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雜述
關燈
小
中
大
,辄歎以為好,豈非以其人乎,抑所歎在骊黃之外也?衆僧實不知故。
因和尚歸方丈,即指令改正。
和尚大叫曰:“叫汝不必改,如何又添改也?”金處士牙顫手搖,即答雲:“非某甲意,諸人教戒某也。
”林時亦在傍,代啟和尚曰:“比如菩薩鼻不對嘴,面不端正,亦可不改正乎?”和尚欣然笑曰:“爾等怎解此個道理,爾試定睛一看:當時未改動時,何等神氣,何等精采。
公有神則自活動,便是善像佛菩薩者矣,何必添補令好看也。
好看是形,世間庸俗人也。
活動是神,出世間菩薩乘也。
好看者,緻飾于外,務以悅人,今之假名道學是也。
活動者,真意實心,自能照物,非可以肉眼取也。
” 适居士楊定見攜寶石至,和尚呼侍者取水淨洗,因置一莖草于淨幾之上,取石吸草,以辨真不。
蓋必真,乃可以安佛菩薩面頂肉髻也。
乃石竟不吸草。
和尚乃覺曰:“寶石不吸腐草,磁石不引曲針,自古記之矣。
快取一莖新草來投之!”一投即吸。
和尚喜甚,曰:“石果真矣!此非我喜真也,佛是一團真者,故世有真人,然後知有真佛;有真佛,故自然愛此真人也。
唯真識真,唯真逼真,唯真念真,宜哉!然則不但佛愛此真石,我亦愛此真石也。
不但我愛此真石,即此一粒真石,亦惓惓欲人知其為真,而不欲人以腐草誣之以為不真也。
使此真石遇腐人投腐草,不知其性,則此石雖真,畢竟死于腐人之手決矣。
” 佛像菩薩坯胎已就,處土長跪合掌而言曰:“請和尚看安五髒!”和尚笑曰:“且住!我且問爾,爾曾留有後門不?若無門,即有腹髒,屎從何出?所以你們愚頑,未達古人立像之意。
古人立像,以衆生心散亂,欲使之睹佛皈依耳。
佛之心肝五髒,非佛罔知,豈是爾等做得出也!且夫世之塑神者,必安五髒,穿七孔,何也?為求其靈而應也,庶幾祈該福,祈免禍得免禍也。
此世人塑神事神之本意也。
若我與諸佛菩薩則不然。
若我以諸佛菩薩為心,則吾心靈,衆僧若以諸佛菩薩為心,則衆僧心靈。
借佛菩薩像以時時考驗自己心靈不靈而已。
靈則生,不靈則死。
是佛菩薩之腹髒常在吾也。
”處士又曰:“某日開光,須用活雞一隻刺血點目睛,和尚曰:“我這裡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魑魅僧巧立名色,诳人錢财也。
爾且去用心妝出,令一切人見之無不生渴仰心,頓舍深重恩愛苦海,立地欲求安樂解脫、大光明彼岸,即爾塑事畢矣,我願亦畢矣。
無多言!再無多言!”故至今未安五髒,未開光。
然雖未開光,而佛光重重照耀,衆僧見之,無不渴仰。
至五月五日,和尚閑步廊下,見莊嚴諸佛菩薩及韋馱尊者像,歎曰:“隻這一塊泥巴,塑佛成佛,塑菩薩成菩薩,塑尊者成尊者,欲威則威,欲慈則慈,種種變化成就俱可。
孰知人為萬物之靈,反不如一泥巴土塊乎!任爾千言萬語,千勸萬谕,非聾即啞,不聽之矣。
果然哉,人之不如一土木也!”懷林時侍和尚,請曰:“和尚以人為土,人聞之必怒;以土比人,人聞之必以為太過。
今乃反以人為不如土木,則其以和尚為胡說亂道,又當何如也?然其實,真不如也,非太過之論也。
記得和尚曾歎人之不如狗矣,謂狗終身不肯背主人也。
又讀孫堅《義馬傳》、曾歎人之不如馬矣,以馬猶知報恩,而人則反面無情,不可信也。
今又謂人更土木之不如,則凡有情之禽獸,無情之上木,皆在人上者,然則天亦何故而生人乎?”“噫!此非爾所知也。
人之下者,禽獸土木不若,固也;人之上者,且将鹹若禽獸,生長草木,又豈禽獸草木可得同乎?我為下下人說,不為上上人說。
”林複請曰:“上下亦何常之有?記得六祖大師有雲:“下下人有上上智’,有上智則雖下亦上,‘上上人有沒意智’,沒意智,則雖上亦下。
上下之位,固無定也。
”“噫!以此觀之,人決不可以不慎矣。
一不慎即至此極,頓使上下易位。
我與子從今日始,可不時時警惕乎!”沙彌懷林記。
●代深有告文〔時深有遊方在外〕 龍潭湖芝佛院奉佛弟子深有,謹以是年月日,禮拜梁皇經忏以祈赦過宥愆事。
念本院諸僧雖居山林曠野,而将就度日,不免懶散苟延,心雖不敢以遂非,性或偏護而祗悔。
夫出家修行者,必日乾而夕惕,庶檀越修供者,俱履給有功。
早夜恩惟,實成虛度。
縱此心凜凜,不敢有犯;而衆念紛紛,能無罔知。
公一毫放過,即罪同丘山;況萬端起滅,便禍在旦夕乎? 深有等為此率其徒若孫,敬告慈嚴,慈以憫衆生之愚,願棄小過而不錄;嚴以待後日之譴,姑準自改而停威。
則萬曆二十一年十月以前,已蒙湔刷;而從今二十一年十月以後,不敢有違矣。
●又告 切以誦經者,所以明心見性,禮忏者,所以革舊鼎新。
此僧家遵行久矣。
皆以歲之冬十月十五日始,以次年春正月十五日終。
自有芝佛院以來,龍潭僧到今,不知凡幾誦而凡幾忏矣,而心地竟不明,罪過竟不免,何哉?今卓吾和尚為塔屋于茲院之山,以為他年歸成之所,又欲安期動衆,禮忏誦經。
以為非痛加仟悔,則誦念為虛文;非專精念誦,則禮忏為徒說。
