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生為妄,可謂知人乎?
人者,陰陽合德之神所聚,而相陰陽以協天地萬物之居者也。
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謂知天乎? 天之用在人,人之體無非天,天至虛而實,人實而含虛,聲色、臭味、父子、君臣、賓主、賢愚,皆天理之所顯現而流行,非空之而别有天也。
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
道一也,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有人道。
人之所謂道,人道也。
人道不違于天,然強求同于天之虛靜,則必不可得,而終歸于無道。
惑者指“遊魂為變”為輪回,未之思也。
《易》言“遊魂為變”,謂魂返于天,唯天所變化,而非人之所能與。
儒之駁者,惑于浮屠,謂死而魂不散,遊于兩間為中陰,身複随因而變四生之果,誣聖教以助邪說,愚矣! 大學當先知天德,知天德則知聖人,知鬼神。
天之所以為天而化生萬物者,太和也,陰陽也,聚散之神也。
聖人,體此者也;鬼神,其聚散之幾也。
今浮屠極論要歸,必謂死生轉流,非得道不免,謂之悟道,可乎?自注:悟則有義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晝夜,通陰陽,體之不二 死生流轉,無蕞然之形以限之,安得複即一人之神識還為一人,若屈伸乘時,則天德之固然,必不能免;假令能免,亦複何為?生而人,死而天,人盡人道而天還天德,其以合于陰陽之正者,一也。
自其說熾傳中國,儒者未容窺聖學門牆,已為引取,淪胥其間,指為大道。
由其不窺聖學,乍于流俗利欲之中聞清脫之說,意為歆動,或遂譏聖學為卑近,或誣聖學為一緻,皆所必然。
其俗達之天下,緻善惡、知愚、男女、臧獲,人人著信。
天下豈有男女、臧獲、淫坊、屠肆而可與語上之理?士君子不以為辱而指之為大道,愚矣哉! 使英才閒氣,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長則師世儒宗尚之言,遂冥然被驅, 如李習之、趙閱道、張子韶,皆英才也,被其驅而陷于邪,惜哉! 因謂聖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學而知。
故未識聖人心,已謂不必求其迹;未見君子志,已謂不必事其文。
近世王氏良知之說正若此,一以浮屠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迥脫根塵、不立知見為宗。
此人倫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亂,異言滿耳,上無禮以防其僞,下無學以稽其弊。
王氏之學,一傳而為王畿,再傳而為李贽,無忌憚之教立,而廉恥喪、盜賊興,中國淪沒,皆惟怠于明倫察物而求逸獲,故君父可以不恤,名義可以不顧。
陸子靜出而宋亡,其流禍一也。
自古诐淫邪遁之詞,翕然并興,一出于佛氏之門者千五百年,自非獨立不懼,精一自信,有大過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 精者研幾精求,必求止于至善,惟精而後能一。
釋氏語實際,乃知道者所謂誠也,天德也。
既謂之實際,則必實有之而為事理之所自出,唯誠與天德可以當之。
空則不實,莽蕩虛枵則無際。
其語到實際,則以人生為幻妄,有為為疣贅,以世界為陰濁,遂厭而不有,遺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誠而惡明者也。
釋氏之實際,大率以耳目之窮,疑其無有者也。
生而與世相感,雖厭之,安能離之,雖遺之,安能使之無存!自欺而謂有得,信為實而自謂誠,于人倫庶物不明矣,則固僞而不誠矣。
安有誠而惡明者哉! 儒者則因明緻誠,因誠緻明,故天人合一,緻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
誠者,天之實理;明者,性之良能。
性之良能出于天之實理,故交相緻,而明誠合一。
必于人倫庶物,研幾、精義、力行以推緻其極,馴緻于窮神,則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彼語雖似是,觀其發本要歸,與吾儒二本殊歸矣。
