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雜述
關燈
小
中
大
〔凡三十八篇,附周思敬文兩篇〕
●解經題
《大佛頂》者,至大而無外,故曰大;至高而莫能上,故曰頂。
至大至高,唯佛為然,故曰《大佛頂》也。
夫自古自今,誰不從是《大佛頂》如如而來乎?但鮮有知其因者耳。
能知其因,如是至大,如是至高,則佛頂在我矣。
然何以謂之至大?以無大之可見,故曰至大也。
何以謂之至高,以無高之可象,故曰至高也。
不可見,不可象,非密而何?人唯不知其因甚密,故不能以密修,不能以密證,而欲其決了難矣。
豈知此經為了義之密經,此修為證明之密修,此佛為至大至高,不可見,不可象,密密之佛乎?此密密也,諸菩薩萬行悉從此中流出,無不可見,無不可象,非頑空無用之比也。
是以謂之《首楞嚴》。
《首楞嚴》者,唐言究竟堅固也。
究竟堅固不壞,則無死無生,無了不了之人矣。
●書決疑論前 經可解,不可解。
解則通于意表,解則落于言诠。
解則不執一定,不執一定即是無定,無定則如走盤之珠,何所不可。
解則執定一說,執定一說即是死語,死語則如印印泥,欲以何用也? 此書千言萬語,隻解得《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經耳。
經中又不曰“是故空中無色”乎?是故無色者衆色之母,衆色者無色之色,謂衆色即是無色則可,謂衆色之外别無無色豈可哉!由此觀之,真空者衆苦之母,衆苦者真空之苦,謂真空能生衆苦則可,謂真空不能除滅衆苦又豈可哉!蓋既能生衆苦,則必定能除滅衆苦無疑也。
衆苦熾然生,而真空未嘗生,衆苦卒然滅,而真空未嘗滅。
是以謂之極樂法界,證人此者,謂之自在菩薩耳。
今以厭苦求樂者謂之三乘,則《心經》所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雲“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者,皆诳語矣。
十法界以佛界與九界并稱,豈可即以裟婆世界為佛界,離此裟婆世界遂無佛界耶?故謂裟婆世界即佛世界可也,謂佛世界不即此裟婆世界亦可也。
蓋厭苦,誰肯發心求樂?非喜于得樂,又誰肯發心以求極樂乎?極樂則自無樂,無樂則自無苦,無挂礙,無恐怖,無颠倒夢想。
蓋有苦,有挂礙,有恐怖,有颠倒,而見以為無也。
蓋有智有得,而見以為無得也。
蓋有因有緣,有苦有集,有滅有道,而強以為無苦、集、滅、道也。
蓋有空有色,有眼耳鼻舌身意,而強以為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也。
故曰:“但有言說,皆無實義。
” 夫經,言教也。
聖人不得已而有言,故随言随掃,亦恐人執之耳。
苟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願力慈悲尤相之大者,生死之甚者,而可藉之以為安,執之以為成佛之根本乎?凡有佛,即便有願,即便有慈悲。
今但恐其不見佛耳,不患其無佛願,無慈悲心也。
有佛而無慈悲大願者,我未之見也。
故有佛,即便有菩薩。
佛是體,菩薩是用,佛是主人翁,菩薩是管家人;佛是聖天子,菩薩是百執事。
誰能離得?若未見佛而徒興假慈悲,殆矣! ●解經文 晦昧者,不明也。
不明即無明。
世間有一種不明自己心地者,以為吾之真心如太虛空,無相可得,祗緣色想交雜,昏擾不甯,是以不空耳。
必盡空諸所有,然後完吾無相之初,是為空也。
夫使空而可為,又安得謂之真空哉!縱然為得空來,亦即是掘地出土之空,如今人所共見太虛空耳,與真空總無交涉也。
夫其初也,本以晦昧不明之故而為空;其既也,反以為空之故,益晦暗以不明。
所謂晦暗,即是晦昧,非有二也。
然是真空也,遇明白曉了之人,真空即在此明白之中,而真空未始明白也。
苟遇晦暗不明之者,真空亦即在此晦暗之中,而真空未始晦暗也。
故曰“空晦暗中。
”唯是否心真空,特地結起一朵晦暗不明之色,本欲為空,而反為色,是以空未及為而色已暗結矣。
故曰“結暗為色。
”于是即以吾晦暗不明之妄色,雜吾特地為空之妄想,而身相宛然遂具,蓋吾此身原從色想交雜而後有也。
既以妄色妄想相交雜而為身,于是攀緣搖動之妄心日夕屯聚于身内,望塵奔逸之妄相日夕奔趣于身外,如沖波逐浪,無有停止,其為昏擾擾相,殆不容以言語形狀之矣。
是謂心相,非真心也,而以相為心可欤!是自迷也。
既迷為心,則必決定以為心在色身之内,必須空卻諸擾擾相,而為空之念複起矣。
複從為空結色雜想以成吾身,展轉受生,無有終極,皆成于為空之一念,始于晦昧之無明故耳。
夫既迷為心,是一迷也。
複迷謬以為吾之本心即在色身之内,必須空卻此等心相乃可。
嗟嗟!心相其可空乎!是迷而又迷者也。
故曰“迷中倍人。
”豈知吾之色身洎外而山河,遍而大地,并所見之太虛空等,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點物相耳。
