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雜述
關燈
小
中
大
時,其何幸如之!”
餘既與高子時時作是語已。
今年春,巡按劉公直指鐵骢,大敉群吏,乃高子亦與獎賞。
然則高子豈不亦賢哉!高子年幼質美,深沉有智,循循雅饬,有儒生之風焉。
其務世其家以求克蓋前人者,尤可嘉也。
於戲!餘既直書獎語,懸之高門,以為高氏光寵矣,因同官之請,又仍次前語以賀之,其尚知恩報恩,以無棄餘言,無負于我國家可也! ●送鄭大姚序 昔者曹參以三尺劍佐漢祖平天下,及為齊相,九年而齊國安集。
嚴助謂汲長孺任職居官無以逾人,至出為東海,而東海大治。
今觀其所以治齊治東海者,實大不然。
史稱汲黯戆,性倨少禮。
初授為荥陽令,不受,恥之;後為東海,病卧閨閣内,歲餘不出。
參日夜飲醇酒,不事事。
吏舍日飲歌呼,參聞之,亦取酒張坐飲歌呼;與相應和。
此豈有軌轍蹊徑哉!要何與于治而能令郡國以理也? 《語》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莊以莅之’之不以禮,未善也。
”以餘所聞,則二子者将不免以其不正之身,肆于民上。
不莊不正,得罪名教甚矣。
而卒為漢名相,古之社稷臣者,何也?豈其所以緻理者或自有在,彼一切觀美之具有不屑欤?抑苟可以成治,于此有不計欤?将民實自治,無容别有治之之方欤?是故恬焉以嬉,遨焉以遊,而民自理也, 夫黃帝遠矣,雖老子之學,亦概乎其未之阙也。
豈二子者或别有黃、老之術,未可以其畔于吾之教而非诋之欤?吾聞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雖賜也,亦自謂不可得聞矣,豈其于此實未有聞,而遂不知求之繩墨之外也?餘甚疑焉,而未敢以告人。
屬鄭君為大姚令,乃以餘平昔之所疑者質之。
夫大姚,滇下邑也,僻小而陋,吾知君久矣其不受也。
觀君魁然其容,充然其氣,洞然不設城府。
其與上大夫言,如對群吏,處大庭如在燕私,偃倨似汲黯,酣暢似曹參。
此豈儒者耳目所嘗睹記哉!君獨神色自若,飲啖不辍,醉後耳熱,或歌詩作大字以自娛,陶陶然若不以邑事為意,而邑中亦自無事。
嗟夫!君豈亦學黃、老而有得者耶!抑天資冥契,與道合真,不自知其至于斯也!不然,将俱儒者竊笑而共指之矣,而甯能遽爾也耶! 吾與君相聚二載餘矣,亦知君之為人矣,今其歸也,其有不得者乎?夫淵明辭彭澤而賦“歸去”,采菊東籬,有深意矣。
刺史王弘,一旦二十千擲付酒家,可遂謂世無若人,焉一知陶令之賢乎?阮嗣宗曠達不仕,聞步兵廚有酒,求為校尉。
君既恥為令矣,縱有步兵之達,莫可告語,況望有知而大用君者,亦惟有歸去而已。
行李蕭條,童仆無歡,直雲窮矣,能無恸乎!如君作達,皆可勿恤也。
君第行,吾為君屈指而數之,計過家之期,正菊花之候,飲而無資,當必有白衣送酒如賢刺史王公者,能令君一醉爾也。
●李中丞奏議序〔代作〕 傳曰:“識時務者在于俊傑。
”夫時務亦易識耳,何以獨許俊傑為也?且夫俊傑之生,世不常有,而事之當務,則一時不無,若必待俊傑而後識,則世之所謂時務皆非時務者欤?抑俊傑之所識者,必俊傑而後識,非俊傑則終不能識欤?吾是以知時務之大也。
奏議者,議一時之務,而奏之朝廷,行之邦國,斷斷乎不容以時刻緩焉者也。
奏議多矣,而庸獨稱陸宣公者,則以此公之學有本,其于人情物理,靡不周知,其言詞溫厚和平,深得告君之體,使人讀其言便自心開目明,惟恐其言之易盡也。
則真所謂奏議矣,然亦不過德宗皇帝時一時之務耳。
蓋德宗時既多艱,又好以猜忌為聰明,故公宛曲及之,長短疾徐,務中其肯綮,以達乎膏肓,直欲窮之于其受病之處,蠹弊之源,令人主讀之,不覺不知入其中而不怒,則奏議之最也。
若非德宗之時,則又烏用此哉? 漢有晁、賈:晁錯有論,賈誼有策。
今觀誼之策,如改正朔,易服色,早輔教等,皆依仿《周官》而言之。
此但可與俗儒道,安可向孝文神聖之主談也。
然三表、五餌之策,推恩分王之策,以梁為齊、趙、吳、楚之邊,剖淮南諸國以益梁而分工其子。
粱地二千餘裡,卒之滅七國者,梁王力也。
