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書彙
關燈
小
中
大
亦大有功于朝廷矣。
從此大有儆省,大有震懼,不敢慢法以自作殃,何可當哉此疏也耶! 兄事煩冗,且仍舊家食,千萬勿以山中人為念!出家兒到處有一口飯吃,到處有施主,且将就度暑,稍涼即來歸也。
見楊複老,道仆緻謝念我! ●與周友山 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禍。
然禍來又不即來,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歎塵世苦海之難逃也。
可如何?但等死之人身心俱滅,筋骨已冷,雖未死,即同死人矣。
若等禍者,志慮益精,德行益峻,磨之愈加而愈不可磷,涅之愈甚而愈不可淄也,是吾福也。
夫福來何以受之乎?唯有禮三寶,塑佛誦經,以祈國泰民安,主壽臣賢而已。
又何以銷之乎?唯有撙節刻厲,晝夜讀書,期與古先聖哲合德而已。
夫既以此受福,又以此銷福,則禍來又何必避,苦海又安知不是我老者極樂之處耶! 今貝經已印有幾大部矣,佛菩薩、羅漢、伽藍、韋馱等又已俨然各有尊事香火之區矣,獨老子未有讀書室耳。
欲于佛殿之後草創一閣,閣下藏書并安置所刻書闆,而敞其上以備行吟諷誦,兄能捐俸助我乎?三品之祿,一年助我,兩年贻厥孫謀,未為不當也。
●與方伯雨 雪松昨過此,已付《焚書》《說書》二種去,可如法抄校付陳家梓行。
如不願,勿強之。
《陽明先生年譜》及《抄》在此間梓,未知回日可印行否,想《年譜》當有也。
此書之妙,千古不容言。
《抄選》一依《年譜》例,分類選集在京者,在龍場者,在南贛者,在江西者,在廬陵者,在思、田者,或書答,或行移,或奏請謝,或榜文,或告示,各随處附入,與《年譜》并觀,真可喜。
士大夫攜之以入扶手,朝夕在目,自然不忍釋去,事上使下,獲民動衆,安有不中者乎?唯十分無志者乃不入目,稍有知覺能運動,未有不發狂欲大叫者也。
待我回日,決帶得來。
佛屋既有條序,可喜可喜!我回,肖川決欲同來。
來則自能尋房以居,不待爾等之忙也。
雪松去,曾寄銀二兩與鼎甫、懷捷用,内分二錢與懷珠,三錢與三小僧分用。
袁中夫有小厮名可用者,最老實,可留住。
我此處又讀《易》一回,又覺有取得象者,又覺我有稍進處。
可知人生一日在世未死,便有一日進益,決無有不日進之理;不有日進,便是死人。
雖然,若是聖人,雖死去後與活時等,決時時進。
唯時時進,故稱不死底人。
●複丘長孺 仆病一月餘矣,大抵旦暮且辭世也。
聞有新刻,眼且未見,書坊中人落得不聞仆蹤影,且去覓利得錢過日,何苦三千餘裡特地寄書與我耶?實無之,非敢吝。
兄欲往朝鮮屬國觀海邦之勝概,此是男兒勝事。
然兄之往,直為資斧計耳。
特地尋資斧于朝鮮,恐徒勞,未必能濟兄之急也。
雖然,事亦難料。
途間隻恐逢着微生畝,渠必說些無意味言語,或呼兄而告曰:“丘何為栖栖者耶!無乃為佞乎?”千萬勿聽之!過無終,有田子泰之墓。
若果有田子泰之忠義,何愁貧也,曹武帝固不能封之以一國矣。
若果有伯夷、叔齊之讓位,則文王且将大烹以養之,亦貧不得他也。
夷、齊、田疇,兄所不屑,想必有班定遠之才烈矣,且試觀之。
可富可貴,可貧可賤,可生可殺,乃可以遊于世。
病甚,偶爾作答。
數日後,當往灣中就醫,想來時未可得會。
據案草草,幸台照! ●與焦弱侯 李如真四月二十六日書到黃安,知兄已到家,藏器待時,最喜最喜!此時正熱,稍涼不知便可乘興扁舟入楚不?得一相見,快樂何如!如真相見,想悉旅懷。
當接到兄京信時,時夜雷雨,山中偶感事作二絕句,便去,亦可以見古今豪賢之感也。
