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雜述
關燈
小
中
大
”周公之告太王、王季、文王曰:“乃元孫,不若旦多對多藝,能事鬼神。
”若非祖考之靈,赫然臨女,則爾祖我祖,真同兒戲;《金滕》策祝,同符新室。
上诳武王,下诳召、畢,近诳元孫,遠诳太王、王季、文王,“多材多藝”之雲,真矯誣也哉。
《玄鳥》之頌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又曰:“濬哲維商,長發其祥。
”而朱子又解曰:“春分玄鳥降,有戎氏女簡狄,高辛氏之妃也,祈于郊禖,鳦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契,其後遂為有商氏而有天下。
”嗚呼!周有天下,曆年八百,厚澤深仁,鬼之嗣也。
商有天下,享祀六百,賢聖之王,六七繼作,鳥之遺也。
一則祖鳦,一則祖敏,後之君子,敬鬼可矣。
●戰國論 餘讀《戰國策》而知劉子政之陋也。
夫春秋之後為戰國。
既為戰國之時,則自有戰國之策。
蓋與世推移,其道必爾。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況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
夫五霸何以獨盛于春秋也?蓋是時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禮樂征伐之權以号令諸侯,故諸侯有不令者,方伯、連帥率諸侯以讨之,相與尊天子而協同盟,然後天下之勢複合于一。
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構争,莫可禁阻,中有賢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
是以名為兄弟,而其實則父母也。
雖若侵父母之權,而實父母賴之以安,兄弟賴之以和,左右童仆諸人賴之以立,則有勞于厥家大矣。
弟仲相桓,所謂首任其事者也。
從此五霸疊興,更相雄長,夾輔王室,以藩屏周。
百足之蟲,遲遲複至二百四十餘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
諸侯又不能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圖混一,如齊宣之所欲為者焉。
晉氏為三,呂氏為田,諸侯亦莫之正也。
則安得不遂為戰國而緻謀臣策士于千裡之外哉!其勢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劉子政當西漢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毀。
徒知羨三王之盛,而不知戰國之宜,其見固已左矣,彼鮑、吳者,生于宋、元之季,聞見塞胸,仁義盈耳,區區褒貶,何足齒及!乃曾子固自負不少者也,鹹謂其文章本于《六經》矣,乃譏向自信之不笃,邪說之當正,則亦不知《六經》為何物,而但竊褒貶以繩世,則其視鮑與吳,亦魯、衛之人矣。
●兵食論 民之初生,若禽獸然:穴居而野處,拾草木之實以為食。
且又無爪牙以供搏噬,無羽毛以資翰蔽,其不為禽獸啖食者鮮矣。
夫天之生人,以其貴于物也,而反遺之食,則不如勿生,則其勢自不得不假物以為用,而弓矢戈矛甲胄傑之設備矣。
蓋有此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
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
食之急,故井田作;衛之急,故弓矢甲胄興。
是甲胄弓矢,所以代爪牙毛羽之用,以疾驅虎豹犀象而遠之也。
民之得安其居者,不以是欤! 夫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夫為人上而使民食足兵足,則其信而戴之也何惑焉。
至于不得已猶甯死而不離者,則以上之兵食素足也。
其曰“去食”“去兵”,非欲去也,不得已也。
勢既出于不得已,則為下者自不忍以其不得已之故,而遂不信于其上。
而儒者反謂信重于兵食,則亦不達聖人立言之旨矣。
然則兵之與食,果有二乎?曰:苟為無兵,食固不可得而有也,然而兵者死地也,其名惡,而非是則無以自衛,其實美也。
美者難見,而惡則非其所欲聞。
惟下之人不欲聞,以故上之人亦不肯以出之于口,況三令而五申之耶!是故無事而教之兵,則謂時方無事,而奈何其擾我也。
其誰曰以佚道使我,雖勞不怨乎?有事而調之兵,則謂時方多事,而奈何其殺我也。
其誰曰以生道殺我,雖死不怨殺者乎?凡此皆矯誣之語,不過欲以粉飾王道耳。
不知王者以道化民,其又能違道以幹百姓之譽乎?要必有神而明之,使民宜之,不賞而自勸,不謀而同趨;嘿而成之,莫知其然:斯為聖人笃恭不顯之至德矣。
夫三王之治,本于五帝,帝軒轅氏尚矣。
軒轅氏之王也,七十戰而有天下,殺蚩尤于涿鹿之野,戰炎帝于阪泉之原,亦深苦衛生之難,而既竭心思以維之矣。
