下嶽祠皆稱武穆,此宋定之谥也。
當稱忠武為宜。
” 又曰: 朱文公雲:“舉世無忠義,這些正氣忽自施全身上發出來。
”故《續綱目》書施全刺秦桧不克而死,亦文公遺意也。
近有人雲:“今之嶽祠多鑄賊桧像,跪縛門外。
當更鑄施全像,立在左,持刀砍桧乃得。
” 李卓吾曰:此論甚當,甚有益風教。
倘禮官言官肯上一疏,則忠武之谥,曉然于百世;施全之忠,暴白于聖朝矣。
不然,人人未得知也。
●張千載 廬陵張千載,字毅甫,别号一鹗,文山之友也。
文山貴時,屢辟不出。
及文山自廣敗還,至吉州城下,千載潛出相見,曰:“丞相往燕,千載亦往。
”往即寓文山囚所近側,三年供送飲食無缺。
又密造一椟,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訪知夫人歐陽氏在俘虜中,使火其屍,然後拾骨置囊,舁椟南歸,付其家安葬。
是日,文山之子夢其父怒曰:“繩讵未斷!”其子驚覺,遽啟視之,果有繩束其發。
李卓吾既書其事,遂為之贊曰:不食其祿,肯受其縛!一繩未斷,如錐刺腹。
生當指冠,死當怒目。
張氏何人,置囊舁椟。
生死交情,千載一鹗! 199 ●李涉贈盜 唐李涉《贈盜》詩曰:“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劉伯溫《詠梁山泊分贓台》詩雲:“突兀高台累土成,人言暴客此分赢。
飲泉清節今寥落,何但梁山獨擅名!”《漢書》雲:“吏皆虎而冠。
”《史記》雲:“此皆劫盜而不操戈矛者。
” 李卓吾曰:此皆操戈矛而不畏官兵捕盜者。
因記得盜贈官吏亦有詩一首,并錄附之: 未曾相見心相識,敢道相逢不識君?一切蕭何今不用,有贓擡到後堂分。
肯憐我等夜行苦,坐者十三行十五。
若謂私行不是公,我道無私公奚取?君倚奉公戴虎冠,誰得似君來路寬?月有棒錢日有廪,我等衣食何盤桓!君若十五十三俱不許,我得持強分廪去,驅我為盜甯非汝! ●封使君 古傳記言漢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化為虎,食郡民。
民呼曰,封使君,即去不複來。
其地謠曰:“莫學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張、禺有詩雲:“昔日封使君,化虎方食民;今日使君者,冠裳而吃人。
”又曰:“昔日虎使君,呼之即慚止;今日虎使君,呼之動牙齒。
” 又曰:“昔時虎伏草,今日虎坐衙。
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
”或曰此詩太激。
禺山曰:“我性然也。
”升庵戲之曰:“東坡嬉笑怒罵皆成詩,公詩無嬉笑,但有怒罵耶?”李卓吾複谑之曰:果哉怒罵成詩也!升庵此言,甚于怒罵。
●宋統似晉 先生謂宋統似晉,餘謂宋多賢君,晉無一主,即宋藝祖以比司馬炎何如也?唯其仁柔,是以怯弱,然愛民好士之報,天亦不爽矣。
徽、欽雖北轅,與懷
某也從少至老,原情論勢,不見有一人同者,故餘每每驚訝,以為天何生我不祥如此乎!夫人性不甚相遠,而餘獨不同,非不祥而何?餘初仕時,親見南倭、北虜之亂矣;最後入滇,又熟聞土官、徭、僮之變矣。
大概讀書食祿之家,意見皆同,以餘所見質之,不以為狂,則以為可殺也。
今讀先生集,記姜公事。
姜公之心正與餘合,而先生取之如此,則知先生唯不用,用必為姜公無疑矣。
生雖後時,見符前哲,亦可以證餘生之非不樣也。
因喜錄此。
195 ●唐貴梅傳 升庵先生《孝烈婦唐貴梅傳》曰:“烈婦姓唐,名貴梅,池州貴池人也。
笄年适朱,夫貧且弱。
有老姑者,悍而淫,少與徽州富商有私。
弘治中,富商複至池,見婦悅之,密以金帛賂姑。
姑利其有,誨婦淫者以百數,弗聽;迫之,亦弗聽,加以箠楚,又弗聽;繼以炮烙,體無完膚,終不聽。
姑乃以婦不孝訟于官。
通判慈谿毛玉受賂,倍加刑焉。
婦幾死,然終不聽也。
商猶慕其色,令姑保出之。
親黨鹹勸婦曰:‘何不吐實?’婦曰:‘若然,全吾名而污吾姑乎?’乃夕易袿襡,雉經于後園古梅樹下。
姑不知也。
及旦,手持桑杖,将入室挺之。
且罵且行,曰:‘惡奴!早從我言,得金帛享快樂,今定何如也?’入室無見,尋至樹下,乃知其死,因大恸哭。