是皆心相自然,誰能空之耶?心相既總是真心中所現物,真心豈果在色身之内耶?夫諸相總是吾真心中一點物,即浮漚總是大海中一點泡也。
使大海可以空卻一點泡,則真心亦可以空卻一點相矣,何自迷乎? 比類以觀,則晦昧為空之迷惑,可破也已。
且真心既已包卻色身,洎一切山河虛空大地諸有為相矣,則以相為心,以心為在色身之内,其迷惑又可破也。
●念佛答問 小大相形,是續鹜短鶴之論也。
天地與我同根,誰是勝我者;萬物與我為一體,又誰是不如我者。
我謂念佛即是第一佛,更不容于念佛之外複覓第一義谛也。
如謂念佛乃釋迦權宜接引之法,則所謂最上一乘者,亦均之為權宜接引之言耳。
古人謂佛有悟門,曾奈落在第二義,正仰山小釋迦吐心吐膽之語。
後來中峰和尚謂學道真有悟門,教人百計搜尋,是誤人也。
故知此事在人真實怕死與不耳。
發念苟真,則悟與不悟皆為戲論,念佛參禅總歸大海,無容着唇吻處也。
●征途與共後語 弱侯之言,蓋為未得謂得者發耳。
若方子及猶為勇往之時,豈宜以此言進之哉?然吾聞學者未得謂得真不少也,則即進之以此言亦宜。
夫世間功名富貴,最易埋沒人。
餘老矣,死在旦夕,猶不免近名之累,況當熱鬧之場,擦粉塗額以悅于人,而肯究心生死,視人世繁華極樂以為極苦,不容加乎其身,餘又安所求于世也?蓋生死念頭尚未萌動,故世間參禅學道之夫,亦隻如此而止矣。
則有鼻孔遼天者,亦足奇也,我願弱侯勿太責之備也。
姑置勿論,且摘弱侯叙中語,以與侯商何如? 侯謂聲音之道可與禅通,似矣。
而引伯牙以為證,謂古不必圖譜,今不必碩師,傲然遂自信者,适足以為笑,則餘實不然之。
夫伯牙于成連,可謂得師矣,按圖指授,可謂有譜有法,有古有今矣。
伯牙何以終不得也?且使成連而果以圖語碩師為必不可已,則宜窮日夜以教之操,何可移之乎海濱無人之境,寂寞不見之地,直與世之矇者等,則又烏用成連先生為也?此道又何與于海,而必之于海然後可得也?尤足怪矣!蓋成連有成連之音,雖成連不能授之于弟子,伯牙有伯牙之音,雖伯牙不能必得之于成連。
所謂音在于是,偶觸而即得者,不可以學人為也者唯未嘗學,故觸之即契,伯牙唯學,故至于無所觸而後為妙也。
設伯牙不至于海,設至海而成連先生猶與之偕,亦終不能得矣。
唯至于絕海之濱,空洞之野,渺無人迹,而後向之圖譜無存,指授無所,碩師無見,幾昔之一切可得而傳者,今皆不可複得矣,故乃自得之也。
此其道蓋出于絲桐之表,指授之外者,而又烏用成連先生為耶?然則學道者可知矣。
明有所不見,一見影而知渠;聰有所不聞,一擊竹而成偈:大都皆然,何獨矇師之與伯牙耶!吾願子及如矇師,弱侯如居海上者,于是焉敬以書其後,而題曰“征途與共”以歸之。
與共者,與共學也。
子及以純甫為可與,故征途日與之共學。
倘真可與共,則願并以此語與之可。
●批下學上達語 “學以求達”,此語甚不當。
既說離下學無上達,則即學即達,即下即上,更無有求達之理矣,而複曰“求達”,何耶?然下學自是下學,上達自是上達,若即下學便以為上達,亦不可也。
而乃曰“學以求達”,是果即下學以求達耶,抑别有求達之學耶?若即學求達,當如前诘;若别有求達之學,則剜肉作瘡,尤為揠苗之甚矣。
故程伯子曰:“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
”曰:“便是。
”則是即學即達也。
然又曰:“人須是識其真心。
”夫真心不可以識識,而可以學求乎?不可以學求,則又是離學而後有達也,故謂學以求達者非也。
離學者亦非,即學者亦非,然則夫子何自而上達乎,此顔子所以終身苦孔之達矣。
不曰“即學即達”,不曰“離學而達”,亦不曰“學以求達”,而但曰“下學而上達”,何其意圓語圓,令人心領神會,而自默識于言意之中也。
今觀灑掃應對,雖下愚之人亦能之,唯不能達乎其上,是以謂之下學也,是以謂之百姓也,是以謂謂之鄙夫也,是以謂之凡民也,是以謂之但可使由也。
至于精義入神,則自然上達矣。
上達,則為聰明聖智,達天德之人矣。
是以謂之曰“形而上”也,謂之曰“可以語上”也,謂之曰“君子上達”也。
雖顔子大賢,猶曰“未達一間”,曰“其殆庶幾”,況他人哉!則夫子之自謂莫我知,自謂唯天知者,信痛悼之極矣。
蓋世之學者,不是日用而不知,則便是見之為仁智,而能上達者其誰也?夫學至上達,雖聖人有所不知,而凡民又可使知之乎?故曰“吾有知乎哉”。
雖聖人有所不能,而凡民又可使能之乎?故曰“民鮮能久矣”。
民之所以鮮能者,以中庸之不可能也,非棄之也。
然則下學者,聖凡之所同。
夫凡民既與聖人同其學矣,則謂滿街皆是聖人,何不可也?上達者,聖人之所獨,則凡見之為仁智,與日用而不知者,總是不達,則總是凡民明矣。
然則自顔子而下,皆凡民也。
可畏也夫!先聖雖欲不慨歎于由、賜之前,可得耶? ●書方伯雨冊葉 楞嚴,唐言究竟堅固也。
究竟堅固者是何物?此身非究竟不壞也,敗則歸土矣。
此心非究竟不壞也,散則如風矣。
聲名非究竟不壞也,天地數終,乾坤易位,古聖昔賢,載籍無存矣,名于何有,聲于何寄乎?切須記取此一着子:何物是堅固?何年當究竟?究竟堅固不壞是真實語,是虛謬語?是诳人語,是不诳人語?若诳人,是佛自诳也,安能诳人。
