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書答
關燈
小
中
大
乎哉!
若夫賊德之鄉願,則雖過門而不欲其入室,蓋拒絕之深矣,而肯遽以人類視之哉!而今事不得已,亦且與鄉願為侶,方且盡忠告之誠,欲以納之于道,其為所仇疾,無足怪也,失言故耳。
雖然,失言亦何害乎,所患惟恐失人耳。
苟萬分一有失人之悔,則終身抱痛,死且不瞑目矣。
蓋論好人極好相處,則鄉願為第一;論載道而承千聖絕學,則舍狂狷将何之乎? 公今宦遊半天下矣,兩京又人物之淵,左顧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抑求之而未得也,抑亦未嘗求之者欤?抑求而得者皆非狂狷之士,縱有狂者,終以不實見棄,而清如伯夷,反以行之似廉潔者當之也?審如此,則公終不免有失人之悔矣。
夫夷、齊就養于西伯,而不忍幸生于武王,父為西伯,則千裡就食,而甘為門下之客,以其能服事殷也,子為周王,則甯餓死而不肯一食其土之薇,為其以暴易暴也。
曾元之告曾于曰:“夫子之病亟矣,幸而至于旦,更易之!”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以德,世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元起易箦,反席未安而沒。
此與伯夷餓死何異,而可遂以鄉願之廉潔當之也?故學道而非此輩,終不可以得道,傳道而非此輩,終不可以語道。
有狂狷而不聞道者有之,未有非狂狷而能聞道者也。
仆今将告别矣,複緻意于狂狷與失人、失言之輕重者,亦謂惟此可以少答萬一爾。
賤眷思歸,不得不遣;仆則行遊四方,效古人之求友。
蓋孔子求友之勝己者,欲以傳道,所謂智過于師,方堪傳授是也。
吾輩求友之勝己者,欲以證道,所謂三上洞山,九到投子是也。
●答耿司寇 此來一番承教,方可稱真講學,方可稱真朋友。
公不知何故而必欲教我,我亦不知何故而必欲求教于公,方可稱是不容已真機,自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矣。
嗟夫!朋友道絕久矣。
餘嘗謬謂千古有君臣,無朋友,豈過論欤!夫君猶龍也,下有逆鱗,犯者必死,然而以死谏者相踵也。
何也?死而博死谏之名,則志士亦願為之,況未必死而遂有巨福耶?避害之心不足以勝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顧,況無其害而且有大利乎! 若夫朋友則不然:幸而入,則分毫無我益;不幸而不相入,則小者必争,大者為仇。
何心老至以此殺身,身殺而名又不成,此其昭昭可鑒也。
故餘謂千古無朋友者,謂無利也。
是以犯顔敢谏之士,恒見于君臣之際,而絕不聞之友朋之間。
今者何幸而見仆之于公耶!是可貴也。
又何幸而得公之教仆耶!真可羨也。
快哉怡哉!居然複見愢愢切切景象矣。
然則豈惟公愛依仿孔子,仆亦未嘗不願依仿之也。
惟公之所不容已者,在于泛愛人,而不欲其擇人;我之所不容已者,在于為吾道得人,而不欲輕以與人,微覺不同耳。
公之所不容已者,乃人生十五歲以前《弟子職》諸篇入孝出弟等事,我之所不容已者,乃十五成人以後為大人明《大學》,欲去明明德于天下等事。
公之所不容已者博,而惟在于痛癢之未;我之所不容已者專,而惟直收吾開眼之功。
公之所不容已者,多雨露之滋潤,是故不請而自至,如村學訓蒙師然,以故取效寡而用力艱;我之所不容已者,多霜雪之凜冽,是故必待價而後沽,又如大将用兵,直先擒王,以故用力少而奏功大。
雖各各手段不同,然其為不容已之本心一也。
心苟一矣,則公不容已之論,固可以相忘于無言矣。
若謂公之不容已者為是,我之不容已者為非;公之不容已者是聖學,我之不容已者是異學:則吾不能知之矣。