親黨咻曰:‘生既以不孝訟,死乃稱妪心,何以恸哭為?’姑曰:‘婦在,吾猶有望;婦死,商人必倒贓。
吾是以哭,非哭惡奴也。
’屍懸于樹三日,顔如生,樵夫牧兒見者鹹堕淚。
每歲梅月之下,隐隐見其形。
有司以府官故,終不敢舉節。
餘舅氏喻士積薄遊至池,聞其事,作詩吊之,歸屬慎為傳其事。
嗚呼!婦生不辰,遭此悍姑。
生以梅為名,死于梅之株。
冰操霜清,梅乎何殊!既孝且烈,汗青宜書。
有司失職,咄哉可籲!乃為作傳,以附露筋碑之跗。
” 卓吾子曰:先王教化,隻可行于窮鄉下邑,而不可行于冠裳濟濟之名區;隻可行于三家村裡不識字之女兒,而不可行于素讀書而居民上者之君子。
池州通判毛玉,非素讀書而居民上之君子乎?慈谿為縣,又非毛玉所産之巨邑名區乎?今通判貪賄而死逼孝烈以淫,素讀書而沐教化者如此,孝烈唐貴梅甯死而不受辱,未曾讀書而沐聖教者如彼:則先王之教化亦徒矣。
“孝烈”二字,楊太史特筆也。
夫貴梅之死烈矣,于孝何與?蓋貴梅所以甯死而不自白者,以姑之故也。
不然,豈其不切齒痛恨于賄囑之商,而故忍死以為之諱哉?書曰“孝烈婦”,當矣!死三日而屍猶懸,顔如生,衆人雖知而終不敢舉。
每歲之暮,白月照梅,隐隐如見,猶翼有知者乎?籲!今之官府,不但此等之死不肯代白,縱有别項容易表白者,亦必有勢與力而後肯。
孰知數千裡之外,無幹與之人,不用請求而遂以孝烈傳其事也?楊太史當代名流,有力者百計欲借一言以為重而不得,今孝烈獨能得太史之傳以自昭明于百世,孝烈可以死矣。
設使當其時貴池有賢者果能慨然白之于當道,亦不過賜額挂匾,了一故事耳矣,其誰知重之乎?自此傳出,而孝烈之形,吾知其不複重見于梅月之下也!升庵之聞,聞于舅喻士積。
士積夙遊貴池,親見其事,曾為詩以吊之,故升庵作傳,具載士積見聞始未,以士積可信也。
然則此傳不但孝烈藉以章顯,士積亦附以著名矣,傳豈徒作耶! 嗟嗟!毛通判當日之為,亦隻謂貪其賄而人莫知也。
貴梅已死,而誰為白也。
孰知不白于貴池而卒白于新都乎?今《升庵文集》盛行于世,夫誰不知傳其事于此集之中者?貴池人士鹹知有贓吏毛玉受賄而死逼孝烈以淫也,慈谿人士亦鹹知有鄉官毛玉受賄而死逼孝烈以淫也。
毛玉唯無孫子則已,苟有子,則必不敢認毛玉以為父;苟有孫,則必不敢認毛玉以為祖矣。
蓋同鄉少年傾慕太史之日久矣,讀其書,閱其事,則必私相告語。
私相告語,未有不竊笑而背罵者。
夫毛玉之心,本欲多積金錢以遺其孫子,使孫子感己也,又安知反使孫子不敢認己也哉!太史之傳,嚴于先王之教化明矣。
餘謂此傳有裨于世教者弘也,故複亟讀而詳錄之,以為孝烈之外傳雲。
〔注〕雉經zhìjīng:指自缢。
雉,通“絼”。
《國語·晉語二》:“驪姬退,申生乃雉經於新城之廟。
” ●茶夾銘 唐右補阙綦毋旻著《代茶飲序》雲:“釋滞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耗精,終身之苦斯大。
獲益則歸功茶力,贻害則不謂茶災。
”餘讀而笑曰:“釋滞消壅,清苦之益實多,瘠氣耗精,情欲之害最大。
獲益則不謂茶力,自害則反謂茶殃。
”籲!是恕已責人之論也。
乃銘曰:我老無朋,朝夕唯汝。
世間清苦,誰能及子?逐日子飯,不辨幾鐘,每夕餘酌,不問幾許。
夙興夜寐,我願與子終始。
子不姓湯,我不姓李,總之一味清苦到底。
●李白詩題辭 升庵曰:“白慕謝東山,故自号東山李白。
古子美雲‘汝與東山李白好’是也。
劉昫修《唐書》,乃以白為山東人、遂緻紛紛耳。
”因引曾子固稱白蜀郡人,而取《成都志》謂白生彰明縣之青蓮鄉以實之。
卓吾曰:蜀人則以白為蜀産,隴西人則以白為隴西産,山東人又借此以為山東産,而修入《一統志》,蓋自唐至今然矣。
今王元美斷以範傳正《墓志》為是,曰:“白父客西域,逃居綿之巴西,而白生焉。
是謂實示。
”嗚呼!一個李白,生時無所容入,死而千百馀年,慕而争者無時而已。
餘謂李白無時不是其生之年,無處不是其生之地。
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
亦是巴西人,亦是隴西人,亦是山東人,亦是會稽人,亦是浔陽人,亦是夜郎人。
死之處亦榮,生之處亦榮,流之處亦榮,囚之處亦榮,不遊不囚不流不到之處,讀其書,見其人,亦榮亦榮!莫争莫争! ●伯夷傳 真西山雲:”此傳姑以文取。