秣陵人去帝京遊,可是隋珠複暗投。
昨夜山前雷雨作,傳君一字到黃州。
獨步中原二十秋,劍光長射鬥間牛。
豐城久去無人識,早晚知君已白頭。
尊翁老況何似?但能養志,不妨少九鼎之味也,況素淡其平生乎!如真已到家,其樂可知,茲亦不複贅渎,但道别後相憶最苦耳。
北陵先生當亦時晤,熱甚,亦不暇作書問上。
讱庵到京任不?前寄去二《解》,彼時以兄尚未可歸,故先寄丈令送兄覽教,二《解》不知有當兄心不?《南華》如可意,不妨刻行;若未也,可即付之水火。
聞時君就居翰兄宅,最得。
許兄尚在和州館中乎?和州丁艱,尚不得便附吊去。
●複李士龍 名利無兼得之理。
超然于名利之外,不與利名作對者,唯孔夫子、李老子、釋迦佛三大聖人爾。
舍是,非名即利,孰能免此,而可以同不同自疑畏耶!但此事無兼得之理,欲名而又狥利,與好利而兼狥名,均為不智,豈以兄宗孔為道學先生一生矣,而顧昧此義耶?若七十三歲而令人勿好利,與七十六歲而兼欲好名,均為不智,均為心勞日拙也。
幸兄詳之,單擇其一可矣。
●答劉敬台 五台天下名山,又是文殊菩薩道場,即身在異域不能履其地者,猶神以遊之,乃咫尺而甘心退托,其無志可知也,公何恕我甚也? 疊辱盛教,愧感!愧感!素飯過于香積,非即文殊化見欲以飯維摩乎?公今真文殊也。
既飽德,益不願見五台文殊矣。
●與周友山 諸侍者恐我老而卒急即世,禍及之,因有《豫說戒約》數條,不覺遂至二十餘葉。
雖隻豫為諸侍說約,而末遂并及餘之平生,後人欲見李卓老者,即此可當年譜矣。
日者有友欲為命梓,若梓出則卓吾縱無外護,亦永遠可住龍湖。
蓋言語真切至到,文詞驚天動地,人自愛而傳,哀而憐我,惜其稿在彼處耳。
兄如欲見,徑從彼索,便知老子之心苦矣。
住居隔縣三十餘裡,終歲經年未嘗接見一人,聞有罵我“遞解回籍”之語,便以為至當。
謂“不遞解此人,我等終正不得麻城風化”,不知孤遠老叟化飯而食,安坐待斃,于風化何損也!彼其口出“正風化”之語者,皆其身實大壞風化之人。
噫!已矣,勿言之矣,于老子無與矣。
但老子出家人也,出家之人所如之地,興盡則去,豈待不合!今也不但不合,又已如此如此矣,此而不去,亦真無恥者。
然我若去,何須遞解;我若不去,亦無人解得我去也。
何也?我老矣,可以死矣,不須去也,又何遞解以去乎? 又我性本柔順,學貴忍辱,故欲殺則走就刀,欲打則走就拳,欲罵則走而就嘴,隻知進就,不知退去,孰待其遞解以去也!蓋此忍辱孝順法門,是我七八歲時用至于今七十歲,有年矣,慣用之矣。
不然,豈其七十之老,身上無半文錢鈔,身邊無半個親随,而敢遨遊旅寓萬裡之外哉!蓋自量心上無邪,身上無非,形上無垢,影上無塵,古稱“不愧”“不怍”,我實當之。
是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日與世交戰而不敗者,正兵在我故也。
正兵法度森嚴,無隙可乘,誰敢邀堂堂而擊正正,以取滅亡之禍欤! 《觀音問》中有二條佛所未言,倘刻出,亦于後生有益。
此間澹然固奇,善因、明因等又奇,真出世丈夫也。
男女混雜之揭,将誰欺,欺天乎?即此可知人生之苦矣。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來出世為人,殆矣!鳏寡孤獨,聖人所矜;道德文章,前哲不讓。
山居野處,鹿豕猶以為嬉,而況人乎?此而不容,無地可容此身矣。
故知學出世法真為生世在苦海之中,苦而又苦,苦之極也,自不容不以佛為乘矣。
●與焦弱侯太史 此月初一日,弟已随柳老與定林、無念諸僧同登江舟,欲直至建昌,然後由浙江至秣陵會兄,大叙所懷矣,乃忽爾疾作,遂複還舊隐。