以為民至愚也,而可以利誘;至神也,而不可以忠告。
于是為之井而八分之,使民鹹知上之養我也。
然蒐狩之禮不舉,得無有傷吾之苗稼者乎?且何以祭田祖而告成歲也?是故四時有田,則四時有祭;四時有祭,則四時有獵。
是獵也,所以田也,故其名曰田獵焉。
是故國未嘗有養兵之費,而家家收獲禽之功;上之人未嘗有治兵之名,而入人皆三驅之選,戈矛之利,甲胄之堅,不待上之與也。
射疏及遠,手輕足便,不待上之試也。
攻殺擊刺,童而習之,白首而不相代,不待上之操也。
此其視搏猛獸如搏田兔然,又何有于即戎乎?是故入相友而出相呼,疾病相視,患難相守,不得上之教以人倫也。
折中矩而旋中規,坐作進退,無不如志,不待上之教以禮也。
歡欣宴樂,鼓舞不倦,不待耀之以族旗,宣之以金鼓,獻俘授馘而後樂心生也。
分而為八家,布而為八陣;其中為中軍,八首八尾,同力相應,不待示之以六書,經之以算法,而後分數明也。
此皆六藝之術,上之所以衛民之生者,然而聖人初未嘗教之以六藝也。
文事武備,一齊具舉,又何待庠序之設,孝弟之申,如孟氏畫蛇添足之雲乎?彼自十五歲以前,俱已熟試而閑習之矣,而實不知上之使也,以謂上者養我者也。
至其家自為戰,人自為兵,禮樂以明,人倫以興,則至于今凡幾千年矣而不知,而況當時之民欤! 至矣!聖人鼓舞萬民之術也。
蓋可使之由者同井之田,而不可使之知者則六藝之精、孝弟忠信之行也。
儒者不察,以謂聖人皆于農隙以講武事。
夫搜苗彌狩,四時皆田,安知田隙?且自田耳,易嘗以武名,易嘗以武事講耶?範仲淹乃謂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則已不知兵之急矣。
張子厚複欲買田一方,自謂井田。
則又不知井田為何事,而徒慕古以為名,抵益醜焉。
商君知之,慨然請行,專務攻戰,而決之以信賞必罰,非不頓令秦強,而車裂之慘,秦民莫哀。
則以不可使知者而欲使之知,固不可也。
故曰:“聖人之道,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魚不可以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至哉深乎!曆世寶之,太公望行之,管夷吾修之,柱下史明之。
姬公而後,流而為儒,紛壇制作,務以明民,瑣屑煩碎,信誓周章,而軒轅氏之政遂衰矣。
●雜說 《拜月》《西廂》,化工也;《琵琶》,畫工也。
夫所謂畫工者,以其能奪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無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長,百卉具在,人見而愛之矣,至覓其工,了不可得,豈其智固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無工,雖有神聖,亦不能識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誰能得之?由此觀之,畫工雖巧,已落二義矣。
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 且吾聞之:追風逐電之足,決不在于牝牡骊黃之間;聲應氣求之夫,決不在于尋行數墨之士,風行水上之文,決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
若夫結構之密,偶對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應,虛實相生:種種禅病皆所以語文,而皆不可以語于天下之至文也。
雜劇院本,遊戲之上乘也,《西廂》《拜月》,何工之有!蓋工莫工于《琵琶》矣。
此高生者,固已殚其力之所能工,而極吾才于既竭。
惟作者窮巧極工,不遺餘力,是故語盡而意亦盡,詞竭而味索然亦随以竭。
吾嘗攬《琵琶》而彈之矣:一彈而歎,再彈而怨,三彈而向之怨歎無複存者。
此其故何耶?豈其似真非真,所以入人之心者不深耶!蓋雖工巧之極,其氣力限量隻可達于皮膚骨血之間,則其感人僅僅如是,何足怪哉!《西廂》《拜月》,乃不如是。
意者宇宙之内,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議爾。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為文也。
其胸中有如許無狀可怪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欲語而莫可所以告語之處,蓄極積久,勢不能遏。
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歎,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于千載。
