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序彙
關燈
小
中
大
發道真,一摅幽隐,當傳示雲仍,永以為好,非獨家大人得蒙度脫已也。
” 餘觀侯之言如此,不但謂餘知侯,且謂餘能知大人也。
雖然,餘縱知侯,其何能有加于侯之大人也哉!夫侯之所以事大人者,非直菽水之歡雲也。
吾謂大人之不朽者,盡在侯矣。
餘友侯也,且藉侯以不朽,而況大人!且大人不聞程太中乎?天下至今知有太中者,以程伯子也。
大人深心念佛,亦知有淨飯王矣,天下至今知有淨飯王者,以黃面老子瞿昙也。
由此觀之,大人之不朽者可知矣。
夫有子如侯,而後大人得以享其逸,則其謂之逸民也固宜。
雖然,大人年已八十矣,行則超耋耄而進期頤也。
誦經則神勞,禮佛則形勞,今者獨居宴坐,又其宜也。
夫宴坐則逸,知逸則宜,知宜則順,是為冥契。
●釋子須知序 餘自出滇,即取道适楚,以楚之黃安有耿楚倥、周友山二君聰明好學,可藉以夾持也。
未逾三年而楚倥先生沒,友山亦宦遊中外去。
餘怅然無以為計,乃令人護送家眷回籍,散遣僮仆依親,隻身走麻城芝佛院與周柳塘先生為侶。
柳塘,友山兄,亦好學,雖居縣城,去芝佛院三十裡,不得頻頻接膝,然守院僧無念者以好學故,先期為柳塘禮請在焉,故餘遂依念僧以居。
日夕唯僧,安飽唯僧,不覺遂二十年,全忘其地之為楚,身之為孤,人之為老,須盡白而發盡秃也。
餘雖天性喜寂靜,愛書史,不樂與俗人接,然非僧輩服事唯謹,飲食以時,若子孫之于父祖然,亦未能遽爾忘情,一至于斯矣。
餘今年七十又五矣,旦暮且死,尚置身冊籍之中,筆墨常潤,硯時時濕,欲以何為耶?因與衆僧留别,令其抄錄數種聖賢書真足令人啟發者,名曰《釋子須知》,蓋以報答大衆二十餘年殷勤,非敢曰為僧說法也。
●壽劉晉川六十序 歲丁酉春正月,劉晉川之壽六十,其弟若侄先二日為壽于堂,呼餘。
餘不知其為壽筵也,蒙袂踏雪而至。
晉川曰:“此吾弟侄為餘慶六十者也,公可無一言乎?”餘謂壽必有宴飲,宴足矣,徒言奚為?晉川曰:“壽人以言,古之道也。
公其何辭?”餘謂有德乃有言,公為少宰,所交皆海内豪英,豈無連篇巨椽為公祝頌者,而何待餘言,且餘又非能言者哉!晉川曰:“子不嘗為王氏祖母壽九十乎?九十固上壽,六十亦中壽也。
” 夫壽者受也,壽之上中下一視其所受,故觀其所受,而上壽中壽下壽皆可不問而知之。
若夫鄰姻族黨之所稱壽者,不過以九十為上壽,六十為中壽耳矣,此則鄰裡、姻戚、子姓、族屬諸人皆能為公道之,而何待餘也耶! 今夫執爵餽食,擎跽上獻;跪而陳果,趨而載羹;愛日如年,惜陰若歲:願我雙親結發齊眉,百年偕老。
此則人子之所以壽其父母也。
長枕大被,猶若共乳;易衣分痛,念昔同胞。
怡怡如也,翕翕如也。
鹡鸰急難,步即相随;茱萸遍插,離即相思。
是日也,念昔者之方孩,感今日已成翁。
雙親不見,見兄維親;怙恃何在,有弟怙餘。
此則兄弟之所以相為壽也。
出而迎賓,入而拜舞;羅八珍于堂前,陳百戲于階下;笙歌疊奏,蕭鼓繼作。
此則若餘輩之所以壽其伯父與叔父也。
此謂家宴,鹹以上壽為期,即過百歲,未以為足者也。
若夫親鄰族黨之壽,則必有以矣。
思吾散九百之卿祿,不須乞物而布惠;頓令阖郡之鹹貴,不難施地為學宮。
義田尚在,麥舟非遠。
于是乎感德懷恩,舉手加額;遙祝則望門而拜,稱觞則接踵而趨;念桑梓之有人,恨敬共之唯晚。
