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
關燈
小
中
大
成形,萬古不變。
仁行乎其中,萬物育而大業生矣。
人之道,奉天理者也。
自天子達于庶人,道無一也。
得其道者,在身身泰,在家家泰,在國國泰,在天下天下泰。
失其道,則否矣。
人道否,則夷狄強而禽獸多,草木蕃而天下墟矣。
奉天而理物者,儒者之大業也,聖人謂天為帝者,明其心也。
卦之必重,何也?天道然也。
天道何為而然乎?太極動,則重矣。
天道無息,故未嘗不重也。
非深知天地之機者,孰能識之? 伊尹、孔明救天下之心非不切也,然必待三聘三顧,然後起而從之者,踐坤順也。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介所守也。
進不隐賢,必以其道,此其所以和而不流欤!在柳下惠和而不流,其聖于和而已,故其弊必至于不恭。
或問楊子曰:貴戚之卿無可去之道,而微子去之,何也?曰:此微子之所以順乎天也。
不其然乎?武王不足為至德。
詩曰“繩其祖武,受天之祜”,此之謂也。
天者,道之總名也。
子者,男子之美稱也。
此之謂大道。
為天下男子之冠,則可謂天子矣。
天下有三大:大本也,大幾也,大法也。
大本一心也。
大幾萬變也。
大法三綱也。
有大本,然後可以有天下。
見大幾,然後可以取天下。
行大法,然後可以理天下。
是故君先以天下自任,則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矣。
君以從上列聖之盛德大業自期,則天下之仁人争輔之矣。
君以保養天下為事而不以自奉養,則天下之黎民趨戴之矣。
上得天心,中得聖賢心,下得兆民心,夫是之謂一心,心一而天下一矣。
天下之變無窮也,其大幾有四:一曰救弊之幾,二曰用人之幾,三曰應敵之幾,四曰行師之幾。
幾之來也,變動不測,莫可先圖,必寂然不動,然後能應也。
其大法有三:一曰君臣之法,二曰父子之法,三曰夫婦之法。
夫婦有法,然後家道正。
父子有法,然後人道久。
君臣有法,然後天地泰。
泰者,禮樂之所以興也。
禮樂興,然後賞罰中而庶民安矣。
有實,而後有名者也。
實如是,故名如是。
實如是而名不如是,則名實亂矣。
名實亂于上,則下莫知所從,而危亡至矣。
人皆謂人生則有知者也。
夫人皆生而無知,能親師取友,然後有知者也。
是故知危者,然後可與圖安者也;知亡者,然後可與圖存者也;知亂者,然後可與圖治者也。
以楚子文之忠,而孔子猶曰:未知,焉得仁?大哉知乎!天下萬事,莫先乎知矣。
足以君子必先緻其知。
人君,剛健、中正、純粹、首出庶物者也。
人臣,柔順、利貞、承乎天而時行者也。
制井田,所以制國也。
制侯國,所以制王畿也。
王畿安強,萬國親附,所以保衛中夏、禁禦四夷也。
先王建萬國,親諸侯,高城深池徧天下,四夷雖虎猛狼貪,安得肆其欲而逞其志乎?此先王為萬世慮,禦四夷之上策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孔子所以書于習坎之彖也。
城郭溝池以為固,孔子之所以答言偃之問也。
自秦而降,郡縣天下,中原世有夷狄之禍矣。
悲夫! 無怠無荒者,二帝待四夷之上策也。
仁行乎其中,萬物育而大業生矣。
人之道,奉天理者也。
自天子達于庶人,道無一也。
得其道者,在身身泰,在家家泰,在國國泰,在天下天下泰。
失其道,則否矣。
人道否,則夷狄強而禽獸多,草木蕃而天下墟矣。
奉天而理物者,儒者之大業也,聖人謂天為帝者,明其心也。
卦之必重,何也?天道然也。
天道何為而然乎?太極動,則重矣。
天道無息,故未嘗不重也。
非深知天地之機者,孰能識之? 伊尹、孔明救天下之心非不切也,然必待三聘三顧,然後起而從之者,踐坤順也。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介所守也。
進不隐賢,必以其道,此其所以和而不流欤!在柳下惠和而不流,其聖于和而已,故其弊必至于不恭。
或問楊子曰:貴戚之卿無可去之道,而微子去之,何也?曰:此微子之所以順乎天也。
不其然乎?武王不足為至德。
詩曰“繩其祖武,受天之祜”,此之謂也。
天者,道之總名也。
子者,男子之美稱也。
此之謂大道。
為天下男子之冠,則可謂天子矣。
天下有三大:大本也,大幾也,大法也。
大本一心也。
大幾萬變也。
大法三綱也。
有大本,然後可以有天下。
見大幾,然後可以取天下。
行大法,然後可以理天下。
是故君先以天下自任,則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矣。
君以從上列聖之盛德大業自期,則天下之仁人争輔之矣。
君以保養天下為事而不以自奉養,則天下之黎民趨戴之矣。
上得天心,中得聖賢心,下得兆民心,夫是之謂一心,心一而天下一矣。
天下之變無窮也,其大幾有四:一曰救弊之幾,二曰用人之幾,三曰應敵之幾,四曰行師之幾。
幾之來也,變動不測,莫可先圖,必寂然不動,然後能應也。
其大法有三:一曰君臣之法,二曰父子之法,三曰夫婦之法。
夫婦有法,然後家道正。
父子有法,然後人道久。
君臣有法,然後天地泰。
泰者,禮樂之所以興也。
禮樂興,然後賞罰中而庶民安矣。
有實,而後有名者也。
實如是,故名如是。
實如是而名不如是,則名實亂矣。
名實亂于上,則下莫知所從,而危亡至矣。
人皆謂人生則有知者也。
夫人皆生而無知,能親師取友,然後有知者也。
是故知危者,然後可與圖安者也;知亡者,然後可與圖存者也;知亂者,然後可與圖治者也。
以楚子文之忠,而孔子猶曰:未知,焉得仁?大哉知乎!天下萬事,莫先乎知矣。
足以君子必先緻其知。
人君,剛健、中正、純粹、首出庶物者也。
人臣,柔順、利貞、承乎天而時行者也。
制井田,所以制國也。
制侯國,所以制王畿也。
王畿安強,萬國親附,所以保衛中夏、禁禦四夷也。
先王建萬國,親諸侯,高城深池徧天下,四夷雖虎猛狼貪,安得肆其欲而逞其志乎?此先王為萬世慮,禦四夷之上策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孔子所以書于習坎之彖也。
城郭溝池以為固,孔子之所以答言偃之問也。
自秦而降,郡縣天下,中原世有夷狄之禍矣。
悲夫! 無怠無荒者,二帝待四夷之上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