此點點機會亦且不得如願,弟于世間友朋緣薄,已可知也。
今諸公既往,若相聚處少我一人,豈不恨哉!昨閱《近谿子集》,深歎此老日進一日,脫化如此,故知人不可以無年也決矣。
弟豈遂以此一病遽長别乎!若幸獲愈,決以此秋杪相見也。
如能來一同上路,更所馳望,但未敢期耳。
日者如真寄我《筆乘》二冊,中間弟所讀者過半相合,亦又以見兄于友朋無微善而不彰也。
然其如弟之大言不慚,空負知人之明何哉! 楚侗令師近有《二鳥賦》,兄曾見否?弟實感此老不忘我針砭也,當時遂妄肆批題,繳而還之,又有數字附克明呈上。
今并述之于兄,以為當否何如? 侗老作用,乃大聖人之作用,夫誰不信之者,縱非自心誠然,直取古人格式做去,亦自不妨,如隋王通氏豈非千古人豪乎!但欲以此作用教人,必欲人人皆如此作用,乃為聖人大用,則是本等闊大之樣翻成小樣去矣。
是以承教中戲為題刺,亦無已之意也。
入京幸執此呈上,便見區區千裡之來,本無所求,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剝膚拐腹,雖羅江亦未能如餘之真切苦心也,亦可謂愚矣!江乃狀貌一似救焚拯溺之人耳,大抵自求快活者,又安肯到處與人作對頭耶!但不如此則終無自成之期,亦終無成人之期。
說到此,又翻令人思近老與侗老之為得也。
克明初七日已入京去。
世間豪士不多得,得一豪士又祗如是過日,此臨濟門下所以畢竟無臨濟兒也。
三聖興化,亦僅僅當門戶耳。
夫所貴乎講學者,謂講此學耳。
今不講此學,而但教人學好,學孝學悌,學為忠信,夫孝悌忠信等豈待教之而能乎?古人即孝悌等指點出良知良能以示人,今者舍良知而專教人以學孝學悌,苟不如此,便指為害人,為誤後生小子,不知何者為誤害人乎!則自古聖人皆誤害人之王矣,可勝歎哉! 孔子教人,教人求仁,惟求之而不得,則無可奈何。
待價而沽、不欲求售者,以天下之無豪傑也。
求豪傑必在于狂狷,必在于破綻之夫。
若指鄉願之徒遂以為聖人,則聖門之得道者多矣。
此等豈複有人氣者,而盡指以為聖人,益可悲矣夫! ●與吳得常 學道人腳跟未穩當,離不得朋友;腳跟既穩當,尤離不得朋友。
何者?友者有也,故曰道德由師友有之,此可以見朋之不可離矣。
然世間真友難得,而同志真實友尤其難得。
古人得一同志,勝于同胞,良以同胞者形,而同志者可與踐其形也。
孔、孟走遍天下,為着甚麼?無非為尋同志焉耳。
昨見佘常吉,誠是足下同志,從此日夕不離,真實參究大事,未有不同明者。
然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願與常吉勉之! ●答來書 來書雲:“昨巡道史臨縣,即對士大夫說:“李卓吾去否?此人大壞風化,若不去,當以法治之。
’”又一書雲:“今日所聞比前日所言更多,非紙筆能悉。
但知史道與耿叔台極厚,當初做知縣時,受叔台莫大之恩,到京以叔台故,拜天台執門生禮。
今日又從黃安看叔台、天台而來,即對衆說此話。
以故,鄉士夫等皆信此說,不幹尚寶事也。
”又一書雲:“聞克念有書問周二魯,二魯回書甚辨其無:“龍湖伽藍可表。
他先與耿有隙之時,京中人為耿一邊者,我百計調護卓老;為卓老一邊者,我百計調護侗老,為他費了多少心力,今日乃遭此。
随他打我罵我,我隻受而不報。
’” 餘見此三書,因答之雲:此馮亭之計也。
耿叔台為人極謹慎,若謂史道有問,叔台不辨有無則可,若說叔台從而落井下石害我,則不可。
蓋彼皆君子路上人,決無有匿怨友人,陽解陰毒之事。
又我與天台所争者問學耳。
既無辨,即如初矣,彼我同為聖賢,此心事天日可表也! ●答馬侍禦 仆老矣,唯以得朋為益,故雖老而驅馳不止也。