公之不容已者是知其不可以已,而必欲其不已者,為真不容已;我之不容已者,是不知其不容已,而自然不容已者,非孔聖人之不容已:則吾又不能知之矣。
恐公于此,尚有執己自是之病在。
恐未可遽以人皆悅之,而遂自以為是,而遽非人之不是也。
恐未可遽以在邦必聞,而遂居之不疑,而遂以人盡異學,通非孔、孟之正脈笑之也。
我謂公之不容已處若果是,則世人之不容已處總皆是;若世人之不容已處誠未是,則公之不容已處亦未必是也。
此又我之真不容已處耳。
未知是否,幸一教焉! 試觀公之行事,殊無甚異于人者。
人盡如此,我亦如此,公亦如此。
自朝至暮,自有知識以至今日,均之耕田而求食,買地而求種,架屋而求安,讀書而求科第,居官而求尊顯,博求風水以求福蔭子孫。
種種日用,皆為自己身家計慮,無一厘為人謀者。
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我憐東家之饑矣,又思西家之寒難可忍也;某等肯上門教人矣,是孔、孟之志也,某等不肯會人,是自私自利之徒也,某行雖不謹,而肯與人為善,某等行雖端謹,而好以佛法害人。
以此而觀,所講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講,其與言顧行、行顧言何異乎?以是謂非孔聖之訓可乎?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說是事,作生意者但說生意,力田作者但說力田,鑿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聽之忘厭倦矣。
夫孔子所雲言顧行者,何也?彼自謂于子臣弟友之道有未能,蓋真未之能,非假謙也。
人生世間,惟是四者終身用之,安有盡期。
若謂我能,則自止而不複有進矣。
聖人知此最難盡,故自謂未能。
已實未能,則說我不能,是言顧其行也。
說我未能,實是不能,是行顧其言也。
故為,故為有恒,故為主忠信,故為毋自欺,故為真聖人耳。
不似今人全不知己之未能,而務以此四者責人教人。
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輕,人其肯信之乎? 聖人不責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為聖。
故陽明先生曰:“滿街皆聖人。
”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
”夫惟人人之皆聖人也,是以聖人無别不容已道理可以示人也,故曰:“予欲無言”。
夫惟人人之皆佛也,是以佛未嘗度衆生也。
無衆生相,安有人相;無道理相,安有我相。
無我相,故能舍己;無人相,故能從人。
蓋強之也,以親見人人之皆佛而善與人同故也。
善既與人同,何獨于我而有善乎?人與我既同此善,何有一人之善而不可取乎?故曰:“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諸人者。
”後人推而誦之曰:即此取人為善,便自與人為善矣。
舜初未嘗有欲與人為善之心也,使舜先存與善之心以取人,則其取善也必不誠。
人心至神,亦遂不之與,舜亦必不能以與之矣。
舜惟終身知善之在人,吾惟取之而已。
耕稼陶漁之人既無不可取,則千聖萬賢之善,獨不可取乎?又何必專學孔子而後為正脈也。
夫人既無不可取之善,則我自無善可與,無道可言矣。
然則子禮不許講學之談,亦太苦心矣,安在其為挫抑柳老,而必欲為柳老伸屈,為柳老遮護至此乎?又安見其為子禮之口過,而又欲為子禮掩蓋之耶?公之用心,亦太瑣細矣!既已長篇大篇書行世間,又令别人勿傳,是何背戾也?反覆詳玩,公之用心亦太不直矣!且于禮未嘗自認以為己過,縱有過,渠亦不自蓋覆,而公乃反為之覆,此誠何心也?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見而又皆仰;今之君子,豈徒順之,而又為之辭。
