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雜述

關燈
之所瀉,流之所始,而東南一海鹹受之,則海決在下流之處,雲南、四川、山、陝等去海甚遠,皆可知也。

    雲南、川、陝之外,其地更高,又可知也。

    不然,何以不順流而西,往彼西海,而乃迢遞逶迤盡向東南行耶?則知以四川為正西者,亦就四方之勢概言之耳。

    今雲南三宣府之外,有過洋闊機大布,道自海上來者,此布我閩中常得之,則雲南旋繞而東,又與福建同海。

    則雲南隻可謂之東南,而不得謂之西南,又可知矣。

     吾以是觀之,正南之地尚未載之輿圖,況西南耶?故餘謂據今人所曆之地勢而論之,尚少正南與西南、正西與西北、正北與北東諸處者,以不見有海故蔔之也。

    以天下三大水皆從川中出蔔之,而知其難以複尋西海于今之世也。

    西海既不可尋,則又何名何從而祀海也?然則丘文莊欲祀北海于京之東北,楊升庵欲祀西海于滇之西南,皆無義矣,其誰享之?嗚呼!觀于四海之說,而後知世人之所見者小也,況四海之外哉! ●八物 嘗謂君子無怨,唯小人有之;君子有德必報德,而小人無之。

    夫君子非無怨也,不報怨也;非不報怨也,以直報怨也。

    苟其人可惡而可去,則報之以可惡可去之道焉;苟其人可好而可用,則報之以可好可用之道焉。

    其惡而去之也,好而用之也,直也,合天下之公是也。

     其或天下不知惡而去之、好而用之也,而君子亦必去之、必用之,是亦直也,合天下之公理也。

    夫是之謂“以直”。

    既謂之直,則雖無怨于我者,亦必如是報之矣,則雖謂聖人未嘗報怨焉亦可也。

    若曰“以德報怨”,則有心矣,作僞矣,聖人不為也。

    至于人之有德于我者,則志在必報,雖以聖人為有心,為私厚,不計矣。

    何也?聖人義重者也。

    義重故可以托孤,而況托知己之孤乎?義重故可以寄命,而況寄有德之命乎?故曰“以德報德”。

    唯其人有必報之德,此世道所以攸賴,國家所以有托,綱常所以不墜,人倫所以不滅也。

    若小人非不報德也,可報則報,不可報則亦已而勿報,顧他日所值何如耳。

    苟禍患及身,則百計推托,逃避無影矣,雖有德,将安知乎?唯有報怨一念,則終始不替。

    然苟勢盛于我,财多于我,我又可藉之以行立,則怨反為德,又其常也。

    蓋十百千萬鹹如斯也。

    此君子小人界限之所以判也。

    故觀君子小人者,唯觀其報怨報德之間而已。

    故餘嘗以此定古今君子小人,而時時對人言之不省也。

    除此之外,君子小人有何分别乎?吾見在小人者更為伶俐而可用也。

     或曰:“先生既如此說矣,何先生之待小人也過嚴,而惡惡執怨也反過甚乎?”餘曰:“不然,我之惡惡雖嚴,然非實察其心術之微,則不敢有惡也。

    縱已惡其人,苟其人或又出半言之善焉,或又有片行之當焉,則我之舊怨盡除,而親愛又随之矣。

    若其人果賢,則初未嘗不稱道其賢,而欲其亟用之也。

    何也?天之生才實難,故我心唯恐其才之不得用也,曷敢怨也?是以人雖怨我,而欲害我報我者終少,則以我心之直故也。

    ” 或曰:“先生之愛才誠然矣,然其始也取人太廣,愛人太驟,其既也棄人太急,而終之收錄入也亦太狹。

    曷不論定而後賞,勿以始廣而終狹乎?”籲!不然也。

    夫人實難知,故吾不敢以其疑似而遂忽之,是故則見以為廣;而真才難得,故吾又不敢以疑似而遂信之,是故則見以為狹耳。

    若其人眼即得,無複疑似,則終身不忒,如丘長孺、周友山、梅衡湘者,固一見而遂定終身之交,不待再試也。

    如楊定見,如劉近城,非至今相随不舍,吾猶未敢信也。

    直至今日患難如一,利害如一,毀謗如一,然後知其終不肯畔我以去。

    夫如是,則餘之廣取也固宜。