盤山古佛道場,寶積普化,高風千古,何幸得從公一遊耶!時見太丘,令人心醉紀、群之間,又不意孔北海因是而獲拜兩益之友也。
已買舟潞下,迩龍門即先登矣。
先此奉複不備。
●與耿楚倥 世間萬事皆假,人身皮袋亦假也。
然既已假合而為人,一失誠護,百病頓作,可以其為假也而遂不以調攝先之,心誠求之乎?今日之會,調劑之方也,要在兄心誠求之耳。
此成己成物一體之學,侗老所以真切示人者,兄獨不聞之乎?若謂大休歇人到處自在,隻好随時着衣吃飯度日,則孔聖何以汲汲,孟氏何以遑遑,達摩不必東度,青牛不之流沙。
從前祖師棒喝交馳,建立道場,作人天眼,盡為沒來由底漢矣。
此必有不容自已者。
韓子曰:“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
”他是文儒,尚是道此,況以賢聖自命者哉!知已終日釣台,整頓收拾十分全力,用之友朋,而推其餘者以理紛雜,此正所望以承先聖者。
恐諸公未悉,故于此日獨申明之雲。
●與城老 本選初十日吉,欲赴沁水之約。
聞分巡之道欲以法治我,此則治命,決不可違也。
若他往,是違治命矣,豈出家守法戒者之所宜乎!止矣!止矣!甯受枉而死以奉治命,決不敢僥幸苟免以逆治命,是的也。
大抵七十之人,平生所經風浪多矣。
平生所貴者無事,而所不避者多事。
貴無事,故辭官辭家,避地避世,孤孤獨獨,窮卧山谷也。
不避多事,故甯義而餓,不肯苟飽;甯屈而死,不肯幸生。
此其志頗與人殊。
蓋世人愛多事,便以無事為孤寂;樂無事,便以多事為桎梏。
唯我能随寓而安,無事固其本心,多事亦好度日。
使我苟不值多事,安得聲名滿世間乎?自天台與我再合并以來,一年矣,今又幸有此好司道知我,是又不知何處好風吹得我聲名入于分巡之耳也。
為之忻幸者數日,更敢往山西去耶?隻有黃安訂約日久,不得不往。
原約共住至臘盡,兄無事可與鳳裡送我到彼。
蓋黃安去此不遠,有治命總不曾避;若山西則出境遠矣,治命或不得達,是以決未敢去。
再為我謝東裡公肯念我,為我辨釋。
生非木石,豈能忘恩哉!但謂湖上之築皆出友山,則誣友山甚矣。
友山鄙吝不堪,此處不曾舍半分,唯維摩庵是友山七十金全物耳,所費之數隻此矣。
此湖上築皆四方大賢及京師尊貴聞有塑佛功德,争捐俸而來,以圖福報,豈生真有德以感動之耶!然亦不滿革車之數,所賴衆僧出力,一人可當人家二十人,買辦便宜,一件可抵人家二十件,以此用财少而成功倍耳。
既幸落成,佛光燦然,正拟請東公諸公來遊,而忽有沁水之招,是以暫已;今有治命,則遠出不成,請諸公尚有日也。
●與耿克念 我欲來已決,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恐或以我為專往黃安求解免也,是以複辍不行,煩緻意叔台并天台勿怪我可。
丈夫在世,當自盡理。
我自六七歲喪母,便能自立,以至于今七十,盡是單身度日,獨立過時。
雖或蒙天庇,或蒙人庇,然皆不求自來。
若要我求庇于人,雖死不為也。
曆觀從古大丈夫好漢盡是如此,不然,我豈無力可以起家,無财可以畜仆,而乃孤孑無依,一至此乎?可以知我之不畏死矣,可以知我之不怕人矣,可以知我之不靠勢矣。
蓋人生總隻有一個死,無兩個死也,但世人自迷耳。
有名而死,孰與無名?智者自然了了。
●答友人 承示《一貫說》,客生稱其高出俗儒萬倍,誠然哉!二祖《信心銘》有曰:“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餘謂本無一,又何守乎?一與二為對,既有一,即便有二,以至十百千萬而不可窮。
生死相續,無有窮了,正是坐在生死窟中,而謂能了生死,吾不信也。