既已噴玉唾珠,昭回雲漢,為章于天矣,遂亦自負,發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甯使見者聞者切齒咬牙,欲殺欲割,而終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
餘覽斯記,想見其為人,當其時必有大不得意于君臣朋友之間者,故惜夫婦離合因緣以發其端。
于是焉喜佳人之難得,羨張生之奇遇,比雲雨之翻覆,歎今人之如土。
其尤可笑者:小小風流一事耳,至比之張旭、張颠、羲之、獻之而又過之。
堯夫雲:“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
”夫征誅揖讓何等也;而以一杯一局觑之,至眇小矣。
嗚呼!今古豪傑,大抵皆然。
小中見大,大中見小,舉一毛端建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此自至理,非幹戲論。
倘爾不信,中庭月下,木落秋空,寂寞書齋,獨自無賴,試取《琴心》一彈再鼓,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工巧固可思也。
嗚呼!若彼作者,吾安能見之欤! ●童心說 龍洞山農叙《西廂》末語雲:“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複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醜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
古之聖人,易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
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童心既障,于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抵;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
蓋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有言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言雖工,于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似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
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
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再。
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後世者,又豈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長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
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
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為《水浒傳》,為今之舉子業,大賢言聖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甚麼《六經》,更說甚麼《語》《孟》乎? 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
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後遺前,随其所見,筆之于書。
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聖人之言乎?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随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雲耳。
藥醫假病,方難定執,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蔽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于童心之言明矣。
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聖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 ●心經提綱 《心經》者,佛說心之徑要也。
心本無有,而世人妄以為有;亦無無,而學者執以為無。
