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無有顯著之轍迹,非春果為首,冬果為尾;以萬物而言,各以其生殺為春秋,其春榮而冬落者,草木之凋者而已。
蓋四德随時而用,物亦随所受而見為德,此見為義者彼見為仁,氤氲一氣之中,不倚一理以為先後,唯用之各得而已。
故曰“天德不可為首”,有首有尾,則運窮于小成而有間斷矣。
然後推本而言,當父母萬物。
彖明萬物資始,故不得不以元配乾;坤其偶也,故不得以元配坤。
推其父母萬物者而言之,則資始之德元為首;天生之,即地成之,故資生之德元為首。
然未生而生,已生而繼其生,則萬物日受命于天地,而乾、坤無不為萬物之資,非初生之生理畢賦于物而後無所益。
且一物有一物之始,即為一物之元,非天地定以何時為元而資之始生,因次亨、次利,待貞已竟而後複起元也。
在人之成德而言,則仁義禮信初無定次。
故求仁為本,而當其精義,則義以成仁;當其複禮,則禮以行仁;當其主信,則信以敦仁;四互相為緣起。
此惟明于大化之渾淪與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貞統于乾、坤之妙,而四德分配之滞說,貞下起元之偏辭,不足以立矣。
彖之以乾元坤元言資始資生者,就物之生,借端而言之爾。
此章舊分為二章,今合之。
仁統天下之善,禮嘉天下之會,義公天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動。
惟其會于一原,故時措之而無不宜。
不然,則一德之用在一事,而能周乎天下哉!先儒皆以智配貞,而貞者正而固;循物無違,正也,終始不渝,固也,則貞之為信,明矣。
即以木火金水言之,坎之彖曰“行險而不失其信”,則君子之取于水者,取其不舍晝夜之誠,非取其曲流委順,遇員而員、遇方而方之詭随也。
君子之智以知德;仁而不愚,禮而不僞,義而不執,信而不諒,智可以周行乎四德而聽四德之用。
智,知也,四德,行也。
匪知之艱,惟行之艱,行焉而後可為德,《易》之言貞,立義精矣。
張子之知德,迥出于諸子之上,于此信矣。
六爻拟議,各正性命,故乾德旁通,不失太和而利且貞也。
此釋乾彖“乾道變化”四句之義,以龍德拟議,六爻之道,自潛而亢,各有性命之正;時位不齊,應之異道,而皆不違乎太和之理,則無不利而不失其正,此純乾之所以利貞也。
不然,因時蹈利,則違太和之全體而非貞矣。
顔氏求龍德正中而未見其止,故擇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歎夫子之忽焉前後也。
得渾淪合一之理,則随變化而性命各正,合太和之全體,顔子之所欲幾及而未逮也。
乾三、四,位過中重剛,庸言庸行不足以濟之, 九二得中,故庸言庸行足濟。
雖大人之盛有所不安。
外趨變化,内正性命,故其危其疑, 九三曰“厲”,九四曰“或”。
艱于見德者,時不得舍也。
舍,止也。
以庸言庸行為可據之德,止而不疑,則時可舍而舍矣。
乾之三四,雖大人之庸德可行,而大經之正,必旁通于危疑,德不易見,安能據自信而釋其憂乎!舜以“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為危疑,而後庸德可見,時為之也。
九五,大人化矣,天德位矣,成性聖矣, 曆乎危疑而誠之至者,變無不通,故大化而聖。
故既曰“利見大人”,又曰“聖人作而萬物睹”。
為天下所利見而天下化之,大人之進乎聖也。
蓋聖人之德,非于大人之外别有神變不測之道,但誠無不至,用以神而不用以迹,居德熟而危疑不易其心,及其至也,物自順之而聖德成矣。
“亢龍有悔”,以位畫為言,若聖人則不失其正,何亢之有! 上九之亢,聖人之窮,亦屈伸之常理,非聖人之亢有以緻之。
知進退存亡之必有,則安死全歸而道合于太虛,況窮困乎?位畫所直,聖人何疑焉!乾之六爻,純乎龍德。