孰謂洛陽年少,通達國體,識時知務如此哉!至今讀其書,猶想見其為人,欲不謂之千古之俊傑,不可得矣。
若錯之論兵事,與夫募民徙邊,屯田塞下,削平七國等,皆一時急務,千載石畫,未可以成敗論人,妄生褒貶也。
蓋時者如鸷鳥之趨時,務者如易子之交務,稍緩其時,不知其務則殆,孰謂時務可易言哉!其勢非天下之俊傑,固不能以識此矣。
宋人議論太多,雖謂之無奏議可也,然蘇文忠公實椎陸忠宣奏議矣。
今觀其上皇帝諸書與其他奏議,真忠肝義膽,讀之自然恸哭流涕,又不待以痛哭流涕自言也。
然亦在坡公時當務之急耳,過此而徽、欽,則無用矣。
亦猶晁、賈之言,隻可對文、景、武三帝道耳,過此則時非其時,又易其務,不中用也。
餘讀先賢奏議,其所以尚論之者如此。
今得中丞李公奏議讀之,雖未知其于晁、賈何如,然陸敬輿、蘇子瞻不能過也。
故因書昔日之言以請教于公,公其信不妄否?如不妄,則願載之末簡。
●先行錄序〔代作〕 言一也,有先行之言,有可行之言,又有當行之言。
吾嘗以此三言者定君子之是非,而益以見立言者之難矣。
何謂先行之言?則夫子之告子貢是已。
既已先行其言矣,安有言過其行之失乎?何謂可行之言?則《易》也,《中庸》也,皆是也。
《易》曰“以言乎遠則不禦”,是遠言皆可行也:“以言乎迩則靜而正”,是迩言皆可行也:“以言天地之間則備”,是天地之間之言皆可行也。
《中庸》曰:“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夫夫婦能行,則愚不肖者自謂不及,賢智者自謂過之,皆不可得矣,其斯以為可行之言乎?既曰可行之言,則言之千百世之上不為先,行之千百世之下不為後;則以言行合一,先後并時,雖聖人亦不能置先後于其間故也。
若夫當行之言,則雖今日言之,而明日有不當行之者,而況千百世之上下哉!不獨此也,舉一人而言,在仲由則為當行,而在冉求則為不當行矣,蓋時異勢殊,則言者變矣。
故行随事遷,則言焉人殊,安得據往行以為典要,守前言以效尾生耶?是又當行之言不可以執一也。
夫當行而後言,非通于道者不能,可行而後言,非深于學者不能。
若中丞李公,真所謂通于道、深于學者也,故能潔已裕人,公恕并用,其言之而當行而可行者乎!乃今又幸而獲讀所為《從政集》者,則又見其在朝在邑,處鄉處家,已往之迹皆如是也,所謂先行其言者也。
某是以知公之學,實學也;其政,實政也。
謂之曰《先行錄》,不亦宜乎!然既先行其言矣,又何不當行之有?又何不可行之有? ●時文後序〔代作〕 時文者,今時取士之文也,非古也。
然以今視古,古固非今;由後觀今,今複為古。
故曰文章與時高下。
高下者,權衡之謂也。
權衡定乎一時,精光流于後世,曷可苟也!夫千古同倫,則千古同文,所不同者一時之制耳。
故五言興,則四言為古;唐律興,則五言又為古。
今之近體既以唐為古,則知萬世而下當複以我為唐無疑也,而況取士之文乎? 彼謂時文可以取士,不可以行遠,非但不知文,亦且不知時矣。
夫文不可以行遠而可以取士,未之有也。
國家名臣輩出,道德功業,文章氣節,于今爛然,非時文之選欤?故棘闱三日之言,即為其人終身定論。
苟行之不遠,必言之無文,不可選也,然則大中丞李公所選時文,要以期于行遠耳矣。
吾願諸士留意觀之。
●張橫渠易說序〔代作〕 橫渠先生與學者論《易》久矣,後見二程論《易》,乃謂其弟于曰:“二程深明《易》道,吾不如。
”勇撤臯比,變易而從之,其勇也如此。
吾謂先生即此是《易》矣。
晉人論《易》,每括之以三言: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是易簡,一《易》也。
又曰不易乎世。
是不易,一《易》也。
又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适。
是變易,又一《易》也。
至簡故易,不易故深,變易故神。
雖曰三言,其實一理。
深則無有不神,神則無有不易矣。
先生變易之速,易如反掌,何其神乎!故吾謂先生即此是《易》矣。
作《易說序》。
●龍谿先生文錄抄序 《龍谿王先生集》共二十卷,無一卷不是談學之書;卷凡數十篇,無一篇不是論學之言。
