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書答
關燈
小
中
大
發揮,又于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後者,無時刻而不系念。
又以世人之念為俗念,又欲時時蓋覆,隻單顯出繼往開來不容已本心以示于人。
分明貪高位厚祿之足以尊顯也,三品二品之足以褒寵父祖二親也,此公之真不容已處也,是正念也。
卻回護之曰:“我為堯、舜君民而出也,吾以先知先覺自任而出也。
”是又欲蓋覆此欲也,非公不容已之真本心也。
且此又是伊尹志,非孔子志也。
孔、孟之志,公豈不聞之乎!孔孟之志曰:“故将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力也,”是以魯缪公無人乎于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
孔、孟之家法,其自重如此,其重道也又如此。
公法仲尼者,何獨于此而不法,而必以法伊尹為也!豈以此非孔聖人之真不容已處乎?吾謂孔、孟當此時若徒随行逐隊,施進旅退,以戀崇階,則甯終身空室陋巷窮餓而不悔矣。
此顔子之善學孔子處也。
不特是也。
分明撼克明好超脫不肯注意生孫,卻回護之曰:“吾家子侄好超脫,不以嗣續為念。
”乃又錯怪李卓老曰:“因他超脫,不以嗣續為重,故兒效之耳。
”籲籲!生子生孫何事也,乃亦效人乎!且超脫又不當生子乎!即兒好超脫,故未有孫,而公不超脫者也,何故不見多男子乎?我連生四子俱不育,老來無力,故以命自安,實未嘗超脫也。
公何誣我之甚乎! 又不特是也。
分明憾克明好超脫,不肯注意舉子業,卻回護之曰:“吾家子侄好超脫,不肯著實盡平持内事。
”乃又錯怪李卓老曰:“因他超脫,不以功名為重,故害我家兒子。
”籲籲!卓吾自二十九歲做官以至五十三歲乃休,何曾有半點超脫也!克明年年去北京進場,功名何曾輕乎!時運未至,渠亦朱嘗不堅忍以俟,而翁性急,乃歸咎于舉業之不工,是而翁欲心太急也。
世間工此者何限,必皆一一中選,一一早中,則李、杜文章不當見遺,而我與公亦不可以僥幸目之矣。
夫所謂超脫者,如淵明之徒,官既懶做,家事又懶治,乃可耳。
今公自謂不超脫者固能理家;而克明之超脫者亦未嘗棄家不理也,又何可以超脫憾之也!既能超脫足追陶公,我能為公緻賀,不必憾也,此皆多欲之故,故緻背戾,故緻錯亂,故緻昏蔽如此耳。
且克明何如人也,筋骨如鐵,而肯效颦學步從人腳跟走乎!即依人便是優人,亦不得謂之克明矣。
故使克明即不中舉,即不中進士,即不作大官,亦當為天地間有數奇品,超類絕倫,而可以公眼前蹊徑限之欤? 吳少虞曾對我言曰:“楚倥放肆無忌憚,皆爾教之。
”我曰:“安得此無天理之談乎?”吳曰:“雖然,非爾亦由爾,故放肆方穩妥也。
”籲籲!楚倥何曾放肆乎?且彼乃吾師,吾惟知師之而已。
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腳跟定乎?苟如此,亦不得謂之楚倥矣。
大抵吳之一言一動,皆自公來,若出自公意,公亦太乖張矣。
縱不具隻眼,獨可無眼乎!吾謂公且虛心以聽賤子一言,勿蹉跎誤了一生也。
如欲專為光前裕後事,吾知公必不甘,吾知公決兼為繼往開來之事者也。
一身而二任,雖孔聖必不能。
故鯉死則死矣,顔死則恸焉,妻出更不複再娶,鯉死更不聞再買妾以求複生子。
無他,為重道也;為道既重,則其他自不入念矣。
公于此亦可遽以超脫病之乎! 然吾觀公,實未嘗有傳道之意,實未嘗有重道之念。
