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書答
關燈
小
中
大
曾聞李邢州之飲許趙州雲:“白眼風塵一酒卮,吾徒猶足傲當時;城中年少空相慕,說着高陽總不知。
”此詩俗子輩視之,便有褒貶,吾以為皆實語也,情可哀也。
漫書到此,似太無謂,然亦因公言發起耳,非為公也。
時有麻城人舊最相愛,後兩年不寄一書,偶寄書便自謂高陽酒徒,貪杯無暇,是以久曠。
又自謂置身于利害是非之外,故不欲問我于利害是非之内。
其尊己卑人甚矣。
籲!果若所雲,豈不為餘之良朋勝友哉!然其怕利害是非之實如此,則其沉溺利害是非為何如者,乃敢大言欺餘?時間靈、夏兵變,因發憤感歎于高陽,遂有“二十分識”與“因記往事”之說。
設早聞有梅監軍之命,亦慰喜而不發憤矣。
●與河南吳中丞書 仆自祿仕以來,未嘗一日獲罪于法禁;自為下僚以來,未嘗一日獲罪于上官。
雖到處時與上官迕,然上官終不以我為迕己者,念我職員卑而能自立也。
自知參禅以來,不敢一日觸犯于師長,自四十歲以至今日,不敢一日觸犯于友朋。
雖時時與師友有诤有講,然師友總不以我為嫌者,知我無诤心也,彼此各求以自得也。
迩居武昌,甚得劉晉老之力。
昨冬獲讀與晉老書,欲仆速離武昌,感覺遠地持至意。
茲因晉老經過之便,謹付《焚書》四冊,蓋新刻也。
能發人道心,故附請教。
●答陸思山 承教方知西事,然倭奴水寇,不足為慮,蓋此輩舍舟無能為也。
特中原有好者,多引結之以肆其狼貪之欲,實非真奸雄也,特為高麗垂涎耳。
諸老素食厚祿,抱負不少,卓異屢薦,自必能博此蜂虿,似不必代為之慮矣。
晉老此時想當抵任。
此老胸中甚有奇抱,然亦不見有半個奇偉卓絕之士在其肺腑之間,則亦比今之食祿者聰明忠信,可敬而已。
舍公練熟素養,置之家食,吾不知天下事誠付何人料理之也!些小變态,便倉惶失措,大抵今古一局耳,今日真令人益思張江陵也。
熱甚,寸絲不挂,故不敢出門。
●與周友山 晉老初别,尚未覺别,别後真不堪矣。
來示雲雲,然弟生平未嘗見有與我綢謬者,但不見我觸犯之過,免其積怒,即為幸事,安得綢缪也!劉晉老似稍綢缪矣,然皆以觸犯緻之。
以觸犯緻綢缪,此亦可也,然不可有二也。
●與友山 疏中“且負知己”四字,甚妙。
惟不負知己,故生殺不計,況毀譽榮辱得喪之小者哉! 江陵,兄知己也,何忍負之以自取名耶?不聞康德涵之救李獻吉乎:但得脫獻吉于獄,即終身廢棄,受劉謹黨誣而不悔,則以獻吉知己也。
士為知己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廢棄欤! 但此語隻可對死江陵與活溫陵道耳,持以語朝士,未有不笑我說謊者。
今惟無江陵其人,故西夏叛卒至今負固,壯哉梅公之疏請也,莫謂秦遂無人也!令師想必因其弟高遷抵家,又因克念自省回去,大有醒悟,不複與我計較矣。
我于初八夜,夢見與侗老聚,顔甚歡悅。
我亦全然忘記近事,隻覺如初時一般,談說終日。
此夢又不是思憶,若出思憶,即當略記近事,安得全無影響也。
我想日月定有複圓之日,圓日即不見有蝕時迹矣。
果如此,即老漢有福,大是幸事,自當複回龍湖,約兄同至天台無疑也。
若此老終始執拗,未能脫然,我亦不管,我隻有盡我道理而已。
諺曰:“冤仇可解不可結。
