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書彙
關燈
小
中
大
〔八十五篇〕
●答馬曆山
凡為學皆為窮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讨自家性命下落。
是故有棄官不顧者,有棄家不顧者,又有視其身若無有,至一麻一麥,鵲巢其頂而不知者。
無他故焉,愛性命之極也。
孰不愛性命,而卒棄置不愛者,所愛隻于七尺之軀,所知隻于百年之内而已,而不知自己性命悠久,實與天地作配于無疆。
是以謂之凡民,謂之愚夫焉者也。
唯三教大聖人知之,故竭平生之力以窮之,雖得手應心之後,作用各各不同,然其不同者特面貌爾。
既是分為三人,安有同一面貌之理?強三人面貌而欲使之同,自是後人不智,何幹三聖人事!曷不于三聖人之所以同者而日事探讨乎?能探讨而得其所以同,則不但三教聖人不得而自異,雖天地亦不得而自異也。
非但天地不能自異于聖人,雖愚夫愚婦亦不敢自謂我實不同于天地也。
夫婦也,天地也,既已同其元矣,而謂三教聖人各别可乎?則謂三教聖人不同者,真妄也。
“地一聲”,道家教人參學之話頭也;“未生以前”,釋家教人參學之話頭也:“未發之中”,吾儒家教人參學之話頭也。
同乎?不同乎?唯真實為己性命者默默自知之,此三教聖人所以同為性命之所宗也。
下此,皆非性命之學矣。
雖各各著書立言,欲以垂訓後世,此不知正堕在好為人師之病上。
千古英傑,其可欺乎!又安能欺之乎!噫!已矣,勿言之矣。
承示私度數語,遂敢呵凍作答焉。
竊謂象山先生自見“宇宙”二字,便信此心此理之無所不同,是生而知之聖人也。
非從《七篇》中悟入也,特援《七篇》中語以自證據耳。
若王先生乃自幼參玄,欲志于養生者,雖亦泛觀釋典諸書,總之未得而已。
及病起入京,複得甘泉公商略白沙先生之學,然甘泉翁實實未得白沙之傳也。
王先生才氣如此,肯甘心于死語,作醉夢人耶?則雖耳聞白沙之學,其神弗王,而故吾自在。
直至龍場作宰,随從二人與己同時病卧乎萬山之中,又思父親見任留都太宰,萬有不測,作萬世罪人,颠倒困踣之極,乃得徹見真性。
是困而知之聖人也,大非象山先生之比也。
其屢屢設法教人先知後行,又複言知行合一,複言靜坐,卒以“緻良知”三字為定本。
則以時方盛行朱學,雖象山先生亦不免數百年禅學之冤。
嗚呼!陸子靜耳何曾聞一句禅語,目何曾見一句禅書乎?冤之甚矣,況王先生哉!反覆思惟,使人人知“緻良知”三字出于《大學》《孟子》,則可以脫禍,而其教亦因以行,此則王先生之善巧方便,千古大聖人所當讓美,所當讓德,所當讓才者也。
前此而白沙先生亦曾親見本來面目矣,幾曾敢露出半語乎?然非龍谿先生五六十年守其師說不少改變,亦未必靡然從風,一至此也。
此則陽明王先生之幸,亦天下萬世之大幸。
然則先生雖曰“困而知”,然及其知之,一也。
使當時有一毫四三教之心,亦終無入德之地矣。
草草奉複,幸終教之! ●複馬曆山 甚快活,甚自在,但形神離矣,雖有快活自在不顧矣。
此自是戀臭皮囊者宜為之,非達人事也。
且夫形、神,兩物也,生即神寓,死即神離,神有寓有離,形有死有生,則神亦與形等耳。
正所謂無始以來認賊為子者,好修者以為寶,是以徒勞而罔功;真修者以為賊,是以投誠而皈命。
如公所言神,正所謂識,神千萬劫被伊拖累,輪轉六道,未嘗暫歇者,顧反寶藏而快樂之耶?孰若一超直入如來地,慶幸何如! 盡大地是一老衆生耳,安有如許多事乎?既自負是老衆生,安有明白,安有糊塗,安有起滅,安有自在?就天地如此,老衆生亦如此;聖人如此,老衆生亦如此。
天地、聖人、老衆生,同一杳然。
●與馬曆山 昨所見教《大學》章,因有客在坐,未及裁答。
