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序彙
關燈
小
中
大
者。
王洽見餘,每為餘道其祖母田淑人之壽:見今九十歲,其修齋誦經,念佛作福,勤儉好施,聰明快便,猶五六十歲時也。
夫王洽之父,即太參公王正吾也;其從祖父,即冢宰王公。
家世如此,而王洽每以祖母壽考福德曆曆為餘詳言之不已,豈亦有大同之意乎? 今餘将往大同矣,倘過陽城入門而化飯,則必請見爾祖母于堂而親祝之曰:“作福須勤,念佛尤當勤也。
”又祝曰:“作福則生天,壽雖千億,尚有量也;念佛則皈依西方佛,而以蓮花為父母,其壽不可量也。
”又祝而言曰:“念經必誦《阿彌陀經》,誦《觀音經》,誦《金剛經》。
” 今往見大同,必為梅大同頌之矣。
他日倘再至麻城,餘必大張之曰:“是‘百歲坊’也,吾雖聞其壽,未獲見其人也;是梅氏之大母也,雖壽至百歲以上,猶未為無量也。
吾今親見王氏祖母,吾又親祝之,吾實見無量壽佛來矣。
” ●自刻說書序 李卓吾曰:餘雖自是,而惡自表暴,又不肯借人以為重。
既惡表暴,則宜惡刻書,而卒自犯者何?則以此書有關于聖學,有關于治平之大道,不敢以惡表暴而遂已也。
既自刻矣,自表暴矣,而終不肯借重于人,倘有罪我者,其又若之何?此又餘自是之病終不可得而破也。
甯使天下以我為惡,而終不肯借人之力以為重。
雖然,倘有大賢君子欲講修、齊、治、平之學者,則餘之《說書》,其可一日不呈于目乎?是為自刻《說書序》。
●選錄睽車志叙 餘自在秣陵時與焦弱侯同梓《感應篇》,後隐于龍湖精舍,複輯《因果錄》。
今弱侯罷講官,餘又與之連舟南行。
舟中閑适,弱侯示餘郭伯象《睽車志》。
餘取其最儆切者,日間細書數紙,以與衆僧觀省,夜則令衆僧誦《法華經》,念《往生神咒》,并度脫水神水鬼,則晝夜皆明鬼事矣。
方誦經畢,回向發願文,必叙所因,餘因而直書曰:“焦弱侯狀元與餘聯舟”雲雲。
弱侯曰:“此二字可勿用也!”餘謂鬼神有尚賢者,不書可矣;倘不然,則狀元二字亦可使緻敬,何妨乎?弱侯曰:“吓鬼而已可矣。
”餘笑曰:“謂神之敬之則可,謂其可吓則不可。
使公真能吓鬼,今亦不上此舟矣。
”因大笑,遂書之以為《睽車志》引。
《睽車志》多,餘所手錄者,不過十之一,不知者以為好怪,其知者則以為可與《因果錄》《感應篇》同觀。
若能與《感應篇》同觀,則此《睽車志》豈曰“載鬼一車”也乎哉?固太上之旨矣。
●說弧集叙 《睽車志》,志鬼也。
疑其為鬼,則以人與鬼異,遂張弧而欲射之。
《說弧集》,集鬼也。
集諸鬼說,直以人與鬼同,遂說弧而不之射焉。
夫人直至于明不見人,幽不見鬼,則幽、明、人、鬼一以貫之矣,何生死之可了,又何涅槃之可期?彼為無鬼之說者,又安知其非通于性命之奧者乎? ●南詢錄叙 豁渠上人姓鄧,蜀之内江人也。
蜀人多為我言:“上人初為諸生,即以諸生鳴。
其自抱負也已甚,平生未嘗輕以實學推許前輩,故亦不肯謬以其身從諸生後,強談學以為名高。
雖蜀有太洲先生者,文章氣節偉然可睹,上人亦未以實學許之。
以故,師事趙老者在朝盈朝,居鄉滿鄉,上人竟不屑往焉。
此其自負也,其倔強也如此。
其大可笑者:趙老以内翰而為諸生談聖學于東壁,上人以諸生而為諸生講舉業于西序,彼此一間耳,朝夕聲相聞,初不待傾耳而後聽也。
雖趙老與其徒亦鹹謂鄧豁已矣,無所複望之矣,然鄧豁卒以心師趙老而禀學焉。
” 吾以是觀之,上人雖欲不聞道,不可得也。
