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雜述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不疑,是其不疑也,以其聞之于邦家也。
設使不聞,則雖欲不疑,不可得矣。
此其人甯有實得者耶?是可笑也。
何謂衆人皆以為至虛,而君子獨不謂之虛?彼其未嘗一日不與人為善也,是以人皆謂之舜也,然不知其能舍己從人否也。
未嘗一日不拜昌言也,是以人皆謂之禹也,然不知其能過門不入,呱呱弗子否也。
蓋其始也,不過以虛受為美德而為之,其終也,習慣成僻,亦冒認以為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而安知其為怯弱而不能自起者哉! 然則虛實之端,未易言也。
蓋虛實之難言也,以真虛真實之難知也。
故曰:“人不知而不溫。
”夫人,衆人也。
衆人不知,故可謂之君子。
若衆人而知,則吾亦衆人而已,何足以為君子。
衆人不知,故可直任之而不愠。
若君子而不知之,則又如之何而不愠也?是則大可懼也,雖欲勿愠,得乎?世間君子少而衆人多,則知我者少,不知我者多&radic有舉世而無一知者,而唯顔子一人獨知之,所謂“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是也。
夫唯遁世而不見知也,則雖有虛實之說,其誰聽之! ●定林庵記 餘不出山久矣。
萬曆戊戌,從焦弱侯至白下,詣定林庵,而庵猶然無恙者,以定林在日素信愛于弱侯也,今林不受徒,今來住持者弱侯擇僧守之,實不知定林作何面目,則此庵第屬定林創建,名曰定林庵,不虛耶?定林創庵甫成,即舍去,之牛首,複創大華嚴閣,弱侯碑紀其事甚明也。
大甫成,又舍去,之楚,仿餘于天中山,而遂化于天中山,塔于天中山。
馬伯時隐此山時,特置山居一所,度一僧,使專守其塔矣。
今定林化去又十二年,餘未死,又複來此,複得見定林庵。
夫金陵多名刹,區區一定林庵安足為輕重,而舊椽敗瓦,人不忍毀,則此庵雖小,實賴定林久存,名曰定林庵,豈虛耶! 夫定林,白下人也,自幼不茹葷血,又不娶,日随其主周生赴講,蓋當時所謂周安其人者也。
餘未嘗見周生,但見周安随楊君道南至京師。
時李翰峰先生在京,告餘曰:“周安知學。
子欲學,幸毋下視周安!”蓋周安本随周生執巾屦之任,乃周生不力學,而周安供茶設馔,時時竊聽,或獨立檐端,或拱身柱側,不不倚,不退不倦,卒緻斯道,又曰:“周安以周生病故,而道南乃東南名士,終歲讀書破寺中,故周安複事道南。
”夫以一周安,乃得身事道南,又得李先生歎羨,弱侯信愛,則周安可知矣。
後二年,餘來金陵,獲接周安,而道南又不幸早死。
周安因白弱侯曰:“吾欲為僧。
夫吾迄歲山寺,隻多此數莖發,不剃何為?”弱侯無以應,遂約餘及管東溟諸公,送周安于雲松禅師處披剃為弟子,改法名曰定林。
此定林之所由名也。
弱侯又于館側别為庵院,而餘複書“定林庵”三字以匾之,此又定林庵之所由名也。
弱侯曰:“庵存人亡,見庵若見其人矣。
其人雖亡,其庵尚存;庵存則人亦存。
雖然,人今已亡,庵亦安得獨存;惟有記庶幾可久。
”餘謂庵已不足記也,定林之庵不可以不記也。
今不記,恐後我而生者且不知定林為何物,此庵為何等矣。
夫從古以來,僧之有志行者亦多,獨定林哉!子獨怪其不辭卑賤,而有志于聖賢大道也。
故曰:“賤莫賤于不聞道。
”定林自視其身為何如者,故衆人卑之以為賤,而定林不知也。
今天下冠冕之士,俨然而登講帷,口談仁義,手揮麈尾,可謂尊且貴矣,而能自貴者誰欤!況其随從于講次之末者欤!又況于仆厮之賤,鞭箠之輩,不以為我勞,則必以為無益于充囊飽腹,且相率攘袂而竊笑矣。
肯俯首下心,“歸禮窮士,日倚檐楹,欣樂而忘其身之賤,必欲為聖人然後已者耶!古無有矣。
是宜記,遂為之記。
不記庵,專記定林名庵之由。
嗚呼!道不虛談,學務實效,則此定林庵真不虛矣。
●高潔說 餘性好高,好高則倨傲而不能下。
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勢仗富之人耳。
否則,稍有片長寸善,雖隸卒人奴,無不拜也。
餘性好潔,好潔則狷隘而不能容。
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趨勢谄富之人耳。
否則,果有片善寸長,縱身為大人王公,無不賓也。
能下人,故其心虛;其心虛,故所取廣;所取廣,故其人愈高。