竊謂《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夫人生八歲,則有小學,以聽父兄師長之教語,所謂揖讓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與夫今者百千萬年先聖後賢之格言皆是也,皆不過為兒輩設焉者也。
至十五而為大人,則有大人之學,豈複肯同于兒輩日夕甘受大人之涕唾乎?是故《大學》一書,首言大人之學焉。
夫大人之學,其道安在乎?蓋人人各具有是大圓鏡智,所謂我之明德是也。
是明德也,上與天同,下與地同,中與千聖萬賢同,彼無加而我無損者也。
既無加損,則雖欲辭聖賢而不居,讓大人之學而不學,不可得矣。
然苟不學,則無以知明德之在我,亦遂自甘于凡愚而不知耳。
故曰:“在明明德。
”夫欲明知明德,是我自家固有之物,此《大學》最初最切事也。
是故特首言之。
然吾之明德果安在乎?吾以謂其體雖不可見,而實流行充滿于家國天下之間,日用常行,至親至近,誰能離之?苟能即親民以明吾之明德,則吾德之本明,不居然而可見乎?故又曰“在親民”焉。
夫道一也,學亦一也,今曰“在明明德”,而又曰“在親民”,分明是兩物矣,物則自然有本末。
親民以明吾之明德,雖曰一事也,然一事自有一事之終始,萬事亦各有萬事之終始。
始終分而本末見,是二之也。
道其可二乎哉!學其可二乎哉!是故要必有至善而為吾人所止之歸焉,特人未易知此至善之止耳。
知此至善之止,則自然定靜安慮,而諸止自得矣。
是故苟知所止,則明明德者不為空虛而無用,即明德而親民之道已具;親民者不為泛濫而無功,即親民而明德之實自彰。
苟未知所止,則明德為雜學之空虛,親民為俗學之支離,胥失之矣,甯直二之雲乎哉! 是故大學之道,終歸于至善之止,而以知止為極功,得止為效驗雲。
然則學之而終身不得所止者,亦由未知所止故也。
嗚呼!知止其要矣,緻知其功矣,此大人之學所以難在于知止也。
師友父兄相與讨論而研究之,則無生之樂,無死之苦。
千聖萬賢,豈外是哉! ●與陸天溥 承示足見上達真功,愧弟遠離教席,不獲時聆新得。
既見頭緒,即加猛火,使真金一出礦,不複至入礦,豈不偉哉!火力既齊,真性自見,正不宜放手也。
甚喜甚慰! 但所雲滿考事冗,及一二酬應為累,歸之業力,則不敢奉命。
當知業力即是道力,一切給由遣價事業,盡是日用火候,溫養聖胎,無二無别。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今之學宮匾以名齋,人人隻是信口讀過,不肯理會聖人吐心吐膽為人處,遂使懇切要領之言,翻為匾額剩贅無意味語,殊可笑耳! 夫志道如志的,的在百步之外,尚爾遙遠。
據德則己得而據之,然日夜惶惶,猶恐侵奪,終非己有,與我猶二也。
依仁則彼我不二矣,然猶未忘一也。
到遊藝時,則如魚遊水,不見其水;如水裹魚,不見有魚。
自相依附,不知其孰為依附;尚無所依,而何據何志之有?尚無有仁,而何德何道之有?到此則遣價給由,種種皆藝也;由給價遣,皆遊也。
豈不平常!豈不奇妙!日用應緣,但如此做去,則工夫一片;工夫一片,則體用雙彰;體用雙彰,則人我俱泯;人我俱泯,則生死兩忘;生死兩忘,則寂滅現前。
真樂不假言矣。
孔子告顔子不改其樂,不改此也。
程夫子尋孔、顔樂處,尋此處也。
此樂現前,則當下大解脫,大解脫則大自在,大自在則大快活。
世出世間,無拘無礙,資深逢源。
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故學至遊藝,至矣,不可以有加矣。
管見如此,幸與諸友商之! ●與焦弱侯 “說法教主”四字真難當。