雖欲不出家,不遠遊,不棄功名妻子以求善友,抑又安可得耶!吾謂上人之終必得道也,無惑也。
今《南詢錄》具在,學者試取而讀焉。
觀其間關萬裡,辛苦跋涉,以求必得,介如石,硬如鐵,三十年于茲矣。
雖孔之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何以加焉! 餘甚愧焉,以彼其志萬分一我無有也。
故複錄而叙之以自警,且以警諸共學者。
中間所雲“茅舍獨坐,雞犬明心”,雖曰水到渠成,而其端實自趙老發之。
吾固哀其志而決其有成,又以見趙老之真能得士也。
●序笃義 以上皆笃義者。
義固生于心也:張堪有知己之言,文季即以信于心;唯王修能冒難而來,言未卒而修至。
義固生于心也,豈好義而為者之所能至乎? 是故視之如草芥,則報之如寇雠,不可責之謂不義;視之如手足,則報之如腹心,亦不可稱之謂好義。
是故豫讓決死于襄子,而兩失節于範氏與中行。
相知與不相知,其心固以異也。
故曰:“士為知己者死。
”而況乎以國士遇我也。
士之忘身以殉義者,其心固如此。
又曰:“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威劫。
”可義求,是故澹台子羽棄千金之璧;不可劫以威,是故鲛可斬,璧終不可強而求。
士之輕财而重義者,其心固如此。
◇附:序言善篇〔劉東星·撰〕 劉晉川曰:《言善篇》者何?卓吾老子取其将死而言善也。
夫苟其言之善矣,奚待将死,将自幼至壯,自壯至老,未有一言之不善者。
若待将死而後善,則恐雖死亦未必善也。
吾謂卓吾子欲人之聽之也,故獨以“言善”名其篇,而豈真謂将死而後善哉!夫言者,身之符、心之聲也。
其言之善,則必其身之善;其身之善,則必其心之善。
卓吾子之心之身之善,餘既久相與處,而知之審矣。
奚待于言,而又奚待于将死之言乎?但時無先師孔子設教于上以為之表章,故使卓吾子泯泯悶悶,遂嘔棄于人世。
不然,卓吾子者固為人謀而必忠,與朋友交而必信,傳而必習,戰戰兢兢,臨深履薄,恒恐一毫之失墜,所謂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卓吾子之身之心皆兼而有之矣,奚獨言善,又奚獨将死也! 是書凡六百餘篇,皆古聖要語,卓吾彙而輯之,欲以開來學而繼往聖。
餘尚未見,見其《小引》三首與《言善篇目》而已。
客冬,卓吾子大困于楚,适有馬侍禦者自潞河冒雪入楚,往攜之以出,同居通州,朝夕參請,身心之偕善。
餘愧羁留淮濟,不能如侍禦之速也。
卓吾子曰:“公勿言!公勿言!此正餘他山之石,此正餘将死而大獲進德修業之益也。
” 嗚呼!此非卓吾子之言之善乎,天下之善言更複有過于是者乎!向非身心之善真有同于曾參,真加于人數等,雖欲強勉以為此言不得矣。
遂因其語而書之,以為《言善篇》小引。
●道教鈔小引 凡為釋子,但知佛教而不知道教。
夫道家以老君為祖,孔夫子所嘗問禮者。
觀其告吾夫子數語,千萬世學者可以一時而不佩服于身,一息而不銘刻于心耶?若一息不銘刻,則驕氣作,态色著,淫志生,禍至無日矣。
餘老且死,猶時時犯此症候,幾為人所魚肉,況如楊生定見者筋骨雖勝餘,識見尤後于餘,而可不切切焉佩以終身欤! 老子《道德經》雖日置案頭,行則攜持入手夾,以便諷誦,若關尹子之《文始真經》,與譚子《化書》,皆宜随身者,何曾一毫與釋迦差異也?故獨編錄之以示釋子之有志向,而其欲以示楊定見也尤切。
