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
關燈
小
中
大
胡子曰:中原無中原之道,然後夷狄入中原也。
中原複行中原之道,則夷狄歸其地矣。
易、書、詩、春秋,今有其名耳,其道未嘗知也。
知之,然後德進業修,而天下可乎耳。
公卿大夫士,今有其名耳,其位未嘗定也。
位定,然後才可盡,職可修,而天下可理矣。
易、書、詩、春秋者,聖人之道也。
聖人之道若何?曰聖人者,以一人理億兆人之德性,息其争奪,遂其生養者也。
誠者,天之道也。
心涵造化之妙,則萬物畢應。
彼夫懷之以恩,令之以義,憚之以威,結之以信者,末矣。
易曰:雲從龍,風從虎。
此之謂也。
人君不可不知幹道。
不知幹道,是不知君也。
君道何如?曰天行健,人君不可頃刻忘其君天下之心也。
如天之行,一息或不繼,則天道壤矣。
均是人也,有一人而養千萬人者,有千萬人而養于一人者。
大易天火之卦,六二中正之人也,九五亦中正之人也,一人而同于一人。
孔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不言五失君道,不同于天下者,是一人者所賴以生養天下,同天下之本也。
故孔子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堯之于舜,舜之于禹,禹之于益,成湯之于伊尹,高宗之于傅說,武王之于周公,仲尼之于顔回,先主之于武侯是也。
雖然,二,柔者也,故有私昵之戒。
君者,天之道也。
臣者,地之道也。
君道必謙恭盡下,則臣可以上納其忠。
是故天下地上而為泰,天上地下而為否,成象之謂幹,效法之謂坤。
君意不先動而臣先之,是謂失道。
道失于初,求欲有終,難矣!故知道之臣,甯有死于其分,而無犯分以徼功也。
古者舉士于鄉,自十年出就于外傅,學于家塾州序。
是學者何事也?曰:六禮也,七教也,八政也。
書其質性近道,才行合理,鄉老鄉吏會合鄉人,于春秋之祭祀鬼神而書之者也。
三歲大比,鄉老鄉吏及鄉大夫審其性之不悖于道也,行之不反于理也,質其書之先後無變也,乃入其書于司徒,謂之選士。
選士學于鄉校,其書之如州序。
三歲大比,鄉大夫及司徒審之如初,乃入其書于樂正,謂之俊士。
入國學,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以上觀古道。
樂正官屬以時校其業之精否而勉厲之。
三歲大比,樂正升其精者于王,謂之進士。
王命冢宰會天下之進士,論其資性才學行菜,某可以為卿欤,某可以為大夫欤,某可以為士欤。
卿阙,則以可以為卿者補之,大夫阙,則以可以為大夫者補之。
士阙,則以可以為士者補之。
三年一考其績,三考,黜其不職,陟其有功者。
是故朝無幸官,野無遺賢,毀譽不行,善惡不眩,德之小大當其才,位之高下當其職,人務自修而不僥幸于上,人知自守而不冒昧求進,人知自重而不輕用其身,人能有恥而不苟役于利。
此所以仕路清,政事治,風俗美,天下安甯,四夷慕義,而疆場不聳也。
後之取士反此。
分天下有德有功者以地,而不敢以天下自私,于是有百裡、七十裡、五十裡,不能五十裡邦國之制焉,于是有君朝、卿大聘、大夫小聘、王巡狩述職之禮樂法度焉,于是有千雉、百雉、三之一、五之一、九之一,高城深池焉,于是有井邑、邱甸、縣都之夫數焉,于是有十乘、百乘、千乘
中原複行中原之道,則夷狄歸其地矣。
易、書、詩、春秋,今有其名耳,其道未嘗知也。
知之,然後德進業修,而天下可乎耳。
公卿大夫士,今有其名耳,其位未嘗定也。
位定,然後才可盡,職可修,而天下可理矣。
易、書、詩、春秋者,聖人之道也。
聖人之道若何?曰聖人者,以一人理億兆人之德性,息其争奪,遂其生養者也。
誠者,天之道也。
心涵造化之妙,則萬物畢應。
彼夫懷之以恩,令之以義,憚之以威,結之以信者,末矣。
易曰:雲從龍,風從虎。
此之謂也。
人君不可不知幹道。
不知幹道,是不知君也。
君道何如?曰天行健,人君不可頃刻忘其君天下之心也。
如天之行,一息或不繼,則天道壤矣。
均是人也,有一人而養千萬人者,有千萬人而養于一人者。
大易天火之卦,六二中正之人也,九五亦中正之人也,一人而同于一人。
孔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不言五失君道,不同于天下者,是一人者所賴以生養天下,同天下之本也。
故孔子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堯之于舜,舜之于禹,禹之于益,成湯之于伊尹,高宗之于傅說,武王之于周公,仲尼之于顔回,先主之于武侯是也。
雖然,二,柔者也,故有私昵之戒。
君者,天之道也。
臣者,地之道也。
君道必謙恭盡下,則臣可以上納其忠。
是故天下地上而為泰,天上地下而為否,成象之謂幹,效法之謂坤。
君意不先動而臣先之,是謂失道。
道失于初,求欲有終,難矣!故知道之臣,甯有死于其分,而無犯分以徼功也。
古者舉士于鄉,自十年出就于外傅,學于家塾州序。
是學者何事也?曰:六禮也,七教也,八政也。
書其質性近道,才行合理,鄉老鄉吏會合鄉人,于春秋之祭祀鬼神而書之者也。
三歲大比,鄉老鄉吏及鄉大夫審其性之不悖于道也,行之不反于理也,質其書之先後無變也,乃入其書于司徒,謂之選士。
選士學于鄉校,其書之如州序。
三歲大比,鄉大夫及司徒審之如初,乃入其書于樂正,謂之俊士。
入國學,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以上觀古道。
樂正官屬以時校其業之精否而勉厲之。
三歲大比,樂正升其精者于王,謂之進士。
王命冢宰會天下之進士,論其資性才學行菜,某可以為卿欤,某可以為大夫欤,某可以為士欤。
卿阙,則以可以為卿者補之,大夫阙,則以可以為大夫者補之。
士阙,則以可以為士者補之。
三年一考其績,三考,黜其不職,陟其有功者。
是故朝無幸官,野無遺賢,毀譽不行,善惡不眩,德之小大當其才,位之高下當其職,人務自修而不僥幸于上,人知自守而不冒昧求進,人知自重而不輕用其身,人能有恥而不苟役于利。
此所以仕路清,政事治,風俗美,天下安甯,四夷慕義,而疆場不聳也。
後之取士反此。
分天下有德有功者以地,而不敢以天下自私,于是有百裡、七十裡、五十裡,不能五十裡邦國之制焉,于是有君朝、卿大聘、大夫小聘、王巡狩述職之禮樂法度焉,于是有千雉、百雉、三之一、五之一、九之一,高城深池焉,于是有井邑、邱甸、縣都之夫數焉,于是有十乘、百乘、千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