此則鄰裡鄉族之所為壽者又如此矣。
夫子壽如此,兄弟之相為壽如此,侄輩壽如此,以至姻親族黨,其壽皆如此矣。
餘若更以百歲為公壽,不既贅乎!夫餘辱在友朋者也,今公亦以餘為真友朋也,餘雖欲辭,而友朋之義不得辭,但恐言之而公不肯信耳。
雖然,餘試言之,公試聽之。
以公聰明,想亦未有不信者也。
夫堯、舜與禹,天下之上壽也,而至今在。
太原狄梁公、白樂天,聞喜裴晉公,汾陽文潞公,古今之中壽也,而至今在。
此雖未可同日語壽,然皆公之鄉人,皆與天地相終始,雖中壽亦上壽也。
堯平陽,舜蒲坂,而大禹安邑,與沁上壤接,文潞公諸賢不以上壽遜讓三聖,而謂公肯讓太原、聞喜、汾陽四賢者乎?吾不信也。
夫此四賢亦猶人耳,即可立跻上壽,亦以所受者宏也。
上壽如海,百川日注而不盈,以有尾闾以洩之,已複散為百川,故終日注,終日洩,而不溢不竭也。
此大受之量也,非與其能受,與其能洩也。
若江若河則異矣,上流若一月日霖雨不止,即沖沙頹岸,壞屋廬田土,損民不小矣。
賴其終朝赴海,不暫停止,故他處無傷。
所傷者一二,而所利濟者千百,則歸海之功,能洩之驗,于斯尤著。
吾故曰:“壽者受也。
”三聖如海,四賢如江河,其壽皆與天地長久,雖中壽亦上壽也。
此之謂朋友之壽。
其朋友者如此,公其以餘為真朋友乎?若曰:“李卓吾雖不知其于白樂天諸賢何如也,而能切切焉以是願餘,餘決不敢以為贅。
”願書之以為劉某上壽。
●老人行叙 老人之遁迹于龍湖也,亦多年矣,舍而北遊,得無非計乎?何其愈老而愈不憚勞也?夫老人之本心,其大較可知也。
大較餘之初心,不是欲人成佛,便是欲人念佛耳,而人多不信,可如何!或信矣,而衆魔複害之,使之卒不敢信,可如何!因而謗佛沸騰,憂患叢生,終歲閉戶而終歲禦寇,有由也。
餘雖不欲卒老于行,又可得耶? 餘是以足迹所至,仍複閉戶獨坐,不敢與世交接。
既不與世接,則但有讀書耳。
故或諷誦以适意,而意有所拂則書之;或俯仰以緻慨,而所慨勃勃則書之。
故至坪上,則有《道古錄》四十二章書;至雲中,則有《孫子參同十三篇》書;至西山極樂僧舍,則有《淨土訣》三卷書。
随手辄書,随書辄梓,不能禁也。
又有《坡公年譜》并《後錄》三卷,陳正甫約以七八月餘到金陵來索。
又有《藏書世紀》八卷,《列傳》六十卷。
在塞上日,餘又再加修訂,到極樂即付焦弱侯校閱,托為叙引以傳矣。
今幸偕弱侯聯舟南邁,舟中無事,又喜朋盍,不複為閉戶計矣。
括囊底,複得遺草,彙為二冊,而題曰《老人行》,不亦宜欤! 夫老人初心,蓋欲與一世之人同成佛道,同見佛國而已。
著書立言,非老人事也。
而書日益多,言日益富,何哉?然而老人之初心至是亦徒然耳。
則雖曰《老人行》,而實則窮途哭也,雖欲不謂之徒然不可矣。
雖然,百世之下,倘有見是書而出涕者,堅其志無憂群魔,強其骨無懼患害,終始不惑,聖域立跻,如肇法師所謂“将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吾夫子所謂“有殺身以成仁”者,則所著之書猶能感通于百世之下,未可知也。
則此老行也,亦豈可遂謂之徒然也乎哉! ●重刻五燈會元序 宋季,靈隐太川禅師濟公,以《五燈》浩博,乃集學徒作《會元》以惠後人。
