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書彙

關燈
多帶柴米。

    此中柴米貴,焦家飯食者六百餘指,而無一畝之入,不能供我,安能飯客!記須帶米,不帶柴亦罷。

    草草未一一,幸照亮! ●複楊定見 文章若未到家,須到家乃已。

    既到家,又須看命安命,命苟未通,雖揚雄、東方生且無之奈何,況吾侪乎!平生未嘗有十年二十年工夫,縱得之亦當以僥幸論;不得則其常,未可遽以怨天尤人為也。

    在今日隻宜自信自修,益堅益厲,務求到家而後已,必得前進而後快,斯為男兒志氣耳。

    且既讀書為弟子員,若不終身守業,則又何所事以度日乎?如種田相似,年年不辍,時時不改,有秋之獲如此,無成之歲亦如此。

    安可以一耕不獲而遂棄前事耶?念之!念之! 劉公于國家為大有益人,于朋友為大可喜人。

    渠見朋友,形骸俱遺。

    蓋真實下問,欲以求益,非借此以要名,如世人之為也。

     ●與劉肖川 人生離别最苦,雖大慈氏亦以為八苦之一,況同志乎!惟有學出世法,無離無别,無愛無苫,乃可免也。

    故曰:“吾知免夫。

    ”尊翁茲轉,甚當,但恐檀越遠去,外護無依,不肖當為武昌魚,任人脍炙矣。

     公心腸肝膽原是一副,而至今未離青衿行輩,則時之未至,但當涵養以俟,不可躁也。

    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此非直為馬伏波寬譬,蓋至理耳。

    龍先生全刻,雖背誦之可。

    學問在此,文章在此,取科第在此,就功名在此,為經綸參贊之業亦在此。

    隻熟讀此,無用他求,他求反不精,不得力矣。

     ●與梅長公 公人傑也,獨知重澹然,澹然從此遂洋谥聲名于後世矣。

    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别利器,公宜以此大為澹然慶。

    真聰明,真猛烈,真正大,不意衡湘老乃有此兒,又不意衡湘老更有此侄兒也。

    羨之!慕之! 功名榮華,公分内物,惟有讀聖賢書以增益其所未能為祝。

    仆出遊五載,行幾萬裡,無有一人可為至聖大賢者。

    歸來見爾弟兄昆玉如此如此,真為不虛歸矣! ●與周貴卿 新刻一冊奉覽。

    久不聞問,知公不以我為慢也。

    仆與先公正所謂道義之交者:非以勢交,非以利友。

    彼我相聚,無非相期至意;朝夕激言,無非肝鬲要語。

    所恨仆賦性太窄,發性太急,以緻乖迕難堪,則誠有之;然自念此心,實無他也。

    雖友朋亦鹹諒我之無他,不特先公然也。

    此則仆所自知,凡仆平生故舊亦無不以此知我者,豈有令先公而不知我乎!世未有以正道與人交,以正言與友朋相告,而反以為罪者,恐公未諒耳。

     ●複夏道甫 公何念我之甚也,公何念我之甚也!感刻感刻!不肖回期未蔔,蓋所在是客,仆本是客,又何必以龍湖為是客舍耶!但有好主人好供給,即可安心等死。

     江鼎甫府考無名,想時未利耳。

    然鼎甫原是讀書者,何患不進學耶?有便可勉勵之!再勤學數年便當大捷矣,區區一秀才,何足以為輕重。

    同事諸公,乞叱名緻意! ●與周友山 最恨戒禅師複來作蘇子瞻。

    戒禅師,雲門嫡孫也,載之《傳燈》為雙泉寬第一子,寬受雲門大師印可,方再傳便爾舛錯,複受後有,則《傳燈》諸有名籍者豈能一一出世了生死乎?既不能了,則學道何益,仆實為此懼。

     且戒禅師縱不濟事,定勝子瞻幾倍,一來蘇家投胎,便不複記憶前身前事,賴參寂諸禅激發,始能說得幾句義理禅耳,其不及戒禅師,不言又可知也。

    況于文字上添了許多口業,平生愛國憂民上又添了許多善業,臨到常州回首時,不但這幾句義理禅作障業,我知平生許多善業口業一一現前,必定被此二業牽去,又不知作何狀矣。

    愈來愈迷,求複為東坡身,我知其不可得也。

    蓋學道之人,本以了生死為學,學而不了,是自诳也。

     《老子》雲:“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若吾無身,更有何患!”古人以有身為患,故欲出離以求解脫。