●聖教小引 餘自幼讀《聖教》不知聖教,尊孔子不知孔夫子何自可尊,所謂矮子觀場,随人說研,和聲而已。
是餘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問以吠聲之故,正好啞然自笑也已。
五十以後,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勸誨,翻閱貝經,幸于生死之原窺見斑點,乃複研窮《學》《庸》要旨,知其宗實,集為《道古》一錄。
于是遂從治《易》者讀《易》三年,竭晝夜力,複有六十四卦《易因》锓刻行世。
嗚呼!餘今日知吾夫子矣,不吠聲矣;向作矮子,至老遂為長人矣。
雖餘志氣可取,然師友之功安可誣耶!既自謂知聖,故亦欲與釋子輩共之,蓋推向者友朋之心以及釋子,使知其萬古一道,無二無别,真有如我太祖高皇帝所刊示者,已詳載于《三教品刻》中矣。
夫釋子既不可不知,況楊生定見專心緻志以學夫子者耶!幸相與勉之!果有定見,則參前倚衡,皆見夫子;忠信笃敬,行乎蠻貊決矣,而又何患于楚乎? ●書蘇文忠公外紀後 卓吾曰:蘇長公以文字故獲罪當時,亦以文字故取信于朋友,流聲于後世,若黃、秦、晁、張皆是也。
略考仁、英、神、哲之朝,其中心悅而誠服公者,蓋不止此,蓋已盡一世之傑矣,黃、秦、晁、張特其最著者也。
然則為黃、秦、晃、張者,不亦幸乎!雖其品格文章足以成立,不待長公而後著,然亦未必灼然光顯以至于斯也。
餘老且拙,自度無以表見于世,勢必有長公者然後可托以不朽。
焦弱侯,今之長公也,天下士願藉弱侯以為重久矣。
嘗一日顧謂弱侯曰:“公能容我作一老門生乎?”弱侯笑曰:“我願以公為老先生也。
”餘謂:“餘實老矣,公年又少餘十五歲,則餘
王洽見餘,每為餘道其祖母田淑人之壽:見今九十歲,其修齋誦經,念佛作福,勤儉好施,聰明快便,猶五六十歲時也。
夫王洽之父,即太參公王正吾也;其從祖父,即冢宰王公。
家世如此,而王洽每以祖母壽考福德曆曆為餘詳言之不已,豈亦有大同之意乎? 今餘将往大同矣,倘過陽城入門而化飯,則必請見爾祖母于堂而親祝之曰:“作福須勤,念佛尤當勤也。
”又祝曰:“作福則生天,壽雖千億,尚有量也;念佛則皈依西方佛,而以蓮花為父母,其壽不可量也。
”又祝而言曰:“念經必誦《阿彌陀經》,誦《觀音經》,誦《金剛經》。
” 今往見大同,必為梅大同頌之矣。
他日倘再至麻城,餘必大張之曰:“是‘百歲坊’也,吾雖聞其壽,未獲見其人也;是梅氏之大母也,雖壽至百歲以上,猶未為無量也。
吾今親見王氏祖母,吾又親祝之,吾實見無量壽佛來矣。
” ●自刻說書序 李卓吾曰:餘雖自是,而惡自表暴,又不肯借人以為重。
既惡表暴,則宜惡刻書,而卒自犯者何?則以此書有關于聖學,有關于治平之大道,不敢以惡表暴而遂已也。
既自刻矣,自表暴矣,而終不肯借重于人,倘有罪我者,其又若之何?此又餘自是之病終不可得而破也。
甯使天下以我為惡,而終不肯借人之力以為重。
雖然,倘有大賢君子欲講修、齊、治、平之學者,則餘之《說書》,其可一日不呈于目乎?是為自刻《說書序》。
●選錄睽車志叙 餘自在秣陵時與焦弱侯同梓《感應篇》,後隐于龍湖精舍,複輯《因果錄》。
今弱侯罷講官,餘又與之連舟南行。
舟中閑适,弱侯示餘郭伯象《睽車志》。
餘取其最儆切者,日間細書數紙,以與衆僧觀省,夜則令衆僧誦《法華經》,念《往生神咒》,并度脫水神水鬼,則晝夜皆明鬼事矣。