至元至正四年,杭天竺萬壽禅寺住持番易、釋廷俊,因會稽沙門業海清公見《五燈會元》闆毀,罄衣缽以倡施者,于是康裡公首捐俸以助,而闆刻複成,故廷俊序之,此第二梓也。
至我明嘉靖,平湖陸太宰五台公,始諾徑山慈上人之請,為疏勸化,複锓《五燈會元》之闆,則為第三梓矣。
唯茲闆印行,而《五燈》罕睹。
餘念楊億通宗高禅,李遵勗時為同參,氣蓋宇内,《廣燈》《傳燈》既經二老手訂筆叙,必有大可觀者。
餘雖老,猶将翻而閱之,以快沒齒也。
抑廷俊又有言曰:“至元間,于越雲壑瑞禅師,曾作《心燈錄》,最為詳盡,中間特援丘玄素所制《塔銘》。
以龍潭信公出馬祖下,以緻沮抑,不大傳世,識者惜焉。
”噫!是餘又未曾見瑞公所作《心燈錄》矣。
●壽王母田淑人九十序 卓吾居士曰:楚之麻城有梅姓者,實為世家名族,餘過其家門不見有匾額,當孔道不見有牌坊,但見有石樓巍然出雲,書曰“百歲坊”雲。
其上為二方。
其一方書曰:“曾大父某,壽若幹歲;曾大母某氏,壽若幹歲。
”其第二方書曰:“大父某,壽若幹歲;大母某氏,壽至百歲以上。
”梅氏同胞親昆弟六人:長即客生;其四弟五弟六弟年少壯,絕聰偉,時時試為文學特等;其二弟三弟皆一時同領鄉薦。
而客生又與其二弟并其妹婿一時同登進士,一為台谏,一為給谏,亦頗光榮矣。
而過門不見匾額,過街不見牌坊,倘不有“百歲”石樓橫截當路,即不知此中乃梅氏之居也。
豈客生之意專以百歲為榮欤?意富與貴亦人世常有,而唯壽為難欤?故知《洪範》五福,一曰壽,非徒然也。
抑以子子孫孫所以貴且賢者,皆其大母與其大父福壽之所遺,以故欲表而揚之,以見其所自欤?然則客生之意遠矣。
此餘旅寓龍湖之日,所見“百歲坊”,所聞梅氏母者如此。
今萬曆二十五年丁酉,餘複旅寓沁水之坪上,而獲見劉晉川之婿王洽
” 餘觀侯之言如此,不但謂餘知侯,且謂餘能知大人也。
雖然,餘縱知侯,其何能有加于侯之大人也哉!夫侯之所以事大人者,非直菽水之歡雲也。
吾謂大人之不朽者,盡在侯矣。
餘友侯也,且藉侯以不朽,而況大人!且大人不聞程太中乎?天下至今知有太中者,以程伯子也。
大人深心念佛,亦知有淨飯王矣,天下至今知有淨飯王者,以黃面老子瞿昙也。
由此觀之,大人之不朽者可知矣。
夫有子如侯,而後大人得以享其逸,則其謂之逸民也固宜。
雖然,大人年已八十矣,行則超耋耄而進期頤也。
誦經則神勞,禮佛則形勞,今者獨居宴坐,又其宜也。
夫宴坐則逸,知逸則宜,知宜則順,是為冥契。
●釋子須知序 餘自出滇,即取道适楚,以楚之黃安有耿楚倥、周友山二君聰明好學,可藉以夾持也。
未逾三年而楚倥先生沒,友山亦宦遊中外去。
餘怅然無以為計,乃令人護送家眷回籍,散遣僮仆依親,隻身走麻城芝佛院與周柳塘先生為侶。
柳塘,友山兄,亦好學,雖居縣城,去芝佛院三十裡,不得頻頻接膝,然守院僧無念者以好學故,先期為柳塘禮請在焉,故餘遂依念僧以居。
日夕唯僧,安飽唯僧,不覺遂二十年,全忘其地之為楚,身之為孤,人之為老,須盡白而發盡秃也。
餘雖天性喜寂靜,愛書史,不樂與俗人接,然非僧輩服事唯謹,飲食以時,若子孫之于父祖然,亦未能遽爾忘情,一至于斯矣。
餘今年七十又五矣,旦暮且死,尚置身冊籍之中,筆墨常潤,硯時時濕,欲以何為耶?因與衆僧留别,令其抄錄數種聖賢書真足令人啟發者,名曰《釋子須知》,蓋以報答大衆二十餘年殷勤,非敢曰為僧說法也。
