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三十篇
三十器于禮,非強立之謂也。
盡其用之謂器,無動非禮,則立人之道盡矣。
四十精義緻用,時措而不疑。
禮之所自出,義之當然也,精之,則盡變矣。
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
義者因事而措理,則其合一之原也。
理原于天化之神而為吾性之所固有,窮極其至,一本而萬殊,則吾之所受于天者盡,而天之神化,吾皆與其事矣。
不可謂至者,聖人自謙之辭。
知,猶與聞也。
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
合天之化而通之于物理,則人物之志欲情理,皆知其所自而随感即通,處之有道矣。
物之相感也莫如聲,聲入心通,不待形見而早有以應之。
七十與天同德,不思不勉,從容中道。
窮理盡性之熟也。
聖功之極緻,與天合德,而其所自成,則以執禮精義為上達之本。
蓋禮,器也,義,器與道相為體用之實也;而形而上之道麗于器之中,則即器以精其義,萬事萬物無不會通于至誠之變化,故曰“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天之為德,不顯于形色,而成形成色,淪浃貫通于形色之粗,無非氣之所流行,則無非理之所昭著。
聖功以存神為至,而不舍形色以盡其誠,此所以異于異端之虛而無實,自謂神靈而實則習不察、行不著也。
常人之學,日益而不自知也。
學則必有益矣;聞見之力忽生其心,故不自知其所以益。
仲尼學行習察,異于他人, 學則行之而無所待,習則察其所以然,是其聖性之自然合道;而所志者天德,聞見日啟而不恃聞見以知,皆誠于德而明自誠生也。
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知裁,其德進之盛者與! 學而行,無滞于行,則已行者化;習而察,則不執所習,而參伍以盡其變,故不執一德而裁成萬理;德進之盛,殆由此與!蓋循物窮理,待一旦之豁然,賢者之學,得失不能自保,而以天德為志,所學皆要歸焉,則一學一習皆上達之資,則作聖之功當其始而已異。
此張、朱學誨之不同,學者辨之。
窮理盡性,然後至于命;盡人物之性,然後耳順,與天地參;無意、必、固、我,然後範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逾矩; 知命,從心,不逾矩,聖德之效也。
有聖學而後聖德日升,聖學以窮理為之基,而與天地參者,灼見天地之神,窮理之至也。
老而安死,然後不夢周公。
此七十後聖心之妙也。
範圍天地之化,則死而歸化于天,無不安者,屈伸自然無所庸其志也。
《詩》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此之謂與! 從心莫如夢。
物無所感,自然而如其心之所志。
夢見周公,志也; 志則非時位所能為而志之。
不夢,欲不逾矩也, 矩,天則也。
範圍天地之化,屈伸行止,無往而不在帝則之中,奚其逾! 不願乎外也, 無往而非天理,天理無外,何逾之有! 顧之至也, 于天皆合,則于物皆順。
老而安死也。
順自然之化,歸太和氤氲之妙,故心以安。
故曰“吾衰也久矣。
” 形衰将屈,神将伸也。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
未嘗處困而能喻乎道,賢矣。
然困常而常,則喻其當然,而屈伸動靜之變有不察者。
困之進人也,為德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知者存乎疢疾”,以此。
困之中必有通焉,窮則變,變則通。
不執一之道,惟困而後辨之,人情物化變而有常之理,亦惟困而後辨之,故曰其德辨。
心極于窮,則觸變而即通,故曰其感速。
不待困而喻者,知其大綱,忘其條理,因循故常,雖感亦不能速辨。
自古困于内無如舜,困于外無如孔子。
以孔子之聖而下學于困,則其蒙難正志,聖德日跻,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獨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無生安之可恃而不倚于學,迫其神明以與道合,下學之事也。
正志者,正大經也。
萬變而反于大經,非賢者以下所知,惟天屈伸聚散,運行于太極之中,具此理爾。
義日精,仁日熟,則從心不逾,困之所得者深矣。
然則處常而無所困者,将如之何?境雖通而一事一物之感,一情一意之發,嚴持其心。
臨深履薄而不使馳驅,以研幾于極深而盡性于至隐,則安利之境,不忘困勉之心,聖功在是。
故知不待困而喻者,雖賢于人,終不可至于聖也。
“立斯立,道斯行,綏斯來,動斯和”,從欲風動,神而化也。
存禮樂刑政之神而達其用,以盡人物之性,與天之曲成萬物者通理,則民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而感動于不容已者矣。
仲尼生于周,從周禮,故公旦法壞,夢寐不忘為東周之意;使其繼周而王,則其損益可知矣。
禮随時為損益,義之所以精也,中道也,大經也。
為周人則志周禮,繼周王則且必變通之。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變易之? 述桀溺之意,所言亦近是。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
”知天下無道而不隐者,道不遠人;且聖人之仁,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
道不遠人,有人斯可行道,定公之君,季斯之臣,三月而魯大治,非孔子與以所本無也。
即不我用,聖人不忍棄之。