”渠縱不解,我當自有以解之,劉伯倫有言:“雞肋不足以當尊拳”,其人遂笑而止。
吾知此老終當為我一笑而止也。
世事如此,若似可慮,然在今日實力極盛之時,向中之日,而二三叛卒為梗,廟堂專阃竟無石畫,是則深可愧者!兄可安坐圍棋,收租築室,自為長計耶? ●寄京友書 弟今秋苦痢,一疾幾廢矣。
乃知有身是苦,佛祖上仙所以孜孜學道,雖百般富貴,至于上登轉輪聖王之位,終不足以易其一盼者,以為此分段之身,禍患甚大,雖轉輪聖王不能自解免也。
故窮苦極勞以求之。
不然,佛乃是世間一個極拙癡人矣。
舍此富貴好日子不會受用,而乃十二年雪山,一麻一麥,坐令鳥鵲巢其頂乎?想必有至富至貴,世間無一物可比尚者,故竭盡此生性命以圖之。
在世間顧目前者視之,似極癡拙,佛不癡拙也。
今之學者,不必言矣。
中有最号真切者,猶終日皇皇計利避害,離實絕根,以寶重此大患之身,是尚得力學道人乎?《坡仙集》我有披削旁注在内,每開看,便自歡喜,是我一件快心卻疾之書,今已無底本矣,千萬交付深有來還我!大凡我書,皆為求以快樂自己,非為人也。
●與焦弱侯書 昨閑步清涼,瞻拜一拂鄭先生之祠,知一拂,兄之鄉先哲前賢也。
一拂自少至老讀書此山寺,後之人思慕遺風,祠而祀之。
今兄亦讀書寺中,祠既廢而複立,不亦宜乎!歸來讀《江甯初志》,又知一拂于餘,其先同為光州固始人氏,唐未随王審知入閩,遂為閩人,則餘于先生為兩地同鄉,是亦餘之鄉先哲前賢也。
且不獨為兄有,而亦不必為兄羨矣。
一拜祠下,便有清風,雖日閑步以往,反使餘載璧而還,誰謂昨日之步競是閑步乎?餘實于此有榮耀焉! 夫先生,王半山門下高士也,受知最深,其平日敬信半山,亦實切至,蓋其心俱以民瘼為急,國儲為念。
公半山過于自信,反以憂民愛國之實心,翻成毒民誤國之大害。
先生切于目擊,乃不顧死亡誅滅之大禍,必欲成吾胡、越同舟之本心,卒以流離竄逐,年至八十,然後老此山寺。
故予以為一拂先生可敬也。
若但以其一拂而已,此不過鄉黨自好者之所歆羨,誰其肯以是而羨先生乎?今天下之平久矣,中下之士肥甘是急,全不知一拂為何物,無可言者。
其中上士砥砺名行,一毫不敢自離于繩墨,而遂忘卻鹽梅相濟之大義,則其視先生為何如哉!餘以為一拂先生真可敬也。
餘之景行先哲,其以是哉! 今先生之祠既廢而複立,吾知兄之敬先生者,亦必以是矣,斷然不專專為一拂故也。
吾鄉有九我先生者,其于先哲,尤切景仰;其于愛民憂國一念尤獨惓惓。
使其知有一拂先生祠堂在此清涼間,慨然感懷,亦必以是,惜其未有以告之耳。
聞之鄰近故老,猶能道一拂先生事,而舊祠故址,廢莫能考,則以當時無有記之者,記之者非兄與九我先生欤?先賢者,後賢之所資以畝;後賢者,先賢之所賴以表章。
立碑于左,大書姓字,吾知兄與九老不能讓矣。
籲!名垂萬世,可讓也哉! ●複士龍悲二母吟 楊氏族孫,乃近從兄議,繼嗣楊虛遊先生之于之後,非繼嗣李翰峰先生之後也。
蓋翰峰之後,安得住翰峰之宅?繼楊姓而住李宅,非其義矣。
楊氏族孫又是近議立為虛遊先生之子之後,亦非是立為李翰峰先生守節之妹之後也。
蓋翰峰之妹之後,又安得朝夕李氏之宅,而以服事翰峰先生守節之妹為辭也?繼楊虛遊先生之子之後,而使服事翰峰先生守節之妹于李氏之門,尤非義矣。
雖欲不窺窬強取節妹衣食之餘,不可得矣。
交構是非,誣加翰峰先生嗣孫以不孝罪逆惡名,又其勢之所必至矣。
是使之争也,我輩之罪也,亦非楊氏族孫之罪也。