夫學問之道,一言可蔽,卷若積至二十,篇或累至數十,能無贅乎?然讀之忘倦,卷卷若不相襲,覽者唯恐易盡,何也?蓋先生學問融貫,溫故知新,若滄洲瀛海,根于心,發于言,自時出而不可窮,自然不厭而文且理也。
而其誰能贅之欤!故餘嘗謂先生此書,前無往古,今無将來,後有學者可以無複著書矣,蓋逆料其決不能條達明顯一過于斯也。
而刻闆貯于紹興官署,印行者少,人亦罕讀。
又先生少壯至老,一味和柔,大同無我,無新奇可喜之行,故俗士亦多不悅先生之為人,而又肯讀先生之書乎?學無真志,皮相相矜,卒以自誤,雖先生萬語千言,亦且奈之何哉! 今春,餘偕焦弱侯放舟南邁,過滄洲,見何泰甯。
泰甯視龍谿為鄉先生,其平日厭饫先生之教為深,熟讀先生之書已久矣,意欲複梓行之,以嘉惠山東、河北數十郡人士,即索先生全集于弱侯所。
弱侯載兩船書,一時何處覓索。
泰甯乃約是秋專人來取,而命餘圈點其尤精且要者,曰:“吾先刻其精者以誘之令讀,然後粹其全以付天下後世。
夫先生之書,一字不可輕擲,不刻其全則有滄海遺珠之恨;然簡帙浩繁,将學者未覽先厭,又不免有束書不觀之歎。
必先後兩梓,不惜所費,然後先生之教大行。
蓋先生之學具在此書,若苟得其意,則一言可畢,何用二十卷;苟不肯讀,則終篇亦難,又何必二十卷也。
但在我後人,不得不冀其如此而讀,如此而終篇,又如此而得意于一言之下也。
”泰甯之言如此,其用意如之何? 秋九月,滄洲使者持泰甯手劄,果來索書白下。
适餘與弱侯鹹在館。
弱侯遂付書,又命餘書數語述泰甯初志并付之。
計新春二三月,餘可以覽新刻矣。
将見泰甯學問從此日新而不能已,斷斷乎其必有在于是!斷斷乎其必有在于是! ●關王告文 惟神,忠義貫金石,勇烈冠古今。
方其鎮荊州,下襄陽也,虎視中原,奪老瞞之精魄,孫吳猶鼠,藐割據之英雄,目中無魏、吳久矣。
使其不死,則其吞吳并曹,豈但使魏欲徙都已哉!其不幸而不成混一之業,複卯金之鼎者,天也。
然公雖死,而呂蒙小醜亦随吐血亡矣。
蓋公以正大之氣壓狐媚之孤,雖不逆料其詐,而呼風震霆,猶足破權奸之黨;駕霧鞭雷,猶足裂讒賊之肝。
固宜其千秋萬祀,不同海内外足迹至與不至,無不仰公之為烈。
蓋至于今日,雖男婦老少,有識無識,無不拜公之像,畏公之靈,而知公之為正直,俨然如在宇宙之間也。
某等來守茲土,慕公如生,欲使君臣勸忠,朋友效義,固因對公之靈,複反覆而緻意焉。
此不知者,謂秉燭達旦為公大節。
噫!此特硁硁小丈夫之所易為,而以此頌公,公其享之乎? ●李中谿先生告文 公從幼嗜學,到老不倦;人無微不收,言無誕而下錄;誕言靡信,公意彌笃。
蓋衆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務欲以實其堅,是故人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
平生祿入,盡歸梵宮;交際間遺,總資貧乞,六度所稱布施忍辱精進者,公誠有之。
李贅曰:“公倜傥非常人也,某見其人,又聞其語矣。
”世廟時,駕幸承天,公為荊州。
惟時有司不能承宣德意,以緻纖夫走渴,疫死無數。
公先期市藥材,煮參蓍,令置水次,役無病者。
後築堤障江,人感公,争出力,至于今賴焉。
夫其所市藥費,不過四五百金耳,而令全活者以萬計,又卒緻其力築堤,為荊人世世賴。
公之仁心蓋若此矣。
公初第,由翰林出為縣令,又由侍禦史複出為郡守。
蓋慈祥恺悌,雖于人無不愛,然其剛毅正直之氣,終不可以非法屈撓,故未四十而挂冠以老。
又能以其餘年肆力于問學,勇猛堅固,轉不退輪,為海内賢豪驅先,非常人明矣。
餘等或見而知,或聞而慕。
今其死矣,雲誰之依!地阻宮羁,生刍曷緻?為位而告,魂其聽之。
且餘等與公同道為朋,生時何須識面;同氣相應,來時自遍十方。
惟願我公照臨法會,降此華山,鐘鼓齊鳴,俨然其間。
不貴榮名,無謂可樂,此但請客時一場筵席耳,薄暮則散去矣。
生年滿百,未足為壽,以今視昔,誠然一呼吸之間也。
平昔文章,鹹謂過人,不知愚者得之,徒增口業,智者比之,好音過耳,達人大觀,視之猶土苴也。
“有子萬事足”,俗有是言也。
