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有司篇
有司,政之綱紀也。
素習其事,則大綱具悉。
始為政者,未暇論其賢否,必先正之, 正其職掌。
求得賢才而後舉之。
為政者迫于有為,急取有司而更易之以快一時之人心,而新進浮薄之士驟用而不習于綱紀,廢事滋甚。
惟任有司而徐察之,知其賢不肖而後有所取舍,則事之利病,我既習知,人之賢否,無所混匿,此遠大之規存乎慎緩也。
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勞。
勞,為民擾也。
不本諸心得之理,非其至當,雖善而拂人之性。
“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欲。
”生于不足則民盜,能使無欲則民不為盜。
假設以子不欲之物賞子,使竊其所不欲,子必不竊。
故為政者在乎足民,使無所不足,不見可欲,而盜必息矣。
田疇易,稅斂薄,則所可欲者已足;食以時,用以禮,已足而無妄欲,即養以寓教,民不知而自化矣。
為政必身倡之,且不愛其勞,又益之以不倦。
以乾乾夕惕之心臨民,則民化;以無為清靜自逸,則民偷。
天子讨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讨; 自合六師曰讨,奉詞合衆曰伐。
故雖湯、武之舉,不謂之讨而謂之伐。
“伐夏救民”,“變伐大商”,皆曰“伐”是也。
雖無可奉之命,必正告諸侯,衆允而後連師以伐。
陳恒弑君,孔子請讨之, 聖人于名必正,不輕言讨,必有所據。
此必因周制鄰有弑逆,諸侯當不請而讨。
胡氏曰:先發後聞可也。
孟子又謂“征者上伐下,敵國不相征”,然湯十一征,非賜鈇钺,則征讨之名,至周始定乎! 疑湯之已賜鈇钺,又疑夏、商未定征伐之名,皆正名必謹乎微之意。
“野九一而助”,郊之外助也;“國中什一使自賦”,郊門之内通謂之國中,田不井授,故使什而自賦其一也。
助九一、賦十一者,助則公田之耕其種馌,皆上給也。
郊,近郊。
滕地方五十裡,三十裡外之遠郊,非其境矣。
“道千乘之國”,不及禮樂刑政,而雲“節用愛人,使民以時”,言能如是則法行,不能如是則法不徒行,禮樂刑政亦制數而己爾。
節用,禮之本;愛人,樂之本;使民以時,則政簡而刑不濫;制數皆藉此以行慈儉,存心于萬物之原也。
富而不治,不若貧而治; 事得其理曰治。
國不治,雖富而國必危。
大而不察,不若小而察。
盡民之情曰察。
地大民衆而不得民之情,民必不附。
報者,天下之利,率德而緻。
自有德于人,不求報而自緻。
善有勸,不善有沮,皆天下之利也。
小人私己,故利于不治; 治,明辨也。
德怨不報,苟利目前而已。
君子公物,利于治。
使天下樂于德而憚于怨,與人為善之公也。
此明以德報怨為小人之術。
大易篇 此篇廣釋《周易》之指,有大義,有微言,旁及于訓诂,而皆必合于道。
蓋張子之學,得之《易》者深,與周子相為發明。
而窮神達化,開示聖學之奧,不拘于象數之末以流于術數,則與邵子自謂得伏羲之秘授,比拟分合,有鬻術射覆之俑者迥異,切問近思者所宜深究也。
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明有所以為明,幽有所以為幽;其在幽者,耳目見聞之力窮,而非理氣之本無也。
老、莊之徒,于所不能見聞而決言之曰無,陋甚矣。
《易》以乾之六陽、坤之六陰大備,而錯綜以成變化為體,故乾非無陰,陰處于幽也;坤非無陽,陽處于幽也;剝、複之陽非少,夬、姤之陰非微,幽以為缊,明以為表也。
故曰“《易》有太極”,乾、坤合于太和而富有日新之無所缺也。
若周子之言無極者,言道無适主,化無定則,不可名之為極,而實有太極,亦以明夫無所謂無,而人見為無者皆有也。
屈伸者,非理氣之生滅也;自明而之幽為屈,自幽而之明為伸;運于兩間者恒伸,而成乎形色者有屈。
彼以無名為天地之始,滅盡為真空之藏。
猶瞽者不見有物而遂謂無物,其愚不可瘳已。
《易》語天地陰陽,情僞至隐赜而不可惡也。
神化雖隐,變合雖赜,而皆本物理之固然,切生人之利用,故不可厭惡。