生未嘗說法,亦無說法處;不敢以教人為己任,而況敢以教主自任乎?唯有朝夕讀書,手不敢釋卷,筆不敢停揮,自五十六歲以至今年七十四歲,日日如是而已。
關門閉戶,著書甚多,不暇接人,亦不暇去教人。
今以此四字加我,真慚愧矣! 因思每郡國志有“鄉賢”則必有“名宦”,又有“流寓”者,以賢人為國之寶。
有鄉賢可載,則載鄉賢,以為一邦之重;無鄉賢,則載名宦,亦足以為此邦之重;若無鄉賢,又無名宦,則載流寓之賢,亦足以重此邦。
則如生者,雖不敢當說法之教主,獨不可謂流寓之一賢乎?可與麻城之鄉賢、名宦并聲于後世矣,何必苦苦令歸其鄉也。
是豈無忘賓旅與柔遠人之意哉!果若是,則邵康節當複遞歸範陽,白樂天當複遞歸太原,司馬光當複遞歸夏縣,朱文公當複遞歸婺源,不宜卒葬于沙縣之鄉矣。
生雖不敢上同于諸大賢,獨不可比拟于諸賢之流寓乎?天下一家,何所而非鄉縣,恐不宜如此大分别也。
且夫聖人通天下以為一身,若其人不宜居于麻城以害麻城,甯可使之居于本鄉以害本鄉乎?是身在此鄉,便忘卻彼鄉之受害,仁人君子不如是也。
既不宜使之說法為教主于麻城,而令其說法為教主于久去之鄉縣,是重他鄉而藐視目前,亦又太遠于人情矣!此等見識,皆生所不識,故敢與兄商之,以兄彼師也。
●與友人論文 凡人作文,皆從外邊攻進裡去;我為文章,隻就裡面攻打出來,就他城池,食他糧草,統率他兵馬,直沖橫撞,攪得他粉碎,故不費一毫氣力而自然有餘也。
凡事皆然,甯獨為文章哉!隻自各人自有各人之事,各人題目不同,各人隻就題目裡滾出去,無不妙者。
如該終養者隻宜就終養作題目,便是切題,便就是得意好文字。
若舍卻正經題目不做,卻去别尋題目做,人便理會不得,有識者卻反生厭矣。
此數語比《易說》是何如? ●複陶石篑 通州馬侍禦,經世才也,正理會出世事業而乏朋侶,然異日者斷斷是國家獲濟緩急人士。
吉州太和王大行,非佛不行,非問佛不語,心無二念,動無雜思,他年一尊釋迦是的;不然,亦上品化生矣。
今世參禅學道,未見有勇猛精進過此者。
承天之陳,舊日徽州太守也,用世事精謹不可當,功業日見烜赫,出世事亦留心,倘得勝友時時夾持,進未可量。
此京師所親炙勝我師友如此,其餘尚多,未易筆談。
梅客生雖眼前造詣勝是三公,但負其奇邁,少許可,亦終為經世士耳。
接手教即同見面,接見令兄即同見公。
外《淨土訣》一本附奉。
●與方讱庵 弟自二月初回湖上之廬,即欲附一書奉慰,素無鴻便,又不見有甯州使者,是以到今也。
《征途與共》一冊,是去冬别後物,似妥當可觀,故久欲奉,不能得奉。
今春湖上纂《讀孫武子十三篇》,以六書參考,附著于每篇之後,繼之論著,果系不刊之書矣。
夏來讀《楊升庵集》,有《讀升庵集》五百葉。
升庵先生固是才學卓越,人品俊偉,然得弟讀之,益光彩煥發,流光于百世也。
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谪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餘瑣瑣别錄,或三十葉,或七八十葉,皆老人得意之書,惜兄無福可與我共讀之也。
然兄居位臨民,亦自有真功德,日積月累,以行菩薩發慈悲、布弘願之事,又非鄙野抱空文無實用者之比矣。
知州為親民之官,甯州為直隸之郡,江西為十三省之首。
且五品之祿不薄,一日有祿,可以養吾積德累行之身;大夫之官亦尊,一日居尊,得以行吾積德累行之政;五十之年不大,時正窮壯,正好施吾澤民報主之實:蓋皆有志者之所忻望而不能得者。
漢時為吏,至長子孫,亦以其施澤于民者易也。
據近民之位,行易施之澤,又何求乎?觀音菩薩以救苦救難為事業,唯恐不得,正今日之謂矣。