不曰揚子雲《法言》,白樂天《長慶》,人至于今傳乎?使待嗣而後傳,則古今有子者何限也。
須知孔子不以孔鯉傳,釋迦不以羅睺傳,老聃不以子宗傳,則公可以撫掌大笑矣。
勿謂道家法力勝禅家,道家固不能離道而為法也。
勿謂服食長生可冀,公固不死矣,何用長生乎?勿謂灌頂陽神可出,公固精神在天矣,又何用勞神求出乎?公但直信本心,勿顧影,勿疑形,則道力固自在也,法力固自在也,神力亦自在也。
再緻我公:為我傳語李維明。
維明者,自下人,名逢陽,别号翰峰,仕為禮部郎。
于贽為同曹友,于沆為同年友,皆同道雅相愛慕者。
故并設位,俾得與公會雲。
●王龍谿先生告文 聖代儒宗,人天法眼;白玉無瑕,黃金百煉。
今其沒矣,後将何仰!吾聞先生少遊陽明先生之門,既以一往而超詣;中升西河夫子之坐,遂至殁身而不替。
要以朋來為樂兮,不以不知而愠也,真得乎不遷不貳之宗。
正欲人知而信兮,不以未信而懈也,允符乎不厭不倦之理。
蓋修身行道者将九十歲,而随地雨法者已六十紀矣。
以故四域之内,或皓首而執經,五陵之間,多繼世以傳業。
遂令良知密藏,昭然揭日月而行中天;頓令洙、泗淵源,沛乎決江河而達四海。
蓋直斯文之未喪,實見吾道之大明。
先生之功,于斯為盛。
憶昔淮南兒孫布地,猗欤盛欤,不可及矣。
今觀先生淵流更長,悠也久也,何可當哉!所怪學道者病在愛身而不愛道,是以不知前人付托之重,而徒為自私自利之計,病在尊名而不尊己,是以不念兒孫陷溺之苦,而務為遠嫌遠謗之圖。
嗟夫!以此設心,是滅道也,非傳道也;是失已也,非成己也。
先生其忍之乎?嗟我先生,唯以世人之聾瞽為念,是故苟可以坐進此道,不敢解嘲也;唯以子孫之陷溺為憂,是故同舟而遇風,則吳、越必相救,不自知其喪身而失命也。
此先生付托之重所不能已也。
此餘小子所以一面先生而遂信其為非常人也。
雖生也晚,居非近,其所為凝眸而注神,傾心而悚聽者,獨先生爾矣。
先生今既沒矣,餘小子将何仰乎! 嗟乎!“嘿而成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先生以言教天下,而學者每呫嘩其語言,以為先生之妙若斯也,而不知其糟粕也,先生不貴也。
先生以行示天下,而學者每驚疑其所行,以為先生之不妙若斯也,而不知其精神也,是先生之所重也。
我思古人實未有如先生者也,故因聞先生之訃也,獨反覆而緻意焉。
先生神遊八極,道冠終古;夭壽不二,生死若一。
吾知先生雖亡,固存者也。
其必以我為知言也夫!其必以我知先生也夫! ●羅近谿先生告文 戊子冬月二十四日,南城羅先生之訃至矣,而先生之沒,實九月二日也。
夫南城,一水間耳,往往至者不能十日餘,而先生之訃直至八十餘日而後得聞,何其緩也!豈龍湖處僻,往來者寡耶?而往來者非寡,直知先生者寡也?然吾聞先生之門,如仲尼而又過之,蓋不啻中分魯矣。
其知先生者,宜若非寡,将實未聞好學者,以故雖及門,而終不知先生之所系于天下萬世者如此其甚重也耶?夫惟其視先生也不甚重,則其聞先生之訃也,自不容于不緩矣。
餘是以痛恨先生之沒,而益信先生之未可以死也。
有告我者曰:“先生欲以是九月朔辭世長往,故作别語以示多士。
多士苦不忍先生别,于是先生複勉留一日與多士談,談竟矣,而後往耳。
今先生往矣,無可奈何矣,于是多士始乃拭淚含哀,共梓先生别語以告四方之士。
若曰得正而斃,吾師無忝曾參矣;扶杖逍遙,吾師不愧夫子矣。
豈惟不惜死,又善吾死,吾師至是,真有得矣。
大力其師喜,故欲梓而傳之。
” 嗟乎!先生之壽七十而又四矣,其視仲尼有加矣,夫人生七十,古來所希。
壽跻古希,雖恒人能不惜死,而謂先生惜死乎?何以不惜死為先生喜也?且夫市井小兒,辛勤一世,赢得幾貫錢鈔,至無幾也。
然及其将終也,已死而複蘇,既瞑而複視,猶恐未得所托然者。
使有托也,則亦甘心瞑目已矣。
先生生平之謂何,顧此曆代衣缽,竟不思欲置何地乎?其所為勉留一日者何故?或者亦恐未得所托矣。
如使有托,雖不善死,亦善也。
使未有托也,則雖善死,先生不善也,又何可以善死稱先生也?吾謂先生正當垂絕之際,欲恸不敢恸之時,思欲忍死一再見焉,而卒不可得者,千載而下,聞之猶堪斷腸,望之猶堪堕淚,此自是其至痛不可甘忍,而謂先生忍死而不惜可乎?蓋惜死莫