公其以為何如乎?柳老平生正坐冥然寂然,不以介懷,故不長進,公獨以為柳老誇,又何也?豈公有所憾于柳老而不欲其長進耶?然則于禮之愛柳老者心髓,公之愛柳老者皮膚,又不言可知矣。
柳老于子禮為兄,渠之兄弟尚多也,而獨注意于柳老;柳老又不在仕途,又不與之鄰舍與田,無可争者。
其不為毀柳老以成其私,又可知矣。
既無半點私意,則所雲者純是一片赤心,公固聰明,何獨昧此乎?縱子禮之言不是,則當為子禮惜,而不當為柳老憂。
若子禮之言是,則當為柳老惜,固宜将此平日自負孔聖正脈,不容已真機,直為柳老委曲開導。
柳老惟知敬信公者也,所言未必不入也。
今若此,則何益于柳老,柳老又何貴于與公相知哉!然則子禮口過之稱,亦為無可奈何,姑為是言以逭責耳。
設使柳老所造已深,未易窺見,則公當大力柳老喜,而又不必患其介意矣。
何也?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此學的也。
衆人不知我之學,則吾為賢人矣,此可喜也。
賢人不知我之學,則我為聖人矣,又不愈可喜乎?聖人不知我之學,則吾為神人矣,尤不愈可喜乎?當時知孔子者唯顔子,雖子貢之徒亦不之知,此真所以為孔子耳,又安在乎必于子禮之知之也?又安見其為挫抑柳老,使劉金吾諸公輩輕視我等也耶?我謂不患人之輕視我等,我等正自輕視耳。
區區護名,何時遮蓋得完耶? 且吾聞金吾亦人傑也,公切切焉欲其講學,是何主意?豈以公之行履,有加于金吾耶?若有加,幸一一示我,我亦看得見也。
若不能有加,而欲彼就我講此無益之虛談,是又何說也?吾恐不足以诳三尺之童子,而可以诳豪傑之士哉!然則孔子之講學非欤?孔子直謂聖愚一律,不容加損,所謂麒麟與凡獸并走,凡鳥與鳳皇齊飛,皆同類也。
所謂萬物皆吾同體是也。
而獨有出類之學,唯孔子知之,故孟子言之有味耳。
然究其所以出類者,則在于巧中焉,巧處又不可容力。
今不于不可用力處參究,而唯欲于緻力處着腳,則已失孔、孟不傳之秘矣,此為何等事,而又可輕以與人談耶? 公聞此言,必以為異端人隻宜以訓蒙為事,而但借“明明德”以為題目可矣,何必說此虛無寂滅之教,以研人邪?夫所謂仙佛與儒,皆其名耳。
孔子知人之好名也,故以名教誘之;大雄氏知人之怕死,故以死懼之;老氏知人之貪生也,故以長生引之:皆不得已權立名色以化誘後人,非真實也。
唯顔子知之,故曰夫子善誘。
今某之行事,有一不與公同者乎?亦好做官,亦好富貴,亦有妻孥,亦有廬舍,亦有朋友,亦會賓客,公豈能勝我乎?何為乎公獨有學可講,獨有許多不容已處也?我既與公一同,則一切棄人倫、離妻室、削發披缁等語,公亦可以相忘于無言矣。
何也?仆未嘗有一件不與公同也,但公為大官耳。
學問豈因大官長乎?學問如因大官長,則孔、孟當不敢開口矣。
且東郭先生,非公所得而拟也。
公郭先生專發揮陽明先生“良知”之旨,以繼往開來為己任,其妙處全在不避惡名以救同類之急,公其能此乎?我知公詳矣,公其再勿說謊也!須如東郭先生,方可說是真不容已。
近時唯龍谿①先生足以繼之,近谿先生稍能繼之。
公繼東郭先生,終不得也。
何也?名心太重也,回護太多也。
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
公看近谿有此乎?龍谿有此乎?況東郭哉!此非強為爾也,諸老皆實實見得善與人同,不容分别故耳。
既無分别,又何惡乎? 公今種種分别如此,舉世道學無有當公心者,雖以心齋先生,亦在雜種不入公彀率矣,況其他乎!其同時所喜者,僅僅胡廬山耳。
麻城周柳塘、新邑吳少虞,隻此二公為特出,則公之取善亦太狹矣,何以能明明德于關下也? 我非不知敬順公之為美也,以“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亦非不知順公則公必愛我,公既愛我則合縣士民俱禮敬我,吳少虞亦必敬我,官吏師生人等俱來敬我,何等好過日子,何等快活。