若謂同時登第者今為宰輔,為卿相,次亦為都堂、巡撫,未免忻羨怨尤于中,則市井人耳,豈可以語于兄之前哉!則假道學人耳,豈可以語于卓吾子之友之前哉!二月初間所欲聞之兄者,即此也,願兄勿以遷轉為念,唯以得久處施澤于民為心。
則天地日月,昭鑒吾兄,名位不期高而自高,子孫不期盛而自盛矣,非誣飾之詞也。
且久處則祿有餘赢,亦可以分給宗族友朋之貧者。
我雖貧,然已為僧,不愁貧也,唯有刻此二種書不得不與兄乞半俸耳。
此二書全賴兄與陸天溥都堂為我刻行,理當将書付去,然非我親校閱入梓,恐不成書耳。
兄可以此書即付陸都堂。
《豫約》真可讀,讀之便淚流,老子于此千百世不得磨滅矣。
恨恨!快快! ●複陶石篑 心境不礙,非是意解所到。
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原是破不得的,惟見了源頭,自然不待分疏而了了在前矣。
翁之清氣自是見性人物,翁之定力自是入道先鋒,然而翁之資質禀賦原不甚厚,則此生死一念決當行住坐卧不舍。
讀經看教,隻取道眼,再不必急求理會,以自有理會得時也。
時來如今日春至,雪自然消,冰自然泮,學道之人宜有此等時候。
生因質弱,故盡一生氣力與之敵鬥,雖犯衆怒,被謗讪,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我不入楚被此萬般苦楚,欲求得到今日,難矣。
此觀世音菩薩與我此地,賞我此等人,故我得斷此塵勞,為今日安樂自在漢耳。
文殊話乃得道後所謂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者不可不覽。
此事于今尚太早,幸翁隻看“父母未生前”一語為急,待有下落,我來與翁印證。
近老刻留覽,當如命批請。
●寄焦弱侯 我當時送顧中丞入賀,複攜妻室回府,此時已将魂靈付托顧君入京邸去矣。
數月間反反覆覆,閉門告老,又走雞足,雖吾宜人亦以我為不得緻其仕而去而悶也。
及已準告老矣,又遲回滇中不去,遍遊滇中山,吾豈真以山水故舍吾妻室與愛女哉!此時禁例嚴,差遣官員俱不敢留滞過家,決知顧當急急趨滇也,是以托意待之一再會耳。
果得一再會,乃别。
别至貴州烏撒,聞顧轉浙少參,複留烏撒一月餘日待之,度得方舟并下泸、戎也,我豈真以李将軍為堪托哉!不過假此為名耳。
乃宜人又以我為舍不得緻其仕而去也。
嗚呼!此等賢妻尚不可告以衷曲,叫我傳語何人哉!今日略為道破,亦不得已焉耳。
顧雖聰明具眼,又安能知吾心哉!世間勝己者少,雖略有數個,或東或西,或南或北,令我終日七上八下。
老人肚腸能有幾許,斷而複續,徒增郁抑,何自苦耶!是以決計歸老名山,絕此邪念,眼不親書,耳不聞人語,坐聽鳥鳴,手持禅杖,以冷眼觀衆僧之睡夢,以閑身入煉魔之道場,如是而已! ●答友人書 七十之人,亦有何好而公念之,而群公又念之乎?多一日在世,則多沉苦海一日,誠不見其好也。
雖公等常存安老之心,然其如風俗匈奴何哉!匈奴貴少壯而賤老弱,況鳏寡孤獨合四民而為一身者哉!所喜多一日則近死一日,雖惡俗亦無能長苦吾也。
承論逐日課程,所謂富貴學道難,信矣。
第此事甚不容易,甚不容易。
昔人有雲:“我圖數千戶之侯,尚以為至艱;而君欲圖作佛,不亦異乎!”雖然,此等說話祗可向吾無志老子一人道耳,以語公與群公之前,不以為誕,則必以為癡矣。
然唯公等能聽老人妄語,能以能而問不能,決不以我為誕為癡也。
往者布施,盡是佛光,信受保不虛者。
昔人謂念佛有折攝、忻厭二門:非忻彼厭此不生西方,非一佛此折一佛彼攝不生西方。
餘謂參禅亦然。
不真實厭生死之苦,則不能真實得涅之樂。
願公等真見此樂始可。
●複焦弱侯 丁公此舉大快人意!大快生平!
