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書答
關燈
小
中
大
矣,有何足貴而故思念之甚乎?蓋狂者下視古人,高視一身,以為古人雖高,其迹往矣,何必踐彼迹為也。
是謂志大。
以故放言高論,凡其身之所不能為,與其所不敢為者,亦率意妄言之。
是謂大言,固宜其行之不掩耳。
何也?其情其勢自不能以相掩故也。
夫人生在天地間,既與人同生,又安能與人獨異。
是以往往徒能言之以自快耳,大言之以貢高耳,亂言之以憤世耳。
渠見世之桎梏已甚,卑鄙可厭,益以肆其狂言。
觀者見其狂,遂指以為猛虎毒蛇,相率而遠去之。
渠見其狂言之得行也,則益以自幸,而唯恐其言之不狂矣。
唯聖人視之若無有也,故彼以其狂言吓人而吾聽之若不聞,則其狂将自歇矣。
故唯聖人能醫狂病。
觀其可子桑,友原壤,雖臨喪而歌,非但言之,旦行之而自不掩,聖人絕不以為異也。
是千古能醫狂病者,莫聖人若也。
故不見其狂,則狂病自息。
又愛其狂,思其狂,稱之為善人,望之以中行,則其狂可以成章,可以入室。
仆之所謂夫子之愛狂者此也。
蓋唯世間一等狂漢,乃能不掩于行。
不掩者,不遮掩以自蓋也,非行不掩其言之謂也。
若夫不中不才子弟,隻可養,不可棄,隻可順,不可逆。
逆則相反,順則相成。
是為千古要言。
今人皆未知聖人之心者,是以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成栽培傾覆之常理。
●複顧沖庵翁書 某非負心人也,況公蓋世人豪;四海之内,凡有目能視,有足能行,有手能供奉,無不願奔走追陪,藉一顧以為重,歸依以終老也,況于不肖某哉!公于此可以信其心矣。
自隐天中山以來,再蔔龍湖,絕類逃虛近二十載,豈所願哉!求師訪友,未嘗置懷,而第一念實在通海,但老人出門大難,讵謂公猶念之耶!适病暑,侵侵晏寂,一接翰誨,頓起矣。
●又書 昔趙景真年十四,不遠數千裡佯狂出走,訪叔夜于山陽,而其家竟不知去向,天下至今傳以為奇。
某自幼讀之,絕不以為奇也。
以為四海求友,男兒常事,何奇之有。
乃今視之,雖欲不謂之奇不得矣。
向在龍湖,尚有長江一帶為我限隔,今居白下,隻隔江耳。
往來十餘月矣,而竟不能至,或一日而三四度發心,或一月而六七度欲發。
可知發心容易,親到實難,山陽之事未易當也。
豈凡百盡然,不特此耶。
抑少時或可勉強,乃至壯或不如少,老又決不如壯耶。
抑景真若至今在,亦竟不能也?計不出春三月矣。
先此報言,決不敢食。
●又書使通州詩後 某奉别公近二十年矣,别後不複一緻書問,而公念某猶昔也。
推食解衣,至今猶然。
然則某為小人,公為君于,已可知矣。
方某之居哀牢也,盡棄交遊,獨身萬裡,戚戚無歡,誰是諒我者?其并時諸上官,又誰是不惡我者?非公則某為滇中人,終不複出矣。
夫公提我于萬裡之外,而自忘其身之為上,故某亦因以獲事公于青雲之上,而自忘其身之為下也。
則豈偶然之故哉! 嗟嗟!公天人也,而世莫知,公大人也,而世亦莫知。
夫公為天人而世莫知,猶未害也;公為一世大人而世人不知,世人又将何賴耶?目今倭奴屯結釜山,自謂十年生聚,十年訓練,可以安坐而制朝鮮矣。
今者援之,中、邊皆空,海陸并運,八年未已,公獨鳌釣通海,視等鄉鄰,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非公能忍,世人固已忍舍公也。