公以衆人俱來敬我,終不如公一人獨知敬我;公一人敬我,終不如公之自敬也。
籲!公果能自敬,則餘何說乎!自敬伊何?戒謹不睹,恐懼不聞,毋自欺,求自傲,慎其獨。
孔聖人之自傲者蓋如此。
若不能自敬,而能敬人,來之有也。
所謂本亂而求未之治,無是理也。
故曰“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此正脈也,此至易至簡之學,守約施博之道,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又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又曰“上老老而民興孝”,更不言如何去平天下,但隻道修身二字而已。
孔門之教,如此而已,吾不知何處更有不容已之說也。
公勿以修身為易,明明德為不難,恐人便不肯用工夫也。
實實欲明明德者,工夫正好艱難,在埋頭二三十年,尚未得到手,如何可說無工夫也?龍谿先生年至九十,自二十歲為學,又得明師,所探讨者盡天下書,所求正者盡四方人,到未年方得實詣,可謂無工夫乎?公但用自己工夫,勿愁人無工夫用也。
有志者自然來共學,無志者雖與之談何益!近谿先生從幼聞道,一第十年乃官,至今七十二歲,猶曆涉江湖各處訪人,豈專為傳法計欤!蓋亦有不容已者。
此其一生好名,近來稍知藏名之法,曆江右、兩浙、姑蘇以至秣陵,無一道學不去參訪,雖弟于之求師,未有若彼之切者,可謂緻了良知,更無工夫乎?然則公第用起工夫耳,儒家書盡足參詳,不必别觀釋典也。
解釋文字,終難契入;執定己見,終難空空;耘人之田,終荒家穰。
願公元以刍荛陶漁之見而棄忽之也。
古人甚好察此言耳。
名乃锢身之鎖,聞近老一路無一人相知信者。
柳塘初在家時,讀其書便十分相信,到南昌則七分,至建昌又減二分,則得五分耳。
及乎到南京,雖求一分相信,亦無有矣。
柳塘之徒曾子,雖有一二分相信,大概亦多驚訝。
焦弱侯自謂聰明特達,方子及亦以豪傑自負,皆棄置大法師不理會之矣。
乃知真具隻眼者舉世絕少,而坐令近老受遁世不見知之妙用也。
至矣,近老之善藏其用也。
曾子回,對我言曰:“近老無知者,唯先生一人知之。
”籲!我若不知近老,則近老有何用乎!惟我一人知之足矣,何用多知乎!多知即不中用,猶是近名之累,曷足貴欤!故曰“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吾不甘近老之太尊貴也。
近老于生,豈同調乎,正爾似公舉動耳。
乃生深信之,何也?五台與生稍相似,公又謂五台公心熱,仆心太冷。
籲!何其相馬于牝牡骊黃之間也! 展轉千百言,略不識忌諱,又家貧無代書者,執筆草草,絕不成句;又不敢縱筆作大字,恐重取怒于公。
書完,遂封上。
極知當重病數十日矣,蓋賤體尚未甚平,此勞遂難當。
公得公一二相信,即刻死填溝壑,亦甚甘願,公思仆此等何心也?仆佛學也,豈欲與公争名乎,抑争官乎?皆無之矣。
公倘不信仆,試以仆此意質之五台,以為何如?以五台公所信也。
若以五台亦佛學,試以問之近谿老何如? 公又雲“前者《二鳥賦》原為子禮而發,不為公也”。
夫《二鳥賦》若專為子禮而發,是何待子禮之厚,而視不肖之薄也!生非護惜人也,但能攻發吾之過惡,便是吾之師。
吾求公施大爐錘久矣。
物不經鍛煉,終難成器;人不得切琢,終不成人。
吾來求友,非求名也;吾來求道,非求聲稱也。
公其勿重為我蓋覆可焉!我不喜吾之無過而喜吾過之在人,我不患吾之有過而患吾過之不顯。
此佛說也,非魔說也;此确論也,非戲論也。
公試虛其心以觀之,何如? 每思公之所以執迷不返者,其病在多欲。