此
從此大有儆省,大有震懼,不敢慢法以自作殃,何可當哉此疏也耶! 兄事煩冗,且仍舊家食,千萬勿以山中人為念!出家兒到處有一口飯吃,到處有施主,且将就度暑,稍涼即來歸也。
見楊複老,道仆緻謝念我! ●與周友山 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禍。
然禍來又不即來,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歎塵世苦海之難逃也。
可如何?但等死之人身心俱滅,筋骨已冷,雖未死,即同死人矣。
若等禍者,志慮益精,德行益峻,磨之愈加而愈不可磷,涅之愈甚而愈不可淄也,是吾福也。
夫福來何以受之乎?唯有禮三寶,塑佛誦經,以祈國泰民安,主壽臣賢而已。
又何以銷之乎?唯有撙節刻厲,晝夜讀書,期與古先聖哲合德而已。
夫既以此受福,又以此銷福,則禍來又何必避,苦海又安知不是我老者極樂之處耶! 今貝經已印有幾大部矣,佛菩薩、羅漢、伽藍、韋馱等又已俨然各有尊事香火之區矣,獨老子未有讀書室耳。
欲于佛殿之後草創一閣,閣下藏書并安置所刻書闆,而敞其上以備行吟諷誦,兄能捐俸助我乎?三品之祿,一年助我,兩年贻厥孫謀,未為不當也。
●與方伯雨 雪松昨過此,已付《焚書》《說書》二種去,可如法抄校付陳家梓行。
如不願,勿強之。
《陽明先生年譜》及《抄》在此間梓,未知回日可印行否,想《年譜》當有也。
此書之妙,千古不容言。
《抄選》一依《年譜》例,分類選集在京者,在龍場者,在南贛者,在江西者,在廬陵者,在思、田者,或書答,或行移,或奏請謝,或榜文,或告示,各随處附入,與《年譜》并觀,真可喜。
士大夫攜之以入扶手,朝夕在目,自然不忍釋去,事上使下,獲民動衆,安有不中者乎?唯十分無志者乃不入目,稍有知覺能運動,未有不發狂欲大叫者也。
待我回日,決帶得來。
佛屋既有條序,可喜可喜!我回,肖川決欲同來。
來則自能尋房以居,不待爾等之忙也。
雪松去,曾寄銀二兩與鼎甫、懷捷用,内分二錢與懷珠,三錢與三小僧分用。
袁中夫有小厮名可用者,最老實,可留住。
我此處又讀《易》一回,又覺有取得象者,又覺我有稍進處。
可知人生一日在世未死,便有一日進益,決無有不日進之理;不有日進,便是死人。
雖然,若是聖人,雖死去後與活時等,決時時進。
唯時時進,故稱不死底人。
●複丘長孺 仆病一月餘矣,大抵旦暮且辭世也。
聞有新刻,眼且未見,書坊中人落得不聞仆蹤影,且去覓利得錢過日,何苦三千餘裡特地寄書與我耶?實無之,非敢吝。
兄欲往朝鮮屬國觀海邦之勝概,此是男兒勝事。
然兄之往,直為資斧計耳。
特地尋資斧于朝鮮,恐徒勞,未必能濟兄之急也。
雖然,事亦難料。
途間隻恐逢着微生畝,渠必說些無意味言語,或呼兄而告曰:“丘何為栖栖者耶!無乃為佞乎?”千萬勿聽之!過無終,有田子泰之墓。
若果有田子泰之忠義,何愁貧也,曹武帝固不能封之以一國矣。
若果有伯夷、叔齊之讓位,則文王且将大烹以養之,亦貧不得他也。
夷、齊、田疇,兄所不屑,想必有班定遠之才烈矣,且試觀之。
可富可貴,可貧可賤,可生可殺,乃可以遊于世。
病甚,偶爾作答。
數日後,當往灣中就醫,想來時未可得會。
據案草草,幸台照! ●與焦弱侯 李如真四月二十六日書到黃安,知兄已到家,藏器待時,最喜最喜!此時正熱,稍涼不知便可乘興扁舟入楚不?得一相見,快樂何如!如真相見,想悉旅懷。
當接到兄京信時,時夜雷雨,山中偶感事作二絕句,便去,亦可以見古今豪賢之感也。
秣陵人去帝京遊,可是隋珠複暗投。
昨夜山前雷雨作,傳君一字到黃州。
獨步中原二十秋,劍光長射鬥間牛。