此非仇公,亦非仇國,未知公之為大人耳。
誠知公之為大人也,即欲舍公,其又奚肯? 既已為詩四章,遂并述其語于此,亦以見某與公原非偶者。
◇附:顧沖老送行序(顧養謙) 顧沖老《贈姚安守溫陵李先生緻仕去滇序》雲: 溫陵李先生為姚安府且三年,大治,懇乞緻其仕去。
初先生以南京刑部尚書郎來守姚安,難萬裡,不欲攜其家,其室人強從之。
蓋先生居常遊,每适意辄留,不肯歸,故其室人患之,而強與偕行至姚安,無何即欲去,不得遂,乃強留。
然先生為姚安,一切持簡易,任自然,務以德化人,不賈世俗能聲。
其為人汪洋停蓄,深博無涯涘,人莫得其端倪。
而其見先生也,不言而意自消。
自僚屬、士民、胥隸、夷酋,無不化先生者,而先生無有也。
此所謂無事而事事,無為而無不為者耶。
謙之備員洱海也,先生守姚安已年餘,每與先生談,辄夜分不忍别去,而自是先生不複言去矣。
萬曆八年庚辰之春,謙以入賀當行。
是時先生曆官且三年滿矣,少需之,得上其績,且加恩或上遷。
而侍禦劉公方按楚雄,先生一日謝簿書,封府庫,攜其家,去姚安而來楚雄,乞侍禦公一言以去。
侍禦公曰:“姚安守,賢者也。
賢者而去之,吾不忍。
非所以為國,不可以為風,吾不敢以為言。
即欲去,不兩月所為上其績而以榮名終也,不其無恨于李君乎?”先生曰:“非其任而居之,是曠官也,贽不敢也。
需滿以幸恩,是貪榮也,贽不為也。
名聲聞于朝矣而去之,是釣名也,贽不能也。
去即去耳,何能顧其他?”而兩台皆勿許,于是先生還其家姚安,而走大理之雞足。
雞足者,滇西名山也。
兩台知其意已決,不可留,乃為請于朝,得緻其仕。
命下之日,謙方出都門還趨滇,恐不及一晤先生而别也,乃至楚之常、武而程程物色之,至貴竹而知先生尚留滇中遨遊山水間,未言歸,歸當以明年春,則甚喜。
或謂謙曰:“李姚安始求去時,唯恐不一日去,今又何遲遲也?何謂哉!”謙曰:“李先生之去,去其官耳。
去其官矣,何地而非家,又何迫迫于溫陵者為?且溫陵又無先生之家。
”及至滇,而先生果欲便家滇中,則以其室人晝夜涕泣請,将歸楚之黃安。
蓋先生女若婿皆在黃安依耿先生以居,故其室人第願得歸黃安雲。
先生别号曰卓吾居士。
卓吾居士别有傳,不具述,述其所以去滇者如此。
先生之行,取道西蜀,将穿三峽,覽瞿塘、滟澦之勝,而時時過訪其相知故人,則願先生無複留,攜其家人一意達黃安,使其母子得相共,終初念,而後東西南北,唯吾所适,不亦可乎?先生曰:“諾。
”遂行。
●複澹然大士 《易經》未三絕,今史方伊始,非三冬二夏未易就緒,計必至明夏四五月乃可。
過暑毒,即回龍湖矣。
回湖唯有主張淨土,督課四方公案,更不作小學生鑽故紙事也。
參禅事大,量非根器淺弱者所能擔。
今時人最高者,唯有好名,無真實為生死苦惱怕欲求出脫也。
日過一日,壯者老,少者壯,而老者又欲死矣。
出來不覺就是四年,祗是怕死在方上,侍者不敢棄我屍,必欲裝棺材赴土中埋爾。
今幸未死,然病苦亦漸多,當知去死亦不遠,但得回湖上葬于塔屋,即是幸事,不須勸我,我自然來也。
來湖上化,則湖上即我歸成之地,子子孫孫道場是依,未可謂龍湖蕞爾之地非西方極樂淨土矣。
【為黃安二上人三首】 ●大孝一首 黃安上人,為有慈母照居在堂,念無以報母,乃割肉出血,書寫願文,對佛自誓,欲以此生成道,報答母慈。
以為溫清雖孝,終是小孝,未足以報答吾母也。
即使勉強勤學,成就功名以緻褒崇,亦是榮耀他人耳目,未可以拔吾慈母于苦海也。
唯有勤精進,成佛道,庶可藉此以報答耳。