是故有棄官不顧者,有棄家不顧者,又有視其身若無有,至一麻一麥,鵲巢其頂而不知者。
無他故焉,愛性命之極也。
孰不愛性命,而卒棄置不愛者,所愛隻于七尺之軀,所知隻于百年之内而已,而不知自己性命悠久,實與天地作配于無疆。
是以謂之凡民,謂之愚夫焉者也。
唯三教大聖人知之,故竭平生之力以窮之,雖得手應心之後,作用各各不同,然其不同者特面貌爾。
既是分為三人,安有同一面貌之理?強三人面貌而欲使之同,自是後人不智,何幹三聖人事!曷不于三聖人之所以同者而日事探讨乎?能探讨而得其所以同,則不但三教聖人不得而自異,雖天地亦不得而自異也。
非但天地不能自異于聖人,雖愚夫愚婦亦不敢自謂我實不同于天地也。
夫婦也,天地也,既已同其元矣,而謂三教聖人各别可乎?則謂三教聖人不同者,真妄也。
“地一聲”,道家教人參學之話頭也;“未生以前”,釋家教人參學之話頭也:“未發之中”,吾儒家教人參學之話頭也。
同乎?不同乎?唯真實為己性命者默默自知之,此三教聖人所以同為性命之所宗也。
下此,皆非性命之學矣。
雖各各著書立言,欲以垂訓後世,此不知正堕在好為人師之病上。
千古英傑,其可欺乎!又安能欺之乎!噫!已矣,勿言之矣。
承示私度數語,遂敢呵凍作答焉。
竊謂象山先生自見“宇宙”二字,便信此心此理之無所不同,是生而知之聖人也。
非從《七篇》中悟入也,特援《七篇》中語以自證據耳。
若王先生乃自幼參玄,欲志于養生者,雖亦泛觀釋典諸書,總之未得而已。
及病起入京,複得甘泉公商略白沙先生之學,然甘泉翁實實未得白沙之傳也。
王先生才氣如此,肯甘心于死語,作醉夢人耶?則雖耳聞白沙之學,其神弗王,而故吾自在。
直至龍場作宰,随從二人與己同時病卧乎萬山之中,又思父親見任留都太宰,萬有不測,作萬世罪人,颠倒困踣之極,乃得徹見真性。
是困而知之聖人也,大非象山先生之比也。
其屢屢設法教人先知後行,又複言知行合一,複言靜坐,卒以“緻良知”三字為定本。
則以時方盛行朱學,雖象山先生亦不免數百年禅學之冤。
嗚呼!陸子靜耳何曾聞一句禅語,目何曾見一句禅書乎?冤之甚矣,況王先生哉!反覆思惟,使人人知“緻良知”三字出于《大學》《孟子》,則可以脫禍,而其教亦因以行,此則王先生之善巧方便,千古大聖人所當讓美,所當讓德,所當讓才者也。
前此而白沙先生亦曾親見本來面目矣,幾曾敢露出半語乎?然非龍谿先生五六十年守其師說不少改變,亦未必靡然從風,一至此也。
此則陽明王先生之幸,亦天下萬世之大幸。
然則先生雖曰“困而知”,然及其知之,一也。
使當時有一毫四三教之心,亦終無入德之地矣。
草草奉複,幸終教之! ●複馬曆山 甚快活,甚自在,但形神離矣,雖有快活自在不顧矣。
此自是戀臭皮囊者宜為之,非達人事也。
且夫形、神,兩物也,生即神寓,死即神離,神有寓有離,形有死有生,則神亦與形等耳。
正所謂無始以來認賊為子者,好修者以為寶,是以徒勞而罔功;真修者以為賊,是以投誠而皈命。
如公所言神,正所謂識,神千萬劫被伊拖累,輪轉六道,未嘗暫歇者,顧反寶藏而快樂之耶?孰若一超直入如來地,慶幸何如! 盡大地是一老衆生耳,安有如許多事乎?既自負是老衆生,安有明白,安有糊塗,安有起滅,安有自在?就天地如此,老衆生亦如此;聖人如此,老衆生亦如此。
天地、聖人、老衆生,同一杳然。
●與馬曆山 昨所見教《大學》章,因有客在坐,未及裁答。
竊謂《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夫人生八歲,則有小學,以聽父兄師長之教語,所謂揖讓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與夫今者百千萬年先聖後賢之格言皆是也,皆不過為兒輩設焉者也。