豐城久去無人識,早晚知君已白頭。
尊翁老況何似?但能養志,不妨少九鼎之味也,況素淡其平生乎!如真已到家,其樂可知,茲亦不複贅渎,但道别後相憶最苦耳。
北陵先生當亦時晤,熱甚,亦不暇作書問上。
讱庵到京任不?前寄去二《解》,彼時以兄尚未可歸,故先寄丈令送兄覽教,二《解》不知有當兄心不?《南華》如可意,不妨刻行;若未也,可即付之水火。
聞時君就居翰兄宅,最得。
許兄尚在和州館中乎?和州丁艱,尚不得便附吊去。
●複李士龍 名利無兼得之理。
超然于名利之外,不與利名作對者,唯孔夫子、李老子、釋迦佛三大聖人爾。
舍是,非名即利,孰能免此,而可以同不同自疑畏耶!但此事無兼得之理,欲名而又狥利,與好利而兼狥名,均為不智,豈以兄宗孔為道學先生一生矣,而顧昧此義耶?若七十三歲而令人勿好利,與七十六歲而兼欲好名,均為不智,均為心勞日拙也。
幸兄詳之,單擇其一可矣。
●答劉敬台 五台天下名山,又是文殊菩薩道場,即身在異域不能履其地者,猶神以遊之,乃咫尺而甘心退托,其無志可知也,公何恕我甚也? 疊辱盛教,愧感!愧感!素飯過于香積,非即文殊化見欲以飯維摩乎?公今真文殊也。
既飽德,益不願見五台文殊矣。
●與周友山 諸侍者恐我老而卒急即世,禍及之,因有《豫說戒約》數條,不覺遂至二十餘葉。
雖隻豫為諸侍說約,而末遂并及餘之平生,後人欲見李卓老者,即此可當年譜矣。
日者有友欲為命梓,若梓出則卓吾縱無外護,亦永遠可住龍湖。
蓋言語真切至到,文詞驚天動地,人自愛而傳,哀而憐我,惜其稿在彼處耳。
兄如欲見,徑從彼索,便知老子之心苦矣。
住居隔縣三十餘裡,終歲經年未嘗接見一人,聞有罵我“遞解回籍”之語,便以為至當。
謂“不遞解此人,我等終正不得麻城風化”,不知孤遠老叟化飯而食,安坐待斃,于風化何損也!彼其口出“正風化”之語者,皆其身實大壞風化之人。
噫!已矣,勿言之矣,于老子無與矣。
但老子出家人也,出家之人所如之地,興盡則去,豈待不合!今也不但不合,又已如此如此矣,此而不去,亦真無恥者。
然我若去,何須遞解;我若不去,亦無人解得我去也。
何也?我老矣,可以死矣,不須去也,又何遞解以去乎? 又我性本柔順,學貴忍辱,故欲殺則走就刀,欲打則走就拳,欲罵則走而就嘴,隻知進就,不知退去,孰待其遞解以去也!蓋此忍辱孝順法門,是我七八歲時用至于今七十歲,有年矣,慣用之矣。
不然,豈其七十之老,身上無半文錢鈔,身邊無半個親随,而敢遨遊旅寓萬裡之外哉!蓋自量心上無邪,身上無非,形上無垢,影上無塵,古稱“不愧”“不怍”,我實當之。
是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日與世交戰而不敗者,正兵在我故也。
正兵法度森嚴,無隙可乘,誰敢邀堂堂而擊正正,以取滅亡之禍欤! 《觀音問》中有二條佛所未言,倘刻出,亦于後生有益。
此間澹然固奇,善因、明因等又奇,真出世丈夫也。
男女混雜之揭,将誰欺,欺天乎?即此可知人生之苦矣。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來出世為人,殆矣!鳏寡孤獨,聖人所矜;道德文章,前哲不讓。
山居野處,鹿豕猶以為嬉,而況人乎?此而不容,無地可容此身矣。
故知學出世法真為生世在苦海之中,苦而又苦,苦之極也,自不容不以佛為乘矣。
●與焦弱侯太史 此月初一日,弟已随柳老與定林、無念諸僧同登江舟,欲直至建昌,然後由浙江至秣陵會兄,大叙所懷矣,乃忽爾疾作,遂複還舊隐。
此點點機會亦且不得如願,弟于世間友朋緣薄,已可知也。
今諸公既往,若相聚處少我一人,豈不恨哉!昨閱《近谿子集》,深歎此老日進一日,脫化如此,故知人不可以無年也決矣。
