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雜著彙
關燈
小
中
大
商議,分定職守,自然清淨無事,可省頰舌之勞矣。
然餘又有說焉:人既衆多,師父不一,師父若肯嚴束徒弟,不緻偏護,衆徒子等見其師伯師叔,敬畏尤甚于本師,則自然一體為善,決無參差。
又居山田者勞苦十倍,大衆尤當敬畏。
其念經領德行著聞,是又山門之領袖,所謂僧寶者是也。
外人聞之而生信心,君子因之而生渴仰,本山得之而加尊重,乃少年輩全不加敬,是皆本師之過矣。
苟不知此義,何可共住,即此是地獄種,畜生業,不待他日他年也。
我山中老成者原不如此,但人衆既多,不得不預防以申戒之耳。
人多山小,以後不許再接一個徒弟徒孫,果有聞風而來,千裡不遠者,我自能以師事之。
不悉。
●追述潘見泉先生往會因由付其兒參将 餘向在白下門,因焦弱侯得交我見泉潘君,然僅僅數語耳,其得見泉之行事志節,則皆弱侯曆曆為餘道也。
弱侯固樂道人善,然浮不得過二分三分;既已親見見泉,面聆數語,則與弱侯言盡合,無半厘浮也,況二分三分乎!于是心中時時有一潘見泉。
後餘入滇,又三載,得告謝,忽聞見泉來守北勝,餘自謂得再見我見泉,免心中時時有一見泉也,而君逝矣,作古人矣。
嗚呼見泉!其真不複再見矣! 後餘遊方至楚,又聞其公子廷試磊落奇氣如見泉。
偶一夕,有一姓潘者同一詹轸光舉人偕至湖上見我,我留與一宿,至早欲别去,因問之曰:“君是婺源,曾識潘見泉先生否?”姓潘者立起應曰:“弟子名廷谟,是先君第四子也。
”餘驚訝,即起而嘔之曰:“何不早道,使我得一夕歡喜耶!爾且能飲酒放歌,果是潘見泉之子,我當令人沽酒遠村,與爾沉醉,不令爾一夜寂寞也。
真拙人,真拙人!胡不早告我!”即令僧雛打掃淨室,留二人讀書其中。
月餘日,乃别去。
時見泉三兒廷試,正棄文就武,将所得其父精藝發身遼左,侵侵乎見知于諸大老,勃勃乎向用矣。
聞其人全與父類,未面也。
餘乃戲廷谟曰:“爾與爾兄孰似爾先人?”廷谟乃更謙曰:“家兄得其似,餘小子不肖矣。
”餘見其推讓于兄,益使餘又欲一見其兄。
歲丁酉、戊戌間,餘複遊方至燕、晉,而廷試在遼,猶未得面。
南旋至白下,聞廷試徙大同為遊擊将軍,官漸升矣,地益已遠矣。
我益老,終不得與廷試會矣。
豈知我仍複偕馬誠所侍禦又抵潞河,而廷試遂參戎于此,終當一見也耶! 既見廷試,則大喜,乃與廷試索諸公所為見泉先生傳志等觀之。
大抵南溟汪公志極詳,弱侯祭文及傳亦見交契,總之未得見泉之心也。
見泉之心,我知之。
餘時有一肚皮話欲對見泉吐,恨未同,仍複吞之。
雖複吞食此話,然終以見泉不可不聞吾此話也。
何也?世間丈夫若潘見泉者少也,非見泉固不必告以此話,若是見泉又不可以不知此話也。
我此話惟見泉可使知之,焦弱侯等雖相信,終不可告以此話也。
有可告之人而終不得告,吾甯不思乎!吾謂若見泉者,倘得與魯仲連、蔺相如輩遊,則其光明俊偉,大有益于人國何如哉!惜哉猶有酸氣,則以一種道學之習漸塞其天耳,然時時露出本色,則以其天者全也。
今廷試其狀貌類父,雄傑類父,而謙巽恭讓,獨能委曲和說,合乎上下之交,則餘之恨不得與見泉言者,今皆不必與廷試言之矣。
餘甯不大喜,且為見泉喜乎! 夫文武不同,而忠孝則一,倘肯效忠盡孝,何人不可,何地不可,何官不可,況堂堂國之參戎欤!況通州京師門戶,虜騎突如其來,不待信宿欤!有賢于此,朝廷之上始可高枕而卧,豈可遽以和好自安妥也?我太祖高皇帝親置藩國于此,直塞口北之門于喉項之間;成祖文皇帝又親建北京于此。
聖子神孫,百官萬姓,宗廟陵寝,與虜直隔一牆。
如此其重也,而皆徑以付與二三大臣與總兵、參将大将軍,則見泉平生自負所欲為而不得者,今皆有兒以承之,而又真能克承之──我所欲言于見泉而不得者,今廷試皆已了了,又絕無俟餘言。
然則見泉其真可以自慰矣! 見泉者,佳公子,喜讀書,尤好武事,不知在日曾與俞虛江、戚南塘二老遊不。
此二老者,固嘉、隆間赫赫著聞,而為千百世之人物者也。
今恨無此二老耳,吾将以此二老者望于賢郎,不知見泉兄以為可否? ●說法因由 萬曆庚子春,正月人日,山西劉用相設齋于興善禅寺,适法師祖心在會。
餘謂佛殿新興,法師宜于此講《妙法蓮華》以落成之,俾興善有勸,非祖心不可也。
祖心許諾,寺主續燈亦喜諾。