然則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極好高人者也。
餘之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無遺人;無遺人,則無人不容,無人不容,則無不潔之行矣。
然則言天下之能容人者,固言天下之極好潔人者也。
餘之好潔,不亦宜乎! 今世龌龊者皆以餘狷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
謂餘自至黃安,終日鎖門,而使方丹山有好個四方求友之譏。
自住龍湖,雖不鎖門,然至門而不得見,或見而不接禮者,縱有一二加禮之人,亦不久即厭棄。
是世俗之論我如此也。
殊不知我終日閉門,終日有欲見勝己之心也。
終年獨坐,終年有不見知己之恨也。
此難與爾輩道也!其頗說得話者,又以餘無目而不能知人,故卒為所欺;偏愛而不公,故卒不能與人以終始。
此自謂離毛見皮,吹毛見孔,所論确矣。
其實視世之龌龊者僅五十步,安足道耶! 夫空谷足音,見似人猶喜,而謂我不欲見人,有是理乎?第恐尚未似人耳,苟其略似人形,當即下拜而忘其人之賤也,奔走而忘其人之貴也。
是以往往見人之長而遂忘其短,非但忘其短也,方且隆禮而師事之,而況知吾之為偏愛耶!何也?好友難遇,若非吾禮敬之至,師事之誠,則彼聰明才賢之士,又曷肯為我友乎?必欲與之為友,則不得不緻吾禮數之隆。
然天下之真才真聰明者實少也。
往往吾盡敬事之誠,而彼聰明者有才者終非其真,則其勢又不得而不與之疏。
且不但不真也,又且有奸邪焉,則其勢又不得而不日與之遠。
是故衆人鹹謂我為無目耳。
夫使我而果無目也,則必不能以終遠;使我而果偏愛不公也,則必護短以終身。
故為偏愛無目之論者,皆似之而非也。
今黃安二上人到此,人又必且以我為偏愛矣。
二上人其務與我始終之,無使我受無目之名可也。
然二上人實知餘之苦心也,實知餘之孤單莫可告語也,實知餘之求人甚于人之求餘也。
吾又非以二上人之才,實以二上人之德也;非以其聰明,實以其笃實也。
故有德者必笃實,笃實者則必有德,二上人吾何患乎?二上人師事李壽庵,壽庵師事鄧豁渠。
此豁渠志如金剛,膽如天大,學從心悟,智過于師,故所取之徒如其師,其徒孫如其徒。
吾以是蔔之,而知二上人之必能為我出氣無疑也,故作好高好潔之說以贻之。
●三蠢記 劉翼性峭直,好罵人。
李百藥語人曰:“劉四雖複罵人,人亦不恨。
”噫!若百藥者,可謂真劉翼知己之人矣。
餘性亦好罵人,人亦未嘗恨我。
何也?以我口惡而心善,言惡而意善也。
心善者欲人急于長進,意善者又恐其人之不肯急于長進也,是以知我而不恨也。
然世人雖不我恨,亦終不與我親。
若能不恨我,又能親我者,獨有楊定見一人耳。
所以不恨而益親者又何也?蓋我愛富貴,是以愛人之求富貴也。
愛貴則必讀書,而定見不肯讀書,故罵之;愛富則必治家,而定見不做人家,故罵人。
罵人不去取富貴,何恨之有?然定見又實有可罵者:方我之困于鄂城也,定見冒犯暑雪,一年而三四至,則其氣骨果有過人者。
我知其可以成就,故往往罵詈之不休耳。
然其奈終不可變化何哉?不讀書,不勤學,不求生世之産,不事出世之謀,蓋有氣骨而無遠志,則亦愚人焉耳,不足道也。
深有雖稍有向道之意,然亦不是直向上去之人,往往認定死語,以辛勤日用為枷鎖,以富貴受用為極安樂自在法門,則亦不免誤人自誤者。
蓋定見有氣骨而欠靈利,深有稍靈利而無氣骨,同是山中一蠢物而已。
夫既與蠢物為伍矣,隻好将就随順,度我殘年,猶爾責罵不已,則定見一蠢物也,深有一蠢物也,我又一蠢物也,豈不成三蠢乎?作《三蠢記》。
●三叛記 時在中伏,晝日苦熱,夜間頗涼。
湖水驟滿,望月初上,和風拂面,有客來伴,此正老子恥眙時也。
楊胖平日好磕睡,不知此夜何忽眼青,乃無上事,欣然而笑,驚蝴蝶之夢周,怪鐵杵之啖廣。
和尚不覺矍然開眼而問曰:“子何笑?”曰:“吾笑此時有三叛人,欲作傳而未果耳。
”餘謂三叛是誰?爾傳又欲如何作?胖曰:“楊道自幼跟我,今年二十五矣,見我功名未就,年紀又長,無故而逃,是一叛也。
懷喜本是楊道一類人,幸得湖僧與之落發,遂以此僧為師,以深為師祖。
故深自有懷喜,東西遊行,鹹以為伴,飲食衣服,盡與喜同。
今亦一旦棄之而去,托言入縣閉關誦經。
夫縣城喧雜,豈閉關地耶?明是背祖,反揚言祖可以背李老去上黃柏,吾獨不可背之以閉關城下乎?雖祖涕泗交頤,再四苦留,亦不之顧,是三叛也。
”餘又問何者是三,不答,但笑,蓋指祖也。