九二之學問寬仁,其本也;三四之危疑,所以通乎變也;九五之利見,變而通也;上九之亢,屈伸之常也;相因而互成,此乾道之旁通而無不利者,不失其正也。
聖人用中之極,不勉而中;有大之極,不為其大。
仁熟則不待勉,義精則下學上達,不顯其大,曆乎危疑而成性,九五之德也。
大人望之,所謂絕塵而奔,峻極于天,不可階而升也。
大人閑邪存誠而後光輝達,故不能測聖之藏。
乾之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乃大人造位天德, 造,七到反,至也。
位,臻其域也。
成性跻聖者爾。
以乾道保合太和,曆危疑而時乎中,大人義精仁熟而至乎聖,此孔子耳順、從心之候也。
若夫受命所出,則所性不存焉。
時至則聖人不違爾。
故不曰“位乎君位”而曰“位乎天德”,不曰“大人君矣”而曰“大人造也”。
乾體本六陽純成,而自爻言之,有漸造之象焉。
惟德則日跻而聖,若位則乘時以登,無漸升之理。
以為自潛而見,曆危疑躍飛而有天下,則是曹操、司馬懿之妄幹神器,皆大人矣。
《易》不為小人謀,故必以言德者為正。
庸言庸行,蓋天下經德達道,大人之德施于是者溥矣。
溥,周遍也。
明倫察物,無所遺也。
天下之文明于是者著矣。
秩叙明則禮樂興。
然非窮變化之神以時措之宜,則或陷于非禮之禮,非義之義, 時變而執其常,則不中而非禮,不宜而非義。
惟盡人物之性,善惡、吉兇達乎天之并育并行不相悖害者以貞其大常,而後成己成物無有不化,此乾道之所以必曆三、四之危疑,而始得時中,以造飛龍之天德也。
此顔子所以求龍德正中,乾乾進德,思處其極,未敢以方體之常安吾止也。
顔子庸德已至,閑邪存誠,方進乎九三之惕厲,而未得九五之安止。
方體之常,庸德之大綱也,拳拳服膺之善也。
惟君子為能與時消息,順性命,躬天德而誠行之也。
萬物皆備于我而會屈伸于一緻,乃能與物消息。
若大經未正而急于乘時,則性命不順,聖德之時中,與無忌憚之迹相似而實相違也。
誠行之者,無非心理之實然。
精義時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貞, 時措則利,保合則貞,而聖功唯在精義,精義則入神。
孟子所謂始終條理,集大成于聖智者與!《易》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其此之謂乎! 大明者,智之事也。
天下之變不可測,而不能超乎大經,大經之法象有常,而其本諸心之不貳者,變化該焉。
故庸德之修,進而曆危疑以盡變,具知萬變之不齊皆屈伸之常,天德之誠不息,則無屈不伸而萬物皆睹;是智之事,非徒聰明之察,乃剛健不息,曆變而常,力行精義而抵乎大明之效也。
故乾卦閱潛、見、躍、飛而終始乎剛健,惟其不貳,是以不測,天德聖功,一而已矣。
以卦象言之,天之純乎乾,無漸者也;以卦之數言之,筮者自一奇以至于十八變,純乎奇而得乾,有漸者也。
卦言乾而不言天,天無為而運行有序,聖有功而成章始達,不得以天之渾成言乾,乾為天而卦非徒言天也。
成性則跻聖而位天德。
謂九五。
乾九二正位于内卦之中,有君德矣,而非上治也。
庸德盡于己,則秩叙正,可以君天下矣。
非上治者,未能盡萬物之性,以達其變而使之化也。
九五言上治者,言乎天之德,聖人之性,故舍曰君而謂之天。
見大人,德與位之皆造也。
君德正己以正物,天德正己而物自正。
位,謂德效之成。
大而得易簡之理,當成位乎天地之中,時舍而不受命,乾九二有焉。
乾以易知,而兼言簡者,九二以陽居陰也。
君德成矣而不欲受命,知前之有危疑,必乾惕而不可止故也。
及夫化而聖矣,造而位天德矣,則富貴不足以言之。
善世而不伐,欲罷而不能,加以乾乾夕惕,乃造于聖;聖則無疑于受命,時出則有天下而不與,時未出則以匹夫行天子之事,非徒富貴也。