方誦經畢,回向發願文,必叙所因,餘因而直書曰:“焦弱侯狀元與餘聯舟”雲雲。
弱侯曰:“此二字可勿用也!”餘謂鬼神有尚賢者,不書可矣;倘不然,則狀元二字亦可使緻敬,何妨乎?弱侯曰:“吓鬼而已可矣。
”餘笑曰:“謂神之敬之則可,謂其可吓則不可。
使公真能吓鬼,今亦不上此舟矣。
”因大笑,遂書之以為《睽車志》引。
《睽車志》多,餘所手錄者,不過十之一,不知者以為好怪,其知者則以為可與《因果錄》《感應篇》同觀。
若能與《感應篇》同觀,則此《睽車志》豈曰“載鬼一車”也乎哉?固太上之旨矣。
●說弧集叙 《睽車志》,志鬼也。
疑其為鬼,則以人與鬼異,遂張弧而欲射之。
《說弧集》,集鬼也。
集諸鬼說,直以人與鬼同,遂說弧而不之射焉。
夫人直至于明不見人,幽不見鬼,則幽、明、人、鬼一以貫之矣,何生死之可了,又何涅槃之可期?彼為無鬼之說者,又安知其非通于性命之奧者乎? ●南詢錄叙 豁渠上人姓鄧,蜀之内江人也。
蜀人多為我言:“上人初為諸生,即以諸生鳴。
其自抱負也已甚,平生未嘗輕以實學推許前輩,故亦不肯謬以其身從諸生後,強談學以為名高。
雖蜀有太洲先生者,文章氣節偉然可睹,上人亦未以實學許之。
以故,師事趙老者在朝盈朝,居鄉滿鄉,上人竟不屑往焉。
此其自負也,其倔強也如此。
其大可笑者:趙老以内翰而為諸生談聖學于東壁,上人以諸生而為諸生講舉業于西序,彼此一間耳,朝夕聲相聞,初不待傾耳而後聽也。
雖趙老與其徒亦鹹謂鄧豁已矣,無所複望之矣,然鄧豁卒以心師趙老而禀學焉。
” 吾以是觀之,上人雖欲不聞道,不可得也。
雖欲不出家,不遠遊,不棄功名妻子以求善友,抑又安可得耶!吾謂上人之終必得道也,無惑也。
今《南詢錄》具在,學者試取而讀焉。
觀其間關萬裡,辛苦跋涉,以求必得,介如石,硬如鐵,三十年于茲矣。
雖孔之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何以加焉! 餘甚愧焉,以彼其志萬分一我無有也。
故複錄而叙之以自警,且以警諸共學者。
中間所雲“茅舍獨坐,雞犬明心”,雖曰水到渠成,而其端實自趙老發之。
吾固哀其志而決其有成,又以見趙老之真能得士也。
●序笃義 以上皆笃義者。
義固生于心也:張堪有知己之言,文季即以信于心;唯王修能冒難而來,言未卒而修至。
義固生于心也,豈好義而為者之所能至乎? 是故視之如草芥,則報之如寇雠,不可責之謂不義;視之如手足,則報之如腹心,亦不可稱之謂好義。
是故豫讓決死于襄子,而兩失節于範氏與中行。
相知與不相知,其心固以異也。
故曰:“士為知己者死。
”而況乎以國士遇我也。
士之忘身以殉義者,其心固如此。
又曰:“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威劫。
”可義求,是故澹台子羽棄千金之璧;不可劫以威,是故鲛可斬,璧終不可強而求。
士之輕财而重義者,其心固如此。
◇附:序言善篇〔劉東星·撰〕 劉晉川曰:《言善篇》者何?卓吾老子取其将死而言善也。
夫苟其言之善矣,奚待将死,将自幼至壯,自壯至老,未有一言之不善者。
若待将死而後善,則恐雖死亦未必善也。
吾謂卓吾子欲人之聽之也,故獨以“言善”名其篇,而豈真謂将死而後善哉!夫言者,身之符、心之聲也。
其言之善,則必其身之善;其身之善,則必其心之善。
卓吾子之心之身之善,餘既久相與處,而知之審矣。