    設餘不廣取,今日又安得有此二士乎?夫近城笃實人也,自不容以有二心;楊定見有氣人也,故眼中亦亦常常不可一世之士。

    夫此二人,皆麻城人也。

    友山麻城人,而麻城人不知之也。

    衡湘麻城人,而麻城人不知之也。

    若丘長孺之在麻城,則麻城諸俗惡輩直視之為敗家之子矣。

    吾謂周友山則世之所稱布帛菽粟是也,其不知也宜也。

    梅衡湘則古今所稱伯樂之千裡馬,王武子之八百駿是也,其不知也亦宜也。

    若丘長孺雖無益于世,然不可不謂之麒麟鳳凰、瑞蘭芝草也。

    據長孺之為人,非但父母兄弟靠不得,雖至痛之妻兒亦靠他不得也。

    蓋但妻兒靠不得,雖自己之身亦終靠他不得。

    其為無用極矣。

    然其人固上帝之所笃生,未易材者也。

    觀其不可得而親疏敬慢也,是豈尋常等倫可比耶?故餘每以麟鳳芝蘭拟之,非過也。

    若楊定見二子者,譬則樓台殿閣,未易動搖,有足貴者。

    且高明之家,吉人之都,是非好惡,又自明白。

     或曰:“公之知梅衡湘似矣,然人之所以下知者,以其權智太審也。

    夫人而專任權智,則可以生人,亦可以殺人,如江淮河海之水然矣。

    ”餘謂衡湘雖大樣,然心實細謹,非曹孟德等比也。

    必如曹孟德等,方可稱之為江淮河海之水,如之何而遂遽以譽衡湘也哉!嗚呼! 此數公者,我固知之,而數公固各不相知也。

    蓋有日月星辰洞然皎然,如郭林宗、許子将、司馬德操者出,安能兼收而并用之耶? 或曰:“如先生言,必如此數者,然後可以用于世耶?”曰:“不然也。

    此其可大用者也,最難得者也,未易多有者也。

    子但見麻城一時有此數人,便以為易易矣,不知我費了多少心力方得此數人乎?若其他則在在皆有,時時可用,自不待費力以求之矣。

    猶之鳥獸草木之生,周遍大地,任人選取也。

    ”餘既與諸侍者夜談至此,次日偶讀升庵《鳳賦》,遂感而論之曰:“《書》稱麟鳳,稱其出類也。

    夫麟鳳之希奇,實出鳥獸之類,亦猶芝草之秀異,實出草木之類也。

    雖曰希奇秀異,然亦何益于人世哉!意者天地之間,本自有一種無益于世而可貴者,如世之所稱古董是耶!今觀古董之為物,于世何益也?夫聖賢之生,小大不同,未有無益于世者。

    苟有益,則雖服箱之牛,司晨之雞,以至一草一木,皆可珍也。

    ”故曰《鳳賦》而推廣之,列為八物,而鳥獸草木與焉。

     籲!八物具而古今人物盡于是矣。

    此物伊何?曰鳥獸草木,曰樓台殿閣,曰芝草瑞蘭,曰杉松栝柏,曰布帛菽粟,曰千裡八百,曰江淮河海,曰日月星晨。

     夫鳥獸草木之類夥矣,然無有一羽毛一草木而不堪人世之用者。

    既已堪用矣,則随所取擇,總無棄物也。

    是一物也。

     夫宮寺樓閣,山舍茅廬,基址一也,而高低異;本植一也,而小大異,居處一也,而廣狹異。

    同是鄉人而鄉不如,則以宮室業産之良矣。

    譬之于鳥則賓鴻,于獸則獵犬,于草則國老,于木則從繩。

    同于鳥獸草木,而又不同于鳥獸草木,則以其為鳥獸草木本類之獨著耳。

    是一物也。

     夫芝草非常,瑞蘭馨香,小人所棄,君子所喜,設于世無君子亦已。

    譬之玩物,過目則已,何取于溫?譬之好音,過耳則已,何取于飽?然雖無取于溫飽,而不可不謂之希奇也。

    是一物也。

     夫青松翠柏,在在常有,經曆歲時,棟粱遂就。

    噫!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與果木鬥春,則花不如,與果木鬥秋,則實不如。

    籲!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世有清節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棟梁者,如世之萬年青草,何其滔滔也。