    苟不出離,非但轉輪聖王之極樂極富貴,釋迦老子不屑有之,即以釋迦佛加我之身,令我再為釋迎出世,教化諸衆生,受三界二十五有諸供養,以為三千大千世界人天福田,以我視之,猶入廁處穢,掩鼻閉目之不暇也。

    何也?有身是苦:非但病時是苦,即無病時亦是苦;非但死時是苦,即未死時亦是苦;非但老年是苦,即少年亦是苦;非但貧賤是苦,即富貴得意亦無不是苦者。

    知此極苦,故尋極樂。

    君不見劉思雲垂絕時乎?但知思雲垂絕之苦,不知其正前呼後擁時,驚心動念,苦已萬倍矣,特送在苦中不自覺耳。

    彼不學道早求解脫,不必言矣,不知戒禅師何以強顔複出也。

    果如戒禅師,則與不知參禅學道者一律,未審于何蹉過,幸一教我! 業緣易染,生死難當,仆非病這一番,未必如此着忙。

     ●與夏道甫 有欲染青,當用何值,幸實告我!隻與人家一樣值,但恃愛得真青足矣。

    為托程玉峰,此時尚未熱,猶可下手。

    如許,即奉值與羢俱往。

    如的的須秋,則待秋也,然不如此時為妙。

    羢比布難染,須另說價。

     ●複夏道甫 承惠感感,當不得也!生不敢殺生,肉謹領,活物二謹璧。

    幸照之! ●與焦弱侯 《焚書》五冊,《說書》二冊,共七冊,附友山奉覽。

    乃弟所自覽者,故有批判,亦願兄之同覽之也,是以附去耳。

    外《坡仙集》四冊,批點《孟子》一冊,并往請教。

    幸細披閱,仍附友山還我!蓋念我老人抄寫之難,紙筆之難,觀看之難,念此三難,是以須記心複付友山還我也;且無别本矣。

    《坡仙集》差訛甚多,《文與可筼筜竹記》又落結句,俱望為我添入。

    《坡仙集》雖若太多,然不如是無以盡見此公生平。

    心實愛此公,是以開卷便如與之面叙也。

     古今至人遺書抄寫批點得甚多,惜不能盡寄去請教兄。

    不知兄何日可來此一披閱之。

    又恐弟死,書無交閣處,千難萬難舍不肯遽死者,亦祗為不忍此數種書耳。

    有可交付處,即死自瞑目,不必待得奇士然後瞑目也。

    《水浒傳》批點得甚快活人,《西廂》《琵琶》塗抹改竄得更妙。

    念世間無有讀得李氏所觀看的書者,況此間乎!惟有袁中夫可以讀我書,我書當盡與之。

    然性懶散不收拾,計此書入手,随當散失。

    嗚呼!此書至有形粗物,尚彷徨無寄,況妙精明心哉!已矣!已矣! 中夫聰明異甚,真是我輩中人,凡百可談,不但佛法一事而已。

    老來尚未肯死,或以此子故。

    骨頭又勝似資質,是以益可喜。

    明秋得一名目入京,便相見也。

    世間有骨頭人甚少,有識見人尤少。

    聰明人雖可喜,若不兼此二種,雖聰明亦徒然耳。

     《李氏藏書》中範仲淹改在《行儒》,劉穆之改在《經國臣》内亦可。

    此書弟又批點兩次矣,但待兄正之乃佳。

    弟真不可一日無兄,亦無一刻不念兄,無一時不若與兄相見者。

    但其如老人無筋力難移動何哉!入京事,自當遏我邪念矣。

     寄我三書俱到。

    無念又作秣陵行,為訓蒙師,上為結交幾員官,次為求幾口好食、幾貫信施鈔而已。

    我所與者盡隻如此,傷哉傷哉,不死何待也! ●與友人書 承公問及利西泰,西泰大西域人也。

    到中國十萬餘裡,初航海至南天竺,始知有佛,已走四萬餘裡矣。

    及抵廣州南海,然後知我大明國士先有堯、舜,後有周、孔。

    住南海肇慶幾二十載,凡我國書籍無不讀,請先輩與訂音釋,請明于《四書》性理者解其大義,又請明于《六經》疏義者通其解說。

    今盡能言我此間之言,作此間之文字,行此間之儀禮,是一極标緻人也。

    中極玲珑,外極樸實,數十人群聚喧雜,雠對各得,傍不得以其間鬥之使亂。