故此兩事僧所兼修,則此會期僧家常事也。
若以兩者目為希奇,則是常儀翻成曠典,如何可責以寡過省愆之道,望以明心見性之理乎?謂宜于每歲十月,通以為常。
否則每一期會,必先起念;先起念已,然後舉事;既舉事已,然後募化,既募化已,然後成就。
如此艱辛,謂之曠典,不亦宜乎!從今以後,不如先期募化有緣菩薩,随其多寡,以為資糧。
公得二時無饑,即可百日聚首。
于是有僧常覺,慨然任之。
不辭酷烈之暑,時遊有道之門;不憚跋涉之勤,日履上聖之室。
升合不問,随其願力,無不頓發菩提妙心;擔荷而來,因其齋糧,可使随獲菩提妙果。
誦經者明心,而施主以安坐自收善報;禮佛者仟罪,而施主以粒米遂廣福田。
不唯衆僧不緻虛度,雖衆施主亦免唐捐。
常覺之功,不既溥乎!但如此歲歲年年,則衆僧有福,施主有福,常覺亦有福。
恐以我為妄語,故告佛使明知之。
●禮誦藥師告文 餘兩年來,病苦甚多,通計人生大數,如我之年,已是死期。
既是死期,便與以死,乃為正理,如何不賜我死,反賜我病乎?夫所以賜之病苦者,謂其數未至死,尚欲留之在世,故假病以苦之,使之不得過于自在快活也。
若我則該死之人:壽至古稀,一可死也;無益于世,二可死也;凡人在世,或有未了業緣,如我則絕無可了,三可死也。
有此三可死,乃不即我死,而更苦我病,何也?聞東方有藥師琉璃光王佛發大弘願,救拔病苦衆生,使之疾病涅槃。
卓吾和尚于是普告大衆,趁此一百二十日期會,諷經拜忏道場,就此十月十五日起,先諷《藥師經》一部四十九卷,為我祈求免病。
想佛願弘深,決不虛妄也。
夫以佛願力而我不求,是我罪也。
求佛而佛不理,是不慈也;求佛而佛或未必知,是不聰也:非佛也。
吾知其決無是事也。
願大衆為我誠心念誦,每月以朔望日念此經,共九朔望,念經九部。
嗚呼!誦經至九部,不可謂不多矣;大衆之殷勤,不可謂不虔矣。
如是而不應焉,未之有也。
但可死,不可病。
苦口丁甯,至三再三,願佛聽之! ●移住上院邊廈告文 龍湖芝佛院佛殿之後,因山蓋屋,以為卓吾藏骨之室。
蓋是屋時,卓吾和尚往湖廣會城,居士楊定見及常住僧常中、常通等告神為之。
二和尚歸,又告神添蓋兩廂,及前廊邊兩廈。
草草成屋,可居矣,和尚但念力出衆人,成此大屋,宴然居之,不特心神不安,面貌且有厚顔也。
屋成,遂題扁懸其額曰:“阿彌陀佛殿”。
中塑西方接引佛一尊,高一丈二尺,以為院僧三時念佛、瞻像皈依之地。
南向廂房三間,塑起普陀懸崖,坐觀世音菩薩于崖石波濤之上,以顯急苦難大慈悲之力,使衆僧有所依怙,不生怖畏。
前廊五間,中間塑韋馱尊者金像一軀,連座高九尺,專賴其擁護僧衆,使精勤者獲利益,怠昏者用一杵,故扁其額曰“護法尊者之殿”,而觀音則直書“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字而已。
殿之東西,供養達摩、伽藍二像。
門樓北上,其神在上,南向則為執金剛神,專聽護法尊者主使。
有此種種慈悲威嚴佛菩薩真容,則和尚借佛背後半間丈室以藏骨,心亦安矣。
今尚未塑佛,未敢入居正室,且亦未敢謝土。
何也?土木之功未得止,則動土之事尚有勞也。
公欲擇日入居邊廈,不得不告。
●禮誦藥師經畢告文 和尚為幸免病喘,結經謝佛事。
念今日是正月十五之望日,九朔望至今日是為已足,九部經于今日是為已完。
誦經方至兩部,我喘病即減九分;再誦未及四部,我忍口便能齋素。
齋素既久,喘病愈痊;喘病既痊,齋素益喜。
此非佛力,我安能然?雖諷經衆僧虔恪無比,實藥王菩薩憐憫重深,和尚不勝禮謝禱告之至。
和尚再告:有小僧常通見藥師如來即愈我疾,亦便發心,随壇接諷,祈瘡口之速合。
乃肅躬而緻虔,以此月十六之朝,請大衆諷經一部。
嗚呼!佛乃三界之大父,豈以僧無可取而遂棄之;況我實諸佛之的嗣,又豈忍不以我故而不理也!念此僧雖非克肖,在僧中亦無大愆。
鐘磐齊臻,鼓缽動響。
經聲昭徹,佛力随施。
兩年未愈之瘡,藥王一旦加被,何幸如之。
為此代懇,不勝瞻依! ●代常通病僧告文 龍湖僧常通,為因病瘡苦惱,禮拜水忏,祈佛慈悲事。
重念常通自從出家,即依三寶。
叵耐兩年以來,痰瘤作祟,瘡疼久纏,醫藥徒施,歲月靡效。
鹹謂必有冤業,恐非肉眼能醫;倘求一時解除,須對法王忏悔。
第顧微未,何緣上達于彼蒼?縱出至誠,未必降臨于下地。
曆觀前劫,想不能如悟達師之戒律精勤,重重十世以為高僧;俯念微驅,又不如歌利王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而無嗔恨,舉足下足,罔非愆尤;日增月增,無可比喻。
因忍痛以追思,或明知而故犯。
此已往其奈之何,恐将來當堕無間,所賴衆弟兄等同心一意,頓興灸艾分痛之真情;因病生憐,遂起借花獻佛之妄念。
以是吉日,禮拜忏文。
仗諸佛為證明,一忏更不再忏;對大衆而發誓,此身即非舊身。
若已滅罪而更生,何異禽獸;倘再悔罪而複忏,甘受誅夷。
伏願大慈大悲,曲加湔刷;大雄大力,直為洗除,法水暗消,瘡口自合。