古人無他巧妙,直以寡欲為養心之功,誠有味也,公今既宗孔子矣,又欲兼通諸聖之長:又欲清,又欲任,又欲和。
既于聖人之所以繼往開來者,無日夜而不
雖然,失言亦何害乎,所患惟恐失人耳。
苟萬分一有失人之悔,則終身抱痛,死且不瞑目矣。
蓋論好人極好相處,則鄉願為第一;論載道而承千聖絕學,則舍狂狷将何之乎? 公今宦遊半天下矣,兩京又人物之淵,左顧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抑求之而未得也,抑亦未嘗求之者欤?抑求而得者皆非狂狷之士,縱有狂者,終以不實見棄,而清如伯夷,反以行之似廉潔者當之也?審如此,則公終不免有失人之悔矣。
夫夷、齊就養于西伯,而不忍幸生于武王,父為西伯,則千裡就食,而甘為門下之客,以其能服事殷也,子為周王,則甯餓死而不肯一食其土之薇,為其以暴易暴也。
曾元之告曾于曰:“夫子之病亟矣,幸而至于旦,更易之!”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以德,世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元起易箦,反席未安而沒。
此與伯夷餓死何異,而可遂以鄉願之廉潔當之也?故學道而非此輩,終不可以得道,傳道而非此輩,終不可以語道。
有狂狷而不聞道者有之,未有非狂狷而能聞道者也。
仆今将告别矣,複緻意于狂狷與失人、失言之輕重者,亦謂惟此可以少答萬一爾。
賤眷思歸,不得不遣;仆則行遊四方,效古人之求友。
蓋孔子求友之勝己者,欲以傳道,所謂智過于師,方堪傳授是也。
吾輩求友之勝己者,欲以證道,所謂三上洞山,九到投子是也。
●答耿司寇 此來一番承教,方可稱真講學,方可稱真朋友。
公不知何故而必欲教我,我亦不知何故而必欲求教于公,方可稱是不容已真機,自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矣。
嗟夫!朋友道絕久矣。
餘嘗謬謂千古有君臣,無朋友,豈過論欤!夫君猶龍也,下有逆鱗,犯者必死,然而以死谏者相踵也。
何也?死而博死谏之名,則志士亦願為之,況未必死而遂有巨福耶?避害之心不足以勝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顧,況無其害而且有大利乎! 若夫朋友則不然:幸而入,則分毫無我益;不幸而不相入,則小者必争,大者為仇。
何心老至以此殺身,身殺而名又不成,此其昭昭可鑒也。
故餘謂千古無朋友者,謂無利也。
是以犯顔敢谏之士,恒見于君臣之際,而絕不聞之友朋之間。
今者何幸而見仆之于公耶!是可貴也。
又何幸而得公之教仆耶!真可羨也。
快哉怡哉!居然複見愢愢切切景象矣。
然則豈惟公愛依仿孔子,仆亦未嘗不願依仿之也。
惟公之所不容已者,在于泛愛人,而不欲其擇人;我之所不容已者,在于為吾道得人,而不欲輕以與人,微覺不同耳。
公之所不容已者,乃人生十五歲以前《弟子職》諸篇入孝出弟等事,我之所不容已者,乃十五成人以後為大人明《大學》,欲去明明德于天下等事。
公之所不容已者博,而惟在于痛癢之未;我之所不容已者專,而惟直收吾開眼之功。
公之所不容已者,多雨露之滋潤,是故不請而自至,如村學訓蒙師然,以故取效寡而用力艱;我之所不容已者,多霜雪之凜冽,是故必待價而後沽,又如大将用兵,直先擒王,以故用力少而奏功大。
雖各各手段不同,然其為不容已之本心一也。
心苟一矣,則公不容已之論,固可以相忘于無言矣。
若謂公之不容已者為是,我之不容已者為非;公之不容已者是聖學,我之不容已者是異學:則吾不能知之矣。
公之不容已者是知其不可以已,而必欲其不已者,為真不容已;我之不容已者,是不知其不容已,而自然不容已者,非孔聖人之不容已:則吾又不能知之矣。
恐公于此,尚有執己自是之病在。
恐未可遽以人皆悅之,而遂自以為是,而遽非人之不是也。
