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書彙
關燈
小
中
大
乃落下一枝以告曾子,原不是告顔回語。
告顔回直告以克己。
克已者,無己也。
無己可克,故曰克己。
嗚呼!無己,盡之矣。
若曾子豈可語此,苟不告以一貫,便無可執,便無所守。
是以顔子沒而其學遂亡,故曰“今也則亡”,是絕學也,是以哭之恸也。
不然,曾子、子思等皆在,何曰“今也則亡”乎?願細審之,莫曰顔子難繼而自委也! ●與弱侯焦太史 自去秋八月定林到此,得接翰教,今十餘月矣。
四序再更,而音耗缺然,兄其不複教我乎?然弟之念兄深矣。
定林自到此,便住天中山,無說無言,緊守關門,一如在京時候。
然向雖未得活,猶成一死和尚也;今則弄成一個不死不活和尚矣,豈不哀哉!雖是根器生就,亦是志氣全無。
今姑俟之,或陶熔之久,更得成就一不死漢,未可知耳。
此間自八老去後,寂寥太甚,因思向日親近善知識時,全不覺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覺欠少甚麼,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蓋真切友朋,生死在念,萬分精進,他人不知故耳。
自今實難度日矣! 去年十月曾一到亭州,以無館住宿,不數日又回。
今年三月複至此中,拟邀無念初入地菩薩、曾承庵向大乘居士,泛舟至白下與兄相從,遍參建昌西吳諸老宿。
重念龍老沒矣,近老亦又老矣,五台老未知仕止如何;兄以蓋世聰明,而一生全力盡向詩文草聖場中,又不幸而得力,所嗜好者真堪與前人為敵,故于生死念頭不過一分兩分,微而又微也,如此,又當處窮之日,未必能為地主,是以未決。
所幸菩薩不至終窮,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為東道主,其佳婿曾中野舍大屋以居我,友山兄又以智慧禅定為弟教導之師,真可謂法施、食施、檀越施兼得其便者矣。
此夏當從此度日,未得會兄也。
然念兄實不容不與弟會者,兄雖強壯之年,然亦幾于知命矣,此時不在念,他年功名到手,事勢愈忙,精力漸衰,求文字者造門日已益衆,恐益不暇為此矣。
白下雖多奇士,有志于生死者絕無一人,祗有讱庵一人稍見解脫,而志氣尤劣。
彼何人斯,亦欲自處于文學之列乎?他年德行不成,文章亦無有,可悲也!夫文學縱得列于詞苑,猶全然于性分了不相幹,況文學終難到手乎?可笑可笑!可痛可痛!雖然,彼人不知自痛而我乃為之痛,亦可痛可笑也已!雖然,亦要之知自痛耳。
功名富貴等,平生盡能道是身外物,到此乃反為主而性命反為賓矣。
我與兄相處,惟此一事,故不覺重疊如此,幸終教之! 《法界觀》幸與我一部,付常覺來。
定林亦相從在此。
○又 高使至,聞尊大人果爾,則老人已得所矣,兄之大孝亦自當從時稱舉也。
時未暇稱奠,待高使回,當緻微敬。
此間事,舍親到具能言之。
侗老入京後有書來,甚與諸老相契,蓋向時有聞名而未見面者,至是更加景仰。
以其平懷不作風浪,即此可知侗老之養矣;而朝廷得人之慶,豈不更可喜哉!以兄樂聞,故并及。
所可惜者,楚倥已作古人矣!兄喪葬畢,須到此一哀之,弟便随兄還白下也。
餘無言。
●答李惟清 此間供養甚備,即是諸公之賜矣。
既承供養,又受折禮,毋乃太貪饕乎!将留之以為回途之費,則衡湘既接我來,自然複送我去,又不須我費念也。
若留阿堵于囊中,或有旅次之虞,懷資之恐,重為兄憂,未可知矣。
幸察餘之真誠,使得還璧。