●壽劉晉川六十序 歲丁酉春正月,劉晉川之壽六十,其弟若侄先二日為壽于堂,呼餘。
餘不知其為壽筵也,蒙袂踏雪而至。
晉川曰:“此吾弟侄為餘慶六十者也,公可無一言乎?”餘謂壽必有宴飲,宴足矣,徒言奚為?晉川曰:“壽人以言,古之道也。
公其何辭?”餘謂有德乃有言,公為少宰,所交皆海内豪英,豈無連篇巨椽為公祝頌者,而何待餘言,且餘又非能言者哉!晉川曰:“子不嘗為王氏祖母壽九十乎?九十固上壽,六十亦中壽也。
” 夫壽者受也,壽之上中下一視其所受,故觀其所受,而上壽中壽下壽皆可不問而知之。
若夫鄰姻族黨之所稱壽者,不過以九十為上壽,六十為中壽耳矣,此則鄰裡、姻戚、子姓、族屬諸人皆能為公道之,而何待餘也耶! 今夫執爵餽食,擎跽上獻;跪而陳果,趨而載羹;愛日如年,惜陰若歲:願我雙親結發齊眉,百年偕老。
此則人子之所以壽其父母也。
長枕大被,猶若共乳;易衣分痛,念昔同胞。
怡怡如也,翕翕如也。
鹡鸰急難,步即相随;茱萸遍插,離即相思。
是日也,念昔者之方孩,感今日已成翁。
雙親不見,見兄維親;怙恃何在,有弟怙餘。
此則兄弟之所以相為壽也。
出而迎賓,入而拜舞;羅八珍于堂前,陳百戲于階下;笙歌疊奏,蕭鼓繼作。
此則若餘輩之所以壽其伯父與叔父也。
此謂家宴,鹹以上壽為期,即過百歲,未以為足者也。
若夫親鄰族黨之壽,則必有以矣。
思吾散九百之卿祿,不須乞物而布惠;頓令阖郡之鹹貴,不難施地為學宮。
義田尚在,麥舟非遠。
于是乎感德懷恩,舉手加額;遙祝則望門而拜,稱觞則接踵而趨;念桑梓之有人,恨敬共之唯晚。
此則鄰裡鄉族之所為壽者又如此矣。
夫子壽如此,兄弟之相為壽如此,侄輩壽如此,以至姻親族黨,其壽皆如此矣。
餘若更以百歲為公壽,不既贅乎!夫餘辱在友朋者也,今公亦以餘為真友朋也,餘雖欲辭,而友朋之義不得辭,但恐言之而公不肯信耳。
雖然,餘試言之,公試聽之。
以公聰明,想亦未有不信者也。
夫堯、舜與禹,天下之上壽也,而至今在。
太原狄梁公、白樂天,聞喜裴晉公,汾陽文潞公,古今之中壽也,而至今在。
此雖未可同日語壽,然皆公之鄉人,皆與天地相終始,雖中壽亦上壽也。
堯平陽,舜蒲坂,而大禹安邑,與沁上壤接,文潞公諸賢不以上壽遜讓三聖,而謂公肯讓太原、聞喜、汾陽四賢者乎?吾不信也。
夫此四賢亦猶人耳,即可立跻上壽,亦以所受者宏也。
上壽如海,百川日注而不盈,以有尾闾以洩之,已複散為百川,故終日注,終日洩,而不溢不竭也。
此大受之量也,非與其能受,與其能洩也。
若江若河則異矣,上流若一月日霖雨不止,即沖沙頹岸,壞屋廬田土,損民不小矣。
賴其終朝赴海,不暫停止,故他處無傷。
所傷者一二,而所利濟者千百,則歸海之功,能洩之驗,于斯尤著。
吾故曰:“壽者受也。
”三聖如海,四賢如江河,其壽皆與天地長久,雖中壽亦上壽也。
此之謂朋友之壽。
其朋友者如此,公其以餘為真朋友乎?若曰:“李卓吾雖不知其于白樂天諸賢何如也,而能切切焉以是願餘,餘決不敢以為贅。
”願書之以為劉某上壽。
●老人行叙 老人之遁迹于龍湖也,亦多年矣,舍而北遊,得無非計乎?何其愈老而愈不憚勞也?夫老人之本心,其大較可知也。
大較餘之初心,不是欲人成佛,便是欲人念佛耳,而人多不信,可如何!或信矣,而衆魔複害之,使之卒不敢信,可如何!因而謗佛沸騰,憂患叢生,終歲閉戶而終歲禦寇,有由也。