時有魚目子、東方生、卯酉客并在座,魚目子問曰:“雖是三叛,獨無輕重不同科乎?”東方生曰:“三者皆可死,有何輕重!蓋天下唯忘恩背義之人不可以比于夷狄禽獸,以夷狄禽獸尚知守義報恩也。
既名為叛,則一切無輕重皆殺!”魚目子曰:“深之罪,不須再申明定奪矣,若喜受祖恩養日久,豈道所可同乎?使楊胖之待道有深萬一,則道亦必守死而不肯叛楊以去矣。
二子人物雖同,要當以平日情意厚薄為差,況道之靈利可使,猶有過喜者哉!故論人品則道為上,喜居中,深乃最下;論如法則祖服上刑,喜次之,道又次之。
此論不可易也。
” 東方生終不然其說,魚目子因與之反诘不已。
東方生曰:“夫祖之痛喜,豈誠痛喜之聰明可以語道耶?抑痛喜之志氣果不同于凡僧耶?抑又以人品氣骨真足以繼此段大事耶?同是道一樣人,特利其能飲食供奉己也,寝處枕席之足以備冬溫夏涼之快己也。
彼以有利于己而痛之,此以能利于彼而受其痛,報者施者,即時已畢,無餘剩矣,如今之雇工人是已,安得而使之不與道同科也?” 二子既争論不決,而楊又默默無言,于是卯酉客從旁持刀而立曰:“三者皆未可死,唯老和尚可死,速殺此老,貴圖天下太平!本等是一個老實無志氣的,乃過而愛之,至比之汾陽,比之布袋。
夫有大志而不知,無目者也。
蓋有大志,而以愛大志之愛愛之,亦無目者也。
是可殺也。
長别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不殺更又何待!”持刀直逼和尚。
和尚跪而請曰:“此實正論,此實正論。
且乞饒頭,免做無頭鬼!”嗚呼!昔既無目,今又無頭,人言禍不單行,諒哉! ●忠義水浒傳序 太史公曰:“《說難》《孤憤》,賢聖發憤之所作也。
”由此觀之,古之賢聖,不憤則不作矣。
不憤而作,譬如不寒而顫,不病而呻吟也,雖作何觀乎?《水浒傳》者,發憤之所作也。
蓋自宋室不競,冠屦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
馴緻夷狄處上,中原處下,一時君相猶然處堂燕鵲,納币稱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
是故憤二帝之北狩,則稱大破遼以洩真憤;憤南渡之苟安,則稱滅方臘以洩其憤。
敢問洩憤者誰乎?則前日嘯聚水浒之強人也,欲不謂之忠義不可也。
是故施、羅二公傳《水浒》而複以忠義名其傳焉。
夫忠義何以歸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
夫水浒之衆何以一一皆忠義也?所以緻之者可知也。
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理也。
若以小賢役人,而以大賢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恥乎?是猶以小力縛人,而使大力者縛于人,其肯束手就縛而不辭乎?其勢必至驅天下大力大賢而盡納之水浒矣。
則謂水浒之衆,皆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可也。
然未有忠義如宋公明者也。
今觀一百單八人者,同功同過,同死同生,其忠義之心,猶之乎宋公明也。
獨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卒至于犯大難,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辭,則忠義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單八人者之心,故能結義梁山,為一百單八人之主。
最後南征方臘,一百單八人者陣亡已過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辭主,二童就計于“混江”。
宋公明非不知也,以為見幾明哲,不過小丈夫自完之計,決非忠于君、義于友者所忍屑矣。
是之謂宋公明也,是以謂之忠義也,傳其可無作欤!傳其可不讀欤!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側矣。
賢宰相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