有無分而能、所立,是自挂礙也,自恐怖也,自颠倒也,安得自在?獨不觀于自在菩薩乎? 彼其智慧行深,既到自在彼岸矣,斯時也,自然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本無生死可得,故能出離生死苦海,而度脫一切苦厄焉。
此一經之總要也。
下文重重說破,皆以明此,故遂呼而告之曰:“舍利子,勿謂吾說空,便即着空也!如我說色,不異于空也;如我說空,不異于色也。
然但言不異,猶是二物有對,雖複合而為一,猶存一也。
其實我所說色,即是說空,色之外無空矣;我所說空,即是說色,空之外無色矣。
蓋但無色,而亦無空,此真空也。
故又呼而告之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無空可名,何況更有生滅、垢淨、增減名相?是故色本不生,空本不滅,說色非垢,說空非淨;在色不增,在空不減。
蓋億之也,空中原無是耳。
是故五蘊皆空,無色、受、想、行、識也;六根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塵皆空,無色、聲、香、昧、觸、法也;十八界皆空,無限界乃至無意識界也。
以至生老病死,明與無明,四谛智證等,皆無所得。
此自在菩薩智慧觀照到無所得之彼岸也。
如此所得既無,自然無罣礙恐怖與大颠倒夢想矣,現視生死而究竟涅槃矣。
豈惟菩薩,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亦以此智慧得到彼岸,共成無上正等正覺焉耳,則信乎盡大地衆生無有不是佛者。
乃知此真空妙智,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出離生死苦海,度脫一切苦厄,真實不虛也。
然則空之難言也久矣。
執色者泥色,說空者滞空,及至兩無所依,則又一切撥無因果。
不信經中分明贊歎,空即是色,更有何空;色即是空,更有何色;無空無色,尚何有有有無,于我罣礙而不得自在耶?然則觀者但以自家智慧時馳照,則彼岸當自得之矣。
菩薩豈異人哉,但能一觀照之焉耳。
人人皆菩薩而不自見也,故言菩薩,則人人一矣,無聖愚也。
言三世諸佛,則古今一矣,無先後也。
奈之何可使由而不可使知者衆也?可使知則為菩薩;不可使知則為凡民,為禽獸,為木石,卒歸于泯泯爾矣! ●四勿說 人所同者謂禮,我所獨者謂己。
學者多執一已定見,而不能大同于俗,是以入于非禮也。
非禮之禮,大人勿為;真己無己,有己即克。
此顔子之四勿也。
是四勿也,即四絕也,即四無也,即四不也。
四絕者,絕意、絕必、絕固、絕我是也。
四無者,無适、無莫、無可、無不可是也。
四不者,《中庸》卒章所謂不見、不動、不言、不顯是也。
顔子得之而不遷不貳,則即勿而不,由之而勿視勿聽,則即不而勿。
此千古絕學,惟顔子足以當之。
顔子沒而其學遂亡,故曰“未聞好學者”。
雖曾子、孟子亦已不能得乎此矣,況濂、洛諸君子乎!未至乎此而輕談四勿,多見其不知量也。
聊且博為注解,以質正諸君何如? 蓋由中而出者謂之禮,從外而入者謂之非禮;從天降者謂之禮,從人得者謂之非禮;由不學、不慮、不思、不勉、不識、不知而至者謂之禮,由耳目聞見、心思測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謂之非禮。
語言道斷,心行路絕,無蹊徑可尋,無塗轍可由,無藩衛可守,無界量可限,無扃鑰可啟,則于四勿也當不言而喻矣。
未至乎此而輕談四勿,是以聖人謂之曰:“不好學”。
●虛實說 學道貴虛,任道貴實。
虛以受善,實焉固執。
不虛則所擇不精,不實則所執不固。
虛而實,實而虛,真虛真實,真實真虛。
此唯真人能有之,非真人則不能有也。
蓋真人亦自有虛實,但不可以語于真人之虛實矣。
故有似虛而其中真不虛者,有似不虛而其中乃至虛者。
有始虛而終實,始實而終虛者。
又有衆人皆信以為至虛,而君子獨不謂之虛,此其人犯虛怯之病。
有衆人皆信以為實,而君子獨不謂之實,此其人犯色取之症。
真僞不同,虛實異用,虛實之端,可勝言哉!且試言之。
何謂始虛而終實?此加人沒在大海之中,所望一救援耳。
舵師憐之,以智慧眼,用無礙才,一舉而援之,可謂幸矣。
然其人慶幸雖深,魂魄尚未完也。
閉目噤口,終不敢出一語,經月累日,唯舵師是聽,抑何虛也!及到彼岸,攝衣先登,腳履實地,方無一死矣。
縱舵師複诒之曰:“此去尚有大海,須還上船,與爾俱載别岸,乃可行也。
”吾知其人,搖頭擺手,徑往直前,終不複舵師之是聽矣,抑又何實乎!所謂始虛而終實行者如此。
籲!千古賢聖,真佛真仙,大抵若此矣。
何謂始實而終虛?如張橫渠已為關中夫子矣,非不實任先覺之重也,然一聞二程論《易》,而臯比永撤,遂不複坐。
夾山和尚已登壇說法矣,非不實受法師之任也,然一見道吾拍手大笑,遂散衆而來,别求船子說法。
此二等者,雖不免始實之差,而能獲終虛之益,蓋千古大有力量人,若不得道,吾不信也。
何謂衆人皆以為實,而君子獨不謂之實?彼其于己,實未敢自信也,特因信人而後信己耳。
此其于學,實未嘗時習之而說也,特以易說之故,遂冒認以為能說茲心耳。
是故人皆悅之,則自以為是。