今年春,巡按劉公直指鐵骢,大敉群吏,乃高子亦與獎賞。
然則高子豈不亦賢哉!高子年幼質美,深沉有智,循循雅饬,有儒生之風焉。
其務世其家以求克蓋前人者,尤可嘉也。
於戲!餘既直書獎語,懸之高門,以為高氏光寵矣,因同官之請,又仍次前語以賀之,其尚知恩報恩,以無棄餘言,無負于我國家可也! ●送鄭大姚序 昔者曹參以三尺劍佐漢祖平天下,及為齊相,九年而齊國安集。
嚴助謂汲長孺任職居官無以逾人,至出為東海,而東海大治。
今觀其所以治齊治東海者,實大不然。
史稱汲黯戆,性倨少禮。
初授為荥陽令,不受,恥之;後為東海,病卧閨閣内,歲餘不出。
參日夜飲醇酒,不事事。
吏舍日飲歌呼,參聞之,亦取酒張坐飲歌呼;與相應和。
此豈有軌轍蹊徑哉!要何與于治而能令郡國以理也? 《語》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莊以莅之’之不以禮,未善也。
”以餘所聞,則二子者将不免以其不正之身,肆于民上。
不莊不正,得罪名教甚矣。
而卒為漢名相,古之社稷臣者,何也?豈其所以緻理者或自有在,彼一切觀美之具有不屑欤?抑苟可以成治,于此有不計欤?将民實自治,無容别有治之之方欤?是故恬焉以嬉,遨焉以遊,而民自理也, 夫黃帝遠矣,雖老子之學,亦概乎其未之阙也。
豈二子者或别有黃、老之術,未可以其畔于吾之教而非诋之欤?吾聞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雖賜也,亦自謂不可得聞矣,豈其于此實未有聞,而遂不知求之繩墨之外也?餘甚疑焉,而未敢以告人。
屬鄭君為大姚令,乃以餘平昔之所疑者質之。
夫大姚,滇下邑也,僻小而陋,吾知君久矣其不受也。
觀君魁然其容,充然其氣,洞然不設城府。
其與上大夫言,如對群吏,處大庭如在燕私,偃倨似汲黯,酣暢似曹參。
此豈儒者耳目所嘗睹記哉!君獨神色自若,飲啖不辍,醉後耳熱,或歌詩作大字以自娛,陶陶然若不以邑事為意,而邑中亦自無事。
嗟夫!君豈亦學黃、老而有得者耶!抑天資冥契,與道合真,不自知其至于斯也!不然,将俱儒者竊笑而共指之矣,而甯能遽爾也耶! 吾與君相聚二載餘矣,亦知君之為人矣,今其歸也,其有不得者乎?夫淵明辭彭澤而賦“歸去”,采菊東籬,有深意矣。
刺史王弘,一旦二十千擲付酒家,可遂謂世無若人,焉一知陶令之賢乎?阮嗣宗曠達不仕,聞步兵廚有酒,求為校尉。
君既恥為令矣,縱有步兵之達,莫可告語,況望有知而大用君者,亦惟有歸去而已。
行李蕭條,童仆無歡,直雲窮矣,能無恸乎!如君作達,皆可勿恤也。
君第行,吾為君屈指而數之,計過家之期,正菊花之候,飲而無資,當必有白衣送酒如賢刺史王公者,能令君一醉爾也。
●李中丞奏議序〔代作〕 傳曰:“識時務者在于俊傑。
”夫時務亦易識耳,何以獨許俊傑為也?且夫俊傑之生,世不常有,而事之當務,則一時不無,若必待俊傑而後識,則世之所謂時務皆非時務者欤?抑俊傑之所識者,必俊傑而後識,非俊傑則終不能識欤?吾是以知時務之大也。
奏議者,議一時之務,而奏之朝廷,行之邦國,斷斷乎不容以時刻緩焉者也。
奏議多矣,而庸獨稱陸宣公者,則以此公之學有本,其于人情物理,靡不周知,其言詞溫厚和平,深得告君之體,使人讀其言便自心開目明,惟恐其言之易盡也。
則真所謂奏議矣,然亦不過德宗皇帝時一時之務耳。
蓋德宗時既多艱,又好以猜忌為聰明,故公宛曲及之,長短疾徐,務中其肯綮,以達乎膏肓,直欲窮之于其受病之處,蠹弊之源,令人主讀之,不覺不知入其中而不怒,則奏議之最也。
若非德宗之時,則又烏用此哉? 漢有晁、賈:晁錯有論,賈誼有策。
今觀誼之策,如改正朔,易服色,早輔教等,皆依仿《周官》而言之。
此但可與俗儒道,安可向孝文神聖之主談也。
然三表、五餌之策,推恩分王之策,以梁為齊、趙、吳、楚之邊,剖淮南諸國以益梁而分工其子。
粱地二千餘裡,卒之滅七國者,梁王力也。
孰謂洛陽年少,通達國體,識時知務如此哉!至今讀其書,猶想見其為人,欲不謂之千古之俊傑,不可得矣。
若錯之論兵事,與夫募民徙邊,屯田塞下,削平七國等,皆一時急務,千載石畫,未可以成敗論人,妄生褒貶也。