”楊升庵曰:”此言甚謬。
若道理有戾,即不成文,文與道豈二事乎?益見其不知文也。
本朝又有人補訂《伯夷傳》者,異哉!”又曰:“朱晦翁謂孔子言伯夷‘求仁得仁,又何怨’,今太史公作《伯夷傳》滿腹是怨,此言殊不公也。
” 卓吾子曰:“何怨”是夫子說,“是怨”是司馬子長說,翻不怨以為怨,文為至精至妙也。
何以怨?怨以暴之易暴,怨虞、夏之不作,怨适歸之無從,怨周土之薇之不可食,遂含怨而餓死。
此怨曷可少也?今學者唯不敢怨,故不成事。
●嶽王并施全 宋贈鄂王嶽飛隘忠武,其文曰:“李将軍口不出辭,聞者流涕;蔺相如身雖已死,凜然猶生。
”又曰:“易名之典雖行,議禮之言未一。
始為忠愍之号,旋更武穆之稱。
獲睹中興之舊章,灼知皇祖之本意。
爰取危身奉上之實,仍采戡定禍亂之文。
合此兩言,節其一惠。
昔孔明之志興漢室,子儀之光複唐都,雖計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異。
垂之典冊,何嫌今古之間辭;賴及子孫,将與山河而并久。
”楊升庵曰:“今天下嶽祠皆稱武穆,此宋定之谥也。
當稱忠武為宜。
” 又曰: 朱文公雲:“舉世無忠義,這些正氣忽自施全身上發出來。
”故《續綱目》書施全刺秦桧不克而死,亦文公遺意也。
近有人雲:“今之嶽祠多鑄賊桧像,跪縛門外。
當更鑄施全像,立在左,持刀砍桧乃得。
” 李卓吾曰:此論甚當,甚有益風教。
倘禮官言官肯上一疏,則忠武之谥,曉然于百世;施全之忠,暴白于聖朝矣。
不然,人人未得知也。
●張千載 廬陵張千載,字毅甫,别号一鹗,文山之友也。
文山貴時,屢辟不出。
及文山自廣敗還,至吉州城下,千載潛出相見,曰:“丞相往燕,千載亦往。
”往即寓文山囚所近側,三年供送飲食無缺。
又密造一椟,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訪知夫人歐陽氏在俘虜中,使火其屍,然後拾骨置囊,舁椟南歸,付其家安葬。
是日,文山之子夢其父怒曰:“繩讵未斷!”其子驚覺,遽啟視之,果有繩束其發。
李卓吾既書其事,遂為之贊曰:不食其祿,肯受其縛!一繩未斷,如錐刺腹。
生當指冠,死當怒目。
張氏何人,置囊舁椟。
生死交情,千載一鹗! 199 ●李涉贈盜 唐李涉《贈盜》詩曰:“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劉伯溫《詠梁山泊分贓台》詩雲:“突兀高台累土成,人言暴客此分赢。
飲泉清節今寥落,何但梁山獨擅名!”《漢書》雲:“吏皆虎而冠。
”《史記》雲:“此皆劫盜而不操戈矛者。
” 李卓吾曰:此皆操戈矛而不畏官兵捕盜者。
因記得盜贈官吏亦有詩一首,并錄附之: 未曾相見心相識,敢道相逢不識君?一切蕭何今不用,有贓擡到後堂分。
肯憐我等夜行苦,坐者十三行十五。
若謂私行不是公,我道無私公奚取?君倚奉公戴虎冠,誰得似君來路寬?月有棒錢日有廪,我等衣食何盤桓!君若十五十三俱不許,我得持強分廪去,驅我為盜甯非汝! ●封使君 古傳記言漢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化為虎,食郡民。
民呼曰,封使君,即去不複來。
其地謠曰:“莫學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張、禺有詩雲:“昔日封使君,化虎方食民;今日使君者,冠裳而吃人。
”又曰:“昔日虎使君,呼之即慚止;今日虎使君,呼之動牙齒。
” 又曰:“昔時虎伏草,今日虎坐衙。
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
”或曰此詩太激。
禺山曰:“我性然也。
”升庵戲之曰:“東坡嬉笑怒罵皆成詩,公詩無嬉笑,但有怒罵耶?”李卓吾複谑之曰:果哉怒罵成詩也!升庵此言,甚于怒罵。
●宋統似晉 先生謂宋統似晉,餘謂宋多賢君,晉無一主,即宋藝祖以比司馬炎何如也?唯其仁柔,是以怯弱,然愛民好士之報,天亦不爽矣。
徽、欽雖北轅,與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