若以吾家孔夫子報父報母之事觀之,則雖武周繼述之大孝,不覺眇乎小矣。
今觀吾夫子之父母,至于今有耿光,則些小功名,真不足以成吾報母之業也。
上人刺血書願,其志蓋如此而不敢筆之于文,則其志亦可悲矣!故餘代書其意,以告諸同事雲。
餘初見上人時,上人尚攻舉子業,初亦曾以落發出家事告餘,餘甚不然之。
今年過此,乃秃然一無發之僧,餘一見之,不免驚訝,然亦知其有真志矣。
是以不敢顯言,但時時略示微意于語言之間,而上人心實志堅,終不可以說辭诤也。
今複如此,則真出家兒矣,他人可得比耶!因歎古人稱學道全要英靈漢子,如上人非真英靈漢子乎?當時陽明先生門徒遍天下,獨有心齋為最英靈。
心齋本一竈丁也,目不識丁,聞人讀書,便自悟性,徑往江西見王都堂,欲與之辯質所悟。
此尚以朋友往也。
後自知其不如,乃從而卒業焉。
故心齋亦得聞聖人之道,此其氣骨為何如者!心齋之後為徐波石,為顔山農。
山農以布衣講學,雄視一世而遭誣陷;波石以布政使清兵督戰而死廣南。
雲龍風虎,各從其類,然哉!蓋心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波石之後為趙大洲,大洲之後為鄧豁渠;山農之後為羅近谿,為何心隐,心隐之後為錢懷蘇,為程後台:一代高似一代。
所謂大海不宿死屍,龍門不點破額,豈不信乎!心隐以布衣出頭倡道而遭橫死,近谿雖得免于難,然亦幸耳,卒以一官不見容于張太嶽。
蓋英雄之士,不可免于世而可以進于道。
今上人以此進道,又誰能先之乎?故稱之曰大孝。
●真師二首 黃安二上人到此,時時言及師友之重。
懷林曰:“據和尚平日所言師友,覺又是一樣者。
” 餘謂師友原是一樣,有兩樣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師,乃以四拜受業者謂之師;又不知師之即友,徒以結交親密者謂之友。
夫使友而不可以四拜受業也,則必不可以與之友矣。
師而不可以心腹告語也,則亦不可以事之為師矣。
古人知朋友所系之重,故特加師字于友之上,以見所友無不可師者,若不可師,即不可友。
大概言之,總不過友之一字而已,故言友則師在其中矣。
若此二上人,是友而即師者也。
其師兄常恐師弟之牽于情而不能擺脫也,則攜之遠出以堅固其道心;其師弟亦知師兄之真愛己也,遂同之遠出而對佛以發其弘願。
此以師兄為友,亦以師兄為師者也,非友而師者乎?其師弟恐師兄徒知皈依西方而不知自性西方也,故常述其師稱贊鄧豁渠之語于師兄之前,其師兄亦知師弟之托意婉也,亦信念佛即參禅而不可以徒為念佛之計。
此以師弟為友,亦以師弟為師者也,又非友而師者乎?故吾謂二上人方可稱真師友矣。
若泛泛然群聚,何益耶,甯知師友之為重耶! 故吾因此時時論及鄧豁渠,又推豁渠師友之所自,二上人喜甚,以謂我雖忝為豁渠之孫,而竟不知豁渠之所自,今得先生開示,宛然如在豁渠師祖之旁,又因以得聞陽明、心齋先生之所以授受,其快活無量何如也!今但不聞先生師友所在耳。
餘謂學無常師,“夫子焉不學”,雖在今日不免套語,其實亦是實語。
吾雖不曾四拜受業一個人以為師,亦不曾以四拜傳受一個人以為友,然比世人之時時四拜人,與時時受人四拜者,真不可同日而語也。
我問此受四拜人,此受四拜人非聾即啞,莫我告也。
我又遍問此四拜于人者,此四拜于人者亦非聾即啞,不知所以我告也。
然則師之下在四拜明矣。
