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雜著彙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三篇〕
●東土達摩
東土初祖,即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自西天來東,單傳直指明心見性直了成佛之旨,以授慧可,遂為東土初祖。
蓋在西天則為二十八代尊者相傳衣缽之祖,所謂繼往聖之聖人也,猶未為難也;在此方則為東土第一代祖師之祖,所謂開來學之聖人也,難之尤難焉者也。
嗚呼!絕言忘句,玄酒太羹,子孫千億,沿流不絕,為法忘軀,可謂知所重矣。
●釋迦佛後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畢竟不曾留一字與迦葉,其與達磨東來不立文字,蓋千載同一緻也。
迦葉無故翻令阿難結集,遂成三藏教語,流毒萬世。
嗟夫!釋迦傳衣不傳法,傳與補處菩薩者,衣也,非法也。
傳衣者,傳補處;傳補處者,蓋合萬億劫以為一劫,合萬億世以為一世,又非止于子孫相繼以為一世者之比也。
此其識見度量為何如哉! 餘偶來濟上,乘興晉谒夫子廟,登杏壇,入林中,見桧柏參天,飛鳥不敢栖止。
一草一木,皆可指摘而莖數,刺草不生,棘木不長,豈聖人之聖真能使草木皆香潔,烏鵲不敢入林窠噪哉!至德在躬,山川效靈,鬼神自然呵護。
庸夫俗子無識不信,獨不曾履其地乎?何無目之甚也! 夫孔夫子去今二千餘歲矣,孔氏子姓安坐而享孔聖人之澤,況鯉也為之子,也為之孫,累累三墳,俎豆相望,曆周、秦、漢、唐、宋、元以至今日,其或繼今者萬億劫可知也。
蓋大聖人之識見度量總若此矣,而又何羨于佛與釋迦乎? 元黨懷英有詩雲: “魯國餘蹤堕渺茫,獨遺林廟曆城荒。
梅梁分曙霞栖影,松牖回春月駐光。
古柏嘗沾周雨露,斷碑猶載漢文章。
不須更問傳家事,泰岱參天汶泗長。
” 至矣哉!宜自思惟:孰與周、秦、漢、唐、宋、元長且久也! ●書胡笳十八拍後 此皆蔡伯喈之女所作也。
流離鄙賤,朝漢暮羌,雖絕世才學,亦何足道!餘故詳錄以示學者,見生世之苦如此,欲無入而不自得焉,雖聖人亦必不能雲耳。
讀之令人悲歎哀傷,五内欲裂,況身親為之哉!際此時,唯有一死快當,然而曰“薄志節兮念死難”,則亦真情矣。
故唯聖人乃能處死,不以必死勸人。
我願學者再三吟哦,則朝聞夕死,何謂其不可也乎哉! ●書遺言後 以上原合為一手軸,偶因朗目師父之便,錄出以寄焦漪老并諸相知者一覽,則知餘終老之概矣。
其地最居高阜,前三十餘丈為餘家,後三十餘丈為佛殿僧房。
仍于寺之右蓋馬誠所讀易精廬一區,寺之左蓋李卓吾假年别館一所。
周圍樹以果木,種以蔬菜。
蔬圃之外,尚有七八十畝,可召人佃種,以為僧徒衣食之用。
嗚呼!死有所藏,安其身于地下;生有所養,司香火于無窮。
馬氏父子之意蓋如此。
●栖霞寺重新佛殿勸化文 竊惟六度萬行,以布施為第一;三毒五戒,以貪毒為最先。
蓋緣衆生以财為命,苟未能真知性命所在,則财未易施也。
佛憫此故,乃呼而告之曰:“爾等當皈依自心三寶,勿貪世寶也。
何謂三寶?皈依佛,兩足尊,此佛寶也;皈依法,離欲尊,此法寶也;皈依僧,衆中尊,此僧寶也。
三寶一心,靡求不應。
故有能獻華供我,我知是人必能睹佛世界,坐寶蓮花,見佛成道;有能喜舍一笠,我知是人必能成就慧業,無始習氣,頓然冰消。
” 噫嘻!佛豈有诳語乎,人特不信爾。
所以者何?蓋以因果之說尚未明了,輪回之語猶自生疑故也。
夫因果之說,種桃之喻也。
種桃得桃,必不生李;種李得李,必不生桃。
投種于地,甯有僭乎?輪回之語,因果之推也。
果必有因,因複為果;因必生果,果仍為因。
如是循環,可思議乎?由此觀之,報施之理,感應之端,可以識矣。
自種自收,孰能與之?自作自受,孰能禦之?但舍一文,決不虛棄,如其未曾,請從此始,種德君子當知所發心矣。
栖霞寺住持僧清柏,舊曾謀于雲谷老宿,欲大新佛殿未果。
今平湖陸公既已發疏募諸學士大夫,人成斯舉矣,餘複何言?不過發明因果大義,獨與一二信心道人共結良因爾。
異日金碧騰輝,照映山谷,經聲自天而下,老稚扶攜,繞殿三匝,拜舞歡呼,共祝今皇億萬萬歲壽,十方贊歎,皆曰“某州某鄉某善男子善女子等信施某某等”,餘知爾某等功德非細也。
●列衆僧職事 居山以念佛為主,所有日用事,老成者自然向前力作,不惜勞苦;但年少者又皆系大衆徒弟徒孫,非其本師管束,不必樂趨不倦。