兵部掌軍國之樞,督府專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讀也,苟一日而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浒,而皆為幹城心腹之選矣。
否則不在朝廷,不在君側,不在幹城腹心,烏在乎?在水浒。
此傳之所為發憤矣。
若夫好事者資其談柄,用兵者藉其謀畫,要以各見所長,烏睹所謂忠義者哉! ●子由解老序 食之于飽,一也。
南人食稻而甘,北人食黍而甘,此一南一北者未始相羨也。
然使兩人者易地而食焉,則又未始相棄也。
道之于孔、老,猶稻黍之于南北也,足乎此者,雖無羨于彼,而顧可棄之哉!何也?至飽者各足,而真饑者無擇也。
蓋嘗北學而食于主人之家矣。
天寒,大雨雪三日,絕糧七日,饑凍困踣,望主人而向往焉。
主人憐我,炊黍饷我,信口大嚼,未暇辨也。
撤案而後問曰:“豈稻粱也欤!奚其有此美也?”主人笑曰:“此黍稷也,與稻粱埒。
且今之黍稷也,非有異于向之黍稷者也。
帷甚饑,故甚美,惟甚美,故甚飽。
子今以往,不作稻粱想,不作黍稷想矣。
” 餘聞之,慨然而歎,使餘之于道若今之望食,則孔、老暇擇乎!自此專治《老子》,而時獲子由《老子解》讀之。
解《老子》者衆矣,而子由稱最,子由之引《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夫未發之中,萬物之奧,宋儒自明道以後,遞相傳授,每令門弟于看其氣象為例如者也。
子由乃獨得微言于殘篇斷簡之中,宜其善發《老子》之蘊,使五千餘言爛然如皎日,學者斷斷乎不可以一日去手也。
《解》成,示道全,當道全意;寄予瞻,又當子瞻意。
今去子由五百餘年,不意複見此奇特。
嗟夫!亦惟真饑而後能得之也。
●高同知獎勸序〔高系土官,父祖作逆〕 餘嘗語高于曰:“我國家統一寰宇,澤流區内,威制六合,不務廣地而地自廣,蓋秦皇所不能臣,漢武所不能服者,悉入版圖矣。
若幹羽之格,東漸西被,朔南暨及。
以今視之,奚啻千百耶!然此人能言之矣,吾且言其設官分職以為民極者,與子揚厲之可乎? “夫滇南迤西,流土并建,文教敷洽,二百餘年矣。
蓋上采前王封建之盛制,下不失後王郡縣之良規者也。
夫前有封建,其德厚矣,而制未周;後有郡縣,其制美矣,而德未厚。
惟是我朝,上下古今,俯仰六王,囊括并包,倫制兼盡,功德盛隆,誠自生民以來之聖之所未有也。
故餘謂若我聖朝蔔世蔔年,豈特丕若有夏,勿替有殷,且兼成周有道之長,衍漢、唐、宋無疆之曆,萬億斯年,未有艾矣。
此豈直為小臣祝願之私哉!其根本盛者,其枝葉無窮,理固然耳。
“爾高氏之先,吾不知其詳矣。
自為内臣以來,我高皇帝憐其來歸而不忍遷之也,則使之仍有土之業;因其助順而不忍絕之也,則使之與于世及之典。
又念其先世曾有功德于民,而吾兵初不血刃也,則授以大夫之秩,以延其子孫而隆其眷。
夫當混一廓清之日,摧枯拉朽之際,謀臣猛将,屯集如雲,設使守漢、唐之故事,或因其來歸也,而待以不死,可若何?或因其效順也,而遂遷之内地,使不得食其故上之毛,可若何?雖其先或有功德,而沒世勿論也,其又若之何?故吾以謂我租宗之恩德至厚也。
“且今之來此而為郡守州正縣令者,豈易也哉?彼其讀書曾破萬卷,胸中兵甲亦且數十萬:積累勤矣。
苟萬分一中選,亦必遲回郎署十餘年,跋涉山川萬餘裡。
視子之爵不甚加,而親戚墳墓則遠矣。
然猶日惶惶焉以不得稱厥職是懼,一有愆尤,即論斥随之,與編戶等矣。
其來遠,其去速,其得之甚難,而失之甚易也。
如此回視吾子安步而行,乘馬而馳,足不下堂階,而終身逸樂,累世富貴不絕,未嘗稽颡厥廷,而子孫秩爵與流官埒。
是可不知其故乎? “且夫汗馬之功臣,其殊勳懋伐,載在盟府,尚矣。
乃其後嗣不類,或以驕奢毀敗,雖有八議,不少假借。
外之衛所,其先世非與于拔城陷陣之勳,則未易以千戶賞,況萬戶乎。
今其存者無幾矣。
幸而存,非射命中,力搏虎,則不得以破格調;其平日非敬禮君子,愛恤軍人,則不可以久安,亦既岌岌矣。
惟土官不然。
若有細誤,辄與蓋覆;若有微勞,辄恐後時。
郡守言之監司,監司言之台院,而賞格下矣。
“夫同一臣子,同一世官也,乃今以郡守則不得比,以衛所世官則不得比,以功臣之子孫則又不得比,其故何哉?蓋功臣之子孫,恐其恃功而驕也,則難制矣,故其法不得不詳,非故薄之也。
若郡守,則節制此者也,非大賢不可;衛所世官,則擁衛此者也,非強有力知禮義亦不可。
故宜其責之備耳。
夫有擁衛以防其蔓,有節制以杜其始,則無事矣,故吾子得以安意肆志焉,以世受有爵之榮,是其可不知恩乎?知恩則思報,思報則能謹守禮而重犯法,将與我國家相為終始,無有窮