●答梅瓊宇 承念極感!生所以出家者,正謂無有牽挂,便于四方求友問道而已。
而一住黃、麻二邑,遂十六載,可謂違卻四方初志矣。
故晉川公遣人來接,遂許之。
又以此老向者救我之恩不敢忘,相念之勤不能已,可去之會又适相值也。
然友山愛我之心甚于晉老,知己之感亦甚于晉老,其救我之恩雖晉老或未能及,何也?耿門三兄弟,皆其兒女之托,至親也;天台又其嚴事之師;楚倥又其同志之友;若叔台之相與親密,又其不待言者也。
夫論情則耿門為至重,論勢則耿門為尤重,乃友山頓舍至重之親不顧,尤重之勢不管,而極力救護一孤獨無援之老人,則雖古人亦且難之,恐未易于今人中求也。
乃今以友山故,幸得與天台合并,方出苦海即舍而他去,則生真忘恩負義之人矣,是豈友山蓋精舍以留生之本意哉!是以生雖往山西,斷必複來。
甯死于此,決不敢作負恩人也。
本約以是月初十往,開春便回,不意又聞史道欲以法治我,是又天不準我往山西去也,理又當守候史道嚴法,以聽處分矣。
想晉老聞之,亦能亮我。
草草奉複,幸一照! ●與焦漪園 空庵上人去後,鴻便杳然,想近日又為北上計矣。
時事轉眼即變,人生易老,何自苦乃爾!自欲為子孫不可動之謀,而自身不可有,則誠可笑哉! 如真兄近況何如?侗老道有書促之至天窩,恐此兄纏縛,亦難出門。
定林不可不來也,來即為久住之計,非惟佞佛有場,坐禅有所,且侗老亦知愛之,不以方外生憎也。
煩為促之一至,萬萬! 如真兄欲以李、楊舊稿見遺,至今未到。
北陵先生年高矣,近亦何狀耶?千裡阻隔,徒爾夢寐,非但孤寂無聞,偶開書帙欲以散悶,而奇字奧義,無從問蔔,反增悶耳。
譬如六家各為一家,而以名家為禮官,則是儒家之一支,不成家矣。
太史氏謂使人儉而善失真,善失真是也,儉豈禮官事乎?墨家以強本節用為教,故以儉為家。
孟氏以兼愛辟之,又從儉上推一層,是說墨之枝葉,何以服墨之心哉!幸略推言之以教我!諸如此者殊多,筆端難形,故不盡楮。
●與耿克念 前書悉達矣,嫌疑之際,是以不敢往,雖逆尊命,不敢辭。
幸告叔台與天台恕我是感! 竊謂史道欲以法治我則可,欲以此吓我他去則不可。
夫有罪之人,壞法亂治,案法而究,誅之可也,我若告饒,即不成李卓老矣。
若吓之去,是以壞法之人而移之使毒害于他方也,則其不仁甚矣!他方之人士與麻城奚擇焉?故我可殺不可去,我頭可斷而我身不可辱,是為的論,非難明者。
●答駱副使 某粗疏無用人也,又且傲慢好自用。
夫自用則不能容物,無用又不能理物,其得爾三載于滇中者,皆我公委曲成全之澤也。
物猶知感,而況人乎!優遊以來,終年兀坐,戶外事無知者,是以無由緻私祝于下執事也。
乃過辱不忘,自天及之,何太幸!何太幸!寂寞枯槁,居然有春色矣。
新邑僻陋實甚,然為居食計,則可保終老,免逼迫之憂。
何者?薪米便也。
若為學道計,則豪傑之難久矣,非惟出世之學莫可與商證者,求一超然在世丈夫,亦未易一遇焉。
是以開春便理舟楫,動遠遊之興,直下赤壁矶頭矣;而筋力既衰,老病遽作,不得已複還舊隐,且賤眷為累,亦未易動移也。
則其勢自不得不閉戶獨坐,日與古人為伴侶矣。
重念海内人豪如公者有幾,不知何時按臨此土,俾小子複遂摳趨之願,乃以近年學古所獲者一一請正于大方也。
●答周友山 我因人說要拆毀湖上芝佛院,故欲即刻蓋閣于後,使其便于一時好拆毀也。
芝佛院是柳塘分付無念蓋的,芝佛院匾是柳塘親手題的,今接蓋上院,又是十方尊貴大人布施俸金,蓋以供佛,為國祈福者。
今貴縣說喈者不見舍半文,而暗囑上司令其拆毀,是何賢不肖之相去遠乎! 我此供佛之所,名為芝佛上院,即人間之家佛堂也,非寺非庵,不待請旨敕建而後敢創也。