此蓋佛菩薩憫念敝之恩,與衆弟兄殷勤禮拜之緻也。
●安期告衆文 一常住中所有事務,皆是道場;所作不苟,盡屬修行。
唯愚人不信,不肖者苟且,須賴師長教督之耳。
今師不知教督,其徒又不畏慎,則所有事務令誰為之?必至于廢弛荒散而已。
尚賴一二徒子徒孫之賢者自相協力,故龍湖僧院得以維持到今。
然中間不無偷惰成性,必待呼喚而後作者;或恃頑不理,雖呼喚之而亦不為者。
未免有三等僧衆在内,則雖欲不荒散,終不可得矣。
夫此間僧衆約有四十餘人,各人又受徒子,徒子又收徒孫,日益月增,漸久遂成大叢林。
而皆相看不肯作務,則雖有一二賢者,其奈之何!況今正當一百二十日長期,大衆雲集,十方檀越,四海龍象,共來瞻禮者乎? 為此,将本院僧衆分為三等,開列于後,庶勤惰昭然,務化惰為勤,以成善事,報施主之德,助師長之化,結将來之果,鹹在于茲矣。
勤者,龍象也。
懶者,無志也。
若安坐而食十方之食,雖呼喚亦不作者,無恥也,皆賴賢師長委曲勸誘之。
故有師長則責師長,若師長亦無之奈何,則責韋馱尊者。
尊者輕則一杵,重則三杵畢矣,尊者勿謂我太嚴也。
唯佛至細至嚴,所以謂之大慈大悲。
故經曰《楞嚴》,又曰《華嚴》。
嚴者所以成悲也,爾韋馱又不可不知也。
勿太酸澀,佛法不是腐爛之物。
第一等勤行僧有八。
此八衆,餘所親見者,其常作務,不避寒暑勞苦極矣。
第二等躲懶僧衆三名,第三等奸頑僧衆一名。
此二等三等之衆,據我目見如此耳。
若懶而能勤,頑而能順,即為賢僧矣。
但常住徒有人食飯,無人作務,且人數雖多,皆非是作重務之人,則此十餘衆者,可不加勤哉!努力向前,毋受尊者之杵可也。
●告土地文 自庚寅動工以來,無日不動爾土,無歲不勞爾神。
唯爾有神,凡百有相,遂使群工竭力,衆僧盡心,以緻佛殿告成,塔屋亦就。
同令趺坐直上,則西方阿彌陀佛一軀也,金碧輝煌,宛有大人貴相矣。
瞻仰而來者能無頓興念佛念法之心乎?卓立在前,則護法韋馱尊者威容也,金甲耀光,已手降魔寶杵矣。
專修淨業者能無更堅不懈不退之志乎?又況觀音、勢至,鹹唱導于吾前,更有文殊、普賢,同啟迪于吾後。
懸崖千丈,友羅漢直抵上方;少室無餘,面達摩猶在東壁。
誰無緩急,大士即是救苦天尊;孰識平生,雲長尤是護法伽藍。
黑海有門,唯法無門,現普陀于眼底;上天有路,唯道無路,睹靈山在目中。
十界同虛,判念便分龍虎;六窗寂靜,一棒打殺猢狲。
從茲繼繼繩繩,鹹願師師濟濟。
務同一念,莫有二心。
則卓吾之廬,即是極樂淨土;龍湖上院,遍是華嚴道場矣。
此雖仗佛之賜,實亦爾相之能。
故特塑爾之神,使與司命并列。
虔恭緻齋,不酒不肉;殷勤設素,匪葷匪腥。
唯茶果是陳,隻蔬飯以供。
名香必爇,願與司命齊意;好花用獻,當聽韋馱指麾。
有惡則書,見過速錄。
細微畢舉,毋曰我供汝也而有阿私;小大同登,毋曰衆汝敬也而有偏黨。
幽明協贊,人神同欽。
則爾土有力,帝将加升,長守此湖,永相依附矣。
●告佛約束偈 龍湖芝佛上院,從新創立道場,上殿阿彌陀佛,下殿韋馱尊者。
特地接引衆生,不是等閑作伴。
觀音文殊普賢,悲智行願交參。
從今皈依得地,皆賴信女善男。
韋馱尊者何為?寶杵當頭立斷。
毫發分明可畏,尤勿容易等閑!為此與衆約束,不緊不嚴不慢。
四時不須起蚤,黎明報鐘方好。
清早金剛一卷,春夏秋冬一樣。
二鼓念佛一千,冬春二時為然。
休夏依時自恣,不是仿古模賢。
但記誦經念佛,緊閉門戶莫忽!恐若閑人雜沓,緻使誦念閑歇。
早晨報鐘甫畢,便入諸殿上香。
上香必須鳴磐,磐動知是行香。
失磐定是失香,面佛罰跪半晌。
大衆聞鐘齊起,急忙整頓衣裳。
嗽洗諸事各訖,沙彌如前撞鐘。
首衆即便領衆,以次合掌緻恭。
前後不得參差,先行拜禮韋馱。
然後觀音上殿,虔恭禮拜一遍。
上殿鋪設經卷,高聲跪誦金剛。
誦罷齋畢何為?依舊諷讀法華。
每歲三冬無事,日日華嚴一卷。
不許安期抄化,擾害菩薩善良。
但得二時粥飯,便當吃緊思量。
如果粥飲不繼,沿門持缽可也。
公知聽其自至,便知為僧便宜。
為僧不須富貴,富貴不須為僧。
為僧為己生死,人死于己何與?何必哀死吊喪,替人慶生喜旺。
無故遨遊街市,及自上門上戶。
不許赴請誦經,不許包攬經誦。
不許諷誦玉經。
但奪道人衣缽。
不許私習應付,侵占萬壽僧飯。
不許放債生利,不許買賤賣貴。
一切富貴心腸,盡付龍湖流水。
須知回頭無多,縱使忍饑不久。
不聞衣祿分定,非人智力能求。
何況一身一口,何必過計私憂!自謂是佛弟子,卻學市井下流。
自謂禅僧無比,獨坐高貴上頭。
猶然蠅營狗苟,無人替代爾羞。
我勸諸人莫錯,快急念佛修福。
公移此心念佛,便是清涼極樂。
●二十分識 有二十分見識,便能成就得十分才,蓋有此見識,則雖隻有五六分才料,便成十分矣。
有二十分見識,便能使發得十分膽,蓋識見既大,雖隻有四五分膽,亦成十分去矣。
是才與膽皆因識見而後充者也。
空有其才而無其膽,則有所怯而不敢;空有其膽而無其才,則不過冥行妄作之人耳。
蓋才膽實由識而濟,故天下唯識為難。
有其識,則雖四五分才與膽,皆可建立而成事也。