恐未可遽以在邦必聞,而遂居之不疑,而遂以人盡異學,通非孔、孟之正脈笑之也。
我謂公之不容已處若果是,則世人之不容已處總皆是;若世人之不容已處誠未是,則公之不容已處亦未必是也。
此又我之真不容已處耳。
未知是否,幸一教焉! 試觀公之行事,殊無甚異于人者。
人盡如此,我亦如此,公亦如此。
自朝至暮,自有知識以至今日,均之耕田而求食,買地而求種,架屋而求安,讀書而求科第,居官而求尊顯,博求風水以求福蔭子孫。
種種日用,皆為自己身家計慮,無一厘為人謀者。
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我憐東家之饑矣,又思西家之寒難可忍也;某等肯上門教人矣,是孔、孟之志也,某等不肯會人,是自私自利之徒也,某行雖不謹,而肯與人為善,某等行雖端謹,而好以佛法害人。
以此而觀,所講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講,其與言顧行、行顧言何異乎?以是謂非孔聖之訓可乎?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說是事,作生意者但說生意,力田作者但說力田,鑿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聽之忘厭倦矣。
夫孔子所雲言顧行者,何也?彼自謂于子臣弟友之道有未能,蓋真未之能,非假謙也。
人生世間,惟是四者終身用之,安有盡期。
若謂我能,則自止而不複有進矣。
聖人知此最難盡,故自謂未能。
已實未能,則說我不能,是言顧其行也。
說我未能,實是不能,是行顧其言也。
故為,故為有恒,故為主忠信,故為毋自欺,故為真聖人耳。
不似今人全不知己之未能,而務以此四者責人教人。
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輕,人其肯信之乎? 聖人不責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為聖。
故陽明先生曰:“滿街皆聖人。
”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
”夫惟人人之皆聖人也,是以聖人無别不容已道理可以示人也,故曰:“予欲無言”。
夫惟人人之皆佛也,是以佛未嘗度衆生也。
無衆生相,安有人相;無道理相,安有我相。
無我相,故能舍己;無人相,故能從人。
蓋強之也,以親見人人之皆佛而善與人同故也。
善既與人同,何獨于我而有善乎?人與我既同此善,何有一人之善而不可取乎?故曰:“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諸人者。
”後人推而誦之曰:即此取人為善,便自與人為善矣。
舜初未嘗有欲與人為善之心也,使舜先存與善之心以取人,則其取善也必不誠。
人心至神,亦遂不之與,舜亦必不能以與之矣。
舜惟終身知善之在人,吾惟取之而已。
耕稼陶漁之人既無不可取,則千聖萬賢之善,獨不可取乎?又何必專學孔子而後為正脈也。
夫人既無不可取之善,則我自無善可與,無道可言矣。
然則子禮不許講學之談,亦太苦心矣,安在其為挫抑柳老,而必欲為柳老伸屈,為柳老遮護至此乎?又安見其為子禮之口過,而又欲為子禮掩蓋之耶?公之用心,亦太瑣細矣!既已長篇大篇書行世間,又令别人勿傳,是何背戾也?反覆詳玩,公之用心亦太不直矣!且于禮未嘗自認以為己過,縱有過,渠亦不自蓋覆,而公乃反為之覆,此誠何心也?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見而又皆仰;今之君子,豈徒順之,而又為之辭。