若供佛之所亦必請旨,不系請旨則必拆毀,則必先起柳塘于九原而罪之。
又今鄉宦财主人家所蓋重簾、畫閣、鬥拱諸僭拟宸居者,盡當拆毀矣,何以全不問也? ●與焦弱侯 六月初,曾有書托承差轉達,想當與常順先後到也。
日來與劉晉老對坐商證,方知此事無窮無盡,日新又新,非虛言也。
王龍谿先生新刻全部,真是大了手好漢,可謂三教宗師,可惜生同其時者徒貴耳而賤目,使今日有室迩人遠之歎耳!京中有聰明漢子否?但得回此心向般若門中,即為幸事,勿太責備也! 黃岡塗明府先生與劉晉老往複教言二紙,便中附上請正,便知弟此伏中甚有得朋之益,快活不可當,故雖熱不覺熱矣。
餘無言。
●與馬伯時 外人言語難信,昨史道隻對鄧東裡一問耳,雖有問,不甚重也,而好事者添捏至于不可言。
何足道!何足道!但恐我輩自處實有未是,則自作之孽将安所逃乎?今唯有學佛是真學佛,做人是真做人便了。
若犯死禍,我自出頭當之,不敢避也。
我此一等與世上人真不同,設有一點欺心罪過,愧死久矣,不待他人加一言也,況加以法耶!故我一生隻是以法自律,複依律以治百姓,是自律最嚴者莫我若也。
但自律雖嚴,而律百姓甚寬。
今自律之嚴已七十載矣,環視大地衆生,再無有一人能如我者矣,誰敢不以律處我而妄意逐我耶? 朝廷之法:死有死律,軍有軍律,邊遠充軍有邊遠充軍律,口外為民有口外為民律。
非軍非民,隻是遞解回籍,則有遞解回籍律;年老收贖則又有收贖律。
我今隻知恭奉朝廷法律也。
要如律,我乃聽。
如律必須奏上請旨,雖有司道官,不請旨而敢自擅天子之權乎? ●與潘雪松 汪鼎甫讀書人也。
會讀書,又肯讀書,正好在此讀書,而家人來催回赴試矣。
試中當自識拔,不勞公彙薦,但勞公先容也。
鼎甫沉潛樸實,似一塊玉,最好雕琢,願公加意砻砺之,毋以酸道學灌其耳、假道學群侶汩其未雕未琢之天也! ●與李惟清 日者之來,承諸公賜顧,仆以山野樗散之人當之,太折福矣!夫承顧不敢不拱候,利見大人也;承賜不敢不權拜受,不敢為不恭也。
今已數日也,身既無入公門之禮,而侍者又皆披缁之徒,雖欲躬緻謝而親返璧,其道固無由也。
計惟有兄可能為我委曲轉緻之,庶諸公不我怒,或不我罪雲耳。
謹将名帖并原禮各封識呈上,幸即遣的當人,照此進入,免緻往還,使老漢為虛讓是感! ●與馬伯時 熱極,未敢出門。
聞一夏殊健,可喜耳。
欲知南中諸友近息,此三書可大概也。
看訖幸封付大智發還!君家有信,并附上。
所喜者,南中友朋愈罵愈攻而愈發憤。
此間朋友未能三分忠告,而皆欲殺我矣。
然則人之真實,志之誠切,氣之豪雄,吾矢發必中,皆可羨者。
何也?彼初非有所為而興,特無朋友攻擊,未免怠緩,故一激即動如此耳。
然則為名與為利者,雖日在講學之列,無益矣。
●與焦漪園太史 無念既入京,便當稍留,何為急遽奔回?毒熱如此,可謂不自愛之甚矣!此時多才畢集,近老又到,正好細細理會,日淘日汰,胡為乎遽歸哉!豈自以為至足,無複商度處耶?天下善知識尚未會其一二,而遂自止,可謂志小矣! 心齋刻本璧入,幸查收!此老氣魄力量實勝過人,故他家兒孫過半如是,亦各其種也。
然此老當時亦為氣魄虧,故不能盡其師說,遂一概以力量擔當領會。
蓋意見太多,窠臼遂定,雖真師真友将如之何哉!《集》中有與薛中離諸公辯學處,殊可笑咤,可見當時諸老亦無奈之何矣。
所喜東崖定本盡行削去也,又以見儒者之學全無頭腦。
龍谿先生非從幼多病愛身,見得此身甚重,亦不便到此;然非多曆年所,亦不到此。
若近先生,則原是生死大事在念,後來雖好接引儒生,撦着《論語》《中庸》,亦謂伴口過日耳。