蓋時者如鸷鳥之趨時,務者如易子之交務,稍緩其時,不知其務則殆,孰謂時務可易言哉!其勢非天下之俊傑,固不能以識此矣。
宋人議論太多,雖謂之無奏議可也,然蘇文忠公實椎陸忠宣奏議矣。
今觀其上皇帝諸書與其他奏議,真忠肝義膽,讀之自然恸哭流涕,又不待以痛哭流涕自言也。
然亦在坡公時當務之急耳,過此而徽、欽,則無用矣。
亦猶晁、賈之言,隻可對文、景、武三帝道耳,過此則時非其時,又易其務,不中用也。
餘讀先賢奏議,其所以尚論之者如此。
今得中丞李公奏議讀之,雖未知其于晁、賈何如,然陸敬輿、蘇子瞻不能過也。
故因書昔日之言以請教于公,公其信不妄否?如不妄,則願載之末簡。
●先行錄序〔代作〕 言一也,有先行之言,有可行之言,又有當行之言。
吾嘗以此三言者定君子之是非,而益以見立言者之難矣。
何謂先行之言?則夫子之告子貢是已。
既已先行其言矣,安有言過其行之失乎?何謂可行之言?則《易》也,《中庸》也,皆是也。
《易》曰“以言乎遠則不禦”,是遠言皆可行也:“以言乎迩則靜而正”,是迩言皆可行也:“以言天地之間則備”,是天地之間之言皆可行也。
《中庸》曰:“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夫夫婦能行,則愚不肖者自謂不及,賢智者自謂過之,皆不可得矣,其斯以為可行之言乎?既曰可行之言,則言之千百世之上不為先,行之千百世之下不為後;則以言行合一,先後并時,雖聖人亦不能置先後于其間故也。
若夫當行之言,則雖今日言之,而明日有不當行之者,而況千百世之上下哉!不獨此也,舉一人而言,在仲由則為當行,而在冉求則為不當行矣,蓋時異勢殊,則言者變矣。
故行随事遷,則言焉人殊,安得據往行以為典要,守前言以效尾生耶?是又當行之言不可以執一也。
夫當行而後言,非通于道者不能,可行而後言,非深于學者不能。
若中丞李公,真所謂通于道、深于學者也,故能潔已裕人,公恕并用,其言之而當行而可行者乎!乃今又幸而獲讀所為《從政集》者,則又見其在朝在邑,處鄉處家,已往之迹皆如是也,所謂先行其言者也。
某是以知公之學,實學也;其政,實政也。
謂之曰《先行錄》,不亦宜乎!然既先行其言矣,又何不當行之有?又何不可行之有? ●時文後序〔代作〕 時文者,今時取士之文也,非古也。
然以今視古,古固非今;由後觀今,今複為古。
故曰文章與時高下。
高下者,權衡之謂也。
權衡定乎一時,精光流于後世,曷可苟也!夫千古同倫,則千古同文,所不同者一時之制耳。
故五言興,則四言為古;唐律興,則五言又為古。
今之近體既以唐為古,則知萬世而下當複以我為唐無疑也,而況取士之文乎? 彼謂時文可以取士,不可以行遠,非但不知文,亦且不知時矣。
夫文不可以行遠而可以取士,未之有也。
國家名臣輩出,道德功業,文章氣節,于今爛然,非時文之選欤?故棘闱三日之言,即為其人終身定論。
苟行之不遠,必言之無文,不可選也,然則大中丞李公所選時文,要以期于行遠耳矣。
吾願諸士留意觀之。
●張橫渠易說序〔代作〕 橫渠先生與學者論《易》久矣,後見二程論《易》,乃謂其弟于曰:“二程深明《易》道,吾不如。
”勇撤臯比,變易而從之,其勇也如此。
吾謂先生即此是《易》矣。
晉人論《易》,每括之以三言: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是易簡,一《易》也。
又曰不易乎世。
是不易,一《易》也。
又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适。
是變易,又一《易》也。
至簡故易,不易故深,變易故神。
雖曰三言,其實一理。
深則無有不神,神則無有不易矣。
先生變易之速,易如反掌,何其神乎!故吾謂先生即此是《易》矣。
作《易說序》。
●龍谿先生文錄抄序 《龍谿王先生集》共二十卷,無一卷不是談學之書;卷凡數十篇,無一篇不是論學之言。
夫學問之道,一言可蔽,卷若積至二十,篇或累至數十,能無贅乎?然讀之忘倦,卷卷若不相襲,覽者唯恐易盡,何也?蓋先生學問融貫,溫故知新,若滄洲瀛海,根于心,發于言,自時出而不可窮,自然不厭而文且理也。