是其自是也,是于人之皆說也。
在邦必聞,則居
”若非祖考之靈,赫然臨女,則爾祖我祖,真同兒戲;《金滕》策祝,同符新室。
上诳武王,下诳召、畢,近诳元孫,遠诳太王、王季、文王,“多材多藝”之雲,真矯誣也哉。
《玄鳥》之頌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又曰:“濬哲維商,長發其祥。
”而朱子又解曰:“春分玄鳥降,有戎氏女簡狄,高辛氏之妃也,祈于郊禖,鳦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契,其後遂為有商氏而有天下。
”嗚呼!周有天下,曆年八百,厚澤深仁,鬼之嗣也。
商有天下,享祀六百,賢聖之王,六七繼作,鳥之遺也。
一則祖鳦,一則祖敏,後之君子,敬鬼可矣。
●戰國論 餘讀《戰國策》而知劉子政之陋也。
夫春秋之後為戰國。
既為戰國之時,則自有戰國之策。
蓋與世推移,其道必爾。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況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
夫五霸何以獨盛于春秋也?蓋是時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禮樂征伐之權以号令諸侯,故諸侯有不令者,方伯、連帥率諸侯以讨之,相與尊天子而協同盟,然後天下之勢複合于一。
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構争,莫可禁阻,中有賢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
是以名為兄弟,而其實則父母也。
雖若侵父母之權,而實父母賴之以安,兄弟賴之以和,左右童仆諸人賴之以立,則有勞于厥家大矣。
弟仲相桓,所謂首任其事者也。
從此五霸疊興,更相雄長,夾輔王室,以藩屏周。
百足之蟲,遲遲複至二百四十餘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
諸侯又不能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圖混一,如齊宣之所欲為者焉。
晉氏為三,呂氏為田,諸侯亦莫之正也。
則安得不遂為戰國而緻謀臣策士于千裡之外哉!其勢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劉子政當西漢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毀。
徒知羨三王之盛,而不知戰國之宜,其見固已左矣,彼鮑、吳者,生于宋、元之季,聞見塞胸,仁義盈耳,區區褒貶,何足齒及!乃曾子固自負不少者也,鹹謂其文章本于《六經》矣,乃譏向自信之不笃,邪說之當正,則亦不知《六經》為何物,而但竊褒貶以繩世,則其視鮑與吳,亦魯、衛之人矣。
●兵食論 民之初生,若禽獸然:穴居而野處,拾草木之實以為食。
且又無爪牙以供搏噬,無羽毛以資翰蔽,其不為禽獸啖食者鮮矣。
夫天之生人,以其貴于物也,而反遺之食,則不如勿生,則其勢自不得不假物以為用,而弓矢戈矛甲胄傑之設備矣。
蓋有此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
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
食之急,故井田作;衛之急,故弓矢甲胄興。
是甲胄弓矢,所以代爪牙毛羽之用,以疾驅虎豹犀象而遠之也。
民之得安其居者,不以是欤! 夫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夫為人上而使民食足兵足,則其信而戴之也何惑焉。
至于不得已猶甯死而不離者,則以上之兵食素足也。
其曰“去食”“去兵”,非欲去也,不得已也。
勢既出于不得已,則為下者自不忍以其不得已之故,而遂不信于其上。
而儒者反謂信重于兵食,則亦不達聖人立言之旨矣。
然則兵之與食,果有二乎?曰:苟為無兵,食固不可得而有也,然而兵者死地也,其名惡,而非是則無以自衛,其實美也。
美者難見,而惡則非其所欲聞。
惟下之人不欲聞,以故上之人亦不肯以出之于口,況三令而五申之耶!是故無事而教之兵,則謂時方無事,而奈何其擾我也。
其誰曰以佚道使我,雖勞不怨乎?有事而調之兵,則謂時方多事,而奈何其殺我也。
其誰曰以生道殺我,雖死不怨殺者乎?凡此皆矯誣之語,不過欲以粉飾王道耳。
不知王者以道化民,其又能違道以幹百姓之譽乎?要必有神而明之,使民宜之,不賞而自勸,不謀而同趨;嘿而成之,莫知其然:斯為聖人笃恭不顯之至德矣。
夫三王之治,本于五帝,帝軒轅氏尚矣。
軒轅氏之王也,七十戰而有天下,殺蚩尤于涿鹿之野,戰炎帝于阪泉之原,亦深苦衛生之難,而既竭心思以維之矣。
以為民至愚也,而可以利誘;至神也,而不可以忠告。
于是為之井而八分之,使民鹹知上之養我也。