    籲!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拟之!此赫峰之徒也。

    是亦一物也。

     夫智者好奇,以布帛菽粟為不足珍,賢者好異,以布帛菽粟為無異于人。

    唯大智大賢反是,故以其易飽易暖者自過吾之身,又以其同飽同暖者同過人之日。

    所謂易簡而得理,無為而成化,非若人之徒欤?真若人之徒也。

    是亦一物也。

     夫馬牛麟鳳,俗眼視之,相去故甚遠也。

    然千裡之駒,一日而緻;八百之牛,一日而程。

    麟乎鳳乎,雖至奇且異,亦奚以異為也?士之任重緻遠者,大率類此。

    而世無伯樂,祗謂之馬牛而不知其能千裡也,真可慨也!是又一物也。

     夫能生人又能殺人,能貧人又能富人,江淮河海是也。

    利者十五,而害者亦十五。

    利害相半,而趨者不倦。

    今世用人者知其害不察其利,是欲堙塞天下之江河而不用之也。

    宋王介甫欲決梁山泊以為良田,而思無置水之處。

    劉貢父大聲叫曰:“再鑿一梁山泊則可置此水矣!”然則今日江淮河海之士,既以有害而不用矣,将安所置之哉?是亦一物也,今未見其人也。

     夫智如日月,皎若辰星,照見大地,物物賦成,布帛菽粟者,決不責以霜杉雪柏之操;八百千裡者,決不索以異香奇卉之呈。

    名川巨浸,時或泛濫崩沖;長江大河,實藉其舟揖輸灌。

    高樓涼殿,巍然煥然,誰不欲也,獨不有鳥獸魚鼈與之鹹若,山川草木亦令多識乎?器使之下,可使無不獲之夫。

    則知日月星辰灼然兼照,真可貴矣。

    此一物者,實用八物,要當以此物為最也。

    今亦未見其人也。

     嗚呼!此八物湯也,以為藥則氣血兼補,皆有益于身;以救世則百工效用,皆有益于治。

    用人者其尚知此八物哉!毋曰:“彼有怨于我也,彼無德于我也。

    雖有千金不傳之秘,長生不老之方,吾隻知媢嫉以惡之,而唯恐其勝己也已。

    ”籲!觀于八物之說,而後知世之用人者狹也,況加以媢嫉之人欤! ●五死篇 人有五死,唯是程嬰、公孫杵臼之死,紀信、栾布之死,聶政之死,屈平之死,乃為天下第一等好死。

    其次臨陣而死,其次不屈而死。

    臨陣而死,勇也,未免有不量敵之進,同乎季路。

    不屈而死,義也,未免有制于人之恨,同乎睢陽。

    雖曰次之,其實亦皆烈丈夫之死也,非凡流也。

    又其次則為盡忠被讒而死,如楚之伍子胥,漢之晁錯是矣。

    是為不知其君,其名曰不智。

    又其次則為功成名遂而死,如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是矣。

    是為不知止足,其名亦曰不智。

    雖又次于前兩者,然既忠于君矣,雖死有榮也;既成天下之大功矣,立萬世之榮名矣,雖死何傷乎?故智者欲審處死,不可不選擇于五者之間也。

    縱有優劣,均為善死。

     若夫卧病房榻之間,徘徊妻孥之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此庸夫俗子之所習慣,非死所矣,豈丈夫之所甘死乎?雖然,猶勝于臨終扶病歌詩,杖策辭别,自以為不怖死,無顧戀者。

     蓋在世俗觀之,未免誇之為美談,呼之為考終。

    然其好名說謊,反不如庸夫俗子之為順受其正,自然而死也,等死于牖下耳,何以見其節,又何以見其烈,而徒務此虛聲為耶! 丈夫之生,原非無故而生,則其死也又豈容無故而死乎?其生也有由,則其死也必有所為,未有岑岑寂寂,卧病床褥間,扶柩推辇,埋于北邙之下,然後為得所死矣。