至十五而為大人,則有大人之學,豈複肯同于兒輩日夕甘受大人之涕唾乎?是故《大學》一書,首言大人之學焉。
夫大人之學,其道安在乎?蓋人人各具有是大圓鏡智,所謂我之明德是也。
是明德也,上與天同,下與地同,中與千聖萬賢同,彼無加而我無損者也。
既無加損,則雖欲辭聖賢而不居,讓大人之學而不學,不可得矣。
然苟不學,則無以知明德之在我,亦遂自甘于凡愚而不知耳。
故曰:“在明明德。
”夫欲明知明德,是我自家固有之物,此《大學》最初最切事也。
是故特首言之。
然吾之明德果安在乎?吾以謂其體雖不可見,而實流行充滿于家國天下之間,日用常行,至親至近,誰能離之?苟能即親民以明吾之明德,則吾德之本明,不居然而可見乎?故又曰“在親民”焉。
夫道一也,學亦一也,今曰“在明明德”,而又曰“在親民”,分明是兩物矣,物則自然有本末。
親民以明吾之明德,雖曰一事也,然一事自有一事之終始,萬事亦各有萬事之終始。
始終分而本末見,是二之也。
道其可二乎哉!學其可二乎哉!是故要必有至善而為吾人所止之歸焉,特人未易知此至善之止耳。
知此至善之止,則自然定靜安慮,而諸止自得矣。
是故苟知所止,則明明德者不為空虛而無用,即明德而親民之道已具;親民者不為泛濫而無功,即親民而明德之實自彰。
苟未知所止,則明德為雜學之空虛,親民為俗學之支離,胥失之矣,甯直二之雲乎哉! 是故大學之道,終歸于至善之止,而以知止為極功,得止為效驗雲。
然則學之而終身不得所止者,亦由未知所止故也。
嗚呼!知止其要矣,緻知其功矣,此大人之學所以難在于知止也。
師友父兄相與讨論而研究之,則無生之樂,無死之苦。
千聖萬賢,豈外是哉! ●與陸天溥 承示足見上達真功,愧弟遠離教席,不獲時聆新得。
既見頭緒,即加猛火,使真金一出礦,不複至入礦,豈不偉哉!火力既齊,真性自見,正不宜放手也。
甚喜甚慰! 但所雲滿考事冗,及一二酬應為累,歸之業力,則不敢奉命。
當知業力即是道力,一切給由遣價事業,盡是日用火候,溫養聖胎,無二無别。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今之學宮匾以名齋,人人隻是信口讀過,不肯理會聖人吐心吐膽為人處,遂使懇切要領之言,翻為匾額剩贅無意味語,殊可笑耳! 夫志道如志的,的在百步之外,尚爾遙遠。
據德則己得而據之,然日夜惶惶,猶恐侵奪,終非己有,與我猶二也。
依仁則彼我不二矣,然猶未忘一也。
到遊藝時,則如魚遊水,不見其水;如水裹魚,不見有魚。
自相依附,不知其孰為依附;尚無所依,而何據何志之有?尚無有仁,而何德何道之有?到此則遣價給由,種種皆藝也;由給價遣,皆遊也。
豈不平常!豈不奇妙!日用應緣,但如此做去,則工夫一片;工夫一片,則體用雙彰;體用雙彰,則人我俱泯;人我俱泯,則生死兩忘;生死兩忘,則寂滅現前。
真樂不假言矣。
孔子告顔子不改其樂,不改此也。
程夫子尋孔、顔樂處,尋此處也。
此樂現前,則當下大解脫,大解脫則大自在,大自在則大快活。
世出世間,無拘無礙,資深逢源。
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故學至遊藝,至矣,不可以有加矣。
管見如此,幸與諸友商之! ●與焦弱侯 “說法教主”四字真難當。
生未嘗說法,亦無說法處;不敢以教人為己任,而況敢以教主自任乎?唯有朝夕讀書,手不敢釋卷,筆不敢停揮,自五十六歲以至今年七十四歲,日日如是而已。
關門閉戶,著書甚多,不暇接人,亦不暇去教人。