設使不聞,則雖欲不疑,不可得矣。
此其人甯有實得者耶?是可笑也。
何謂衆人皆以為至虛,而君子獨不謂之虛?彼其未嘗一日不與人為善也,是以人皆謂之舜也,然不知其能舍己從人否也。
未嘗一日不拜昌言也,是以人皆謂之禹也,然不知其能過門不入,呱呱弗子否也。
蓋其始也,不過以虛受為美德而為之,其終也,習慣成僻,亦冒認以為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而安知其為怯弱而不能自起者哉! 然則虛實之端,未易言也。
蓋虛實之難言也,以真虛真實之難知也。
故曰:“人不知而不溫。
”夫人,衆人也。
衆人不知,故可謂之君子。
若衆人而知,則吾亦衆人而已,何足以為君子。
衆人不知,故可直任之而不愠。
若君子而不知之,則又如之何而不愠也?是則大可懼也,雖欲勿愠,得乎?世間君子少而衆人多,則知我者少,不知我者多&radic有舉世而無一知者,而唯顔子一人獨知之,所謂“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是也。
夫唯遁世而不見知也,則雖有虛實之說,其誰聽之! ●定林庵記 餘不出山久矣。
萬曆戊戌,從焦弱侯至白下,詣定林庵,而庵猶然無恙者,以定林在日素信愛于弱侯也,今林不受徒,今來住持者弱侯擇僧守之,實不知定林作何面目,則此庵第屬定林創建,名曰定林庵,不虛耶?定林創庵甫成,即舍去,之牛首,複創大華嚴閣,弱侯碑紀其事甚明也。
大甫成,又舍去,之楚,仿餘于天中山,而遂化于天中山,塔于天中山。
馬伯時隐此山時,特置山居一所,度一僧,使專守其塔矣。
今定林化去又十二年,餘未死,又複來此,複得見定林庵。
夫金陵多名刹,區區一定林庵安足為輕重,而舊椽敗瓦,人不忍毀,則此庵雖小,實賴定林久存,名曰定林庵,豈虛耶! 夫定林,白下人也,自幼不茹葷血,又不娶,日随其主周生赴講,蓋當時所謂周安其人者也。
餘未嘗見周生,但見周安随楊君道南至京師。
時李翰峰先生在京,告餘曰:“周安知學。
子欲學,幸毋下視周安!”蓋周安本随周生執巾屦之任,乃周生不力學,而周安供茶設馔,時時竊聽,或獨立檐端,或拱身柱側,不不倚,不退不倦,卒緻斯道,又曰:“周安以周生病故,而道南乃東南名士,終歲讀書破寺中,故周安複事道南。
”夫以一周安,乃得身事道南,又得李先生歎羨,弱侯信愛,則周安可知矣。
後二年,餘來金陵,獲接周安,而道南又不幸早死。
周安因白弱侯曰:“吾欲為僧。
夫吾迄歲山寺,隻多此數莖發,不剃何為?”弱侯無以應,遂約餘及管東溟諸公,送周安于雲松禅師處披剃為弟子,改法名曰定林。
此定林之所由名也。
弱侯又于館側别為庵院,而餘複書“定林庵”三字以匾之,此又定林庵之所由名也。
弱侯曰:“庵存人亡,見庵若見其人矣。
其人雖亡,其庵尚存;庵存則人亦存。
雖然,人今已亡,庵亦安得獨存;惟有記庶幾可久。
”餘謂庵已不足記也,定林之庵不可以不記也。
今不記,恐後我而生者且不知定林為何物,此庵為何等矣。
夫從古以來,僧之有志行者亦多,獨定林哉!子獨怪其不辭卑賤,而有志于聖賢大道也。
故曰:“賤莫賤于不聞道。
”定林自視其身為何如者,故衆人卑之以為賤,而定林不知也。
今天下冠冕之士,俨然而登講帷,口談仁義,手揮麈尾,可謂尊且貴矣,而能自貴者誰欤!況其随從于講次之末者欤!又況于仆厮之賤,鞭箠之輩,不以為我勞,則必以為無益于充囊飽腹,且相率攘袂而竊笑矣。
肯俯首下心,“歸禮窮士,日倚檐楹,欣樂而忘其身之賤,必欲為聖人然後已者耶!古無有矣。
是宜記,遂為之記。
不記庵,專記定林名庵之由。
嗚呼!道不虛談,學務實效,則此定林庵真不虛矣。
●高潔說 餘性好高,好高則倨傲而不能下。
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勢仗富之人耳。
否則,稍有片長寸善,雖隸卒人奴,無不拜也。
餘性好潔,好潔則狷隘而不能容。
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趨勢谄富之人耳。
否則,果有片善寸長,縱身為大人王公,無不賓也。
能下人,故其心虛;其心虛,故所取廣;所取廣,故其人愈高。
然則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極好高人者也。
