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卷七

關燈
,主于求吾志而已,無所求于外。

     此聖功之始,暗然為己之修也。

     故善世博化,龍德而見者也; 龍之為龍一也,蟄而見,見而飛,龍無異道,而蟄以求伸,道日盛,善世博化,光輝不能隐也。

    充實之美而進乎大,可以見矣。

     若潛而未見,則為己而已,未及人也。

     為己可以及人,然必成章而始達。

     “成德為行”,德成自信,則不疑所行,日見乎外可也。

     誠有諸己而充實,無疑于見之行矣。

    此初九之馴至乎九二也。

     乾九三修辭亦誠,非繼日待旦如周公,不足以終其業。

     修辭所以成天下之務,立誠所以正在己之經。

    九二德成而可見之行,九三則修應世之業。

    業因物而見功,事赜而變不測,事變之興,不易以達吾之義;惟處心危而曆事敏,業乃可終。

    故九二立本,九三趨時,成章而達也。

     九四以陽居陰,故曰“在淵”; 心隐而不能急喻諸物也。

     能不忘于躍,乃可免咎。

     含德自信而不求物之喻,可靜而不可動,無以化天下,故必不忘躍。

     “非為邪也”,終其義也。

     然其不忘于躍,乃義之固然,變而不失其中,及物而非以失己,有密用焉,達此則可造于天德矣。

    義者,因時大正之謂;終其義,曆險而成乎易也。

     至健而易,至順而簡, 反天下之大經,無所間雜,故易簡;天不能違,化物而倦,則健順至矣。

     故其險其阻,不可階而升,不可勉而至。

     心純乎理,天下之至難者也;見聞之知,勇敢之行,不足以企及也。

     仲尼猶天,“九五飛龍在天”,其緻一也。

     聖功熟則不測而天矣。

     “坤至柔而動也剛”,乃積大勢成而然也。

     惟剛乃可以載物,地之載必積廣厚,故曰地勢坤。

    順理之至,于物無撓,非老氏緻柔之說也。

     乾至健無體,為感速,故易知; 乾,氣之健也。

    無體者,至健則不滞于一事,随方即應,可以禦萬理而不窮,故無所遲疑,洞達明示而易知。

     坤至順不煩,其施普,故簡能。

     坤,情之順也。

    順天而行,己無專見之能以煩擾争功,而乾之所至,随效法焉,故不言勞而功能自著。

    此以乾、坤之德言。

     坤先迷不知所從,故失道;後能順聽,則得其常矣。

     以順為德者,無必為之志,而聽乾之生,因而成之,則先無适從,而有所順聽乃得大常之理,所謂“無成有終”也,臣道也,婦道也,下學之道也。

    君子之學,以乾為主,知之而後效,故大學之始,必知止至善以立大經,而後循循以進,斯善用坤而不迷。

     造化之功,發乎動, 不動則不生,由屈而伸,動之機為生之始,震也。

     畢達乎順, 動而順其性,則物各自達,巽也。

    形諸明。

     畢達則形發而神見矣,離也。

     養諸容, 不息其長養,惟其厚德能容也,坤也。

     載遂乎說, 能容則物自得而欣暢,兌也。

     潤勝乎健, “潤”字疑誤。

    自得堅勝而成質,乾也。

     不匮乎勞, 曆險阻而各有以自成,坎也。

     終始乎止。

     成則止矣。

    止者,即止其所動之功,終始一,則艮也。

    此釋“帝出乎震”一章之義,而以動為造化之權輿,則以明夫不動不止,而曆至于止皆以善其動而為功。

    彼以無為為化源者,終而不能始,屈而不能伸,死而不能生,昧于造化之理而與鬼為徒,其妄明矣。

     健、動、陷、止,剛之象;順、麗、入、說,柔之體。

     體,謂體性。

    此言八卦成能之用,故不言陰陽而言柔剛。

     “巽為木”,萌于下,滋于上; 陰弱為萌,陽盛為滋。

    益盛也。

     “為繩直”,順以達也; 陰不違陽,故順而直。

    達者,順之功效。

     “為工”,巧且順也; 陰不亢而潛伏,巧也。

    順者,順物之理。

     “為白”,所遇而從也; 遇藍則青,遇茜則赤;陰從于陽,無定質也。