然孰知吾心中時時四拜百拜屈指不能舉其多,沙數不能喻其衆乎?吾河以言吾師友于二上人之前哉! ●失言三首 餘初會二上人時,見其念佛精勤,遂叙吾生平好高好潔之說以請教之。
今相處日久,二上人之高潔比餘當十百千倍,則高潔之說為不當矣。
蓋高潔之說,以對世之委靡渾濁者,則為應病之藥。
餘觀世人恒無真志,要不過落在委靡渾濁之中,是故口是心非,言清行濁,了不見有好高好潔之實,而又反以高潔為餘病,是以痛切而深念之。
若二上人者,豈宜以高潔之說進乎?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是餘蠢也。
“過猶不及”,孔夫于言之詳矣。
委靡渾濁而不進者,不及者也;好為高潔而不止者,大過者也:皆道之所不載也。
二上人隻宜如是而已矣。
如是念佛,如是修行,如是持戒。
如是可久,如是可大,如是自然登蓮台而證真乘,成佛果,不可再多事也。
念佛時但去念佛,欲見慈母時但去見慈母,不必矯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直心而動,是為真佛。
故念佛亦可,莫太高潔可矣。
●複李漸老書 數千裡外山澤無告之老,翁皆得而時時衣食之,則翁之祿,豈但仁九族,惠親友已哉! 感德多矣,報施未也,可如何!承谕煩惱心,山野雖孤獨,亦時時有之。
即此衣食之賜,既深以為喜,則缺衣少食之煩惱不言可知已。
身猶其易者,籌而上之,有國則煩惱一國,有家則煩惱一家,無家則煩惱一身,所任愈輕,則煩惱愈減。
然則煩惱之增減,唯随所任之重輕耳。
世固未聞有少煩惱之人也,唯無身乃可免矣。
老子雲:“若吾無身,更有何患?”無身則自無患,無患則自無惱。
籲!安得聞出世之旨,以免此後有之身哉!翁幸有以教之!此又山澤癯老晚年之第一煩惱處也。
是謂志大。
以故放言高論,凡其身之所不能為,與其所不敢為者,亦率意妄言之。
是謂大言,固宜其行之不掩耳。
何也?其情其勢自不能以相掩故也。
夫人生在天地間,既與人同生,又安能與人獨異。
是以往往徒能言之以自快耳,大言之以貢高耳,亂言之以憤世耳。
渠見世之桎梏已甚,卑鄙可厭,益以肆其狂言。
觀者見其狂,遂指以為猛虎毒蛇,相率而遠去之。
渠見其狂言之得行也,則益以自幸,而唯恐其言之不狂矣。
唯聖人視之若無有也,故彼以其狂言吓人而吾聽之若不聞,則其狂将自歇矣。
故唯聖人能醫狂病。
觀其可子桑,友原壤,雖臨喪而歌,非但言之,旦行之而自不掩,聖人絕不以為異也。
是千古能醫狂病者,莫聖人若也。
故不見其狂,則狂病自息。
又愛其狂,思其狂,稱之為善人,望之以中行,則其狂可以成章,可以入室。
仆之所謂夫子之愛狂者此也。
蓋唯世間一等狂漢,乃能不掩于行。
不掩者,不遮掩以自蓋也,非行不掩其言之謂也。
若夫不中不才子弟,隻可養,不可棄,隻可順,不可逆。
逆則相反,順則相成。
是為千古要言。
今人皆未知聖人之心者,是以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成栽培傾覆之常理。
●複顧沖庵翁書 某非負心人也,況公蓋世人豪;四海之内,凡有目能視,有足能行,有手能供奉,無不願奔走追陪,藉一顧以為重,歸依以終老也,況于不肖某哉!公于此可以信其心矣。
自隐天中山以來,再蔔龍湖,絕類逃虛近二十載,豈所願哉!求師訪友,未嘗置懷,而第一念實在通海,但老人出門大難,讵謂公猶念之耶!适病暑,侵侵晏寂,一接翰誨,頓起矣。