以故坐食者多,用力者少,則雖欲不廢弛不得也。
今常融既與衆師父
自西天來東,單傳直指明心見性直了成佛之旨,以授慧可,遂為東土初祖。
蓋在西天則為二十八代尊者相傳衣缽之祖,所謂繼往聖之聖人也,猶未為難也;在此方則為東土第一代祖師之祖,所謂開來學之聖人也,難之尤難焉者也。
嗚呼!絕言忘句,玄酒太羹,子孫千億,沿流不絕,為法忘軀,可謂知所重矣。
●釋迦佛後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畢竟不曾留一字與迦葉,其與達磨東來不立文字,蓋千載同一緻也。
迦葉無故翻令阿難結集,遂成三藏教語,流毒萬世。
嗟夫!釋迦傳衣不傳法,傳與補處菩薩者,衣也,非法也。
傳衣者,傳補處;傳補處者,蓋合萬億劫以為一劫,合萬億世以為一世,又非止于子孫相繼以為一世者之比也。
此其識見度量為何如哉! 餘偶來濟上,乘興晉谒夫子廟,登杏壇,入林中,見桧柏參天,飛鳥不敢栖止。
一草一木,皆可指摘而莖數,刺草不生,棘木不長,豈聖人之聖真能使草木皆香潔,烏鵲不敢入林窠噪哉!至德在躬,山川效靈,鬼神自然呵護。
庸夫俗子無識不信,獨不曾履其地乎?何無目之甚也! 夫孔夫子去今二千餘歲矣,孔氏子姓安坐而享孔聖人之澤,況鯉也為之子,也為之孫,累累三墳,俎豆相望,曆周、秦、漢、唐、宋、元以至今日,其或繼今者萬億劫可知也。
蓋大聖人之識見度量總若此矣,而又何羨于佛與釋迦乎? 元黨懷英有詩雲: “魯國餘蹤堕渺茫,獨遺林廟曆城荒。
梅梁分曙霞栖影,松牖回春月駐光。
古柏嘗沾周雨露,斷碑猶載漢文章。
不須更問傳家事,泰岱參天汶泗長。
” 至矣哉!宜自思惟:孰與周、秦、漢、唐、宋、元長且久也! ●書胡笳十八拍後 此皆蔡伯喈之女所作也。
流離鄙賤,朝漢暮羌,雖絕世才學,亦何足道!餘故詳錄以示學者,見生世之苦如此,欲無入而不自得焉,雖聖人亦必不能雲耳。
讀之令人悲歎哀傷,五内欲裂,況身親為之哉!際此時,唯有一死快當,然而曰“薄志節兮念死難”,則亦真情矣。
故唯聖人乃能處死,不以必死勸人。
我願學者再三吟哦,則朝聞夕死,何謂其不可也乎哉! ●書遺言後 以上原合為一手軸,偶因朗目師父之便,錄出以寄焦漪老并諸相知者一覽,則知餘終老之概矣。
其地最居高阜,前三十餘丈為餘家,後三十餘丈為佛殿僧房。
仍于寺之右蓋馬誠所讀易精廬一區,寺之左蓋李卓吾假年别館一所。
周圍樹以果木,種以蔬菜。
蔬圃之外,尚有七八十畝,可召人佃種,以為僧徒衣食之用。
嗚呼!死有所藏,安其身于地下;生有所養,司香火于無窮。
馬氏父子之意蓋如此。
●栖霞寺重新佛殿勸化文 竊惟六度萬行,以布施為第一;三毒五戒,以貪毒為最先。
蓋緣衆生以财為命,苟未能真知性命所在,則财未易施也。
佛憫此故,乃呼而告之曰:“爾等當皈依自心三寶,勿貪世寶也。
何謂三寶?皈依佛,兩足尊,此佛寶也;皈依法,離欲尊,此法寶也;皈依僧,衆中尊,此僧寶也。
三寶一心,靡求不應。
故有能獻華供我,我知是人必能睹佛世界,坐寶蓮花,見佛成道;有能喜舍一笠,我知是人必能成就慧業,無始習氣,頓然冰消。
” 噫嘻!佛豈有诳語乎,人特不信爾。
所以者何?蓋以因果之說尚未明了,輪回之語猶自生疑故也。
夫因果之說,種桃之喻也。
種桃得桃,必不生李;種李得李,必不生桃。
投種于地,甯有僭乎?輪回之語,因果之推也。
果必有因,因複為果;因必生果,果仍為因。
如是循環,可思議乎?由此觀之,報施之理,感應之端,可以識矣。
自種自收,孰能與之?自作自受,孰能禦之?但舍一文,決不虛棄,如其未曾,請從此始,種德君子當知所發心矣。
栖霞寺住持僧清柏,舊曾謀于雲谷老宿,欲大新佛殿未果。
今平湖陸公既已發疏募諸學士大夫,人成斯舉矣,餘複何言?不過發明因果大義,獨與一二信心道人共結良因爾。
異日金碧騰輝,照映山谷,經聲自天而下,老稚扶攜,繞殿三匝,拜舞歡呼,共祝今皇億萬萬歲壽,十方贊歎,皆曰“某州某鄉某善男子善女子等信施某某等”,餘知爾某等功德非細也。
●列衆僧職事 居山以念佛為主,所有日用事,老成者自然向前力作,不惜勞苦;但年少者又皆系大衆徒弟徒孫,非其本師管束,不必樂趨不倦。
以故坐食者多,用力者少,則雖欲不廢弛不得也。
今常融既與衆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