然天下又有因才而生膽者,有因膽而發才者,又未可以一概也。
然則識也、才也、膽也,非但學道為然,舉凡出世處世,治國治家,以至于平治天下,總不能舍此矣。
故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智即識,仁即才,勇即膽。
蜀之谯周,以識勝者也。
姜伯約以膽勝,而無識,故事不成而身死;費祎以才勝而識次之,故事亦未成而身死,此可以觀英傑作用之大略矣。
三者俱全,學道則有三教大聖人在,經世則有呂尚、管夷吾、張子房在。
空山岑寂,長夜無聲,偶論及此,亦一快也。
懷林在旁,起而問曰:“和尚于此三者何缺?”餘謂我有五分膽,三分才,二十分識,故處世僅僅得免于禍。
若在參禅學道之輩,我有二十分膽,十分才,五分識,不敢比于釋迦老子明矣。
若出詞為經,落筆驚人,我有二十分識,二十分才,二十分膽。
嗚呼!足矣,我安得不快乎!雖無可語者,而林能以是為問,亦是空谷足音也,安得而不快也! ●因記往事 向在黃安時,吳少虞大頭巾曾戲餘曰:“公可識林道乾否?”蓋道乾居閩、廣之間,故凡戲閩人者,必曰林道乾雲。
餘謂:爾此言是罵我耶,是贊我耶?若說是贊,則彼為巨盜,我為清官,我知爾這大頭巾決不會如此稱贊人矣。
若說是罵,則餘是何人,敢望道乾之萬一乎? 夫道乾橫行海上,三十餘年矣。
自浙江、南直隸以及廣東、福建數省近海之處,皆号稱财賦之産、人物隩區者,連年遭其荼毒,攻城陷邑,殺戮官吏,朗廷為之旰食。
除正刑、都總統諸文武大吏外,其發遣囚系,逮至道路而死者,又不知其幾也,而林道乾固橫行自若也。
今幸聖明在上,刑罰得中,倭夷遠遁,民人安枕,然林道乾猶然無恙如故矣。
稱王稱霸,衆願歸之,不肯背離。
其才識過人,膽氣壓乎群類,不言可知也。
設使以林道乾當郡守二千石之任,則雖海上再出一林道乾,亦決不敢肆。
設以李卓老權替海上之林道乾,吾知此為郡守林道乾者,可不數日而即擒殺李卓老,不用損一兵費一矢為也。
又使卓老為郡守時,正當林道乾橫行無當之日,國家能保卓老決能以計誅擒林道乾,以掃清海上數十年之通寇乎?此皆事之可見者,何可不自量也? 嗟乎!平居無事,隻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于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大賢人矣。
其稍學奸詐者,又攙入良知講席,以陰博高官,一旦有警,則面面相觑,絕無人色,甚至互相推委,以為能明哲。
蓋因國家專用此等輩,故臨時無人可用。
又棄置此等輩有才有膽有識之者而不錄,又從而彌縫禁锢之,以為必亂天下,則雖欲不作賊,其勢自不可爾。
設國家能用之為郡守令尹,又何止足當勝兵三十萬人已耶!又設用之為虎臣武将,則阃外之事可得專之,朝廷自然無四顧之憂矣。
唯舉世颠倒,故使豪傑抱不平之恨,英雄懷罔措之戚,直驅之使為盜也。
餘方以為痛恨,而大頭巾乃以為戲;餘方以為慚愧,而大頭巾乃以為譏:天下何時太平乎?故因論及才識膽,遂複記憶前十餘年之語。
籲!必如林道乾,乃可謂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膽者也。
某曰:“如此則林道乾無識乎?無識安能運才膽而決勝也?”夫古之有見識者,世不我知,時不我容,故或隐身于陶釣,或混迹于屠沽,不則深山曠野,絕人逃世而已,安肯以身試不測之淵也?縱多能足以集事,然驚怕亦不少矣。
吾調當此時,正好學出世法,直與諸佛諸祖同遊戲也。
雖然,彼亦直以是為戲焉耳。
以彼識見,視世間一切太頭巾人,舉無足以當于懷者,蓋逆料其必不能如我何也,則謂之日二十分識亦可也。
●四海 丘文莊謂自南越入中國始确南海,而西海竟不知所在。
餘謂《禹貢》言“聲教訖于四海”者,亦隻是據見在經曆統理之地而紀其四至耳。
所雲四海,即四方也。
故又曰“四方風動”,則可見矣,豈真有東西南北之海,如今南越之海的然可睹者哉! 今據見在四方論之:四川,天下之正西也,雲南則天下之西南,陝西則天下之西北。
一正西,一西北,一西南,皆不見有海也。
由陝西而山西,據大勢則山西似直正北之域矣,而正北亦無海也,唯今薊、遼鄰山東,始有海。
從此則山東為東方之海,山東抵淮、揚、蘇、松以至錢塘、甯、紹等處,始為正東之海。
東瓯至福建,則古閩越地也,稍可稱東南海矣。
廣東即南越地,今其治為南海郡,盡以為正南之海矣,不知閩、廣壤接,亦僅可謂之東南海耳。
由此觀之,正西無海也,正北無海也,正南無海也,西北、西南以至東北皆無海,則僅僅正東與東南角一帶有海耳,又豈但不知西海所在耶! 且今天下之水皆從西出,西水莫大于江、漢。
江有四:有從岷來者,有從沱來者,有從黑、白二水來者。
漢有二:有從嶓冢來者,有從西和徼外來者。
此皆川中之水,今之所指以謂正西是也。
水又莫大于黃河,黃河經過昆侖。
昆侖乃西蕃地,是亦西也。