而其誰能贅之欤!故餘嘗謂先生此書,前無往古,今無将來,後有學者可以無複著書矣,蓋逆料其決不能條達明顯一過于斯也。
而刻闆貯于紹興官署,印行者少,人亦罕讀。
又先生少壯至老,一味和柔,大同無我,無新奇可喜之行,故俗士亦多不悅先生之為人,而又肯讀先生之書乎?學無真志,皮相相矜,卒以自誤,雖先生萬語千言,亦且奈之何哉! 今春,餘偕焦弱侯放舟南邁,過滄洲,見何泰甯。
泰甯視龍谿為鄉先生,其平日厭饫先生之教為深,熟讀先生之書已久矣,意欲複梓行之,以嘉惠山東、河北數十郡人士,即索先生全集于弱侯所。
弱侯載兩船書,一時何處覓索。
泰甯乃約是秋專人來取,而命餘圈點其尤精且要者,曰:“吾先刻其精者以誘之令讀,然後粹其全以付天下後世。
夫先生之書,一字不可輕擲,不刻其全則有滄海遺珠之恨;然簡帙浩繁,将學者未覽先厭,又不免有束書不觀之歎。
必先後兩梓,不惜所費,然後先生之教大行。
蓋先生之學具在此書,若苟得其意,則一言可畢,何用二十卷;苟不肯讀,則終篇亦難,又何必二十卷也。
但在我後人,不得不冀其如此而讀,如此而終篇,又如此而得意于一言之下也。
”泰甯之言如此,其用意如之何? 秋九月,滄洲使者持泰甯手劄,果來索書白下。
适餘與弱侯鹹在館。
弱侯遂付書,又命餘書數語述泰甯初志并付之。
計新春二三月,餘可以覽新刻矣。
将見泰甯學問從此日新而不能已,斷斷乎其必有在于是!斷斷乎其必有在于是! ●關王告文 惟神,忠義貫金石,勇烈冠古今。
方其鎮荊州,下襄陽也,虎視中原,奪老瞞之精魄,孫吳猶鼠,藐割據之英雄,目中無魏、吳久矣。
使其不死,則其吞吳并曹,豈但使魏欲徙都已哉!其不幸而不成混一之業,複卯金之鼎者,天也。
然公雖死,而呂蒙小醜亦随吐血亡矣。
蓋公以正大之氣壓狐媚之孤,雖不逆料其詐,而呼風震霆,猶足破權奸之黨;駕霧鞭雷,猶足裂讒賊之肝。
固宜其千秋萬祀,不同海内外足迹至與不至,無不仰公之為烈。
蓋至于今日,雖男婦老少,有識無識,無不拜公之像,畏公之靈,而知公之為正直,俨然如在宇宙之間也。
某等來守茲土,慕公如生,欲使君臣勸忠,朋友效義,固因對公之靈,複反覆而緻意焉。
此不知者,謂秉燭達旦為公大節。
噫!此特硁硁小丈夫之所易為,而以此頌公,公其享之乎? ●李中谿先生告文 公從幼嗜學,到老不倦;人無微不收,言無誕而下錄;誕言靡信,公意彌笃。
蓋衆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務欲以實其堅,是故人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
平生祿入,盡歸梵宮;交際間遺,總資貧乞,六度所稱布施忍辱精進者,公誠有之。
李贅曰:“公倜傥非常人也,某見其人,又聞其語矣。
”世廟時,駕幸承天,公為荊州。
惟時有司不能承宣德意,以緻纖夫走渴,疫死無數。
公先期市藥材,煮參蓍,令置水次,役無病者。
後築堤障江,人感公,争出力,至于今賴焉。
夫其所市藥費,不過四五百金耳,而令全活者以萬計,又卒緻其力築堤,為荊人世世賴。
公之仁心蓋若此矣。
公初第,由翰林出為縣令,又由侍禦史複出為郡守。
蓋慈祥恺悌,雖于人無不愛,然其剛毅正直之氣,終不可以非法屈撓,故未四十而挂冠以老。
又能以其餘年肆力于問學,勇猛堅固,轉不退輪,為海内賢豪驅先,非常人明矣。
餘等或見而知,或聞而慕。
今其死矣,雲誰之依!地阻宮羁,生刍曷緻?為位而告,魂其聽之。
且餘等與公同道為朋,生時何須識面;同氣相應,來時自遍十方。
惟願我公照臨法會,降此華山,鐘鼓齊鳴,俨然其間。
不貴榮名,無謂可樂,此但請客時一場筵席耳,薄暮則散去矣。
生年滿百,未足為壽,以今視昔,誠然一呼吸之間也。
平昔文章,鹹謂過人,不知愚者得之,徒增口業,智者比之,好音過耳,達人大觀,視之猶土苴也。
“有子萬事足”,俗有是言也。
不曰揚子雲《法言》,白樂天《長慶》,人至于今傳乎?使待嗣而後傳,則古今有子者何限也。
須知孔子不以孔鯉傳,釋迦不以羅睺傳,老聃不以子宗傳,則公可以撫掌大笑矣。