故知儒者終無透徹之日,況鄙儒無識,俗儒無實,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節名者乎!最高之儒,狥名已矣,心齋老先生是也。
一為名累,自入名網,決難得脫,以是知學儒之可畏也。
周濂谿非但希夷正派,且從壽涯禅師來,分明宗祖不同,故其無極、太極、《通書》等說超然出群。
明道承之,龜山衍之。
橫浦、豫章傳之龜山,延平複得豫章親旨,故一派亦自可觀,然攙和儒氣,終成巢穴。
獨橫浦心雄志烈,不怕異端名色,直從蔥嶺出路。
慈湖雖得象山簡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滿,複參究禅林諸書,蓋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至陽明而後,其學大明,然非龍谿先生緝熙繼續,亦未見得陽明先生之妙處。
此有家者所以貴于有得力賢子,有道者所以尤貴有好得力兒孫也。
心齋先生之後,雖得波石,然實賴趙老笃信佛乘,超然不以見聞自累。
近老多病怕死,終身與道人和尚輩為侶,日精日進,日禅日定,能為出世英雄,自作佛作祖而去,而心齋先生亦藉以有光焉故耳。
故餘嘗謂趙老、羅老是為好兒孫以封贈榮顯其父祖者也,王龍谿先生之于陽明是得好兒子以繼承其先者也。
文王雖至聖,得武、周而益顯;懷讓雖六祖之後已降稱師,乃其傳之馬大師,仍複稱祖。
吾以是稱諸老可謂無遺憾。
今所未知者,陽明先生之徒如薛中離之外更有何人,龍谿之後當何人以續龍谿先生耳。
若趙老則止有鄧和尚一人,然鄧終不如趙,然亦非趙之所開悟者也。
弟閑中無事,好與前輩出氣,大率如此,奈孤居無倡,莫可相問處,以為至恨耳。
何心老英雄莫比,觀其羁絆缧绁之人,所上當道書,千言萬語,滾滾立就,略無一毫乞憐之态,如訴如戲,若等閑日子。
今讀其文,想見其為人。
其文章高妙,略無一字襲前人,亦未見從前有此文字。
但見其一瀉千裡,委曲詳盡,觀者不知感動,吾不知之矣。
奉去二稿,亦略見追慕之切,未可出以示人,特欲兄知之耳。
蓋弟向在南都,未嘗見兄道有此人也,豈兄不足之耶,抑未詳之耶?若此人尚不足,天下古今更無有可足之人矣,則其所足者又可知也。
弟以賤眷尚在,欲得早晚知吾動定,故直往西湖下居,與方外有深意者為友,杜門深處,以盡餘年,且令家中又時時得吾信也;不然,非五台則伏牛之山矣。
蓋入山不深,則其藏不密,西湖終非其意也。
餘觀世間非但真正學道人少,稍有英雄氣者亦未之見也,故主意欲與真山真水交焉。
外近作一冊四篇奉正,其二篇論心隐者不可傳。
《類林》妙甚,當與《世說》并傳無疑,餘未悉。
●複劉肖川 尊公我所切切望見,公亦我所切切望見,何必指天以明也。
但此時尚大寒,老人安敢出門!又我自十月到今,與弱侯刻夜讀《易》,每夜一卦。
蓋夜靜無雜事,亦無雜客,隻有相信五六輩辯質到二鼓耳。
此書須四月半可完。
又其中一二最相信者,俱千裡外客子,入留都攜家眷賃屋而住,近我永慶禅室,恐亦難遽舍撇之,使彼有孤負也。
我謂公當來此,輕舟順水最便,百事俱便,且可以聽《易》,開闊胸中郁結。
又弱侯是天上人,家事蕭條如洗,全不挂意,隻知讀書雲耳。
雖不輕出門,然與書生無異也。
公亦宜來會之,何必拘拘株守若兒女子然乎?千萬一來,伫望!望不可不來,不好不來,亦不宜不來。
官衙中有何好,而坐守其中,不病何待?丈夫漢子無超然志氣求師問友于四方,而責老人以驅馳,悖矣!快來!快來! 若來,不可帶别人,隻公自來,他人我不喜也。
如前年往湖上相伴令舅之輩,真定康棍之流,使我至今病悸也,最可憾也!讀《易》輩皆精切漢子,甚用心,甚有趣,真極樂道場也。