雖雲南之地,今皆指以為西南,然雲南之水盡流從川中出,則其地高于川中可知矣。
高者水
因和尚歸方丈,即指令改正。
和尚大叫曰:“叫汝不必改,如何又添改也?”金處士牙顫手搖,即答雲:“非某甲意,諸人教戒某也。
”林時亦在傍,代啟和尚曰:“比如菩薩鼻不對嘴,面不端正,亦可不改正乎?”和尚欣然笑曰:“爾等怎解此個道理,爾試定睛一看:當時未改動時,何等神氣,何等精采。
公有神則自活動,便是善像佛菩薩者矣,何必添補令好看也。
好看是形,世間庸俗人也。
活動是神,出世間菩薩乘也。
好看者,緻飾于外,務以悅人,今之假名道學是也。
活動者,真意實心,自能照物,非可以肉眼取也。
” 适居士楊定見攜寶石至,和尚呼侍者取水淨洗,因置一莖草于淨幾之上,取石吸草,以辨真不。
蓋必真,乃可以安佛菩薩面頂肉髻也。
乃石竟不吸草。
和尚乃覺曰:“寶石不吸腐草,磁石不引曲針,自古記之矣。
快取一莖新草來投之!”一投即吸。
和尚喜甚,曰:“石果真矣!此非我喜真也,佛是一團真者,故世有真人,然後知有真佛;有真佛,故自然愛此真人也。
唯真識真,唯真逼真,唯真念真,宜哉!然則不但佛愛此真石,我亦愛此真石也。
不但我愛此真石,即此一粒真石,亦惓惓欲人知其為真,而不欲人以腐草誣之以為不真也。
使此真石遇腐人投腐草,不知其性,則此石雖真,畢竟死于腐人之手決矣。
” 佛像菩薩坯胎已就,處土長跪合掌而言曰:“請和尚看安五髒!”和尚笑曰:“且住!我且問爾,爾曾留有後門不?若無門,即有腹髒,屎從何出?所以你們愚頑,未達古人立像之意。
古人立像,以衆生心散亂,欲使之睹佛皈依耳。
佛之心肝五髒,非佛罔知,豈是爾等做得出也!且夫世之塑神者,必安五髒,穿七孔,何也?為求其靈而應也,庶幾祈該福,祈免禍得免禍也。
此世人塑神事神之本意也。
若我與諸佛菩薩則不然。
若我以諸佛菩薩為心,則吾心靈,衆僧若以諸佛菩薩為心,則衆僧心靈。
借佛菩薩像以時時考驗自己心靈不靈而已。
靈則生,不靈則死。
是佛菩薩之腹髒常在吾也。
”處士又曰:“某日開光,須用活雞一隻刺血點目睛,和尚曰:“我這裡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魑魅僧巧立名色,诳人錢财也。
爾且去用心妝出,令一切人見之無不生渴仰心,頓舍深重恩愛苦海,立地欲求安樂解脫、大光明彼岸,即爾塑事畢矣,我願亦畢矣。
無多言!再無多言!”故至今未安五髒,未開光。
然雖未開光,而佛光重重照耀,衆僧見之,無不渴仰。
至五月五日,和尚閑步廊下,見莊嚴諸佛菩薩及韋馱尊者像,歎曰:“隻這一塊泥巴,塑佛成佛,塑菩薩成菩薩,塑尊者成尊者,欲威則威,欲慈則慈,種種變化成就俱可。
孰知人為萬物之靈,反不如一泥巴土塊乎!任爾千言萬語,千勸萬谕,非聾即啞,不聽之矣。
果然哉,人之不如一土木也!”懷林時侍和尚,請曰:“和尚以人為土,人聞之必怒;以土比人,人聞之必以為太過。
今乃反以人為不如土木,則其以和尚為胡說亂道,又當何如也?然其實,真不如也,非太過之論也。
記得和尚曾歎人之不如狗矣,謂狗終身不肯背主人也。
又讀孫堅《義馬傳》、曾歎人之不如馬矣,以馬猶知報恩,而人則反面無情,不可信也。
今又謂人更土木之不如,則凡有情之禽獸,無情之上木,皆在人上者,然則天亦何故而生人乎?”“噫!此非爾所知也。
人之下者,禽獸土木不若,固也;人之上者,且将鹹若禽獸,生長草木,又豈禽獸草木可得同乎?我為下下人說,不為上上人說。
”林複請曰:“上下亦何常之有?記得六祖大師有雲:“下下人有上上智’,有上智則雖下亦上,‘上上人有沒意智’,沒意智,則雖上亦下。
上下之位,固無定也。
”“噫!以此觀之,人決不可以不慎矣。
一不慎即至此極,頓使上下易位。
我與子從今日始,可不時時警惕乎!”沙彌懷林記。
●代深有告文〔時深有遊方在外〕 龍潭湖芝佛院奉佛弟子深有,謹以是年月日,禮拜梁皇經忏以祈赦過宥愆事。
念本院諸僧雖居山林曠野,而将就度日,不免懶散苟延,心雖不敢以遂非,性或偏護而祗悔。
夫出家修行者,必日乾而夕惕,庶檀越修供者,俱履給有功。
早夜恩惟,實成虛度。
縱此心凜凜,不敢有犯;而衆念紛紛,能無罔知。
公一毫放過,即罪同丘山;況萬端起滅,便禍在旦夕乎? 深有等為此率其徒若孫,敬告慈嚴,慈以憫衆生之愚,願棄小過而不錄;嚴以待後日之譴,姑準自改而停威。
則萬曆二十一年十月以前,已蒙湔刷;而從今二十一年十月以後,不敢有違矣。
●又告 切以誦經者,所以明心見性,禮忏者,所以革舊鼎新。
此僧家遵行久矣。
皆以歲之冬十月十五日始,以次年春正月十五日終。
自有芝佛院以來,龍潭僧到今,不知凡幾誦而凡幾忏矣,而心地竟不明,罪過竟不免,何哉?今卓吾和尚為塔屋于茲院之山,以為他年歸成之所,又欲安期動衆,禮忏誦經。
以為非痛加仟悔,則誦念為虛文;非專精念誦,則禮忏為徒說。
故此兩事僧所兼修,則此會期僧家常事也。
若以兩者目為希奇,則是常儀翻成曠典,如何可責以寡過省愆之道,望以明心見性之理乎?謂宜于每歲十月,通以為常。