千萬參取! ●讀若無母寄書 若無母書雲:“我一年老一年,八歲守你,你既舍我出家也罷,而今又要遠去。
你師當日出家,亦待終了父母,才出家去。
你今要遠去,等我死了還不遲。
”若無答雲:“近處住,一毫也不曾替得母親。
”母雲:“三病兩痛自是方便,我自不欠挂你,你也安心,亦不久挂我。
兩不欠挂,彼此俱安。
安處就是靜處,如何隻要遠去以求靜耶?況秦蘇哥從買寺與你以來,待你亦不薄,你想道情,我想世情。
世情過得,就是道情。
莫說我年老,就你二小孩子亦當看顧他。
你師昔日出家,遇荒年也顧兒子,必是他心打不過,才如此做。
設使不顧,使他流落不肖,為人笑恥。
當此之時,你要修靜,果動心耶,不動心耶?若不動心,未有此理;若要動心,又怕人笑,又隻隐忍過日。
似此不曾而不動心,與今管他而動心,孰真孰假,孰優孰劣?如此看來,今時管他,迹若動心,然中心安安妥妥,卻是不動心;若不管他,迹若不動,然中心隐隐痛痛,卻是動心。
你試密查你心:安得他好,就是常住,就是金剛。
如此隻聽人言?隻聽人言,不查人心,就是被境轉了。
不境轉了,就是你不會安心處。
你到不去住心地,隻要去住境地。
吾恐龍潭不靜,要住金剛;金剛不靜,更住何處耶?你終日要講道,我今日與你講心。
你若不信,又且證之你師,如果在境,當住金剛;如果在心,當不必遠去矣。
你心不靜,莫說到金剛,縱到海外,益不靜也。
” 卓吾子讀而感曰:恭喜家有聖母,膝下有真佛。
夙夜有心師,所矢皆海潮音,所命皆心髓至言,颠撲不可破。
回視我輩傍人隔靴搔癢之言,不中理也。
又如說食示人,安能飽人,徒令傍人又笑傍人,而自不知恥也。
反思向者與公數紙,皆是虛張聲勢,恐吓愚人,與真情實意何關乎!乞速投之水火,無令聖母看見,說我平生盡是說道理害人去也。
又願若無張挂爾聖母所示一紙,時時令念佛學道人觀看,則人人皆曉然去念真佛,不肯念假佛矣。
能念真佛,即是真彌陀,縱然不念一句“彌陀佛”,阿彌陀佛亦必接引。
何也?念佛者必修行,孝則百行之先。
若念佛名而孝行先缺,豈阿彌陀亦少孝行之佛乎?決無是理也。
我以念假佛而求見阿彌陀佛,彼佛當初亦念何佛而成阿彌陀佛乎?必定亦隻是尋常孝慈之人而已。
言出至情,自然刺心,自然動人,自然令人痛哭,想若無必然與我同也,未有聞母此言而不痛哭者也。
●耿楚倥先生傳 先生諱定理,字子庸,别号楚倥,諸學士所稱八先生是也。
諸學士鹹知有八先生,先生初不自知也。
而此稱《楚倥先生傳》,何也?夫傳者,所以傳也。
先生初不待傳,而此複為傳以傳之,又何也?蓋先生初不待傳,而餘實不容不為先生傳者。
按先生有德不耀,是不欲耀其德也;有才無官,是不欲官其才也。
不耀德,斯成大德矣;不用才,始稱真才矣。
人又烏能為先生傳乎?且先生始終以學道為事者也。
雖學道,人亦不見其有學道之處,故終日口不論道,然目擊而道斯存也。
所謂雖不濕衣,時時有潤者也。
莊純夫曾告我曰:“八先生雲:“吾始事方湛一。
湛一本不知學,而好虛名,故去之。
最後得一切平實之旨于太湖,複能收視返聽,得黑漆無人無門之旨于心隐,乃始充然自足,深信而不複疑也。
唯世人莫可告語者,故遂終身不談,唯與吾兄天台先生講論于家庭之間而已。
’故亦遂以天台為師,天台亦自謂吾之問學雖有所契,然賴吾八弟之力為多。
子庸曾問天台雲:“《學》《庸》《語》《孟》,雖同是論學之書,未審何語最切?’天台雲:‘聖人人倫之至一語最切。
’子庸謂終不若未發之中之一言也。
”餘當時聞之,似若兩件然者。
夫人倫之至,即未發之中,苟不知未發之中,則又安能至乎?蓋道至于中,斯至矣。
故曰:“中庸其至矣乎。
”又曰:“無聲無臭至矣。
” 歲壬申,楚倥遊白下,餘時懵然無知,而好談說。
先生默默無言,但問餘曰:“學貴自信,故曰‘吾斯之未能信。
’又怕自是,故又曰‘自以為是,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試看自信與自是有何分别?”餘時驟應之曰:“自以為是,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不自以為是,亦不可與人堯舜之道。
”楚倥遂大笑而别,蓋深喜餘之終可入道也。
餘自是而後,思念楚倥不置,又以未得見天台為恨。
丁醜入滇,道經團風,遂舍舟登岸,直抵黃安見楚倥,并睹天台,便有棄官留住之意。
二倥見餘蕭然,勸餘複入,餘乃留吾女并吾婿莊純夫于黃安,而因與之約曰:“待吾三年滿,收拾得正四品祿俸歸來為居食計,即與先生同登斯岸矣。
”楚倥牢記吾言,教戒純夫學道甚緊;吾女吾婿,天台先生亦一以己女己婿視之矣。
嗟嗟!餘敢一日而忘天台之恩乎!既三年,餘果來歸,奈之何聚首未數載,天台即有内召,楚倥亦遂終天也!既已戚戚無歡,而天台先生亦終守定“人倫之至”一語在心,時時恐餘有遺棄之病。
餘亦守定“未發之中”一言,恐天台或未窺物始,未察倫物之原。
故往來論辯,未有休時,遂成扞格,直至今日耳。