    我所見人未有其比,非過亢則過谄,非露聰明則太悶悶瞆瞆者,皆讓之矣。

     但不知到此何為,我已經三度相會,畢竟不知到此何幹也。

    意其欲以所學易吾周、孔之學,則又太愚,恐非是爾。

     ●寄焦弱侯 明春兄可奉差來也,祗是漢陽尚未有憐我者,苟劉公别轉以去,則江上早晚風波又未可知,恐未可取必于此專候兄來矣。

     楊複老未知友山入川,有書與之。

    弟竊觀書中意,大為斯道計慮,故大為弟解紛,此或出自傳聞,當無如是事也。

    夫耿老何如人哉,身系天下萬世之重,雖萬世後之人有未得所者心且憐之,況如弟者,其鐘愛尤笃至,乃眼前一失所物耳,安得不恻然相攻擊以務反于經常之路乎?謂我不知痛癢則可,若謂耿老烏藥太峻,則謬甚矣!此蓋誤聽風聞,如此間所接三人書稿者。

    今将三人書稿錄上,便知風聞可笑,大抵如此矣。

     夫道本中庸,苟毫厘未妥,便是作怪,作怪即謂之妖。

    如何心隐本是一個英雄漢子,慧業文人,然所言者皆世俗之所驚,所行者皆愚懵之所怕。

    一言行即為人驚伯,則其謂之妖,奚曰不宜?若方湛一雖聰明伶利,人物俊俏,能武能文,自足動人,而無實盜名,欲遂以其虛聲鼓賢者使從己,則亦人之妖也,何可怪也!至如弟則任性自是,遺棄事物,好靜惡嚣,尤真妖怪之物,隻宜居山,不當入城近市者。

    到城市必緻觸物忤人矣。

    既忤人,又安得不謂之妖人乎!獨一念好賢又根諸性,非近大城郭則不可以得勝己之友,故我以為勝己,人或未然,是以指目為妖,非但耿老有是言也。

    弟實感此老之鉗錘,而可以為不悅我乎!早晚當過黃安,與共起居數時,庶可以盡此老之益也。

     乃者楊複老即以原壤見推,是何下視原壤而厚推不肖也!夫壤,古之狂也,孔子之所許以為善人,而日以中行之極望之者也。

    故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渠蓋能不踐舊迹者。

    及至不可得而後思狷者如伯夷等倫,已非夫子之初心矣。

    故曰:“吾與點也。

    ”點又不可得,乃思“歸與”,以一貫授一唯之參,而中行遂絕望。

    觀自言回死則亡,未聞有好學者,則參雖一唯,亦不得謂之好學矣。

    何也?狷者終非狂士比也,雖擇善固執,終不能心齋而坐忘也,以此故未敢以好學許之。

    若壤,直不入室耳,使其知學,則固顔子等倫也,安可少也?如弟者執迷不反,已非聰明穎悟之夫;性又狷介,不能會于無方之道:真虛生浪死之徒耳。

    而目我為原壤,則壤之不幸可知也。

    所賴向往真誠,求友專切,平居惟勝己友朋,不如己者不願與處,是以天資雖或魯鈍,而從此真積或可幾于一唯之參。

    但恐時邁年過,歲月不肯待人雲耳!興言至此,殊覺刺心,惟願諸老不以老朽棄我,俱如耿老真切教我,則未死之年,待死之身,或見天日,當世世生生,共為涅槃勝會,木座上酬樂育深恩,永侍杖屦,不敢自暇矣。

    非敢為佞!非敢為佞! 弟意在漢陽候兄為多。

    光山蔡君雖未識荊,但往往聞其好賢樂道,近雖有所聽聞,或恐亦如附上三氏之教言耳。

    皆以影響為真實,無怪其然也。

     ●與鳳裡 依教作字二樣,甚不佳,取其人可也。

     一身漂泊,何時底定!昨為白下客,今日便為濟上翁矣。

    濟上自李、杜一經過,至今樓為太白樓,經過淮濟者,泊舟城下,即見“太白樓”三字俨然如照乘之璧;池經千百載,尚為南池,又為杜陵池。

    池不得湮,詩尚在石。

    籲!彼又何人,乃能使樓使池使任城之名竟不能滅也!吾輩可以懼矣,真是與草木同腐也哉! ●與伯時馬侍禦 奉上樓中匾額一,軒中匾額一;又以“衡門”為藥徑,“虛白”為松門各一,并樓中聯句一對。