幸公虛心以聽,務以翰峰先生為念,翰峰在日,與公第一相愛,如仆旁人耳,仆知公必念之極矣。
念翰峰則必念及其守節之妻顧氏,念及其守節之妹李氏,又念及其嗣孫無疑矣。
夫翰峰合族無一人可承繼者,僅有安人顧氏生一女爾。
翰峰先生沒而後招婿姓張者,入贅其家,生兩兒,長養成全,皆安人顧氏與其妹李氏鞠育提抱之力也。
見今娶妻生子,改姓李,以奉翰峰先生香火矣。
而婿與女又皆不幸早世,故兩節婦鹹以此孫朝夕奉養為安,而此孫亦藉以成立。
弱侯與公等所處如此,蓋不過為翰峰先生念,故弱侯又以其女所生女妻之也。
近聞此孫不愛讀書,稍失色養于二大母,此則雙節平日姑息太過,以緻公之不說,而二大母實未嘗不說之也。
仆以公果念翰峰舊雅,隻宜抒師教之,時時勤加考省,乃為正當。
若遽為此兒孫病而别有區處,皆不是真能念翰峰矣。
夫翰峰之妹,一嫁即寡,仍歸李家。
翰峰在日,使與其嫂顧氏同居南北兩京,相随不離;翰峰沒後,顧氏亦寡,以故仍與寡嫂同居。
計二老母前後同居己四十餘年,李氏妹又旌表著節,翕然稱聲于白門之下矣。
近耿中丞又以“雙節”懸其廬,二母相安,為日已久,當不以此孫失孝敬而遂欲從楊氏族孫以去也。
此言大為李節婦誣矣,稍有知者決不肯信,而況于公。
大抵楊氏族孫貧甚,或同居,或時來往,未免垂涎李節婦衣簪之餘,不知此皆李翰峰先生家物,楊家安得有也。
且節婦尚在,尚不可缺乎?若皆為此族孫取去,李節婦一日在世,又複靠誰乎?種種誣謗,盡從此生。
唯楊歸楊,李歸李,絕不相幹,乃為妥當。
●複晉川翁書 往來經過者頌聲不辍,焦弱侯蓋屢談之矣。
天下無不可為之時,以翁當其任,自然大力士民倚重,在道恃賴,但貴如腸之,勿作些見識也。
果有大力量,自然默默斡旋,人受其賜而不知。
若未可動,未可信,決須忍耐以須時。
《易》之蠱曰:“幹母之蠱,不可貞。
”言雖于蠱,而不可用正道,用正道必緻相忤,雖欲幹辦母事而不可得也。
又曰:“幹父用譽。
”而夫于傳之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言父所為皆破家亡身之事,而子欲幹之,反稱譽其父,反以父為有德,如所雲“母氏聖善,我無令人”者。
如是則父親喜悅,自然入其子孝敬之中,變蠱成治無難矣。
倘其父終不肯變,亦隻得随順其間,相幾而動。
夫臣子之于君親,一理也。
天下之财皆其财,多用些亦不妨;天下民皆其民,多虐用些亦則得忍受。
公有大賢在其間,必有調停之術,不至已甚足矣。
隻可調停于下,斷不可拂逆于上。
叔台相見,一誦疏稿,大快人!大快人!隻此足矣,再不可多事也。
陽明先生與楊邃庵書極可玩,幸置座右! ●書晉川翁壽卷後 此餘丙申中坪上筆也,今又四載矣,複見此于白下。
覽物思仁壽,意與之為無窮。
公今暫出至淮上,淮上何足煩公耶!然非公亦竟不可。
夫世固未嘗無才也,然亦不多才。
唯不多才,故見才尤宜愛惜,而可令公卧理淮上邪!在公雖視中外如一,但居中制外,選賢擇才,使布列有位,以輔主安民,則居中為便。
吾見公之入矣,入即持此卷以請教當道。
今天下多事如此,将何以輔佐聖主,擇才圖治?當事者皆公信友,吾知公決不難于一言也,是又餘之所以為公壽也。
餘以昨戊戌初夏至,今又一載矣。
時事如棋,轉眼不同,公當系念。
●會期小啟 會期之不可改,猶号令之不可反,軍令之不可二也。