其發本也,下愚厭苦求樂之情;其要歸則求必不可得之真空而已。
語似是者,謂戒邪淫、殺、盜之類。
道一而已,此是則彼非,此非則彼是,固不當同日而語。
後世陸子靜、王伯安必欲同之。
其言流遁失守, 始以白骨微塵為觀,不可行則轉曰事事無礙。
窮大則淫, 無量無邊,憑空為猖狂之語。
推行則诐, 為人之所不為,不為人之所為。
緻曲則邪, 下而以金銀琉璃誘貪夫,以地獄餓鬼怖懦夫,以因果誘布施,不耕坐食。
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數數有之。
欲自回互,成其妄說故也。
大率知晝夜陰陽,則能一性命;能知性命,則能知聖人,知鬼神。
彼欲直語太虛,不以晝夜陰陽暴其心,則是未始見易; 西域愚陋之民,本不足以知性命。
中國之儒者,抑不能深研而體驗之,而淫于邪說。
故聞太虛之名,則以為空無所有而已,明則謂之有,幽則謂之無,豈知錯綜往來,易之神乎! 未始見易,則雖欲免陰陽晝夜之累,末由也已。
彼欲免累者,怖死而已,故欲無生。
陰陽晝夜,本非累也;見為累,安能免乎! 易且不見,又烏能更語真際! 易,感之神也。
真際,性之體也。
舍真際而談鬼神,妄也。
其言鬼神也,無異于淫巫之陋。
所謂實際,彼徒能語之而已,未始心解也。
正蒙一編,所以發實際之藏也。
《易》謂“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者,謂原始而知生,則求其終而知死必矣,此夫子所以直子路之問而不隐也。
始終,非有無之謂也;始者聚之始,日增而生以盛,終者聚之終,數盈則日退而息于幽。
非有則無以始,終而無則亦不謂之終矣,所自始者即所自終。
故夫子令子路原始以知終,非拒其問之不切而不告也。
體不偏滞,乃可謂無方無體。
偏滞于晝夜陰陽者,物也; 滞于有者不知死,滞于無者不知生。
流俗異端,皆執物之滞于陰陽晝夜以為有無。
若道,則兼體而無累也。
為主于無聲無臭之中而不累于無,流行于人倫庶物之繁而不累于有,能明太虛之有實,乃可知萬象之皆神。
以其兼體,故曰“一陰一陽”, 言陰陽之均有也。
此以靜生陰、動生陽言之。
又曰“陰陽不測”,
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謂知天乎? 天之用在人,人之體無非天,天至虛而實,人實而含虛,聲色、臭味、父子、君臣、賓主、賢愚,皆天理之所顯現而流行,非空之而别有天也。
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
道一也,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有人道。
人之所謂道,人道也。
人道不違于天,然強求同于天之虛靜,則必不可得,而終歸于無道。
惑者指“遊魂為變”為輪回,未之思也。
《易》言“遊魂為變”,謂魂返于天,唯天所變化,而非人之所能與。
儒之駁者,惑于浮屠,謂死而魂不散,遊于兩間為中陰,身複随因而變四生之果,誣聖教以助邪說,愚矣! 大學當先知天德,知天德則知聖人,知鬼神。
天之所以為天而化生萬物者,太和也,陰陽也,聚散之神也。
聖人,體此者也;鬼神,其聚散之幾也。
今浮屠極論要歸,必謂死生轉流,非得道不免,謂之悟道,可乎?自注:悟則有義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晝夜,通陰陽,體之不二 死生流轉,無蕞然之形以限之,安得複即一人之神識還為一人,若屈伸乘時,則天德之固然,必不能免;假令能免,亦複何為?生而人,死而天,人盡人道而天還天德,其以合于陰陽之正者,一也。
自其說熾傳中國,儒者未容窺聖學門牆,已為引取,淪胥其間,指為大道。
由其不窺聖學,乍于流俗利欲之中聞清脫之說,意為歆動,或遂譏聖學為卑近,或誣聖學為一緻,皆所必然。
其俗達之天下,緻善惡、知愚、男女、臧獲,人人著信。
天下豈有男女、臧獲、淫坊、屠肆而可與語上之理?士君子不以為辱而指之為大道,愚矣哉! 使英才閒氣,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長則師世儒宗尚之言,遂冥然被驅, 如李習之、趙閱道、張子韶,皆英才也,被其驅而陷于邪,惜哉! 因謂聖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學而知。