若來,舟中
告顔回直告以克己。
克已者,無己也。
無己可克,故曰克己。
嗚呼!無己,盡之矣。
若曾子豈可語此,苟不告以一貫,便無可執,便無所守。
是以顔子沒而其學遂亡,故曰“今也則亡”,是絕學也,是以哭之恸也。
不然,曾子、子思等皆在,何曰“今也則亡”乎?願細審之,莫曰顔子難繼而自委也! ●與弱侯焦太史 自去秋八月定林到此,得接翰教,今十餘月矣。
四序再更,而音耗缺然,兄其不複教我乎?然弟之念兄深矣。
定林自到此,便住天中山,無說無言,緊守關門,一如在京時候。
然向雖未得活,猶成一死和尚也;今則弄成一個不死不活和尚矣,豈不哀哉!雖是根器生就,亦是志氣全無。
今姑俟之,或陶熔之久,更得成就一不死漢,未可知耳。
此間自八老去後,寂寥太甚,因思向日親近善知識時,全不覺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覺欠少甚麼,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蓋真切友朋,生死在念,萬分精進,他人不知故耳。
自今實難度日矣! 去年十月曾一到亭州,以無館住宿,不數日又回。
今年三月複至此中,拟邀無念初入地菩薩、曾承庵向大乘居士,泛舟至白下與兄相從,遍參建昌西吳諸老宿。
重念龍老沒矣,近老亦又老矣,五台老未知仕止如何;兄以蓋世聰明,而一生全力盡向詩文草聖場中,又不幸而得力,所嗜好者真堪與前人為敵,故于生死念頭不過一分兩分,微而又微也,如此,又當處窮之日,未必能為地主,是以未決。
所幸菩薩不至終窮,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為東道主,其佳婿曾中野舍大屋以居我,友山兄又以智慧禅定為弟教導之師,真可謂法施、食施、檀越施兼得其便者矣。
此夏當從此度日,未得會兄也。
然念兄實不容不與弟會者,兄雖強壯之年,然亦幾于知命矣,此時不在念,他年功名到手,事勢愈忙,精力漸衰,求文字者造門日已益衆,恐益不暇為此矣。
白下雖多奇士,有志于生死者絕無一人,祗有讱庵一人稍見解脫,而志氣尤劣。
彼何人斯,亦欲自處于文學之列乎?他年德行不成,文章亦無有,可悲也!夫文學縱得列于詞苑,猶全然于性分了不相幹,況文學終難到手乎?可笑可笑!可痛可痛!雖然,彼人不知自痛而我乃為之痛,亦可痛可笑也已!雖然,亦要之知自痛耳。
功名富貴等,平生盡能道是身外物,到此乃反為主而性命反為賓矣。
我與兄相處,惟此一事,故不覺重疊如此,幸終教之! 《法界觀》幸與我一部,付常覺來。
定林亦相從在此。
○又 高使至,聞尊大人果爾,則老人已得所矣,兄之大孝亦自當從時稱舉也。
時未暇稱奠,待高使回,當緻微敬。
此間事,舍親到具能言之。
侗老入京後有書來,甚與諸老相契,蓋向時有聞名而未見面者,至是更加景仰。
以其平懷不作風浪,即此可知侗老之養矣;而朝廷得人之慶,豈不更可喜哉!以兄樂聞,故并及。
所可惜者,楚倥已作古人矣!兄喪葬畢,須到此一哀之,弟便随兄還白下也。
餘無言。
●答李惟清 此間供養甚備,即是諸公之賜矣。
既承供養,又受折禮,毋乃太貪饕乎!将留之以為回途之費,則衡湘既接我來,自然複送我去,又不須我費念也。
若留阿堵于囊中,或有旅次之虞,懷資之恐,重為兄憂,未可知矣。
幸察餘之真誠,使得還璧。
●答梅瓊宇 承念極感!生所以出家者,正謂無有牽挂,便于四方求友問道而已。
而一住黃、麻二邑,遂十六載,可謂違卻四方初志矣。
故晉川公遣人來接,遂許之。