然蒐狩之禮不舉,得無有傷吾之苗稼者乎?且何以祭田祖而告成歲也?是故四時有田,則四時有祭;四時有祭,則四時有獵。
是獵也,所以田也,故其名曰田獵焉。
是故國未嘗有養兵之費,而家家收獲禽之功;上之人未嘗有治兵之名,而入人皆三驅之選,戈矛之利,甲胄之堅,不待上之與也。
射疏及遠,手輕足便,不待上之試也。
攻殺擊刺,童而習之,白首而不相代,不待上之操也。
此其視搏猛獸如搏田兔然,又何有于即戎乎?是故入相友而出相呼,疾病相視,患難相守,不得上之教以人倫也。
折中矩而旋中規,坐作進退,無不如志,不待上之教以禮也。
歡欣宴樂,鼓舞不倦,不待耀之以族旗,宣之以金鼓,獻俘授馘而後樂心生也。
分而為八家,布而為八陣;其中為中軍,八首八尾,同力相應,不待示之以六書,經之以算法,而後分數明也。
此皆六藝之術,上之所以衛民之生者,然而聖人初未嘗教之以六藝也。
文事武備,一齊具舉,又何待庠序之設,孝弟之申,如孟氏畫蛇添足之雲乎?彼自十五歲以前,俱已熟試而閑習之矣,而實不知上之使也,以謂上者養我者也。
至其家自為戰,人自為兵,禮樂以明,人倫以興,則至于今凡幾千年矣而不知,而況當時之民欤! 至矣!聖人鼓舞萬民之術也。
蓋可使之由者同井之田,而不可使之知者則六藝之精、孝弟忠信之行也。
儒者不察,以謂聖人皆于農隙以講武事。
夫搜苗彌狩,四時皆田,安知田隙?且自田耳,易嘗以武名,易嘗以武事講耶?範仲淹乃謂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則已不知兵之急矣。
張子厚複欲買田一方,自謂井田。
則又不知井田為何事,而徒慕古以為名,抵益醜焉。
商君知之,慨然請行,專務攻戰,而決之以信賞必罰,非不頓令秦強,而車裂之慘,秦民莫哀。
則以不可使知者而欲使之知,固不可也。
故曰:“聖人之道,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魚不可以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至哉深乎!曆世寶之,太公望行之,管夷吾修之,柱下史明之。
姬公而後,流而為儒,紛壇制作,務以明民,瑣屑煩碎,信誓周章,而軒轅氏之政遂衰矣。
●雜說 《拜月》《西廂》,化工也;《琵琶》,畫工也。
夫所謂畫工者,以其能奪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無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長,百卉具在,人見而愛之矣,至覓其工,了不可得,豈其智固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無工,雖有神聖,亦不能識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誰能得之?由此觀之,畫工雖巧,已落二義矣。
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 且吾聞之:追風逐電之足,決不在于牝牡骊黃之間;聲應氣求之夫,決不在于尋行數墨之士,風行水上之文,決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
若夫結構之密,偶對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應,虛實相生:種種禅病皆所以語文,而皆不可以語于天下之至文也。
雜劇院本,遊戲之上乘也,《西廂》《拜月》,何工之有!蓋工莫工于《琵琶》矣。
此高生者,固已殚其力之所能工,而極吾才于既竭。
惟作者窮巧極工,不遺餘力,是故語盡而意亦盡,詞竭而味索然亦随以竭。
吾嘗攬《琵琶》而彈之矣:一彈而歎,再彈而怨,三彈而向之怨歎無複存者。
此其故何耶?豈其似真非真,所以入人之心者不深耶!蓋雖工巧之極,其氣力限量隻可達于皮膚骨血之間,則其感人僅僅如是,何足怪哉!《西廂》《拜月》,乃不如是。
意者宇宙之内,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議爾。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為文也。
其胸中有如許無狀可怪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欲語而莫可所以告語之處,蓄極積久,勢不能遏。
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歎,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于千載。
既已噴玉唾珠,昭回雲漢,為章于天矣,遂亦自負,發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甯使見者聞者切齒咬牙,欲殺欲割,而終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