故重會期,是重道也,是重友也。
重友以故重會,重會以故重會期。
仆所以屢推辭而不欲會者,正謂其無重道重友之人耳。
若重道,則何事更重于道會也耶!故有事則請假不往可也,不可因一人而遂廢衆會也,況可遽改會期乎?若欲會照舊是十六,莫曰“衆人皆未必以會為重,雖改以就我亦無妨。
”噫!此何事也!衆人皆然,我獨不敢,亦望庶幾有以友朋為重,以會為重者。
今我亦如此,何以望衆人之重道乎?我實不敢以為然,故以請教。
●與友人書 古聖之言,今人多錯會,是以不能以人治人,非恕也,非潔矩也。
試舉一二言之。
夫堯明知朱之嚣訟也,故不傳以位;而心實痛之,故又未嘗不封之以國。
夫子明知鯉之癡頑也,故不傳以道;而心實痛之,故又未嘗不教以《禮》與《詩》。
又明知《詩》《禮》之言終不可入,然終不以不入而遽已,亦終不以不入而遽強。
以此知聖人之真能愛子矣。
乃孟氏謂舜之喜象非僞喜,則仆實未敢以謂然。
夫舜明知象之欲己殺也,然非真心喜象則不可以解象之毒,縱象之毒終不可解,然舍喜象無别解之法矣。
故其喜象是僞也;其主意必欲喜象以得象之喜是真也,非僞也。
若如轲言,則是舜不知象之殺己,是不智也。
知其欲殺己而喜之,是喜殺也,是不誠也。
是堯不知朱之嚣訟,孔不知鯉之癡頑也,不明甚矣。
故仆謂舜為僞喜,非過也。
以其情其勢,雖欲不僞喜而不可得也。
以中者養不中,才者養不才,其道當如是也。
養者,養其體膚,飲食衣服宮室之而已也。
如堯之于朱,舜之于象,孔之于伯魚,但使之得所養而已也,此聖人所以為真能愛子與悌弟也。
此其一也。
又觀古之狂者,孟氏以為是其為人志大言大而已。
解者以為志大故動以古人自期,言大故行與言或不相掩。
如此,則狂者當無比數于天下
”此詩俗子輩視之,便有褒貶,吾以為皆實語也,情可哀也。
漫書到此,似太無謂,然亦因公言發起耳,非為公也。
時有麻城人舊最相愛,後兩年不寄一書,偶寄書便自謂高陽酒徒,貪杯無暇,是以久曠。
又自謂置身于利害是非之外,故不欲問我于利害是非之内。
其尊己卑人甚矣。
籲!果若所雲,豈不為餘之良朋勝友哉!然其怕利害是非之實如此,則其沉溺利害是非為何如者,乃敢大言欺餘?時間靈、夏兵變,因發憤感歎于高陽,遂有“二十分識”與“因記往事”之說。
設早聞有梅監軍之命,亦慰喜而不發憤矣。
●與河南吳中丞書 仆自祿仕以來,未嘗一日獲罪于法禁;自為下僚以來,未嘗一日獲罪于上官。
雖到處時與上官迕,然上官終不以我為迕己者,念我職員卑而能自立也。
自知參禅以來,不敢一日觸犯于師長,自四十歲以至今日,不敢一日觸犯于友朋。
雖時時與師友有诤有講,然師友總不以我為嫌者,知我無诤心也,彼此各求以自得也。
迩居武昌,甚得劉晉老之力。
昨冬獲讀與晉老書,欲仆速離武昌,感覺遠地持至意。
茲因晉老經過之便,謹付《焚書》四冊,蓋新刻也。
能發人道心,故附請教。
●答陸思山 承教方知西事,然倭奴水寇,不足為慮,蓋此輩舍舟無能為也。
特中原有好者,多引結之以肆其狼貪之欲,實非真奸雄也,特為高麗垂涎耳。
諸老素食厚祿,抱負不少,卓異屢薦,自必能博此蜂虿,似不必代為之慮矣。
晉老此時想當抵任。
此老胸中甚有奇抱,然亦不見有半個奇偉卓絕之士在其肺腑之間,則亦比今之食祿者聰明忠信,可敬而已。
舍公練熟素養,置之家食,吾不知天下事誠付何人料理之也!些小變态,便倉惶失措,大抵今古一局耳,今日真令人益思張江陵也。