今以此四字加我,真慚愧矣! 因思每郡國志有“鄉賢”則必有“名宦”,又有“流寓”者,以賢人為國之寶。
有鄉賢可載,則載鄉賢,以為一邦之重;無鄉賢,則載名宦,亦足以為此邦之重;若無鄉賢,又無名宦,則載流寓之賢,亦足以重此邦。
則如生者,雖不敢當說法之教主,獨不可謂流寓之一賢乎?可與麻城之鄉賢、名宦并聲于後世矣,何必苦苦令歸其鄉也。
是豈無忘賓旅與柔遠人之意哉!果若是,則邵康節當複遞歸範陽,白樂天當複遞歸太原,司馬光當複遞歸夏縣,朱文公當複遞歸婺源,不宜卒葬于沙縣之鄉矣。
生雖不敢上同于諸大賢,獨不可比拟于諸賢之流寓乎?天下一家,何所而非鄉縣,恐不宜如此大分别也。
且夫聖人通天下以為一身,若其人不宜居于麻城以害麻城,甯可使之居于本鄉以害本鄉乎?是身在此鄉,便忘卻彼鄉之受害,仁人君子不如是也。
既不宜使之說法為教主于麻城,而令其說法為教主于久去之鄉縣,是重他鄉而藐視目前,亦又太遠于人情矣!此等見識,皆生所不識,故敢與兄商之,以兄彼師也。
●與友人論文 凡人作文,皆從外邊攻進裡去;我為文章,隻就裡面攻打出來,就他城池,食他糧草,統率他兵馬,直沖橫撞,攪得他粉碎,故不費一毫氣力而自然有餘也。
凡事皆然,甯獨為文章哉!隻自各人自有各人之事,各人題目不同,各人隻就題目裡滾出去,無不妙者。
如該終養者隻宜就終養作題目,便是切題,便就是得意好文字。
若舍卻正經題目不做,卻去别尋題目做,人便理會不得,有識者卻反生厭矣。
此數語比《易說》是何如? ●複陶石篑 通州馬侍禦,經世才也,正理會出世事業而乏朋侶,然異日者斷斷是國家獲濟緩急人士。
吉州太和王大行,非佛不行,非問佛不語,心無二念,動無雜思,他年一尊釋迦是的;不然,亦上品化生矣。
今世參禅學道,未見有勇猛精進過此者。
承天之陳,舊日徽州太守也,用世事精謹不可當,功業日見烜赫,出世事亦留心,倘得勝友時時夾持,進未可量。
此京師所親炙勝我師友如此,其餘尚多,未易筆談。
梅客生雖眼前造詣勝是三公,但負其奇邁,少許可,亦終為經世士耳。
接手教即同見面,接見令兄即同見公。
外《淨土訣》一本附奉。
●與方讱庵 弟自二月初回湖上之廬,即欲附一書奉慰,素無鴻便,又不見有甯州使者,是以到今也。
《征途與共》一冊,是去冬别後物,似妥當可觀,故久欲奉,不能得奉。
今春湖上纂《讀孫武子十三篇》,以六書參考,附著于每篇之後,繼之論著,果系不刊之書矣。
夏來讀《楊升庵集》,有《讀升庵集》五百葉。
升庵先生固是才學卓越,人品俊偉,然得弟讀之,益光彩煥發,流光于百世也。
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谪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餘瑣瑣别錄,或三十葉,或七八十葉,皆老人得意之書,惜兄無福可與我共讀之也。
然兄居位臨民,亦自有真功德,日積月累,以行菩薩發慈悲、布弘願之事,又非鄙野抱空文無實用者之比矣。
知州為親民之官,甯州為直隸之郡,江西為十三省之首。
且五品之祿不薄,一日有祿,可以養吾積德累行之身;大夫之官亦尊,一日居尊,得以行吾積德累行之政;五十之年不大,時正窮壯,正好施吾澤民報主之實:蓋皆有志者之所忻望而不能得者。
漢時為吏,至長子孫,亦以其施澤于民者易也。
據近民之位,行易施之澤,又何求乎?觀音菩薩以救苦救難為事業,唯恐不得,正今日之謂矣。
若謂同時登第者今為宰輔,為卿相,次亦為都堂、巡撫,未免忻羨怨尤于中,則市井人耳,豈可以語于兄之前哉!則假道學人耳,豈可以語于卓吾子之友之前哉!二月初間所欲聞之兄者,即此也,願兄勿以遷轉為念,唯以得久處施澤于民為心。