否則每一期會,必先起念;先起念已,然後舉事;既舉事已,然後募化,既募化已,然後成就。
如此艱辛,謂之曠典,不亦宜乎!從今以後,不如先期募化有緣菩薩,随其多寡,以為資糧。
公得二時無饑,即可百日聚首。
于是有僧常覺,慨然任之。
不辭酷烈之暑,時遊有道之門;不憚跋涉之勤,日履上聖之室。
升合不問,随其願力,無不頓發菩提妙心;擔荷而來,因其齋糧,可使随獲菩提妙果。
誦經者明心,而施主以安坐自收善報;禮佛者仟罪,而施主以粒米遂廣福田。
不唯衆僧不緻虛度,雖衆施主亦免唐捐。
常覺之功,不既溥乎!但如此歲歲年年,則衆僧有福,施主有福,常覺亦有福。
恐以我為妄語,故告佛使明知之。
●禮誦藥師告文 餘兩年來,病苦甚多,通計人生大數,如我之年,已是死期。
既是死期,便與以死,乃為正理,如何不賜我死,反賜我病乎?夫所以賜之病苦者,謂其數未至死,尚欲留之在世,故假病以苦之,使之不得過于自在快活也。
若我則該死之人:壽至古稀,一可死也;無益于世,二可死也;凡人在世,或有未了業緣,如我則絕無可了,三可死也。
有此三可死,乃不即我死,而更苦我病,何也?聞東方有藥師琉璃光王佛發大弘願,救拔病苦衆生,使之疾病涅槃。
卓吾和尚于是普告大衆,趁此一百二十日期會,諷經拜忏道場,就此十月十五日起,先諷《藥師經》一部四十九卷,為我祈求免病。
想佛願弘深,決不虛妄也。
夫以佛願力而我不求,是我罪也。
求佛而佛不理,是不慈也;求佛而佛或未必知,是不聰也:非佛也。
吾知其決無是事也。
願大衆為我誠心念誦,每月以朔望日念此經,共九朔望,念經九部。
嗚呼!誦經至九部,不可謂不多矣;大衆之殷勤,不可謂不虔矣。
如是而不應焉,未之有也。
但可死,不可病。
苦口丁甯,至三再三,願佛聽之! ●移住上院邊廈告文 龍湖芝佛院佛殿之後,因山蓋屋,以為卓吾藏骨之室。
蓋是屋時,卓吾和尚往湖廣會城,居士楊定見及常住僧常中、常通等告神為之。
二和尚歸,又告神添蓋兩廂,及前廊邊兩廈。
草草成屋,可居矣,和尚但念力出衆人,成此大屋,宴然居之,不特心神不安,面貌且有厚顔也。
屋成,遂題扁懸其額曰:“阿彌陀佛殿”。
中塑西方接引佛一尊,高一丈二尺,以為院僧三時念佛、瞻像皈依之地。
南向廂房三間,塑起普陀懸崖,坐觀世音菩薩于崖石波濤之上,以顯急苦難大慈悲之力,使衆僧有所依怙,不生怖畏。
前廊五間,中間塑韋馱尊者金像一軀,連座高九尺,專賴其擁護僧衆,使精勤者獲利益,怠昏者用一杵,故扁其額曰“護法尊者之殿”,而觀音則直書“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字而已。
殿之東西,供養達摩、伽藍二像。
門樓北上,其神在上,南向則為執金剛神,專聽護法尊者主使。
有此種種慈悲威嚴佛菩薩真容,則和尚借佛背後半間丈室以藏骨,心亦安矣。
今尚未塑佛,未敢入居正室,且亦未敢謝土。
何也?土木之功未得止,則動土之事尚有勞也。
公欲擇日入居邊廈,不得不告。
●禮誦藥師經畢告文 和尚為幸免病喘,結經謝佛事。
念今日是正月十五之望日,九朔望至今日是為已足,九部經于今日是為已完。
誦經方至兩部,我喘病即減九分;再誦未及四部,我忍口便能齋素。
齋素既久,喘病愈痊;喘病既痊,齋素益喜。
此非佛力,我安能然?雖諷經衆僧虔恪無比,實藥王菩薩憐憫重深,和尚不勝禮謝禱告之至。
和尚再告:有小僧常通見藥師如來即愈我疾,亦便發心,随壇接諷,祈瘡口之速合。
乃肅躬而緻虔,以此月十六之朝,請大衆諷經一部。
嗚呼!佛乃三界之大父,豈以僧無可取而遂棄之;況我實諸佛之的嗣,又豈忍不以我故而不理也!念此僧雖非克肖,在僧中亦無大愆。
鐘磐齊臻,鼓缽動響。
經聲昭徹,佛力随施。
兩年未愈之瘡,藥王一旦加被,何幸如之。
為此代懇,不勝瞻依! ●代常通病僧告文 龍湖僧常通,為因病瘡苦惱,禮拜水忏,祈佛慈悲事。
重念常通自從出家,即依三寶。
叵耐兩年以來,痰瘤作祟,瘡疼久纏,醫藥徒施,歲月靡效。
鹹謂必有冤業,恐非肉眼能醫;倘求一時解除,須對法王忏悔。
第顧微未,何緣上達于彼蒼?縱出至誠,未必降臨于下地。
曆觀前劫,想不能如悟達師之戒律精勤,重重十世以為高僧;俯念微驅,又不如歌利王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而無嗔恨,舉足下足,罔非愆尤;日增月增,無可比喻。
因忍痛以追思,或明知而故犯。
此已往其奈之何,恐将來當堕無間,所賴衆弟兄等同心一意,頓興灸艾分痛之真情;因病生憐,遂起借花獻佛之妄念。
以是吉日,禮拜忏文。
仗諸佛為證明,一忏更不再忏;對大衆而發誓,此身即非舊身。
若已滅罪而更生,何異禽獸;倘再悔罪而複忏,甘受誅夷。
伏願大慈大悲,曲加湔刷;大雄大力,直為洗除,法水暗消,瘡口自合。
此蓋佛菩薩憫念敝之恩,與衆弟兄殷勤禮拜之緻也。
●安期告衆文 一常住中所有事務,皆是道場;所作不苟,盡屬修行。
唯愚人不信,不肖者苟且,須賴師長教督之耳。