弟豈遂以此一病遽長别乎!若幸獲愈,決以此秋杪相見也。
如能來一同上路,更所馳望,但未敢期耳。
日者如真寄我《筆乘》二冊,中間弟所讀者過半相合,亦又以見兄于友朋無微善而不彰也。
然其如弟之大言不慚,空負知人之明何哉! 楚侗令師近有《二鳥賦》,兄曾見否?弟實感此老不忘我針砭也,當時遂妄肆批題,繳而還之,又有數字附克明呈上。
今并述之于兄,以為當否何如? 侗老作用,乃大聖人之作用,夫誰不信之者,縱非自心誠然,直取古人格式做去,亦自不妨,如隋王通氏豈非千古人豪乎!但欲以此作用教人,必欲人人皆如此作用,乃為聖人大用,則是本等闊大之樣翻成小樣去矣。
是以承教中戲為題刺,亦無已之意也。
入京幸執此呈上,便見區區千裡之來,本無所求,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剝膚拐腹,雖羅江亦未能如餘之真切苦心也,亦可謂愚矣!江乃狀貌一似救焚拯溺之人耳,大抵自求快活者,又安肯到處與人作對頭耶!但不如此則終無自成之期,亦終無成人之期。
說到此,又翻令人思近老與侗老之為得也。
克明初七日已入京去。
世間豪士不多得,得一豪士又祗如是過日,此臨濟門下所以畢竟無臨濟兒也。
三聖興化,亦僅僅當門戶耳。
夫所貴乎講學者,謂講此學耳。
今不講此學,而但教人學好,學孝學悌,學為忠信,夫孝悌忠信等豈待教之而能乎?古人即孝悌等指點出良知良能以示人,今者舍良知而專教人以學孝學悌,苟不如此,便指為害人,為誤後生小子,不知何者為誤害人乎!則自古聖人皆誤害人之王矣,可勝歎哉! 孔子教人,教人求仁,惟求之而不得,則無可奈何。
待價而沽、不欲求售者,以天下之無豪傑也。
求豪傑必在于狂狷,必在于破綻之夫。
若指鄉願之徒遂以為聖人,則聖門之得道者多矣。
此等豈複有人氣者,而盡指以為聖人,益可悲矣夫! ●與吳得常 學道人腳跟未穩當,離不得朋友;腳跟既穩當,尤離不得朋友。
何者?友者有也,故曰道德由師友有之,此可以見朋之不可離矣。
然世間真友難得,而同志真實友尤其難得。
古人得一同志,勝于同胞,良以同胞者形,而同志者可與踐其形也。
孔、孟走遍天下,為着甚麼?無非為尋同志焉耳。
昨見佘常吉,誠是足下同志,從此日夕不離,真實參究大事,未有不同明者。
然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願與常吉勉之! ●答來書 來書雲:“昨巡道史臨縣,即對士大夫說:“李卓吾去否?此人大壞風化,若不去,當以法治之。
’”又一書雲:“今日所聞比前日所言更多,非紙筆能悉。
但知史道與耿叔台極厚,當初做知縣時,受叔台莫大之恩,到京以叔台故,拜天台執門生禮。
今日又從黃安看叔台、天台而來,即對衆說此話。
以故,鄉士夫等皆信此說,不幹尚寶事也。
”又一書雲:“聞克念有書問周二魯,二魯回書甚辨其無:“龍湖伽藍可表。
他先與耿有隙之時,京中人為耿一邊者,我百計調護卓老;為卓老一邊者,我百計調護侗老,為他費了多少心力,今日乃遭此。
随他打我罵我,我隻受而不報。
’” 餘見此三書,因答之雲:此馮亭之計也。
耿叔台為人極謹慎,若謂史道有問,叔台不辨有無則可,若說叔台從而落井下石害我,則不可。
蓋彼皆君子路上人,決無有匿怨友人,陽解陰毒之事。
又我與天台所争者問學耳。
既無辨,即如初矣,彼我同為聖賢,此心事天日可表也! ●答馬侍禦 仆老矣,唯以得朋為益,故雖老而驅馳不止也。
盤山古佛道場,寶積普化,高風千古,何幸得從公一遊耶!時見太丘,令人心醉紀、群之間,又不意孔北海因是而獲拜兩益之友也。