則天地日月,昭鑒吾兄,名位不期高而自高,子孫不期盛而自盛矣,非誣飾之詞也。
且久處則祿有餘赢,亦可以分給宗族友朋之貧者。
我雖貧,然已為僧,不愁貧也,唯有刻此二種書不得不與兄乞半俸耳。
此二書全賴兄與陸天溥都堂為我刻行,理當将書付去,然非我親校閱入梓,恐不成書耳。
兄可以此書即付陸都堂。
《豫約》真可讀,讀之便淚流,老子于此千百世不得磨滅矣。
恨恨!快快! ●複陶石篑 心境不礙,非是意解所到。
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原是破不得的,惟見了源頭,自然不待分疏而了了在前矣。
翁之清氣自是見性人物,翁之定力自是入道先鋒,然而翁之資質禀賦原不甚厚,則此生死一念決當行住坐卧不舍。
讀經看教,隻取道眼,再不必急求理會,以自有理會得時也。
時來如今日春至,雪自然消,冰自然泮,學道之人宜有此等時候。
生因質弱,故盡一生氣力與之敵鬥,雖犯衆怒,被謗讪,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我不入楚被此萬般苦楚,欲求得到今日,難矣。
此觀世音菩薩與我此地,賞我此等人,故我得斷此塵勞,為今日安樂自在漢耳。
文殊話乃得道後所謂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者不可不覽。
此事于今尚太早,幸翁隻看“父母未生前”一語為急,待有下落,我來與翁印證。
近老刻留覽,當如命批請。
●寄焦弱侯 我當時送顧中丞入賀,複攜妻室回府,此時已将魂靈付托顧君入京邸去矣。
數月間反反覆覆,閉門告老,又走雞足,雖吾宜人亦以我為不得緻其仕而去而悶也。
及已準告老矣,又遲回滇中不去,遍遊滇中山,吾豈真以山水故舍吾妻室與愛女哉!此時禁例嚴,差遣官員俱不敢留滞過家,決知顧當急急趨滇也,是以托意待之一再會耳。
果得一再會,乃别。
别至貴州烏撒,聞顧轉浙少參,複留烏撒一月餘日待之,度得方舟并下泸、戎也,我豈真以李将軍為堪托哉!不過假此為名耳。
乃宜人又以我為舍不得緻其仕而去也。
嗚呼!此等賢妻尚不可告以衷曲,叫我傳語何人哉!今日略為道破,亦不得已焉耳。
顧雖聰明具眼,又安能知吾心哉!世間勝己者少,雖略有數個,或東或西,或南或北,令我終日七上八下。
老人肚腸能有幾許,斷而複續,徒增郁抑,何自苦耶!是以決計歸老名山,絕此邪念,眼不親書,耳不聞人語,坐聽鳥鳴,手持禅杖,以冷眼觀衆僧之睡夢,以閑身入煉魔之道場,如是而已! ●答友人書 七十之人,亦有何好而公念之,而群公又念之乎?多一日在世,則多沉苦海一日,誠不見其好也。
雖公等常存安老之心,然其如風俗匈奴何哉!匈奴貴少壯而賤老弱,況鳏寡孤獨合四民而為一身者哉!所喜多一日則近死一日,雖惡俗亦無能長苦吾也。
承論逐日課程,所謂富貴學道難,信矣。
第此事甚不容易,甚不容易。
昔人有雲:“我圖數千戶之侯,尚以為至艱;而君欲圖作佛,不亦異乎!”雖然,此等說話祗可向吾無志老子一人道耳,以語公與群公之前,不以為誕,則必以為癡矣。
然唯公等能聽老人妄語,能以能而問不能,決不以我為誕為癡也。
往者布施,盡是佛光,信受保不虛者。
昔人謂念佛有折攝、忻厭二門:非忻彼厭此不生西方,非一佛此折一佛彼攝不生西方。
餘謂參禅亦然。
不真實厭生死之苦,則不能真實得涅之樂。
願公等真見此樂始可。
●複焦弱侯 丁公此舉大快人意!大快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