    蒼梧殡虞,會稽屍夏,聖帝明王亦必由之,何況人士欤!第餘老矣,欲如以前五者,又不可得矣。

    夫如此而死,既已不可得,如彼而死又非英雄漢子之所為,然則将何以死乎?計唯有做些小買賣耳。

    大買賣如公孫杵臼、聶政者,既不見買主來到,則豈可徒死而死于床褥之間乎?且我已離鄉井,捐童仆,直來求買主于此矣,此間既無知己,無知已又何死也?大買賣我知其做不成也,英雄漢子,無所洩怒,既無知己可死,吾将死于不知己者以洩怒也。

    謹書此以告諸貌稱相知者,聞死來視我,切勿收我屍!是囑。

     ●傷逝 生之必有死也,猶晝之必有夜也。

    一死之不可複生,猶逝之不可複返也。

    人莫不欲生,然卒不能使之久生;人莫不傷逝,然卒不能止之使勿逝。

    既不能使之久生,則生可以不欲矣。

    既不能使之勿逝,則逝可以無傷矣。

    故吾直謂死不必傷,唯有生乃可傷耳。

    勿傷逝,願傷生也! ●戒衆僧 佛說波羅蜜,波羅蜜有六,而持戒其一也。

    佛說戒、定、慧。

    戒、定、慧有三,而戒行其先也。

    戒之一字,誠未易言。

    戒生定,定生慧。

    慧複生戒,非慧離戒,慧出于戒,非慧滅戒。

    然則定、慧者成佛之因,戒者又定、慧之因。

    我釋迦老子未成佛之先,前後苦行一十二年,其戒也如此,汝大衆所知也。

    我釋迦老子既成佛之後,前後說法四十九年,其戒也如此,亦汝大衆所知也。

    若謂佛是戒空,戒是佛縛,既已得道成佛,不妨毀律破戒,則舍精舍,歸王宮,有何不可!而仍衣破衲,重持缽,何為者哉?須知父母乳哺之恩難報,必須精進以報之。

    所謂一子成道,九族生天,非妄言也。

    十方顆粒之施難消,必須精進以消之,所謂披毛戴角,酬還信施,豈诳語耶! 然則戒之一字,衆妙之門,破戒一言,衆禍之本。

    戒之一字,如臨三軍,須臾不戒,喪敗而奔;戒之一字,如履深谷,須臾不戒,失足而殒。

    故知三千威儀,重于山嶽;八萬細行,密如牛毛。

    蓋是多事強為,于法不得不爾故也。

    毋曰“莫予觏也”,便可閑居而縱恣。

    一時不戒,人便已知,正目而視者,非但一目十目,蓋千億目共視之矣。

    毋曰“莫予指也”,便可掩耳而偷鈴。

    一念不戒,鬼将誅之,旁觀而嗔者,非但一手十手,蓋千億手共指之矣。

     嚴而又嚴,戒之又戒。

    自今以往,作如是觀:坐受齋供,如吞熱鐵之丸,若不膽顫心寒,與犬豕其何異!行覓戒珠,如入清涼之閣,若複魂飛魄散,等乞丐以何殊!如此用心,始稱衲子。

    如水行舟,風浪便覆;如車行地,欹斜即敗,風浪誰作?覆沒自當。

    欹斜誰為?颠仆自受。

    凡我大衆,其慎之哉!除年長久參者無容贅示,間有新到比丘未知慚愧,不得不更與申明之耳。

    凡此大衆,幸各策厲,庶稱芝佛道場;猛著精神,共成龍譚勝會可矣。

     ●六度解 我所喜者,學道之人。

    汝肯向道,吾又何說?道從六度入,六度之中,持戒禅定其一也。

    戒如田地,有田地方有根基,可以為屋種田。

    然須忍辱。

    忍辱者,謙下以自持,虛心以受善,不敢以貢高為也。

    如有田地,須時時澆糞灌水,方得有秋之獲。

    不然,雖有田地何益? 精進則進此“持戒”“忍辱”兩者而已。

    此兩者日進不已,則自然得入禅定真法門矣,既禅定,不愁不生智慧而得解脫也。