自公倡道以來,誰是接公道柄者乎?他處我不知,新邑是誰繼公之真脈者乎?面從而背違,身教自相與遵守,言教則半句不曾奉行之矣。
以故,我絕不欲與此間人相接,他亦自不與我接。
何者?我無可趨之勢故耳。
籲籲!為師者忘其奔走承奉而來也,乃直任之而不辭曰,“吾道德之所感召也”;為弟子者亦忘其為趨勢附熱而至也,乃久假而不歸曰,“吾師道也,吾友德也”。
籲!以此為學道,即稍稍有志向着,亦不願與之交,況如仆哉!其杜門不出,非簡亢也,非絕人逃世也;若欲逃世,則入山之深矣。
麻城去公稍遠,人又頗多,公之言教亦頗未及,故其中亦自有真人稍可相與處耳。
雖上智之資未可即得,然個個與語,自然不俗。
黃陂祝先生舊曾屢會之于白下,生初謂此人質實可與共學,特氣骨太弱耳。
近會方知其能不昧自心,雖非肝膽盡露者,亦可謂能吐肝膽者矣。
使其稍加健猛,亦足承載此事,願公加意培植之也。
聞麻城新選邑侯初到,柳塘因之欲議立會,請父母為會主。
餘謂父母愛民,自有本分事,日夜不得閑空,何必另标門戶,使合縣分黨也?與會者為賢,則不與會者為不肖矣。
使人人有不肖之嫌,是我輩起之也。
且父母在,誰不願入會乎?既願入會,則入會者必多不肖,既多不肖,則賢者必不肯來;是此會專為會不肖也。
豈為會之初意則然哉,其勢不得不至此耳。
況為會何益于父母,徒使小子乘此紛擾縣公。
縣公賢則處置自妙,然猶未免分費精神,使之不得專理民事;設使聰明未必過人,則此會即為斷性命之刀斧矣,有仁心者肯為此乎!蓋縣公若果以性命為重,則能自求師尋友,不必我代之勞苦矣。
何也?我思我學道時,正是高閣老、楊吏部、高禮部諸公禁忌之時,此時絕無有會,亦絕無有開口說此件者。
我時欲此件切,自然尋得朋友,自能會了許多不言之師,安在必立會而後為學乎!此事易曉,乃柳塘亦不知,何也?若謂柳塘之道,舉縣門生無有一個接得者,今欲趁此傳與縣公,則宜自将此道指點縣公,亦不宜将此不得悟入者盡數招集以亂聰聽也,若謂縣公得道,柳塘欲聞,則柳塘自與之商證可矣,且縣公有道,縣公自不容已,自能取人會人,亦不必我代之主赤幟也。
反覆思惟,總是名心牽引,不得不颠倒耳。
●答鄧明府 某偶爾遊方之外,略示形骸虛幻人世如此,且因以逃名避譴于一時所謂賢聖大人者。
茲承過辱,勤懇慰谕,雖真肉骨不啻矣,何能謝,第日者奉教,尚有未盡請益者,謹略陳之。
夫舜之好察迩言者,餘以為非至聖則不能察,非不自聖則亦不能察也。
已至于聖,則自能知衆言之非迩,無一迩言而非真聖人之言者。
無一迩言而非真聖人之言,則天下無一人而不是真聖人之人明矣。
蓋強為也,彼蓋曾實用知人之功,而真見本來面目無人故也;實從事為我之學,而親見本來面目無我故也。
本來無我,故本來無聖,本來無聖,又安得見己之為聖人,而天下之人之非聖人耶?本來無人,則本來無迩,本來無迩,又安見迩言之不可察,而更有聖人之言之可以察也耶?故曰“自耕稼陶漁,無非取諸入者”。
居深山之中,木石居而鹿豕遊,而所聞皆善言,所見皆善行也。
此豈強為,法如是故。
今試就生一人論之。
生狷隘人也,所相與處,至無幾也。
間或見一二同參從入無門,不免生菩提心,就此百姓日用處提撕一番,如好貨,如好色,如勤學,如進取,如多積金寶,如多買田宅為子孫謀,博求風水為兒孫福蔭,凡世間一切治生産業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習,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