同與齋次,有張南湖司禮慨然出米五十石以辦頭齋,搶頭福也;辛司禮願施十石
然餘又有說焉:人既衆多,師父不一,師父若肯嚴束徒弟,不緻偏護,衆徒子等見其師伯師叔,敬畏尤甚于本師,則自然一體為善,決無參差。
又居山田者勞苦十倍,大衆尤當敬畏。
其念經領德行著聞,是又山門之領袖,所謂僧寶者是也。
外人聞之而生信心,君子因之而生渴仰,本山得之而加尊重,乃少年輩全不加敬,是皆本師之過矣。
苟不知此義,何可共住,即此是地獄種,畜生業,不待他日他年也。
我山中老成者原不如此,但人衆既多,不得不預防以申戒之耳。
人多山小,以後不許再接一個徒弟徒孫,果有聞風而來,千裡不遠者,我自能以師事之。
不悉。
●追述潘見泉先生往會因由付其兒參将 餘向在白下門,因焦弱侯得交我見泉潘君,然僅僅數語耳,其得見泉之行事志節,則皆弱侯曆曆為餘道也。
弱侯固樂道人善,然浮不得過二分三分;既已親見見泉,面聆數語,則與弱侯言盡合,無半厘浮也,況二分三分乎!于是心中時時有一潘見泉。
後餘入滇,又三載,得告謝,忽聞見泉來守北勝,餘自謂得再見我見泉,免心中時時有一見泉也,而君逝矣,作古人矣。
嗚呼見泉!其真不複再見矣! 後餘遊方至楚,又聞其公子廷試磊落奇氣如見泉。
偶一夕,有一姓潘者同一詹轸光舉人偕至湖上見我,我留與一宿,至早欲别去,因問之曰:“君是婺源,曾識潘見泉先生否?”姓潘者立起應曰:“弟子名廷谟,是先君第四子也。
”餘驚訝,即起而嘔之曰:“何不早道,使我得一夕歡喜耶!爾且能飲酒放歌,果是潘見泉之子,我當令人沽酒遠村,與爾沉醉,不令爾一夜寂寞也。
真拙人,真拙人!胡不早告我!”即令僧雛打掃淨室,留二人讀書其中。
月餘日,乃别去。
時見泉三兒廷試,正棄文就武,将所得其父精藝發身遼左,侵侵乎見知于諸大老,勃勃乎向用矣。
聞其人全與父類,未面也。
餘乃戲廷谟曰:“爾與爾兄孰似爾先人?”廷谟乃更謙曰:“家兄得其似,餘小子不肖矣。
”餘見其推讓于兄,益使餘又欲一見其兄。
歲丁酉、戊戌間,餘複遊方至燕、晉,而廷試在遼,猶未得面。
南旋至白下,聞廷試徙大同為遊擊将軍,官漸升矣,地益已遠矣。
我益老,終不得與廷試會矣。
豈知我仍複偕馬誠所侍禦又抵潞河,而廷試遂參戎于此,終當一見也耶! 既見廷試,則大喜,乃與廷試索諸公所為見泉先生傳志等觀之。
大抵南溟汪公志極詳,弱侯祭文及傳亦見交契,總之未得見泉之心也。
見泉之心,我知之。
餘時有一肚皮話欲對見泉吐,恨未同,仍複吞之。
雖複吞食此話,然終以見泉不可不聞吾此話也。
何也?世間丈夫若潘見泉者少也,非見泉固不必告以此話,若是見泉又不可以不知此話也。
我此話惟見泉可使知之,焦弱侯等雖相信,終不可告以此話也。
有可告之人而終不得告,吾甯不思乎!吾謂若見泉者,倘得與魯仲連、蔺相如輩遊,則其光明俊偉,大有益于人國何如哉!惜哉猶有酸氣,則以一種道學之習漸塞其天耳,然時時露出本色,則以其天者全也。
今廷試其狀貌類父,雄傑類父,而謙巽恭讓,獨能委曲和說,合乎上下之交,則餘之恨不得與見泉言者,今皆不必與廷試言之矣。
餘甯不大喜,且為見泉喜乎! 夫文武不同,而忠孝則一,倘肯效忠盡孝,何人不可,何地不可,何官不可,況堂堂國之參戎欤!況通州京師門戶,虜騎突如其來,不待信宿欤!有賢于此,朝廷之上始可高枕而卧,豈可遽以和好自安妥也?我太祖高皇帝親置藩國于此,直塞口北之門于喉項之間;成祖文皇帝又親建北京于此。
聖子神孫,百官萬姓,宗廟陵寝,與虜直隔一牆。
如此其重也,而皆徑以付與二三大臣與總兵、參将大将軍,則見泉平生自負所欲為而不得者,今皆有兒以承之,而又真能克承之──我所欲言于見泉而不得者,今廷試皆已了了,又絕無俟餘言。
然則見泉其真可以自慰矣! 見泉者,佳公子,喜讀書,尤好武事,不知在日曾與俞虛江、戚南塘二老遊不。
此二老者,固嘉、隆間赫赫著聞,而為千百世之人物者也。
今恨無此二老耳,吾将以此二老者望于賢郎,不知見泉兄以為可否? ●說法因由 萬曆庚子春,正月人日,山西劉用相設齋于興善禅寺,适法師祖心在會。
餘謂佛殿新興,法師宜于此講《妙法蓮華》以落成之,俾興善有勸,非祖心不可也。
祖心許諾,寺主續燈亦喜諾。
同與齋次,有張南湖司禮慨然出米五十石以辦頭齋,搶頭福也;辛司禮願施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