●又書 昔趙景真年十四,不遠數千裡佯狂出走,訪叔夜于山陽,而其家竟不知去向,天下至今傳以為奇。
某自幼讀之,絕不以為奇也。
以為四海求友,男兒常事,何奇之有。
乃今視之,雖欲不謂之奇不得矣。
向在龍湖,尚有長江一帶為我限隔,今居白下,隻隔江耳。
往來十餘月矣,而竟不能至,或一日而三四度發心,或一月而六七度欲發。
可知發心容易,親到實難,山陽之事未易當也。
豈凡百盡然,不特此耶。
抑少時或可勉強,乃至壯或不如少,老又決不如壯耶。
抑景真若至今在,亦竟不能也?計不出春三月矣。
先此報言,決不敢食。
●又書使通州詩後 某奉别公近二十年矣,别後不複一緻書問,而公念某猶昔也。
推食解衣,至今猶然。
然則某為小人,公為君于,已可知矣。
方某之居哀牢也,盡棄交遊,獨身萬裡,戚戚無歡,誰是諒我者?其并時諸上官,又誰是不惡我者?非公則某為滇中人,終不複出矣。
夫公提我于萬裡之外,而自忘其身之為上,故某亦因以獲事公于青雲之上,而自忘其身之為下也。
則豈偶然之故哉! 嗟嗟!公天人也,而世莫知,公大人也,而世亦莫知。
夫公為天人而世莫知,猶未害也;公為一世大人而世人不知,世人又将何賴耶?目今倭奴屯結釜山,自謂十年生聚,十年訓練,可以安坐而制朝鮮矣。
今者援之,中、邊皆空,海陸并運,八年未已,公獨鳌釣通海,視等鄉鄰,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非公能忍,世人固已忍舍公也。
此非仇公,亦非仇國,未知公之為大人耳。
誠知公之為大人也,即欲舍公,其又奚肯? 既已為詩四章,遂并述其語于此,亦以見某與公原非偶者。
◇附:顧沖老送行序(顧養謙) 顧沖老《贈姚安守溫陵李先生緻仕去滇序》雲: 溫陵李先生為姚安府且三年,大治,懇乞緻其仕去。
初先生以南京刑部尚書郎來守姚安,難萬裡,不欲攜其家,其室人強從之。
蓋先生居常遊,每适意辄留,不肯歸,故其室人患之,而強與偕行至姚安,無何即欲去,不得遂,乃強留。
然先生為姚安,一切持簡易,任自然,務以德化人,不賈世俗能聲。
其為人汪洋停蓄,深博無涯涘,人莫得其端倪。
而其見先生也,不言而意自消。
自僚屬、士民、胥隸、夷酋,無不化先生者,而先生無有也。
此所謂無事而事事,無為而無不為者耶。
謙之備員洱海也,先生守姚安已年餘,每與先生談,辄夜分不忍别去,而自是先生不複言去矣。
萬曆八年庚辰之春,謙以入賀當行。
是時先生曆官且三年滿矣,少需之,得上其績,且加恩或上遷。
而侍禦劉公方按楚雄,先生一日謝簿書,封府庫,攜其家,去姚安而來楚雄,乞侍禦公一言以去。
侍禦公曰:“姚安守,賢者也。
賢者而去之,吾不忍。
非所以為國,不可以為風,吾不敢以為言。
即欲去,不兩月所為上其績而以榮名終也,不其無恨于李君乎?”先生曰:“非其任而居之,是曠官也,贽不敢也。
需滿以幸恩,是貪榮也,贽不為也。
名聲聞于朝矣而去之,是釣名也,贽不能也。
去即去耳,何能顧其他?”而兩台皆勿許,于是先生還其家姚安,而走大理之雞足。
雞足者,滇西名山也。
兩台知其意已決,不可留,乃為請于朝,得緻其仕。
命下之日,謙方出都門還趨滇,恐不及一晤先生而别也,乃至楚之常、武而程程物色之,至貴竹而知先生尚留滇中遨遊山水間,未言歸,歸當以明年春,則甚喜。
或謂謙曰:“李姚安始求去時,唯恐不一日去,今又何遲遲也?何謂哉!”謙曰:“李先生之去,去其官耳。