于此果能反而求之,頓得此心,頓見一切賢聖佛祖大機大用,識得本來面目,則無始曠劫未明大事,當下了畢。
此予之實證實得處也,而皆自于好察迩言得之。
故不識諱忌,時時提唱此語。
而令師反以我為害人,诳誘他後生小子,深痛惡我。
不知他之所謂後生小子,即我之後生小子也,我又安忍害之。
公我之所好察者,百姓日用之迩言也。
則我亦與百姓同其迩言者,而奈何令師之不好察也? 生言及此,非自當于大舜也,亦以不自見聖,而能見人人之皆聖人者與舜同也;不知其言之為迩,而能好察此迩言者與舜同也。
今試就正于門下:門下果以與舜同其好察者是乎,不與舜同其好察者是乎?自然好察者是乎,強以為迩言之中必有至理,然後從而加意以察之者為是乎?愚以為強而好察者,或可強于一時,必不免敗缺于終身,可勉強于衆人之前,必不免敗露于餘一人之後也。
此豈餘好求勝,而務欲令師之必餘察也哉?蓋此正舜、跖之分,利與善之間,至甚可畏而至甚不可以不察也。
既系友朋性命,真切甚于肉骨,容能自己而一任其不知察乎?俗人不知,謬謂生于令師有所言說,非公聰明,孰能遽信餘之衷赤也哉! 然此好察迩言,原是要緊之事,亦原是最難之事。
何者?能好察則得本心,然非實得本心者決必不能好察。
故愚每每大言曰:“如今海内無人。
”正謂此也。
所以無人者,以世之學者但知欲做無我無人工夫,而不知原來無我無人自不容做也。
若有做作,即有安排,便不能久,不免流入欺已欺人不能誠意之病。
欲其自得,終無日矣。
然愚雖以此好察,日望于令師,亦豈敢遂以此好察迩言取必于令師也哉!但念令師于此,未可遽以為害人,使人反笑令師耳。
何也?若以為害人,則孔子“仁者人也”之說,孟氏“仁人心也”之說,達磨②西來單傳直指諸說,皆為欺世誣人,作诳語以惑亂天下後世矣。
尚安得有周、程,尚安得有陽明、心齋、大洲諸先生及六祖、馬祖、臨濟諸佛祖事耶?是以不得不為法辨耳。
千語萬語隻是一語,千辯萬辯不出一辯。
恐令師或未能察,故因此附發于大智之前,冀有方便或為我轉緻之耳。
且愚之所好察者,迩言也。
而吾身之所履者,則不貪财也,不好色也,不居權勢也,不患失得也,不遺居積于後人也,不求風水以圖福蔭也。
言雖迩而所為複不迩者何居?愚以為此特世之人不知學問者以為不迩耳,自大道觀之,則皆迩也;未曾問學者以為迩耳,自大道視之,則皆不迩也。
然則人人各自有一種方便法門,既不俟取法于餘矣;況萬物并育,原不相害者,而謂餘能害之可欤? 吾且以迩言證之:凡今之人,自生至老,自一家以至萬家,自一國以至天下,凡迩言中事,孰待教而後行乎?趨利避害,人人同心。
是謂天成,是謂衆巧,迩言之所以為妙也。
大舜之所以好察而為古今之大智也,今令師之所以自為着,未嘗有一厘自背于迩言,而所以诏學者,則必曰專志道德,無求功名,不可貪位慕祿也,不可患得患失也,不可貪貨貪色、多買寵妾田宅為子孫業也。
視一切迩言,皆如毒藥利刃,非但不好察之矣。
審如是,其誰聽之!若曰:“我亦知世之人惟迩言是耽,必不我聽也,但為人宗師,不得不如此立論以教人耳。
”果如此自不妨,古昔皆然,皆以此教導愚人,免使法堂草加深三尺耳矣,但不應昧卻此心,便說我客人也。
世間未有以大舜望人,而乃以為害人者也;以大舜事令師,而乃以為慢令師者也,此皆至迩至淺至易曉之言,想令師必然聽察,第此時作惡已深,未便翻然若江河決耳。
故敢直望門下,惟門下大力,自能握此旋轉機權也。
若曰:“居士向日儒服而強談佛,今居佛國矣,又強談儒。
”則于令師當絕望矣。
●複周柳塘 弟早知兄不敢以此忠告進耿老也,弟向自通,此直試兄耳。
乃知平生聚友講學之舉,遷善去惡之訓,亦太欺人矣。