公其以為何如乎?柳老平生正坐冥然寂然,不以介懷,故不長進,公獨以為柳老誇,又何也?豈公有所憾于柳老而不欲其長進耶?然則于禮之愛柳老者心髓,公之愛柳老者皮膚,又不言可知矣。
柳老于子禮為兄,渠之兄弟尚多也,而獨注意于柳老;柳老又不在仕途,又不與之鄰舍與田,無可争者。
其不為毀柳老以成其私,又可知矣。
既無半點私意,則所雲者純是一片赤心,公固聰明,何獨昧此乎?縱子禮之言不是,則當為子禮惜,而不當為柳老憂。
若子禮之言是,則當為柳老惜,固宜将此平日自負孔聖正脈,不容已真機,直為柳老委曲開導。
柳老惟知敬信公者也,所言未必不入也。
今若此,則何益于柳老,柳老又何貴于與公相知哉!然則子禮口過之稱,亦為無可奈何,姑為是言以逭責耳。
設使柳老所造已深,未易窺見,則公當大力柳老喜,而又不必患其介意矣。
何也?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此學的也。
衆人不知我之學,則吾為賢人矣,此可喜也。
賢人不知我之學,則我為聖人矣,又不愈可喜乎?聖人不知我之學,則吾為神人矣,尤不愈可喜乎?當時知孔子者唯顔子,雖子貢之徒亦不之知,此真所以為孔子耳,又安在乎必于子禮之知之也?又安見其為挫抑柳老,使劉金吾諸公輩輕視我等也耶?我謂不患人之輕視我等,我等正自輕視耳。
區區護名,何時遮蓋得完耶? 且吾聞金吾亦人傑也,公切切焉欲其講學,是何主意?豈以公之行履,有加于金吾耶?若有加,幸一一示我,我亦看得見也。
若不能有加,而欲彼就我講此無益之虛談,是又何說也?吾恐不足以诳三尺之童子,而可以诳豪傑之士哉!然則孔子之講學非欤?孔子直謂聖愚一律,不容加損,所謂麒麟與凡獸并走,凡鳥與鳳皇齊飛,皆同類也。
所謂萬物皆吾同體是也。
而獨有出類之學,唯孔子知之,故孟子言之有味耳。
然究其所以出類者,則在于巧中焉,巧處又不可容力。
今不于不可用力處參究,而唯欲于緻力處着腳,則已失孔、孟不傳之秘矣,此為何等事,而又可輕以與人談耶? 公聞此言,必以為異端人隻宜以訓蒙為事,而但借“明明德”以為題目可矣,何必說此虛無寂滅之教,以研人邪?夫所謂仙佛與儒,皆其名耳。
孔子知人之好名也,故以名教誘之;大雄氏知人之怕死,故以死懼之;老氏知人之貪生也,故以長生引之:皆不得已權立名色以化誘後人,非真實也。
唯顔子知之,故曰夫子善誘。
今某之行事,有一不與公同者乎?亦好做官,亦好富貴,亦有妻孥,亦有廬舍,亦有朋友,亦會賓客,公豈能勝我乎?何為乎公獨有學可講,獨有許多不容已處也?我既與公一同,則一切棄人倫、離妻室、削發披缁等語,公亦可以相忘于無言矣。
何也?仆未嘗有一件不與公同也,但公為大官耳。
學問豈因大官長乎?學問如因大官長,則孔、孟當不敢開口矣。
且東郭先生,非公所得而拟也。
公郭先生專發揮陽明先生“良知”之旨,以繼往開來為己任,其妙處全在不避惡名以救同類之急,公其能此乎?我知公詳矣,公其再勿說謊也!須如東郭先生,方可說是真不容已。
近時唯龍谿①先生足以繼之,近谿先生稍能繼之。
公繼東郭先生,終不得也。
何也?名心太重也,回護太多也。
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
公看近谿有此乎?龍谿有此乎?況東郭哉!此非強為爾也,諸老皆實實見得善與人同,不容分别故耳。
既無分别,又何惡乎? 公今種種分别如此,舉世道學無有當公心者,雖以心齋先生,亦在雜種不入公彀率矣,況其他乎!其同時所喜者,僅僅胡廬山耳。
麻城周柳塘、新邑吳少虞,隻此二公為特出,則公之取善亦太狹矣,何以能明明德于關下也? 我非不知敬順公之為美也,以“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亦非不知順公則公必愛我,公既愛我則合縣士民俱禮敬我,吳少虞亦必敬我,官吏師生人等俱來敬我,何等好過日子,何等快活。
公以衆人俱來敬我,終不如公一人獨知敬我;公一人敬我,終不如公之自敬也。
