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卷八

關燈
異,鬼神無嫌,不必别也。

     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

     于室者,正祭;于祊,繹祭也。

    一神而求之多方,神無定在也。

    夫婦同幾而不嫌于同,一神兩求而不嫌于異,知分合聚散之理,然後知禮之精義而入神。

     祭社稷五祀百神者,以百神之功報天之德爾。

     百神,皆天之神所分著者也,随所著而報之。

    天德無方體,唯天子飨帝然。

    抑分而使人各效其報,以不忘資始之德。

     故以天事鬼神,事之至也,理之盡也。

     事鬼神而歸本于天,乃窮理以盡人事之至。

    淫祀者以鬼事鬼,不當于禮,其黩甚矣。

     “天子因生以賜姓,諸侯以字為谥”當是“氏”字之訛,蓋以尊統上、卑統下之義。

     天子賜諸侯之姓,推原其所自生,故魯、衛同于姬,齊、紀同于姜,本所自出之帝,統于一尊,所以尊諸侯而上之。

    諸侯賜大夫之氏,因王父之字為氏,不得上統于始祖,分族命氏,以明其所自出之卑。

    君臣之分,于斯著矣。

     “天子因生以賜姓”,難以命于下之人,亦尊統上之道也。

     下之人,同姓之大夫也。

    天子命其大夫之氏,亦必分而各使為氏,與侯國同。

    天子之大夫視侯,然唯諸侯則因生賜姓,而大夫否,尊統于上不得及下也。

    子男雖卑,君道也;天子之大夫雖貴,臣道也。

     此章舊分為二,今合之。

     據《玉藻》,疑天子聽朔于明堂,諸侯則于太廟,就藏朔之處告祖而行。

     聽朔,頒朔也。

    諸侯奉朔藏于太廟,每月告祖而行。

    胡氏曰:“月,王月也。

    王者贊天敷治,自己制之,諸侯不敢自專,待命于尊親。

    ” 受命祖廟,作龜祢宮,次序之宜。

     此師行之禮,受命宜于尊者,蔔吉宜于親者。

     公之士及大夫之衆臣為“衆臣”,公之卿大夫、卿大夫之室老及家邑之士為“貴臣”。

     公之士,公之衆有司也;大夫之衆臣仕于大夫為群有司,非室老,又非宰邑者也。

    卿、大夫,公之貴臣;室老、邑宰,大夫之貴臣。

     上言“公士”,所以别士于公者也; 此釋喪禮之文。

    别士于公,與士于家者也。

    士于家,更不在公室衆臣之列,愈賤而服愈降。

     下言“室老士”,所以别士于家者也。

     别士于家者,于公之士也,公之士不為大夫服。

     衆臣杖不以杖即位,疑義與庶子同。

     分卑則不得伸其哀。

     “適士”,疑諸侯薦于天子之士及王朝爵命之通名。

     諸侯所薦,仕于天子而受三命為士者,與諸侯之士有功而王命之者,皆曰適士。

    適士,對庶士之稱。

     蓋三命方受位天子之朝,于王朝有班位。

     一命再命受職受服者,疑官長自辟除,未有位于王朝,故謂之“官師”而已。

     官長,六官之長,諸侯自命者亦如之。

     “小事則專達”,蓋得自達于其君,不俟聞于長者,禮所謂“達官”者也。

     引《周禮》以證《禮記》達官之義。

     所謂“達官之長”者,得自達之長也; 官皆統于六官為之長,而達官又各有長,如今制欽天監行人司遙屬禮部,而監正司正又為之長。

     所謂“官師”者,次其長者也。

    然則達官之長必三命而上者,官師則中士而再命者,庶士則一命為可知。

     《周禮》“小事則專達”,天子之官也。

    諸侯亦有達官之長,故以《周禮》推之,知其亦有專達之官,而有長有貳,長上士,貳則中、下士,故達官之長,于諸侯為貴臣。

     “賜官”,使臣其屬也。

    自注:若卿大夫以室老士為貴臣,未賜官則不得臣其士也 明非但諸侯得有其臣,卿大夫既賜官,亦得臣其室老士。

     祖廟未毀,教于公宮。

     女子許嫁,教之三月。

     則知諸侯于有服族人亦引而親之,如家人焉。

     女子既然,則男子可知。

    諸侯絕期,而雲有服者,以士禮推之,五世内服屬也。

     “下而飲”者,不勝者自下堂而受飲也。

    其争也,争為謙讓而已。

     自安于不能,讓道也。

     君子之射,以中為勝,不必以貫革為勝。

    侯以布,鹄以革,其不貫革而墜于地者,中鹄為可知矣。

     鹄,栖皮于布,侯之中也。

    布易貫,革難貫,至革而墜,中可知矣。

     此“為力不同科”之一也。

     有力則貫,無力則否,先王因材取人而不求備,于《射禮》見其一。

     “知死而不知生,傷而不吊。

    ” 傷,哭也。

     畏、厭、溺可傷尤甚,故特緻哀死者, 畏,兵死;厭,木石厭死;溺,沒水死。

     不吊生者以異之。

     雖知生亦不吊,蓋哀緻于死者,則不暇及于生者。

    而緻其親之死于畏、厭、溺,則不孝慈矣,雖與相知,絕之可也。

    為君父戰而死者,非畏也,不在不吊之科。

     且“如何不淑”之詞,無所施焉。

     有故而死,無容問之。

    此舊注文,申釋之以明情與文之必稱。

     “博依善依”,永而歌樂之也; 習其音調也。

     “雜服”,雜習于制數服近之文也。

     近,猶習也。

    音調文儀,非禮樂之至,然器由道設,舍器而無以見道。

     《春秋》大要,天子之事也。

     大要,謂褒貶寓刑賞之權。

     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胡氏之說備矣。

     “苗而不秀者”與下“不足畏也”為一說。

     一說,猶言一章。

     張子正蒙注卷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