欺人即自欺,更何說乎!夫彼專談無善無惡之學,我則以無善無惡待之;若于彼前而又談遷善去惡事,則我為無眼人矣。
此專談遷善去惡之學者,我則以遷善去惡望之;若于彼前而不責以遷善去惡事,則我亦為無眼人矣。
世間學者原有此二種,弟安得不以此二種應之也耶!惟是一等無緊要人,一言之失不過自失,一行之差不過自差,于世無與,可勿論也。
若特地出來,要扶綱常,立人極,繼往古,開群蒙,有如許擔荷,則一言之失,乃四海之所觀聽,一行之謬,乃後生小于輩之所效尤,豈易放過乎? 如弟豈特于世上為無要緊人,息焉遊焉,直與草木同腐,故自視其身亦遂為朽敗不堪複用之器,任狂恣意,誠不足責也。
若如二老,自負何如,關系何如,而可輕耶!弟是以效孔門之忠告,竊前賢之善道,卑善柔之賤态,附直諒之後列,直欲以完名全節付二老,故遂不自知其犯于不可則止之科耳。
雖然,二老何如人耶,夫以我一無要緊之人,我二老猶時時以遷善改過望之,況如耿老,而猶不可以遷善去惡之說進乎?而安敢以不可則止之戒事二老也。
偶有匡廬之興,且小樓不堪熱毒,亦可因以避暑。
秋涼歸來,與兄當大講,務欲成就世間要緊漢矣。
●寄答耿大中丞 觀二公論學,一者說得好聽,而未必皆其所能行;一者說得未見好聽,而皆其所能行。
蓋但己能行,亦衆人之所能行也。
己能行而後言,是謂先行其言;己未能行而先言,則謂言不顧行。
吾從其能行者而已,吾從衆人之所能行者而已。
夫知己之可能,又知人之皆可能,是己之善與人同也,是無己而非人也,而何己之不能舍?既知人之可能,又知己之皆可能,是人之善與己同也,是無人而非己也,而何人之不可從?此無人無己之學,參贊位育之實,扶世立教之原,蓋真有見于善與人同之極故也。
今不知善與人同之學,而徒慕舍己從人之名,是有意于舍己也。
有意舍己,即是有己;有意從人,即是有人。
況未能舍己而徒言舍己以教人乎?若真能舍己,則二公皆當舍矣。
今皆不能舍己以相從,又何日夜切切以舍己言也?教人以舍己,而自不能舍,則所雲舍己從人者妄也,非大舜舍己從人之調也。
言舍己者,可以反而思矣。
真舍己者,不見有己。
不見有己,則無己可舍。
無己可舍,故曰舍己。
所以然者,學先知己故也。
真從人者,不見有人。
不見有人,則無人可從。
無人可從,故曰從人,所以然者,學先知人故也。
今不知己而但言舍己,不知人而但言從人,毋怪其執吝不舍,堅拒不從,而又日夜言舍己從人以欺人也。
人其可欺乎?徒自欺耳。
毋他,扶世立教之念為之祟也。
扶世立教之念,先知先覺之任為之先也。
先知先覺之任,好臣所教之心為之驅也。
以故終日言扶世,而未嘗扶得一時,其與未嘗以扶世為己任者等耳。
終日言立教,未嘗教得一人,其與未嘗以立教為己任者均焉。
此可恥之大者,所謂“恥其言而過其行”者非耶!所謂“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者又非耶! 吾謂欲得扶世,須如海剛峰之憫世,方可稱真扶世人矣,欲得立教,須如嚴寅所之宅身,方可稱真立教人矣。
然二老有扶世立教之實,而絕口不道扶世立教之言;雖絕口不過扶世立教之言,人亦未嘗不以扶世立教之實歸之。
今無其實,而自高其名,可乎? 且所謂扶世立教,參贊位育者,雖聾瞽侏跛亦能之,則仲子之言,既已契于心矣,縱能扶得世教,成得參贊位育,亦不過能侏跛聾瞽之所共能者,有何奇巧而必欲以為天下之重而任之耶!若不信侏跛聾瞽之能參贊位育,而别求所謂參贊位育以勝之,以為今之學道者皆自私自利而不知此,則亦不得謂之參贊位育矣。
是一已之位育參贊也,聖人不如是也。