今幸天誘我衷,使餘舍去“未發之中”,而天台亦遂頓忘“人倫之至”。
乃知學問之道,兩相舍則兩相從,兩相守則兩相病,勢固然也。
兩舍則兩忘,兩忘則渾然一體,無複事矣。
于是以不避老,不畏寒,直走黃安會天台于山中。
天台聞餘至,亦遂喜之若狂。
志同道合,豈偶然耶!然使楚倥先生而在,則片言可以折獄,一言可以回天,又何至苦餘十有餘年,彼此不化而後乃覺耶!設使未十年而餘遂死,餘終可以不化耶?餘終可以不與天台合耶?故至次日,遂同其子汝念往拜先生之墓,而先生之墓木拱矣。
餘既痛九原之不可作,故特為此傳,而連書三紙以贻之:第一紙以呈天台,志餘喜也。
第二紙付汝念、汝思,使告而焚之先生之墳,志餘恨也。
第三紙特寄子健于京,志餘喜而且恨,恨而又喜也,蓋子健推愛兄之心以及我,可謂無所不至矣。
故為傳,傳餘意以告先生雲。
◇附:跋〔周思敬撰〕 敬少時多病,貪生無術,藉楚倥兄介紹,得受業于耿天台先生之門。
先生雖知餘學沉于二氏,然愛餘猶子也。
繼因往來耿宅,得與李卓吾先生遊,心切師事之。
兩先生以論道相左,今十餘年矣。
敬居其間,不能贊一辭,口含黃蘖,能以氣向人乎?唯恨楚倥兄早逝耳。
三日前,得楚倥長郎汝念書。
汝念以送莊純夫到九江,專人馳書白下,報喜于餘雲:“兩先生已聚首,語甚歡契。
”越三日,則為十二月二十九,餘初度辰也,得卓吾先生寄所著《楚倥先生傳》,述兩先生契合本末且悉。
餘讀之,不覺淚下曰:“兩先生大而化矣,乃适以今日至,豈非餘更生辰耶,抑楚倥先生複作也!”因手書而梓之闆成,以付汝念及餘婿汝思。
周思敬跋。
◇附:周友山為僧明玉書法語〔周思敬撰〕 萬壽寺僧明玉,事溫陵李長者日久矣。
長者本為出世故來此,然世人方履人間世,日夜整頓人世事尚無休時,而暇求出世之旨以事出世之人乎?雖出家兒猶然,何況在家者。
且長者性方行獨,身世孤單,生平不愛見俗人、聞俗語,以故身世亦孤。
唯愛讀書。
讀書每見古忠烈士,辄自感慨流涕,故亦時時喜聞人世忠義事。
不但以出世故來見長者,長者方喜之;若或有以真正的實忠義事來告,長者亦無不喜也。
是故明玉和尚喜以興福寺開山第一祖無用事告長者雲:“興福寺,古刹也。
無用,方僧也。
無用遊方來至其寺,憫寺憎之衰殘,忿居民之侵害,持竹槍連結果一十七條性命,然後走縣自明,詣獄請死。
縣令憐之,欲為出脫。
無用不從,遂即自刎。
寺憎感其至性,能以身護法,以死衛衆,遂以此僧為開山第一祖。
至今直寺者守其規程,不敢少犯。
”長者聞之,歡喜無量,叫明玉而言曰:“爾莫輕易說此僧也。
此僧若在家,即真孝子矣,若在國,則真忠臣矣;若在朋友,則真義士矣;若肯學道參禅,則真出世丈夫,為天人師佛矣,可輕易也耶!蓋天地間隻有此一副真骨頭耳。
不問在世出世,但有此,百事無不成辦也。
” 明玉之告長者,并長者之語明玉如此。
今年春,明玉為興福寺直歲僧來求法語于餘,餘因以得問長者之語,遂語明玉曰:“即此是法語矣,又何求乎?苟直歲僧聞此語,則能念祖德也,繼繼繩繩,山門不墜矣,苟合寺僧聞此語,則毋忘祖功也,歲歲年年,規程一如矣。
況因此得聞長者之風,頓明出世大事乎?明玉可即以此語登之于軸,懸之于直寺方丈之室,庶幾合寺僧衆,雲遊道侶,過而讀焉。
或有真正骨頭者,急來報我,我将攜以見長者,俾長者不至孤單也。
” ●題關公小像 古稱三傑,吾不曰蕭何、韓信、張良,而曰劉備、張飛、關公。
古稱三友,吾不曰直、諒與多聞,而曰桃源三結義。
嗚呼!唯義不朽,故天地同久,況公皈依三寶,于金仙氏為護法伽藍,萬億斯年,作吾輩導師哉!某也四方行遊,敢曰以公為逑。
唯其義之,是以儀之,唯其尚之,是以像之。
●三大士像議 觀世音像高一尺四寸,文殊橡高一尺二寸,面俱向南,而意思實時時照觀世音。
獨普賢像高一尺二寸,面正向如觀世音然,而趺坐磐石則如文殊。
普賢與文殊二大菩薩所坐石崖,比觀世音坐,俱稍下三四寸,俱相去一尺九寸。
羅漢等像俱高六七寸,有行立起伏不同。
觀音坐出石崖一尺三寸,文殊、普賢坐出石崖一尺一寸。
别有玲珑山石覆罩其頂,俱出崖三尺四寸,直至橫斷崖遂止。
高處直頂穿山穴,石崖自東來,至正中亦遂止。
觀世音旁有善财執花奉獻。
崖又稍斷,複起一陡崖,轉向正中坐,坐文殊師利。
又自西斜向東,連生兩崖:一崖建塔,一崖坐普賢。
即此三坐。
上方,迢遞逶迤,或隐或現,或續或絕,俱峻險古怪,則羅漢等往來其間。
用心如意塑出,用上好顔料裝成,即有賞;不則明告佛菩薩,即汝罰也。
時有衆僧共見,曰:“崖上菩薩,法身莫太小麼?”和尚曰:“隻有山藏人,未有人包山。
”後菩薩像出,和尚立視良久,教處士曰:“三大士總名菩薩,用處亦各不同。
觀音表慈,須面帶慈容,有憐憫衆生沒在苦海之意。
文殊表智,凡事以智為先,智最初生,如少男然,面可悅澤豐滿,若喜慰無盡者。
普賢表行,須有辛勤之色,恰似諸行未能滿足其願。
若知此意,則菩薩真身自然出現,可使往來瞻仰者頓發菩提心矣。
豈不大有功德哉!不但爾也,即汝平生塑像以來,一切欺天诳人之罪,皆得銷隕矣。
”時有一僧對曰:“也要他先必有求忏悔之心乃可。
”和尚呵之曰:“此等腐話,再不須道!”處士金姓,眇一目,視瞻不甚便,而心實平穩可教。