餘雖不欲卒老于行,又可得耶? 餘是以足迹所至,仍複閉戶獨坐,不敢與世交接。
既不與世接,則但有讀書耳。
故或諷誦以适意,而意有所拂則書之;或俯仰以緻慨,而所慨勃勃則書之。
故至坪上,則有《道古錄》四十二章書;至雲中,則有《孫子參同十三篇》書;至西山極樂僧舍,則有《淨土訣》三卷書。
随手辄書,随書辄梓,不能禁也。
又有《坡公年譜》并《後錄》三卷,陳正甫約以七八月餘到金陵來索。
又有《藏書世紀》八卷,《列傳》六十卷。
在塞上日,餘又再加修訂,到極樂即付焦弱侯校閱,托為叙引以傳矣。
今幸偕弱侯聯舟南邁,舟中無事,又喜朋盍,不複為閉戶計矣。
括囊底,複得遺草,彙為二冊,而題曰《老人行》,不亦宜欤! 夫老人初心,蓋欲與一世之人同成佛道,同見佛國而已。
著書立言,非老人事也。
而書日益多,言日益富,何哉?然而老人之初心至是亦徒然耳。
則雖曰《老人行》,而實則窮途哭也,雖欲不謂之徒然不可矣。
雖然,百世之下,倘有見是書而出涕者,堅其志無憂群魔,強其骨無懼患害,終始不惑,聖域立跻,如肇法師所謂“将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吾夫子所謂“有殺身以成仁”者,則所著之書猶能感通于百世之下,未可知也。
則此老行也,亦豈可遂謂之徒然也乎哉! ●重刻五燈會元序 宋季,靈隐太川禅師濟公,以《五燈》浩博,乃集學徒作《會元》以惠後人。
至元至正四年,杭天竺萬壽禅寺住持番易、釋廷俊,因會稽沙門業海清公見《五燈會元》闆毀,罄衣缽以倡施者,于是康裡公首捐俸以助,而闆刻複成,故廷俊序之,此第二梓也。
至我明嘉靖,平湖陸太宰五台公,始諾徑山慈上人之請,為疏勸化,複锓《五燈會元》之闆,則為第三梓矣。
唯茲闆印行,而《五燈》罕睹。
餘念楊億通宗高禅,李遵勗時為同參,氣蓋宇内,《廣燈》《傳燈》既經二老手訂筆叙,必有大可觀者。
餘雖老,猶将翻而閱之,以快沒齒也。
抑廷俊又有言曰:“至元間,于越雲壑瑞禅師,曾作《心燈錄》,最為詳盡,中間特援丘玄素所制《塔銘》。
以龍潭信公出馬祖下,以緻沮抑,不大傳世,識者惜焉。
”噫!是餘又未曾見瑞公所作《心燈錄》矣。
●壽王母田淑人九十序 卓吾居士曰:楚之麻城有梅姓者,實為世家名族,餘過其家門不見有匾額,當孔道不見有牌坊,但見有石樓巍然出雲,書曰“百歲坊”雲。
其上為二方。
其一方書曰:“曾大父某,壽若幹歲;曾大母某氏,壽若幹歲。
”其第二方書曰:“大父某,壽若幹歲;大母某氏,壽至百歲以上。
”梅氏同胞親昆弟六人:長即客生;其四弟五弟六弟年少壯,絕聰偉,時時試為文學特等;其二弟三弟皆一時同領鄉薦。
而客生又與其二弟并其妹婿一時同登進士,一為台谏,一為給谏,亦頗光榮矣。
而過門不見匾額,過街不見牌坊,倘不有“百歲”石樓橫截當路,即不知此中乃梅氏之居也。
豈客生之意專以百歲為榮欤?意富與貴亦人世常有,而唯壽為難欤?故知《洪範》五福,一曰壽,非徒然也。
抑以子子孫孫所以貴且賢者,皆其大母與其大父福壽之所遺,以故欲表而揚之,以見其所自欤?然則客生之意遠矣。
此餘旅寓龍湖之日,所見“百歲坊”,所聞梅氏母者如此。
今萬曆二十五年丁酉,餘複旅寓沁水之坪上,而獲見劉晉川之婿王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