注: ①谿:即今“溪”字。
但用于人名,常保留原有寫法。
②達磨:即達摩,均為譯音。
又以世人之念為俗念,又欲時時蓋覆,隻單顯出繼往開來不容已本心以示于人。
分明貪高位厚祿之足以尊顯也,三品二品之足以褒寵父祖二親也,此公之真不容已處也,是正念也。
卻回護之曰:“我為堯、舜君民而出也,吾以先知先覺自任而出也。
”是又欲蓋覆此欲也,非公不容已之真本心也。
且此又是伊尹志,非孔子志也。
孔、孟之志,公豈不聞之乎!孔孟之志曰:“故将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力也,”是以魯缪公無人乎于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
孔、孟之家法,其自重如此,其重道也又如此。
公法仲尼者,何獨于此而不法,而必以法伊尹為也!豈以此非孔聖人之真不容已處乎?吾謂孔、孟當此時若徒随行逐隊,施進旅退,以戀崇階,則甯終身空室陋巷窮餓而不悔矣。
此顔子之善學孔子處也。
不特是也。
分明撼克明好超脫不肯注意生孫,卻回護之曰:“吾家子侄好超脫,不以嗣續為念。
”乃又錯怪李卓老曰:“因他超脫,不以嗣續為重,故兒效之耳。
”籲籲!生子生孫何事也,乃亦效人乎!且超脫又不當生子乎!即兒好超脫,故未有孫,而公不超脫者也,何故不見多男子乎?我連生四子俱不育,老來無力,故以命自安,實未嘗超脫也。
公何誣我之甚乎! 又不特是也。
分明憾克明好超脫,不肯注意舉子業,卻回護之曰:“吾家子侄好超脫,不肯著實盡平持内事。
”乃又錯怪李卓老曰:“因他超脫,不以功名為重,故害我家兒子。
”籲籲!卓吾自二十九歲做官以至五十三歲乃休,何曾有半點超脫也!克明年年去北京進場,功名何曾輕乎!時運未至,渠亦朱嘗不堅忍以俟,而翁性急,乃歸咎于舉業之不工,是而翁欲心太急也。
世間工此者何限,必皆一一中選,一一早中,則李、杜文章不當見遺,而我與公亦不可以僥幸目之矣。
夫所謂超脫者,如淵明之徒,官既懶做,家事又懶治,乃可耳。
今公自謂不超脫者固能理家;而克明之超脫者亦未嘗棄家不理也,又何可以超脫憾之也!既能超脫足追陶公,我能為公緻賀,不必憾也,此皆多欲之故,故緻背戾,故緻錯亂,故緻昏蔽如此耳。
且克明何如人也,筋骨如鐵,而肯效颦學步從人腳跟走乎!即依人便是優人,亦不得謂之克明矣。
故使克明即不中舉,即不中進士,即不作大官,亦當為天地間有數奇品,超類絕倫,而可以公眼前蹊徑限之欤? 吳少虞曾對我言曰:“楚倥放肆無忌憚,皆爾教之。
”我曰:“安得此無天理之談乎?”吳曰:“雖然,非爾亦由爾,故放肆方穩妥也。
”籲籲!楚倥何曾放肆乎?且彼乃吾師,吾惟知師之而已。
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腳跟定乎?苟如此,亦不得謂之楚倥矣。
大抵吳之一言一動,皆自公來,若出自公意,公亦太乖張矣。
縱不具隻眼,獨可無眼乎!吾謂公且虛心以聽賤子一言,勿蹉跎誤了一生也。
如欲專為光前裕後事,吾知公必不甘,吾知公決兼為繼往開來之事者也。
一身而二任,雖孔聖必不能。
故鯉死則死矣,顔死則恸焉,妻出更不複再娶,鯉死更不聞再買妾以求複生子。
無他,為重道也;為道既重,則其他自不入念矣。
公于此亦可遽以超脫病之乎! 然吾觀公,實未嘗有傳道之意,實未嘗有重道之念。
自公倡道以來,誰是接公道柄者乎?他處我不知,新邑是誰繼公之真脈者乎?面從而背違,身教自相與遵守,言教則半句不曾奉行之矣。
以故,我絕不欲與此間人相接,他亦自不與我接。