    俱勿刻,但粘帖匾上,使字畫精彩不失,異日當與佳樓并稱天中之絕矣,原非笑也。

    門匾雖當風雨,然以生桐油漆封其上,堅固垂久,無異石刻。

    幸照亮之!臨行草此,幸無以俗人不悅故棄!樓成或有高興,與真樵、青蓮并辔而往,當更妙也。

     ●與友人 顧沖庵畢竟又不用矣,不用當益老。

    生嘗試評之。

     顧沖庵具大有為之才,負大有為之氣,而時時見大有為之相,所謂才足以有為,而志亦欲以有為者也。

    梅衡湘亦具大有為之才,而平時全不見有作為之意,所謂無為而自能有為者也。

    此二公之别也,然皆當今之傑也,未易多見者也。

    顧沖庵氣欲蓋人,而心實能下人。

    梅衡湘時時降下于人,而心實看不見人。

    此又二公之别也,然亦當今之傑也,未易多見也。

    在甯夏時,以不幹己之事而能出力以成大功,其有為也如此;今居大同,軍民夷虜若不見有巡撫在其地者,其安靜不為也又如此,所謂真人傑者非耶? 顧沖庵老矣,今年六十一矣,再過五六年,恐死矣。

    老不老,死不死,于英雄何損!但今日邊方漸以多事,真才日以廢黜,不免令人搤腕而太息耳!餘不見沖庵一十八年矣。

     ●與友人 今年病多,以病多,故歸來就塔;既到塔所,病亦旋愈,愈又複病。

    大抵人老風燭春寒,自然不久。

    方病時,百念灰冷,唯知安坐以須時;然一愈則種種又生發,可知千古聖賢亦無奈此心何矣。

    計今所至切者唯有兩事:一者自老拙寄身山寺,今且二十餘年,而未嘗有一毫補于出家兒,反費彼等辛勤服侍,驅馳萬裡之苦。

    心欲因其日誦《法華》,即于所誦經品為之講究大義,而說過亦恐易忘。

    次欲為之書其先輩解注之近理者,逐品詳明,抄錄出來,使之時時觀玩,則久久可明此經大旨矣。

    又将先輩好詩好偈各各集出,又将仙家好詩、儒家通禅好詩堪以勸戒,堪以起發人眼目心志者,備細抄錄,今亦稍得三百餘紙。

    再得幾時盡數選出,俾每夕嚴寒或月窗風檐之下長歌數首,積久而富,不但心地開明,即令心地不明,胸中有數百篇文字,口頭有十萬首詩書,亦足以驚世而駭俗,不謬為服侍李老子一二十年也。

    此則餘心之獨切者,恐其一旦遂死,不能成,竟抱一生素飽之恨。

    此是餘一種牽腸債也。

     又三年南都所刻《易因》,雖焦公以為精當,然餘心實未了。

    何者?文王因象以設封,因封以立爻,而夫子為之傳,直取本卦爻之象而敷衍之,即所系之辭而解明之,極易看,亦極難看。

    何者?後儒不知聖人之心,而徒求之于高遠,是以愈離而愈穿鑿,至今日遂不成文理耳,何以能使人人修身齊家而平天下乎?夫文王系《易》,在羑裡時也。

    此何時也!字字皆肺腑,一人之心通乎天下古今人之心,然後羑裡可出也。

    故餘以為夫子者實文王之所攸賴,不然,雖有《易》無人讀之矣。

    何也?不知所以讀也。

    惟夫子逐字逐句訓解得出,而後文王之《易》燦然大明于世。

    然後之讀夫子之《易》者,又并夫子之言而失之,則如李卓吾者又夫子所攸賴,不然,雖有夫子之善解,而朱文公先輩等必皆目之為蔔筮之書。

    是以幸不見毀于秦,其精者又徒說道理以诳世,何益于人生日用參贊化育事耶!故餘仍于每日之暇,熟讀一卦兩卦,時時讀之,時時有未妥,則時時當自知,今又已改正十二卦矣。

    此非一兩年之力,決難停妥,是以未甘即死也。

    尚期了此二事乃死,故我心中真無一刻之暇,豈亦不知老之将至者耶!笑笑!非假非假!了此二件,則吾死瞑目矣。

     劉晉老人去,曾有書否?我欲托晉老作一書與偶愚,專專勸其回心講和為佳。

    此事隻可一辨白各人心事而已,安可久也?世人無見識,每每當真為之,不知天下之最宜當真者惟有學道作出世之人一事而已,其餘皆日用食飲之常,精亦得,粗亦得,飽亦得,不甚飽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