勿謂道家法力勝禅家,道家固不能離道而為法也。
勿謂服食長生可冀,公固不死矣,何用長生乎?勿謂灌頂陽神可出,公固精神在天矣,又何用勞神求出乎?公但直信本心,勿顧影,勿疑形,則道力固自在也,法力固自在也,神力亦自在也。
再緻我公:為我傳語李維明。
維明者,自下人,名逢陽,别号翰峰,仕為禮部郎。
于贽為同曹友,于沆為同年友,皆同道雅相愛慕者。
故并設位,俾得與公會雲。
●王龍谿先生告文 聖代儒宗,人天法眼;白玉無瑕,黃金百煉。
今其沒矣,後将何仰!吾聞先生少遊陽明先生之門,既以一往而超詣;中升西河夫子之坐,遂至殁身而不替。
要以朋來為樂兮,不以不知而愠也,真得乎不遷不貳之宗。
正欲人知而信兮,不以未信而懈也,允符乎不厭不倦之理。
蓋修身行道者将九十歲,而随地雨法者已六十紀矣。
以故四域之内,或皓首而執經,五陵之間,多繼世以傳業。
遂令良知密藏,昭然揭日月而行中天;頓令洙、泗淵源,沛乎決江河而達四海。
蓋直斯文之未喪,實見吾道之大明。
先生之功,于斯為盛。
憶昔淮南兒孫布地,猗欤盛欤,不可及矣。
今觀先生淵流更長,悠也久也,何可當哉!所怪學道者病在愛身而不愛道,是以不知前人付托之重,而徒為自私自利之計,病在尊名而不尊己,是以不念兒孫陷溺之苦,而務為遠嫌遠謗之圖。
嗟夫!以此設心,是滅道也,非傳道也;是失已也,非成己也。
先生其忍之乎?嗟我先生,唯以世人之聾瞽為念,是故苟可以坐進此道,不敢解嘲也;唯以子孫之陷溺為憂,是故同舟而遇風,則吳、越必相救,不自知其喪身而失命也。
此先生付托之重所不能已也。
此餘小子所以一面先生而遂信其為非常人也。
雖生也晚,居非近,其所為凝眸而注神,傾心而悚聽者,獨先生爾矣。
先生今既沒矣,餘小子将何仰乎! 嗟乎!“嘿而成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先生以言教天下,而學者每呫嘩其語言,以為先生之妙若斯也,而不知其糟粕也,先生不貴也。
先生以行示天下,而學者每驚疑其所行,以為先生之不妙若斯也,而不知其精神也,是先生之所重也。
我思古人實未有如先生者也,故因聞先生之訃也,獨反覆而緻意焉。
先生神遊八極,道冠終古;夭壽不二,生死若一。
吾知先生雖亡,固存者也。
其必以我為知言也夫!其必以我知先生也夫! ●羅近谿先生告文 戊子冬月二十四日,南城羅先生之訃至矣,而先生之沒,實九月二日也。
夫南城,一水間耳,往往至者不能十日餘,而先生之訃直至八十餘日而後得聞,何其緩也!豈龍湖處僻,往來者寡耶?而往來者非寡,直知先生者寡也?然吾聞先生之門,如仲尼而又過之,蓋不啻中分魯矣。
其知先生者,宜若非寡,将實未聞好學者,以故雖及門,而終不知先生之所系于天下萬世者如此其甚重也耶?夫惟其視先生也不甚重,則其聞先生之訃也,自不容于不緩矣。
餘是以痛恨先生之沒,而益信先生之未可以死也。
有告我者曰:“先生欲以是九月朔辭世長往,故作别語以示多士。
多士苦不忍先生别,于是先生複勉留一日與多士談,談竟矣,而後往耳。
今先生往矣,無可奈何矣,于是多士始乃拭淚含哀,共梓先生别語以告四方之士。
若曰得正而斃,吾師無忝曾參矣;扶杖逍遙,吾師不愧夫子矣。
豈惟不惜死,又善吾死,吾師至是,真有得矣。
大力其師喜,故欲梓而傳之。
” 嗟乎!先生之壽七十而又四矣,其視仲尼有加矣,夫人生七十,古來所希。
壽跻古希,雖恒人能不惜死,而謂先生惜死乎?何以不惜死為先生喜也?且夫市井小兒,辛勤一世,赢得幾貫錢鈔,至無幾也。
然及其将終也,已死而複蘇,既瞑而複視,猶恐未得所托然者。
使有托也,則亦甘心瞑目已矣。
先生生平之謂何,顧此曆代衣缽,竟不思欲置何地乎?其所為勉留一日者何故?或者亦恐未得所托矣。
如使有托,雖不善死,亦善也。
使未有托也,則雖善死,先生不善也,又何可以善死稱先生也?吾謂先生正當垂絕之際,欲恸不敢恸之時,思欲忍死一再見焉,而卒不可得者,千載而下,聞之猶堪斷腸,望之猶堪堕淚,此自是其至痛不可甘忍,而謂先生忍死而不惜可乎?蓋惜死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