何者?我無可趨之勢故耳。
籲籲!為師者忘其奔走承奉而來也,乃直任之而不辭曰,“吾道德之所感召也”;為弟子者亦忘其為趨勢附熱而至也,乃久假而不歸曰,“吾師道也,吾友德也”。
籲!以此為學道,即稍稍有志向着,亦不願與之交,況如仆哉!其杜門不出,非簡亢也,非絕人逃世也;若欲逃世,則入山之深矣。
麻城去公稍遠,人又頗多,公之言教亦頗未及,故其中亦自有真人稍可相與處耳。
雖上智之資未可即得,然個個與語,自然不俗。
黃陂祝先生舊曾屢會之于白下,生初謂此人質實可與共學,特氣骨太弱耳。
近會方知其能不昧自心,雖非肝膽盡露者,亦可謂能吐肝膽者矣。
使其稍加健猛,亦足承載此事,願公加意培植之也。
聞麻城新選邑侯初到,柳塘因之欲議立會,請父母為會主。
餘謂父母愛民,自有本分事,日夜不得閑空,何必另标門戶,使合縣分黨也?與會者為賢,則不與會者為不肖矣。
使人人有不肖之嫌,是我輩起之也。
且父母在,誰不願入會乎?既願入會,則入會者必多不肖,既多不肖,則賢者必不肯來;是此會專為會不肖也。
豈為會之初意則然哉,其勢不得不至此耳。
況為會何益于父母,徒使小子乘此紛擾縣公。
縣公賢則處置自妙,然猶未免分費精神,使之不得專理民事;設使聰明未必過人,則此會即為斷性命之刀斧矣,有仁心者肯為此乎!蓋縣公若果以性命為重,則能自求師尋友,不必我代之勞苦矣。
何也?我思我學道時,正是高閣老、楊吏部、高禮部諸公禁忌之時,此時絕無有會,亦絕無有開口說此件者。
我時欲此件切,自然尋得朋友,自能會了許多不言之師,安在必立會而後為學乎!此事易曉,乃柳塘亦不知,何也?若謂柳塘之道,舉縣門生無有一個接得者,今欲趁此傳與縣公,則宜自将此道指點縣公,亦不宜将此不得悟入者盡數招集以亂聰聽也,若謂縣公得道,柳塘欲聞,則柳塘自與之商證可矣,且縣公有道,縣公自不容已,自能取人會人,亦不必我代之主赤幟也。
反覆思惟,總是名心牽引,不得不颠倒耳。
●答鄧明府 某偶爾遊方之外,略示形骸虛幻人世如此,且因以逃名避譴于一時所謂賢聖大人者。
茲承過辱,勤懇慰谕,雖真肉骨不啻矣,何能謝,第日者奉教,尚有未盡請益者,謹略陳之。
夫舜之好察迩言者,餘以為非至聖則不能察,非不自聖則亦不能察也。
已至于聖,則自能知衆言之非迩,無一迩言而非真聖人之言者。
無一迩言而非真聖人之言,則天下無一人而不是真聖人之人明矣。
蓋強為也,彼蓋曾實用知人之功,而真見本來面目無人故也;實從事為我之學,而親見本來面目無我故也。
本來無我,故本來無聖,本來無聖,又安得見己之為聖人,而天下之人之非聖人耶?本來無人,則本來無迩,本來無迩,又安見迩言之不可察,而更有聖人之言之可以察也耶?故曰“自耕稼陶漁,無非取諸入者”。
居深山之中,木石居而鹿豕遊,而所聞皆善言,所見皆善行也。
此豈強為,法如是故。
今試就生一人論之。
生狷隘人也,所相與處,至無幾也。
間或見一二同參從入無門,不免生菩提心,就此百姓日用處提撕一番,如好貨,如好色,如勤學,如進取,如多積金寶,如多買田宅為子孫謀,博求風水為兒孫福蔭,凡世間一切治生産業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習,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
于此果能反而求之,頓得此心,頓見一切賢聖佛祖大機大用,識得本來面目,則無始曠劫未明大事,當下了畢。
此予之實證實得處也,而皆自于好察迩言得之。
故不識諱忌,時時提唱此語。
而令師反以我為害人,诳誘他後生小子,深痛惡我。