    故知“布施”“持戒”“忍辱”真禅定之本,而禅定又為“智慧”“解脫”之本。

    六者始終不舍,如濟渡然,故曰六度。

    此六度也,總以“解脫”為究竟,然必須“持戒”“忍辱”以入禅定,而後解脫可得。

    及其得解脫也,又豈離此“持戒”“忍辱”而别有解脫哉!依舊即是前此禅定之人耳。

    如離禅定而說解脫,非唯不知禅定,而亦不知解脫矣。

    以此見生死事大,決非淺薄輕浮之人所能造詣也。

     試看他靈山等會,四十九年猶如一日,“持戒”“忍辱”常如一年。

    今世遠教衰,後生小子拾得一言半句,便自猖狂,不敬十方,不禮晚末,說道何佛可成。

    此與無為教何異乎?非吾類也。

     ●觀音問〔十七條〕 答澹然師 昨來書,謂:“觀世音大士發大弘願,我亦欲如是發願:願得如大士圓通無障礙。

    聞庵僧欲塑大土像,我願為之,以緻皈依,祗望卓公為我作記也。

    ”餘時走筆作答雲:“觀音大士發大弘願,似矣。

    但大士之願,慈悲為主,以救苦救難為悲,以接引念佛衆生皈依西方佛為慈。

    彼一切圓通無障礙,則佛佛皆然,不獨觀音大士也。

    彼塑像,直布施功德耳,何必問餘。

    或可或否,我不敢與。

    ”餘時作答之語如此,然尚未明成佛發願事,故複言之。

     蓋言成佛者,佛本自成,若言成佛,已是不中理之談矣,況欲發願以成之哉!成佛者,成無佛可成之佛,此千佛萬佛之所同也、願者,發佛佛各所欲為之願,此千佛萬佛之所不能同也。

    故有佛而後有願,佛同而願各異,是謂同中有異也、願盡出于佛,故願異而佛本同,是謂異中有同也。

    然則謂願由于佛可也,而謂欲發願以成佛可乎?是豈中理之談哉!雖然,此亦未易言也。

    大乘聖人尚欲留惑潤生,發願度人,況新發意菩薩哉!然大乘菩薩實不及新發意菩薩,大願衆生實不及大心衆生,觀之龍女、善财可見矣。

    故單言菩薩,則雖上乘,猶不免借願力以為重。

    何者?見谛未圓而信心未化也。

    唯有佛菩薩如觀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等,始為諸佛發願矣。

    故有釋迦佛則必有文殊、普賢,釋迦為佛而文殊、普賢為願也。

    有阿彌陀佛則必有觀音、勢至,彌陀是佛而觀音、勢至是願也。

    此為佛願,我願澹師似之! ○又 佛之心法,盡載之經。

    經中一字透不得,即是自家生死透不得,唯不識字者無可奈何耳。

     若謂經不必讀,則是經亦不必留,佛亦不用有經矣。

    昔人謂讀經有三益:有起發之益,有開悟之益,又有印證之益。

    其益如此,曷可不讀也!世人忙忙不暇讀,愚人懵懵不能讀,今幸生此閑身,得為世間讀經之人而不肯讀,比前二輩反在其後矣。

    快刻期定志,立限讀之,務俾此身真實可以死乃得。

     ○又 世人貪生怕死,蠅營狗苟,無所不至,若見此僧端坐烈焰之中,無一毫恐怖,或遂頓生念佛念法之想,未可知也。

    其有益于塵世之人甚大,若欲湖僧為之津送則不可。

    蓋凡津送亡僧者,皆緣亡者神識飛揚,莫知去向,故藉平時持戒僧衆誦念經咒以助之。

    今此火化之僧,必是了然自知去向者,又何用湖僧為之津送耶?且湖上僧雖能守戒行,然其貪生怕死,遠出亡憎之下,有何力量可以資送此僧?若我則又貪生怕死之尤者,雖死後猶怕焚化,故特地為塔屋于龍湖之上,敢以未死之身自人于紅爐乎?其不如此僧又已甚遠。