像之面目有些不平整,和尚每見
至大至高,唯佛為然,故曰《大佛頂》也。
夫自古自今,誰不從是《大佛頂》如如而來乎?但鮮有知其因者耳。
能知其因,如是至大,如是至高,則佛頂在我矣。
然何以謂之至大?以無大之可見,故曰至大也。
何以謂之至高,以無高之可象,故曰至高也。
不可見,不可象,非密而何?人唯不知其因甚密,故不能以密修,不能以密證,而欲其決了難矣。
豈知此經為了義之密經,此修為證明之密修,此佛為至大至高,不可見,不可象,密密之佛乎?此密密也,諸菩薩萬行悉從此中流出,無不可見,無不可象,非頑空無用之比也。
是以謂之《首楞嚴》。
《首楞嚴》者,唐言究竟堅固也。
究竟堅固不壞,則無死無生,無了不了之人矣。
●書決疑論前 經可解,不可解。
解則通于意表,解則落于言诠。
解則不執一定,不執一定即是無定,無定則如走盤之珠,何所不可。
解則執定一說,執定一說即是死語,死語則如印印泥,欲以何用也? 此書千言萬語,隻解得《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經耳。
經中又不曰“是故空中無色”乎?是故無色者衆色之母,衆色者無色之色,謂衆色即是無色則可,謂衆色之外别無無色豈可哉!由此觀之,真空者衆苦之母,衆苦者真空之苦,謂真空能生衆苦則可,謂真空不能除滅衆苦又豈可哉!蓋既能生衆苦,則必定能除滅衆苦無疑也。
衆苦熾然生,而真空未嘗生,衆苦卒然滅,而真空未嘗滅。
是以謂之極樂法界,證人此者,謂之自在菩薩耳。
今以厭苦求樂者謂之三乘,則《心經》所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雲“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者,皆诳語矣。
十法界以佛界與九界并稱,豈可即以裟婆世界為佛界,離此裟婆世界遂無佛界耶?故謂裟婆世界即佛世界可也,謂佛世界不即此裟婆世界亦可也。
蓋厭苦,誰肯發心求樂?非喜于得樂,又誰肯發心以求極樂乎?極樂則自無樂,無樂則自無苦,無挂礙,無恐怖,無颠倒夢想。
蓋有苦,有挂礙,有恐怖,有颠倒,而見以為無也。
蓋有智有得,而見以為無得也。
蓋有因有緣,有苦有集,有滅有道,而強以為無苦、集、滅、道也。
蓋有空有色,有眼耳鼻舌身意,而強以為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也。
故曰:“但有言說,皆無實義。
” 夫經,言教也。
聖人不得已而有言,故随言随掃,亦恐人執之耳。
苟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願力慈悲尤相之大者,生死之甚者,而可藉之以為安,執之以為成佛之根本乎?凡有佛,即便有願,即便有慈悲。
今但恐其不見佛耳,不患其無佛願,無慈悲心也。
有佛而無慈悲大願者,我未之見也。
故有佛,即便有菩薩。
佛是體,菩薩是用,佛是主人翁,菩薩是管家人;佛是聖天子,菩薩是百執事。
誰能離得?若未見佛而徒興假慈悲,殆矣! ●解經文 晦昧者,不明也。
不明即無明。
世間有一種不明自己心地者,以為吾之真心如太虛空,無相可得,祗緣色想交雜,昏擾不甯,是以不空耳。
必盡空諸所有,然後完吾無相之初,是為空也。
夫使空而可為,又安得謂之真空哉!縱然為得空來,亦即是掘地出土之空,如今人所共見太虛空耳,與真空總無交涉也。
夫其初也,本以晦昧不明之故而為空;其既也,反以為空之故,益晦暗以不明。
所謂晦暗,即是晦昧,非有二也。
然是真空也,遇明白曉了之人,真空即在此明白之中,而真空未始明白也。
苟遇晦暗不明之者,真空亦即在此晦暗之中,而真空未始晦暗也。
故曰“空晦暗中。
”唯是否心真空,特地結起一朵晦暗不明之色,本欲為空,而反為色,是以空未及為而色已暗結矣。
故曰“結暗為色。
”于是即以吾晦暗不明之妄色,雜吾特地為空之妄想,而身相宛然遂具,蓋吾此身原從色想交雜而後有也。
既以妄色妄想相交雜而為身,于是攀緣搖動之妄心日夕屯聚于身内,望塵奔逸之妄相日夕奔趣于身外,如沖波逐浪,無有停止,其為昏擾擾相,殆不容以言語形狀之矣。
是謂心相,非真心也,而以相為心可欤!是自迷也。
既迷為心,則必決定以為心在色身之内,必須空卻諸擾擾相,而為空之念複起矣。
複從為空結色雜想以成吾身,展轉受生,無有終極,皆成于為空之一念,始于晦昧之無明故耳。
夫既迷為心,是一迷也。
複迷謬以為吾之本心即在色身之内,必須空卻此等心相乃可。
嗟嗟!心相其可空乎!是迷而又迷者也。
故曰“迷中倍人。
”豈知吾之色身洎外而山河,遍而大地,并所見之太虛空等,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點物相耳。
是皆心相自然,誰能空之耶?心相既總是真心中所現物,真心豈果在色身之内耶?夫諸相總是吾真心中一點物,即浮漚總是大海中一點泡也。