餘之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無遺人;無遺人,則無人不容,無人不容,則無不潔之行矣。
然則言天下之能容人者,固言天下之極好潔人者也。
餘之好潔,不亦宜乎! 今世龌龊者皆以餘狷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
謂餘自至黃安,終日鎖門,而使方丹山有好個四方求友之譏。
自住龍湖,雖不鎖門,然至門而不得見,或見而不接禮者,縱有一二加禮之人,亦不久即厭棄。
是世俗之論我如此也。
殊不知我終日閉門,終日有欲見勝己之心也。
終年獨坐,終年有不見知己之恨也。
此難與爾輩道也!其頗說得話者,又以餘無目而不能知人,故卒為所欺;偏愛而不公,故卒不能與人以終始。
此自謂離毛見皮,吹毛見孔,所論确矣。
其實視世之龌龊者僅五十步,安足道耶! 夫空谷足音,見似人猶喜,而謂我不欲見人,有是理乎?第恐尚未似人耳,苟其略似人形,當即下拜而忘其人之賤也,奔走而忘其人之貴也。
是以往往見人之長而遂忘其短,非但忘其短也,方且隆禮而師事之,而況知吾之為偏愛耶!何也?好友難遇,若非吾禮敬之至,師事之誠,則彼聰明才賢之士,又曷肯為我友乎?必欲與之為友,則不得不緻吾禮數之隆。
然天下之真才真聰明者實少也。
往往吾盡敬事之誠,而彼聰明者有才者終非其真,則其勢又不得而不與之疏。
且不但不真也,又且有奸邪焉,則其勢又不得而不日與之遠。
是故衆人鹹謂我為無目耳。
夫使我而果無目也,則必不能以終遠;使我而果偏愛不公也,則必護短以終身。
故為偏愛無目之論者,皆似之而非也。
今黃安二上人到此,人又必且以我為偏愛矣。
二上人其務與我始終之,無使我受無目之名可也。
然二上人實知餘之苦心也,實知餘之孤單莫可告語也,實知餘之求人甚于人之求餘也。
吾又非以二上人之才,實以二上人之德也;非以其聰明,實以其笃實也。
故有德者必笃實,笃實者則必有德,二上人吾何患乎?二上人師事李壽庵,壽庵師事鄧豁渠。
此豁渠志如金剛,膽如天大,學從心悟,智過于師,故所取之徒如其師,其徒孫如其徒。
吾以是蔔之,而知二上人之必能為我出氣無疑也,故作好高好潔之說以贻之。
●三蠢記 劉翼性峭直,好罵人。
李百藥語人曰:“劉四雖複罵人,人亦不恨。
”噫!若百藥者,可謂真劉翼知己之人矣。
餘性亦好罵人,人亦未嘗恨我。
何也?以我口惡而心善,言惡而意善也。
心善者欲人急于長進,意善者又恐其人之不肯急于長進也,是以知我而不恨也。
然世人雖不我恨,亦終不與我親。
若能不恨我,又能親我者,獨有楊定見一人耳。
所以不恨而益親者又何也?蓋我愛富貴,是以愛人之求富貴也。
愛貴則必讀書,而定見不肯讀書,故罵之;愛富則必治家,而定見不做人家,故罵人。
罵人不去取富貴,何恨之有?然定見又實有可罵者:方我之困于鄂城也,定見冒犯暑雪,一年而三四至,則其氣骨果有過人者。
我知其可以成就,故往往罵詈之不休耳。
然其奈終不可變化何哉?不讀書,不勤學,不求生世之産,不事出世之謀,蓋有氣骨而無遠志,則亦愚人焉耳,不足道也。
深有雖稍有向道之意,然亦不是直向上去之人,往往認定死語,以辛勤日用為枷鎖,以富貴受用為極安樂自在法門,則亦不免誤人自誤者。
蓋定見有氣骨而欠靈利,深有稍靈利而無氣骨,同是山中一蠢物而已。
夫既與蠢物為伍矣,隻好将就随順,度我殘年,猶爾責罵不已,則定見一蠢物也,深有一蠢物也,我又一蠢物也,豈不成三蠢乎?作《三蠢記》。
●三叛記 時在中伏,晝日苦熱,夜間頗涼。
湖水驟滿,望月初上,和風拂面,有客來伴,此正老子恥眙時也。
楊胖平日好磕睡,不知此夜何忽眼青,乃無上事,欣然而笑,驚蝴蝶之夢周,怪鐵杵之啖廣。
和尚不覺矍然開眼而問曰:“子何笑?”曰:“吾笑此時有三叛人,欲作傳而未果耳。
”餘謂三叛是誰?爾傳又欲如何作?胖曰:“楊道自幼跟我,今年二十五矣,見我功名未就,年紀又長,無故而逃,是一叛也。
懷喜本是楊道一類人,幸得湖僧與之落發,遂以此僧為師,以深為師祖。
故深自有懷喜,東西遊行,鹹以為伴,飲食衣服,盡與喜同。
今亦一旦棄之而去,托言入縣閉關誦經。
夫縣城喧雜,豈閉關地耶?明是背祖,反揚言祖可以背李老去上黃柏,吾獨不可背之以閉關城下乎?雖祖涕泗交頤,再四苦留,亦不之顧,是三叛也。
”餘又問何者是三,不答,但笑,蓋指祖也。
時有魚目子、東方生、卯酉客并在座,魚目子問曰:“雖是三叛,獨無輕重不同科乎?”東方生曰:“三者皆可死,有何輕重!蓋天下唯忘恩背義之人不可以比于夷狄禽獸,以夷狄禽獸尚知守義報恩也。