    自信、明因向往俱切,皆因爾澹師倡導,火力甚大,故衆菩薩不覺不知自努力向前也。

    此其火力比今火化之僧又大矣。

    何也?火化之僧隻能化得自己,若澹師則無所不化。

    火化僧縱能化人,亦隻化得衆人念佛而已,若澹師則可以化人立地成佛,故其人力自然不同。

     ○又 學道人,大抵要跟腳真耳,若始初以怕死為跟腳,則必以得脫生死、離苦海、免恐怕為究竟。

    雖遲速不同,決無有不證涅槃到彼岸者。

    若始初隻以好名為跟腳,則終其身隻成就得一個虛名而已,虛名于我何與也?此事在各人自查考,别人無能為也。

    今人縱十分學道,亦多不是怕死。

    夫佛以生死為苦海,而今學者反以生死為極樂,是北轅而南其轍,去彼岸愈遠矣。

    世間功名富貴之人,以生為樂也,不待言也。

    欲學出世之法,而唯在于好名,名隻在于一生而已,是亦以生為樂也,非以生為苦海也。

    苦海有八,生其一也。

    即今上亦不得,下又不得,學亦不得,不學亦不得,便可以見有生之苦矣。

    佛為此故,大生恐怖。

    試看我輩今日何曾以此生身為苦為患,而決求以出離之也。

    尋常亦會說得此身是苦,其實亦隻是一句說話耳,非真真見得此身在陷阱坑坎之中,不能一朝屆者也。

    試驗之自見。

     ○又 聞師又得了道,道豈時時可得耶?然真正學者亦自然如此。

    楊慈湖先生謂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記其數,故慈湖于宋儒中獨謂第一了手好漢,以屢疑而屢悟也。

    學人不疑,是謂大病。

     唯其疑而屢破,故破疑即是悟。

    自信菩薩于此事信得及否?彼以談詩談佛為二事,不知談詩即是談佛。

    若悟談詩即是談佛,人則雖終日談詩何妨。

    我所引“白雪陽春”之語,不過自謙之辭,欲以激厲彼,俾知非佛不能談詩也,而談詩之外亦别無佛可談。

    自信失餘之意,反以談詩為不美,豈不誤哉!曆觀傳燈諸祖,其作詩說偈,超逸絕塵不可當,亦可以談詩病之乎! 唯本不能詩而強作,則不必;若真實能詩,則因談佛而其詩益工者又何多也,何必以談詩為病也? ●與澄然 認不得字勝似認得字,何必認得字也?隻要成佛,莫問認得字與否,認得字亦是一尊佛,認不得字亦是一尊佛”初無認字佛,亦無不認得字佛。

    無認字佛,何必認字;無不認字佛,何必不認字也?大要隻要自家生死切耳。

    我昨與丘坦之壽詩有雲:“劬勞雖謝父母恩,扶持自出世中尊。

    ”今人但見得父母生我身,不知日夜承世尊恩力,蓋千生萬劫以來,作忘恩背義之人久矣。

    今幸世尊開我愚頑,頓能發起一念無上菩提之心,欲求見初生爺娘本面,是為萬幸,當生大慚大愧乃可。

    故古人親證親聞者,對法師前高叫大哭,非漫然也。

    千萬劫相失爺娘,一旦得之,雖欲不恸哭,不可得矣。

    慎莫草草作語言戲論,反成大罪過也!世間戲論甚多,惟此事是戲論不得者。

     ●答自信 既自信,如何又說放不下;既放不下,如何又說自信也?試問自信者是信個甚麼?放不下者又是放不下個甚麼?于此最好參取。

     信者自也,不信者亦自也,放得下者自也,放不下者亦自也。

    放不下是生,放下是死;信不及是死,值得及是生。

    信不信,放下不放下,總屬生死。

    總屬生死,則總屬自也,非人能使之不信不放下,又信又放下也。

    于此着實參取,便自得之。

    然自得亦是自,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皆是自,可信也矣。

     來書“原無生死”四字,雖是諸佛現成語,然真實是第一等要緊語也。

    既說原無生死,則亦原無自信,亦原無不自信也;原無放下,亦原無不放下也。

    “原無”二字,甚不可不理會。

    既說原無,則非人能使之無可知矣,亦非今日方始無又可知矣。

    若待今日方始無,則亦不得謂之原無矣。

    若人能使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