熱甚,寸絲不挂,故不敢出門。
●與周友山 晉老初别,尚未覺别,别後真不堪矣。
來示雲雲,然弟生平未嘗見有與我綢謬者,但不見我觸犯之過,免其積怒,即為幸事,安得綢缪也!劉晉老似稍綢缪矣,然皆以觸犯緻之。
以觸犯緻綢缪,此亦可也,然不可有二也。
●與友山 疏中“且負知己”四字,甚妙。
惟不負知己,故生殺不計,況毀譽榮辱得喪之小者哉! 江陵,兄知己也,何忍負之以自取名耶?不聞康德涵之救李獻吉乎:但得脫獻吉于獄,即終身廢棄,受劉謹黨誣而不悔,則以獻吉知己也。
士為知己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廢棄欤! 但此語隻可對死江陵與活溫陵道耳,持以語朝士,未有不笑我說謊者。
今惟無江陵其人,故西夏叛卒至今負固,壯哉梅公之疏請也,莫謂秦遂無人也!令師想必因其弟高遷抵家,又因克念自省回去,大有醒悟,不複與我計較矣。
我于初八夜,夢見與侗老聚,顔甚歡悅。
我亦全然忘記近事,隻覺如初時一般,談說終日。
此夢又不是思憶,若出思憶,即當略記近事,安得全無影響也。
我想日月定有複圓之日,圓日即不見有蝕時迹矣。
果如此,即老漢有福,大是幸事,自當複回龍湖,約兄同至天台無疑也。
若此老終始執拗,未能脫然,我亦不管,我隻有盡我道理而已。
諺曰:“冤仇可解不可結。
”渠縱不解,我當自有以解之,劉伯倫有言:“雞肋不足以當尊拳”,其人遂笑而止。
吾知此老終當為我一笑而止也。
世事如此,若似可慮,然在今日實力極盛之時,向中之日,而二三叛卒為梗,廟堂專阃竟無石畫,是則深可愧者!兄可安坐圍棋,收租築室,自為長計耶? ●寄京友書 弟今秋苦痢,一疾幾廢矣。
乃知有身是苦,佛祖上仙所以孜孜學道,雖百般富貴,至于上登轉輪聖王之位,終不足以易其一盼者,以為此分段之身,禍患甚大,雖轉輪聖王不能自解免也。
故窮苦極勞以求之。
不然,佛乃是世間一個極拙癡人矣。
舍此富貴好日子不會受用,而乃十二年雪山,一麻一麥,坐令鳥鵲巢其頂乎?想必有至富至貴,世間無一物可比尚者,故竭盡此生性命以圖之。
在世間顧目前者視之,似極癡拙,佛不癡拙也。
今之學者,不必言矣。
中有最号真切者,猶終日皇皇計利避害,離實絕根,以寶重此大患之身,是尚得力學道人乎?《坡仙集》我有披削旁注在内,每開看,便自歡喜,是我一件快心卻疾之書,今已無底本矣,千萬交付深有來還我!大凡我書,皆為求以快樂自己,非為人也。
●與焦弱侯書 昨閑步清涼,瞻拜一拂鄭先生之祠,知一拂,兄之鄉先哲前賢也。
一拂自少至老讀書此山寺,後之人思慕遺風,祠而祀之。
今兄亦讀書寺中,祠既廢而複立,不亦宜乎!歸來讀《江甯初志》,又知一拂于餘,其先同為光州固始人氏,唐未随王審知入閩,遂為閩人,則餘于先生為兩地同鄉,是亦餘之鄉先哲前賢也。
且不獨為兄有,而亦不必為兄羨矣。
一拜祠下,便有清風,雖日閑步以往,反使餘載璧而還,誰謂昨日之步競是閑步乎?餘實于此有榮耀焉! 夫先生,王半山門下高士也,受知最深,其平日敬信半山,亦實切至,蓋其心俱以民瘼為急,國儲為念。
公半山過于自信,反以憂民愛國之實心,翻成毒民誤國之大害。
先生切于目擊,乃不顧死亡誅滅之大禍,必欲成吾胡、越同舟之本心,卒以流離竄逐,年至八十,然後老此山寺。