使大海可以空卻一點泡,則真心亦可以空卻一點相矣,何自迷乎? 比類以觀,則晦昧為空之迷惑,可破也已。
且真心既已包卻色身,洎一切山河虛空大地諸有為相矣,則以相為心,以心為在色身之内,其迷惑又可破也。
●念佛答問 小大相形,是續鹜短鶴之論也。
天地與我同根,誰是勝我者;萬物與我為一體,又誰是不如我者。
我謂念佛即是第一佛,更不容于念佛之外複覓第一義谛也。
如謂念佛乃釋迦權宜接引之法,則所謂最上一乘者,亦均之為權宜接引之言耳。
古人謂佛有悟門,曾奈落在第二義,正仰山小釋迦吐心吐膽之語。
後來中峰和尚謂學道真有悟門,教人百計搜尋,是誤人也。
故知此事在人真實怕死與不耳。
發念苟真,則悟與不悟皆為戲論,念佛參禅總歸大海,無容着唇吻處也。
●征途與共後語 弱侯之言,蓋為未得謂得者發耳。
若方子及猶為勇往之時,豈宜以此言進之哉?然吾聞學者未得謂得真不少也,則即進之以此言亦宜。
夫世間功名富貴,最易埋沒人。
餘老矣,死在旦夕,猶不免近名之累,況當熱鬧之場,擦粉塗額以悅于人,而肯究心生死,視人世繁華極樂以為極苦,不容加乎其身,餘又安所求于世也?蓋生死念頭尚未萌動,故世間參禅學道之夫,亦隻如此而止矣。
則有鼻孔遼天者,亦足奇也,我願弱侯勿太責之備也。
姑置勿論,且摘弱侯叙中語,以與侯商何如? 侯謂聲音之道可與禅通,似矣。
而引伯牙以為證,謂古不必圖譜,今不必碩師,傲然遂自信者,适足以為笑,則餘實不然之。
夫伯牙于成連,可謂得師矣,按圖指授,可謂有譜有法,有古有今矣。
伯牙何以終不得也?且使成連而果以圖語碩師為必不可已,則宜窮日夜以教之操,何可移之乎海濱無人之境,寂寞不見之地,直與世之矇者等,則又烏用成連先生為也?此道又何與于海,而必之于海然後可得也?尤足怪矣!蓋成連有成連之音,雖成連不能授之于弟子,伯牙有伯牙之音,雖伯牙不能必得之于成連。
所謂音在于是,偶觸而即得者,不可以學人為也者唯未嘗學,故觸之即契,伯牙唯學,故至于無所觸而後為妙也。
設伯牙不至于海,設至海而成連先生猶與之偕,亦終不能得矣。
唯至于絕海之濱,空洞之野,渺無人迹,而後向之圖譜無存,指授無所,碩師無見,幾昔之一切可得而傳者,今皆不可複得矣,故乃自得之也。
此其道蓋出于絲桐之表,指授之外者,而又烏用成連先生為耶?然則學道者可知矣。
明有所不見,一見影而知渠;聰有所不聞,一擊竹而成偈:大都皆然,何獨矇師之與伯牙耶!吾願子及如矇師,弱侯如居海上者,于是焉敬以書其後,而題曰“征途與共”以歸之。
與共者,與共學也。
子及以純甫為可與,故征途日與之共學。
倘真可與共,則願并以此語與之可。
●批下學上達語 “學以求達”,此語甚不當。
既說離下學無上達,則即學即達,即下即上,更無有求達之理矣,而複曰“求達”,何耶?然下學自是下學,上達自是上達,若即下學便以為上達,亦不可也。
而乃曰“學以求達”,是果即下學以求達耶,抑别有求達之學耶?若即學求達,當如前诘;若别有求達之學,則剜肉作瘡,尤為揠苗之甚矣。
故程伯子曰:“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
”曰:“便是。
”則是即學即達也。
然又曰:“人須是識其真心。
”夫真心不可以識識,而可以學求乎?不可以學求,則又是離學而後有達也,故謂學以求達者非也。
離學者亦非,即學者亦非,然則夫子何自而上達乎,此顔子所以終身苦孔之達矣。
不曰“即學即達”,不曰“離學而達”,亦不曰“學以求達”,而但曰“下學而上達”,何其意圓語圓,令人心領神會,而自默識于言意之中也。
今觀灑掃應對,雖下愚之人亦能之,唯不能達乎其上,是以謂之下學也,是以謂之百姓也,是以謂謂之鄙夫也,是以謂之凡民也,是以謂之但可使由也。
至于精義入神,則自然上達矣。
上達,則為聰明聖智,達天德之人矣。
是以謂之曰“形而上”也,謂之曰“可以語上”也,謂之曰“君子上達”也。
雖顔子大賢,猶曰“未達一間”,曰“其殆庶幾”,況他人哉!則夫子之自謂莫我知,自謂唯天知者,信痛悼之極矣。
蓋世之學者,不是日用而不知,則便是見之為仁智,而能上達者其誰也?夫學至上達,雖聖人有所不知,而凡民又可使知之乎?故曰“吾有知乎哉”。
雖聖人有所不能,而凡民又可使能之乎?故曰“民鮮能久矣”。
民之所以鮮能者,以中庸之不可能也,非棄之也。
然則下學者,聖凡之所同。
夫凡民既與聖人同其學矣,則謂滿街皆是聖人,何不可也?上達者,聖人之所獨,則凡見之為仁智,與日用而不知者,總是不達,則總是凡民明矣。
然則自顔子而下,皆凡民也。
可畏也夫!先聖雖欲不慨歎于由、賜之前,可得耶? ●書方伯雨冊葉 楞嚴,唐言究竟堅固也。
究竟堅固者是何物?此身非究竟不壞也,敗則歸土矣。
此心非究竟不壞也,散則如風矣。
聲名非究竟不壞也,天地數終,乾坤易位,古聖昔賢,載籍無存矣,名于何有,聲于何寄乎?切須記取此一着子:何物是堅固?何年當究竟?究竟堅固不壞是真實語,是虛謬語?是诳人語,是不诳人語?若诳人,是佛自诳也,安能诳人。
千萬參取! ●讀若無母寄書 若無母書雲:“我一年老一年,八歲守你,你既舍我出家也罷,而今又要遠去。