已買舟潞下,迩龍門即先登矣。
先此奉複不備。
●與耿楚倥 世間萬事皆假,人身皮袋亦假也。
然既已假合而為人,一失誠護,百病頓作,可以其為假也而遂不以調攝先之,心誠求之乎?今日之會,調劑之方也,要在兄心誠求之耳。
此成己成物一體之學,侗老所以真切示人者,兄獨不聞之乎?若謂大休歇人到處自在,隻好随時着衣吃飯度日,則孔聖何以汲汲,孟氏何以遑遑,達摩不必東度,青牛不之流沙。
從前祖師棒喝交馳,建立道場,作人天眼,盡為沒來由底漢矣。
此必有不容自已者。
韓子曰:“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
”他是文儒,尚是道此,況以賢聖自命者哉!知已終日釣台,整頓收拾十分全力,用之友朋,而推其餘者以理紛雜,此正所望以承先聖者。
恐諸公未悉,故于此日獨申明之雲。
●與城老 本選初十日吉,欲赴沁水之約。
聞分巡之道欲以法治我,此則治命,決不可違也。
若他往,是違治命矣,豈出家守法戒者之所宜乎!止矣!止矣!甯受枉而死以奉治命,決不敢僥幸苟免以逆治命,是的也。
大抵七十之人,平生所經風浪多矣。
平生所貴者無事,而所不避者多事。
貴無事,故辭官辭家,避地避世,孤孤獨獨,窮卧山谷也。
不避多事,故甯義而餓,不肯苟飽;甯屈而死,不肯幸生。
此其志頗與人殊。
蓋世人愛多事,便以無事為孤寂;樂無事,便以多事為桎梏。
唯我能随寓而安,無事固其本心,多事亦好度日。
使我苟不值多事,安得聲名滿世間乎?自天台與我再合并以來,一年矣,今又幸有此好司道知我,是又不知何處好風吹得我聲名入于分巡之耳也。
為之忻幸者數日,更敢往山西去耶?隻有黃安訂約日久,不得不往。
原約共住至臘盡,兄無事可與鳳裡送我到彼。
蓋黃安去此不遠,有治命總不曾避;若山西則出境遠矣,治命或不得達,是以決未敢去。
再為我謝東裡公肯念我,為我辨釋。
生非木石,豈能忘恩哉!但謂湖上之築皆出友山,則誣友山甚矣。
友山鄙吝不堪,此處不曾舍半分,唯維摩庵是友山七十金全物耳,所費之數隻此矣。
此湖上築皆四方大賢及京師尊貴聞有塑佛功德,争捐俸而來,以圖福報,豈生真有德以感動之耶!然亦不滿革車之數,所賴衆僧出力,一人可當人家二十人,買辦便宜,一件可抵人家二十件,以此用财少而成功倍耳。
既幸落成,佛光燦然,正拟請東公諸公來遊,而忽有沁水之招,是以暫已;今有治命,則遠出不成,請諸公尚有日也。
●與耿克念 我欲來已決,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恐或以我為專往黃安求解免也,是以複辍不行,煩緻意叔台并天台勿怪我可。
丈夫在世,當自盡理。
我自六七歲喪母,便能自立,以至于今七十,盡是單身度日,獨立過時。
雖或蒙天庇,或蒙人庇,然皆不求自來。
若要我求庇于人,雖死不為也。
曆觀從古大丈夫好漢盡是如此,不然,我豈無力可以起家,無财可以畜仆,而乃孤孑無依,一至此乎?可以知我之不畏死矣,可以知我之不怕人矣,可以知我之不靠勢矣。
蓋人生總隻有一個死,無兩個死也,但世人自迷耳。
有名而死,孰與無名?智者自然了了。
●答友人 承示《一貫說》,客生稱其高出俗儒萬倍,誠然哉!二祖《信心銘》有曰:“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餘謂本無一,又何守乎?一與二為對,既有一,即便有二,以至十百千萬而不可窮。
生死相續,無有窮了,正是坐在生死窟中,而謂能了生死,吾不信也。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