去其官矣,何地而非家,又何迫迫于溫陵者為?且溫陵又無先生之家。
”及至滇,而先生果欲便家滇中,則以其室人晝夜涕泣請,将歸楚之黃安。
蓋先生女若婿皆在黃安依耿先生以居,故其室人第願得歸黃安雲。
先生别号曰卓吾居士。
卓吾居士别有傳,不具述,述其所以去滇者如此。
先生之行,取道西蜀,将穿三峽,覽瞿塘、滟澦之勝,而時時過訪其相知故人,則願先生無複留,攜其家人一意達黃安,使其母子得相共,終初念,而後東西南北,唯吾所适,不亦可乎?先生曰:“諾。
”遂行。
●複澹然大士 《易經》未三絕,今史方伊始,非三冬二夏未易就緒,計必至明夏四五月乃可。
過暑毒,即回龍湖矣。
回湖唯有主張淨土,督課四方公案,更不作小學生鑽故紙事也。
參禅事大,量非根器淺弱者所能擔。
今時人最高者,唯有好名,無真實為生死苦惱怕欲求出脫也。
日過一日,壯者老,少者壯,而老者又欲死矣。
出來不覺就是四年,祗是怕死在方上,侍者不敢棄我屍,必欲裝棺材赴土中埋爾。
今幸未死,然病苦亦漸多,當知去死亦不遠,但得回湖上葬于塔屋,即是幸事,不須勸我,我自然來也。
來湖上化,則湖上即我歸成之地,子子孫孫道場是依,未可謂龍湖蕞爾之地非西方極樂淨土矣。
【為黃安二上人三首】 ●大孝一首 黃安上人,為有慈母照居在堂,念無以報母,乃割肉出血,書寫願文,對佛自誓,欲以此生成道,報答母慈。
以為溫清雖孝,終是小孝,未足以報答吾母也。
即使勉強勤學,成就功名以緻褒崇,亦是榮耀他人耳目,未可以拔吾慈母于苦海也。
唯有勤精進,成佛道,庶可藉此以報答耳。
若以吾家孔夫子報父報母之事觀之,則雖武周繼述之大孝,不覺眇乎小矣。
今觀吾夫子之父母,至于今有耿光,則些小功名,真不足以成吾報母之業也。
上人刺血書願,其志蓋如此而不敢筆之于文,則其志亦可悲矣!故餘代書其意,以告諸同事雲。
餘初見上人時,上人尚攻舉子業,初亦曾以落發出家事告餘,餘甚不然之。
今年過此,乃秃然一無發之僧,餘一見之,不免驚訝,然亦知其有真志矣。
是以不敢顯言,但時時略示微意于語言之間,而上人心實志堅,終不可以說辭诤也。
今複如此,則真出家兒矣,他人可得比耶!因歎古人稱學道全要英靈漢子,如上人非真英靈漢子乎?當時陽明先生門徒遍天下,獨有心齋為最英靈。
心齋本一竈丁也,目不識丁,聞人讀書,便自悟性,徑往江西見王都堂,欲與之辯質所悟。
此尚以朋友往也。
後自知其不如,乃從而卒業焉。
故心齋亦得聞聖人之道,此其氣骨為何如者!心齋之後為徐波石,為顔山農。
山農以布衣講學,雄視一世而遭誣陷;波石以布政使清兵督戰而死廣南。
雲龍風虎,各從其類,然哉!蓋心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波石之後為趙大洲,大洲之後為鄧豁渠;山農之後為羅近谿,為何心隐,心隐之後為錢懷蘇,為程後台:一代高似一代。
所謂大海不宿死屍,龍門不點破額,豈不信乎!心隐以布衣出頭倡道而遭橫死,近谿雖得免于難,然亦幸耳,卒以一官不見容于張太嶽。
蓋英雄之士,不可免于世而可以進于道。
今上人以此進道,又誰能先之乎?故稱之曰大孝。
●真師二首 黃安二上人到此,時時言及師友之重。
懷林曰:“據和尚平日所言師友,覺又是一樣者。
” 餘謂師友原是一樣,有兩樣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師,乃以四拜受業者謂之師;又不知師之即友,徒以結交親密者謂之友。