故予以為一拂先生可敬也。
若但以其一拂而已,此不過鄉黨自好者之所歆羨,誰其肯以是而羨先生乎?今天下之平久矣,中下之士肥甘是急,全不知一拂為何物,無可言者。
其中上士砥砺名行,一毫不敢自離于繩墨,而遂忘卻鹽梅相濟之大義,則其視先生為何如哉!餘以為一拂先生真可敬也。
餘之景行先哲,其以是哉! 今先生之祠既廢而複立,吾知兄之敬先生者,亦必以是矣,斷然不專專為一拂故也。
吾鄉有九我先生者,其于先哲,尤切景仰;其于愛民憂國一念尤獨惓惓。
使其知有一拂先生祠堂在此清涼間,慨然感懷,亦必以是,惜其未有以告之耳。
聞之鄰近故老,猶能道一拂先生事,而舊祠故址,廢莫能考,則以當時無有記之者,記之者非兄與九我先生欤?先賢者,後賢之所資以畝;後賢者,先賢之所賴以表章。
立碑于左,大書姓字,吾知兄與九老不能讓矣。
籲!名垂萬世,可讓也哉! ●複士龍悲二母吟 楊氏族孫,乃近從兄議,繼嗣楊虛遊先生之于之後,非繼嗣李翰峰先生之後也。
蓋翰峰之後,安得住翰峰之宅?繼楊姓而住李宅,非其義矣。
楊氏族孫又是近議立為虛遊先生之子之後,亦非是立為李翰峰先生守節之妹之後也。
蓋翰峰之妹之後,又安得朝夕李氏之宅,而以服事翰峰先生守節之妹為辭也?繼楊虛遊先生之子之後,而使服事翰峰先生守節之妹于李氏之門,尤非義矣。
雖欲不窺窬強取節妹衣食之餘,不可得矣。
交構是非,誣加翰峰先生嗣孫以不孝罪逆惡名,又其勢之所必至矣。
是使之争也,我輩之罪也,亦非楊氏族孫之罪也。
幸公虛心以聽,務以翰峰先生為念,翰峰在日,與公第一相愛,如仆旁人耳,仆知公必念之極矣。
念翰峰則必念及其守節之妻顧氏,念及其守節之妹李氏,又念及其嗣孫無疑矣。
夫翰峰合族無一人可承繼者,僅有安人顧氏生一女爾。
翰峰先生沒而後招婿姓張者,入贅其家,生兩兒,長養成全,皆安人顧氏與其妹李氏鞠育提抱之力也。
見今娶妻生子,改姓李,以奉翰峰先生香火矣。
而婿與女又皆不幸早世,故兩節婦鹹以此孫朝夕奉養為安,而此孫亦藉以成立。
弱侯與公等所處如此,蓋不過為翰峰先生念,故弱侯又以其女所生女妻之也。
近聞此孫不愛讀書,稍失色養于二大母,此則雙節平日姑息太過,以緻公之不說,而二大母實未嘗不說之也。
仆以公果念翰峰舊雅,隻宜抒師教之,時時勤加考省,乃為正當。
若遽為此兒孫病而别有區處,皆不是真能念翰峰矣。
夫翰峰之妹,一嫁即寡,仍歸李家。
翰峰在日,使與其嫂顧氏同居南北兩京,相随不離;翰峰沒後,顧氏亦寡,以故仍與寡嫂同居。
計二老母前後同居己四十餘年,李氏妹又旌表著節,翕然稱聲于白門之下矣。
近耿中丞又以“雙節”懸其廬,二母相安,為日已久,當不以此孫失孝敬而遂欲從楊氏族孫以去也。
此言大為李節婦誣矣,稍有知者決不肯信,而況于公。
大抵楊氏族孫貧甚,或同居,或時來往,未免垂涎李節婦衣簪之餘,不知此皆李翰峰先生家物,楊家安得有也。
且節婦尚在,尚不可缺乎?若皆為此族孫取去,李節婦一日在世,又複靠誰乎?種種誣謗,盡從此生。
唯楊歸楊,李歸李,絕不相幹,乃為妥當。
●複晉川翁書 往來經過者頌聲不辍,焦弱侯蓋屢談之矣。
天下無不可為之時,以翁當其任,自然大力士民倚重,在道恃賴,但貴如腸之,勿作些見識也。
果有大力量,自然默默斡旋,人受其賜而不知。
若未可動,未可信,決須忍耐以須時。
《易》之蠱曰:“幹母之蠱,不可貞。