你師當日出家,亦待終了父母,才出家去。
你今要遠去,等我死了還不遲。
”若無答雲:“近處住,一毫也不曾替得母親。
”母雲:“三病兩痛自是方便,我自不欠挂你,你也安心,亦不久挂我。
兩不欠挂,彼此俱安。
安處就是靜處,如何隻要遠去以求靜耶?況秦蘇哥從買寺與你以來,待你亦不薄,你想道情,我想世情。
世情過得,就是道情。
莫說我年老,就你二小孩子亦當看顧他。
你師昔日出家,遇荒年也顧兒子,必是他心打不過,才如此做。
設使不顧,使他流落不肖,為人笑恥。
當此之時,你要修靜,果動心耶,不動心耶?若不動心,未有此理;若要動心,又怕人笑,又隻隐忍過日。
似此不曾而不動心,與今管他而動心,孰真孰假,孰優孰劣?如此看來,今時管他,迹若動心,然中心安安妥妥,卻是不動心;若不管他,迹若不動,然中心隐隐痛痛,卻是動心。
你試密查你心:安得他好,就是常住,就是金剛。
如此隻聽人言?隻聽人言,不查人心,就是被境轉了。
不境轉了,就是你不會安心處。
你到不去住心地,隻要去住境地。
吾恐龍潭不靜,要住金剛;金剛不靜,更住何處耶?你終日要講道,我今日與你講心。
你若不信,又且證之你師,如果在境,當住金剛;如果在心,當不必遠去矣。
你心不靜,莫說到金剛,縱到海外,益不靜也。
” 卓吾子讀而感曰:恭喜家有聖母,膝下有真佛。
夙夜有心師,所矢皆海潮音,所命皆心髓至言,颠撲不可破。
回視我輩傍人隔靴搔癢之言,不中理也。
又如說食示人,安能飽人,徒令傍人又笑傍人,而自不知恥也。
反思向者與公數紙,皆是虛張聲勢,恐吓愚人,與真情實意何關乎!乞速投之水火,無令聖母看見,說我平生盡是說道理害人去也。
又願若無張挂爾聖母所示一紙,時時令念佛學道人觀看,則人人皆曉然去念真佛,不肯念假佛矣。
能念真佛,即是真彌陀,縱然不念一句“彌陀佛”,阿彌陀佛亦必接引。
何也?念佛者必修行,孝則百行之先。
若念佛名而孝行先缺,豈阿彌陀亦少孝行之佛乎?決無是理也。
我以念假佛而求見阿彌陀佛,彼佛當初亦念何佛而成阿彌陀佛乎?必定亦隻是尋常孝慈之人而已。
言出至情,自然刺心,自然動人,自然令人痛哭,想若無必然與我同也,未有聞母此言而不痛哭者也。
●耿楚倥先生傳 先生諱定理,字子庸,别号楚倥,諸學士所稱八先生是也。
諸學士鹹知有八先生,先生初不自知也。
而此稱《楚倥先生傳》,何也?夫傳者,所以傳也。
先生初不待傳,而此複為傳以傳之,又何也?蓋先生初不待傳,而餘實不容不為先生傳者。
按先生有德不耀,是不欲耀其德也;有才無官,是不欲官其才也。
不耀德,斯成大德矣;不用才,始稱真才矣。
人又烏能為先生傳乎?且先生始終以學道為事者也。
雖學道,人亦不見其有學道之處,故終日口不論道,然目擊而道斯存也。
所謂雖不濕衣,時時有潤者也。
莊純夫曾告我曰:“八先生雲:“吾始事方湛一。
湛一本不知學,而好虛名,故去之。
最後得一切平實之旨于太湖,複能收視返聽,得黑漆無人無門之旨于心隐,乃始充然自足,深信而不複疑也。
唯世人莫可告語者,故遂終身不談,唯與吾兄天台先生講論于家庭之間而已。
’故亦遂以天台為師,天台亦自謂吾之問學雖有所契,然賴吾八弟之力為多。
子庸曾問天台雲:“《學》《庸》《語》《孟》,雖同是論學之書,未審何語最切?’天台雲:‘聖人人倫之至一語最切。
’子庸謂終不若未發之中之一言也。
”餘當時聞之,似若兩件然者。
夫人倫之至,即未發之中,苟不知未發之中,則又安能至乎?蓋道至于中,斯至矣。
故曰:“中庸其至矣乎。
”又曰:“無聲無臭至矣。
” 歲壬申,楚倥遊白下,餘時懵然無知,而好談說。
先生默默無言,但問餘曰:“學貴自信,故曰‘吾斯之未能信。
’又怕自是,故又曰‘自以為是,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試看自信與自是有何分别?”餘時驟應之曰:“自以為是,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不自以為是,亦不可與人堯舜之道。
”楚倥遂大笑而别,蓋深喜餘之終可入道也。
餘自是而後,思念楚倥不置,又以未得見天台為恨。
丁醜入滇,道經團風,遂舍舟登岸,直抵黃安見楚倥,并睹天台,便有棄官留住之意。
二倥見餘蕭然,勸餘複入,餘乃留吾女并吾婿莊純夫于黃安,而因與之約曰:“待吾三年滿,收拾得正四品祿俸歸來為居食計,即與先生同登斯岸矣。
”楚倥牢記吾言,教戒純夫學道甚緊;吾女吾婿,天台先生亦一以己女己婿視之矣。
嗟嗟!餘敢一日而忘天台之恩乎!既三年,餘果來歸,奈之何聚首未數載,天台即有内召,楚倥亦遂終天也!既已戚戚無歡,而天台先生亦終守定“人倫之至”一語在心,時時恐餘有遺棄之病。
餘亦守定“未發之中”一言,恐天台或未窺物始,未察倫物之原。
故往來論辯,未有休時,遂成扞格,直至今日耳。
今幸天誘我衷,使餘舍去“未發之中”,而天台亦遂頓忘“人倫之至”。
乃知學問之道,兩相舍則兩相從,兩相守則兩相病,勢固然也。
兩舍則兩忘,兩忘則渾然一體,無複事矣。
于是以不避老,不畏寒,直走黃安會天台于山中。