餘覽斯記,想見其為人,當其時必有大不得意于君臣朋友之間者,故惜夫婦離合因緣以發其端。
于是焉喜佳人之難得,羨張生之奇遇,比雲雨之翻覆,歎今人之如土。
其尤可笑者:小小風流一事耳,至比之張旭、張颠、羲之、獻之而又過之。
堯夫雲:“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
”夫征誅揖讓何等也;而以一杯一局觑之,至眇小矣。
嗚呼!今古豪傑,大抵皆然。
小中見大,大中見小,舉一毛端建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此自至理,非幹戲論。
倘爾不信,中庭月下,木落秋空,寂寞書齋,獨自無賴,試取《琴心》一彈再鼓,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工巧固可思也。
嗚呼!若彼作者,吾安能見之欤! ●童心說 龍洞山農叙《西廂》末語雲:“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複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醜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
古之聖人,易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
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童心既障,于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抵;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
蓋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有言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言雖工,于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似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
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
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再。
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後世者,又豈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長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
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
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為《水浒傳》,為今之舉子業,大賢言聖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甚麼《六經》,更說甚麼《語》《孟》乎? 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
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後遺前,随其所見,筆之于書。
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聖人之言乎?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随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雲耳。
藥醫假病,方難定執,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蔽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于童心之言明矣。
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聖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 ●心經提綱 《心經》者,佛說心之徑要也。
心本無有,而世人妄以為有;亦無無,而學者執以為無。
有無分而能、所立,是自挂礙也,自恐怖也,自颠倒也,安得自在?獨不觀于自在菩薩乎? 彼其智慧行深,既到自在彼岸矣,斯時也,自然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本無生死可得,故能出離生死苦海,而度脫一切苦厄焉。