不知他之所謂後生小子,即我之後生小子也,我又安忍害之。
公我之所好察者,百姓日用之迩言也。
則我亦與百姓同其迩言者,而奈何令師之不好察也? 生言及此,非自當于大舜也,亦以不自見聖,而能見人人之皆聖人者與舜同也;不知其言之為迩,而能好察此迩言者與舜同也。
今試就正于門下:門下果以與舜同其好察者是乎,不與舜同其好察者是乎?自然好察者是乎,強以為迩言之中必有至理,然後從而加意以察之者為是乎?愚以為強而好察者,或可強于一時,必不免敗缺于終身,可勉強于衆人之前,必不免敗露于餘一人之後也。
此豈餘好求勝,而務欲令師之必餘察也哉?蓋此正舜、跖之分,利與善之間,至甚可畏而至甚不可以不察也。
既系友朋性命,真切甚于肉骨,容能自己而一任其不知察乎?俗人不知,謬謂生于令師有所言說,非公聰明,孰能遽信餘之衷赤也哉! 然此好察迩言,原是要緊之事,亦原是最難之事。
何者?能好察則得本心,然非實得本心者決必不能好察。
故愚每每大言曰:“如今海内無人。
”正謂此也。
所以無人者,以世之學者但知欲做無我無人工夫,而不知原來無我無人自不容做也。
若有做作,即有安排,便不能久,不免流入欺已欺人不能誠意之病。
欲其自得,終無日矣。
然愚雖以此好察,日望于令師,亦豈敢遂以此好察迩言取必于令師也哉!但念令師于此,未可遽以為害人,使人反笑令師耳。
何也?若以為害人,則孔子“仁者人也”之說,孟氏“仁人心也”之說,達磨②西來單傳直指諸說,皆為欺世誣人,作诳語以惑亂天下後世矣。
尚安得有周、程,尚安得有陽明、心齋、大洲諸先生及六祖、馬祖、臨濟諸佛祖事耶?是以不得不為法辨耳。
千語萬語隻是一語,千辯萬辯不出一辯。
恐令師或未能察,故因此附發于大智之前,冀有方便或為我轉緻之耳。
且愚之所好察者,迩言也。
而吾身之所履者,則不貪财也,不好色也,不居權勢也,不患失得也,不遺居積于後人也,不求風水以圖福蔭也。
言雖迩而所為複不迩者何居?愚以為此特世之人不知學問者以為不迩耳,自大道觀之,則皆迩也;未曾問學者以為迩耳,自大道視之,則皆不迩也。
然則人人各自有一種方便法門,既不俟取法于餘矣;況萬物并育,原不相害者,而謂餘能害之可欤? 吾且以迩言證之:凡今之人,自生至老,自一家以至萬家,自一國以至天下,凡迩言中事,孰待教而後行乎?趨利避害,人人同心。
是謂天成,是謂衆巧,迩言之所以為妙也。
大舜之所以好察而為古今之大智也,今令師之所以自為着,未嘗有一厘自背于迩言,而所以诏學者,則必曰專志道德,無求功名,不可貪位慕祿也,不可患得患失也,不可貪貨貪色、多買寵妾田宅為子孫業也。
視一切迩言,皆如毒藥利刃,非但不好察之矣。
審如是,其誰聽之!若曰:“我亦知世之人惟迩言是耽,必不我聽也,但為人宗師,不得不如此立論以教人耳。
”果如此自不妨,古昔皆然,皆以此教導愚人,免使法堂草加深三尺耳矣,但不應昧卻此心,便說我客人也。
世間未有以大舜望人,而乃以為害人者也;以大舜事令師,而乃以為慢令師者也,此皆至迩至淺至易曉之言,想令師必然聽察,第此時作惡已深,未便翻然若江河決耳。
故敢直望門下,惟門下大力,自能握此旋轉機權也。
若曰:“居士向日儒服而強談佛,今居佛國矣,又強談儒。
”則于令師當絕望矣。
●複周柳塘 弟早知兄不敢以此忠告進耿老也,弟向自通,此直試兄耳。
乃知平生聚友講學之舉,遷善去惡之訓,亦太欺人矣。
欺人即自欺,更何說乎!夫彼專談無善無惡之學,我則以無善無惡待之;若于彼前而又談遷善去惡事,則我為無眼人矣。
此專談遷善去惡之學者,我則以遷善去惡望之;若于彼前而不責以遷善去惡事,則我亦為無眼人矣。