又以此老向者救我之恩不敢忘,相念之勤不能已,可去之會又适相值也。
然友山愛我之心甚于晉老,知己之感亦甚于晉老,其救我之恩雖晉老或未能及,何也?耿門三兄弟,皆其兒女之托,至親也;天台又其嚴事之師;楚倥又其同志之友;若叔台之相與親密,又其不待言者也。
夫論情則耿門為至重,論勢則耿門為尤重,乃友山頓舍至重之親不顧,尤重之勢不管,而極力救護一孤獨無援之老人,則雖古人亦且難之,恐未易于今人中求也。
乃今以友山故,幸得與天台合并,方出苦海即舍而他去,則生真忘恩負義之人矣,是豈友山蓋精舍以留生之本意哉!是以生雖往山西,斷必複來。
甯死于此,決不敢作負恩人也。
本約以是月初十往,開春便回,不意又聞史道欲以法治我,是又天不準我往山西去也,理又當守候史道嚴法,以聽處分矣。
想晉老聞之,亦能亮我。
草草奉複,幸一照! ●與焦漪園 空庵上人去後,鴻便杳然,想近日又為北上計矣。
時事轉眼即變,人生易老,何自苦乃爾!自欲為子孫不可動之謀,而自身不可有,則誠可笑哉! 如真兄近況何如?侗老道有書促之至天窩,恐此兄纏縛,亦難出門。
定林不可不來也,來即為久住之計,非惟佞佛有場,坐禅有所,且侗老亦知愛之,不以方外生憎也。
煩為促之一至,萬萬! 如真兄欲以李、楊舊稿見遺,至今未到。
北陵先生年高矣,近亦何狀耶?千裡阻隔,徒爾夢寐,非但孤寂無聞,偶開書帙欲以散悶,而奇字奧義,無從問蔔,反增悶耳。
譬如六家各為一家,而以名家為禮官,則是儒家之一支,不成家矣。
太史氏謂使人儉而善失真,善失真是也,儉豈禮官事乎?墨家以強本節用為教,故以儉為家。
孟氏以兼愛辟之,又從儉上推一層,是說墨之枝葉,何以服墨之心哉!幸略推言之以教我!諸如此者殊多,筆端難形,故不盡楮。
●與耿克念 前書悉達矣,嫌疑之際,是以不敢往,雖逆尊命,不敢辭。
幸告叔台與天台恕我是感! 竊謂史道欲以法治我則可,欲以此吓我他去則不可。
夫有罪之人,壞法亂治,案法而究,誅之可也,我若告饒,即不成李卓老矣。
若吓之去,是以壞法之人而移之使毒害于他方也,則其不仁甚矣!他方之人士與麻城奚擇焉?故我可殺不可去,我頭可斷而我身不可辱,是為的論,非難明者。
●答駱副使 某粗疏無用人也,又且傲慢好自用。
夫自用則不能容物,無用又不能理物,其得爾三載于滇中者,皆我公委曲成全之澤也。
物猶知感,而況人乎!優遊以來,終年兀坐,戶外事無知者,是以無由緻私祝于下執事也。
乃過辱不忘,自天及之,何太幸!何太幸!寂寞枯槁,居然有春色矣。
新邑僻陋實甚,然為居食計,則可保終老,免逼迫之憂。
何者?薪米便也。
若為學道計,則豪傑之難久矣,非惟出世之學莫可與商證者,求一超然在世丈夫,亦未易一遇焉。
是以開春便理舟楫,動遠遊之興,直下赤壁矶頭矣;而筋力既衰,老病遽作,不得已複還舊隐,且賤眷為累,亦未易動移也。
則其勢自不得不閉戶獨坐,日與古人為伴侶矣。
重念海内人豪如公者有幾,不知何時按臨此土,俾小子複遂摳趨之願,乃以近年學古所獲者一一請正于大方也。
●答周友山 我因人說要拆毀湖上芝佛院,故欲即刻蓋閣于後,使其便于一時好拆毀也。
芝佛院是柳塘分付無念蓋的,芝佛院匾是柳塘親手題的,今接蓋上院,又是十方尊貴大人布施俸金,蓋以供佛,為國祈福者。
今貴縣說喈者不見舍半文,而暗囑上司令其拆毀,是何賢不肖之相去遠乎! 我此供佛之所,名為芝佛上院,即人間之家佛堂也,非寺非庵,不待請旨敕建而後敢創也。
若供佛之所亦必請旨,不系請旨則必拆毀,則必先起柳塘于九原而罪之。
又今鄉宦财主人家所蓋重簾、畫閣、鬥拱諸僭拟宸居者,盡當拆毀矣,何以全不問也? ●與焦弱侯 六月初,曾有書托承差轉達,想當與常順先後到也。