此一經之總要也。
下文重重說破,皆以明此,故遂呼而告之曰:“舍利子,勿謂吾說空,便即着空也!如我說色,不異于空也;如我說空,不異于色也。
然但言不異,猶是二物有對,雖複合而為一,猶存一也。
其實我所說色,即是說空,色之外無空矣;我所說空,即是說色,空之外無色矣。
蓋但無色,而亦無空,此真空也。
故又呼而告之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無空可名,何況更有生滅、垢淨、增減名相?是故色本不生,空本不滅,說色非垢,說空非淨;在色不增,在空不減。
蓋億之也,空中原無是耳。
是故五蘊皆空,無色、受、想、行、識也;六根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塵皆空,無色、聲、香、昧、觸、法也;十八界皆空,無限界乃至無意識界也。
以至生老病死,明與無明,四谛智證等,皆無所得。
此自在菩薩智慧觀照到無所得之彼岸也。
如此所得既無,自然無罣礙恐怖與大颠倒夢想矣,現視生死而究竟涅槃矣。
豈惟菩薩,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亦以此智慧得到彼岸,共成無上正等正覺焉耳,則信乎盡大地衆生無有不是佛者。
乃知此真空妙智,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出離生死苦海,度脫一切苦厄,真實不虛也。
然則空之難言也久矣。
執色者泥色,說空者滞空,及至兩無所依,則又一切撥無因果。
不信經中分明贊歎,空即是色,更有何空;色即是空,更有何色;無空無色,尚何有有有無,于我罣礙而不得自在耶?然則觀者但以自家智慧時馳照,則彼岸當自得之矣。
菩薩豈異人哉,但能一觀照之焉耳。
人人皆菩薩而不自見也,故言菩薩,則人人一矣,無聖愚也。
言三世諸佛,則古今一矣,無先後也。
奈之何可使由而不可使知者衆也?可使知則為菩薩;不可使知則為凡民,為禽獸,為木石,卒歸于泯泯爾矣! ●四勿說 人所同者謂禮,我所獨者謂己。
學者多執一已定見,而不能大同于俗,是以入于非禮也。
非禮之禮,大人勿為;真己無己,有己即克。
此顔子之四勿也。
是四勿也,即四絕也,即四無也,即四不也。
四絕者,絕意、絕必、絕固、絕我是也。
四無者,無适、無莫、無可、無不可是也。
四不者,《中庸》卒章所謂不見、不動、不言、不顯是也。
顔子得之而不遷不貳,則即勿而不,由之而勿視勿聽,則即不而勿。
此千古絕學,惟顔子足以當之。
顔子沒而其學遂亡,故曰“未聞好學者”。
雖曾子、孟子亦已不能得乎此矣,況濂、洛諸君子乎!未至乎此而輕談四勿,多見其不知量也。
聊且博為注解,以質正諸君何如? 蓋由中而出者謂之禮,從外而入者謂之非禮;從天降者謂之禮,從人得者謂之非禮;由不學、不慮、不思、不勉、不識、不知而至者謂之禮,由耳目聞見、心思測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謂之非禮。
語言道斷,心行路絕,無蹊徑可尋,無塗轍可由,無藩衛可守,無界量可限,無扃鑰可啟,則于四勿也當不言而喻矣。
未至乎此而輕談四勿,是以聖人謂之曰:“不好學”。
●虛實說 學道貴虛,任道貴實。
虛以受善,實焉固執。
不虛則所擇不精,不實則所執不固。
虛而實,實而虛,真虛真實,真實真虛。
此唯真人能有之,非真人則不能有也。
蓋真人亦自有虛實,但不可以語于真人之虛實矣。
故有似虛而其中真不虛者,有似不虛而其中乃至虛者。
有始虛而終實,始實而終虛者。
又有衆人皆信以為至虛,而君子獨不謂之虛,此其人犯虛怯之病。
有衆人皆信以為實,而君子獨不謂之實,此其人犯色取之症。
真僞不同,虛實異用,虛實之端,可勝言哉!且試言之。
何謂始虛而終實?此加人沒在大海之中,所望一救援耳。
舵師憐之,以智慧眼,用無礙才,一舉而援之,可謂幸矣。
然其人慶幸雖深,魂魄尚未完也。
閉目噤口,終不敢出一語,經月累日,唯舵師是聽,抑何虛也!及到彼岸,攝衣先登,腳履實地,方無一死矣。
縱舵師複诒之曰:“此去尚有大海,須還上船,與爾俱載别岸,乃可行也。
”吾知其人,搖頭擺手,徑往直前,終不複舵師之是聽矣,抑又何實乎!所謂始虛而終實行者如此。
籲!千古賢聖,真佛真仙,大抵若此矣。
何謂始實而終虛?如張橫渠已為關中夫子矣,非不實任先覺之重也,然一聞二程論《易》,而臯比永撤,遂不複坐。
夾山和尚已登壇說法矣,非不實受法師之任也,然一見道吾拍手大笑,遂散衆而來,别求船子說法。
此二等者,雖不免始實之差,而能獲終虛之益,蓋千古大有力量人,若不得道,吾不信也。
何謂衆人皆以為實,而君子獨不謂之實?彼其于己,實未敢自信也,特因信人而後信己耳。
此其于學,實未嘗時習之而說也,特以易說之故,遂冒認以為能說茲心耳。
是故人皆悅之,則自以為是。
是其自是也,是于人之皆說也。
在邦必聞,則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