諸子馳騁說辭,窮高極幽,而知德者厭其言。
諸子論天人之理而終于無所行者,必不能與之相應,則又為遁辭以合于流俗,使人喪所守而波靡以浮沉于世。
知德者,知其言之止于所不能見聞而非其實,故厭之。
故言為非難,使君子樂取之為貴。
可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盛德大業資焉,而有益于學,則君子樂取之。
《易》一物而三才:陰陽,氣也,而謂之天;剛柔,質也,而謂之地;仁義,德也,而謂之人。
才以成乎用者也。
一物者,太和氤氲合同之體,含德而化光,其在氣則為陰陽,在質則為剛柔,在生人之心,載其神理以善用,則為仁義,皆太極所有之才也。
故凡氣之類,可養而不可強之以消長者,皆天也;凡質之類,剛柔具體可以待用,載氣之清濁、柔強而成仁義之用者,皆地也;氣質之中,神理行乎其間,而恻隐羞惡之自動,則人所以體天地而成人道也。
《易》備其理,故有見有隐而陰陽分,有奇有偶而剛柔立,有德有失而仁義審,體一物以盡三才之撰也。
“謂之”雲者,天、地、人亦皆人為之名,而無實不能有名,無理不能有實,則皆因乎其才也。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若火珠林之類,有吉兇而無善惡,小人資之謀利,君子取之,竊所未安。
故撰德于卦, 不但言吉兇,而必明乎得失之原,乾且曰“利貞”,況其餘乎!貞雖或兇,未有言利而不貞者也。
雖爻有小大, 陰過為小,陽勝為大,失其時位,則得失殊矣。
及系辭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義。
有小人之爻,而聖人必系之以君子之辭。
剝之六五,陰僭之極,而告以貫魚之義,或使君子治小人,或使小人知懼,不徇其失而以幸為吉。
若火珠林之類,謀利計功,盜賊可以問利害,乃小人僥幸之術,君子所深惡也。
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與!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柔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
成而為象,則有陰有陽;效而為法,則有剛有柔;立而為性,則有仁有義;皆太極本所并有,合同而化之實體也。
故謂“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
自其動幾已後之化言之,則陰陽因動靜而著;若其本有為所動所靜者,則陰陽各為其體,而動靜者乃陰陽之動靜也。
靜則陰氣聚以函陽,動則陽氣伸以蕩陰,陰陽之非因動靜而始有,明矣。
故曰兩體,不曰兩用。
此張子之言所以獨得其實,而非從呼吸之一幾,測理之大全也。
三才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三才各有兩體,陰陽、柔剛、仁義,皆太和之氣,有其至健,又有其至順,并行不悖,相感以互相成之實。
陰陽、剛柔、仁義之本立,而後知趨時應變。
三才之道,氣也,質也,性也,其本則健順也。
純乎陽而至健立,純乎陰而至順立,《周易》并建乾、坤于首,無有先後,天地一成之象也。
無有地而無天、有天而無地之時,則無有有乾而無坤、有坤而無乾之道,無有陰無陽、有陽無陰之氣,無有剛無柔、有柔無剛之質,無有仁無義、有義無仁之性,無陽多陰少、陰多陽少、實有而虛無、明有而幽無之理,則屯、蒙明而鼎、革幽,鼎、革明而屯、蒙幽,六十四卦,六陰六陽具足,屈伸幽明各以其時而已。
故小人有性,君子有情,趨時應變者惟其富有,是以可日新而不困。
大易之蘊,唯張子所見,深切著明,盡三才之撰以體太極之誠,聖人複起,不能易也。
邵子謂天開于子而無地,地辟于醜而無人,則無本而生,有待而滅,正與老、釋之妄同,非《周易》之道也。
故“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乾、坤非有毀也,曲學之士,執所見聞偶然之象,而雜以異端之小慧,見乾則疑無陰,見坤則疑無陽,見夬