今師不知教督,其徒又不畏慎,則所有事務令誰為之?必至于廢弛荒散而已。
尚賴一二徒子徒孫之賢者自相協力,故龍湖僧院得以維持到今。
然中間不無偷惰成性,必待呼喚而後作者;或恃頑不理,雖呼喚之而亦不為者。
未免有三等僧衆在内,則雖欲不荒散,終不可得矣。
夫此間僧衆約有四十餘人,各人又受徒子,徒子又收徒孫,日益月增,漸久遂成大叢林。
而皆相看不肯作務,則雖有一二賢者,其奈之何!況今正當一百二十日長期,大衆雲集,十方檀越,四海龍象,共來瞻禮者乎? 為此,将本院僧衆分為三等,開列于後,庶勤惰昭然,務化惰為勤,以成善事,報施主之德,助師長之化,結将來之果,鹹在于茲矣。
勤者,龍象也。
懶者,無志也。
若安坐而食十方之食,雖呼喚亦不作者,無恥也,皆賴賢師長委曲勸誘之。
故有師長則責師長,若師長亦無之奈何,則責韋馱尊者。
尊者輕則一杵,重則三杵畢矣,尊者勿謂我太嚴也。
唯佛至細至嚴,所以謂之大慈大悲。
故經曰《楞嚴》,又曰《華嚴》。
嚴者所以成悲也,爾韋馱又不可不知也。
勿太酸澀,佛法不是腐爛之物。
第一等勤行僧有八。
此八衆,餘所親見者,其常作務,不避寒暑勞苦極矣。
第二等躲懶僧衆三名,第三等奸頑僧衆一名。
此二等三等之衆,據我目見如此耳。
若懶而能勤,頑而能順,即為賢僧矣。
但常住徒有人食飯,無人作務,且人數雖多,皆非是作重務之人,則此十餘衆者,可不加勤哉!努力向前,毋受尊者之杵可也。
●告土地文 自庚寅動工以來,無日不動爾土,無歲不勞爾神。
唯爾有神,凡百有相,遂使群工竭力,衆僧盡心,以緻佛殿告成,塔屋亦就。
同令趺坐直上,則西方阿彌陀佛一軀也,金碧輝煌,宛有大人貴相矣。
瞻仰而來者能無頓興念佛念法之心乎?卓立在前,則護法韋馱尊者威容也,金甲耀光,已手降魔寶杵矣。
專修淨業者能無更堅不懈不退之志乎?又況觀音、勢至,鹹唱導于吾前,更有文殊、普賢,同啟迪于吾後。
懸崖千丈,友羅漢直抵上方;少室無餘,面達摩猶在東壁。
誰無緩急,大士即是救苦天尊;孰識平生,雲長尤是護法伽藍。
黑海有門,唯法無門,現普陀于眼底;上天有路,唯道無路,睹靈山在目中。
十界同虛,判念便分龍虎;六窗寂靜,一棒打殺猢狲。
從茲繼繼繩繩,鹹願師師濟濟。
務同一念,莫有二心。
則卓吾之廬,即是極樂淨土;龍湖上院,遍是華嚴道場矣。
此雖仗佛之賜,實亦爾相之能。
故特塑爾之神,使與司命并列。
虔恭緻齋,不酒不肉;殷勤設素,匪葷匪腥。
唯茶果是陳,隻蔬飯以供。
名香必爇,願與司命齊意;好花用獻,當聽韋馱指麾。
有惡則書,見過速錄。
細微畢舉,毋曰我供汝也而有阿私;小大同登,毋曰衆汝敬也而有偏黨。
幽明協贊,人神同欽。
則爾土有力,帝将加升,長守此湖,永相依附矣。
●告佛約束偈 龍湖芝佛上院,從新創立道場,上殿阿彌陀佛,下殿韋馱尊者。
特地接引衆生,不是等閑作伴。
觀音文殊普賢,悲智行願交參。
從今皈依得地,皆賴信女善男。
韋馱尊者何為?寶杵當頭立斷。
毫發分明可畏,尤勿容易等閑!為此與衆約束,不緊不嚴不慢。
四時不須起蚤,黎明報鐘方好。
清早金剛一卷,春夏秋冬一樣。
二鼓念佛一千,冬春二時為然。
休夏依時自恣,不是仿古模賢。
但記誦經念佛,緊閉門戶莫忽!恐若閑人雜沓,緻使誦念閑歇。
早晨報鐘甫畢,便入諸殿上香。
上香必須鳴磐,磐動知是行香。
失磐定是失香,面佛罰跪半晌。
大衆聞鐘齊起,急忙整頓衣裳。
嗽洗諸事各訖,沙彌如前撞鐘。
首衆即便領衆,以次合掌緻恭。
前後不得參差,先行拜禮韋馱。
然後觀音上殿,虔恭禮拜一遍。
上殿鋪設經卷,高聲跪誦金剛。
誦罷齋畢何為?依舊諷讀法華。
每歲三冬無事,日日華嚴一卷。
不許安期抄化,擾害菩薩善良。
但得二時粥飯,便當吃緊思量。
如果粥飲不繼,沿門持缽可也。
公知聽其自至,便知為僧便宜。
為僧不須富貴,富貴不須為僧。
為僧為己生死,人死于己何與?何必哀死吊喪,替人慶生喜旺。
無故遨遊街市,及自上門上戶。
不許赴請誦經,不許包攬經誦。
不許諷誦玉經。
但奪道人衣缽。
不許私習應付,侵占萬壽僧飯。
不許放債生利,不許買賤賣貴。
一切富貴心腸,盡付龍湖流水。
須知回頭無多,縱使忍饑不久。
不聞衣祿分定,非人智力能求。
何況一身一口,何必過計私憂!自謂是佛弟子,卻學市井下流。
自謂禅僧無比,獨坐高貴上頭。
猶然蠅營狗苟,無人替代爾羞。
我勸諸人莫錯,快急念佛修福。
公移此心念佛,便是清涼極樂。
●二十分識 有二十分見識,便能成就得十分才,蓋有此見識,則雖隻有五六分才料,便成十分矣。
有二十分見識,便能使發得十分膽,蓋識見既大,雖隻有四五分膽,亦成十分去矣。
是才與膽皆因識見而後充者也。
空有其才而無其膽,則有所怯而不敢;空有其膽而無其才,則不過冥行妄作之人耳。
蓋才膽實由識而濟,故天下唯識為難。
有其識,則雖四五分才與膽,皆可建立而成事也。
然天下又有因才而生膽者,有因膽而發才者,又未可以一概也。
然則識也、才也、膽也,非但學道為然,舉凡出世處世,治國治家,以至于平治天下,總不能舍此矣。