世間學者原有此二種,弟安得不以此二種應之也耶!惟是一等無緊要人,一言之失不過自失,一行之差不過自差,于世無與,可勿論也。
若特地出來,要扶綱常,立人極,繼往古,開群蒙,有如許擔荷,則一言之失,乃四海之所觀聽,一行之謬,乃後生小于輩之所效尤,豈易放過乎? 如弟豈特于世上為無要緊人,息焉遊焉,直與草木同腐,故自視其身亦遂為朽敗不堪複用之器,任狂恣意,誠不足責也。
若如二老,自負何如,關系何如,而可輕耶!弟是以效孔門之忠告,竊前賢之善道,卑善柔之賤态,附直諒之後列,直欲以完名全節付二老,故遂不自知其犯于不可則止之科耳。
雖然,二老何如人耶,夫以我一無要緊之人,我二老猶時時以遷善改過望之,況如耿老,而猶不可以遷善去惡之說進乎?而安敢以不可則止之戒事二老也。
偶有匡廬之興,且小樓不堪熱毒,亦可因以避暑。
秋涼歸來,與兄當大講,務欲成就世間要緊漢矣。
●寄答耿大中丞 觀二公論學,一者說得好聽,而未必皆其所能行;一者說得未見好聽,而皆其所能行。
蓋但己能行,亦衆人之所能行也。
己能行而後言,是謂先行其言;己未能行而先言,則謂言不顧行。
吾從其能行者而已,吾從衆人之所能行者而已。
夫知己之可能,又知人之皆可能,是己之善與人同也,是無己而非人也,而何己之不能舍?既知人之可能,又知己之皆可能,是人之善與己同也,是無人而非己也,而何人之不可從?此無人無己之學,參贊位育之實,扶世立教之原,蓋真有見于善與人同之極故也。
今不知善與人同之學,而徒慕舍己從人之名,是有意于舍己也。
有意舍己,即是有己;有意從人,即是有人。
況未能舍己而徒言舍己以教人乎?若真能舍己,則二公皆當舍矣。
今皆不能舍己以相從,又何日夜切切以舍己言也?教人以舍己,而自不能舍,則所雲舍己從人者妄也,非大舜舍己從人之調也。
言舍己者,可以反而思矣。
真舍己者,不見有己。
不見有己,則無己可舍。
無己可舍,故曰舍己。
所以然者,學先知己故也。
真從人者,不見有人。
不見有人,則無人可從。
無人可從,故曰從人,所以然者,學先知人故也。
今不知己而但言舍己,不知人而但言從人,毋怪其執吝不舍,堅拒不從,而又日夜言舍己從人以欺人也。
人其可欺乎?徒自欺耳。
毋他,扶世立教之念為之祟也。
扶世立教之念,先知先覺之任為之先也。
先知先覺之任,好臣所教之心為之驅也。
以故終日言扶世,而未嘗扶得一時,其與未嘗以扶世為己任者等耳。
終日言立教,未嘗教得一人,其與未嘗以立教為己任者均焉。
此可恥之大者,所謂“恥其言而過其行”者非耶!所謂“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者又非耶! 吾謂欲得扶世,須如海剛峰之憫世,方可稱真扶世人矣,欲得立教,須如嚴寅所之宅身,方可稱真立教人矣。
然二老有扶世立教之實,而絕口不道扶世立教之言;雖絕口不過扶世立教之言,人亦未嘗不以扶世立教之實歸之。
今無其實,而自高其名,可乎? 且所謂扶世立教,參贊位育者,雖聾瞽侏跛亦能之,則仲子之言,既已契于心矣,縱能扶得世教,成得參贊位育,亦不過能侏跛聾瞽之所共能者,有何奇巧而必欲以為天下之重而任之耶!若不信侏跛聾瞽之能參贊位育,而别求所謂參贊位育以勝之,以為今之學道者皆自私自利而不知此,則亦不得謂之參贊位育矣。
是一已之位育參贊也,聖人不如是也。
注: ①谿:即今“溪”字。
但用于人名,常保留原有寫法。
②達磨:即達摩,均為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