既名為叛,則一切無輕重皆殺!”魚目子曰:“深之罪,不須再申明定奪矣,若喜受祖恩養日久,豈道所可同乎?使楊胖之待道有深萬一,則道亦必守死而不肯叛楊以去矣。
二子人物雖同,要當以平日情意厚薄為差,況道之靈利可使,猶有過喜者哉!故論人品則道為上,喜居中,深乃最下;論如法則祖服上刑,喜次之,道又次之。
此論不可易也。
” 東方生終不然其說,魚目子因與之反诘不已。
東方生曰:“夫祖之痛喜,豈誠痛喜之聰明可以語道耶?抑痛喜之志氣果不同于凡僧耶?抑又以人品氣骨真足以繼此段大事耶?同是道一樣人,特利其能飲食供奉己也,寝處枕席之足以備冬溫夏涼之快己也。
彼以有利于己而痛之,此以能利于彼而受其痛,報者施者,即時已畢,無餘剩矣,如今之雇工人是已,安得而使之不與道同科也?” 二子既争論不決,而楊又默默無言,于是卯酉客從旁持刀而立曰:“三者皆未可死,唯老和尚可死,速殺此老,貴圖天下太平!本等是一個老實無志氣的,乃過而愛之,至比之汾陽,比之布袋。
夫有大志而不知,無目者也。
蓋有大志,而以愛大志之愛愛之,亦無目者也。
是可殺也。
長别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不殺更又何待!”持刀直逼和尚。
和尚跪而請曰:“此實正論,此實正論。
且乞饒頭,免做無頭鬼!”嗚呼!昔既無目,今又無頭,人言禍不單行,諒哉! ●忠義水浒傳序 太史公曰:“《說難》《孤憤》,賢聖發憤之所作也。
”由此觀之,古之賢聖,不憤則不作矣。
不憤而作,譬如不寒而顫,不病而呻吟也,雖作何觀乎?《水浒傳》者,發憤之所作也。
蓋自宋室不競,冠屦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
馴緻夷狄處上,中原處下,一時君相猶然處堂燕鵲,納币稱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
是故憤二帝之北狩,則稱大破遼以洩真憤;憤南渡之苟安,則稱滅方臘以洩其憤。
敢問洩憤者誰乎?則前日嘯聚水浒之強人也,欲不謂之忠義不可也。
是故施、羅二公傳《水浒》而複以忠義名其傳焉。
夫忠義何以歸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
夫水浒之衆何以一一皆忠義也?所以緻之者可知也。
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理也。
若以小賢役人,而以大賢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恥乎?是猶以小力縛人,而使大力者縛于人,其肯束手就縛而不辭乎?其勢必至驅天下大力大賢而盡納之水浒矣。
則謂水浒之衆,皆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可也。
然未有忠義如宋公明者也。
今觀一百單八人者,同功同過,同死同生,其忠義之心,猶之乎宋公明也。
獨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卒至于犯大難,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辭,則忠義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單八人者之心,故能結義梁山,為一百單八人之主。
最後南征方臘,一百單八人者陣亡已過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辭主,二童就計于“混江”。
宋公明非不知也,以為見幾明哲,不過小丈夫自完之計,決非忠于君、義于友者所忍屑矣。
是之謂宋公明也,是以謂之忠義也,傳其可無作欤!傳其可不讀欤!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側矣。
賢宰相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
兵部掌軍國之樞,督府專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讀也,苟一日而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浒,而皆為幹城心腹之選矣。