故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智即識,仁即才,勇即膽。
蜀之谯周,以識勝者也。
姜伯約以膽勝,而無識,故事不成而身死;費祎以才勝而識次之,故事亦未成而身死,此可以觀英傑作用之大略矣。
三者俱全,學道則有三教大聖人在,經世則有呂尚、管夷吾、張子房在。
空山岑寂,長夜無聲,偶論及此,亦一快也。
懷林在旁,起而問曰:“和尚于此三者何缺?”餘謂我有五分膽,三分才,二十分識,故處世僅僅得免于禍。
若在參禅學道之輩,我有二十分膽,十分才,五分識,不敢比于釋迦老子明矣。
若出詞為經,落筆驚人,我有二十分識,二十分才,二十分膽。
嗚呼!足矣,我安得不快乎!雖無可語者,而林能以是為問,亦是空谷足音也,安得而不快也! ●因記往事 向在黃安時,吳少虞大頭巾曾戲餘曰:“公可識林道乾否?”蓋道乾居閩、廣之間,故凡戲閩人者,必曰林道乾雲。
餘謂:爾此言是罵我耶,是贊我耶?若說是贊,則彼為巨盜,我為清官,我知爾這大頭巾決不會如此稱贊人矣。
若說是罵,則餘是何人,敢望道乾之萬一乎? 夫道乾橫行海上,三十餘年矣。
自浙江、南直隸以及廣東、福建數省近海之處,皆号稱财賦之産、人物隩區者,連年遭其荼毒,攻城陷邑,殺戮官吏,朗廷為之旰食。
除正刑、都總統諸文武大吏外,其發遣囚系,逮至道路而死者,又不知其幾也,而林道乾固橫行自若也。
今幸聖明在上,刑罰得中,倭夷遠遁,民人安枕,然林道乾猶然無恙如故矣。
稱王稱霸,衆願歸之,不肯背離。
其才識過人,膽氣壓乎群類,不言可知也。
設使以林道乾當郡守二千石之任,則雖海上再出一林道乾,亦決不敢肆。
設以李卓老權替海上之林道乾,吾知此為郡守林道乾者,可不數日而即擒殺李卓老,不用損一兵費一矢為也。
又使卓老為郡守時,正當林道乾橫行無當之日,國家能保卓老決能以計誅擒林道乾,以掃清海上數十年之通寇乎?此皆事之可見者,何可不自量也? 嗟乎!平居無事,隻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于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大賢人矣。
其稍學奸詐者,又攙入良知講席,以陰博高官,一旦有警,則面面相觑,絕無人色,甚至互相推委,以為能明哲。
蓋因國家專用此等輩,故臨時無人可用。
又棄置此等輩有才有膽有識之者而不錄,又從而彌縫禁锢之,以為必亂天下,則雖欲不作賊,其勢自不可爾。
設國家能用之為郡守令尹,又何止足當勝兵三十萬人已耶!又設用之為虎臣武将,則阃外之事可得專之,朝廷自然無四顧之憂矣。
唯舉世颠倒,故使豪傑抱不平之恨,英雄懷罔措之戚,直驅之使為盜也。
餘方以為痛恨,而大頭巾乃以為戲;餘方以為慚愧,而大頭巾乃以為譏:天下何時太平乎?故因論及才識膽,遂複記憶前十餘年之語。
籲!必如林道乾,乃可謂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膽者也。
某曰:“如此則林道乾無識乎?無識安能運才膽而決勝也?”夫古之有見識者,世不我知,時不我容,故或隐身于陶釣,或混迹于屠沽,不則深山曠野,絕人逃世而已,安肯以身試不測之淵也?縱多能足以集事,然驚怕亦不少矣。
吾調當此時,正好學出世法,直與諸佛諸祖同遊戲也。
雖然,彼亦直以是為戲焉耳。
以彼識見,視世間一切太頭巾人,舉無足以當于懷者,蓋逆料其必不能如我何也,則謂之日二十分識亦可也。
●四海 丘文莊謂自南越入中國始确南海,而西海竟不知所在。
餘謂《禹貢》言“聲教訖于四海”者,亦隻是據見在經曆統理之地而紀其四至耳。
所雲四海,即四方也。
故又曰“四方風動”,則可見矣,豈真有東西南北之海,如今南越之海的然可睹者哉! 今據見在四方論之:四川,天下之正西也,雲南則天下之西南,陝西則天下之西北。
一正西,一西北,一西南,皆不見有海也。
由陝西而山西,據大勢則山西似直正北之域矣,而正北亦無海也,唯今薊、遼鄰山東,始有海。
從此則山東為東方之海,山東抵淮、揚、蘇、松以至錢塘、甯、紹等處,始為正東之海。
東瓯至福建,則古閩越地也,稍可稱東南海矣。
廣東即南越地,今其治為南海郡,盡以為正南之海矣,不知閩、廣壤接,亦僅可謂之東南海耳。
由此觀之,正西無海也,正北無海也,正南無海也,西北、西南以至東北皆無海,則僅僅正東與東南角一帶有海耳,又豈但不知西海所在耶! 且今天下之水皆從西出,西水莫大于江、漢。
江有四:有從岷來者,有從沱來者,有從黑、白二水來者。
漢有二:有從嶓冢來者,有從西和徼外來者。
此皆川中之水,今之所指以謂正西是也。
水又莫大于黃河,黃河經過昆侖。
昆侖乃西蕃地,是亦西也。
雖雲南之地,今皆指以為西南,然雲南之水盡流從川中出,則其地高于川中可知矣。
高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