籲!公果能自敬,則餘何說乎!自敬伊何?戒謹不睹,恐懼不聞,毋自欺,求自傲,慎其獨。
孔聖人之自傲者蓋如此。
若不能自敬,而能敬人,來之有也。
所謂本亂而求未之治,無是理也。
故曰“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此正脈也,此至易至簡之學,守約施博之道,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又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又曰“上老老而民興孝”,更不言如何去平天下,但隻道修身二字而已。
孔門之教,如此而已,吾不知何處更有不容已之說也。
公勿以修身為易,明明德為不難,恐人便不肯用工夫也。
實實欲明明德者,工夫正好艱難,在埋頭二三十年,尚未得到手,如何可說無工夫也?龍谿先生年至九十,自二十歲為學,又得明師,所探讨者盡天下書,所求正者盡四方人,到未年方得實詣,可謂無工夫乎?公但用自己工夫,勿愁人無工夫用也。
有志者自然來共學,無志者雖與之談何益!近谿先生從幼聞道,一第十年乃官,至今七十二歲,猶曆涉江湖各處訪人,豈專為傳法計欤!蓋亦有不容已者。
此其一生好名,近來稍知藏名之法,曆江右、兩浙、姑蘇以至秣陵,無一道學不去參訪,雖弟于之求師,未有若彼之切者,可謂緻了良知,更無工夫乎?然則公第用起工夫耳,儒家書盡足參詳,不必别觀釋典也。
解釋文字,終難契入;執定己見,終難空空;耘人之田,終荒家穰。
願公元以刍荛陶漁之見而棄忽之也。
古人甚好察此言耳。
名乃锢身之鎖,聞近老一路無一人相知信者。
柳塘初在家時,讀其書便十分相信,到南昌則七分,至建昌又減二分,則得五分耳。
及乎到南京,雖求一分相信,亦無有矣。
柳塘之徒曾子,雖有一二分相信,大概亦多驚訝。
焦弱侯自謂聰明特達,方子及亦以豪傑自負,皆棄置大法師不理會之矣。
乃知真具隻眼者舉世絕少,而坐令近老受遁世不見知之妙用也。
至矣,近老之善藏其用也。
曾子回,對我言曰:“近老無知者,唯先生一人知之。
”籲!我若不知近老,則近老有何用乎!惟我一人知之足矣,何用多知乎!多知即不中用,猶是近名之累,曷足貴欤!故曰“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吾不甘近老之太尊貴也。
近老于生,豈同調乎,正爾似公舉動耳。
乃生深信之,何也?五台與生稍相似,公又謂五台公心熱,仆心太冷。
籲!何其相馬于牝牡骊黃之間也! 展轉千百言,略不識忌諱,又家貧無代書者,執筆草草,絕不成句;又不敢縱筆作大字,恐重取怒于公。
書完,遂封上。
極知當重病數十日矣,蓋賤體尚未甚平,此勞遂難當。
公得公一二相信,即刻死填溝壑,亦甚甘願,公思仆此等何心也?仆佛學也,豈欲與公争名乎,抑争官乎?皆無之矣。
公倘不信仆,試以仆此意質之五台,以為何如?以五台公所信也。
若以五台亦佛學,試以問之近谿老何如? 公又雲“前者《二鳥賦》原為子禮而發,不為公也”。
夫《二鳥賦》若專為子禮而發,是何待子禮之厚,而視不肖之薄也!生非護惜人也,但能攻發吾之過惡,便是吾之師。
吾求公施大爐錘久矣。
物不經鍛煉,終難成器;人不得切琢,終不成人。
吾來求友,非求名也;吾來求道,非求聲稱也。
公其勿重為我蓋覆可焉!我不喜吾之無過而喜吾過之在人,我不患吾之有過而患吾過之不顯。
此佛說也,非魔說也;此确論也,非戲論也。
公試虛其心以觀之,何如? 每思公之所以執迷不返者,其病在多欲。
古人無他巧妙,直以寡欲為養心之功,誠有味也,公今既宗孔子矣,又欲兼通諸聖之長:又欲清,又欲任,又欲和。
既于聖人之所以繼往開來者,無日夜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