夫使友而不可以四拜受業也,則必不可以與之友矣。
師而不可以心腹告語也,則亦不可以事之為師矣。
古人知朋友所系之重,故特加師字于友之上,以見所友無不可師者,若不可師,即不可友。
大概言之,總不過友之一字而已,故言友則師在其中矣。
若此二上人,是友而即師者也。
其師兄常恐師弟之牽于情而不能擺脫也,則攜之遠出以堅固其道心;其師弟亦知師兄之真愛己也,遂同之遠出而對佛以發其弘願。
此以師兄為友,亦以師兄為師者也,非友而師者乎?其師弟恐師兄徒知皈依西方而不知自性西方也,故常述其師稱贊鄧豁渠之語于師兄之前,其師兄亦知師弟之托意婉也,亦信念佛即參禅而不可以徒為念佛之計。
此以師弟為友,亦以師弟為師者也,又非友而師者乎?故吾謂二上人方可稱真師友矣。
若泛泛然群聚,何益耶,甯知師友之為重耶! 故吾因此時時論及鄧豁渠,又推豁渠師友之所自,二上人喜甚,以謂我雖忝為豁渠之孫,而竟不知豁渠之所自,今得先生開示,宛然如在豁渠師祖之旁,又因以得聞陽明、心齋先生之所以授受,其快活無量何如也!今但不聞先生師友所在耳。
餘謂學無常師,“夫子焉不學”,雖在今日不免套語,其實亦是實語。
吾雖不曾四拜受業一個人以為師,亦不曾以四拜傳受一個人以為友,然比世人之時時四拜人,與時時受人四拜者,真不可同日而語也。
我問此受四拜人,此受四拜人非聾即啞,莫我告也。
我又遍問此四拜于人者,此四拜于人者亦非聾即啞,不知所以我告也。
然則師之下在四拜明矣。
然孰知吾心中時時四拜百拜屈指不能舉其多,沙數不能喻其衆乎?吾河以言吾師友于二上人之前哉! ●失言三首 餘初會二上人時,見其念佛精勤,遂叙吾生平好高好潔之說以請教之。
今相處日久,二上人之高潔比餘當十百千倍,則高潔之說為不當矣。
蓋高潔之說,以對世之委靡渾濁者,則為應病之藥。
餘觀世人恒無真志,要不過落在委靡渾濁之中,是故口是心非,言清行濁,了不見有好高好潔之實,而又反以高潔為餘病,是以痛切而深念之。
若二上人者,豈宜以高潔之說進乎?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是餘蠢也。
“過猶不及”,孔夫于言之詳矣。
委靡渾濁而不進者,不及者也;好為高潔而不止者,大過者也:皆道之所不載也。
二上人隻宜如是而已矣。
如是念佛,如是修行,如是持戒。
如是可久,如是可大,如是自然登蓮台而證真乘,成佛果,不可再多事也。
念佛時但去念佛,欲見慈母時但去見慈母,不必矯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直心而動,是為真佛。
故念佛亦可,莫太高潔可矣。
●複李漸老書 數千裡外山澤無告之老,翁皆得而時時衣食之,則翁之祿,豈但仁九族,惠親友已哉! 感德多矣,報施未也,可如何!承谕煩惱心,山野雖孤獨,亦時時有之。
即此衣食之賜,既深以為喜,則缺衣少食之煩惱不言可知已。
身猶其易者,籌而上之,有國則煩惱一國,有家則煩惱一家,無家則煩惱一身,所任愈輕,則煩惱愈減。
然則煩惱之增減,唯随所任之重輕耳。
世固未聞有少煩惱之人也,唯無身乃可免矣。
老子雲:“若吾無身,更有何患?”無身則自無患,無患則自無惱。
籲!安得聞出世之旨,以免此後有之身哉!翁幸有以教之!此又山澤癯老晚年之第一煩惱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