位天德者,德即其位也。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蓋四德随時而用,物亦随所受而見為德,此見為義者彼見為仁,氤氲一氣之中,不倚一理以為先後,唯用之各得而已。
故曰“天德不可為首”,有首有尾,則運窮于小成而有間斷矣。
然後推本而言,當父母萬物。
彖明萬物資始,故不得不以元配乾;坤其偶也,故不得以元配坤。
推其父母萬物者而言之,則資始之德元為首;天生之,即地成之,故資生之德元為首。
然未生而生,已生而繼其生,則萬物日受命于天地,而乾、坤無不為萬物之資,非初生之生理畢賦于物而後無所益。
且一物有一物之始,即為一物之元,非天地定以何時為元而資之始生,因次亨、次利,待貞已竟而後複起元也。
在人之成德而言,則仁義禮信初無定次。
故求仁為本,而當其精義,則義以成仁;當其複禮,則禮以行仁;當其主信,則信以敦仁;四互相為緣起。
此惟明于大化之渾淪與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貞統于乾、坤之妙,而四德分配之滞說,貞下起元之偏辭,不足以立矣。
彖之以乾元坤元言資始資生者,就物之生,借端而言之爾。
此章舊分為二章,今合之。
仁統天下之善,禮嘉天下之會,義公天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動。
惟其會于一原,故時措之而無不宜。
不然,則一德之用在一事,而能周乎天下哉!先儒皆以智配貞,而貞者正而固;循物無違,正也,終始不渝,固也,則貞之為信,明矣。
即以木火金水言之,坎之彖曰“行險而不失其信”,則君子之取于水者,取其不舍晝夜之誠,非取其曲流委順,遇員而員、遇方而方之詭随也。
君子之智以知德;仁而不愚,禮而不僞,義而不執,信而不諒,智可以周行乎四德而聽四德之用。
智,知也,四德,行也。
匪知之艱,惟行之艱,行焉而後可為德,《易》之言貞,立義精矣。
張子之知德,迥出于諸子之上,于此信矣。
六爻拟議,各正性命,故乾德旁通,不失太和而利且貞也。
此釋乾彖“乾道變化”四句之義,以龍德拟議,六爻之道,自潛而亢,各有性命之正;時位不齊,應之異道,而皆不違乎太和之理,則無不利而不失其正,此純乾之所以利貞也。
不然,因時蹈利,則違太和之全體而非貞矣。
顔氏求龍德正中而未見其止,故擇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歎夫子之忽焉前後也。
得渾淪合一之理,則随變化而性命各正,合太和之全體,顔子之所欲幾及而未逮也。
乾三、四,位過中重剛,庸言庸行不足以濟之, 九二得中,故庸言庸行足濟。
雖大人之盛有所不安。
外趨變化,内正性命,故其危其疑, 九三曰“厲”,九四曰“或”。
艱于見德者,時不得舍也。
舍,止也。
以庸言庸行為可據之德,止而不疑,則時可舍而舍矣。
乾之三四,雖大人之庸德可行,而大經之正,必旁通于危疑,德不易見,安能據自信而釋其憂乎!舜以“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為危疑,而後庸德可見,時為之也。
九五,大人化矣,天德位矣,成性聖矣, 曆乎危疑而誠之至者,變無不通,故大化而聖。
故既曰“利見大人”,又曰“聖人作而萬物睹”。
為天下所利見而天下化之,大人之進乎聖也。
蓋聖人之德,非于大人之外别有神變不測之道,但誠無不至,用以神而不用以迹,居德熟而危疑不易其心,及其至也,物自順之而聖德成矣。
“亢龍有悔”,以位畫為言,若聖人則不失其正,何亢之有! 上九之亢,聖人之窮,亦屈伸之常理,非聖人之亢有以緻之。
知進退存亡之必有,則安死全歸而道合于太虛,況窮困乎?位畫所直,聖人何疑焉!乾之六爻,純乎龍德。