日來與劉晉老對坐商證,方知此事無窮無盡,日新又新,非虛言也。
王龍谿先生新刻全部,真是大了手好漢,可謂三教宗師,可惜生同其時者徒貴耳而賤目,使今日有室迩人遠之歎耳!京中有聰明漢子否?但得回此心向般若門中,即為幸事,勿太責備也! 黃岡塗明府先生與劉晉老往複教言二紙,便中附上請正,便知弟此伏中甚有得朋之益,快活不可當,故雖熱不覺熱矣。
餘無言。
●與馬伯時 外人言語難信,昨史道隻對鄧東裡一問耳,雖有問,不甚重也,而好事者添捏至于不可言。
何足道!何足道!但恐我輩自處實有未是,則自作之孽将安所逃乎?今唯有學佛是真學佛,做人是真做人便了。
若犯死禍,我自出頭當之,不敢避也。
我此一等與世上人真不同,設有一點欺心罪過,愧死久矣,不待他人加一言也,況加以法耶!故我一生隻是以法自律,複依律以治百姓,是自律最嚴者莫我若也。
但自律雖嚴,而律百姓甚寬。
今自律之嚴已七十載矣,環視大地衆生,再無有一人能如我者矣,誰敢不以律處我而妄意逐我耶? 朝廷之法:死有死律,軍有軍律,邊遠充軍有邊遠充軍律,口外為民有口外為民律。
非軍非民,隻是遞解回籍,則有遞解回籍律;年老收贖則又有收贖律。
我今隻知恭奉朝廷法律也。
要如律,我乃聽。
如律必須奏上請旨,雖有司道官,不請旨而敢自擅天子之權乎? ●與潘雪松 汪鼎甫讀書人也。
會讀書,又肯讀書,正好在此讀書,而家人來催回赴試矣。
試中當自識拔,不勞公彙薦,但勞公先容也。
鼎甫沉潛樸實,似一塊玉,最好雕琢,願公加意砻砺之,毋以酸道學灌其耳、假道學群侶汩其未雕未琢之天也! ●與李惟清 日者之來,承諸公賜顧,仆以山野樗散之人當之,太折福矣!夫承顧不敢不拱候,利見大人也;承賜不敢不權拜受,不敢為不恭也。
今已數日也,身既無入公門之禮,而侍者又皆披缁之徒,雖欲躬緻謝而親返璧,其道固無由也。
計惟有兄可能為我委曲轉緻之,庶諸公不我怒,或不我罪雲耳。
謹将名帖并原禮各封識呈上,幸即遣的當人,照此進入,免緻往還,使老漢為虛讓是感! ●與馬伯時 熱極,未敢出門。
聞一夏殊健,可喜耳。
欲知南中諸友近息,此三書可大概也。
看訖幸封付大智發還!君家有信,并附上。
所喜者,南中友朋愈罵愈攻而愈發憤。
此間朋友未能三分忠告,而皆欲殺我矣。
然則人之真實,志之誠切,氣之豪雄,吾矢發必中,皆可羨者。
何也?彼初非有所為而興,特無朋友攻擊,未免怠緩,故一激即動如此耳。
然則為名與為利者,雖日在講學之列,無益矣。
●與焦漪園太史 無念既入京,便當稍留,何為急遽奔回?毒熱如此,可謂不自愛之甚矣!此時多才畢集,近老又到,正好細細理會,日淘日汰,胡為乎遽歸哉!豈自以為至足,無複商度處耶?天下善知識尚未會其一二,而遂自止,可謂志小矣! 心齋刻本璧入,幸查收!此老氣魄力量實勝過人,故他家兒孫過半如是,亦各其種也。
然此老當時亦為氣魄虧,故不能盡其師說,遂一概以力量擔當領會。
蓋意見太多,窠臼遂定,雖真師真友将如之何哉!《集》中有與薛中離諸公辯學處,殊可笑咤,可見當時諸老亦無奈之何矣。
所喜東崖定本盡行削去也,又以見儒者之學全無頭腦。
龍谿先生非從幼多病愛身,見得此身甚重,亦不便到此;然非多曆年所,亦不到此。
若近先生,則原是生死大事在念,後來雖好接引儒生,撦着《論語》《中庸》,亦謂伴口過日耳。
故知儒者終無透徹之日,況鄙儒無識,俗儒無實,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節名者乎!最高之儒,狥名已矣,心齋老先生是也。