天不以嚚訟而奪小人之口體,不以淫邪而奪小人之耳目,自盡其化而已。
仁者先事後得,先
盡其用之謂器,無動非禮,則立人之道盡矣。
四十精義緻用,時措而不疑。
禮之所自出,義之當然也,精之,則盡變矣。
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
義者因事而措理,則其合一之原也。
理原于天化之神而為吾性之所固有,窮極其至,一本而萬殊,則吾之所受于天者盡,而天之神化,吾皆與其事矣。
不可謂至者,聖人自謙之辭。
知,猶與聞也。
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
合天之化而通之于物理,則人物之志欲情理,皆知其所自而随感即通,處之有道矣。
物之相感也莫如聲,聲入心通,不待形見而早有以應之。
七十與天同德,不思不勉,從容中道。
窮理盡性之熟也。
聖功之極緻,與天合德,而其所自成,則以執禮精義為上達之本。
蓋禮,器也,義,器與道相為體用之實也;而形而上之道麗于器之中,則即器以精其義,萬事萬物無不會通于至誠之變化,故曰“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天之為德,不顯于形色,而成形成色,淪浃貫通于形色之粗,無非氣之所流行,則無非理之所昭著。
聖功以存神為至,而不舍形色以盡其誠,此所以異于異端之虛而無實,自謂神靈而實則習不察、行不著也。
常人之學,日益而不自知也。
學則必有益矣;聞見之力忽生其心,故不自知其所以益。
仲尼學行習察,異于他人, 學則行之而無所待,習則察其所以然,是其聖性之自然合道;而所志者天德,聞見日啟而不恃聞見以知,皆誠于德而明自誠生也。
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知裁,其德進之盛者與! 學而行,無滞于行,則已行者化;習而察,則不執所習,而參伍以盡其變,故不執一德而裁成萬理;德進之盛,殆由此與!蓋循物窮理,待一旦之豁然,賢者之學,得失不能自保,而以天德為志,所學皆要歸焉,則一學一習皆上達之資,則作聖之功當其始而已異。
此張、朱學誨之不同,學者辨之。
窮理盡性,然後至于命;盡人物之性,然後耳順,與天地參;無意、必、固、我,然後範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逾矩; 知命,從心,不逾矩,聖德之效也。
有聖學而後聖德日升,聖學以窮理為之基,而與天地參者,灼見天地之神,窮理之至也。
老而安死,然後不夢周公。
此七十後聖心之妙也。
範圍天地之化,則死而歸化于天,無不安者,屈伸自然無所庸其志也。
《詩》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此之謂與! 從心莫如夢。
物無所感,自然而如其心之所志。
夢見周公,志也; 志則非時位所能為而志之。
不夢,欲不逾矩也, 矩,天則也。
範圍天地之化,屈伸行止,無往而不在帝則之中,奚其逾! 不願乎外也, 無往而非天理,天理無外,何逾之有! 顧之至也, 于天皆合,則于物皆順。
老而安死也。
順自然之化,歸太和氤氲之妙,故心以安。
故曰“吾衰也久矣。
” 形衰将屈,神将伸也。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
未嘗處困而能喻乎道,賢矣。
然困常而常,則喻其當然,而屈伸動靜之變有不察者。
困之進人也,為德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知者存乎疢疾”,以此。
困之中必有通焉,窮則變,變則通。
不執一之道,惟困而後辨之,人情物化變而有常之理,亦惟困而後辨之,故曰其德辨。
心極于窮,則觸變而即通,故曰其感速。
不待困而喻者,知其大綱,忘其條理,因循故常,雖感亦不能速辨。
自古困于内無如舜,困于外無如孔子。
以孔子之聖而下學于困,則其蒙難正志,聖德日跻,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獨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無生安之可恃而不倚于學,迫其神明以與道合,下學之事也。
正志者,正大經也。
萬變而反于大經,非賢者以下所知,惟天屈伸聚散,運行于太極之中,具此理爾。
義日精,仁日熟,則從心不逾,困之所得者深矣。
然則處常而無所困者,将如之何?境雖通而一事一物之感,一情一意之發,嚴持其心。
臨深履薄而不使馳驅,以研幾于極深而盡性于至隐,則安利之境,不忘困勉之心,聖功在是。
故知不待困而喻者,雖賢于人,終不可至于聖也。
“立斯立,道斯行,綏斯來,動斯和”,從欲風動,神而化也。
存禮樂刑政之神而達其用,以盡人物之性,與天之曲成萬物者通理,則民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而感動于不容已者矣。
仲尼生于周,從周禮,故公旦法壞,夢寐不忘為東周之意;使其繼周而王,則其損益可知矣。
禮随時為損益,義之所以精也,中道也,大經也。
為周人則志周禮,繼周王則且必變通之。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變易之? 述桀溺之意,所言亦近是。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
”知天下無道而不隐者,道不遠人;且聖人之仁,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
道不遠人,有人斯可行道,定公之君,季斯之臣,三月而魯大治,非孔子與以所本無也。
即不我用,聖人不忍棄之。
天不以嚚訟而奪小人之口體,不以淫邪而奪小人之耳目,自盡其化而已。
仁者先事後得,先