素習其事,則大綱具悉。
始為政者,未暇論其賢否,必先正之, 正其職掌。
求得賢才而後舉之。
為政者迫于有為,急取有司而更易之以快一時之人心,而新進浮薄之士驟用而不習于綱紀,廢事滋甚。
惟任有司而徐察之,知其賢不肖而後有所取舍,則事之利病,我既習知,人之賢否,無所混匿,此遠大之規存乎慎緩也。
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勞。
勞,為民擾也。
不本諸心得之理,非其至當,雖善而拂人之性。
“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欲。
”生于不足則民盜,能使無欲則民不為盜。
假設以子不欲之物賞子,使竊其所不欲,子必不竊。
故為政者在乎足民,使無所不足,不見可欲,而盜必息矣。
田疇易,稅斂薄,則所可欲者已足;食以時,用以禮,已足而無妄欲,即養以寓教,民不知而自化矣。
為政必身倡之,且不愛其勞,又益之以不倦。
以乾乾夕惕之心臨民,則民化;以無為清靜自逸,則民偷。
天子讨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讨; 自合六師曰讨,奉詞合衆曰伐。
故雖湯、武之舉,不謂之讨而謂之伐。
“伐夏救民”,“變伐大商”,皆曰“伐”是也。
雖無可奉之命,必正告諸侯,衆允而後連師以伐。
陳恒弑君,孔子請讨之, 聖人于名必正,不輕言讨,必有所據。
此必因周制鄰有弑逆,諸侯當不請而讨。
胡氏曰:先發後聞可也。
孟子又謂“征者上伐下,敵國不相征”,然湯十一征,非賜鈇钺,則征讨之名,至周始定乎! 疑湯之已賜鈇钺,又疑夏、商未定征伐之名,皆正名必謹乎微之意。
“野九一而助”,郊之外助也;“國中什一使自賦”,郊門之内通謂之國中,田不井授,故使什而自賦其一也。
助九一、賦十一者,助則公田之耕其種馌,皆上給也。
郊,近郊。
滕地方五十裡,三十裡外之遠郊,非其境矣。
“道千乘之國”,不及禮樂刑政,而雲“節用愛人,使民以時”,言能如是則法行,不能如是則法不徒行,禮樂刑政亦制數而己爾。
節用,禮之本;愛人,樂之本;使民以時,則政簡而刑不濫;制數皆藉此以行慈儉,存心于萬物之原也。
富而不治,不若貧而治; 事得其理曰治。
國不治,雖富而國必危。
大而不察,不若小而察。
盡民之情曰察。
地大民衆而不得民之情,民必不附。
報者,天下之利,率德而緻。
自有德于人,不求報而自緻。
善有勸,不善有沮,皆天下之利也。
小人私己,故利于不治; 治,明辨也。
德怨不報,苟利目前而已。
君子公物,利于治。
使天下樂于德而憚于怨,與人為善之公也。
此明以德報怨為小人之術。
大易篇 此篇廣釋《周易》之指,有大義,有微言,旁及于訓诂,而皆必合于道。
蓋張子之學,得之《易》者深,與周子相為發明。
而窮神達化,開示聖學之奧,不拘于象數之末以流于術數,則與邵子自謂得伏羲之秘授,比拟分合,有鬻術射覆之俑者迥異,切問近思者所宜深究也。
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明有所以為明,幽有所以為幽;其在幽者,耳目見聞之力窮,而非理氣之本無也。
老、莊之徒,于所不能見聞而決言之曰無,陋甚矣。
《易》以乾之六陽、坤之六陰大備,而錯綜以成變化為體,故乾非無陰,陰處于幽也;坤非無陽,陽處于幽也;剝、複之陽非少,夬、姤之陰非微,幽以為缊,明以為表也。
故曰“《易》有太極”,乾、坤合于太和而富有日新之無所缺也。
若周子之言無極者,言道無适主,化無定則,不可名之為極,而實有太極,亦以明夫無所謂無,而人見為無者皆有也。
屈伸者,非理氣之生滅也;自明而之幽為屈,自幽而之明為伸;運于兩間者恒伸,而成乎形色者有屈。
彼以無名為天地之始,滅盡為真空之藏。
猶瞽者不見有物而遂謂無物,其愚不可瘳已。
《易》語天地陰陽,情僞至隐赜而不可惡也。
神化雖隐,變合雖赜,而皆本物理之固然,切生人之利用,故不可厭惡。
諸子馳騁說辭,窮高極幽,而知德者厭其言。
諸子論天人之理而終于無所行者,必不能與之相應,則又為遁辭以合于流俗,使人喪所守而波靡以浮沉于世。