否則不在朝廷,不在君側,不在幹城腹心,烏在乎?在水浒。
此傳之所為發憤矣。
若夫好事者資其談柄,用兵者藉其謀畫,要以各見所長,烏睹所謂忠義者哉! ●子由解老序 食之于飽,一也。
南人食稻而甘,北人食黍而甘,此一南一北者未始相羨也。
然使兩人者易地而食焉,則又未始相棄也。
道之于孔、老,猶稻黍之于南北也,足乎此者,雖無羨于彼,而顧可棄之哉!何也?至飽者各足,而真饑者無擇也。
蓋嘗北學而食于主人之家矣。
天寒,大雨雪三日,絕糧七日,饑凍困踣,望主人而向往焉。
主人憐我,炊黍饷我,信口大嚼,未暇辨也。
撤案而後問曰:“豈稻粱也欤!奚其有此美也?”主人笑曰:“此黍稷也,與稻粱埒。
且今之黍稷也,非有異于向之黍稷者也。
帷甚饑,故甚美,惟甚美,故甚飽。
子今以往,不作稻粱想,不作黍稷想矣。
” 餘聞之,慨然而歎,使餘之于道若今之望食,則孔、老暇擇乎!自此專治《老子》,而時獲子由《老子解》讀之。
解《老子》者衆矣,而子由稱最,子由之引《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夫未發之中,萬物之奧,宋儒自明道以後,遞相傳授,每令門弟于看其氣象為例如者也。
子由乃獨得微言于殘篇斷簡之中,宜其善發《老子》之蘊,使五千餘言爛然如皎日,學者斷斷乎不可以一日去手也。
《解》成,示道全,當道全意;寄予瞻,又當子瞻意。
今去子由五百餘年,不意複見此奇特。
嗟夫!亦惟真饑而後能得之也。
●高同知獎勸序〔高系土官,父祖作逆〕 餘嘗語高于曰:“我國家統一寰宇,澤流區内,威制六合,不務廣地而地自廣,蓋秦皇所不能臣,漢武所不能服者,悉入版圖矣。
若幹羽之格,東漸西被,朔南暨及。
以今視之,奚啻千百耶!然此人能言之矣,吾且言其設官分職以為民極者,與子揚厲之可乎? “夫滇南迤西,流土并建,文教敷洽,二百餘年矣。
蓋上采前王封建之盛制,下不失後王郡縣之良規者也。
夫前有封建,其德厚矣,而制未周;後有郡縣,其制美矣,而德未厚。
惟是我朝,上下古今,俯仰六王,囊括并包,倫制兼盡,功德盛隆,誠自生民以來之聖之所未有也。
故餘謂若我聖朝蔔世蔔年,豈特丕若有夏,勿替有殷,且兼成周有道之長,衍漢、唐、宋無疆之曆,萬億斯年,未有艾矣。
此豈直為小臣祝願之私哉!其根本盛者,其枝葉無窮,理固然耳。
“爾高氏之先,吾不知其詳矣。
自為内臣以來,我高皇帝憐其來歸而不忍遷之也,則使之仍有土之業;因其助順而不忍絕之也,則使之與于世及之典。
又念其先世曾有功德于民,而吾兵初不血刃也,則授以大夫之秩,以延其子孫而隆其眷。
夫當混一廓清之日,摧枯拉朽之際,謀臣猛将,屯集如雲,設使守漢、唐之故事,或因其來歸也,而待以不死,可若何?或因其效順也,而遂遷之内地,使不得食其故上之毛,可若何?雖其先或有功德,而沒世勿論也,其又若之何?故吾以謂我租宗之恩德至厚也。
“且今之來此而為郡守州正縣令者,豈易也哉?彼其讀書曾破萬卷,胸中兵甲亦且數十萬:積累勤矣。
苟萬分一中選,亦必遲回郎署十餘年,跋涉山川萬餘裡。
視子之爵不甚加,而親戚墳墓則遠矣。
然猶日惶惶焉以不得稱厥職是懼,一有愆尤,即論斥随之,與編戶等矣。
其來遠,其去速,其得之甚難,而失之甚易也。
如此回視吾子安步而行,乘馬而馳,足不下堂階,而終身逸樂,累世富貴不絕,未嘗稽颡厥廷,而子孫秩爵與流官埒。
是可不知其故乎? “且夫汗馬之功臣,其殊勳懋伐,載在盟府,尚矣。
乃其後嗣不類,或以驕奢毀敗,雖有八議,不少假借。
外之衛所,其先世非與于拔城陷陣之勳,則未易以千戶賞,況萬戶乎。
今其存者無幾矣。
幸而存,非射命中,力搏虎,則不得以破格調;其平日非敬禮君子,愛恤軍人,則不可以久安,亦既岌岌矣。
惟土官不然。
若有細誤,辄與蓋覆;若有微勞,辄恐後時。
郡守言之監司,監司言之台院,而賞格下矣。
“夫同一臣子,同一世官也,乃今以郡守則不得比,以衛所世官則不得比,以功臣之子孫則又不得比,其故何哉?蓋功臣之子孫,恐其恃功而驕也,則難制矣,故其法不得不詳,非故薄之也。
若郡守,則節制此者也,非大賢不可;衛所世官,則擁衛此者也,非強有力知禮義亦不可。
故宜其責之備耳。
夫有擁衛以防其蔓,有節制以杜其始,則無事矣,故吾子得以安意肆志焉,以世受有爵之榮,是其可不知恩乎?知恩則思報,思報則能謹守禮而重犯法,将與我國家相為終始,無有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