天台聞餘至,亦遂喜之若狂。
志同道合,豈偶然耶!然使楚倥先生而在,則片言可以折獄,一言可以回天,又何至苦餘十有餘年,彼此不化而後乃覺耶!設使未十年而餘遂死,餘終可以不化耶?餘終可以不與天台合耶?故至次日,遂同其子汝念往拜先生之墓,而先生之墓木拱矣。
餘既痛九原之不可作,故特為此傳,而連書三紙以贻之:第一紙以呈天台,志餘喜也。
第二紙付汝念、汝思,使告而焚之先生之墳,志餘恨也。
第三紙特寄子健于京,志餘喜而且恨,恨而又喜也,蓋子健推愛兄之心以及我,可謂無所不至矣。
故為傳,傳餘意以告先生雲。
◇附:跋〔周思敬撰〕 敬少時多病,貪生無術,藉楚倥兄介紹,得受業于耿天台先生之門。
先生雖知餘學沉于二氏,然愛餘猶子也。
繼因往來耿宅,得與李卓吾先生遊,心切師事之。
兩先生以論道相左,今十餘年矣。
敬居其間,不能贊一辭,口含黃蘖,能以氣向人乎?唯恨楚倥兄早逝耳。
三日前,得楚倥長郎汝念書。
汝念以送莊純夫到九江,專人馳書白下,報喜于餘雲:“兩先生已聚首,語甚歡契。
”越三日,則為十二月二十九,餘初度辰也,得卓吾先生寄所著《楚倥先生傳》,述兩先生契合本末且悉。
餘讀之,不覺淚下曰:“兩先生大而化矣,乃适以今日至,豈非餘更生辰耶,抑楚倥先生複作也!”因手書而梓之闆成,以付汝念及餘婿汝思。
周思敬跋。
◇附:周友山為僧明玉書法語〔周思敬撰〕 萬壽寺僧明玉,事溫陵李長者日久矣。
長者本為出世故來此,然世人方履人間世,日夜整頓人世事尚無休時,而暇求出世之旨以事出世之人乎?雖出家兒猶然,何況在家者。
且長者性方行獨,身世孤單,生平不愛見俗人、聞俗語,以故身世亦孤。
唯愛讀書。
讀書每見古忠烈士,辄自感慨流涕,故亦時時喜聞人世忠義事。
不但以出世故來見長者,長者方喜之;若或有以真正的實忠義事來告,長者亦無不喜也。
是故明玉和尚喜以興福寺開山第一祖無用事告長者雲:“興福寺,古刹也。
無用,方僧也。
無用遊方來至其寺,憫寺憎之衰殘,忿居民之侵害,持竹槍連結果一十七條性命,然後走縣自明,詣獄請死。
縣令憐之,欲為出脫。
無用不從,遂即自刎。
寺憎感其至性,能以身護法,以死衛衆,遂以此僧為開山第一祖。
至今直寺者守其規程,不敢少犯。
”長者聞之,歡喜無量,叫明玉而言曰:“爾莫輕易說此僧也。
此僧若在家,即真孝子矣,若在國,則真忠臣矣;若在朋友,則真義士矣;若肯學道參禅,則真出世丈夫,為天人師佛矣,可輕易也耶!蓋天地間隻有此一副真骨頭耳。
不問在世出世,但有此,百事無不成辦也。
” 明玉之告長者,并長者之語明玉如此。
今年春,明玉為興福寺直歲僧來求法語于餘,餘因以得問長者之語,遂語明玉曰:“即此是法語矣,又何求乎?苟直歲僧聞此語,則能念祖德也,繼繼繩繩,山門不墜矣,苟合寺僧聞此語,則毋忘祖功也,歲歲年年,規程一如矣。
況因此得聞長者之風,頓明出世大事乎?明玉可即以此語登之于軸,懸之于直寺方丈之室,庶幾合寺僧衆,雲遊道侶,過而讀焉。
或有真正骨頭者,急來報我,我将攜以見長者,俾長者不至孤單也。
” ●題關公小像 古稱三傑,吾不曰蕭何、韓信、張良,而曰劉備、張飛、關公。
古稱三友,吾不曰直、諒與多聞,而曰桃源三結義。
嗚呼!唯義不朽,故天地同久,況公皈依三寶,于金仙氏為護法伽藍,萬億斯年,作吾輩導師哉!某也四方行遊,敢曰以公為逑。
唯其義之,是以儀之,唯其尚之,是以像之。
●三大士像議 觀世音像高一尺四寸,文殊橡高一尺二寸,面俱向南,而意思實時時照觀世音。
獨普賢像高一尺二寸,面正向如觀世音然,而趺坐磐石則如文殊。
普賢與文殊二大菩薩所坐石崖,比觀世音坐,俱稍下三四寸,俱相去一尺九寸。
羅漢等像俱高六七寸,有行立起伏不同。
觀音坐出石崖一尺三寸,文殊、普賢坐出石崖一尺一寸。
别有玲珑山石覆罩其頂,俱出崖三尺四寸,直至橫斷崖遂止。
高處直頂穿山穴,石崖自東來,至正中亦遂止。
觀世音旁有善财執花奉獻。
崖又稍斷,複起一陡崖,轉向正中坐,坐文殊師利。
又自西斜向東,連生兩崖:一崖建塔,一崖坐普賢。
即此三坐。
上方,迢遞逶迤,或隐或現,或續或絕,俱峻險古怪,則羅漢等往來其間。
用心如意塑出,用上好顔料裝成,即有賞;不則明告佛菩薩,即汝罰也。
時有衆僧共見,曰:“崖上菩薩,法身莫太小麼?”和尚曰:“隻有山藏人,未有人包山。
”後菩薩像出,和尚立視良久,教處士曰:“三大士總名菩薩,用處亦各不同。
觀音表慈,須面帶慈容,有憐憫衆生沒在苦海之意。
文殊表智,凡事以智為先,智最初生,如少男然,面可悅澤豐滿,若喜慰無盡者。
普賢表行,須有辛勤之色,恰似諸行未能滿足其願。
若知此意,則菩薩真身自然出現,可使往來瞻仰者頓發菩提心矣。
豈不大有功德哉!不但爾也,即汝平生塑像以來,一切欺天诳人之罪,皆得銷隕矣。
”時有一僧對曰:“也要他先必有求忏悔之心乃可。
”和尚呵之曰:“此等腐話,再不須道!”處士金姓,眇一目,視瞻不甚便,而心實平穩可教。
像之面目有些不平整,和尚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