一為名累,自入名網,決難得脫,以是知學儒之可畏也。
周濂谿非但希夷正派,且從壽涯禅師來,分明宗祖不同,故其無極、太極、《通書》等說超然出群。
明道承之,龜山衍之。
橫浦、豫章傳之龜山,延平複得豫章親旨,故一派亦自可觀,然攙和儒氣,終成巢穴。
獨橫浦心雄志烈,不怕異端名色,直從蔥嶺出路。
慈湖雖得象山簡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滿,複參究禅林諸書,蓋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至陽明而後,其學大明,然非龍谿先生緝熙繼續,亦未見得陽明先生之妙處。
此有家者所以貴于有得力賢子,有道者所以尤貴有好得力兒孫也。
心齋先生之後,雖得波石,然實賴趙老笃信佛乘,超然不以見聞自累。
近老多病怕死,終身與道人和尚輩為侶,日精日進,日禅日定,能為出世英雄,自作佛作祖而去,而心齋先生亦藉以有光焉故耳。
故餘嘗謂趙老、羅老是為好兒孫以封贈榮顯其父祖者也,王龍谿先生之于陽明是得好兒子以繼承其先者也。
文王雖至聖,得武、周而益顯;懷讓雖六祖之後已降稱師,乃其傳之馬大師,仍複稱祖。
吾以是稱諸老可謂無遺憾。
今所未知者,陽明先生之徒如薛中離之外更有何人,龍谿之後當何人以續龍谿先生耳。
若趙老則止有鄧和尚一人,然鄧終不如趙,然亦非趙之所開悟者也。
弟閑中無事,好與前輩出氣,大率如此,奈孤居無倡,莫可相問處,以為至恨耳。
何心老英雄莫比,觀其羁絆缧绁之人,所上當道書,千言萬語,滾滾立就,略無一毫乞憐之态,如訴如戲,若等閑日子。
今讀其文,想見其為人。
其文章高妙,略無一字襲前人,亦未見從前有此文字。
但見其一瀉千裡,委曲詳盡,觀者不知感動,吾不知之矣。
奉去二稿,亦略見追慕之切,未可出以示人,特欲兄知之耳。
蓋弟向在南都,未嘗見兄道有此人也,豈兄不足之耶,抑未詳之耶?若此人尚不足,天下古今更無有可足之人矣,則其所足者又可知也。
弟以賤眷尚在,欲得早晚知吾動定,故直往西湖下居,與方外有深意者為友,杜門深處,以盡餘年,且令家中又時時得吾信也;不然,非五台則伏牛之山矣。
蓋入山不深,則其藏不密,西湖終非其意也。
餘觀世間非但真正學道人少,稍有英雄氣者亦未之見也,故主意欲與真山真水交焉。
外近作一冊四篇奉正,其二篇論心隐者不可傳。
《類林》妙甚,當與《世說》并傳無疑,餘未悉。
●複劉肖川 尊公我所切切望見,公亦我所切切望見,何必指天以明也。
但此時尚大寒,老人安敢出門!又我自十月到今,與弱侯刻夜讀《易》,每夜一卦。
蓋夜靜無雜事,亦無雜客,隻有相信五六輩辯質到二鼓耳。
此書須四月半可完。
又其中一二最相信者,俱千裡外客子,入留都攜家眷賃屋而住,近我永慶禅室,恐亦難遽舍撇之,使彼有孤負也。
我謂公當來此,輕舟順水最便,百事俱便,且可以聽《易》,開闊胸中郁結。
又弱侯是天上人,家事蕭條如洗,全不挂意,隻知讀書雲耳。
雖不輕出門,然與書生無異也。
公亦宜來會之,何必拘拘株守若兒女子然乎?千萬一來,伫望!望不可不來,不好不來,亦不宜不來。
官衙中有何好,而坐守其中,不病何待?丈夫漢子無超然志氣求師問友于四方,而責老人以驅馳,悖矣!快來!快來! 若來,不可帶别人,隻公自來,他人我不喜也。
如前年往湖上相伴令舅之輩,真定康棍之流,使我至今病悸也,最可憾也!讀《易》輩皆精切漢子,甚用心,甚有趣,真極樂道場也。
若來,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