     “為長,為高”,木之性也;“為臭”,風也,入也; 臭因風而入,鼻不因形而達。

     “于人為寡發廣颡”,躁人之象也。

     陽亢于陰,故躁。

    凡言為者,皆謂變化之象也。

    萬物之形體才性,萬事之變遷,莫非陰陽、屈伸、消長之所成,故《說卦》略言之以通物理,而占者得其事應,皆造化必然之效。

    然可以理通而不可以象測,執而泥之,則亦射覆之賤術而已矣。

     “坎”為血卦,周流而勞,血之象也; 入于險阻,故勞。

    血經營身中,勞則溢。

     “為赤”,其色也。

     血亦水谷之滋,得勞而赤。

     “離為乾卦”,“于木為科上槁”,附且躁也。

     “躁”,當作燥。

    一陰附于兩陽,熯之而燥。

     “艮為小石”,堅難入也; 陽止于上,下有重陰不能入。

     “為徑路”,通或寡也。

     止則寡通。

     “兌為附決”,内實則外附必決也; 陽盛,陰雖附之,必為所決絕。

     為毀折,物成則上柔者必折也。

     一陰孤立于上,不能自固。

     “坤”為文,衆色也;“為衆”,容載廣也。

     一色表著曰章,衆色雜成曰文,坤廣容物,多受雜色。

     “乾為大赤”,其正色; 此取乾南坤北之象。

     “為冰”,健極而寒甚也。

     又取乾位西北之象。

    于此見八卦方位,初無定在,随所見而測之,皆可為方,故曰“神無方,易無體”,無方而非其方,無體而非其體也。

    分文王、伏羲方位之異,術士之說爾。

     “震為萑葦”,“為蒼筤竹”,“為旉”,皆蕃鮮也。

     旉,花也。

    蕃盛鮮明,動則榮也。

     一陷溺而不得出為坎,一附麗而不能去為離。

     一,奇畫,讀如奇。

    坎,陽陷陰中,入于坎宮;離,陰為主于内,二陽交附之。

    二卦皆以陽取義,不使陰得為主,扶陽抑陰之義。

     艮一陽為主于兩陰之上,各得其位而其勢止也。

    易言光明者多艮之象, 卦有艮體,則系之以光明。

     著則明之義也。

     陽見于外為著。

    陽明昭示而無所隐,異于震之動也微,坎之陷也匿。

     蒙無遽亨之理,由九二循循行時中之亨也。

     初生始蒙,其明未著,無能遽通乎萬事,惟九二得中,以陽居陰,循循漸啟其明,則随時而養以中道,所以亨也。

    天之生人也,孩提之知識,惟不即發,異于雛犢之慧,故靈于萬物;取精用物,資天地之和,漸啟其明,而知乃通天之中也。

    聖人之教人,不能早喻以廣大高明之極緻,敷五教以在寬而黎民時變,循文禮以善誘而高堅卓立,不使之迫于小成而養之以正,聖人之中也。

    故曰“大學之教存乎時”。

     “不終日貞吉”,言疾正則吉也。

     善惡之幾,決于一念;濡滞不決,則陷溺不振。

     仲尼以六二以陰居陰,獨無累于四,故其介如石; 欲而能反于理,不以聲色味貨之狎習相泥相取,一念決之而終不易。

     雖體柔順,以其在中而靜,何俟終日,必知幾而正矣。

     小人之誘君子,聲色貨利之引耳目,急與之争,必将不勝,惟靜以處之,則其不足與為緣之幾自見,故曰“無欲故靜”;靜則欲止不行,而所當為之義以靜極而動,沛然勇為而無非正矣。

     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難必濟而往有功也。

     陽在内,心象也。

    二陰陷陽,險矣;而陽剛居中,秉正不撓,直行而無憂疑,忠臣孝子之所以遂志而濟險,行其所當為,泰然處之而已。

     中孚,上巽施之,下悅承之,其中必有感化而出焉者。

    蓋孚者覆乳之象,有必生之理。

     中孚二陰在内,疑非施信之道;然以柔相感,如鳥之伏子,有必生之理,光武所謂“以柔道治天下”者,亦治道之一術也。

    敔按: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

    ”中孚者,養道也,必信乃能養也 物因雷動,雷動不妄, 以其時出則固不妄。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