奚待于言,而又奚待于将死之言乎?但時無先師孔子設教于上以為之表章,故使卓吾子泯泯悶悶,遂嘔棄于人世。
不然,卓吾子者固為人謀而必忠,與朋友交而必信,傳而必習,戰戰兢兢,臨深履薄,恒恐一毫之失墜,所謂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卓吾子之身之心皆兼而有之矣,奚獨言善,又奚獨将死也! 是書凡六百餘篇,皆古聖要語,卓吾彙而輯之,欲以開來學而繼往聖。
餘尚未見,見其《小引》三首與《言善篇目》而已。
客冬,卓吾子大困于楚,适有馬侍禦者自潞河冒雪入楚,往攜之以出,同居通州,朝夕參請,身心之偕善。
餘愧羁留淮濟,不能如侍禦之速也。
卓吾子曰:“公勿言!公勿言!此正餘他山之石,此正餘将死而大獲進德修業之益也。
” 嗚呼!此非卓吾子之言之善乎,天下之善言更複有過于是者乎!向非身心之善真有同于曾參,真加于人數等,雖欲強勉以為此言不得矣。
遂因其語而書之,以為《言善篇》小引。
●道教鈔小引 凡為釋子,但知佛教而不知道教。
夫道家以老君為祖,孔夫子所嘗問禮者。
觀其告吾夫子數語,千萬世學者可以一時而不佩服于身,一息而不銘刻于心耶?若一息不銘刻,則驕氣作,态色著,淫志生,禍至無日矣。
餘老且死,猶時時犯此症候,幾為人所魚肉,況如楊生定見者筋骨雖勝餘,識見尤後于餘,而可不切切焉佩以終身欤! 老子《道德經》雖日置案頭,行則攜持入手夾,以便諷誦,若關尹子之《文始真經》,與譚子《化書》,皆宜随身者,何曾一毫與釋迦差異也?故獨編錄之以示釋子之有志向,而其欲以示楊定見也尤切。
●聖教小引 餘自幼讀《聖教》不知聖教,尊孔子不知孔夫子何自可尊,所謂矮子觀場,随人說研,和聲而已。
是餘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問以吠聲之故,正好啞然自笑也已。
五十以後,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勸誨,翻閱貝經,幸于生死之原窺見斑點,乃複研窮《學》《庸》要旨,知其宗實,集為《道古》一錄。
于是遂從治《易》者讀《易》三年,竭晝夜力,複有六十四卦《易因》锓刻行世。
嗚呼!餘今日知吾夫子矣,不吠聲矣;向作矮子,至老遂為長人矣。
雖餘志氣可取,然師友之功安可誣耶!既自謂知聖,故亦欲與釋子輩共之,蓋推向者友朋之心以及釋子,使知其萬古一道,無二無别,真有如我太祖高皇帝所刊示者,已詳載于《三教品刻》中矣。
夫釋子既不可不知,況楊生定見專心緻志以學夫子者耶!幸相與勉之!果有定見,則參前倚衡,皆見夫子;忠信笃敬,行乎蠻貊決矣,而又何患于楚乎? ●書蘇文忠公外紀後 卓吾曰:蘇長公以文字故獲罪當時,亦以文字故取信于朋友,流聲于後世,若黃、秦、晁、張皆是也。
略考仁、英、神、哲之朝,其中心悅而誠服公者,蓋不止此,蓋已盡一世之傑矣,黃、秦、晁、張特其最著者也。
然則為黃、秦、晃、張者,不亦幸乎!雖其品格文章足以成立,不待長公而後著,然亦未必灼然光顯以至于斯也。
餘老且拙,自度無以表見于世,勢必有長公者然後可托以不朽。
焦弱侯,今之長公也,天下士願藉弱侯以為重久矣。
嘗一日顧謂弱侯曰:“公能容我作一老門生乎?”弱侯笑曰:“我願以公為老先生也。
”餘謂:“餘實老矣,公年又少餘十五歲,則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