九二之學問寬仁,其本也;三四之危疑,所以通乎變也;九五之利見,變而通也;上九之亢,屈伸之常也;相因而互成,此乾道之旁通而無不利者,不失其正也。
聖人用中之極,不勉而中;有大之極,不為其大。
仁熟則不待勉,義精則下學上達,不顯其大,曆乎危疑而成性,九五之德也。
大人望之,所謂絕塵而奔,峻極于天,不可階而升也。
大人閑邪存誠而後光輝達,故不能測聖之藏。
乾之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乃大人造位天德, 造,七到反,至也。
位,臻其域也。
成性跻聖者爾。
以乾道保合太和,曆危疑而時乎中,大人義精仁熟而至乎聖,此孔子耳順、從心之候也。
若夫受命所出,則所性不存焉。
時至則聖人不違爾。
故不曰“位乎君位”而曰“位乎天德”,不曰“大人君矣”而曰“大人造也”。
乾體本六陽純成,而自爻言之,有漸造之象焉。
惟德則日跻而聖,若位則乘時以登,無漸升之理。
以為自潛而見,曆危疑躍飛而有天下,則是曹操、司馬懿之妄幹神器,皆大人矣。
《易》不為小人謀,故必以言德者為正。
庸言庸行,蓋天下經德達道,大人之德施于是者溥矣。
溥,周遍也。
明倫察物,無所遺也。
天下之文明于是者著矣。
秩叙明則禮樂興。
然非窮變化之神以時措之宜,則或陷于非禮之禮,非義之義, 時變而執其常,則不中而非禮,不宜而非義。
惟盡人物之性,善惡、吉兇達乎天之并育并行不相悖害者以貞其大常,而後成己成物無有不化,此乾道之所以必曆三、四之危疑,而始得時中,以造飛龍之天德也。
此顔子所以求龍德正中,乾乾進德,思處其極,未敢以方體之常安吾止也。
顔子庸德已至,閑邪存誠,方進乎九三之惕厲,而未得九五之安止。
方體之常,庸德之大綱也,拳拳服膺之善也。
惟君子為能與時消息,順性命,躬天德而誠行之也。
萬物皆備于我而會屈伸于一緻,乃能與物消息。
若大經未正而急于乘時,則性命不順,聖德之時中,與無忌憚之迹相似而實相違也。
誠行之者,無非心理之實然。
精義時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貞, 時措則利,保合則貞,而聖功唯在精義,精義則入神。
孟子所謂始終條理,集大成于聖智者與!《易》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其此之謂乎! 大明者,智之事也。
天下之變不可測,而不能超乎大經,大經之法象有常,而其本諸心之不貳者,變化該焉。
故庸德之修,進而曆危疑以盡變,具知萬變之不齊皆屈伸之常,天德之誠不息,則無屈不伸而萬物皆睹;是智之事,非徒聰明之察,乃剛健不息,曆變而常,力行精義而抵乎大明之效也。
故乾卦閱潛、見、躍、飛而終始乎剛健,惟其不貳,是以不測,天德聖功,一而已矣。
以卦象言之,天之純乎乾,無漸者也;以卦之數言之,筮者自一奇以至于十八變,純乎奇而得乾,有漸者也。
卦言乾而不言天,天無為而運行有序,聖有功而成章始達,不得以天之渾成言乾,乾為天而卦非徒言天也。
成性則跻聖而位天德。
謂九五。
乾九二正位于内卦之中,有君德矣,而非上治也。
庸德盡于己,則秩叙正,可以君天下矣。
非上治者,未能盡萬物之性,以達其變而使之化也。
九五言上治者,言乎天之德,聖人之性,故舍曰君而謂之天。
見大人,德與位之皆造也。
君德正己以正物,天德正己而物自正。
位,謂德效之成。
大而得易簡之理,當成位乎天地之中,時舍而不受命,乾九二有焉。
乾以易知,而兼言簡者,九二以陽居陰也。
君德成矣而不欲受命,知前之有危疑,必乾惕而不可止故也。
及夫化而聖矣,造而位天德矣,則富貴不足以言之。
善世而不伐,欲罷而不能,加以乾乾夕惕,乃造于聖;聖則無疑于受命,時出則有天下而不與,時未出則以匹夫行天子之事,非徒富貴也。
位天德者,德即其位也。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