知德者,知其言之止于所不能見聞而非其實,故厭之。
故言為非難,使君子樂取之為貴。
可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盛德大業資焉,而有益于學,則君子樂取之。
《易》一物而三才:陰陽,氣也,而謂之天;剛柔,質也,而謂之地;仁義,德也,而謂之人。
才以成乎用者也。
一物者,太和氤氲合同之體,含德而化光,其在氣則為陰陽,在質則為剛柔,在生人之心,載其神理以善用,則為仁義,皆太極所有之才也。
故凡氣之類,可養而不可強之以消長者,皆天也;凡質之類,剛柔具體可以待用,載氣之清濁、柔強而成仁義之用者,皆地也;氣質之中,神理行乎其間,而恻隐羞惡之自動,則人所以體天地而成人道也。
《易》備其理,故有見有隐而陰陽分,有奇有偶而剛柔立,有德有失而仁義審,體一物以盡三才之撰也。
“謂之”雲者,天、地、人亦皆人為之名,而無實不能有名,無理不能有實,則皆因乎其才也。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若火珠林之類,有吉兇而無善惡,小人資之謀利,君子取之,竊所未安。
故撰德于卦, 不但言吉兇,而必明乎得失之原,乾且曰“利貞”,況其餘乎!貞雖或兇,未有言利而不貞者也。
雖爻有小大, 陰過為小,陽勝為大,失其時位,則得失殊矣。
及系辭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義。
有小人之爻,而聖人必系之以君子之辭。
剝之六五,陰僭之極,而告以貫魚之義,或使君子治小人,或使小人知懼,不徇其失而以幸為吉。
若火珠林之類,謀利計功,盜賊可以問利害,乃小人僥幸之術,君子所深惡也。
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與!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柔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
成而為象,則有陰有陽;效而為法,則有剛有柔;立而為性,則有仁有義;皆太極本所并有,合同而化之實體也。
故謂“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
自其動幾已後之化言之,則陰陽因動靜而著;若其本有為所動所靜者,則陰陽各為其體,而動靜者乃陰陽之動靜也。
靜則陰氣聚以函陽,動則陽氣伸以蕩陰,陰陽之非因動靜而始有,明矣。
故曰兩體,不曰兩用。
此張子之言所以獨得其實,而非從呼吸之一幾,測理之大全也。
三才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三才各有兩體,陰陽、柔剛、仁義,皆太和之氣,有其至健,又有其至順,并行不悖,相感以互相成之實。
陰陽、剛柔、仁義之本立,而後知趨時應變。
三才之道,氣也,質也,性也,其本則健順也。
純乎陽而至健立,純乎陰而至順立,《周易》并建乾、坤于首,無有先後,天地一成之象也。
無有地而無天、有天而無地之時,則無有有乾而無坤、有坤而無乾之道,無有陰無陽、有陽無陰之氣,無有剛無柔、有柔無剛之質,無有仁無義、有義無仁之性,無陽多陰少、陰多陽少、實有而虛無、明有而幽無之理,則屯、蒙明而鼎、革幽,鼎、革明而屯、蒙幽,六十四卦,六陰六陽具足,屈伸幽明各以其時而已。
故小人有性,君子有情,趨時應變者惟其富有,是以可日新而不困。
大易之蘊,唯張子所見,深切著明,盡三才之撰以體太極之誠,聖人複起,不能易也。
邵子謂天開于子而無地,地辟于醜而無人,則無本而生,有待而滅,正與老、釋之妄同,非《周易》之道也。
故“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乾、坤非有毀也,曲學之士,執所見聞偶然之象,而雜以異端之小慧,見乾則疑無陰,見坤則疑無陽,見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