故未識聖人心,已謂不必求其迹;未見君子志,已謂不必事其文。
近世王氏良知之說正若此,一以浮屠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迥脫根塵、不立知見為宗。
此人倫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亂,異言滿耳,上無禮以防其僞,下無學以稽其弊。
王氏之學,一傳而為王畿,再傳而為李贽,無忌憚之教立,而廉恥喪、盜賊興,中國淪沒,皆惟怠于明倫察物而求逸獲,故君父可以不恤,名義可以不顧。
陸子靜出而宋亡,其流禍一也。
自古诐淫邪遁之詞,翕然并興,一出于佛氏之門者千五百年,自非獨立不懼,精一自信,有大過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 精者研幾精求,必求止于至善,惟精而後能一。
釋氏語實際,乃知道者所謂誠也,天德也。
既謂之實際,則必實有之而為事理之所自出,唯誠與天德可以當之。
空則不實,莽蕩虛枵則無際。
其語到實際,則以人生為幻妄,有為為疣贅,以世界為陰濁,遂厭而不有,遺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誠而惡明者也。
釋氏之實際,大率以耳目之窮,疑其無有者也。
生而與世相感,雖厭之,安能離之,雖遺之,安能使之無存!自欺而謂有得,信為實而自謂誠,于人倫庶物不明矣,則固僞而不誠矣。
安有誠而惡明者哉! 儒者則因明緻誠,因誠緻明,故天人合一,緻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
誠者,天之實理;明者,性之良能。
性之良能出于天之實理,故交相緻,而明誠合一。
必于人倫庶物,研幾、精義、力行以推緻其極,馴緻于窮神,則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彼語雖似是,觀其發本要歸,與吾儒二本殊歸矣。
其發本也,下愚厭苦求樂之情;其要歸則求必不可得之真空而已。
語似是者,謂戒邪淫、殺、盜之類。
道一而已,此是則彼非,此非則彼是,固不當同日而語。
後世陸子靜、王伯安必欲同之。
其言流遁失守, 始以白骨微塵為觀,不可行則轉曰事事無礙。
窮大則淫, 無量無邊,憑空為猖狂之語。
推行則诐, 為人之所不為,不為人之所為。
緻曲則邪, 下而以金銀琉璃誘貪夫,以地獄餓鬼怖懦夫,以因果誘布施,不耕坐食。
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數數有之。
欲自回互,成其妄說故也。
大率知晝夜陰陽,則能一性命;能知性命,則能知聖人,知鬼神。
彼欲直語太虛,不以晝夜陰陽暴其心,則是未始見易; 西域愚陋之民,本不足以知性命。
中國之儒者,抑不能深研而體驗之,而淫于邪說。
故聞太虛之名,則以為空無所有而已,明則謂之有,幽則謂之無,豈知錯綜往來,易之神乎! 未始見易,則雖欲免陰陽晝夜之累,末由也已。
彼欲免累者,怖死而已,故欲無生。
陰陽晝夜,本非累也;見為累,安能免乎! 易且不見,又烏能更語真際! 易,感之神也。
真際,性之體也。
舍真際而談鬼神,妄也。
其言鬼神也,無異于淫巫之陋。
所謂實際,彼徒能語之而已,未始心解也。
正蒙一編,所以發實際之藏也。
《易》謂“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者,謂原始而知生,則求其終而知死必矣,此夫子所以直子路之問而不隐也。
始終,非有無之謂也;始者聚之始,日增而生以盛,終者聚之終,數盈則日退而息于幽。
非有則無以始,終而無則亦不謂之終矣,所自始者即所自終。
故夫子令子路原始以知終,非拒其問之不切而不告也。
體不偏滞,乃可謂無方無體。
偏滞于晝夜陰陽者,物也; 滞于有者不知死,滞于無者不知生。
流俗異端,皆執物之滞于陰陽晝夜以為有無。
若道,則兼體而無累也。
為主于無聲無臭之中而不累于無,流行于人倫庶物之繁而不累于有,能明太虛之有實,乃可知萬象之皆神。
以其兼體,故曰“一陰一陽”, 言陰陽之均有也。
此以靜生陰、動生陽言之。
又曰“陰陽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