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卷八

關燈
所容其間矣。

     《商頌》“顧予烝嘗,湯孫之将”,言祖考來顧以助湯孫也。

     祭者,子孫之心,然必時和年豐,天人胥洽,而後禮備;而孝思可伸,則在祖考之佑助也。

    古者以祭成為大福。

    敔按:引此亦與“陟降庭止,在帝左右”之意相通 “鄂不韡韡”,兄弟之見,不緻文于初,本諸誠也。

     鄂,花萼;不,音跗;花承蒂小莖也。

    花方含蕊,文未著,而韡韡之生意在中,興兄弟之好一本諸誠,非徒尚文。

     《采苓》之詩,舍旃則無然,為言則求所得,所譽必有所試,厚之至也。

     舍旃,毀之令斥也;無然,無毀也;為言,揚其美也;求所得,察其何所得當于道。

    譽必試也,毀則無譽,必試而謂之厚者,人之刻薄賊恩,喜怒自任,非其本心;惟輕信人言而不自求諸心,能不因人為毀譽,則好惡從心而傷害于物者多矣。

     簡,略也,無所難也,甚則不恭焉。

     難,去聲。

    于物無所難,以為不足較也。

     賢者仕祿,非迫于饑寒,不恭莫甚焉。

     孔子為委吏乘田,免于饑寒則去之。

    此伶官非以貧故,而謂世不足與有為,仕于卑賤,不恭之甚矣。

     “簡兮簡兮”,雖刺時君不用,然為士者不能無太簡之譏,故詩人陳其容色之盛,善禦之強, 推其賢以責備之。

     與夫君子由房由敖、不語其材武者異矣。

     君子陽陽,安分自得,無疾世之意,故無責焉。

     “破我斧”,“缺我斨”,言四國首亂,烏能有為,徒破缺我斧斨而已; 四國:商、奄、管、蔡。

     周公征而安之,愛人之至也。

     諒其無能為而不窮兵緻讨,念其愚而安之,周公之心,純乎仁愛。

     《伐柯》言正當加禮于周公,取人以身也。

     屈己而後能下賢。

     其終見《書》“予小子其新逆”。

     成王終成此詩之志。

     九罭,言王見周公當大其禮命,則大人可緻也。

     君臣合德則禮命自隆,大人以道緻,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

     《狼跋》,美周公不失其聖,卒能感人心于和平也。

     庸人處變而不知自裁以禮,其賢者則改節降志以自貶損而免患,若郭子儀是已。

    聖人達于屈伸之感而貞其大常,靜正而物自感,心無私累,則物我之氣俱順。

    人心之和平,公心之和平化之也。

     《甫田》“歲取十千”,一成之田九萬畝。

     九萬畝,百井也。

    按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地方八裡,旁加一裡為成,止六十五井,五萬八千五百畝,此雲“九萬畝”未詳。

     公取十千畝,九一之法也。

     後稷之生,當在堯舜之中年, 舜攝政而使稷教稼穑,已強仕矣,此雲“中年”,未詳。

     而《詩》雲“上帝不甯”,疑在堯時高辛子孫為二王後,而詩人稱帝爾。

     此謂上帝為天子之稱,疑者,未定之辭。

    實則稷蓋帝摯之子,生于諸侯廢摯、堯即位之初。

    摯,堯兄也,兄廢弟立,未嘗改姓易服,不得稱“二王後”。

    此說未安。

     《唐棣》,枝類棘枝,随節屈曲, 未詳。

     其華一偏一反, 向外生者偏,内出者反。

     左右相矯,因得全體均正。

    偏,喻管、蔡失道,反,喻周公誅殛。

    言我豈不思兄弟之愛,以權宜合義,主在遠者爾。

     所系者家國之大。

     唐棣本文王之詩, 以“唐棣”為“棠棣”,又雲“文王作”,蓋誤。

     此一章周公制作,序己情而加之, 謂周公增此一章。

     仲尼以不必常存而去之。

     漢注合上“可與共學”為一章,以偏反之反為反經合權之比,而張子因之,義多未順。

    張子之學主于心得,于博學詳說之功多所簡忽,若此類是也。

     日出而陰升自西,日迎而會之,雨之候也, 日自東而西,微雨自西而東,與日柑會合,陰陽和則雨。

     喻昏姻之得禮者也; 陽迎陰,男下女,以崇廉節也。

     日西矣而陰生于東, 日已去而陰逐其後,日無會陰之心,陰強奔随之,雨終不成。

     喻昏姻之失道者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正而和也;“螮蝀在東,則人莫敢指”,不正之氣也。

    張子此說為長。

    朱子謂虹蜺天之淫氣,不知微雨漾日光而成虹,人見之然爾,非實有虹也。

    言虹飲于井者,野人之說。

     鶴鳴而子和,言出之善者與! 善則物必應。

     鶴鳴魚潛,畏聲聞之不臧者與! 鶴鳴而聲聞于天,魚潛而或在渚,不善則不可掩也。

    故必善其鳴而慎其潛,乃以得臧。

    取喻同而義異,《易》以言好仁之益,《詩》以示惡不仁之警。

     “歍彼晨風,郁彼北林”,晨風雖鸷擊之鳥,猶時得退而依深林而止也。

     興勞人之不得息。

     《漸漸之石》言“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豕之負塗曳泥,其常性也;今豕足皆白,衆與涉波而去,水患之多為可知也。

     水患多則征人勞。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猶“王天下有三重焉”,言也,動也,行也。

     君子所貴乎道,求之身而已;言、行、動皆本諸身之道,立其本而中和緻,乃可以制禮作樂。

    若讀數文章稽于衆,習之者能贊之,猶笾豆之事,任之有司可也。

    故道以反經為大。

     耇造德降,則民誠和而鳳可緻;故鳴鳥聞,所以為和氣之應也。

    “誠”,當作“諴” 天地人物之氣,其原一也。

    民和則天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