”言雖于蠱,而不可用正道,用正道必緻相忤,雖欲幹辦母事而不可得也。
又曰:“幹父用譽。
”而夫于傳之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言父所為皆破家亡身之事,而子欲幹之,反稱譽其父,反以父為有德,如所雲“母氏聖善,我無令人”者。
如是則父親喜悅,自然入其子孝敬之中,變蠱成治無難矣。
倘其父終不肯變,亦隻得随順其間,相幾而動。
夫臣子之于君親,一理也。
天下之财皆其财,多用些亦不妨;天下民皆其民,多虐用些亦則得忍受。
公有大賢在其間,必有調停之術,不至已甚足矣。
隻可調停于下,斷不可拂逆于上。
叔台相見,一誦疏稿,大快人!大快人!隻此足矣,再不可多事也。
陽明先生與楊邃庵書極可玩,幸置座右! ●書晉川翁壽卷後 此餘丙申中坪上筆也,今又四載矣,複見此于白下。
覽物思仁壽,意與之為無窮。
公今暫出至淮上,淮上何足煩公耶!然非公亦竟不可。
夫世固未嘗無才也,然亦不多才。
唯不多才,故見才尤宜愛惜,而可令公卧理淮上邪!在公雖視中外如一,但居中制外,選賢擇才,使布列有位,以輔主安民,則居中為便。
吾見公之入矣,入即持此卷以請教當道。
今天下多事如此,将何以輔佐聖主,擇才圖治?當事者皆公信友,吾知公決不難于一言也,是又餘之所以為公壽也。
餘以昨戊戌初夏至,今又一載矣。
時事如棋,轉眼不同,公當系念。
●會期小啟 會期之不可改,猶号令之不可反,軍令之不可二也。
故重會期,是重道也,是重友也。
重友以故重會,重會以故重會期。
仆所以屢推辭而不欲會者,正謂其無重道重友之人耳。
若重道,則何事更重于道會也耶!故有事則請假不往可也,不可因一人而遂廢衆會也,況可遽改會期乎?若欲會照舊是十六,莫曰“衆人皆未必以會為重,雖改以就我亦無妨。
”噫!此何事也!衆人皆然,我獨不敢,亦望庶幾有以友朋為重,以會為重者。
今我亦如此,何以望衆人之重道乎?我實不敢以為然,故以請教。
●與友人書 古聖之言,今人多錯會,是以不能以人治人,非恕也,非潔矩也。
試舉一二言之。
夫堯明知朱之嚣訟也,故不傳以位;而心實痛之,故又未嘗不封之以國。
夫子明知鯉之癡頑也,故不傳以道;而心實痛之,故又未嘗不教以《禮》與《詩》。
又明知《詩》《禮》之言終不可入,然終不以不入而遽已,亦終不以不入而遽強。
以此知聖人之真能愛子矣。
乃孟氏謂舜之喜象非僞喜,則仆實未敢以謂然。
夫舜明知象之欲己殺也,然非真心喜象則不可以解象之毒,縱象之毒終不可解,然舍喜象無别解之法矣。
故其喜象是僞也;其主意必欲喜象以得象之喜是真也,非僞也。
若如轲言,則是舜不知象之殺己,是不智也。
知其欲殺己而喜之,是喜殺也,是不誠也。
是堯不知朱之嚣訟,孔不知鯉之癡頑也,不明甚矣。
故仆謂舜為僞喜,非過也。
以其情其勢,雖欲不僞喜而不可得也。
以中者養不中,才者養不才,其道當如是也。
養者,養其體膚,飲食衣服宮室之而已也。
如堯之于朱,舜之于象,孔之于伯魚,但使之得所養而已也,此聖人所以為真能愛子與悌弟也。
此其一也。
又觀古之狂者,孟氏以為是其為人志大言大而已。
解者以為志大故動以古人自期,言大故行與言或不相掩。
如此,則狂者當無比數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